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底泥重金属稳定化实验方案

合集下载

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施工方案

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施工方案

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施工方案1、技术原理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将污染土壤与能聚结成固体的黏结剂或能将重金属元素螯合稳定化的药剂相混合,从而将重金属污染物捕获、稳定或固定在固体结构中的技术。

该技术普遍应用于土壤或污泥重金属污染的快速控制和修复,对于同时处置含多种重金属混合污染的土壤或污泥具有明显的优势。

国内已有多项的碎土壤进行固化/稳定化修复案例,结果表明,经稳定化处理后的浸出液中重金属的浓度基本达到达标。

且与其它技术相比,该技术的成本低,处理所需时间短,而且局限性小,适用范围广。

固化技术中污染土壤或污泥与黏结剂之间可以不发生化学反应,只是机械地将污染物固封在结构完整的固态产物(固化体)中,隔离污染物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物迁移的目的;稳定化是指稳定化药剂与污染物发生络合、螯合等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态来实现其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系统危害性的风险,对于重金属和多环芳烧类污染物均适用。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将固化技术和稳定化技术结合起来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项目拟采用在国内多个项目上已成功应用的固化/稳定化药剂对碑、镉、铅等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所选的固化/稳定化药剂是以碱性稳定剂为主、同时含有Ca、Si、Al等成分的复合固化/稳定化药剂。

其主要修复原理是利用Mg、Ca>Si、AI等与目标金属污染物发生凝硬反应,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浸出能力。

其固化反应包括水酸化物生成时的固化、难溶性盐生成时的固化或者水化合物生成时的吸附固定。

本项目中影响固化/稳定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浓度对碑污染土壤及一般固体废物进行固化/稳定化治理,采用以碱性稳定剂为基料的固化药剂。

药剂投加比一般不高于20%(干重质量比),具体投加量可通过小试进一步确定。

(2)水分含量水是固化/稳定化反应进行的物质基础,本项目拟采用的复合固化/稳定化药剂在反应时,需保持土壤或或一般固体废物与药剂混合物的含水率在20%以上。

重金属污染底泥处理技术

重金属污染底泥处理技术

精品整理
重金属污染底泥处理技术
一、技术概述
高分子螯合剂是一类具有螯合重金属离子功能的高分子。

螯合剂稳定化处理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危险废物经过处理后其增容比远低于其它常规的固化/稳定化方法。

水泥固化后的增容比达1.5~2,使占用土地面积和处置费用增加,而采用螯合剂处理废物时固化后体积几乎没有增加,其增容比常常小于或等于1,从而减少了后续处置量,降低了费用。

另外,由于重金属形成了稳定的螯合物沉淀,一般情况下难以浸出。

结合重金属污染底泥的污染现状及实际情况,螯合剂稳定化处理技术将更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实用价值。

二、技术优势
提出了高效稳定清淤底泥中高含量重金属离子(重度污染底泥)的固化稳定化技术。

优化了硫化物添加剂、粉煤灰、水泥以及河沙的配比以及固化体养护时间等操作参数。

构建了利用水泥、粉煤灰及硫化物添加剂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技术工艺,并申请了相关专利:重金属污染底泥固化剂及其固化方法.201010242352.X,利用水泥与有机硫化物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底泥的方法.201210464084.5.
三、适用范围
内源重金属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4种园林植物修复河道疏浚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试验研究

