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失眠症

合集下载

失眠症健康教育

失眠症健康教育

失眠症健康教育失眠症是指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或者早醒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为了匡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失眠症,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失眠症健康教育内容。

1. 失眠症的定义和症状失眠症是指无法获得足够的睡眠,或者睡眠质量不佳,导致白日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常见的失眠症状包括难以入睡、易醒、早醒、睡眠中断等。

2. 失眠症的原因失眠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生活习惯不良、精神压力过大、环境因素、药物或者饮食影响等。

了解自己的失眠症原因可以匡助更有效地处理问题。

3. 失眠症的危害失眠症不仅会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还可能引起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及时处理失眠症对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4. 失眠症的预防和自我管理-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固定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

-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肃静、舒适的卧室环境,避免刺激性光线和噪音。

- 避免刺激性物质:避免饮用咖啡、茶和含咖啡因的饮料,限制酒精和尼古丁的摄入。

- 放松身心:尝试深呼吸、冥想、温水浸泡等放松技巧,匡助缓解压力和焦虑。

- 避免午睡过长:控制白日的睡眠时间,避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5. 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如果自我管理措施无效,可以考虑以下治疗方法:- 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行为,匡助恢复正常的睡眠。

- 药物治疗: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具合适的药物,如镇静剂或者抗抑郁药物。

-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匡助调整睡眠观念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

6. 寻求专业匡助如果失眠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及时寻求医生的匡助。

医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7. 失眠症的常见误区- 依赖药物入睡:长期依赖药物入睡可能导致依赖性和副作用。

- 忽视失眠症症状:认为失眠是正常现象而不予注意,可能导致症状加重。

- 误认为失眠无法治愈:失眠症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和自我管理得到缓解和改善的。

失眠健康教育

失眠健康教育

失眠健康教育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为了匡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失眠,本文将详细介绍失眠的定义、症状、原因、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失眠的定义失眠是指在入睡难点、睡眠质量差或者早醒等情况下,造成白日疲惫、精神不集中等问题的一种睡眠障碍。

根据持续时间的不同,失眠可分为短暂失眠(持续几天至几周)和慢性失眠(持续一个月以上)。

二、失眠的症状1. 入睡难点:无法在睡觉时迅速入睡,需要很长期才干入睡。

2. 睡眠质量差:睡眠浅,易醒,无法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3. 早醒:早上醒来后无法再入睡,导致睡眠时间不足。

4. 白日疲惫:由于睡眠不足,白日感到疲劳、乏力。

5. 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三、失眠的原因1. 心理因素:压力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

2. 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饮食不健康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3. 环境因素:噪音、光线、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睡眠也有一定的影响。

4. 身体疾病:一些身体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甲状腺问题等也会导致失眠。

四、失眠的影响失眠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1. 身体健康:失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疾病的风险。

2. 心理健康:失眠会加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3. 工作和学习:失眠会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

4. 家庭关系:失眠会使人易怒、情绪不稳定,对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五、失眠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午睡过长,保持舒适的睡眠环境。

2. 改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3. 心理调节:学会放松自己,缓解压力和焦虑,可以尝试瑜伽、冥想等放松方法。

4. 就医治疗:如果失眠严重影响生活,可以咨询医生,寻求专业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或者认知行为疗法。

失眠症的表现与治疗

失眠症的表现与治疗

失眠症的表现与治疗失眠指的就是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为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以及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

当前生活节奏很快,越来越多人受到工作、生活、学习等压力的影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那么其主要表现和治疗方法是什么呢?1睡眠不足的危害主要包括:(1)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科研人员认为,人的大脑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2)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和体育锻炼之外,还和生长素的分泌有密切联系。

生长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激素,能够促进骨骼、肌肉、脏器的发育,由于生长素的分泌和睡眠密切相关,即在人熟睡之后有一个大的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非睡眠状态下,生长素分泌会大大减少;(3)影响皮肤健康。

人的皮肤柔软而富有光泽,是依靠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来提供充足的营养的,睡眠不足就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瘀滞,循环受阻,使得皮肤的细胞得不到充足营养,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皮肤的老化,使皮肤颜色显得灰暗而苍白,尤其是眼圈发黑,很容易产生皱纹;(4)导致疾病发生。

经常睡眠不足会让人心情忧虑,免疫力大大下降,由此会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包括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

睡眠不足还会引起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大大增加心脏病的发病几率;人体的细胞分裂多在睡眠中进行,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乱,都会影响到细胞的正常分裂,有可能产生癌细胞的突变而导致癌症发生。

