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诗词五首》(课堂PPT)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
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 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 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 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 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 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25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抢答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 愿的句子是:实__是__欲__界__之__仙__都__。__自__康__乐__以__ _来__,__未__复__有__能__与__其__奇__者__。__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
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 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__飞__戾__天__者__,__望__峰__息__心__; _经_纶__世__务__者__,__窥__谷__忘__反__。_______
了解诗歌形式: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 “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 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 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
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春望
破:残破,破败。
国都,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 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 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 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 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八上13唐诗五首 课件(共77张PPT)
王绩的山水诗朴素自然,风格清新,意境雄浑,对扭转齐梁 以来的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代表作有 《野望》《独酌》《醉后》《酒赋》《醉乡记》《五斗先生传》 等。
野望
二、整体感知
野望
1.思考:文题的含义是什么?写“望”的具体内容是那几联?尾联的主要表达方式 是什么?
和《春望》的文题一样,是倒装句,望野,也就是眺望原野。 写“望”的具体内容是颔联、颈联; 尾联是作者的感慨,其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
颔联紧承首联,以白云悠悠引出岁月易逝、人生短促 的感慨。同时,也为下文写作者思念故乡的愁思做铺垫。
句中的“空”字,是“空空的、空荡荡”的意思,强 调的是时间上的渺远,重在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的孤 独、寂寞和惆怅。
赏析诗歌字词的技巧:
①解释其含义;②结合原句描述其景象或情态;③指出其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 情感;④指出其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
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一个“愁”字。
全诗以“愁”字作结,融情于景,点明主题。 点拨:“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日暮”时的 苍茫,“烟波”中的迷蒙,使诗人触景生情并融情于 景,一个“愁”字,准确表达了诗人日暮时登临黄鹤 楼的心情。尾联之景与颈联草木茂盛、山川分明之景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朦胧、迷茫的意境照应了首联 缥缈的意境,共同渲染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崔颢
一、新课导入
黄鹤楼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二首诗歌《黄鹤楼》。这座楼之所以取名黄鹤 楼,是因为它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昔费祎[yī] 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现在的黄鹤楼为1985年依据原貌重建,其故址在今 湖北武汉蛇山的鹄矶上。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而使 黄鹤楼成为江南名楼的“功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这首七律的作者崔颢。当然,这中间还少不了一个 “大腕”级的“广告推介”者。这个“大腕”是谁呢? 他就是我们诗坛的泰斗级人物——李白。
野望
二、整体感知
野望
1.思考:文题的含义是什么?写“望”的具体内容是那几联?尾联的主要表达方式 是什么?
和《春望》的文题一样,是倒装句,望野,也就是眺望原野。 写“望”的具体内容是颔联、颈联; 尾联是作者的感慨,其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
颔联紧承首联,以白云悠悠引出岁月易逝、人生短促 的感慨。同时,也为下文写作者思念故乡的愁思做铺垫。
句中的“空”字,是“空空的、空荡荡”的意思,强 调的是时间上的渺远,重在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的孤 独、寂寞和惆怅。
赏析诗歌字词的技巧:
①解释其含义;②结合原句描述其景象或情态;③指出其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 情感;④指出其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
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一个“愁”字。
全诗以“愁”字作结,融情于景,点明主题。 点拨:“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日暮”时的 苍茫,“烟波”中的迷蒙,使诗人触景生情并融情于 景,一个“愁”字,准确表达了诗人日暮时登临黄鹤 楼的心情。尾联之景与颈联草木茂盛、山川分明之景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朦胧、迷茫的意境照应了首联 缥缈的意境,共同渲染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崔颢
一、新课导入
黄鹤楼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二首诗歌《黄鹤楼》。这座楼之所以取名黄鹤 楼,是因为它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昔费祎[yī] 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现在的黄鹤楼为1985年依据原貌重建,其故址在今 湖北武汉蛇山的鹄矶上。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而使 黄鹤楼成为江南名楼的“功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这首七律的作者崔颢。当然,这中间还少不了一个 “大腕”级的“广告推介”者。这个“大腕”是谁呢? 他就是我们诗坛的泰斗级人物——李白。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后作业
本课诗词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两 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再见
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 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写作手法方面,两首诗都很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
月夜
春望
杜甫
杜甫
中景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远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近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体会诗歌的意境,鉴赏诗歌名句。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从意象、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阅读两首以战争 为背景的诗歌。
探究步骤
1.全班分为2/4组,每1/2大组的同学选定一首诗歌进行解读。 2.自由朗读诗歌,从意象、内容、手法、情感四个方面,逐句 分析,体会诗歌内涵。 3.每组选择1-2位同学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全班一起总结。
始终郁郁不得志。
亡,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对自身才华、 命运的认识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成果展示
《赤壁》
对自身才华、 命运的认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 通过用典达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即以二乔被锁喻 东吴灭亡,反写历史,颠覆战果,表现了诗人对周 瑜的不屑和嘲讽,流露出诗人生不逢时的感叹和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夸张:颈联以“家书抵万金”抒写了消息久盼不 至的迫切与担忧,以及思亲念家之情。
4.动作描写:尾联的“搔”字,刻画了诗人的苍老 之态,流露出诗人忧国思家悲己的情怀。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26《诗词五首》 课件(共96张PPT)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改成“望”字吗?
