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如何进行“参与式”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特征: (1)引起学生兴趣; (2)有利于学生“参与”; (3)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破除“教师中心、课堂中心、 课本中心”。“参与式”教学有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教师引导启发,达到学生参与探究” 的教学法 原理是,通过教师“引导启发”讲授,达到学生 “参与探究”,从而形成“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形式。
“变式练习”为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有效学习活 动而被引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问题变式”的内容,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一法多用等,反例变式(纠错)是变式练习常用的形 式
(三)通过“问题提出”,达到“学生参与”的教学 从数学史看出,数学的每一有决定意义的进展 ,都 源于新的数学问题的提出,及对这个科学问题的解决。 这是一个由“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不断交织 的发展过程。
郑毓信:“过程变式”通过适当的变化为学生顺利 掌握相关的概念或求解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必要的铺垫。 “求变”正是为了“不变”,即是通过适当的形式 变化(进而进行对照),以突出其中的不变因素(问 题本质)。 “问题变式”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问 题解决”,特别是,问题的恰当分类与相应的解题方 法。
研究表明 , 无论以“问题解决”为视角 , 还是以 “问题意识”为视角,均表明 设置“问题情境”与“问题提出”之间具有密切 关系。 已有大量学者探讨,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就是 典型工作。
四 大学中常用的“参与式”教学法
1.讲授教学法:引导启发-学生参与探究; 2.讨论教学法: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概括总结;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共同分析原理; 4.实验教学法:通过具体实验,归纳科学原理; 5.对话式教学法:通过师生对话,阐明科学原理; 6.基于问题的教学法:现实情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概括总结 ;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探究解
决事先提出的数学问题,而且还应重视学生自己提出
数学问题的活动,这样才可以通过与其他科学活动的结 合。 “问题提出”可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数 学“创新能力”。
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 是以“问题解决”为视角的研究;另一个是以“问题 意识”为视角的研究。
(三)科学学习的生成性。 启发式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力求 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科学思维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促 成其科学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生长。 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进行积极 思维,达到“建构概念、寻找方法、领悟思想、灵活 运用”的教学目的,以逐步提高自我生成数学能力。 学生获得的已经不是教师所教的内容,而是经过 了自身的思维构造,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心理意义,经 历了由不知到知、由困惑到解疑的生成过程,因而在 启发式教学中,学生的科学学习体现出生成性特征。
2. 从学生的角度阐述 高慎英( 2004 )在《有效教学论》中提出:凡是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 袁振国(2002)指出:有效教学是看学生真正发 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知识及学生 学了多少内容。
3. 从教与学关系的角度阐述 陈厚德( 2000 )指出:有效教学应包括:( 1 )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 也是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和基础;( 3 )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 生有效率地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1. 从教师的角度阐述 崔允漷(2001)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 指出: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进行一 段教学以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潜在的发展。
有效教学特征: 第一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 “想学”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第二是阐明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所 要学的内容,只有知道了自己学到什么程度及好处,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其中; 第三是教师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例 如:重点内容适当重复、讲授时语音抑扬顿挫、进 行问题变式练习、把握启发、提问的时机等。
(二)通过“过程变式,达到学生参与问题解决” 的教学 2005 年,顾泠沅、黄金荣、瑞典学者马顿( F. Marton )合作发表研究论文《变式教学:促进有效的 数学学习的中国方式》,明确指出:
“过程性变式和概念性变式有本质的区别
“前者的目的是提供逐步形成概念的过程,而后 者是从多种角度来理解某一概念” 例如:导数概念的形成:匀速运动的速度、变速运 动平均速度、变速运动瞬时速度 ……
大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以“启发式”教学与“参与式”教学为例
百度文库王玉文
一 引 言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 源于拉丁文 “educare”, 本意是“引出”。因此,在西方以教育杰出而闻名的 名校只是做好了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智慧。 一旦学生拥有了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其他人的教育 工作也就此完成了。 那么,课堂教学作为完成教育功能的一种重要形 式,应该采取何种有效教学策略呢?
