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与新语言的诞生_游汝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4 河 温州 蛮( 旁) 蛮( 白) 柘荣 vu2 vu2
2 au
蛮话来自温州的旁读音 配 舅 diau2 diau2 gu6 gu6 含
2 2 / ga
平 be2 be2
~2 ba
phai 5 phai 5 ph5 phui 5

2
~2 ge

2
ka2
pa2
典型的边界型混合语还有: 五屯话, 位于青海同仁县的藏语和汉语的混合语 。 唐汪话, 位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东乡语和汉语的混合语 。 诶话, 位于广西融水县的壮语和汉语( 土拐话) 的混合语。 91
① ②
: 《中国的语言》 , 2007 年。 孙宏开、 胡增益、 黄行主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 , 《 》 , 2004 年, 游汝杰 方言接触和上海话的形成 载 语言接触论集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 319—346 页。
92
游汝杰: 语言接触与新语言的诞生
其中 65% 是新移民。基本来自潮州地区各地。 1945 年全市人口降至 15 万人。 第三期: 1935 年—1945 年, 人口呈稳定并下降趋势, 第四期: 1946 年—1949 年, 移民又大量迁入, 至 1950 年全市有人口 25.5 万人, 其中 40% 是新移民。 基本来自潮州地区各地。 第五期: 1950 年—20 世纪 80 年代, 因城市人口控制政策, 人口呈稳定状态, 极少新移民。 ① 内部一致的汕头音系应是人口趋于稳定的第三期 ( 1935—1945) 形成的。 汕头音系的简化现象②: ( 1) 潮州、 ua / uak; ue / uek; uam / uap, ua / uak。 澄海、 揭阳和朝阳的简化为( 2) 揭阳和朝阳的io / iok; ue / uek, io / iok 简化为 ( 3) 朝阳的i / ik; / , 简化为 / k。 ( 4) 潮州、 uam / uap 韵字, m /p 韵尾, 揭阳、 朝阳的其中有一部分字, 如“凡泛范犯 / 法乏 ” 失去并 ua / uak 。 入 ( 5) 连读变调的简化现象: 两字组变调, 潮州、 澄海、 揭阳以后字的调值为条件, 后字低调值者变低 调, 后字高调值者变高调。汕头简化为不管后字如何都只有一种变调调值 。 2.2 潮汕地区的权威方言 潮汕地区的权威方言、 最通行的方言和最具代表性的方言, 在历史上曾是潮州话, 但是自从混合并
造成的新语言或方言。混合型方言是由两种以上方言混合而成的, 它是音系稳定的内部同质的新方言, 它已 经成为当地居民的母语, 其最主要特点是音系简化 。混合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边界型、 移民型、 克里奥尔型和 柯内因型。 关键词: 语言接触; 新语言; 混合型语言 DOI: 10.16382 / j.cnki.10005579.2016.01.010
② 在县境的东北 方言岛。据家谱, 蛮话人大多是来自长溪和赤岸 ( 今福建霞浦、 福鼎一带 ) 的移民后裔 。 部外来的闽东闽语居民和原住的温州吴语居民杂居在一起 , 方言互相趋同, 最终形成蛮话。 蛮话的混合
方言特征如下。 1.1 蛮话兼有闽语和吴语的特征。 主要的闽语特征是部分古知彻澄三母, 读如端透定三母, 例如 猪 ty1、 抽 thieu1、 潮 dieu2。主要的吴语特征是塞音、 塞擦音声母有清音不送气、 清音送气和浊音三套, 古 步 bu6、 同 do2。 全浊声母仍读全浊。例如茶 dzo2、 1.2 蛮话的音系有简化现象 鼻化脱落。
表3 雨 fu6 蟹 hai 6 蛮话旁读音举例 远 h 6

阳去调今读阴去调, 例如漏、 乱、 树、 妹、 面、 缝、 润、 墓。见表 3。

~2 ha
云 fa2
有些字音有旁读现象, 即一字有两读, 一个是本地音, 可称为白读音, 另一个大多来自温州话, 即是 旁读音。蛮话的白读音与闽东方言( 柘荣) 有整齐的对应关系。见表 4。

