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

面情 况 ,并 现场 回答 了记 者 感兴 类数据 25亿个。 . 化土 地 持续 净减 少 ,局 部地 区仍 趣 的问题。 国新 办新 闻局 副 局长 监 测结 果显示 ,截至 2 0 0 9年 在扩展的局面。 华清 主持发布会。 底 ,全 国荒 漠化 土地面 积 2 23 6 .7 祝 列克 说 ,第 四次 全 国荒漠 为 了掌握 我 国荒 漠化 和 沙化 万 平 方 公 里 , 沙 化 土 地 面 积 化和 沙化监 测 与第 三 次监测 间隔
状况进一步 改善。5年 问 ,沙化土 监 测 结 果也 反 映 出,我 国荒 漠 化 国防沙治沙任重道远。我们 必须按 地植 被 平均 盖 度 由 1 .3 提 高 和 沙化 土 地 防治 工作 依 然面 临着 照党中央 、国务院 的决策部暑 ,进 70 %
到 1 .3 ,植 被 盖 度 5 % 以 上 以下 突 出 问题 :一是 土地 荒 漠化 76 % 0
我
■本 刊记 者 杨 玉 峰
国务 院新 闻办公室于 2 1 0 1年 2 0 41 0 9年底 5年 间我 国荒漠化和沙 减 少 2 9 平 方 公里 ,沙 化 土 地 面
1月 4日召 开 新 闻 发布 会 , 国家 化土 地 现状 及动 态 变化信 息。本 积年均减 少 1 1 7 7平 方公里 。监测
监 测 结 果表 明 ,党 中央 、 国 候 变化 导 致 的持 续 干旱 等极 端气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土地沙化现状我国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等土地沙化类型丰富,沙化程度也不同。
据统计,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5%以上,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公里。
这些沙化区域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沙化情况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贫瘠化:沙化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都较差,导致土地贫瘠化,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2.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的地表覆盖物较少,易受风蚀、水蚀等自然力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生态破坏: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4.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会导致当地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等。
土地沙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受阻:沙化土地的肥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受阻。
2.水资源短缺:沙漠化区域水资源稀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旅游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业也受到影响。
土地沙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生活困难:沙漠化区域的居民生活困难,缺乏水、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
2.移民潮增加:由于沙漠化区域的土地无法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灾民。
3.社会稳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土地沙化原因土地沙化的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不足、风力强大等因素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类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活动也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沙化现状及应对

中国沙化现状及应对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教授:我国沙漠化整体得到遏制但仍要科学打好组合拳。
导语:8月28日,由《环球慈善》杂志社主办、凤凰网协办的中国沙化现状及应对沙龙正式举办。
活动现场,专家分别进行主题演讲,媒体及NGO负责人组成观察团纷纷提出质疑。
大家畅谈了对中国沙化现状的看法。
刘拓:感谢《环球慈善》杂志邀请我在这里和大家就沙漠化的问题进行探讨,非常感谢能够把这次主题设定为沙漠化防治。
应该讲今天这个话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话题,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沙漠化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刚才社长讲是最为严重的环境十大问题之首,同时也是充满希望希望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人类的努力通过我们的双手变沙子为金子。
我想就沙漠化的现状和当前防治对策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汇报,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批评。
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英明领导下,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土地沙化总体上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沙进人退的局面初步得到遏制。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沙化面积持续缩减。
从2004年到2009年的五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858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
2、沙化程度减轻。
中度、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2009年比2004年减少3.5万平方公里,减幅达2个百分点。
3、沙区植被得到进一步改善,平均盖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到17.63%,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程度,治理项目区生物多样性指数由1.80提高到2.13。
4、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与2001年相比,工程区土壤风蚀总量减少5.2亿吨,土壤水蚀总量减少2.87亿吨,地表释尘量减少1352万吨,分别减少了44%、82%和43.3%,有效减缓了沙尘天气对京津地区的影响。
我国沙漠化现状

土地沙化的危害。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是地球的癌症,对我国的危害也十分惊人。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建国以来,全国已有1000万亩耕地,3525万亩草地和9585万亩林地成为流动沙地。风沙逐步紧逼,2.4万个村庄、乡镇受危害,使数万农牧民被迫沦为生态难民,一些村庄、县城被迫多次搬迁,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专家预言,额济纳绿洲50年后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并非危言耸听。北京风沙源地之一,浑善达克沙地7年流沙面积增93%,坝上地区9年流沙面积增91%,
我国沙漠化现状、危害、成因
| [<<] [>>]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420亿美元之巨。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是面积大、分布广。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5文字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区。二是扩展速度快,发展态势严峻。据动态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新疆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阿克苏 、 喀什 、 尔克孜 、 克 博尔塔拉 、 田、 和 克拉 玛依 、 乌 公 里 ,占全部荒漠化面积 的8 . 92 %,其余耕地荒漠化 为
特别报道
编者按 新疆是我 国荒漠化和 沙化 面积最大、 分布最广、 沙危 害最严重的省区 , 风 其荒漠化和 沙化
问题在 中国乃至世界 , 都具有 典型性和代表性。新疆的土地荒漠化和 沙化 已严重影 响到全 区各族人 民
的 生存 、 活及 社 会 的 稳 定 、 生 发展 , 为制 约 新 疆 跨 越 式发 展 和 长 治久 安 的 主 要瓶 颈之 一 。 防 治荒 漠 化 成
1%; 是半 固定沙地增加 , 0 - 流动沙地减少 。 年间, 5 流动沙 监测显示 , 过度放牧 、 受 滥开 垦 、 水资源 的不 合理利
里, 吐鲁番地 区减少3 . 平方公 里 , 59 3 克孜 勒苏减少 1. 地减少5 . 平方公里 , 固定沙地增 ̄ 29 6 07 5 93 2 半 16 . 平方公里。 4
三 、 有 明 显 沙化 趋 势 的 土 地 状况 具
具有 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 由于土地过度利
00 2 . 4万平方公里 , 0 占沙化土地 总面积的0 1 沙化耕 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 的植被退化 、 . %; 0 生产力下降 、 地
表偶见流沙或风蚀斑 , 尚无 明显流沙堆积形态的土地。 但 2各地 ( 、 ) 化土地 现状 。主要分布 在 巴音 郭 目前虽还不是沙化 土地 , 已具有 明显 的沙化趋势 。 . 州 市 沙 但 ( ) 一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绩

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绩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我们国家已经率先实现了这一目标。
1994年,我们国家正式启动了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和统计方法进行了监测,这次监测历时3年多,到1997年7月初公布监测结果。
