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北方“四位一体”
北方“四位一体”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日前,记者在辽宁省采访时了解到,辽宁省在农村探索出的“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节水节能等特点,在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效破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能源难题。
建一个沼气池留下一片青山目前我国60%的农民依然靠秸秆和薪材来解决能源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的严重污染与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辽宁省探索出的“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据介绍,“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能源生态综合工程。
该工程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农户庭院或田园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组成利用体系,实现产气与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一个生物种群较多,生物链结合健全,能流、物流较快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具有增产增收、净化环境和多业结合的集约经营功能。
它的出现既能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
据调查,全省平均每栋“四位一体”年产沼气300立方米,相当于节约1400公斤柴草;提供沼肥16立方米;年出栏生猪5~15头;冬季生产蔬菜1500公斤。
年户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张玉贤,1998年贷款6万元建起了两个“四位一体”棚,一个棚养猪,一个棚种菜,当年收入3万元。
以前,她用建一个棚的地种粮食收入不到500元,种稻养蟹能赚千把块,发展裸地菜也挣不了2000元。
如今她家的大棚里,生猪育肥,猪粪进入沼气池,沼肥进入棚菜地,沼气点灯做饭。
2005年,张玉贤家年出栏崽猪、生猪400头,加上种植茄子、栽培葡萄的收入,一年收入过了10万元。
村民纷纷效仿,并说“种10亩田、不如建一处‘四位一体’小家园”。
“四位一体”技术于1996年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1997年被评为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被列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重点推广项目,2001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现已在三北地区呈现出规模性发展的良好态势,受到国家、省、市等各级领导的普遍赞誉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
区域分布与差异
区域分布不均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在不同地区的分 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 ,能源消费量较大;中西部地区由于地 形复杂、气候寒冷等原因,能源消费量 相对较小。
VS
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费量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居 住条件以及能源设施等方面与农村存在较 大差异。
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也不同,产业 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生活能源消费。
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
要点一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能源消费也有影响,例如寒冷地区冬季需 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来取暖。
要点二
地理位置
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也会影响居民生 活能源消费。
能源价格与政策
能源价格
能源价格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成本,进而影响居民生活能 源消费。
02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现 状
消费总量与结构
总量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 XX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20年的XX亿吨标准煤。
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向清洁、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型。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 重逐步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
技术进步与创新
能源利用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将不断涌现, 如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智能家居等,这些技术将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居民生 活能源消费。
新能源技术
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太阳 能、风能、水能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中 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一、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逐年攀升,消费结构也日趋多元化。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提升,但煤炭等传统能源仍占据一定份额。
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炊事、取暖等用途外,家用电器、交通出行等领域的能源消费也在快速增长。
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能源消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给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也制约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问题,对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消费现状、特点、趋势、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资料,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揭示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内在规律和存在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费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速均居世界前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成为影响能源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该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和特征的认识,揭示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科学的能源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报告:中国家庭能源消费水平仅为美国1-3
研究报告:中国家庭能源消费水平仅为美国1/3,占比分别为27.8%和21.4%,其他依次为集中供暖(20.0%)和管道气(11.6%);烹饪和供暖是最主要的能源用途,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的39.8%和36.9%,其他依次为烧制热水(12.0%)和家用电器(10.5%)。
调查发现,2014 年,按照样本加权计算的一个标准中国家庭平均能源消费量为1087 千克标准煤,考虑交通后的平均家庭能源消费是1208 千克标准煤(含交通)。
报告还有几点主要发现:第一,我国家庭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
从地区比较来看,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燃气、生物质能、煤炭的消费上;在使用方式上,南方地区以烹饪为主,北方地区以取暖为主。
第二,城乡居民的能源消费差异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生物质能和管道气的消费方面,由于薪柴秸秆燃料的可获得性,农村居民家庭使用了大量的薪柴秸秆类燃料,而城市居民则较多地使用管道气和瓶装液化气。
第三,居民的能源消费支出为2341 元。
从能源成本分析来看,我国普通居民家庭2014 年的家庭消费支出为39029 元。
农村居民家庭2014 年的家庭能源消费支出约为2266 元,城镇居民家庭则为2786 元,其中电力消费支出均是最高的。
第四,居民的能源消费引致的碳排放量为3706 千克CO2。
2014 年我国居民家庭加权后的碳排放(不含交通)约为3465 千克CO2,其中,城市居民家庭碳排放为6006 千克CO2,农村居民家庭碳排放为2759 千克CO2。
按能源品种来看,电力和煤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按用途来看,取暖用途的碳排放量最高。
该报告以人民大学能经系在2015-2016 年间开展的城乡居民家庭能源调查的问卷数据为基础,调查范围涉及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海南、宁夏、香港、澳门、台湾)、85 个地市、127 个县区,共计3863 户城乡居民。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33.区域与与区域发展-原卷-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33.区域与与区域发展一、单选题(2019·四川·双流中学二模)《指尖上的传承》第1集讲述了我国四大名绣之首——苏绣。
苏绣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是丝线,是用蚕丝做成的,具有图案秀丽、构思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风格,深受市场欢迎。
下图为苏绣作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苏绣发展的主要优势是()A.蚕丝原料丰富B.劳动力数量多C.市场需求量大D.高新技术发达2.图中苏绣景观图中房屋建筑与北京传统民居相比()A.前后间隔距离大B.墙体厚实窗户大C.房顶坡度比较小D.院落占地面积小3.图中苏绣景观图所在地区农业生产()A.水利工程量大B.商品生产率高C.机械化水平高D.农业科技水平高(2022·江西省安义中学三模)2020年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火遍大江南北,更是登上了2021年的春晚舞台。
可可托海就此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地较盆地内部生物多样性更丰富B.土壤透气透水性好,肥力强C.地表起伏大势由风力作用决定D.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5.关于图中甲乙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区域河谷地带盛产品质良好的瓜果B.甲区域中的主要河流下游航运价值大C.乙区域山麓因水草丰美,作为夏季牧场D.可可托海镇有利于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2022·四川·成都七中模拟预测)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
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