不能,“见”是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 间抬起头来,南山的美景映入眼帘,生动地表 现了诗人无意得之、 悠然忘我的心境。
如果改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 不出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见”形象地 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俗、恬淡闲适的心境。
小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 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 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兮辞》。
——《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之“悠然”:淡泊名利,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悠然”,是诗人的一种选择。
赏悠然之景
选择了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人境”是怎样的?找出描绘田园 生活的诗句和意象,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一幅田园美景描绘出来。
诗歌五首——饮酒(其五)
陶 渊 明
■语言运用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的韵律特点和精美的语言。 ■思维能力 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审美创造 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文化自信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形成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的人文素养
第一课时
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 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 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自己身处环 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甘之如饴, 并悠然自得。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 的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 诗《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不能,“见”是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 间抬起头来,南山的美景映入眼帘,生动地表 现了诗人无意得之、 悠然忘我的心境。
如果改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 不出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见”形象地 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俗、恬淡闲适的心境。
小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 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 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兮辞》。
——《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之“悠然”:淡泊名利,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悠然”,是诗人的一种选择。
赏悠然之景
选择了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人境”是怎样的?找出描绘田园 生活的诗句和意象,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一幅田园美景描绘出来。
诗歌五首——饮酒(其五)
陶 渊 明
■语言运用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的韵律特点和精美的语言。 ■思维能力 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审美创造 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文化自信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形成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的人文素养
第一课时
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 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 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自己身处环 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甘之如饴, 并悠然自得。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 的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 诗《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6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知识链接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朝谢灵运和东晋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借以表达诗 人们不满于现实的情绪以及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 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名篇: 谢灵运《登池上楼》 孟浩然《过故人庄》(教材收录)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材收录)
——苏轼评《饮酒》(其五)
苏轼旗帜鲜明的反对“望南山”的改法,认为如改为“望南山”,整首诗都会失去 神采。而“见南山”则是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全无机心,一片真淳天然。
细读分析 2.你同意苏轼对于“见”与“望”的理解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能。“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 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 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教师小结
“诗无达诂”,对同一文学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 见仁见智,对诗文意境、意义、寓意的理解是没有止境,亦 没有最完美答案的。
【字词解释】“达”,明白、晓畅之意;“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或方言字义。
细读分析 3 .“ 采 菊 东 篱 下 ” 和 “ 飞 鸟 相 与 还 ” 两 居 中 , “ 菊 ” 和 “ 飞 鸟 ”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目录
26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资料
03 教学过程
04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59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颜色深红。“燕脂” 和“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 从什么角度来描绘战争场面?试分析。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地表现了战斗的残 酷场面,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氛围。
——《归园田居》(其三)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春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工部 等,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 代表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国都沦陷 长安城 繁密荒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伤时事 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意: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 草木丛生。感伤时事,花儿都痛哭流泪;悲恨亲人离散, 听闻鸟啼都惊乱人心。
合作探究 一、哪一联是写诗人望春望见的景象?该联的
写景有什么作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本诗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长安所作。流亡期 间,杜甫将家人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前往灵武 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舟而下。游经三峡,渡过荆门山,进入了江汉平
原。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
李
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
白
感觉和体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 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 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文对比
野望 [ 唐 ]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 河渚间,躬耕东皋,故 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 揖”,其诗多写饮酒及 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 康、阮籍和陶潜,嘲讽 周、孔礼教,以抒怀才 不遇之苦闷,曾三仕三 隐。
《黄鹤楼》
《使至塞上》
作者:
作者: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
唐代诗人。
承 树“承树”就皆是秋第色二,联山承山接唯第落一联晖,。紧或承写题景眼,或颔叙几事处,早展开莺来争写暖,树是,首谁联家的新延燕续与啄延春申泥。。
转
牧“转人”表驱示犊诗返意,转猎折马、带变禽换,归会。联 见由、 之事颈 景及联写人所、乱及花景渐,或欲由迷景人及眼情,、浅及草理才,能总之没要马另蹄辟。
蹊径或变换角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课堂PPT)
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 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023/11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023/11/29
14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
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
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
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
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 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 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 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 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 之情。