在这以后,我们基本上确立了5年1次的监测机制。
到2015年,我们已经完成了5次监测。
通过这5次监测,我们可以掌握20多年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动态变化的情况。
总的趋势是这样,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是呈现扩展趋势。
在1994年前,我们的沙化土地大概是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1995年-1999年,也就是我们第一次监测沙化土地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速度扩展,荒漠化土地是以每年1.04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进入2000年以后,也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实施了林业6大生态工程,国家投入大幅度增加,我国的荒漠化、沙化状况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2000年-2004年之间,也就是第三次监测实施期间,我国的沙化土地就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沙化土地以每年1283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荒漠化土地以每年7585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
第四次监测是在2005年-2009年实施的。
我国的沙化土地以每年1717平方公里速度缩减,荒漠化土地是以每年2491平方公里速度缩减。
第五次监测,我们是在2010-2014年期间,沙化土地以每年1980(平方公里)速度缩减,荒漠化土地是以每年2424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
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
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
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

关于⼟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关于⼟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1 ⼟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1.1现状。
我国现有沙漠化⼟地168.9万平⽅公⾥,占国⼟⾯积的17.6%,其中沙漠⾯积为48.32万平⽅公⾥,⼽壁⾯积为71.07万平⽅公⾥,风蚀残丘⾯积为3.2万平⽅公⾥。
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治区,直辖市及西藏⾃治区。
1.2危害。
⼟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态环境问题之⼀,它恶化⽣态环境,破坏⽣存条件,加剧⾃然灾害发⽣,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的危害。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成为诱发民族⽭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中城市、交通运输、⽔利设施和⼯矿企业。
⽬前全国有1300多公⾥铁路、3万公⾥公路、数以千计的⽔库和5万多公⾥长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
每年输⼊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就有12亿吨来⾃沙区。
2 ⼟地沙漠化产⽣原因2.1⾃然因素。
在⾃然状态下,主要有⽔蚀和风蚀两个⽅⾯。
由于⼀些省份⽓候⼲旱、⼤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的⼀个主要原因。
2.2⼈为因素。
在⼈类活动影响下,⾃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壤破坏和⼟地物质的移动、流失会扩⼤、加速,据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的调查,我国北⽅现代沙漠化扩⼤的成因中,94.5%为⼈为因素,⼈类活动对⼟壤沙化和沙漠化的加速作⽤由此可见⼀班。
由于过去追求粮⾷产量,⼤⽚草原、荒地被开垦种植,⼈类对⼟地的不合理耕种或过分耕种,过度放牧和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加速了⼟壤沙化。
2.3还有⼀些其他原因可以引起⼟壤成分破坏,使⼟质恶化,进⽽引起⼟壤沙化。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学院:医学院专业年级:13级临床专业姓名:唐霜学号:2135111671摘要: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我国也逐渐加强对荒漠化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主要讲我国的沙漠化的成因,分类,演变发展,现状,症结分析和解决途径,最后再有关于土地沙漠化的思考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退更换植,围栏封育【注】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Ⅰ中国沙漠化成因,在我国,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质时代开始的大陆性干寒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引起的。
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沙漠化进程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
自然成因是以沙漠学专家董光荣【1】为代表,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变化过程”,是沙漠的演变过程,发生在整个第四纪,人类历史时期只是最近的一个阶段,自然因素是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
诸如,“气候干燥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沙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是气候变干的结果”等观点。
有人甚至更深入地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利用我国700多个气象站点30年的平均气象资料,研究论证了我国沙漠化面积的扩大与CO2浓度的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定量关系而后者多认为,沙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即人是沙漠化的主要导致者。
沙漠学专家朱震达【2】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他们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过程”,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人为因素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并计算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沙漠化占沙漠化总面积的94.5%。
Ⅱ沙漠的分类①沙漠地区来分:草原地区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荒漠地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新疆,西北)。
②、沙漠形成的时间上分类;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发布_荒漠化和沙化双逆转

荒漠化和沙化双逆转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3000万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
◎ 编辑|刘伟鹏|封面故事|沙区生态状况呈“整体好转、改善加速”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2019年沙化土地平均植被盖度为20.22%,较2014年上升1.90个百分点。
植被盖度大于40%的沙化土地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5年间累计增加791.45万公顷。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土壤风蚀总体减弱。
2019年风蚀总量为41.79亿吨,比2000年减少27.95亿吨,减少40%。
发布会还发布了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
截至202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722.32万公顷,与2016年相比净减少333.08万公顷。
此外,由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审批同意,已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
《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3000万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
《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依托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引领,以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重点,以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记者近日从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暨荒漠化石漠化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
我国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工作。
2019年,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与2014年相比分别净减少37880平方公里、33352平方公里。
天津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