2失眠症的临床表现在睡眠的潜入期,患者入睡的时间超过30分钟,难以快速入睡;在睡眠维持期,患者半夜醒来的次数在2次以上,或是醒的非常早,随后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堪忧,很容易做梦,尤其是做噩梦;总共睡眠时间非常短,远远小于人体需要休息的时间;第二天早晨有头晕、精神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

失眠的主要原因包括:(1)慢性躯体疾病,例如疼痛、关节炎等;(2)原发性睡眠疾病,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3)药物以及其他物质的影响,例如酒精、尼古丁、咖啡因等;(4)生理因素。

从中医视角解读失眠的成因

从中医视角解读失眠的成因

从中医视角解读失眠的成因
【从中医视角解读失眠的成因】
失眠是指在正常睡眠时间内无法入睡或难以维持睡眠,影响人的身
心健康。

中医认为失眠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器官的失调。

下面,我们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失眠的成因及其治疗方法。

一、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在情志不畅的情况下,肝气容易郁结,影响心神。

肝气
郁结可以导致失眠、健忘、易怒等现象。

中医治疗此类失眠,可采用
平肝息风、理气安神的方剂,如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二、心脾不交
心脾为中医学中两个重要的脏腑器官,心主神明,脾主运化。

如果
心脾之间存在不交,容易导致脾虚心悸、心悸胸闷、失眠等症状。


医治疗此类失眠,可采用益气养心、健脾安神的方剂,如六君子汤等。

三、肾精亏损
肾精充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果肾精亏损,容易导致
失眠、健忘、耳鸣等症状。

中医治疗此类失眠,可采用补肾养心、安
神定志的方剂,如八味地黄丸等。

四、阴虚火旺
中医学中,阴阳平衡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阴虚火旺,
容易导致失眠、口干舌燥、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治疗此类失眠,可
采用滋阴清热、安神定志的方剂,如黄连阿胶汤等。

总之,中医认为失眠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个体化
治疗。

此外,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注重养生保健,如睡前泡脚、
适当的运动、心理调节等方法,对失眠的预防和治疗也有积极的帮助。

浅议从心论治失眠

浅议从心论治失眠

浅议从心论治失眠失眠是指人在晚上无法入睡或者睡眠深度不够,难以保持充分的睡眠时间,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和不适。

失眠现象逐年增多,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从心治疗失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先了解一下失眠的症状睡眠障碍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不少人会有多个症状出现。

常见的一些症状有:1.入睡困难:无法在半小时内入睡,或入睡后能醒来多次。

2.失眠:长时间的睡眠不稳定,比如说睡眠时间短,入睡后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或频繁的醒来。

3.早醒:早上醒的太早,睡眠时间不足,有时会出现对噩梦的记忆。

4.睡眠的某些阶段较浅:快速动眼期(REM)睡眠时间过短,深睡眠过短。

二、从心理上治疗失眠失眠是生理和心理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以心理原因为主。

因此,从心理上治疗失眠可以说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主要措施有:1.控制情绪和压力心理因素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控制情绪和压力对改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

平时要多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于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出现,可以采取颈部按摩、深呼吸等方法来舒缓身心。

2.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对失眠症状的产生往往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睡眠环境上要做出相应的改善。

比如,保持房间的整洁和卫生,卧室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噪音要尽量避免,床的软硬度要合理。

