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1a8de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3.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其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血常规结果的误差因素较多,包括样本采集、仪器校准、人为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从样本采集、样本处理、仪器校准、人为差异等方面分析常见的误差因素。
一、样本采集误差1. 不合适的采血部位,例如采血时选择不适合的血管或血管较细的部位,使得采集的血样量不够,导致结果不准确。
2. 采血前样本准备不当,例如忘记清洁采血部位、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采血、采血器材没有进行消毒等,都可能引起污染和错误的结果。
3. 采血时出现溶血现象。
此时红细胞内部的成分会释放出来,影响到测试的准确性。
4. 由于采血遵循的不同,导致每人采集的血液样品不尽相同。
这也会导致后续检测结果相差很大。
1. 血样保存条件差,如温度过高、保存时间过长,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血样预处理不当,例如不按照规定方法加入抗凝剂、不及时离心、加热时温度过高等,会损坏细胞结构和膜,甚至改变某些成分的化学性质,从而导致结果偏差。
三、仪器校准误差1. 仪器的读数精度不高,在测量血液的成分时,少量的误差就会导致结果的偏离,从而影响诊断。
2. 仪器使用方法不当,例如检测过程中参数的设置失误、操作人员经验不足等,会引起测量结果的误差。
四、人为差异1. 操作人员的技能、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同,可能导致结果的差异。
2. 测量结果的判读标准不同,导致结果的差异。
3. 测量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的处理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结果的误读或漏报,影响了病情诊断与治疗。
总之,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因素很多,只有在避免误差的同时提高检验员的技能与操作水平方可增加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为保证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必需时刻注意各项规范操作,避免以上因素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50cd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2.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验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准确性十分重要。
然而在实际检验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分析血常规检验常见的误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误差因素1. 采集标本的不合理在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时,采血的部位、采血的方法以及采血的量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错误的采血部位和采血方法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的不均匀混合,从而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而采血量不足或过多也会造成结果的波动。
2. 标本保存条件不当血常规检验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至检验中心进行检验,对于某些特殊指标还需要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保存条件不当,比如温度过高、过低或保存时间过长,都会导致标本中血液成分的改变,从而引起结果的误差。
改进措施:规范采血操作流程,进行专业培训,确保采血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对标本保存条件的监控,建立完善的标本保存管理制度,确保标本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
二、检验环境和设备的误差因素1. 检验仪器的使用不当血常规检验通常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进行实验,如果使用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悉或者设备本身出现故障,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简单的检验工作中,人为失误和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2. 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检验室的温湿度、气流、光照等环境条件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不符合要求的环境条件可能引起试剂的变质、仪器的不稳定等问题,导致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改进措施:加强对检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和使用培训,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检验室的环境条件,确保环境符合要求。
三、人为操作和分析的误差因素1. 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可能会误操作或者误判。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e72d9d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2.png)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一、误差原因分析1.人为操作失误人为操作失误是常见的误差原因之一。
包括收集标本时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试管标记不清,标本损坏或错位等。
常见的操作失误包括:(1)标本采集不规范。
如瓶口未消毒,采血点未清洁等。
(2)标本收集不严格。
如操作人员没有限定填写,标本被弄混等。
(3)操作设备维护不当。
如分析前未清洁仪器,样本存放时间过长等。
(4)因环境原因引起操作失误。
如实验室噪音大、温度、湿度不稳定等。
2.人群因素人群因素主要是指受检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有:(1)血液样本的采集受个体因素影响,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均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正常值的制定也必须考虑到受检者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不同季节、地区等因素。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含了实验室内的环境、仪器的品质和试剂、标准品的品质。
环境因素是指诸如温度、湿度、求静、光照等因素。
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受外界影响很大,而环境中灰尘和细菌等有害物质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试剂的质量也是决定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质量管理不达标的试剂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4.检测仪器问题仪器本身的问题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这包含了分析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设备的校准、维护、清洗等因素。
精度高的仪器会降低误差的可能性。
但仪器的计算能力、精度和灵敏度也不能超出检测的需求范围,超出该范围也会产生误差。
二、解决策略(1)加强技能培训和操作规程的宣传,以便操作人员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标本采集和分析。