天津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一、概述在今天的天津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是一项关乎全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通过对天津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的结果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并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探讨天津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为您带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监测结果根据监测结果显示,天津市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这表明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严峻的挑战,比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从源头上解决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问题。
三、总体评价通过对报告中所提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天津市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需要加大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保护治理力度,在政策上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四、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天津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的数据呈现出了一定的积极变化,但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作为一个城市,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治理力度,共同努力,让天津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五、总结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对天津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努力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状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多关于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的好消息。
在本文中,我根据您提供的主题全面评估了天津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并按照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进行了撰写。
中国荒漠化与沙化状况公报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更新时间:2015-12-30 10:28:1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前言开展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要求,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底,国家林业局组织相关部门的有关单位开展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直接参与此次监测的技术人员达5000余人,共区划和调查图斑634.46万个,建立现地调查图片库24.46万个,获取各类信息记录3.43亿条,获得了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
与2009年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本公报是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的,简要介绍了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有一个客观了解,坚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设沙区美好生态。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一)荒漠化土地现状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28个县(旗、市、区)。
1.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06万平方公里、60.92万平方公里、43.26万平方公里、19.50万平方公里、19.0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5.64%;其它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36%。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及分析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及分析屠志方;李梦先;孙涛【摘要】简要回顾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及其特点,分析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动态变化情况及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对策与建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5.93万hm2,沙化土地面积17211.75万hm2,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万hm2,年均减少24.24万hm2;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万hm2,年均减少19.80万hm2.【期刊名称】《林业资源管理》【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1-5,13)【关键词】荒漠化和沙化;现状;动态变化【作者】屠志方;李梦先;孙涛【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100714;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100714;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1.1 监测概况为了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情况,国家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
监测工作由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国家林业局治沙办负责组织实施,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的方法和要求,负责组织开展本省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和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为技术依托单位,负责编制《监测技术规定》,审查各省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内业和外业成果的检查验收、质量把关,以及全国监测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等工作。
第一次监测是在1993—1996年进行,目前已开展了5次监测。
第五次监测工作于2013年启动,采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监测区进行全覆盖区划和调查。
监测工作历时2年多,组织5 0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区划和调查图斑634.46万个,采集照片83万张、各类信息记录3.43亿条,获得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的最新数据。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一、本文概述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深入探究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荒漠化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概述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包括荒漠化的范围、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防治对策,包括政策层面的引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等方面,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荒漠化,这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
