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综合 试卷 (29)
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过关检测:(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过关检测:(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b6ef2aa76e58fafab00387.png)
专题过关检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 .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选A 先秦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A 项正确;B 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B 项错误;C 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明显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C 项错误;D 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D 项错误。
2.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 解析:选A 本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
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解析:选D 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故选D 项。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B题干的诗歌反映了陶渊明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态。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6cd868c8e9951e79a8927bd.png)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1)材料一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3分)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6分)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6分)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2分)材料四: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4)依据材料四,说明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5分)【答案】(1)评价:思想家(或儒学创始人、“儒教教主”);教育家;政治家。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da2e306bd97f192279e9fa.png)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二、汉代儒学 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4fc34b8a8956bec0875e305.png)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
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
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
……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如:赞同材料观点。
论据:•人类现代化进程迅速,产生了许多的危害和弊病,如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盲目的反传统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ƒ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思想资源。
如“天人合一”等。
总之,民族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完成。
反对的观点,结合史实具体分析亦可。
【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试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试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957286a844769eae009edef.png)
专题综合测试(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先秦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A项正确;B 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B项错误;C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明显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D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D项错误。
答案:A2.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本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
答案:A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解析: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故选D项。
答案:D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题干的诗歌反映了陶渊明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f4e913476c66137ee0619fd.png)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8512112af90242a895e5cd.png)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不高C.新兴商人日益活跃D.儒家反对商业活动2.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收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
宰予问:“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
”子曰:“予之不仁也。
”这体现出孔子强调()A.孝悌之义B.仁者爱人C.为政以德D.等级秩序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理解和体贴他人B.人们应贵贱有序C.君主要严于律己D.人际关系要和谐4.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种观点可以反映当时()A.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B.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C.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D.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下列观点与此相似的是()A.“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7.“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
“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A.孔子的“仁爱”思想B.老子的“无为”思想C.墨子的“尚贤”思想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8.《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a195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0.png)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①“仁”②“礼”③“为政以德”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请回答3-6题。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5、老子的代表作是()A、《论语》B、《道德经》C、《春秋》.D、《大学》6、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舍生取义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韩非是()家的代表人物。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8、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痛批一再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时说:“现在一些人身上好像没有什么道德血液,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
黄华华痛斥的行为与哪家思想相悖甚远()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9.下列表述中属于孔子的思想精华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③维护周礼,贵贱有序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1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2.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理念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中,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f94cf86cc22bcd126ff0c82.png)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选择题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 ①②③④3.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A.有教无类B.为政以德C.“仁”的思想D.“仁政”思想4.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这句话说明了A.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根本一致B.儒家思想就是法家思想C.儒家、法家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D.儒家、法家的代表是兄弟5.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能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是哪一派别的思想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7.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打算将《孟子》斥为“四书”之列,并将孟子像从孔庙中搬出去(在中国古代,孟子等是配享孔庙的)请判断,孟子的哪一主张最有可能是朱元璋“龙颜大怒”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判断出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个聚会①“兼相爱,交相利”②“施仁政于民”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A.①②B. ①③④C.②③④D. ①②③④9.孔子核心思想是“仁”,这种思想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在当时受到普遍认可A.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②③④10.(2008年青岛模拟)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A.因材施教的原则B.有教无类的思想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循循善诱的说教1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12.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B.董仲舒倍受各级官员推荐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1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 发扬光大儒家思想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D. 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14.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01af2dcfc789eb172dc80d.png)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三(解析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安徽文综卷,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C项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适应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A、B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当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
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早期的民主主张。
2.(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答案:A 思位思想家都属于儒家,他们的思想应以孔子的“仁”说为基础。
3.(山东基本能力,40-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 书博会全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19届书博会4月在济南举行,参加书博会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出版发行机构参展的各类出版物,因此它的开幕式背景墙既要表达举办方对来宾的欢迎,又要突出主题“图书博览”。
4.(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答案:D A、B、C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法家的思想。
5.(江苏历史卷,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答案:D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c40dd6ce2f0066f53322d1.png)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
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A.统治者发善心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D.人性本善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继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西汉前期,董仲舒建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包括()①兴办太学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9.“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dc695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64.png)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一些试题卷的题海战术。