4种园林植物修复河道疏浚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试验研究
收稿 日期 :2016—08—16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 (编号 :31600442);贵 州省科学 技术基
金 (编号 :黔科合 J字 [2013]2299号 );贵州省 科学 技术联合 基金 (编号 :黔科合 LH字 [2014]7180号 );贵州省 重点 学科生 态学 项 目(编号 :ZDXK[2013]08)。 作者简介 :杨 丹 (1982一),女 ,贵州兴 义人 ,博士 ,副教授,主要从 事 土壤 环 境 质 量 评 价 与 污 染 防 治 研 究 。E—mail:yangdansky@
关键 词 :疏浚底泥 ;重金属污染修复 ;园林植物 ;绿萝 ;吊兰 ;吊竹梅 ;花叶万年青 ;富集 系数 ;转移 系数 ;修复效率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002一l302(2018)04—0224一o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 工业 的迅猛发展 ,河流 、湖泊等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污染物沉积在底泥 中,当环境条件发 生变化时又重新释放到水体 中。环保疏 浚是 减少水环境污染 和改善水质 的重要 途径 …。但疏 浚和 清淤产 生 的疏浚 底泥 中含有一定 量 的重金 属、有机物 等污染物质 ,传统 的脱 水 、堆 置 等处理方法可能造成土 壤和地下 水污染 ,因此疏 浚底泥 的 合 理处 置显 得 尤 为 重 要 。底 泥 重 金 属 污 染 已 成 为 世 界 性 问题 “J。 目前 国内外河道及湖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 治理有 物 理修 复、化学修 复 、生物修复 以及 3种技术联合 ,其 中物 理 和化学 修复方法 日渐成熟 ,但 由于物理修复经济 成本 较高 ,化 学修复易带来二次污染等 问题 ,其应用仍受到一定 限制 。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通过吸收 、沉淀 、富集等作用 降低底泥 中 的重金属含 量 ,相 比处理成本 昂贵的物理 、化学修复技术 ,植

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2020年4月錄色斜仗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8期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刘環裙U2(1.上海亚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436;2.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200436)摘要:指出了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当前处理污染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一种重要方法。

综述了目前常用的水泥、石灰、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化学药剂4种固化稳定剂的主要成分、固化稳定化机理、处理效果.对比分析了各种药剂的优缺点。

同时,对固化稳定化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修复基础上的资源化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重金属;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8-0081-021引言河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引起河道水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底泥中的重金属一方面经过解析、溶 解后进人上覆水体.导致二次污染,另一方面通过进人 食物链,影响其它生物,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 境系统造成一定危害。

并且,底泥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 的隐蔽性、持久性及可释放性,其危害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因此,开展污染河道底泥修复迫在眉睫。

当前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和异位两大类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覆盖、引水、电化学技术,异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淋洗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植物修复技术。

其中固化稳定化技术具 有易操作、工期短、费用低等优点,且可以将疏浚工程产 生的大量底泥转化为工程用土,是实现其资源化的一个 重要方向[1],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疏浚底泥处理。

2常用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剂2. 1水泥水泥是一种粉状水硬性无机凝胶材料,加水经搅拌后 可以生成坚硬的水泥固化体,是最常用的固化剂。

水泥固 化稳定化是通过水化反应的产物包裹住目标物质,将污染 底泥中的金属离子转化为金属沉淀物或将其转化成化学 性质不活泼形态,从而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成符合指标要 求的物质,降低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2'3]。

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

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

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水库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形式,可以为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发电等提供重要的支持。

然而,近年来,许多水库底泥中出现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对水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以及相关的修复技术研究。

一、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原因水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工业排放、农业和城市污水以及大气降尘等因素导致的。

工业生产常常伴随着废物的排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重金属元素在工业废水中释放到水体中,逐渐沉积到水库底泥中。

农业和城市污水中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也含有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通过农田灌溉和雨水冲刷进入水库。

同时,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也会通过降尘的方式进入水库,进一步加剧了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

二、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对水库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进入食物链,最终积累到鱼类等高级生物体中。

这会导致食物链中的生物体数量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重金属元素还会对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植物产生毒性影响,抑制其生长和繁殖能力。

这将导致水库水质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同时,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也会渗透到地下水中,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的供水质量。

三、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为了解决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修复技术。

一种常用的修复技术是物理方法,例如抽取和转运底泥。

通过抽取底泥并将其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处理成本高、底泥转移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等问题。

另一种常用的修复技术是化学方法,例如添加螯合剂和沉淀剂。

螯合剂可以与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形成络合物,使其失去毒性。

沉淀剂可以通过沉淀作用将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固定在底泥中,防止其进入水体。

这些化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但也存在着处理成本高、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复合稳定剂对重金属污染底泥修复效能研究