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轮廓作阶梯状,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香蕉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7.关于该民居马头墙的描述,合理的是()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22·湖南·涟源市第二中学模拟预测)墨玉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度贫困县之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占比高。
京津冀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京津冀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引擎,其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于区域经济、环境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的历史数据,揭示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多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能源转型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的历史数据和现状,分析各类能源的消费比例及其变化趋势。
接着,从经济、政策、技术、环境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影响京津冀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评估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机制。
本文将为京津冀地区能源转型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京津冀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分析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中国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能源政策的调整、环保要求的提升以及技术创新的推动,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总体能源消费来看,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
这一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同时也表明京津冀地区在能源消费上正逐步转向更加高效、清洁的模式。
在能源消费结构上,京津冀地区正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具体而言,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则不断上升。
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京津冀地区在能源消费方式上也在发生变革。
传统的散煤燃烧逐渐被集中供热、工业窑炉等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方式所替代。
同时,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
农村生活能源供应的区域差异分析
农村生活能源供应的区域差异分析农村生活能源供应的区域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都会对能源供应产生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农村生活能源供应的区域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在能源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和自然环境各异,所以各地的能源资源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发展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而北方地区气候干旱寒冷,更适合开发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
因此,在进行农村生活能源供应分析时,需要考虑地区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导致不同地区能源供应差异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达地区在能源供应方面通常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拥有更好的供电、供暖、燃气等基础设施;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能源供应不足,农村居民的能源利用水平较低。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能源供应支持力度,促进当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外,人口密度也会对农村生活能源供应产生影响。
人口密集地区的能源需求通常更大,能源供应压力也会更大;而人口稀少地区由于需求较小,能源供应相对容易保障。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在制定能源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合理进行能源供应规划和调配。
除了以上因素,支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关部门在能源供应领域的支持度、资金投入等方面会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能源供应状况;而当地居民的能源利用习惯、节能意识等因素也会对能源供应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农村生活能源供应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我国,农村生活能源供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能源资源丰富,能源供应相对充裕;而西部、西北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能源供应存在一定困难。
另一方面,人口密集地区的能源供应压力更大,而人口稀少地区的能源供应相对容易。
北方“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保温效果的研究
北方“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保温效果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能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
保温效果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保温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建筑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成为了一种新的保温技术,其研究与探索已成为当前建筑领域的热点话题。
北方“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通过建筑材料、热力设备等手段,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保温的目的。
该模式是由四个方面组成的:土建、物资、工艺和环保。
土建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和施工,物资则包括保温材料和热力设备,工艺则指保温施工工艺和模式,环保则是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的优势。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协作,实现了农村建筑物的保温效果。
该模式的保温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材料的保温效果在该模式中,建筑材料是保证保温效果的关键,因此在选材时要考虑到保温性能。
在实践中,通常使用外墙保温板、聚苯板等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能和降低建筑物能耗的作用。
例如,在外墙保温板中加入聚酯纤维,可以提高其保温性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防潮性。
(二)热力设备的优化效果该模式中,热力设备的选择也对保温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选择热力设备时,要注意厂家信誉度、设备安全、维修保障等问题。
同时,设备的能耗也要注意,应选择耗能较低、效益较高的设备。
通过针对性选择热力设备,可以提高供热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保温效果。
(三)保温施工工艺的优化效果在该模式中,保温施工工艺则是保障保温效果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施工时,要注意保温层的密实和耐久性。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相应的施工方式。
例如,对于北方的农村建筑物,应注意采用热桥断桥技术和保温打包技术等,以提高保温效果。
(四)环保效益的提升该模式的环保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方面,该模式通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减少了能源消耗,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农学硕士毕业论文
农学硕士毕业论文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西部中职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探讨清末民初的农学报刊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倡导论朝鲜王朝前期农学与农技术的发展《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秦汉农学文献研究我国主要农学期刊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清末西方农学引进述论面向高校农学专业教育的科教电视节目创作研究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题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华农学会研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董时进农学思想及实践活动研究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同冬小麦品种冠层光谱特征及其与农学参数关系研究《管子》农学研究《齐民要术》生态农学思想研究地方院校农学类本科毕业生面向“农”就业的研究农学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研究《群芳谱》的农学价值及地位高等院校农学专业类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及内涵建设研究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玉米推荐施肥方法研究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比较便携式光谱仪测量软件开发及农学参数光谱分析方法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基于光谱数据和农学参数的柑橘估产研究不同供氮水平烤烟冠层光谱特性及其农学参数估测低养分投入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的营养和农学特性协同机制生物质炭对堆肥及稻作的农学与环境效应研究中国道教农业史——农业思想初探不同氮效率玉米对氮素供应的农学和生物学响应机制北方水稻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不同小麦品种氮素(肥)效率差异、评价及分类罗振玉与晚清农业述论不同年代水稻品种氮肥敏感性研究水旱地冬小麦光谱特征变化及植株氮素含量监测研究二十一世纪初农科本科专业调整研究我国近代农学界的先驱许璇研究玉米主要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研究冬小麦氮素积累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基于冠层高光谱的加工番茄单产估算模型的研究辛树帜与中国农史研究基于卫星