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D.为政以德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下移B、诸侯重用“士”C、社会变革D、诸侯争霸5、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6、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战国时期B、提出“民贵君轻”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D、主张“性本善”7、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想核心是仁B、主张维护“周礼”C、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8、孔子整理编订的“六经”不包括:A、《诗》B、《春秋》C、《乐》D、《论语》9、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0、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1、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创立B、被统治者推崇为正统思想C、形成完整体系D、完成思辨化过程12、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13、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不包括A、边境不宁B、王国势力威胁中央C、土地兼并剧烈D、国家财政困难14、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5、“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3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3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5509f2700abb68a982fb63.png)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 .[2013·福建卷]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2.[2013·重庆卷]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2013·浙江卷]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3·山东卷]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5.[2013·连云港模拟]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6.[2013·邯郸模拟]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7.[2013·长沙模拟]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B.纵横家C.法家D.农家8.[2013·广东六校联考] 《汉书·董仲舒传》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种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9.[2013·福建卷]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9f36254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0a.png)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自始至终是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B、法家思想在秦朝统一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无为而治”。
D、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影响有限。
2、下列关于《论语》和《道德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著作。
B、《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代表作,主张“道法自然”。
C、《论语》和《道德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著作,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D、《论语》和《道德经》都是古代中国的法律典籍。
3、在下列古代思想家中,谁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墨子4、以下哪项不是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的主要内容?A. 天意决定人事B. 君主受命于天C. 天人合一D. 天人之间有道德上的相互制约5、题干:《礼记·中庸》中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体现了哪一种哲学思想?A. 唯物主义B. 实用主义C. 唯心主义D. 道家思想6、题干: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这一观点属于以下哪一种哲学派别?A. 儒家B. 道家C. 儒学D. 王阳明心学7、以下哪位思想家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朱熹8、以下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描述,正确的是:A. 这一政策由秦始皇提出并实施B. 这一政策由汉武帝提出并实施C. 这一政策旨在统一思想,强化中央集权D. 以上都是9、以下关于儒家思想中“仁”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 仁者爱人,以仁为本B. 仁者无不爱也,亲者无不爱也C. 仁者必敬人,敬人者必仁D. 仁者不忧,智者不惧 10、下列关于《孟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B.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C. 《孟子》强调仁政,主张君为臣纲D. 《孟子》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1、【题干】下列关于孔子思想核心的描述,正确的是:A. 仁者爱人,强调个人修养B. 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C. 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D. 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12、【题干】下列关于汉代儒学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君权神授C. 汉代儒学逐渐形成了“五经”体系D. 汉代儒学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13、以下哪个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C. 汉武帝时期D. 唐太宗时期14、以下哪位思想家被称为“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15、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能体现“仁政”这一理念?A. 墨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16、关于宋明理学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宋明理学是在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儒学形态B. 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C.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D. 宋明理学反对任何形式的佛教和道教思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练习
![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84b2147f61fb7360a4c653b.png)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练习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子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2.先秦时期,各种治国方略层出不穷。
“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治国方略()A.孟子B.老子C.墨子D.韩非3.“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也。
”(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4.《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5.“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6.科举时代有“人以科名(科举名试取得的功名)重”的谚语,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A.世官家族B.儒家读书人C.平民百姓D.统治阶层7.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这种做法说明了()A.中央集权顺应历史潮流B.封建皇权具有神权色彩C.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突出8.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去人欲。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90f736da38376bae1faeef.png)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是颇有意义的。
”其中,古代中国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是( )A.单向性辐射B.由外向内辐射C.多向交汇型D.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华夏文明由内向外逐渐扩张,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明圈,其文化传播模式是一种单向性辐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文明的传播2.(2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摘自胡宝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材料二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
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材料三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次,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是我们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请回答(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的“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一致性”?并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
(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意义。
( 8分)【答案】(1)政治上结束: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的局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束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文化上结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2)一致性:科举制下,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培养的是效忠朝廷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二轮练习】综合测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轮练习】综合测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ae9198652ea551811a68785.png)
【二轮练习】综合测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2.孔子作«春秋»时创设了一种写史方法:既强调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又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
其政治思想明显表达〝为尊者隐〞的是〔〕A.墨子B.董仲舒C.李贽D.黄宗羲3.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封建经济的衰退B.专制集权的巩固C.理学思想的影响D.审美意识的觉醒4.〝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这首诗反映了〔〕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格物致知〞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5.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说明顾炎武〔〕A.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B.提出了对程朱理学的批判C.意识到心学遭遇困境D.主张对儒学体系进行改革6.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春秋秦汉三国两晋宋明清南北朝隋唐〔〕A.儒家思想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演化C.商品经济的发展D.传统科技的兴衰7.«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材料说明«春秋»一书〔〕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表达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8.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综合试卷(29)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综合试卷(29)](https://img.taocdn.com/s3/m/a44a92d616fc700aba68fc40.png)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样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 2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1.【改编题】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孔子编订、写作的古代典籍是A .《论语》B .《诗经》C .《尚书》D .《春秋》2.【07 广东卷】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 .人与人的关系B .人与自然的关系C .国与国的关系D .夷夏关系2.【答案】 A 【解析】属于容易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及考查考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熟悉程度。
属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
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目的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故 A 项正确。
3.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9.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A .孟子B .荀子C .董仲舒D .朱熹10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要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5.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 A .孟子 B .荀子 6.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 .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C .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7.关于荀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他的学说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 C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8 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 A .春秋 B .战国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 .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C .庄子D .韩非子 B .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D .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B .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D .他的学说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C .秦朝D .西汉A .强调“君权神授”B .宣扬“天人合一”C .实现“大一统”D .缓和社会矛盾 11.【改编题】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②④B .①②④C .①③D .①②③12.6.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②表彰六经③兴办太学④天下郡国皆设学校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13.朱熹“理气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理气浑然一体②理先气后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④气先理后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14.