复合稳定剂对重金属污染底泥修复效能研究

复合稳定剂对重金属污染底泥修复效能研究复合稳定剂对重金属污染底泥修复效能研究一、引言底泥是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中的一种沉积物,它在自然环境中起着重要的地质和生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排放等原因,底泥中常常存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重金属污染底泥不仅威胁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对重金属污染底泥进行修复和治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底泥污染修复方法1. 生物修复法: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重金属进行吸附和转化,降低重金属在底泥中的含量。

2. 物理修复法:利用机械和物理手段对底泥进行处理,如挖掘、运输和堆放等,降低污染物释放。

3. 化学修复法:利用化学添加剂对重金属进行稳定化处理,降低其溶解度和生物可利用性。

三、复合稳定剂的作用机制复合稳定剂是一种化学添加剂,通常由多种成分组成。

它可以与重金属形成化学络合物,将重金属稳定在底泥中,减少其活性和迁移性。

同时,复合稳定剂还可以改变底泥的物理性质,增加其抗蚀性和稳定性,减少底泥颗粒的溶解和释放。

四、实验设计本研究选择了一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底泥样品,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复合稳定剂添加剂对重金属污染底泥的修复效果。

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采集重金属污染底泥样品,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和性质评价。

2. 设计不同添加剂的试验组,如石灰、硅酸盐和聚合物等,同时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

3. 将重金属污染底泥与不同添加剂进行混合处理,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静置反应。

4. 分别对不同试验组的底泥样品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评价添加剂的修复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添加复合稳定剂的处理组相比于对照组,在重金属含量方面呈现出显著的降低趋势。

其中,部分复合稳定剂对重金属离子起到较好的吸附作用,使其与底泥形成络合物,降低其迁移性和溶解度。

此外,复合稳定剂还能改善底泥的物理性质,增加其抗蚀性,进一步减少重金属的释放。

六、结论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复合稳定剂对重金属污染底泥修复的有效性。

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稳定化固化修复工程技术研究

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稳定化固化修复工程技术研究

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稳定化固化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作者:郝卓莉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5期郝卓莉(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81)摘要: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环保清淤以及资源化处置的实施是目前工程中的关键部分和无法解决的部分。

此项研究同广州市河道清淤项目结合起来,在同日本管道搅拌固话机械设备结合的基础上开展重金属污染底泥的资源化处置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化固化技术中图分类号:X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11-01本文以广州市作为案例。

由于广州市河网纵横交织,收到珠江三角洲和泰,河势以及水动力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水环境容量,同时水体不能够实现自身的净化。

尤其是感潮河段,污水咋河道位置受到潮水的顶托从而滞留在河道处。

而由于污水存在着很难被稀释,降解等问题,从而使得城市的河涌淤积严重,同时底泥又被重金属等污染物污染,这将会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并直接影响群众的饮水的安全性等问题。

所以目前所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清楚河道内部的污染源。

进而排除了重金属污染所构成的威胁,进而实现改善河道的水生态环境。

就目前的状况看来,珠江三角洲流域的城市河道的底泥大量增加,仅仅在广州市内部现在就有230多条城市河道,而需要清理的底泥总计起来一共有大约700多万平方米。

而目前国内所采取的“抓斗挖泥+自然感化”和“绞吸挖泥+围堰自然干化”,这两种实施较为粗放,并且大量的占用了土地资源,同时极其容易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在国外普遍采取的是“绞吸挖泥+底泥固结”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与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引入,并开展出来自主研发的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底泥环保清淤以及资源化的处置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研究是以广州市城市河道环保清淤和生态岛的建设,其成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国内其他的很多城市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及推广的前景。

1 广州市河涌淤泥情况调查1.1 基本情况本次实验是对广州市200多条城市的河流涌到,600多个采样点的分析和调研来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重金属污染土壤经水泥基固化稳定化后的浸出实验设计

重金属污染土壤经水泥基固化稳定化后的浸出实验设计

重金属污染土壤经水泥基固化稳定化后的浸出实验设计摘要:某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经过水泥基固化稳定化后分别进行用作路基填充材料,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填埋等三种不同方式的处理。