遥感的油菜菌核病监测研究《管子》《齐民要术》农学论比较研究沼液稳定性处理对生菜农学效应的影响城市污泥农用的农学和环境效应研究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杨屾农桑试验研究救荒类本草文献在中日两国的传承基于GIS县域玉米施肥效果的时空变异研究基于不同施氮量水平下水稻高光谱特征分析基于地面高光谱的柑橘产量估算模型的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农作物光谱特性研究蒲松龄《农桑经》研究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的氮肥营养效应研究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士人群体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献县小麦玉米氮磷钾适宜用量研究我国主要农业生态区粮食作物化肥增产效应与养分利用效率研究不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下湖南双季稻稻田综合净温室效应研究播种方式和施肥量对西农979生长特性、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略论罗振玉对近代学术的贡献研究型大学农科重点学科建设研究双季稻栽培模式和缓释氮肥效应研究不同种稻方式对稻麦轮作系统土壤氮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控释尿素施用方式对玉米氮素与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的基本特质与当代反思便携式作物氮素监测仪的评价与建模《管子》农业生产经验研究中国近代农业引智研究小麦冠层氮/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基于MODIS的冬小麦长势监测模型研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增产增效潜力及其实现策略水稻氮素利用基因型鉴定筛选及其响应研究基于冠层光谱的棉花单产估算模型的研究氮、钾施用量及比例对超级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施氮量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不同栽培模式以及农药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双季稻不同栽培模式氨挥发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基于叶龄指数氮素管理对寒地玉米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施磷与覆膜对滴灌马铃薯磷素吸收利用及产质量的影响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湖北省中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北京大兴地区甘薯氮磷钾适宜用量研究水肥耦合对杂交中稻生理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栽培方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形成和某些生理特点的影响不同氮肥水平下马铃薯品质变化及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吉林省主推水稻品种氮肥用量确定及品种间氮素响应研究农科本科生专业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稻麦系统中耕作与种植方式对水稻群体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施钾与覆膜对滴灌马铃薯钾素吸收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与示范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徐光启农业思想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棉花叶部特征图像识别的研究施氮对小麦、多花黑麦草生长特性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不同山黧豆品系生理生化及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平衡施肥对土壤水肥状况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湘潭市红黄泥和麻砂泥早晚稻肥料效应研究不同钾效率类型油菜干物质积累及钾素吸收利用差异研究柠檬酸对温室番茄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混作对大豆、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鸡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施用对土壤氮素组分的影响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的氮养分调控技术研究控释氮肥在超级玉米上的平衡施肥与养分高效利用研究高产种植体系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与调控机理的研究控释氮肥对棉铃时空分布和棉纤维品质的影响及生理基础研究黄瓜、番茄日光温室生产中的氮素管理研究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柑桔枝干结构可视化建模及多粒度呈现古代意大利农业管理思想研究氮素添加纳米碳对盐碱地水稻生长及生理生态特性影响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稻的产量形成特点与氮肥利用率西南大学农科大学生专业承诺的调查研究氮肥施用量对免耕移载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5所高校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发展趋势分析不同时期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湖南双季稻专用稳定性复混肥料的氮抑制剂及其配比研究腐植酸缓释钾肥对甘薯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施氮对棉花养分吸收规律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适合稻田油菜生产的司尔特肥料配方研究水稻低氮胁迫下产量相关性状和糙米重金属镉含量的QTL定位陈嵘林业思想与实践研究基于LINTUL3模型的马铃薯生长与氮肥利用研究耐盐绿肥筛选及棉田冬绿肥效应研究长期施肥对山地滴灌枣林土壤肥力与红枣产量品质影响研究南方中低产黄泥田改良和产量提升技术研究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的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水肥耦合对寒地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2个双季超级杂交稻品种分蘖期的氮素亏缺及其高效补偿阈值研究生物质炭基肥料的试制及其在蔬菜地的应用探讨棉花不同施氮水平效应研究氮素运筹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品质及相关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土壤磷水平和施磷量对扬麦1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氮肥后移对寒地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丹阳市稻麦复种系统作物生产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小麦群体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太湖流域不同肥力土壤稻—麦轮作系统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黑龙江省北安市大豆测土施肥指标体系的研究基于EOS/MODIS的江西省水稻长势遥感监测研究基于VGI的河南冬小麦长势监测系统研究氮肥分配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施肥对雷竹林土壤下渗水氮磷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古农具词研究西部中职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探讨清末民初的农学报刊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倡导论朝鲜王朝前期农学与农技术的发展《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秦汉农学文献研究我国主要农学期刊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清末西方农学引进述论面向高校农学专业教育的科教电视节目创作研究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题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华农学会研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董时进农学思想及实践活动研究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冬小麦施用缓控释氮肥的环境效应及其经济效益研究播种量与施氮量互作对垄沟覆膜栽培冬小麦个—群体关系及水、氮效率影响水肥一体化对沙地红枣树生长及枣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科技资助对科技论文影响力的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稻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氮肥处理对不同氮素吸收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根系性状的影响基于不同土壤质地小麦冠层高光谱差异及监测模型研究《齐民要术》介词研究HJ-1A/B遥感监测水稻长势与产量的研究长期施肥对旱作塿土肥力、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高产优质栽培的氮素调控技术高等农业院校学科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河南省小麦玉米化肥施用状况与应用效果研究用高光谱遥感和红外热图像监测棉花干旱胁迫状况的研究腐植酸钾的研制及对食用型甘薯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棉田土壤含氮量监测模型研究底墒和氮磷用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养分水分利用的影响农业知识库知识录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基于GIS的农业地质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连续覆膜旱作及施用控释包膜尿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化与供肥能力养分优化管理对玉米种植体系氮素效应的影响长期施肥对塿土钾素状况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冬小麦高效水肥管理技术研究卜凯中国农村调查研究水肥耦合对草莓生长、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东北地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分析研究黄瓜叶色建模与可视化仿真研究论加图的农业思想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农政全书》艺术思想研究纳米结构稀土功能材料的合成及表征利用油菜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研究《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基于时空序列的小麦冠层氮素营养诊断及长势参数监测研究土壤水流通量测量仪的关键技术研究滇中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高校学生避孕节育与生殖健康知识、信念、行为调查研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脉冲、恒定和交变磁场发生器的研制基于星—地遥感反演作物含水量的误差估计和模型应用家蝇抗菌肽Cec