(2)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系统,加强对检验员的质量控制,确保检验员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3)建立标本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标本的正确收集、正确标识和正确保存,避免操作员把标本搞混或错放。
(4)确保实验室环境卫生,保持整洁、安静、干燥的实验环境,避免外界干扰。
(1)对不同人群按不同的标准进行检测和分析,以摆脱人为因素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ae607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0.png)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常规检查,对于各个科室来说尤为重要。
在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检验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会受到某些误差的影响,这些误差可能会导致诊断不准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了解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误差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误差提出的解决策略。
误差原因分析1. 抽血不合适抽血部位不当或操作不规范,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举例而言,按揉采血部位的时间过长,或者漏抽动脉血等均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2. 报告信号不准确由于仪器故障或人为误操作等原因,报告信号可能会失真或错位,导致错误的结果。
此外,介质的污染或老化也可能会影响仪器的准确性。
3. 数据输入错误数据输入错误是一种常见的误差,它可能会发生在抽血时、仪器操作时以及数据解读时等环节。
药物干预、疾病状态和怀孕状态等特殊情况也可能会引起数据输入错误,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数据解读错误指的是医生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错误。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错误可能来自对结果的主观理解或偏见。
例如,医生可能会过分关注某个指标,而忽略其他指标的变化。
解决策略1. 抽血操作规范化要减少抽血方面的误差,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操作经验,并符合规范要求。
此外,采用一些新技术,如自动采血仪等设备,可以有效地降低抽血过程中的误差。
2. 仪器的正确使用为了保证仪器能够正常运作,医疗机构应定期维护和校准仪器。
此外,需要对仪器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
3. 坚持数据准确输入和精细化管理医院管理人员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流程,从源头上杜绝数据输入错误的发生。
例如,建立各种校对和验证机制,提高抽血采样记录和数据输入的精度;开发一些支持血常规检验数据自动处理和质量控制的计算机系统。
4. 提高数据解读的准确性医生可以通过规范化解读方法、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以及多维度的组合分析等手段来提高数据解读的准确性。
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d1a7a0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8.png)
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验项目。
在基层医院中,血常规检验是非常常见的检验项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误差的发生。
本文将从常见误差原因出发,分析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采血误差采血是血常规检验的第一步,采血时的误差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检验结果。
常见的采血误差包括采血位置的不正确、采血管的不干净、采血后未及时涂片、抽满血管未松脱收紧等。
因此,解决采血误差的方法是:采样前仔细检查病人信息,选择正确的采血位置,使用干净的采血管取样,并且采血后第一时间进行涂片,确保采血管内的血液没有凝结。
二、操作误差操作误差是由技术操作不规范或不专业引起的。
在人工计数时,人员的操作技巧水平、操作经验、眼睛疲劳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而在自动计数中,仪器本身的精度、使用年限、质量等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解决操作误差的方法是:引入高质量的自动计数仪器,提升人员操作技能水平,保证仪器使用质量。
三、质控误差质控误差是由于质控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仪器校准不及时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解决质控误差的方法包括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制定标准检验流程,严格执行质控规程,随时检查仪器的校准状态,并且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
四、样本误差在血常规检验中,样本的误差可能来自于血样采集、运输、处理、保存等流程的各个环节。
因此,解决样本误差的方法是:选取合适的采血容器,采血时避免侵犯肌肉等组织,及时送达实验室,保持样本的保存环境。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加强员工培训、选用合适的设备等一系列措施,就能够有效地减少误差的发生,提升检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32696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9.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对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进行分析。
一、操作人员因素:血常规检验需要有经验且操作规范的专业人员进行。
如果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不规范,就容易导致误差的发生。
采样时如果不按规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可能会引起血液凝块、脱落细胞等情况,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二、标本处理因素: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预处理,例如离心、取血清等。
如果标本处理不当,比如离心速度、时间不够,就会造成血液成分的混杂,影响血常规结果。
血液样本的保存和运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样本保存时间过长或温度不当,也会导致血常规结果的误差。
三、设备因素: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一些专用的设备,包括血球分析仪、显微镜等。
如果设备的精度、灵敏度不够高,就可能产生误差。
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校准也很重要,如果不及时维修设备或进行校准,就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四、个体因素:个体的生理状态、病情等也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
服用某些药物、存在某些疾病、生理期等都可能导致血常规结果的异常。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要注意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避免因个体因素造成的误差。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血常规结果的误差,例如环境因素、样本质量等。