针对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进行浸出实验设计,系统评估其固化稳定化效果以及再利用或填埋处置的长期环境安全性。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水泥基,固化稳定化,浸出实验设计1.背景介绍某地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水泥基固化稳定化后分别进行三种不同方式的处理:(1)用作路基填充材料;(2)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3)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填埋。

通过水泥基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是对危险固废处理的有效手段,但是水泥基的固化稳定化处理并不能保证污染物的零泄漏。

经水泥基固化稳定化处理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依旧会析出重金属污染物。

浸出实验是目前研究及评价重金属浸出特性的主要方法,主要的考察指标有浸出浓度和浸出率。

因此针对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进行浸出实验设计,选择不同类型的浸出液,为系统的评估其固化稳定化效果以及再利用或者填埋处置的长期环境安全性提供参考。

2.浸出实验设计2.1用于路基填充材料的水泥基浸出实验方案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水泥基固化后用于路基填充材料,根据《GB 14569.1-2011 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固化体性能要求——水泥固化体》,该处理方式应属于水泥固化体的近地表处置。

在实际生活中,路基整块受雨水冲刷与浸泡,在酸雨多发地区,还受pH较低的雨水冲刷和浸泡,而路基不断受雨水浸泡属于短期浸泡。

则根据材料用途与实际情况,设置了两种短期整块废物的浸泡动态实验(浸出实验的一种)方案,试验过程中没有搅拌,定期更换浸出液。

对于普通雨水的浸泡,采用《GB/T 7023-2011 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固化体标准浸出试验方法》,而对于酸雨雨水浸泡,采用硫酸硝酸法。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对于普通雨水的浸泡情况,采用的是放射性废物固化体浸出试验方法,但对于浸出液中金属离子的检测并非只检测放射性金属,而是对所有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

河流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稳定化实验研究

河流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稳定化实验研究

态,使得重金属的稳定性显著提高,从而减少在底 泥后续处理中二次污染风险的处理技术[10, 11]。目
底泥中不断积累,可超过上覆水体含量几个数量级 前,国内外已开发了多种重金属稳定化技术,药剂
[5, 6]。在一定条件下,部分重金属可通过扩散、解
基金项目:山东省省级环保产业技术研发项目(SDHBYF-2012-14)
2
35%、40%、45%、50%的比例投加。搅拌 30 min, 置于恒温恒湿养护箱养护 7 d 后,进行样品 pH 值、 重金属 Cu、Zn、Ni 的浸出液浓度及赋存形态的检 测。 1.3.2 底泥 pH 值测定
按绝干底泥与蒸馏水之比(即固液比)为 1:10 进 行取样。将样品置于 250 mL 的锥形瓶中,使用恒 温振荡器于 25 ℃、200 rpm 条件下震荡 2 h,然后 静置 30 min,直接用 pH 计对上清液进行 pH 值测 定。 1.3.3 浸出毒性测定
河流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稳定化实验研究
康兴生,马涛,王睿,顾俊杰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济南 250013)
摘要 以实现河道疏浚底泥中富含的重金属 Cu、Zn、Ni 的稳定化为目标,选用 EDTA、DTCR、Na2S、 Na2S2O3、膨润土、水泥及自主研发的特殊胶凝材料作为稳定剂,对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固化稳定,通过 分析稳定后重金属浸出液浓度及赋存形态变化,探讨各药剂稳定效果,并寻求稳定剂的最佳投加量。研究
硫沉淀(化学稳定)
有机硫化物适应 pH 范围较大,与重金属螯合后可存在于其他重金属沉淀物无法存在的 酸性环境中,而且可以使固体废物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减少。
硫沉淀(化学稳定)
无机硫化物可与重金属生成难溶性金属硫化物,其溶解度在大多 pH 值下都低于其氢氧 化物溶解度,稳定效果较好。