此外,还要注意睡眠时间和习惯,尽量保持规律。

3.维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习惯对于保持正常的生物钟、促进睡眠非常有益。

比如,定期的运动可以刺激晚上的长期睡眠;努力让自己放松,听些安静的音乐,在入睡前可以洗个热水澡;不要拿课本、工作资料等入睡;不要饮酒、吸烟等。

三、心理医生的帮助这是最后一个建议,如果以上方法都没有效果,可以去看心理医生。

精神疾病可能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如果心理治疗无效,精神科医生会给出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从心理方面治疗失眠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减轻症状,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失眠症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失眠症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小结
在治疗的过程中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遵照医生的指导, 尤其是使用药物治疗。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失眠症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目录 什么是失眠症 失眠症的类型 失眠症的原因 预防失眠症 治疗失眠症 失眠症的危害 小结
什么是失眠症
什么是失眠症
定义:失眠症是指在可控制的睡眠 时间内,睡眠质量不佳或睡眠时间 不足的表现,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的睡眠障碍。 症状: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早醒 或睡眠质量下降等。
失眠症的类型
失眠症的类型
轻度失眠:一般只是偶尔入睡困难,持 续时间短暂。 中度失眠:入睡难、入睡后易惊醒,持 续时间长。
失眠症的类型
重度失眠:长时间不能入睡或 早醒,并伴随情感和精神障碍 。
失眠症的原因
失眠症的原因
心理因素:如情绪激动、紧张等。 生理因素:如荷尔蒙失调、身体不适等 。
失眠症的原因
作息不规律:如缺乏锻炼、熬夜等 。
预防失眠症
预防失眠症
培养好睡眠习惯:如按时睡觉、保持规 律的作息。 调整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避免熬夜 等。
预防失眠症
注意饮食:如避免过度饮酒和 饮浓茶、咖啡等。
治疗失眠症
治疗失眠症
药物治疗:如安眠药等,必须在医生指 导下使用。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治疗 等。
治疗失眠症
中医治疗:如针灸、中药等。
失眠症的危害
失眠症的危害
影响身体健康:失眠症长期存在会对人 体健康造成不小的影响。 影响精神健康:失眠症也可以引发心理 问题,如情绪消沉,注意力不集中,神 经衰弱等。
小结
小结
失眠症对人体健康和日常生活 都有严重危害。 培养好睡眠习惯、调整生活方 式以及治疗失眠症可以缓解症 状,提高生活质量。

失眠症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失眠症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失眠症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 (《 Science of Sleep Disorders and Clinical Practice》)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总结
总结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症 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等。
失眠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神经系统 失调、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
总结
采取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多种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国际失眠症研究学会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leep)
环境因素:噪音、光线、温度等影响睡 眠环境的因素。
失眠症的治疗方法
失眠症的治疗方法
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 规律作息、床铺舒适、避免刺激等。 药物治疗: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具合 适的药物,但需注意副作用和依赖性。
失眠症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 等,有助于调整心理状态。
失眠症的定义与症状
失眠症:指困扰睡眠的障碍,主要表现 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或睡 眠质量不佳。 症状:包括失眠症的原因
失眠症的原因
神经系统失调:如焦虑、抑郁、压力过 大等。 生活方式:不规律的作息、过度使用电 子产品、饮食不健康等。
失眠症的原因
失眠症的科普知识PPT 课件
目录 导言 失眠症的定义与症状 失眠症的原因 失眠症的治疗方法 总结 参考资料
导言
导言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关于失眠症的科普知 识PPT课件。 今天我们将介绍失眠症的定义、症状、 原因和治疗方法。
导言
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常见而又困扰 人们的睡眠障碍问题。
失眠症的定义与症状

失眠症健康教育

失眠症健康教育

失眠症健康教育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失眠症,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本文将介绍失眠症的定义、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一些自我管理的建议。

1. 定义:失眠症是指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早醒或睡眠时间过短,导致白天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的睡眠障碍。

2. 症状:失眠症的典型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早醒和白天疲劳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3. 原因:失眠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等。

常见的原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药物或酒精滥用、环境噪音、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等。

4. 诊断:失眠症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和医生的临床评估。

医生可能会询问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和白天的疲劳程度等问题。

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睡眠监测或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5. 治疗方法: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处方药物和非处方药物,如安眠药和镇静剂。

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睡眠卫生教育、放松技巧和睡前习惯的调整等。

6. 自我管理建议:除了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自我管理的措施来改善失眠症。

以下是一些建议:-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

- 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黑暗和凉爽的卧室。

- 避免在睡前摄入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如巧克力和辛辣食物。

- 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和激烈的情绪激动。

- 建立放松的睡前习惯,如泡热水澡、听轻柔的音乐或进行深呼吸练习。

- 避免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如看电视、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

- 如果无法入睡,不要强迫自己躺在床上,而是起床做一些放松的活动,直到感到困倦为止。

总结: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通过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失眠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自我管理措施。

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失眠症的诊断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下面将介绍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首先,失眠症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主要标准:
1. 睡眠障碍,患者在入睡、睡眠中醒来或早醒时,出现困难或无法再入睡,或是睡眠质量差,导致白天感到疲倦、困倦等症状。

2. 症状持续时间,这些睡眠障碍持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3. 白天功能障碍,患者的白天功能受到影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

其次,失眠症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例如药物或物质滥用、其他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

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另外,失眠症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例如,患有焦虑、抑郁、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因素,以及工作作息不规律、环境噪音、光照不足等社会因素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最后,失眠症的诊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主观描述和客观检查相结合。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睡眠时间、睡眠环境等,并进行相应的睡眠监测和评估,以确定诊断。

总之,失眠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睡眠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白天功能障碍,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并进行客观的睡眠监测和评估。

只有在符合这些标准的情况下,才能确诊为失眠症,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管理。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治疗失眠症,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失眠抑郁症的中医解读

失眠抑郁症的中医解读

失眠抑郁症的中医解读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历代医家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不外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为病之本,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