【改编题】在理学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方面,朱熹认为 ①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②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④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A .天体运行法则B .社会发展规律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天人感应”理论20.【改编题】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 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 还在于 A .抗清斗争高涨 B .社会相对安定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A .①②③B .②③④ 15.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 .《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C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6.心学的开创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 17.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A .程颢B .程颐 18.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吸收了A .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C .朱熹“理先气后”思想 1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①②④D .①③④B .《春秋》《易经》《孟子》《中庸》D .《诗经》《中庸》《周书》《大学》 C .王阳明 D .张载C .朱熹D .王阳明B .佛教禅宗“心外无佛”思想 D .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思想 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21.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是A .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不包括A .都参加过抗清斗争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C.主张“人民为主”D.强调工商皆本23.进步思想家顾炎武①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②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③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④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4.【改编题】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A .“天下为主,君为客”B.“博学于文,行已有耻”C.“工、商皆民生之本”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2f85b6a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9.png)
专题综合测试 (一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 60 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 小题 ||,每题 4 分 ||,共 60 分)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期间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 方面 ||,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 ||,重申民的作用 ||。
”这一期间 ()A .百花怒放场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定C.儒家伦理获取增强D.儒学思想趋势新启发分析:先秦期间||,士阶层兴起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重申民的作用”相切合||,而这一期间出现了百花怒放场面||,故 A 项正确; B项出现于汉武帝期间||,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觉”说波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 ||, B 项错误; C 项出现于两宋期间||,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重视于对人性的思虑 ||,显然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 )方面 ||,重申民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D项出现于明清期间||,重申限制君权||,拥有启发性质||, D 项错误 ||。
答案: A2.下边两则资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议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A .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分析:此题中对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议论资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要旨是保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
答案: A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 ||,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 ||,唯法为治 ||。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A .孔子B .老子C.墨子 D .韩非子分析: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 ||,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能够看出主张严刑第1页/共7页答案: D4.“采菊东篱下 ||,悠闲见南山”“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样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改编题】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孔子编订、写作的古代典籍是A.《论语》B.《诗经》C.《尚书》D.《春秋》2.【07广东卷】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2.【答案】A【解析】属于容易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及考查考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熟悉程度。
属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目的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故A项正确。
3.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5.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6.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7.关于荀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的学说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B.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C.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D.他的学说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8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9.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A.强调“君权神授”B.宣扬“天人合一”C.实现“大一统” D.缓和社会矛盾11.【改编题】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12.6.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②表彰六经③兴办太学④天下郡国皆设学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朱熹“理气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理气浑然一体②理先气后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④气先理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14.【改编题】在理学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方面,朱熹认为①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②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④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5.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D.《诗经》《中庸》《周书》《大学》16.心学的开创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张载17.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A.程颢B.程颐C.朱熹D.王阳明18.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吸收了A.道家“清静无为”思想B.佛教禅宗“心外无佛”思想C.朱熹“理先气后”思想D.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思想1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20.【改编题】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
还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B.社会相对安定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21.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参加过抗清斗争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C.主张“人民为主”D.强调工商皆本23.进步思想家顾炎武①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②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③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④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4.【改编题】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A.“天下为主,君为客”B.“博学于文,行已有耻”C.“工、商皆民生之本”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B.反对封建私有制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二、非选择题:(26题10分,27题10分,28题10分,29题10分,30题10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已复(合)礼(规范)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引自《韩非子》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引自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回答:①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②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③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④材料四说明了什么?26①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
②维护奴隶制度。
③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同: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重刑。
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
④鲁迅提示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
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编题】子路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7(1)核心是“仁”。
目的: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制度。
(2)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
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日趋落后。
(4)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8.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天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8.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社会根源: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仍面临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
董仲舒适应这种需要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倡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新儒学,并建议汉武帝把它定为“独尊”的地位。
历史作用: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采纳,设立太学宏扬儒家思想和培养官吏,以实行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
②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思想统一,必然起到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
③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9.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29.(1)二程的思想: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围“天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2)朱熹的思想:①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
②修养论,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③社会政治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3)王阳明:①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②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30.【改编题】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诸人的思想特色及具体主张,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0.特色:封建社会末期产生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早期的启蒙思想。
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②文化上: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发议论、不切实际的学风。
③思想上: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原因:①政治上:封建末世的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②经济上: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产生。
③文化上:八股取士所形成的不务实际的学风,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④思想上:宋明理学的畸形发展,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文字狱的盛行,停滞了思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