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化研究

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化研究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21, 11(1), 124-129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aephttps:///10.12677/aep.2021.111012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化研究周小清,郭瑜,李伟健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收稿日期:2021年1月11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15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22日摘要在底泥处理处置工程中,对于重度污染底泥,目前使用的固化剂处理后余土往往还达不到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本研究通过大量试验,并在检测分析基础上得出了固化剂改进配方,使铜的浸出值从1.87 mg/L 下降到<0.01 mg/L,使固化处理后余土达到了资源化利用的标准要求,提高了固化余土的资源化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关键词重金属,固化剂,配方,稳定化Study on Stabilization Effect of theHeavily Polluted SedimentXiaoqing Zhou, Yu Guo, Weijian Li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Guangzhou GuangdongReceived: Jan. 11th, 2021; accepted: Feb. 15th, 2021; published: Feb. 22nd, 2021AbstractFor the heavily polluted sediment in the sediment treatment and disposal project, the residual soil after the treatment of curing agent often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The purpose of the project is to improve the formula of curing agent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a large number of tests were conducted and improved formula of curing agent was obtained based on detection and analysis. Leaching value of heavy metal Cu from1.87 mg/l to <0.01 mg/l. The improved curing agent was applied in production, which made the周小清等residual soil meet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achieved an ideal prac-tical effect.KeywordsHeavy Metal, Curing Agent, Formulation, Stabiliza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背景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众多,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污水大量排入河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大量重金属污染物在河湖底泥中沉淀、聚集,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污染物又会释放入水体中,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1][2][3][4]。

污染土壤(底泥)电动修复实验室实验、重金属去除效果、实验响应模型、中试实验、示范工程、鼓励性条款

污染土壤(底泥)电动修复实验室实验、重金属去除效果、实验响应模型、中试实验、示范工程、鼓励性条款

去除率 (%)
47.03
40.70
44.44
22.15
31.32
38.12
22.66
38.17
3. 推广应用 湘潭二级渠整治工程应用 在湖南省湘潭市二级渠已完工的工程案例,工厂排水、周边居民生活污水通过支渠排入
二级渠渠道,疏导不畅使水体黑臭,并且泥沙淤积严重,不仅影响渠道的正常使用功能,还 影响市容市貌。
针对底泥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开发了底泥生物固化的电动修复工艺,形成了电动脱水 与真空负压的耦合技术,实现了污泥脱水与重金属的协同去除。特别是解决了粘性底泥脱水 效率差的问题,脱水成本比主流的板框压滤技术成本降低 20%以上,同时对典型重金属污染 (砷、汞、铬等)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22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0
20
30
40
50
电压(V)
图 4 实验中 Cr 浓度随电压强度变化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0
50
浓度
45
去除率
40
35
30
25
20
15
10
5
20
30
40
电压(V)
0 50
图 5 实验中 Zn 浓度随电压强度变化
16
附录 D 中试实验 1. 中试位置
中试工程于 2019 年 5 月 7 日开始实施,通过对唐河污水库实地考察,确定了中试试验 范围 120 m2,位于 1 号坑塘东,与 2 号坑塘交界处,具体位置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试位置 2. 工艺流程
确定中试地点后,对其范围进行杂物清理,进行现场试验施工。工艺流程如图 2 所示:

BCR实验步骤运用在底泥重金属测量中

BCR实验步骤运用在底泥重金属测量中

项目名称:稳定剂对底泥中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第一部分:稳定剂对底泥中重金属各形态分布的影响(3个月)。

实验内容:将碳酸钙、铁锰氧化物和沸石与底泥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通过Tessier或BCR逐步分级提取法,分析比较施加稳定剂前后Cu、Pb、Zn、Cd四种重金属的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的分布变化,判定稳定剂对重金属的稳定效果。

一、测定底泥PH值污泥样品的PH测定—电位法1。

药品:1)pH 4。

00标准缓冲溶夜:称取经105℃烘干的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分析纯)。

10。

21g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L。

2)PH 6。

86标准缓冲溶夜:称取经50℃烘干的磷酸二氢钾(KH2PO4,分析纯)3.39g和经120℃烘干过的无水磷酸二氢钠(Na2HPO4,分析纯)3。

53g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L。

3)PH 9.18标准缓冲溶夜:称取经105℃烘干的称取3。

80g硼砂(Na2B4O7·10H2O,分析纯)溶于无CO2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L,此溶液PH易变,注意保存。