1. 边界型
因语言接触形成的新语言的类型
不同方言( 或语言) 的交界地区, 不同方言母语的居民杂居在一起 , 因方言趋同 ( dialect leveling ) , 久 8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1 期
而久之形成由不同方言混合而成的新方言 。 1981 浙江苍南蛮话( 旧称平阳蛮话) 是兼有吴语和闽语特征的混合方言。苍南县位于浙江省南部, 年从平阳县析置。苍南县境内有闽南话、 蛮话、 吴语( 当地称瓯语) 、 金乡话 ( 军话的一种, 官话和吴语的 龙港、 宜山和金乡。 见图 3。 图上只标出几个较大 混合) 和畲话五大汉语方言。蛮话主要分布在钱库、
① 《平阳县和泰顺县的方言情况》 的地名, 各类方言地理分布及具体地名详见颜逸明 一文。
图3
浙江省平阳县、 苍南县方言分类图
苍南的原住居民是说吴语的, 属吴语区。从宋末开始不断有来自福建的闽语移民迁入定居 , 以至除 大部分地区沦为闽语区。不过苍南南端的蒲城仍然是一个被闽语包围的吴语温州话 东北部一小块外,
JO UR N ALO FEAST CHIN AN O R M ALUN IVER SIT 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1,2016
语言接触与新语言的诞生
游汝杰
( 复旦大学中文系, 200433) 上海,

要: 现代中国新增的语言或方言都是因语言接触造成的混合方言, 不再出现因人口迁移和语言分化
百度文库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1 期
扎话, 位于西藏察隅县的不同藏语的混合语 。 ① 倒语, 位于四川雅江县的藏语和汉语的混合语 。 2. 移民型 短期内大量新移民与本地人杂居, 语言互相接触, 互相吸收, 形成混合型的新语言。 这类新方言最 厦门话和汕头话。这三地有相同的地理和人文历史背景 , 都是地处东南沿海的出海 典型的就是上海话、 口, 本是小地方。鸦片战争后开辟为商埠, 短期内涌入大量移民, 而成为繁荣的城市。 它们的语言则都 是由周边的方言与本地话趋同、 混合而成, 即: 现代上海话←老上海话 +苏州话 +宁波话 现代厦门话←本地话 +泉州话 +漳州话 现代汕头话←潮汕地区各地方言 ②现在以现代汕头话为例讨论移民型混合方言的特点 。 关于现代上海话的形成, 笔者曾有详论。 潮汕话是闽南方言的次方言, 即粤东闽南方言, 汕头话是潮汕话的一个地点方言 。见图 4。
: 《平阳县和泰顺县的方言情况 》 , 《方言》 1981 年第 1 期。 颜逸明 : 《 》 , 2015 年。 本文有关蛮话的语料来源于陶寰 蛮话词典 上海: 中西书局,
① ②
90
游汝杰: 语言接触与新语言的诞生
鼻化成分大都较弱, 部分脱落。例如北部蛮话, 趋同于温州话。 咸摄、 山摄、 梗摄都读 a, 臻摄读 a, 宕摄和江摄都读 , 趋同于温州话。 例如: 三( 咸) sa1、 难 na2( 山) 、 平 ba2( 梗) 、 陈( 臻) dai2、 唐( 宕) d2、 港( 江) k3。 不分尖音和团音。 温州和福州皆分尖团, 蛮话不分尖团。见表 1。
表1 须 温州 蛮话 s1
1 y
温州话和蛮话尖团分混举例 清 tshe1 thi1 轻 thia1 thi1 息 sei 7
7 ie