为了提高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定期维护和校准设备,确保样本的质量和保存条件,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并与临床病史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5fdd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e.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有时会受到一些误差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甚至给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
了解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样本采集不当样本采集不当是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规范进行采样,就会造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偏差。
采集血液样本时未将管内抗凝剂充分混匀,就会造成血样凝集,从而造成形态学异常的白细胞计数结果;又或者采集血样时由于操作不当,血流速度不一致,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在样本采集上,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采集到的血样是真实准确的。
二、标本保存不当血样保存不当也会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偏差。
在采集到血样后,若未能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或者在运输过程中温度条件不佳,甚至血样的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在样本保存的过程中,要控制好保存温度、时间和条件等因素,保证血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三、实验操作不规范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出现误差,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在进行血球计数时,若使用的试剂、仪器未经过严格的校准和质控,就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或者在进行染色涂片的过程中,染色液配制不准确、操作不规范,也会造成形态学观察结果的偏差。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个体生理和病理因素除了采样、保存、实验操作等因素外,个体生理和病理因素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患者的饮食、作息、身体状态等因素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又或者在患者存在一些病理情况时,如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情况,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要对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9c5ec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4.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体检和疾病诊断中常用的一项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但是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产生误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将对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进行分析。
1. 采血技术不当:采血是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第一步,采血技术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血液稀释,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采血技术误差包括采血过快、采血量不足、采血针穿透血管错误等。
2. 血液保存不当:血液在采集后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血液保存时间过长或保存温度过高,会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胞沉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3. 试剂质量:进行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如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白细胞计数试剂等。
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试剂质量差,如过期、受污染等,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4. 仪器校准不准确: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仪等专用仪器进行。
这些仪器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校准,校准不准确会导致检验结果偏差。
常见的校准误差包括零点校准不准确、进样体积校准不准确等。
5. 操作人员技术问题:血常规检验需要由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会导致结果偏差。
常见的操作问题包括样本混合不均匀、进样不准确等。
7. 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本身可能导致血常规指标异常,如贫血、感染等,这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疾病情况,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采用正确的采血技术,合理保存血液样本,使用优质的试剂,对仪器进行准确校准,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还需要考虑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db282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1.png)
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基层医院的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项检查,它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体内的血液情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由于各种原因,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存在一些误差,这会影响到临床医生对患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了解血常规检验可能存在的误差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
一、常见误差原因分析1.采血过程不规范在基层医院,由于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规范程度不一,可能导致采血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采集的血样不足、血液凝固不及时、混入外部物质等,这会影响到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2.标本处理不当采集到的血液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存,以防止血液成分的改变和血液凝固的影响。
如果在标本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保存时间过长、温度不适宜等,都有可能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误差。
3.实验操作技术不熟练基层医院的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可能会参差不齐,如果实验操作不熟练,容易发生操作失误或者操作规程不规范,都有可能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误差。
4.设备故障基层医院的实验室设备通常相对简单,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可能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这就会增加设备的故障概率,从而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误差。