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

”可见,阴阳失和是失眠的关键所在。

中医治疗失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

中药治疗失眠,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

缺点在于,起效较慢,病人往往因为服用时间太长而中途放弃。

可以选择中西医相结合疗法来治疗失眠抑郁症。

中医解读失眠原因失眠:中医指不寐、不得眠。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一般包括睡眠时间、深度及恢复体力不足。

可以有入睡困难、频繁醒来、多梦以及早醒等形式。

人的正常睡眠是由于阴平阳秘,心神安定所致,阳气由动转静时,既为入睡,阴气由静转动时,即为清醒。

所以说阴阳失衡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

中医对失眠抑郁的认识“好眠无郁,万病不生;失眠抑郁,诸病生焉,不觅仙方,觅睡方。

”睡眠对于健康来说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重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久治难愈,或是原因不明、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失眠,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信号。

中医有关失眠抑郁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很、医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失眠抑郁机理的中医论述都基于此。

失眠症知识科普(全文)

失眠症知识科普(全文)

失眠症知识科普(全文)
关键词:失眠症艾司唑仑地西泮
【概述】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睡眠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判断失眠严重程度的标准。

对失眠的焦虑、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症状的持续存在。

【诊断要点】诊断失眠症须排除各种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所伴发的症状。

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下列临床特征:
1)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睡眠的“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药物治疗】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首先要针对原发因素进行处理,安眠药物对症治疗可以短期应用。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基层部分)涉及的药物包括:地西泮和艾司唑仑。

使用方法:①地西泮:5~10mg,睡前口服。

②艾司唑仑:1~2mg,睡前口服。

不良反应见前述。

【注意事项】地西泮和艾司唑仑长期服用易成瘾,利少弊多。

失眠: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导致的,这是我做的失眠的最详细解读

失眠: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导致的,这是我做的失眠的最详细解读

失眠: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导致的,这是我做的失眠的最详细
解读
昼夜交替,寒暑更迭,属于大自然正常的现象。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因缘际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受自然规则的约束和制衡。

人心如太阳,为五脏六腑提供所需的能量来源,
人肾如大海,为四肢百骸提供必须的精华元气,
昼夜交替,对应着人的睡眠与清醒
所谓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者,就是指的人类的自然适应过程。

而如果违背规律,就会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导致疾病,
失眠就是违背自然规律遭受的惩罚。

白天和黑夜,醒来和睡着,
就像一个运转的太极图,交织运行。

对于我们人体来说,
心❤为阳,肾为阴,
睡着则为心肾相交,
醒来则为心肾不交,
心❤肾时交时断,则为醒来和睡着,
而嗜睡表现为心肾常交,
失眠则表现为心肾永不交,就是这样
播放GIF
失眠多梦的根本原因是心肾不交,
所谓心肾不交就是心火降不下去,
不能温运丹田,肾水也升不上去,
提到心肾不交很多朋友可能都不太熟悉,
其实心肾不交就是指心和肾生理协调失常,
发病时常会导致患者出现无心烦躁、腰膝酸软等症状
疗失眠的核心就是引心交肾!
作为一个睡眠达人兼失眠康复师,
我以这些年的经验告诉你,
心以血为载体沟通五脏六腑,
肾以气润泽四肢百骸,
所以引心交肾的核心就是补充气血,
所以可以吃中药调理气血两虚,
可以加强锻炼激活心脏活力,
引肾交心的核心就是补充元气,
可以采用推拿按摩针灸疏通经络,
也可以打坐静心吐纳呼吸,
以上种种方法都是治疗失眠比较彻底的,。

失眠症健康教育

失眠症健康教育

失眠症健康教育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症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困扰。

失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失眠症,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失眠症失眠症,简单来说,就是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者早醒,并导致白天功能损害的一种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指的是躺在床上 30 分钟以上还无法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是指夜间频繁醒来,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则是指比预期的起床时间提前醒来,并且无法再入睡。

如果您只是偶尔出现一次上述情况,可能还不能被诊断为失眠症。

但当这种情况每周至少发生 3 次,持续 3 个月以上,并且对您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造成了明显的影响,那就需要警惕可能患上了失眠症。

二、失眠症的原因导致失眠症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1、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问题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心理原因。

例如,工作中的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家庭矛盾等都可能让我们的心情难以平静,从而影响睡眠。

2、环境因素噪音、光线过强、温度不适、床的舒适度不够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干扰睡眠。

此外,突然改变睡眠环境,如出差、旅行等,也容易导致失眠。

3、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引发失眠的重要原因。

比如,睡前喝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晚上运动过于激烈;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等。