课文解读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023/11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023/11/29
14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
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
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
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
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 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 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 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 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 之情。
课文解读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对话时空悟诗魂
钱穆先生说“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 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时间已经过去千载,今 天我们再读陶渊明,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了?给大家设计一道人生选择题, 你会做出什么选择?请利用对陶渊明的理解来说一说你的原因。
人生选择题:A、汲汲官场大丈夫 B、偏居田野一农夫
赏斑斓之色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
不敢熟视。”请同学们勾画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我从 (某字)读出
了
。”的句式分享你的阅读体会。
我从“黑”字,读出了大敌兵临城下,紧张压抑的气氛。 我从“金”字,读出了士兵迎敌作战时的昂扬士气。 我从“紫”字,读出了战场上浸满了将士们的鲜血,读出了战争的惨烈。 我从“红”字,读出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
课外阅读延伸 1、摘抄陶渊明其它诗歌,比较诗歌不同。 2、积累古代隐士的相关材料,储备写作素材。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甫是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余首,这 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 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 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 “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 称为“诗圣”。他创作了《春望》、《北征》、 “三吏”、“三别”等名作。
第一层:品味“心远地自偏”的超然物外 (1)车马喧仅仅是指车马的喧闹吗?
车马喧代表的是门庭若市的热闹场景,联系此时归田十余年与归田前 “不为五斗米折腰”,可知车马喧是指官场的交往,追逐名利的喧嚣。
陶渊明做官经历: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说说这一句诗 的含意,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赏析。 4、《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自主学习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 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 然。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自主学习
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 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朗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主学习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 样的感慨?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 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自主学习
4、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 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 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 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 念故乡的感情。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逼真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 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 、江岸广阔、两岸平旷的风景,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 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 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 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奇妙的铺垫。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 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 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画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 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作者简介: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 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浑厚 自然功集》五卷。
跟我读
野望
王绩
gāo
xǐ y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感悟品析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 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 以招揽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 廷的决心。“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 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 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 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 人被困长安时看到国都破败不堪,杂 草丛生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他忧国伤 时、思亲悲己的沉痛悲伤之情。
雁门太守行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 宜阳)人。其诗长于乐府,大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 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 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枯荣, 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 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 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 《昌谷集》。
这是
担忧亲人的思念
这是
痛恨叛军的愤怒
……
之泪; 之泪; 之泪
五、阅读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诗人心中想到了什么?为何一封 小小的家书值万两黄金呢?
抵:相当、值
•朗读课后积累拓展部分《月夜》这 首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f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huǎnɡ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 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 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 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 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 —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 以招揽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 廷的决心。“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 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 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 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 人被困长安时看到国都破败不堪,杂 草丛生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他忧国伤 时、思亲悲己的沉痛悲伤之情。
雁门太守行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 宜阳)人。其诗长于乐府,大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 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 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枯荣, 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 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 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 《昌谷集》。
这是
担忧亲人的思念
这是
痛恨叛军的愤怒
……
之泪; 之泪; 之泪
五、阅读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诗人心中想到了什么?为何一封 小小的家书值万两黄金呢?
抵:相当、值
•朗读课后积累拓展部分《月夜》这 首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f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huǎnɡ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 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 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 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 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 —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 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 古名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所以无论 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 的人生,不要忘了这段日子里我们共同感受到 的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 那是你们绽放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 远的魅力!