5.外界环境干扰外界环境因素对实验室工作也有影响,比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解决对策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掌握规范的采血操作流程和技术要领,确保采血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对标本的正确处理和保存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医护人员对标本处理流程和保存条件的培训和管理,确保血常规检验标本的质量。
3.加强实验操作规范4.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医院需要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设备故障的概率。
医院需要加强实验室环境的管理和控制,保持实验室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减少外界环境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干扰。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c65b4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9.png)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常规检查之一,它通过分析血液中的成分和指标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误差,这就需要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误差原因分析1. 采血技术不当采血技术不当是导致血常规检验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采血过程中,如果采血管的采血技术不熟练,可能会导致血球破坏、凝血或稀释等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血标本的保存和运输条件不符合要求血标本的保存和运输条件对检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如果血标本保存时间过长、存放温度不符合要求或者在运输过程中受到震动、挤压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血常规检验的误差。
3. 试剂及仪器的质量不良试剂及仪器的质量不良也是导致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原因之一,一些不合格的试剂或仪器可能会使检验结果产生偏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人为操作失误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如果操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操作,可能会导致试剂配制、标本加工等环节出现错误,从而使检验结果产生误差。
5. 样本的污染在采血、保存和加工过程中,如果样本受到外界的污染,比如细菌感染等,都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解决策略研究1.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为了确保采血技术的准确性,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采血技术的水平,从而减少因采血技术不当导致的误差。
2. 加强对标本保存和运输条件的管理医疗机构需要建立标本保存和运输的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确保血标本的保存和运输条件符合要求,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选择优质的试剂和仪器医疗机构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选择优质的试剂和仪器,避免使用不合格的试剂或仪器,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准度。
4. 设立质控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控制度,对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监控,确保每一个操作流程都正确无误,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误差。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55fbe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c.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用于评估人体内的血细胞和血浆成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受到各种误差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的误差,需要重视并加以排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差因素分析。
1. 采血误差(1)采集血液时无法采取正确的血量和血容量,导致血液稀释或浓缩。
(2)适当的采血器和容器没有使用导致血胸水、血流老化或凝固。
(3)过于过分或过度压迫组织或器官,导致血流受阻,加速血液流动引起红细胞的破坏。
(4)采取过度频繁、过程持续时间过长,产生过多的代谢废物,例如区分白细胞的坏死细胞会淘汰。
(5)采样器或容器是过期或受污染的。
2. 采血后固定时间的误差(1)采血后的固定时间,不能及时处理导致样本质量劣化。
(2)固定前后的温度、时间、离心的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够规范,导致样本在固定过程中不稳定。
(3)不遵守固定液的使用说明,错误地制定了固定液的浓度和pH值,导致固定过程的质量削弱。
3. 检测设备误差(1)校准设备不正确。
如果检测设备的校准过程不合适,会导致流量计、血液分析仪、检测条的读数准确性银行提高。
(2)检测设备不当。
如根据检测条的使用说明进行慢速旋转、颠簸或剧烈振动等,可能导致结果偏差较大。
(3)样本数量的不安全。
如果放入分析仪或检测条的样本数量过少或过多,也会产生偏差。
(4)放置时间和操作时间也会涉及偏差。
放置时间和操作时间过长或过短,会导致细胞粘连和凝固,导致结果偏差。
(1)不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检测。
根据操作手册,操作员要遵循正常的检查流程,耐心细心原则。
(2)读数错误。
读数的时候如果操作员不注意,在浓度误差上可以有更大的误差。
(3)记录错误。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正常的记录过程进行记录,可能会导致记录结果错误。
5. 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指由于操作员的原因,产生的结果偏差。
如操作员的技能水平和操作经验、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总之,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不可忽视的,应该关注操作、设备、技能和环境方面的要素。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4820f6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f.png)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检验前的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1. 采集样本不当:如果采集的样本不是全血或者样本中有凝血物,则会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解决策略是在采集样本前,进行相应的培训,确保采样员具备正确的采样技巧,并且使用适当的采样器具。
2. 样本保存不当:在样本采集后,如果存放的时间过长或者存放的温度不符合要求,也会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
解决策略是确保样本在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并统一制定样本保存的温度和时限,严格执行。