Md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纯化及其活性的研究基于环境星CCD数据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遥感监测模型研究西北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基础研究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影响的试验研究过程—结果写作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吕氏春秋》艺术结构研究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法律问题研究氮肥运筹对套作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同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同施氮量和水分调控模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磷肥对土壤磷素循环的影响试论由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引发的城市思考福建协和大学编辑出版刊物研究渗灌灌水方法和施氮量对保护地黄瓜的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施氮量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氮素利用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双季稻群体生长与氮吸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及其NDVI诊断基于模型的水稻根系可视化研究基于模型的小麦根系可视化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基于知识图谱的蛋白质组学发展研究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率与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及其流失风险的影响基于TDS系统的泥土含水量测量方法研究水稻分蘖断层图像重建加速研究氮肥与双氰胺配施对棚室黄瓜生长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冀西北坝上冷凉地区萝卜生长发育特性及养分需求特性研究不同管理技术对河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片麻岩土壤培肥过程中氮素运移规律研究基于网络的超速离心机电控系统设计基于DLA的虚拟植物弥散性生长形态研究青藏高原光合有效辐射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估算方程介孔SiO_2中冰的熔化广西沙塘“农都”的农业遗产价值研究不同基因型甜菜氮素利用率研究双季稻连作体系氮素循环特征依兰县中低产田养分空间分布与大豆施肥研究晚晴粮食生产政策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施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双向导入研究我国北方城乡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研究云南红河县浪堤乡哈尼奕车人红米的环境人类学研究热带县域农业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西藏—江两河流域农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与小麦氮磷钾最佳施用量研究临安市山核桃遥感估产研究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先秦农业思想刍论“打通一条血路”: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的建设与发展(1935-1945)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对不同作物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戊戌时期士大夫集团的农业观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稻草覆盖还田对土壤性质和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交叉渗透及共同发展问题研究氮肥对超级稻冠层特性、纹枯病发生和产量的影响施氮与密度对膜下滴灌马铃薯氮素利用及产量质量的影响八五七农场水稻侧深施肥效果研究区域配方肥在双季稻上的作用效果与机理研究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及土壤总氮流失的影响氮肥用量对芸豆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产质量影响的研究基于间套作背景下的小麦/玉米/大豆周年磷肥效应研究稻田径流养分源头减量与回用技术研究双季稻不同栽培模式的辐射利用与氮肥利用效率研究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类型划分研究湖北省油菜氮磷钾肥施用效果及肥料推荐用量研究借鉴科教兴村计划试点经验探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对策勃利县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研究基蘖肥氮量与寒地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关系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水稻养分积累及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控释肥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抽穗后光合特性和群体质量的影响不同形态氮素及苗期补水对旱地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学科建设的协调性研究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结构的关系研究实地氮肥管理的水稻产量与品质及田间生态效应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革不同季别施氮对水稻产量生长生理及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科建设研究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北疆棉花遥感监测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与法律对策研究基于DSP的交变磁场发生器的研究河套灌区春小麦节水高产生理基础及优化农艺措施研究基于案例推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估算研究间作玉米豌豆种间竞争互补对施氮制度的响应原卟啉原氧化酶催化机理及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作物氮素营养无损监测仪的研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生长、氮素养分吸收利用及稻田氨挥发的影响中国式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从晚清和制汉字新词的传播看中日文化交流基于高光谱的小麦水分状况监测研究绿肥种类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利用效率评价研究晚清陕西新闻传播事业的起源与发展黑土区玉米控释氮肥的施用技术研究西学东渐中在华传教士对我国社会作用与影响研究耕作方式和包膜尿素对夏玉米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和播种量对冬小麦产量与氮肥利用的影响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明清关中棉桑关系研究苹果园水肥一体化和钾肥肥效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中低产田小麦生长及土壤主要养分的影响夏玉米产量与氮硫吸收利用对氮硫肥的响应生物质炭稻田施用下的土壤固碳减排效应及其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水稻中籼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与氮肥吸收利用的变化及其生理基础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基于定量化模型的农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深松和控释尿素对玉米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及其综合效益评价济南市历城区土壤养分状况及配方施肥技术研究氮磷钾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对马铃薯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分配的影响莴笋和大白菜钾肥效应研究控释掺混肥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氮肥处理对不同氮效率类型籼稻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等性状的影响马尾藻活性物质提取及食用菌调理剂开发应用研究马尾藻提制物对食用菌营养及生殖生长的影响施钾时期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水稻缓/控释肥肥效与施用技术研究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超高产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重庆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黄淮海北部平原区资源节约型种植制度研究基于本体论的玉米病虫害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水氮互作对马铃薯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基于结构—功能反馈机制的虚拟水稻模型研究基于Clamp模型的植被色度值计算机模拟表征罗振玉对金石材料的整理与研究基于成像光谱的冬小麦生长近地监测研究磷素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北直农话报》与晚清直隶农业传播研究高产冬小麦—夏玉米氮肥精准施用研究高油玉米花粉对普通玉米产量影响的生理机制杭州市郊典型菜园土壤磷素状况及其环境风险研究免耕抛秧水稻根倒伏特性及钾肥调控研究基于WebGIS的棉花遥感估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科技论文摘要中英语动词名词化的对比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农业文化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氮肥用量对旱地及半旱地土壤氮素矿化及水分利用的研究鲁明善与《农桑撮要》研究微波辐射条件下2-氨基-5-芳氧亚甲基-1,3,4-噻二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铜螯合纳米磁珠结合生物质谱检测血清中芋螺毒素的研究太湖地区水稻优化施氮模式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新疆棉花遥感估产单产模型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半旱地轮作体系下作物水肥利用效应的研究土壤磷素流失影响因子及流失潜力评价指标研究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棉花群体特征提取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保存与流传基于XML技术的设施农业信息平台的研究基于高光谱数据提取棉花冠层特征信息的研究玉米植株三维重构及虚拟展示技术研究中国农业中的美学考察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的水氮利用效率研究网络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涉农学校初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比较研究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农业教育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
我国农村住宅能源消耗现状调研分析
实 物 量
省份 煤炭 ( ) 万t
四 川 532 6 .
总量 薪柴 ( ) 万t
1 6 . 4 13
户 均 量 (c) te 总量 煤炭
02 .O
单 位 建 筑面 积 量 (g e m k c/ ) 总 量
59 .
占生 活 总 用能
秸秆 ( t 万 )
275 5 .
( ) 万t
煤 炭
17
.
比例 ( %)
3 1 9.
10 . 454
O 7 .1
湖南
湖 北
491 4.
293 l .
233 3 .
280 3 .
3 . 06
l . 5O
441 7 .
360 0 .
0 4 .5
0 3 .8
03 .0
O 1 .9
5 . 76
山 东
13 . 532
438 2 .