4)。

无二氧化碳蒸馏水。

将蒸馏水放入平底烧瓶中加热至沸腾,3—5min后取下冷却至室温(用带苏打石灰管的橡皮塞塞紧)。

2。

主要仪器酸度计,天平3. 提取:1)提取称取样品6g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25ml(相当于稀释20倍)无二氧化碳蒸馏水,剧烈搅拌1min,用离心机离心15min,同时将酸度计预热30min,用PH 6。

86和PH 4.00的标准缓冲液反复校正仪器,使标准缓冲液的PH值与仪器标度上的PH一致。

2)测定将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同时插入样品悬浊液的上部清液中,待显示的PH 值稳定后,记录PH值。

每测定完一个样品需要蒸馏水冲洗电极,用干滤纸吸干.每测定5-6个样品后,必须用PH缓冲液校正一次。

5。

注意事项:1)。

测定时记录PH值平衡时间,随不同底泥而异,一般规定平衡1—2min 读取PH值。

重金属污染底泥固化稳定化效果研究

重金属污染底泥固化稳定化效果研究

重金属污染底泥固化稳定化效果研究
汪韦兴;陈飞勇;彭辉宇;宋扬;侯浩波
【期刊名称】《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9)3
【摘要】河流长期纳污易导致底泥污染,淤泥清理是河流治理的重要措施,对清理的淤泥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防止其二次污染。

文章选取广东肇庆某河流重金属污染底泥作为样本,通过分析固化后重金属浸出质量浓度及其存在形态分布,研究了自制无机固化材料对淤泥中重金属的固化效果。

结果表明:自制固化剂对底泥中重金属的稳定化作用明显,重金属的浸出毒性显著降低,且随着固化剂掺量增加和养护龄期的增长,固化效果更加明显;固化剂对重金属的固定主要是通过固化剂水化产物钙矾石、水化硅酸钙凝胶吸收重金属,使其转化为不溶态或稳定的络合态,宏观上表现为固化处理后残渣态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增加及其有效性的降低。

【总页数】9页(P46-54)
【作者】汪韦兴;陈飞勇;彭辉宇;宋扬;侯浩波
【作者单位】广东泉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资源与环境创新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大学(肇庆)资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4
【相关文献】
1.重金属污染底泥固化稳定化应用研究
2.重金属污染底泥固化稳定化应用研究
3.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4.广东某河道复合重金属污染底泥固化/稳定化小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浚底泥重金属稳定化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1.筛选和优化对底泥重金属具有固化效果的药剂
2. 筛选对重金属具有超富集能力的微生物
3. 筛选和研制速生能源植物,开展底泥植物修复及土壤
化利用技术研究
1. 重金属固化剂筛选的实验设计
1.1 实验材料:实验底泥取自华中科技大学喻家湖
1.2 实验试剂:HCl(36-38%)、HNO3(65-88%)、HClO4(70-72%)、CuSO4·5H2O、氢氧化钠、盐酸、硫化钠、硫酸铝、Ca2O2、CaO、磷酸二氢钙(MCP)、磷酸氢二铵(DAP)、人造沸石、硅酸钠、固化污泥,所用实验试剂均为优级纯或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1.3 实验仪器
实验所用器皿:移液管,容量瓶,烧杯,20目筛,60目筛,100目筛,玛瑙研钵,烧杯锥形瓶等玻璃容器,微孔滤膜,滤纸,50ml离心管等。

实验中用于存放和处理样品的容器都经过10%的硝酸浸泡24h,用去离子水洗净后方可使用。

主要实验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恒温干燥箱、水平式振荡装置、磁力搅拌器、pH计、压力过滤器、微孔滤膜、烘箱。