3. 患者因素:患者可能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过度紧张、有药物干扰等,也会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解决策略是在采样前充分沟通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二、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1. 仪器操作不当:不正确的仪器操作可能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误差,如未校准仪器、样本加液量错误等。
解决策略是提供仪器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熟悉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定期检查和校准仪器。
2. 试剂使用不当:试剂的质量和使用方法也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解决策略是选择合格的试剂,并根据供应商的要求正确使用,避免试剂过期或者操作失误。
3. 校准和质控问题: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校准和质控步骤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正确进行校准或者质控,结果的准确性将无法保证。
解决策略是制定详细的校准和质控方案,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一次检验都能够准确可靠。
三、结果分析的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1. 数据记录不准确:在记录血常规检验结果时,如果有错误的数据输入或者计算,将导致结果的误差。
解决策略是在结果记录过程中,进行双人核对,并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方便结果的后期查询和校对。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c2b1d6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2.png)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最基础的检验之一,对于很多疾病的筛查和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存在误差,严重影响了检验质量和医疗诊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的原因和解决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一、常见误差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干扰自然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例如,高温、低温或湿度过高等环境条件下,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导致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值的偏差。
血常规检验中血样提取的方法、氧气暴露时间等操作因素会导致红细胞容积分布、血细胞计数等指标数据的变化。
此外,由于人体内存在其他生理状态和疾病状态,如代谢状态、炎症过程、肝肾功能等情况都会对血常规检验产生干扰。
3. 仪器设备因素干扰现代医疗检验设备大多采用自动化检测方式,但由于仪器设备本身的结构、设计、性能等各方面因素,如光源的稳定性、管路的堵塞、机械损伤的影响等,容易导致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
此外,不同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标准也有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操作人员技术操作的影响操作人员技术操作熟练度和操作规范性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密切相关,不合适和不规范的操作常常导致血常规检验产生误差。
其中,职业技能、操作动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是操作人员的关键能力,娴熟的操作能力才能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解决策略研究为了控制自然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的干扰,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尽可能选择气温恒定、湿度稳定的空间进行检测;保持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干燥和清洁;在操作过程中避免氧气的暴露时间过久等。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应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身体状态进行评估和分析,尽量控制疾病的影响。
如,对于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在体外进行分离和处理,避免干扰检测结果;对于肝肾功能不佳的患者,可以调整检测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化学物质消耗。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2591e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2.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血液情况。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存在一些误差因素,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误差因素。
1. 技术误差:这是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设备故障引起的误差。
如样本搅拌不充分、采样不准确、试剂配制错误等。
为了减少技术误差,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2. 检验方法误差:不同的实验室可能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或仪器设备,这可能会导致不同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差异。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标准化操作。
3. 采样误差:由于采样时的操作不当或采样器具不洁净,可能会引入一些其他成分,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具,并保持采样区域的清洁。
4. specimen的储存条件和时间:血液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生凝固和溶解等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为了减少这种误差,需要将血液样本储存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并尽快进行检验。
5. 生理因素: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可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由于身体活动或饮食等原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能会有所变化。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以排除生理因素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包括技术误差、检验方法误差、采样误差、样本储存条件和时间、以及生理因素等。
为了减少这些误差的影响,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注意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采样器具。
还需要注意控制样本的储存条件和时间,并排除生理因素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8f727c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a.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液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诊断疾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血常规检验包括了血液总量的测定、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各项指标的测定。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因素,这些误差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医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判断。