其中,西北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荒漠化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地区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类型上看,我国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地沙漠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导致了大片肥沃土地的丧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这些地区的地表土层薄,岩石裸露,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水土流失则主要发生在坡地、丘陵地区,它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但总体来说,荒漠化现象仍在不断蔓延。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荒漠化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学校施工安全工作预案范本为了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营造平安和谐的建筑施工环境,切实保障师生安全,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校园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安全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技术指南》等法律法规,以推进落实安全工作责任为核心,以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针对学校实施校安工程中极有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积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强化安全监管作用,突出监管重点,务求管理实效,做到责任落实、制度落实、措施落实,事事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不留死角,不埋隐患,不留漏洞,努力消除各种隐患,及时消除建筑施工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和施工坍塌等常见类、高发类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高处坠落、坍塌等重特大事故发生,一般事故发生率低于事故控制指标;坚决遏制事故发生,增强企业文明施工意识,营造良好的建筑施工环境。
三、组织领导成立中学施工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大××副组长:成员:四、工作措施(一)开展全员性的安全教育活动。
全体教职工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安全工作摆在第一位。
形成了“人人参与,严格管理”的良好局面。
任何班级任何学生不准到施工地域内玩耍、活动;施工场地要搭建好施工通道,对人员过往路段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区域,学校安排专人负责;通过开展班(队、团)会,看录像、办板报、知识竞赛、命题作文等形式,利用星期一升国旗时间集中学习安全知识。
1.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综治办每周为全校学生上一次安全教育课,并对各班的安全情况进行总结。
2.班主任老师要对本班学生的安全负责,做到定期讲,及时讲,并能实施一定的安全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中国学者称沙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上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
中国土地荒漠化是人口总量超出脆弱环境的承受能力所造成的。
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3.4×105km2。
其中已荒漠化了的土地共1.76×105km2,潜在荒漠化土地1.58×105km2。
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 500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
另外,中国南方的部分湿润地区也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中国荒漠化土地因所处自然地带的不同,其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1)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三江平原、嫩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中部和北部、江西南昌及鄱阳湖区、近3000km的沿海地带和海南岛西南部等地,约占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9%。
该区的荒漠化土地仅出现于沙性物质丰富、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与河流沉积物及海岸沙质沉积物受风力吹扬有关。
其特点是分布零散,面积不大,影响范围小,风沙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多风季节。
(2)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与乌鞘岭一线以东、白城与康平一线以西,长城以北、国境线以南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地,即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中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陕北与宁夏东南部。
其都发生在干草原区及荒漠草原区,是中国荒漠化土地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约占中国荒漠化地总面积的65.4%。
它是过度的土地利用和干旱多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3)干旱荒漠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狼山、贺兰山和乌鞘岭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较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如阿拉善的中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0.7%。
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1.05•【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请审议。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25.32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7.58%,是世界上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对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歼灭战、攻坚战、阻击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李强总理多次作出批示,对实施“三北”工程、利用微咸水治沙等提出明确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分关心防沙治沙工作,委员长和各位副委员长多次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组织相关专门委员会通过立法修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报告、交办代表建议等方式,持续加强法治建设和工作监督,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主要工作情况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经过接续奋斗、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防沙治沙工作理念更加科学,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支持更加有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
河北省承德市台头山中学2021年高二地理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台头山中学2021年高二地理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南水北调规划了“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其中的“四横”四指A.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B. 长江、汉江、黄河、淮河C. 长江、通天河、大渡河、黄河D. 长江、渭河、淮河、黄河参考答案:A2. 下图示意某日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状况(单位:hPa)。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5. 此时澳大利亚中东部地区的天气状况是A. 阴风怒号B. 台风肆虐C. 晴空万里D. 白雪皑皑参考答案:4. D5. C4. 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等压线最密集,气压梯度力大,所以丁地风力最大。
故选D。
5. 读某日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状况图可知,此时澳大利亚中东部地区受高压中心控制,气流下沉,多晴天。
故选C。
3. 下图为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假若积雪边缘气温为0 ℃。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9. 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A. 0.6 ℃B. 1.8 ℃C. 2.5 ℃D. 4.6 ℃40. 沿图中a~b剖面线所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A. B.C. D.参考答案:39. B 40. D【39题详解】图示等高距100米,由图可知积雪处海拔为2500米,即2500米为0 ℃,由于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 ℃,由此可算出C处的温度1.8 ℃。
选B正确。
【40题详解】图示a处海拔是2200米,到达山顶前经一湖泊,湖岸处的海拔是2200-2300米,山顶处海拔2500-2600米,下到b处海拔2200-2300米;由此可判断正确的是图B。
4. 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2万平方千米。
与2004年相比,10年间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千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二OO五年六月前言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1.56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
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一、荒漠化①和沙化土地②现状(一)荒漠化土地现状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3.62%;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7.18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6.86%;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51.4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9.52%。