1.4 实验步骤
(1)现场观测与采样
在华中科技大学喻家湖污染源、最深处的一条直线上及两边设置S1、S2、S3、S4、S5、S6、S7、S8、S9九个采样点,采样点多布设于水流缓慢,沉积稳定的地带,利用抓斗采泥器采集表层0-80cm底泥,保存于洁净塑料样品袋中(排出空气)。

迅速带回实验室,去除上层积水,拣除塑料、玻璃、石块和败叶等杂物, 经自然沉降1周,得到底泥样品。

图表 1 武汉喻家湖底泥采样点分布
(2)底泥样品的预处理
物理分析时,利用12000r/min离心机将底泥固液分离,得到间隙水和固体底泥。

固体底泥自然风干,先取风干样品100-200g,用玛瑙研钵研磨,然后过20目筛,留在筛上的底泥再倒在研钵上重新碾碎,如此反复,使全部底泥过筛然后将底泥混匀后盛于广口瓶中,作为底泥颗粒分析及其他物理性质测定之用。

化学分析时,取风干样品一份,用玛瑙研钵研磨,使全部通过60目筛(0.25mm)。

这种泥样可供形态分析及pH等项目的测定。

分析有机质含量时,可以取一部分已通过60目筛的泥样进一步碾磨,使其全部通过100目筛(0.15mm)为止。

进行底泥中重金属含量以及形态测定时,必须在通过60目筛的样品中,取一部分继续研磨,并直至全部通过100目筛(0.149mm)为止。

碾磨过筛后的样品混合均匀后,即可装袋、装瓶,并贴上标签,为避免光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采集样品贮存在暗处和4℃以下。

(3)底泥理化性质的测定
测定项目测定方法标准代号
含水率烘干法
PH 电位法
TOC 稀释热法
全氮半微量凯氏法
全磷用碱熔-钼锑抗比色
重金属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
重金属形态Tessler五步连续提取法
A. 含水率测定:秤取过20目筛50-100g样品,置于具盖容器中105℃下烘干,恒重至两次称重值的误差小于1%,计算样品含水率。

B. PH值的测定:取5克样品置于小烧杯中,磁力搅拌器上剧烈搅拌1
分钟,使底泥充分分散,静置30分钟后,用pH测定仪测量底泥样品的pH值。

C. TOC测定:测定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采用稀释热法。

稀释热法(重铬酸钾容量法)是利用浓硫酸和重铬酸钾迅速混合时所产生的热氧化有机质,以代替外加热法中的油浴加热,操作更加方便。

D. 全氮测定: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底泥中全氦含量。

底泥中的全氮在硫酸铜、硫酸钾与粉的存在下,用浓硫酸消煮,使转变为硫酸铵,然后用氢氧化钠碱化,加热蒸馏出氨,经硼酸吸收,用标准酸滴定其含量。

F. 全磷测定:
G. 重金属的测定:
①底泥样品的消解
HNO3+ HClO4体系:称取干污泥样品0.5000g于锥形瓶中,加入少许水湿润,然后加入HNO315mL,于电炉上缓慢加热分解,蒸至近干。

取下烧杯稍冷后加入混酸(V(HNO3)∶V(HClO4) = 1∶4)10mL ,放于电炉上使样品继续分解,蒸至近干。

稍冷后反复加入10mL HNO3,蒸至近干,样品蒸至近灰白色。

取下加入10%的HNO3溶液过滤,移入5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②污泥样品中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按工作条件测量标准系列吸光度绘制浓度-吸光度曲线。

已消解的污泥样品溶液喷入火焰,测定吸光度,取三次平均值,从标准工作曲线上分别查出其相应的浓度。

F.重金属形态的分析:Tessler五步连续提取法
G.浸出毒性测定:底泥浸出毒性的测试方法为:与《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类似,仅用水平式振荡装置取代翻转式振荡装置,由振动频率110±10r/min取代转速30±2 r/min。