了解和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因素对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血常规检验的意义、常见误差因素分析、采集过程中的误差因素、实验操作中的误差因素、仪器校准和质控中的误差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有效减少误差的建议,强调血常规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因素,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2. 正文2.1 血常规检验的意义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重要一项,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检测,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验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疾病:血常规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例如贫血、感染、白血病等,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来判断病情。
2. 评估治疗效果: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不断监测血常规的结果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预防疾病:通过对血液的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患者体内的异常情况,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 指导临床应用:血常规检验结果还可以指导医生合理开展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帮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及时进行血常规检验并正确解读结果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2.2 常见误差因素分析常见误差因素分析包括多个方面,如采集过程中的误差因素、实验操作中的误差因素以及仪器校准和质控中的误差因素。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67af4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c.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项检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可能会受到一些误差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下面将对常见的血常规检验误差因素进行分析。
一、采集血液的误差因素:1. 采血部位选择不当:不同部位采集的血液成分可能有所区别,如指尖血与静脉血在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上存在差异。
2. 采血方式不正确:采血时,需要注意不能损伤血细胞,过度抽吸或者过长时间的加压会导致红细胞破裂或凝固。
3. 采集血液量不足:采集的血液量不足,会导致检测结果的偏低。
通常,成人血常规检查所需血液量为2ml,儿童为1ml。
4. 采集方法不规范:采血时需注重消毒和无菌操作,若操作不当,会导致细菌污染,从而造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偏高或偏低。
二、标本保存和运输的误差因素:1. 长时间保存:采集好的血液标本在保存过程中,若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液中细胞黏附、凝集或溶解,从而影响测定结果。
2. 不恰当的运输温度: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恰当的温度,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血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3. 标本破损: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泄漏、破损等情况,导致采样量不足或样本丢失,进而影响检验结果。
三、实验操作的误差因素:1. 操作不规范:血常规检验是一项繁琐的实验操作,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步骤进行。
若操作不规范,如试剂用量不准确、抖动时间过长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试剂质量:试剂的质量也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不同批号的试剂可能存在差异,必须选择质量稳定的试剂进行检测。
3. 机器校准不当:现代化的血常规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质控,若校准不当,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4. 水质污染:使用的水质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若实验中使用的水质存在污染,会导致试剂反应不准确,从而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四、个体因素的误差因素:1. 生理因素:个体的生理状态、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对血常规指标产生影响。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2b327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4.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体液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受到多种误差因素的影响,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
1. 采样误差:血常规检验需要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检测,采样时如果不正确或不规范可能导致误差。
抽血针与管内抗凝剂不充分混合,可能导致凝血或抗凝能力的改变,从而影响血细胞计数结果。
2. 保存条件:血液样本取得后需要妥善保存,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内进行检测,否则可能会导致误差。
过长时间或不恰当的保存温度可能导致红细胞破裂、细胞聚集或细胞膜受损,从而影响血常规结果。
3. 检测方法误差: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和设备,这也可能导致不同的误差。
在血红蛋白测定中,不同的试剂和仪器可能对结果有一定的偏差,这可能会影响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相关指标。
4. 人为误差:人为误差也是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因素之一。
可能包括样本标记错误、数据录入错误、人员经验和操作技术不足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结果偏差和数据错误。
5. 生理因素: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还受到一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运动、饮食、心理状况等因素可能导致暂时的血细胞计数变化,这也可能引起结果的误差。
为了减少误差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控制采样过程,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依据样本要求妥善保存并保持适当的保存条件,避免样本变质。
3. 对于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要对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设备。