1 y 1 y

7 i 7 ie
部分入声字喉塞尾失落, 读舒声韵。清声母读阴去调, 浊声母读阳去调。见表 2。
表2 薄 bau6 缚 bu6 蛮话入声字喉塞尾失落举例 桌 tau5 伏 h6 客 kha5 绿 ly6
: 《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 》 , 1964 年。 丹麦] 裴特生 钱晋华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① [
88
游汝杰: 语言接触与新语言的诞生
图1
语言的谱系树分化( 印欧语系) 示意图
图2
“波浪说” 语言演变的 模式示意图
“谱系树说” 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 甚至被认为是人类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普遍真理、 绝对真理。 晚 ( contact linguistics ) , 才提醒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波浪说 ” 的 近掀起的语言接触研究或“接触语言学 ” 价值。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应该有两大途径 , 一是单一语言的谱系分化; 二是不同语言的接触和融合。 但在 现代世界已不再出现因语言分化产生的新语言 , 只有因语言接触产生的新语言。
图4
《中国语言地图集》 1987) 汕头方言的系属及地理位置( 节选自 第 1 版,
汕头在明清时代隶属潮州府, 潮州府城相对汕头而言处于内陆 , 汕头则位于出海口。第二次鸦片战 1858 年中英签订 “天津条约 ” , 1861 年汕头正式开辟为商埠。 此前的汕头是临海盐场, 争后, 清政府在 此地设站收盐税, 人口稀少。开埠 60 年之后的 1921 年汕头从潮州府的澄海县析出, 设市, 当时人口已 增至 6 万人。至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 人口增至约一百万。 汕头移民历史可分五个时期。 第一期: 1861 年—1921 年, 从 潮 州 各 地 迁 入 移 民, 大 都 为 商 人 或 劳 工。 据 1921 年 统 计, 人口达 6 万。 2.1 第二期: 1921 年—1934 年, 大量移民迁入, 人口每年平均增万人, 至 1934 年全市有人口 19.1 万人,

历史语言学关于语言分化和融合的两种假说
全世界语言的名称有 5 000—6 000 个, 目前实际使用的语言约有 4 000 种, 分属几十个语系。 这么 多语言是如何诞生的? 历史语言学有两个新语言产生的理论 : 施莱赫尔的谱系树说和施密特的波浪说 。 。“谱系树说 ” 历史语言学是 19 世纪在欧洲诞生的, 它的理论背景是生物学上的达尔文学说 就是 建立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的 。谱系树说( 德文 Stammbaum, 英文 Genealogical theory) 是 1863 年 由德国语言学家施莱赫尔( August Schleicher,1821—1868) 首创的, 其基本的假说是原始印欧人的四散 。 移居以及后来的再迁徙 谱系树说认为原始印欧语已经有方言差别 , 后来由于民族大迁徙, 操各种方言 的人群各自迁居到欧亚各地。在新的居住地原有的方言独立发展 , 形成不同的语言, 然后这些语言又按 上述的程序分化。 语言的一再分化就像一棵树由树干分成树枝 , 由树枝再分成更小的枝条。 这个假说显然是受达尔 文进化论的启发而形成的。现在看来在施莱赫尔的谱系树上只有末梢部分是可以相信的 。 谱系树说认 为原始印欧人的家园在东南欧。他们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开始分化, 东至印度、 伊朗, 西至欧洲大陆。 西 迁的一支有一部分往北到达日耳曼 、 斯拉夫, 往南到达地中海一带。 原始印欧语也因此分化成东、 西两 大支。东支称为 Satem, 西支称为 Centum。参见图 1。 波浪说( 德文 Wellen theorie, 英文 Wave theory) 是 1872 年由德国语言学家施密特( Johannes Schmidt 1843—1901) 首创的。波浪说认为印欧语系还是一个联合体的时候 , 各种方言特点就是像波浪运动一样 进行传播的。具有方言特点的波浪从各个不同的方言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 , 因此常常发现一个地 区的语言既与某一个邻近地区有共同特征 , 又与另一邻近地区有共同特征。 例如凯尔特语既有与拉丁 语相同的特征, 又有与日耳曼语相同的特征; 阿尔巴尼亚语则兼有日耳曼语、 斯拉夫语、 希腊语的特征 等, 参见图 2。 波浪说从根本上否认原始印欧人大迁移以及后来小迁移的假说 , 认为语言在地理上的差异并不是 ① 由人口迁徙造成的, 而是语言特点在地理上的扩散不平衡的结果 。
两字组变调规律简化。 除阳平外, 后字不变调, 前字变调, 类型与温州话和闽语相同, 但是规律更整齐, 更简明。 温州的两 字组变调, 阳平和阴去后字都要变调, 闽语福州话后字要分三类: 阴平、 阳平、 阳入; 上声; 阴去、 阳去、 阴 然后规定前字如何变调。 入, 1.3 语音规律例外来自旁读层 但是配阳调类。吴语的规律是清声母配阴调类。 闽语福鼎话则是有些古 部分擦音声母读清声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