(4)实验方法
根据添加的固化剂不同,分五批进行试验,分别为硫化物及硫酸盐类、磷酸盐、氧化物过氧化物类、矿物盐类和固化污泥。

分析其固化效果。

将每一种添加剂按下表分别加入装有底泥样品的方形木盒中,置于室内,放置两周,每周测一次抗压压强,分析固化效果。

将每一种添加剂按下表2所示的不同加入量单独和底泥样品充分混合,于室内放置,每天搅拌一次,连续7 d,四分法取样进行浸出毒性测定。

空白为纯底泥,每组做两个平行,每组实验的底泥质量为100g,下表中的百分数表示其成分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表二重金属固化实验
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1.4.1 不同固化剂对疏浚底泥PH值的影响1.4.2 不同固化剂对TOC的影响
1.4.3 不同固化剂对重金属浸出毒性的影响1.4.4 不同固化剂对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1.4.5 不同固化剂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1.4.6 重金属形态与其浸出毒性的关系
综上,选择合适的重金属固化药剂。

2. 筛选对重金属具有超富集能力的微生物
2.1 实验材料:实验底泥取自华中科技大学喻家湖
2.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
(1)细菌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7.0。

(2)真菌培养基:黄豆芽100g,葡萄糖20g,琼脂20g,蒸馏水1000 ml,自然pH。

(3)放线菌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氯化钠0.5g,硝酸钾1g,磷酸氢二钾0.5g,硫酸镁0.5g,硫酸亚铁0.01g,琼脂20g,蒸馏水1000 ml,pH=7.4-7.6。

2.2.2 实验仪器
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锅、电子分析天平、恒温生化培养箱、恒温水浴振荡器、超净工作台等
2.3 实验方法
(1)微生物的驯化
菌株的驯化在恒温水浴振荡培养室中进行。

准确称取10g土样加入到90mL加有玻璃珠的无菌水中,150r/min充分振荡10min待孢子分散后,静置五分钟取上清液,经过适当浓度稀释后接种到已灭菌的装有50mL含Cu2+浓度为200mg/L的液体培养基中,摇床恒温振荡培养。

细菌培养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1d;真菌、放线菌为28-30℃,培养时间分别是3-5d和5-7d。

菌种培养的转速均为150r/min-1。

菌种经过培养后再按5%的接种量,依次接种于Cu2+含量为
300-50000mg/L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继续摇床振荡培养。

如此通过不断提高培养基中的Cu2+浓度对土壤中的耐受重金属的菌株进行驯化。

(2)耐受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采用对Cu2+耐受性最高的液体培养基作为菌源,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对此培养液经过适当浓度稀释后在无重金属的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5d后,观察菌落形态。

为了使菌株更加纯化,用平板培养基再转接分离3次。

纯化的菌株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形态观察,以便类别鉴定。

(3)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和保存
为了使菌株能更好更长久地保持活性,取平板上分散的单菌落,在无菌操作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种接种在试管斜面富集培养基中,置于29℃生化培养箱中培养4d后,保存在4℃冰箱中,以备后续研究使用。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菌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2.4.2 菌株对重金属吸收特性的研究
3. 选育对重金属具有超富集能力的植物
3.1 实验材料:
实验底泥取自华中科技大学喻家湖、玉米、印度芥菜、超积累油菜、紫花苜蓿、黑麦草、不结球白菜
3.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采用室温盆栽试验,将土壤和底泥风干后过2mm筛,按底泥和土壤的体积比为3:0,2:1,1:2,0:3,4种配比,每盆装1.8kg,每个配比3个重复。

玉米、印度芥菜、超积累油菜、紫花苜蓿、黑麦草、不结球白菜和苋这7种植物种植在不同配比的土壤中,并保持其持水率为30%~60%。

植物发芽后6d定苗,玉米每盆2株,印度芥菜每盆6株,超积累油菜每盆5株,紫花苜蓿每盆5株,黑麦草每盆15株,不结球白菜每盆5株。

培养两个月后,测定生化指标。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底泥对植物生理生态性质的影响
测定不同底泥和土壤配比对植物发芽率、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2 植物在不同底泥配比下积累不同重金属的数量
测定不同底泥配比下,植物地上部分积累重金属数量
3.4.3 植物对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测定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