4、身体疾病某些身体疾病,如疼痛性疾病(关节炎、偏头痛等)、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等,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失眠,如某些抗抑郁药、降压药、皮质类固醇等。

三、失眠症的危害长期失眠会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诸多危害:1、影响身体健康长期失眠会降低免疫力,使我们更容易生病。

它还可能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失眠的中医名词解释

失眠的中医名词解释

失眠的中医名词解释失眠,是指人在夜间不能入睡或者无法维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导致白天感到疲倦、精神不集中、情绪波动等不良反应。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学中,失眠被称为“不寐”。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与心神不宣、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有关。

根据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其中心脏主司血液的循环和控制心神。

心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如心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就会导致失眠。

另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和调整情绪。

如果肝气郁结、肝经有热等病理变化,也容易导致失眠。

肺脏在中医中与情绪的调节以及与心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正常的肺气能维护人体的情绪稳定,如果肺气不足,就容易导致失眠。

肾脏在中医中与人体的精气之源有关,肾精的充足和盛衰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外感风邪是中医中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风热与风寒之邪。

外感风热易导致人体阳气亢盛,使心神不宁,影响睡眠。

而风寒则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寒湿困于正气、胸怀不舒等病理表现。

传统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阳盛阴虚型失眠、心火旺盛型失眠、肝气郁结型失眠等等。

不同类型的失眠对应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

针对阳盛阴虚型失眠,中医一般会选择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熟地、玄参、天冬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液,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对于心火旺盛型失眠,中医则会采取清热安神的治疗方法,如酸枣仁、远志、黄柏等。

这些药物能够平热安神,降低心脏的兴奋性,帮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

针对肝气郁结型失眠,中医会使用柴胡、香附、川芎等药物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促进睡眠。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习惯对失眠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睡眠环境、调理饮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失眠的定义和解释着重强调了脏腑功能失调和心神不宣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失眠类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既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调节生活习惯和养生。

失眠问题的心理学解读

失眠问题的心理学解读

失眠问题的心理学解读当夜幕降临,大多数人期待能在柔软的枕头和温暖的被窝中寻找慰藉,然而对不少人群而言,夜晚并非是放松与休息的象征,而是一个充满挣扎和焦虑的战场。

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背后蕴含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因素,探究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失眠问题。

应激是引发失眠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工作、财务或人际关系的压力。

这类压力会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系统,释放如肾上腺素这样的激素,使人保持警觉状态,从而干扰了正常的睡眠模式。

情绪障碍同样是导致失眠的关键心理学因素。

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往往伴随着睡眠障碍。

抑郁患者可能会过早醒来,而焦虑患者则可能难以入睡。

这部分人群的脑海中充满了不断循环的负面思考,这些思考在夜晚更是无法抑制,造成严重的失眠问题。

不良的睡前习惯亦可能引起失眠。

例如,晚上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白天缺乏运动、睡前使用光线强烈的电子设备等,都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

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习惯反映了个体对日间压力的应对方式,而这些应对方式往往是非适应性的,不利于夜间的身心放松。

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噪音污染、光线过亮、温度不适等,都可能成为妨碍睡眠的外在条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佳的睡眠环境可能会增加个体的生理觉醒水平,减少睡眠驱动力,进而导致失眠。

要解决失眠问题,需要采取多方位的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认知和睡前行为模式,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

此外,正念冥想、放松训练等技巧也被证实对改善睡眠有益。

了解和应对失眠的心理学因素,对于提升睡眠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以及采用科学的干预措施,我们有望在夜的安宁中找回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失眠并不是无法克服的困境,而是一段需要理解、调整和适应的旅程。

当我们以心理学的视角深入探讨,就能开启通往甜美梦乡的大门。

失眠的诊断标准

失眠的诊断标准

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

为了准确诊断失眠,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南。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失眠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睡眠困难的持续时间。

失眠的诊断首先要求睡眠困难的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标准。

一般来说,失眠症状至少持续一个月,且至少三个晚上每周出现睡眠困难。

2. 睡眠质量受损。

失眠的诊断还需要考虑睡眠质量的受损程度。

患者在夜间醒来次数增多、睡眠中断、早醒、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等情况都是睡眠质量受损的表现。

3. 白天功能受损。

失眠的诊断还要考虑到白天功能受损的情况。

患者白天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等表现,都需要与失眠相关的症状相结合来进行评估。

4. 确认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心理压力、疾病史等,以确定失眠症状是否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