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3、荒漠化程度现状。
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3.11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94%;中度为98.53万平方公里,占37.38%;重度为43.34万平方公里,占16.44%;极重度为58.64万平方公里,占22.24%。
4、各省(自治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6万平方公里,62.24万平方公里、43.35万平方公里、19.35万平方公里、19.17万平方公里、2.99万平方公里、2.97万平方公里、2.32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1.55%。
(二)沙化土地现状截止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
①本公报中的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这些地区的退化土地为荒漠化土地。
②本公报中的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退化土地为沙化土地。
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
流动沙丘(地) 面积为41.16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3.66%;半固定沙丘(地) 为17.88万平方公里,占10.28%;固定沙丘(地)为27.47万平方公里,占15.79%;戈壁为66.23万平方公里,占38.07%;风蚀劣地(残丘)为6.48万平方公里,占3.73%;沙化耕地为4.63万平方公里,占2.66%;露沙地10.11万平方公里,占5.81%;非生物工程治沙地96平方公里。
2、各省(自治区)沙化土地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陕西、宁夏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74.63万平方公里、41.59万平方公里、21.68万平方公里、12.56万平方公里、12.03万平方公里、2.40万平方公里、1.43万平方公里、1.18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6.28%;其它22省(自治区、直辖市)占3.72%。
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临界于沙化与非沙化土地之间的一种退化土地,虽然目前还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显的沙化趋势。
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4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8.08万平方公里、4.81万平方公里、4.20万平方公里、2.58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占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的93.13%。
从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看,主要以草地为主,占68%,其次为耕地,占23%,其它利用类型土地占9%。
三、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1(一)荒漠化土地动态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
1、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33673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525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增加930平方公里。
1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是1999年进行的,故本报告中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除特殊所指外,均为2004年与1999年相比结果。
2、荒漠化程度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9.07万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1.73万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3.17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1.42万平方公里。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荒漠化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其中,内蒙古减少16059平方公里,新疆减少14226平方公里,河北减少4029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32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1900平方公里,陕西减少1257平方公里,辽宁减少772平方公里,吉林减少231平方公里,山西减少149平方公里。
(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同监测范围内的沙化土地面积相比,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
1、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流动沙丘(地)减少15651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地)减少23098平方公里,固定沙丘(地)增加33265平方公里。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等27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其中,内蒙古减少4882平方公里,河北减少95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836平方公里,山西减少782平方公里,山东减少380平方公里,四川减少375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54平方公里,江苏减少227平方公里,陕西减少208平方公里。
(三)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区域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区域分为四种类型:1、上次就已好转本次继续好转的区域。
包括科尔沁沙地、宁夏平原、毛乌素沙地南缘等地区,表现为沙化面积逐渐减少,植被盖度增加,生态状况进一步好转。
2、上次扩展本次变为好转的区域。
包括浑善达克沙地、河北坝上等地区。
这两个地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沙化扩展趋势得到遏制,植被明显恢复,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3、上次扩展剧烈目前扩展趋缓的区域。
包括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区。
这两个地区通过应急输水和治理,局部范围植被开始恢复,植被衰退、绿洲萎缩态势得到一定缓解,但离完全恢复还有很大差距。
4、上次扩展本次仍在继续扩展的区域。
主要包括甘肃民勤绿洲、三江源头、黄河首曲等地区。
由于资源利用不当和干旱的共同影响,这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继续扩展,生态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但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沙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仍然是很严峻的。
1、当前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
治理形成的植被刚进入恢复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还较大,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植物群落恢复到稳定状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2、防沙治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全国目前还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好,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
3、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
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
4、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五滥”行为在部分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荒漠化和沙化动态成因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
1、启动实施了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一批有关防沙治沙的工程项目。
自2001年以来,年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92万公顷,为实现沙化土地整体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构建了以《防沙治沙法》为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实施了《防沙治沙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了《草原法》,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治沙政策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防沙治沙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