24 7 2 .
1 5 . 4 52
O 7 .l
0 5 .3
67 .
50 .
5 5 4.
河南
合 计
9 15 3 .
14 9 5 0 7 .
6 . 05
l0 . 697
3 . 92
3 2 . 3 64
773 l .
333 9 .
3 6 . 0 44
0 4 .2
O 1 .5
31 .
11
.
2 9 9.
表2 出 了北 方地 区各省 农 宅冬 季采 暖所 消耗 的主要 能源 数量 给
情 况 。从 中可 以 看 出 .整 个北 方 地 区农 宅 冬季 采 暖 能耗 总 量 已经
基于TRNSYS的北方农村地区多能源互补系统优化设计
第39卷,总第226期2220年3月,第2期《节能技术》ENERGY CONSERVATIAN TECHNOLOGYVol.39,Sum.No.226Man2220,No.2基于TRNSYS的北方农村地区多能源互补系统优化设计孙志鹏(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火力发电技术研究院,北京100243)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严寒地区农宅的采暖方式普遍存在热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
本文以石家庄西北部山区典型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太阳能储能、生物质能及空气源热泵,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农村散户的多能互补供暖系统,基于TRNSYS/GexO/t软件对供暖系统进行数值研究,并以年运行费用为优化目标,对系统运行控制逻辑进行优化设计。
结果表明:生物质-太阳能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系统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互补,当临界切换温度设定为-3°C时,相较于空气源热泵系统,多能互补供暖系统能够降低农宅取暖费用约20%,整个供暖季生物质能贡献率约为07%0关键词:多能互补系统;太阳能;储能;生物质;农村供暖;TRNSYS中图分类号:TP2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742-6339(2420)42-4073-45Optimization Design of Multi-enerdy Complementary System in NortherdRural Areas Usiny TRNSYSSUN Zhi-peng(China Datang CorpoetWv Science and Technolovy Research Institute Theunal Power Technolovy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40440,China)Abstryct:For a long time,the pmUPms of low theunal eOiciency and seuous pollution have existed in the heating system of faun hovso in the severe cold area of North China.This paper tabes the typOal met hovsOa in the northwest mountainous area of SSijiazVnana as the stuUy ohject.and proposes a multi-en-pyy complementam heating system suitable for rural retail investors by compedpsiyOy considers the solar eneryy storage,biomass eneryy and air source heat pump.Based on TRNSYS/GenOpt soUware,the heating system was nnmeUcally studied,and the system operation coxtml loyir was optimized with the an-nnal operating cost as the op/mizUiov goal.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biomass-solar eneryy system and the ai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can form an eUective complementam ,and when the switching temperature is set at-3C,compared with the ai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the multi-eneryy complemen-tuy heating system can reduce the heating cost of naU dousing by about20%,and the biomass eneryy covtributiov rate of the whole heating season is about07%.Key wodt:multi-eneryy complementam system;solar eneryy;stored eneryy;biomass,the countmWbe heaUng;TRNSYS收稿日期2422-47-22修订稿日期2422-00-29作者简介:孙志鹏(7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区智慧能源系统优化方面工作-173•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清洁供暖得到大力提倡,得力于北的阳光辐射量、生物质能丰富,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4],但由于运行方理、农宅保温性能题⑶2能源之间不能够很好地互补2季供暖费高,清洁供暖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类型分析及重点发展领域探讨
植 区面 积 通常 较小 。 因此 .九 五” “ 以来发 展 的“ 四位 一体 ” 多 建于 田园 , 四荒 ” 与“ 治理 、 中低产 田改造 、 蔬菜 保护 地建 设 、
现 代农 业 园区 建设 等 有 机结 合 , 具有 规模 化 、 集约 化 、 效 高
益等特 点 。
“ 北模 ” 术 研究 、 点 工作 始 于 2 技 试 0世纪 8 0年 代末 期 , 19 9 6年通 过农 业部组 织 的专家 鉴定 . 结论 为 “ 国内领 先 ” 曾 .
致富 作 用 的 “ 模 ” 一 般 占地 较 小 , 竹 、 、 、 结 构 为 北 。 以 木 砖 土 主 , 体投 资万 元 左右 , 单 规模 小 、 入低 , 投 是经济 欠发 达和 较 贫 困地区 农民发 展庭 院经济 的理 想模式 。 1 . 小康 示范 田园 型 。 .2 2 建于 大地 。 通过 与 “ 荒 ” 理等 工 四 冶
维普资讯
现代 农业科技 } 0 7年 第 2 20 4期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类型分析及重点发展领域探讨
张和平 张 司达
(辽 宁 省盘 锦 市 环 保 技 术 科研 中心 , 宁 盘 锦 14 1 ; 盘 锦 市 环境 监 测 站 ) ‘ 辽 2 0 0
中解 决 生态移 民或 破产 倒 闭国企 职 工生产 、 生活 问题 、 展 发
生态旅 游业 以及 小城镇 建设 等 。
1 . 按 建 设 地 点 与 功 能 的 不 同 . 要 分 为 二 种 类 型 2 主
1 . 脱贫 致富 庭院 型 。 .1 2 这种 类型 指建 于庭 院 , 主要 起脱 贫
11 .. 生态 家 园型 “ 3 北模 ” 由“ 。 北模 ” 配套 先 进 的沼 气灯 、 (
北方供暖地区不同采暖方式发展现状及经济性分析
北方供暖地区不同采暖方式发展现状及经济性分析摘要:随着十九周年大会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将在政治和经济上贯彻新发展的原则,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将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发展方针。
北方地区春季供暖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经济,但北方的供暖受到严重污染(污染物排放严重污染了北方的冬天,导致近年来冬季空气质量急剧下降,经常出现雾和气候),经济增长,化石能源消费巨大,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