5. 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

失眠的诊断还需要评估失眠症状的严重程度。

医生可以通过患者自述的睡眠情况、睡眠日记、睡眠量表等方式来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失眠的诊断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睡眠困难的持续时间、睡眠质量受损、白天功能受损、失眠的原因以及失眠的严重程度等因素。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才能准确诊断失眠,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来进行失眠的诊断。

在确定失眠的诊断后,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

总之,失眠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

只有准确诊断失眠,才能有效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睡眠状态。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问题,指难以入睡、早醒、睡眠质量差以及白天疲乏等症状。

根据ICSD-3的定义,失眠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失眠症和继发性失眠症。

原发性失眠症指无明显诱因引起的长期失眠,而继发性失眠症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约为10%-1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失眠症。

失眠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患病率更高。

此外,失眠症在心理疾病、慢性疾病和应激事件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三、失眠症的影响失眠症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

此外,失眠症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第三部分失眠症的诊断一、诊断标准根据ICSD-3的定义,诊断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存在睡眠障碍症状至少3个月;2)睡眠障碍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症状。

继发性失眠症的诊断则需要确定引起失眠症的原因。

二、评估工具评估失眠症需要使用合适的工具,包括睡眠日志、睡眠质量问卷、白天疲乏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等。

第四部分失眠症的治疗一、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睡眠保健教育、睡眠环境调整、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睡眠压力管理和睡眠卫生教育等。

睡眠保健教育包括睡眠惯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睡眠环境调整包括改善睡眠环境的噪音、光线和温度等。

物理治疗包括音乐疗法、温泉疗法和按摩等。

中医药治疗则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催眠药和抗抑郁药等。

药物治疗应该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依赖和滥用药物。

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依赖。

总之,本指南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等提供了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旨在提高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轻失眠症对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失眠症的名词解释

失眠症的名词解释

失眠症的名词解释失眠症是指持续难以入睡或难以保持睡眠的情况,导致日间功能障碍和心理/生理健康问题的一种睡眠障碍。

这种病症在世界范围内相当普遍,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失眠症通常由多个因素引起,包括精神压力、焦虑、抑郁、药物或药物滥用、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个体的基因也可能对失眠症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

在临床上,失眠症被分为三种类型:入睡困难型、睡眠维持困难型和早醒型。

入睡困难型指的是难以在晚上入睡,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进入睡眠状态;睡眠维持困难型指的是难以保持整夜的睡眠,可能会在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早醒型指的是在早晨提早醒来无法再入睡。

失眠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睡眠时间过短、早醒、日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易怒和记忆力减退等。

这些症状对个体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工作效率下降、学习困难和社交问题。

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处方药物和非处方药物,用于帮助患者入睡或睡眠维持。

然而,药物治疗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成瘾性的风险,因此应在医生监督下使用。

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睡眠保健教育和改善睡眠环境等。

认知行为疗法旨在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识和不良习惯,通过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来改善睡眠质量。

预防失眠症的关键是维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方式。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饮食和饮品中的刺激物质(如咖啡因和酒精)以及进行适度的运动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总之,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个体的心理/生理健康。

了解失眠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预防和管理该疾病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失眠症前言睡眠占人的总寿命的1/3,是维持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在具有良好的睡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保证生活质量、完成各种社会活动。

在如今竞争尤为激烈的社会,失眠症逐年上升,据统计,美国大约有1/3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日本,加拿大,法国,芬兰这一比例分别为21%,18%,12%,19%。

失眠症对个体和社会均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人群患病率为10%-20%,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在中国香港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失眠的发病率为5.9%左右。

本文不仅仅献给精神心理的工作者,还更希望广大临床工作者能够阅读此文,关注自己的睡眠问题,尤其是在医疗大环境如此恶劣、每天工作强度如此大的情况下,或许,在你不知觉的情况下,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从而导致焦虑,抑郁,或促发其他疾病。

2014年4月丁香园调查派对于丁香园会员抑郁和焦虑情况的调查,其抑郁和焦虑人群所占比例让人大吃一惊。

(/report/dxy/id/71878)这篇临床综述旨在总结关于失眠的定义,流行病学,失眠的模式,评估(重点是病史采集),诊断,治疗等。

定义失眠症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通常是一种症状,有时也成为一种疾病,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某些疾病,比如继发于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等。

根据失眠持续时间一般分为短暂性失眠(1周内),急性失眠(1周至1个月),亚急性失眠(1-6个月)和慢性失眠(持续6个月以上)。

在临床工作中,失眠很容易被漏诊,仅5%的失眠患者就该问题主动求医,有70%的患者甚至未向医师提及失眠症状。

此外,失眠患者常常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对于自我客观睡眠状态评估存在偏差,特别是过分夸大丧失睡眠时间。