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 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 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最后,它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的大漠,橘红 色的夕阳静居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 起一缕直上高空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 诗中有画,名句赏析 ·
· 读古诗,说画面 ·
1、《野望》的颔联和颈联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品诗境,说情感 ·
颔联和颈联写作者在东皋田野纵 目远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 在夕阳的余晖中,静谧而萧瑟。牧人 驱犊归家,猎马满载而回,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 品诗境,说情感 ·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慰问边关, 诗人驾车经过了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出汉塞, 又似归雁飞入到胡天。 茫茫大漠烽烟独起直, 滔滔黄河落日大又圆。 萧关偶遇侦察的骑兵, 得知统帅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重山随着平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无边原野缓缓流淌。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形成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继续护送我的行舟。
· 品诗境,说情感 ·
(四)《渡荆门送别》
根据前三首诗中学到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参考 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自学这首诗。
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 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 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最后,它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的大漠,橘红 色的夕阳静居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 起一缕直上高空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 诗中有画,名句赏析 ·
· 读古诗,说画面 ·
1、《野望》的颔联和颈联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品诗境,说情感 ·
颔联和颈联写作者在东皋田野纵 目远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 在夕阳的余晖中,静谧而萧瑟。牧人 驱犊归家,猎马满载而回,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 品诗境,说情感 ·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慰问边关, 诗人驾车经过了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出汉塞, 又似归雁飞入到胡天。 茫茫大漠烽烟独起直, 滔滔黄河落日大又圆。 萧关偶遇侦察的骑兵, 得知统帅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重山随着平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无边原野缓缓流淌。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形成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继续护送我的行舟。
· 品诗境,说情感 ·
(四)《渡荆门送别》
根据前三首诗中学到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参考 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自学这首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4页)
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 风变为雄浑奔放。
著有《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 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 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结:
本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画 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 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解的孤寂之情。
苦闷、矛盾、孤寂、落寞 喜悦
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首联 起 首联点题
承 写所见之景
结构
颔联 颈联
转
先从远景开始描画秋天山 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
先写动物,再转入植物 的描写。
写人的动态
尾联 合 都是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黄鹤楼
崔颢(hào)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 员外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强调继承《诗经》 “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 “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白居易(772-846)
早期所作的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 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应。自遭受 贬谪后,意志低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 留连光景之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深寻思念。
抒情
著有《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 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 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结:
本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画 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 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解的孤寂之情。
苦闷、矛盾、孤寂、落寞 喜悦
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首联 起 首联点题
承 写所见之景
结构
颔联 颈联
转
先从远景开始描画秋天山 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
先写动物,再转入植物 的描写。
写人的动态
尾联 合 都是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黄鹤楼
崔颢(hào)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 员外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强调继承《诗经》 “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 “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白居易(772-846)
早期所作的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 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应。自遭受 贬谪后,意志低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 留连光景之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深寻思念。
抒情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诗。 首联交代了________和________ 。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
古诗赏析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 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 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 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 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 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 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 存其诗四十二首。
古诗赏析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对尽 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 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 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 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 白沙堤。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 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 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 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 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 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 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诗。 首联交代了________和________ 。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
古诗赏析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 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 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 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 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 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 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 存其诗四十二首。
古诗赏析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对尽 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 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 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 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 白沙堤。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 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 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 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 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 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 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
种长处,形成了自己“沉郁顿挫”
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
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
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16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修辞: 对 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借花鸟之景抒__感__伤__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因_感__时__伤__别__,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饮酒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 柳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浔 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 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 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 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 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 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 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 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的感情。
17
首 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山河虽在, 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 诗人__忧_国__伤_时__的感情。
18
颔 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19
颈 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 多么珍贵呀,真是胜过万金呀!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 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
其情真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 传诵的名句。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 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10
结庐在人境,陶而渊无明车马喧。只保要留心一境颗旷远远离,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世的心,就不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受。到世俗的干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
表现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
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为「诗圣」。
15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杜
“三吏”“三别”皆被传诵 ,作品 甫
汇为《杜工部集》。
简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 介
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
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
7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 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 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 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 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 热爱自然的情趣。
8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 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 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 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 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9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 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 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 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 ,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 《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5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 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 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6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 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11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 悠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 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12
考考你
①本诗中表现境与意会,情与景会,物我 皆忘,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或诗中借优 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 境)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居所自然也就偏远。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4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 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 烦扰。
20
尾 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 前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②表现作者对权位名利否定的语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3
杜甫
14
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
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
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 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 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 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 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 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 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 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 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 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