新时期我国提出了“绿山蓝山”思想,使居民能够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新时期的主要目标。
对于该国北部的大部分变暖,现在需要污染物排放的详细数值来改善生态系统,以及怎样的热和能源消费示威将构成经济和环境的“核算收益”,以推动温暖产业的增长。
同时,各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导致了新的加热和冷却技术的增加,不同的技术特点大相径庭,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不同的能源加热技术的方向。
从北方温暖地区的变暖开始,对各种变暖现象进行生态和经济分析,并预测未来暖化行业的趋势,指出可能“被宠坏”的新方式。
关键词:北方供暖地区;采暖方式;发展现状;经济性;引言结合供暖的需求和能源方面的需求,需要人们在多元化的供暖方式中进行选择,经济性高、环保的供热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取暖方式的开发,从而保持供暖的可持续性。
1北方供暖地区采暖方式简述1.1集中采暖集中采暖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城市、企业等人口密集程度较大的地区,也是目前最为主要的采暖方式。
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城市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供暖工作。
这种集中供暖的方式热能利用率高、散失少,技术成熟,不间断的供暖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并且其成本较低,因为运行时间长也具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缺点就在于无法进行温度的调节,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温度多样化的需求,对于供暖的时间也只能根据规定进行。
1.2分散采暖供暖、通风和空调有足够电力的燃气散热器(煤气炉)向家庭提供热水,可以随意吸收热量和加热时间。
中国北方居民能源消费分析
吕慧 路利平 王亚娟 7 1 0 0 6 2 ) (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济发展 的不均衡 , 虽然 已经达到 了总体小康水平 , 但 区域之 间仍 然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其 中, 我 国北方 的家庭 电力 消费水平还未
被完全 激发 , 预计随着 经济 的进一 步发展 , 我 国北方 居 民家庭 电 力消费将不断上升 。
控制 了电力消费的增 长速度 , 但总体的增长趋势还是不变的。
随着农 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的提高 , 农村居 民的电器购买量
2 结 语
人 口数 量 在 影 响居 民家 庭 电力 消 费 时 , 主 要 通 过 公 共 电力 消
和拥有 量迅 速上 升。农户家用 电器的使用经历 了从少 到多 、 从单
随着 我国经济 的快 速发展 ,尤其是 我国北方居 民生活水平 的提 方居 民家庭 电力 消费提供 了一定 的增长 空间。另外 , 由于城镇化
高, 电力 消费 占居 民 日常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 。
农村居 民的收入水平 得到了很 大的提升 , 从而会使很多农村家庭 放弃传统生 物质能源 的使 用, 转而使用普 遍意义上 的电力, 这也
力消费就存在着相互 博弈的关系 , 人 口数量 多就会 减少人均公共 电力 的消费量 , 但这 同时也会造成个 人电力消费量的增加 。人 口 数量少 则个人 电力 消费会减 少 ,但公 共电力 消费却是不 可避免 的。此外 , 人 口数量 的多少 也会 对居民家庭 电力消费 的利用方式 产生 巨大 的影 响 ,人 口数量多则一般选择集聚 的公共 电力消 费 , 反之 , 则使用单独 的个人 电力消费会多一些。
力消费是家庭所 有成员都共 同的 电力消费 , 个 人电力消费是家庭 居 民 的 消 费 观 念 相 对 较 弱 , 因为他们要先 解决温饱 问题 , 之 后 才 成员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电力消费 。 长期 以来居民家庭公共 电力 消费和个人 电 会去考虑其他消 费, 所 以这一阶段居 民的 电力消费较弱 。改革开
中国住宅中能源消耗的CO_2排放量及减排对策
$ +&+(& , !"# 当量 - ./0,其中 !"# 排放系数约
为 $ $#*(*# , !"# 当量 - ./0。水电链总的温室 气体排放系数约为 #*+($ , !"# 当量 - ./0。
表% 煤电链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及各个环节的排放系数 (,?!"# 当量 - ./0 )
!@*
开采 选煤 运输 自燃 电厂建设 供电运行 总计
(11& 年 全 国 平 均 每 百 户 居 民 拥 有 房 间 空 调 器 其中广东省每百户居民拥有房间空调器 4*2$- 台,
最多, 达到 &1$2-& 台, 上海和北京每百户居民拥 有房间空调器分别为 &11201 台和 /-2$1 台。
(11& 年的 ($20*% ,逐步接近发达国家建筑用能 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 & 3 4 左右的水平。图 ( 所视
0(%
*%
制造和建筑业
44%
其它部门
住宅
交通
)%
图$
$%
$%
%&&& 年我国各部门 "#! 排放量的比例
(2& 住宅中家用电器的使用产生的 !+( 排放量 (2&2& 我国住宅中家用电器使用及耗电概况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
可再生能源
( 总第 $#+ 期) #&&2(2
工 作 论 坛
可再生能源
( 总第 $!) 期) !’’&(&
工 作 论 坛
中国住宅中能源消耗的 #$% 排放量及减排对策
关于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开展集中供暖的调查研究
关于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开展集中供暖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农民多采用分散供暖方式。
基于此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故需采取新的供暖方式——集中供暖去解决问题。
项目首先实地调查部分农村典型地区;然后探讨农村集中供暖的必要性,进行农村集中供暖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最后合理设计实施方案,做好预算,并探究其组织管理方案。
标签:北方农村;集中供暖;节能减排1 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农民多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供暖方式。
这一供暖方式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给农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危险性大,影响身体健康,等一系列问题。
急需寻找新的供暖方式来解决以上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农村集中供暖是有效方式之一。
2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2.1 必要性2.1.1 节约自然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冬季取暖方式主要是以燃煤为主的分散式取暖方式。
以我们实地调查的保定地区部分农村为例,冬季取暖以燃烧原煤或蜂窝煤为主,辅之以燃烧柴薪,而农村家庭做饭主要以液化石油气为主,部分家庭的取暖系统与做饭系统合二为一。
然而这种取暖方式的能源利用率较低,小型的燃煤炉存在燃煤不充分、热耗散较大等一系列问题。
总体上,能源利用率在40%-50%之间,可见在能源利用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若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可以大幅度的提升能源利用率。
若设计室温为14-16℃,假设每户供暖面积为70平方米,分散供暖平均到每户需要2520kg,而集中供暖则需要1750kg。