经历过失眠的人告诉医生,对于失眠,简单地说,就是睡眠困难。

失眠通常被描述为,尽管努力让自己入睡,但是依然无法获得较好的睡眠质量,并为此感到痛苦。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多数人在一年内的每个时点都会经历,此外,有10%-20%的人会长期受失眠的影响,并与一些社会心理、精神、躯体症状,以及潜在的睡眠障碍有关。

一般诊断为失眠症包括:1 有效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困难(超过30 min)、睡眠维持困难、易醒(夜醒2次或2次以上)和早醒。

2睡眠质量下降:以浅睡眠为主,慢波睡眠第III、IV 期缺乏或明显减少,或由于频繁觉醒而导致睡眠睡片段化,降低了睡眠质量。

3患者主诉至少下述一种与睡眠不足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情绪波动或易激惹;日间思睡;兴趣、精力减退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对睡眠过度关注。

是否存在由于睡眠不足对白日功能和生活质量带来影响,是诊断失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指标。

由于睡眠需要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睡眠时间的减少并不一定都具有病理意义。

如果在睡眠时间持续减少的同时,白日并无不良后果,可能是自然正常睡眠时间的缩短,不能诊断为失眠。

只有当存在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的同时,白日又存在由于缺睡导致的脑和躯体功能下降的临床表现时,才能诊断为失眠。

因此,存在与睡眠不足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是临床诊断失眠的必备条件之一。

不管是短期的失眠,还是长期失眠的,都会影响日间社会功能,并且,对于慢性失眠,还对健康和社会不利,呈现双向关联。

如果存在其他症状,如头晕或疼痛,没有仔细分析其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可能是由头晕或疼痛导致的失眠,如果单纯治疗失眠的症状,是治标不治本的,常常也无效。

失眠在睡眠医学研究与实践中有着具体的定义,为排除标准和达到诊断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失眠一词为外行和专业使用解释医学文献时,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因为对于失眠的干预性研究,通常纳入的研究对象为原发性失眠的患者,有时也包括存在失眠相关的焦虑或抑郁的患者。

失眠障碍的研究标准为,不仅仅存在一些睡眠困难的模式,患者还有足够的睡眠机会,以及任何由睡眠问题导致的日间症状;原发性失眠的研究标准为,未服用会影响睡眠的精神活性物质,不归因于医疗或精神状况,或存在潜在的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

此外,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将DSM-4中的“原发性失眠”和其他类型的失眠进行了重新分类,在DSM-5中,统一纳入至“失眠障碍”中,旨在解决失眠问题,不管类型为原发性失眠,还是精神症状所引起的,还是其他躯体症状所致。

失眠的模式根据在夜间睡眠持续时间和不同的模式,通常将失眠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

对于根据失眠持续时间的定义,在初级保健中评估失眠病人的管理中并没有多大作用。

在急性失眠中,原因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应激的情况下,新的药物,或者令人不舒服的新的症状)和/或该人可能能够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例如,跨多个时区的行程)。

当急性失眠发生并延续时,或者由于没有明确引发急性失眠的事件或发生时间而长时间存在,急性失眠就会进展为慢性失眠,造成慢性失眠可能是多因素的,成为心理生理性失眠。

慢性失眠与睡眠有关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情绪焦虑,包括绝望,无助和害怕睡眠不足而导致的后果,或者从本质上说,焦虑程度与一个人的睡眠质量有关。

难以维持睡眠为夜间一次或多次较长时间觉醒,或睡眠质量差,包括频繁且短暂的觉醒,或者在夜间有意识的部分觉醒。

后一种模式可能是由于睡眠状态的错觉导致(在一些睡眠状态中,使用多导睡眠图提示个体正处于睡眠状态,但个体体验为觉醒状态),或者可能是由于潜在的睡眠障碍(最常见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或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导致的频繁的部分觉醒。

在早上,觉醒时觉得毫无精力的症状被称为精力未恢复的睡眠,并已考虑过去是否符合失眠的症状,但现在人们认识到需要具体的评估和治疗,通常包括多导睡眠图。

睡眠的生理学睡眠和觉醒是人体所处的两种状态,两者昼夜交替形成睡眠-觉醒周期,人们在觉醒状态下才能进行各种体力和脑力活动,睡眠则能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还能增强免疫,促进生长和发育,增进学习和记忆能力,也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睡眠分为2种不同的生理状态,即为快速动眼期(REM)和非快速动眼期(NREM)。

NREM 包括4个阶段,I期为入睡期,此期很快过渡到II期,称为浅睡期,随后进入III期,称为中度睡眠期,最后为IV期,为深度睡眠期。

REM呈现与觉醒相似的不规则β波,表现为皮层活动的去同步化,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睡眠状态,如果在此期被唤醒,有74%-95%的人会报告其正在做梦。