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5. 考虑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可以在检测前规定患者需要满足一定的准备条件,如空腹或避免剧烈运动。
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误差因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纠正,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28251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8.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项检验项目,它可以有效地判断患者的血液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但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会出现一些误差因素,这些误差因素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分析常见的误差因素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1.患者抽血前未采取充分的准备措施。
患者在进行血液检查前需要切实做好准备工作。
例如,需要在抽血前禁食、禁水等一定时间,确保血液样本不受消化系统中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注意患者抽血时的状态和心理状态,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影响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浓度。
2.血液采样不规范。
血液采样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不注意卫生,就会导致污染或者检测误差。
例如,采集血液的时候应该使用消毒的器具,并严格按照规定的采样量进行采集,如果采集量不足或者使用污染的器具,就会导致检测误差。
3.采样处理不及时。
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应该及时运送到检验室进行检测。
如果样本在采集后存放时间过长或者储存条件不良,就会导致血液样本的变化,从而导致检测误差。
4.仪器操作或校准不准确。
操作仪器或者校准仪器的时候需要非常认真,否则就会出现误差。
仪器因为长时间的使用或者电压、温度波动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其准确性下降。
检验人员需要注意检查仪器的准确性,并定期校准。
5.检验员操作不规范。
检验员的专业水准、技能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检验员在操作仪器、样本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存在误差,就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6.患者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影响。
患者的生理状况和病理情况也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有些疾病会导致血液样本中某些成分的浓度变化,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该注意以上误差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这些误差的发生。
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1637b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5.png)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影响了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针对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进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检验项目,并且能够避免误差因素的影响。
一、样本采集及处理方面的误差因素1、采血部位不当: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血液样本的采集部位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采血部位不当,可能会导致血样的污染或者含有过多的组织细胞,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抗凝剂使用不当: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十分关键。
如果抗凝剂的用量不当或者混入了其他物质,会导致血液凝固不完全,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样本保存不当:血液样本在采集后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和处理,如果保存不当,例如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就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甚至使得检验结果无效。
二、实验操作方面的误差因素1、试剂或仪器的质量问题: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和仪器,如果试剂或者仪器的质量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操作技术不熟练:血常规检验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如果操作者技术不够熟练,可能会导致实验操作不当,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环境因素的误差因素1、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环境条件不合适,就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外部干扰物质: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外部的干扰物质,例如灰尘、气味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这些外部干扰物质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以上常见误差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或者减少这些误差因素的影响,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严格控制采血部位和抗凝剂的使用,确保血样的质量。
2、采血后立即进行适当保存和处理,避免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https://img.taocdn.com/s3/m/794b9ac403d8ce2f0166238c.png)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四川省建筑医院检验科陈丽血常规检验是血液检查中最常见的检查方式之一,血常规检验是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判断人体血液状况及所患疾病,而在如今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血常规检验也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但由于人的自身因素或机器保养等不可控原因,血常规检验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误差,因此通过检验结果判断疾病仍还需要医生的大量临床经验及进一步的检查。
1 血常规检验可以发现哪几种病血常规检验是通过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这几项指数的变化来判断被检查者是否患有疾病的,而一般可以发现的疾病有以下几种:1.1 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等:在血常规检验中,若发现血液内白细胞相对数量不断增多甚至超出正常的范围,则代表人体极有可能患有炎症例如肺炎等;若发现淋巴细胞出现异常时,则说明有可能患有肾上腺素和慢性感染类疾病。
1.2免疫性疾病等:中粒细胞也是血常规检验中十分重要的一项,通过对中粒细胞的分析,可以判断人体免疫系统是否出现异常,若中粒细胞指数不在正常范围内,,就说明有可能患有了免疫性疾病,如风寒、病毒性感冒、食物中毒等。