如果采取燃煤的方式进行集中供暖,不仅能够提高煤炭的燃烧率,而且相应的配套设施的建设能够减少热耗散。
在某一些地区还可以采取用电、沼气、太阳能等方式进行集中供暖,但是,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要根据农村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何种方式来供暖。
黑龙江省农村能源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
农场经济管理2008.3摘要: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可利用的再生能源十分丰富。
但同时也面对着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能耗高、能量需求量大这样一个事实,这就需要对黑龙江省的农村能源结构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广大农民企盼的具有经济、环境双重效益的农村能源新技术,主要通过在黑龙江省农村推广新能源项目建设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在生态能源建设方面,本文以黑龙江省望奎县和林甸县为例,着重讨论生态能源推广的可行性和对省内其他农村地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能源;能源结构现状;对策建议;沼气【1】农村能源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将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通过在农村推广新能源项目建设,预计可节约标准煤630万吨,全省将有80万农户用上优质清洁能源,农民生活用能效率将提高3%。
一、全省农村能源结构现状所谓农村能源,就是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就近开发利用的能源。
根据2008年年初通过的《黑龙江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所称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是指农村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生物质能(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固化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微水能等非化石能源。
【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还包括国家供应给的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许多地区农民所用的生活能源仍是秸秆和薪柴。
考虑到黑龙江省是粮食主产区,年产作物秸秆5600多万吨,每年加工稻谷所产生的稻壳超过400万吨,有原料基础发展稻壳发电、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新型能源,这也是改变目前农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的结构升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助推器。
表1为2000年和2004年全省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该表主要反映出农业生产发展与能源消耗是紧密相关的;生活用能仍以传统生物质能为主;生活耗能中,商品能源及生物质能年增长率还很低。
表1全省农村能源消费状况注:tc e-吨标煤农村居民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柴草的13318万户,占60.2%;主要使用煤的5762万户,占26.1%;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6万户,占%;主要使用沼气的145万户,占0.7%;主要使用电的182万户,占0.8%;使用其他能源的59万户,占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外文翻译中国北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分析:事例研究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n northern China A case study学院(系):能源与动力学院专业:能源与环境学生姓名:李延庆学号:200672060指导教师:宁亚东完成日期:2010年6月5日中国北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分析:事例研究Zhongren Zhou,Wenliang Wu,Xiaohua Wang,Qun Chen,Ou Wang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农业部农村经济调查中心摘要目前对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有少量的研究调查,在这里,从能源来源和最终消费意义上说,我们认真分析了从1989年到2005年桓台县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果显示:商业能源消费增加,在绝对额和相对部分中都是如此。
非商业能源使用大幅减少,但是在总能源中还占有相当大的部分。
从能源的最终消费意义上说,用来做饭和家庭取暖的能源基本上是同等重要。
有史以来用来做饭的能源在总能源中占支配地位,对于娱乐互活动来说能源的使用相比较而言出乎意料的增加。
此外,我们讨论的是能源消费结构对农村能源消费额,环境的影响和能源的供需平衡变化的影响。
结果显示,家庭能源消费的支出是稳定的,环境恶化,化石燃料的供应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不可持续的。
为了当地能源来源,环境,经济的持续发展,充分的开发合适的,当地可再生能源资源将是必由之路。
关键字:能源消费能源类型中国北方可再生能源农村地区1 前言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同广泛的农村能源建设一样,有着较好的发展,农村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显著改善。
商业能源的消费比例相对于总能源的消费从1980年的15.71%增加到2005年的45.40%。
此外,在发展中地区和中国北方商业能源的消费占总消费的较大比例,在那里煤炭被用来作为家庭取暖的燃料。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它可以被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当地能源来源、气候、经济、社会结构、文化和地理位置。
然而,在某些类似的地区消费的某些方面表现出某种趋势。
因此,在典型的地区对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研究对于搞清中国目前能源消费速度、发展趋势和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特征是重要的途径。
先前的研究已经开始了对中国南方地区能源消费变化的考察,但是对北方的研究资料尚且缺乏,这两个地区间在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在我国北方,大量的能源被用来寒冷期间家庭取暖。
为了开始调查中国北方的能源问题,我们使用了有代表性的、繁荣的农村城镇桓台县为例子来研究自1989年到2005年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们的最终结果是笼统的,但对于其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北方乡镇来说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并发挥作用。
我们的发现对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平衡、能源政策形势和农村的经济环境的调查也是重要的。
2 桓台县的概述桓台县坐落在山东省中部,它是中国北方平原北纬36度51分—37度06分,东京117度50分—1418度10分。
这个地区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12。