睡眠并非是由浅睡到深睡的连续过程,而是NREM睡眠和REM睡眠的两个睡眠时相相互交替的过程。

入睡后,一般先进入NREM睡眠,由I期入睡期开始,随后过渡到I期,III期和IV期,大约持续80-120分钟,转入REM睡眠,REM睡眠持续20-30分钟后转入NREM 睡眠。

NREM和REM两个睡眠时相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有4-5次交替,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由觉醒转为睡眠则通常先进入NREM睡眠,而不是直接进入REM睡眠。

一般成年人若持续于觉醒状态15-16个小时,便可成为睡眠剥夺,当睡眠长期被剥夺后,在自然睡眠时将明显增加睡眠时间以补偿睡眠的不足,在REM睡眠被剥夺后,觉醒状态可直接进入REM睡眠,而不需经过NREM睡眠的过渡。

睡眠障碍,为个体在深睡眠中部分唤醒或处于浅睡眠阶段,或短暂的觉醒,可出现睡眠中断(失眠)或未恢复精力的睡眠。

控制睡眠的解剖结构有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中缝核,孤束核,蓝斑丘脑网状核、下丘脑以及额叶眶面皮质等,与睡眠有关的神经地递质有Ach,DA,5-HT,肾上腺素,r- GABA,各种原因造成这些解剖结构的破坏和递质传递功能障碍导致失眠的发生。

以失眠为表现的特定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在一项使用有效的调查问卷评估的新西兰研究中,发现有41%的家庭医疗患者存在失眠症状,这是由于多因素相互重叠所致:其中抑郁症占50%,焦虑占48%,躯体健康状况占43%,原发性失眠占12%,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状的占9%,睡眠相位后移症候群占2%。

A 不宁腿综合征(RLS)RLS是常见的疾病,总体患病率大约为10%(在多个采用国际研究标准的研究报道为5%〜14%),但严重程度和频率各不相同,RLS多见于老年患者,大于80岁患病率高达19%,与普通人群相比,患有RLS的人,存在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的风险高2-3倍,其中28%-69%的人难以入睡,24-51%的人难以维持睡眠。

2%-3%的人会被确诊为RLS患者,每周至少2次经历中等程度或更糟糕的RLS。

在普通人群中的的RLS患者,75.5%的受访者报告称难以睡眠:48%无法入睡,39%无法维持睡眠状态,61%报道睡眠中断或睡得不踏实,还有40%的人报道睡眠不足。

在初级保健机构中,RLS患病率较高,有11%至24%的人达到RLS的诊断标准,3.4%至9%的人每周至少2次经历中等程度或更糟糕的RLS,88%的人报告睡眠困难,有69%报告需要30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入睡,60%报告每晚醒来3次或者更多。

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也可能导致难以维持睡眠,在受影响的人群中,患病率似乎与RLS的患病率大致相同,但不是普遍的重叠。

然而,PLMS可能与其他条件有关,如OSA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OSA中,建议识别和治疗特定的触发因素。

RLS可以是原发性(家族性或先天性)或继发于其它疾病,一些研究发现,在女性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RLS通常发生在妊娠期,这与过低的铁储备(铁蛋白<50毫克/升),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并且与越来越多的不同种类的慢性疾病相关,还可能由多种药物引发,包括曲马多,神经松弛剂和除安非他酮外的大多数的抗抑郁药。

B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特点是,该人在一天24小时中的某一段时间会出现嗜睡的症状,而在另一时间段会出现失眠症状,该显然不是正常的睡眠模式。

在成年人群中,最合适的睡眠时间(睡眠类型)分布基本上是一个常态分布偏向后睡眠-觉醒时间,最常见的睡眠时间是在非工作日。

在欧洲的一个大规模的研究中,15%的人群常见的睡眠时间偏向与午夜4点(例如:在午夜入睡,上午8点醒来),然而,35 %的受访者报告说睡眠集中在一个较早的时间,50%受访者报告睡眠集中在一个稍晚的时间。

随着入睡时间的延迟,8%的人更愿意在凌晨3点入睡。

在工作日内,入睡时间差不是很明显,但是通常睡的晚起的晚的人,可能会在工作时期或学生时期有显著的睡眠丧失,和/或与正常睡眠者不同步,这一现象被称为“社会时差”。

与正常的睡眠类型相比,睡眠相位后移症候群(DSPS)这一睡眠类型被描述为极端的夜猫子,即极端的晚睡晚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