1.3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也可以通过血常规检验检查出来,通过血常规检验,若检查出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则会很容易会引起皮肤瘙痒红肿和频繁打喷嚏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敏反应。
1.4 贫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利用血红蛋白可以判断在人体内的红细胞指数是否异常,若发现检查结果低于正常数值,则就极有可能是由于贫血所导致的。
2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2.1 红细胞系统中的误差血红蛋白测量是基于540nm吸收光的基础上来检验的。
若样本混浊,将产生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如高脂血症的样本,肠外营养液,高伽玛球蛋白血症,和冷球蛋白血症样本,而吸烟者血液内存在的高碳氧血红蛋白也可导致血红蛋白的假性升高。
并且在检验样本中若存在较大的血小板及过多的红细胞碎片,也会被判定为完整的红细胞,造成检验误差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血常规检查中常见误差,为血常规检查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院150例就诊患者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常规标本进行检测,并对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通过对血常规检验常见的误差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时间和检测方法等因素。
结论:加强标本分析前后的质量控制,保证血液样本中各项细胞的形态完整,不断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测水平,对减少临床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常规检查;误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7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检验在现代医学中和人们对疾病的不断认识过程中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实验室血常规检验结果比患者的主诉更加精确,并且人们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依赖实验室诊断,但是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存在的一定的误差,下面主要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问题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材料:随机抽取150例就诊患者的新鲜edta-k抗凝的血常规标本。
1.2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分时段,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常
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对误差进行分析,建立质量控制方法。
2结果
2.1储存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一般血液分析要求的室温条件是8℃-25℃。
据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8 h
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
为了检测储存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对血液样本分别进行了常温保存和冰箱冷藏。
并且对血液样本在48小时之内进行了6次检测,其结果的平均值如表1。
表1测定结果的平均值温度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平均值f值平均值f值平均值f值平均值f值常温保存5.86.15.46.7181171372.6冰箱冷藏
4.71.34.7
5.91797.21301.7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常温保存和冰箱冷藏下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常温保存下,白细胞2h 后形态就开始发生变化;红细胞在1h后发生变化;血小板体积增大,1h后才趋于稳定。
所以,在采用血液分析仪对红细胞的检测应该在采血后1小时后进行,如果不需要白细胞和血小板分类的准确数据,可以将标本放入2℃-8℃的条件下保存。
2.2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采血完成后,血液样本应该有专人配送,尽快完成检测,血细胞蒸发、代谢活动及微生物化学反应等都会影响带血液样本的质量。
不能及时送检的,要根据检测项目在适当条件下保存。
为了测定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对血液样本分批进行了立即测试、2h后测试
和4h后测试。
测试结果如表2。
表2测定结果的平均值放置时间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立即测试5.14.4167.3119.82h测试4.34.7220.5127.34h测试3.15.1303.9129.5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血液样本在放置4h后,测试值发生了明显变化。
因此,采血完成后,血液样本不宜放置太久,否则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3不同的采血部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在临床医学中,最常用的采血途径是经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
但有研究表明,手指血与静脉血相比,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低。
因此,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
2。
4抗血凝剂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血常规检验的标本必须经过抗凝剂抗凝处理,目前血常规检验采取的抗凝剂中,edta盐(edta-na2,edta-k2,edta-k3)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
为了检测不同浓度的edta-k3对红细胞体积的影响,现将患者的静脉血注入不同浓度的edta-k3的五组试管中,每管100ul,立即充分混匀1~2分钟,则各管血中edta-k3浓度分别为1.8、2.0、2.2、2.4、2.6mg/ml,将未凝血组标本用ms-9进行检测,并记录mcv和hct结果。
结果如表3。
3讨论
确保血常规检验中的准确性,减少误差出现,也就确保了为患
者诊断的医疗效果,保障了患者的利益。
由于检验的环节多、流程长,加上医院患者集中等原因,导致临床上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很多,有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本文只对温度、时间、采血部位及抗血凝剂四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工作人员在操作时,要认真完成每个步骤,注意避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将人为因素可能引起的误差降至最低。
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要保证血液样本的高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证血液样本中各项细胞的形态完整。
减少临床血常规检验的误差。
参考文献
[1]张健.关于血常规检测结果中误差的探析[j].中外医疗,2011,12:20-21
[2]icsh referrence matho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erythrocytes and leukocytes 1994,16:131-138
[3]栾雪静,迟京凤.检验血液标本采集工作的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8,20(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