杜威指出:思维不会凌空发生,思维起于叉路的 疑难,起于两岐的取舍。 只有使学生意识到科学问题的存在,并内化为学 习者自己的问题,方能产生内心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的需求,才能激起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思维火花。 研究表明 : 思维产生于疑问, 疑问产生于情境。
在启发式教学中,要使学生处于“欲知还未知, 欲言还未能”而又不甘心于这种困惑的“ 憤 悱”状态, 就需要使认知冲突、情感困惑条理化,以形成数学问 题。 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形成问题的情境来引发学 生思维。 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将感觉到的模糊、疑难、 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逐步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 和谐的情境。
三 如何进行“启发式 ”课堂教学?
“启发”一词来自孔子的经典论断:“不 憤 ” 不启 ,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论语》)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启”可以理解为教 师开启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解除疑惑,而不直接告 诉结论。 “发”意味着教师开导学生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而不 代替学生表达。 “愤悱”性是指认知和情绪处于“预知还未知、欲 言还未能”的困惑状态。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知之谓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9 )不 憤 不启 ,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摘自《道德经》: (12)善用人者为之下。 (1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4)治大国若烹小鲜。 (1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6)无为而无不为。 ( 17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 摘自《金刚经》 (18)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科学教学情境的“ 憤 悱”性是科学启发式教学的 特征之一。 设置科学情境:现实生活内容、科学本身的内容、 相关学科中内容、虚拟的内容。
(二) 科学课程的结构性。 科学课程的逻辑规则将科学的各部分知识内容联 结成整体,使得相应的知识点之间有着逻辑上的蕴含 关系,形成科学课程结构。 根据认知心理学,主体的科学认知结构是通过科 学知识结构的内化而形成的。 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结构是形成主体科学认知结构 的基础。
新教师如何准备教学?(1) 听课 (学习、研究、 检查;关键看课堂上学生怎么学?分析:教学目标: 内容、过程、德育、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 堂管理、师生关系、创新点); (2) 备课(备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程序、备
信息技术 、备事件、备管理、备评价、备预案。设计让学 生感兴趣的事,让平凡课堂变成不平凡。教案、讲稿。)
在启发式教学中,要达到启而能发,学生的科学 认知结构需要具有生成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并能与新 知识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联系,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有赖于有组织的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在启发式教学中,要使学生拥有的科学知识体现 出结构性,教师在教学中就需注重科学知识的合理组 织。 引导学生生成以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 方法等核心知识和观念为主干,知识之间具有自然、 内在的逻辑联系,具有众多生长点,并易于激活和迁 移的科学知识结构。
7.基于“过程变式”教学:提供逐步形成概念的过程

五环节教学法: 1.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2. 循序渐进,启发讲授; 3. 精选例题,变式练习; 4. 概括总结,领悟思想; 5. 留取作业,提出要求。
六 取自国学的为师之道
摘自《论语》: (1)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有教无类。 (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问题 解决”为视角的教学研究 , 主要探 讨 “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生的“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 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以“问题意识”为视角的研究表明:学生“问题 提出”能力的发展不仅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和教学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师生的对话和 教学交往过程有关。
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引导 式探究教学,它既不要求学生“做中学”,也不是教 师“注入式”的讲授 ,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思 维探究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
下面介绍“启发式”教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情境的“憤悱性”
大学教学,以大、中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形 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志向,有赖于教 师的巧妙地激发。 在当前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憤悱”状态的形成, 就需要教师主动地引导,“憤悱”也是“启”的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启发式教学的“ 憤 悱”状态 呢?
(四)科学教学的过程性。 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过 程中获得知识的活动,是科学思维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过程。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虽无相对稳定的教 学过程、操作程序或教学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学 启发式教学不注重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永远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由上可见,可以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引导式 探究教学,而且,适用于各种班额的教学形式。 科学探究教学的另一种形式是发现式探究教学。 我们认为,在大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课学内 容,适当运用“讲授式”,恰当运用“发现式探究”, 大量运用“启发式”进行“引导式探究”,应该是一 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二 什么是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 学化运动,受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较 深。有效教学的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 的产物。 教学是艺术,在 20 世纪以前是西方教育界占主 导地位的教学观。但是,心理学的进步特别是行为科 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认识到:教学也是科学。有效 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