5摄氏度,并伴随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这个地区是中国主要的食物产地,享有―北鲁谷仓‖的美誉。
庄家主要是小麦谷物轮作耕种,秸秆资源充沛。
现在,集中牲畜饲养已经很普遍,偶尔的私人的牲畜饲养作业正在消失。
最近几年,工业和农业都急速发展起来。
县经济水平在2005年中国―100强县‖排名中达到了第71位。
对农村劳动者来说有很多就业机会,大部分被当地城镇和农村商业还有建设性工厂提供。
农村每年人均净收入从1989年的807元增加到2005年的5540元。
在中国桓台县曾是6个商品宣传地区之一。
技术援助和培训相结合的农村能源计划最初是由ESMAP、中国农业部和中国林业部首创赞助的。
桓台县在第八个五年时期也成了能源综合消费县之一,稻草气化项目最初也是在这里展示的宣传的。
当地农村能源消费已经实现了重大进步。
3 数据和方法桓台县所有的与农村能源消费有关的数据从该领域的调查中获得,这些数据和信息可靠准确。
1989年的信息收集于合作的实际调查和ESMAP、中国农业部和中国林业部的投资。
2006年的问卷调查使用了2005年获得的数据。
我们采用了任意阶层实例方法并向270户家庭分发了问卷调查。
问答者都是家庭妇男和家庭妇女。
为了更好的调查桓台县农村家庭能源消费,1987年的问卷调查变化对于2005年的使用是微不足道的。
一部分信息选择于1989年和2005年桓台数据年鉴书和中国农村能源数据信息。
这个地区的商业能源消费很容易预算和核算。
然而由于不同家庭多种多样的使用方法,对谷物稻草消费的核算比较困难,使用不同的换算标准使得核算结果也有很大不同。
因为谷物稻草的消费使用量大,在总能源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我们使用了不同稻草的干重。
转换系数是:谷物/玉米穗轴=4.5,谷物/杆=2.2,谷物/ 秸秆(不包括玉米穗轴)=1.0。
4 结果和分析4.1 商业能源使用的增加桓台县的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从1989年483.84kg标煤增加到2005年的543.43kg标煤,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0.77%。
商业能源的消费增加,在绝对额和相关部分都是如此。
商业能源的使用份额从1989年的65.0%增加到2005年82.75%。
煤炭的消费显著超过了其他能源类型,2005年基本上占总是用量的65.0%。
此外,电、石油产品和液化石油气的使用出人意料的增加。
这些能源消费的增加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最近几年许多普通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
比如,农民的收入增加,增加了他们对能源使用支付的能力。
另外,能源消费产品的使用比如家用电器已经快速增加,娱乐活动如今更常见。
其次,桓台县坐落在中国北方,因此冬天需要大量的煤炭用来家庭取暖。
表1 不同能源类型的人均农村家庭能源消费表2 一次能源的使用数量从1898年到2005年每100户家庭家用电器量在当地水平条件下谷物稻草是非商业能源使用的主要形式。
在过去16年稻草使用减少了75.70kgce,但是在2005年还占总家庭能源消费的17.08%。
谷物稻草的消费还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大部分家庭作为燃料来使用谷物稻草。
另外,一些相对贫穷的家庭做饭的能源消费还是依靠稻草。
结果也证明:在2005年11.11%的家庭根本不能使用传统的生物质能,37.04%的家庭使用谷物秸秆,87.04%的家庭还在使用玉米杆。
在2005年米杆的消费是60.53kgce,它占总稻草消费的65.22%。
木材的消费由于来源的不足在不同年份在总能消费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此外,沼气的使用下降并且已经基本消失了。
4.2 能源的最终消费方式改善着生活质量农村家庭能源最终消费涉及到各种活动的能源消费,比如做饭、家庭取暖、电冰箱、照明、娱乐活动、私人汽车和家畜饲养,所有的这些都满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且改善了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聚焦于对这些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更重要的能源最终消费类型,包括做饭、照明、家庭取暖、娱乐活动和牲畜饲养。
在过去16年对于不同的最终消费类型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1989年做饭占主要地位,但近年做饭和取暖占有相同重要性。
2005年前,在娱乐活动方面有急剧增加,照明也稳定增长,牲畜饲养也在消失。
表3 1989年和2005年人均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注意:用于家庭取暖的电能被归为娱乐能源消费;用于家庭取暖的煤炭从娱乐能源消费中分离出来;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不包括集中牲畜饲养的农场消耗的能源;娱乐消遣的能源消费包括电冰箱、娱乐和私人小汽车的能源消费。
图1 1989年和2005年能源消费结构4.2.1 炊事能源消费农村家庭炊事能源消费显著下降,从1989年的300.22kgce下降到2005年的237.29kgce。
使用的能源类型包括煤炭、稻草、液化石油气和电能。
煤炭的消费超过了稻草,成为最重要的能源,占总炊事能源的51.89%。
总的来讲,炊事能源消费在家庭取暖季节依靠煤炭。
稻草消费在过去16年下降了42.02% ,但是2005年还占总炊事能源消费的将近40.0%。
在非取暖季节,因为高质量的商业能源消费的出现,稻草已经被取代;因此,用于炊事的液化石油气和电能的消费出人意料的增加了。
在这些桓台县的农村地区,稻草和木材的在1989年和2005年的燃烧能源使用效率分别是18.0%和20.0%。
煤炭的能源使用效率在1989年和2005年分别是22.0%和25.0%,液化石油气的热能转换效率是60%。
因此,炊事能源消费1989年是61.20kgce,2005年是63.48kgce,随着总能源消费下降并没有下降。
这些结果显示用于炊事的有效能源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增加并没有显著变化。
家庭炊事能源消费结构的完善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这反过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节约了大量稻草。
4.2.2 家庭取暖能源消费家庭取暖能源消费是中国北方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晴雨表。
用于家庭取暖的能源来源最初是传统的生物,比如说秸秆和木柴,然后逐渐被煤炭主宰。
1989年在当地煤炭是最基本的家庭取暖能源来源。
然而,取暖设备抓主要是煤炉,它传热面积小传热效率低。
在市场上,取暖装置的数量增加了,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带有暖气装置取暖的储能煤炉成了家庭取暖的主要来源。
这些大煤炉比单个煤炉消耗了更多的煤提供了更大的取暖范围。
用暖气装置加热取暖能源消费是250.70kgce,这是使用单个煤炉取暖的1.46倍。
在2005年,100个家庭里有74各使用暖气装置,然而这种取暖装置在1989年确很少被农民使用。
随着这种在取暖来源上的转变,取暖范围从7.14平方米增加到16.17平方米,取暖的时间也有所增加。
结果显示:用于家庭取暖的煤炭的消费从1989年的159.18kgce 增加到2005年的229.70kgce。
4.2.3 娱乐活动能源消费用于娱乐和娱乐活动的能源消费保障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包括一些设备的使用,比如私人汽车、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和摩托车。
在过去,类似的家庭设备只有在城市居民中才有,但是现在在很多普通的农村家庭里都在使用。
比如说,2005年的研究显示48.0%的家庭拥有电冰箱,22.0%的家庭拥有空调;然而,在1989年没有家庭拥有这样的设备。
另外,拥有摩托车的家庭份额从1989年的1.0%增加到2005年的57.0%,甚至目前也很少有富裕的家庭拥有私人小汽车。
这些设备的增加导致了娱乐活动能源消费从1989年的3.71kgce增加到2005年的57.05kgce。
为了满足这些娱乐活动,能源来源已经从少量的电能转变为需求更大数量的电能消费和石油产品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