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考研机械原理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中文)振动理论(英文)Theory of Vibration课程编号开课学期例:二(I-II)√I:1-8周;II:10-17周学分2课程类别□学位课√非学位课□必修环节√中文授课□英文授课□双语授课课程学时及分配专业学位课课堂授课学时报告交流学时实验实践学时总学时学位方向选修课课堂授课学时报告交流学时实验实践学时总学时226432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讲授与实践并重□报告交流为主□实验实践为主考核方式专题报告(60%)+报告交流(25%)+平时成绩(15%)适用学科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先修课程预备知识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等教学要求及目的本课程旨在使机械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掌握离散和连续线性系统的振动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和处理工程振动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掌握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和分析;掌握多自由度线性系统的振动分析,模态分析;掌握基本连续体的建模和振动分析;通过专题报告和交流,掌握工程中振动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学术报告的撰写能力。

教材与参考文献教材:机械振动系统(上、下册),师汉民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优秀教材一等奖)参考文献:振动理论及其应用,W.T. Thomson(美),胡宗武等译;机械振动(上册),郑兆昌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振动基础,胡海岩主编,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教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任课教师胡夏夏二、课程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学时一、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振动(6学时)1.振动系统的建模和简谐运动的描述2.无阻尼和由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3.受谐波激励下的强迫振动4.阻尼理论、等效粘性阻尼5.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6.受非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通过单自由度的动力学分析、运动方程的建立、问题的求解等,建立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特别是任意激励作用下系统响应的分析方法的讲解,利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激励分解,分别求解再综合,拓宽学生的思路。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PPT课件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2)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常见机械原理的应用实例。

3. 教学方法:(1)采用PPT课件进行讲解;(2)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3)开展小组讨论和互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2)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常见机械原理的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1)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机械设计的创新与优化。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原理教程;2. 课件:机械原理教案PPT课件;3. 案例素材:相关机械设计案例图片和视频;4.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机械原理应用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讲解:(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2)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常见机械原理的应用实例。

3. 案例分析:(1)展示相关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机械原理和创新点。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机械设计的创新与优化;(2)各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总结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结合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思考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创新与优化方法。

4. 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4. 机械设计项目: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1.2 教学内容机械原理的定义与作用机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实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小组讨论,探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其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原则的应用能力第二章:机构学基础2.1 教学目标掌握机构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理解机构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机构的工作过程2.2 教学内容机构的概念与分类机构学的基本原理机构的工作过程分析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三维动画演示,介绍机构的基本概念和实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机构学的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机构工作过程的能力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构基本概念的理解实际操作测试,评估学生对机构学原理的应用能力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构工作过程分析的能力第三章:力学基础3.1 教学目标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理解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学会运用力学原理分析机械系统的工作性能3.2 教学内容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机械系统工作性能的力学分析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介绍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原理分析机械系统工作性能的能力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力学在机械原理中应用的能力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工作性能力学分析的能力第四章:机械动力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理解机械动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机械动力学原理分析机械系统的工作性能4.2 教学内容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机械动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机械系统工作性能的机械动力学分析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介绍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机械动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动力学原理分析机械系统工作性能的能力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动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动力学在机械原理中应用的能力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工作性能机械动力学分析的能力第五章:机械设计方法5.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与步骤学会运用机械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5.2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机械设计的过程与步骤机械设计方法的实践应用5.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与步骤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理解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过程与步骤的应用能力项目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六章:机械零件设计6.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与功能学会运用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的工作条件6.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机械零件的分类与功能机械零件工作条件的分析与计算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介绍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与功能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分析机械零件工作条件的能力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零件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的理解实物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零件分类与功能的认知程度实践操作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零件工作条件分析的能力第七章:机械强度计算7.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与应力状态学会运用强度计算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7.2 教学内容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与应力状态强度计算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介绍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与应力状态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强度计算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强度计算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动画演示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零件受力分析与应力状态的认知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强度计算在机械设计中应用的能力第八章:机械振动与控制8.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了解机械振动的危害与控制原理学会运用振动分析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8.2 教学内容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机械振动的危害与控制原理振动分析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介绍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机械振动的危害与控制原理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振动分析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振动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的理解实验演示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振动危害与控制原理的认知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振动分析在机械设计中应用的能力第九章:机械可靠性工程9.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了解机械可靠性的度量与改进措施学会运用可靠性工程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9.2 教学内容机械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机械可靠性的度量与改进措施可靠性工程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介绍机械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可靠性的度量与改进措施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可靠性工程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可靠性工程基本概念与方法的理解实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可靠性度量与改进措施的认知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可靠性工程在机械设计中应用的能力第十章:机械创新设计10.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流程与策略学会运用创新设计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10.2 教学内容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机械创新设计的流程与策略创新设计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0.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介绍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流程与策略创新设计竞赛,培养学生运用创新设计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理解项目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流程与策略的认知程度创新设计竞赛报告,评估学生对创新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应用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机械原理概述难点解析: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机械原理教案范文

机械原理教案范文

机械原理教案范文教案:机械原理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机械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机械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机械原理的应用案例;2.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1.讲义、教学PPT;2.机械模型和实物实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引入机械原理的概念,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机械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展示一些机械原理的应用场景,并让学生猜测其工作原理。

Step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机械原理的概念和分类。

2.分别介绍杠杆原理、摩擦原理、齿轮原理、滑轮原理等常见的机械原理。

Step 3 实例分析(30分钟)1.展示一些机械模型和实物实例,如剪刀、自行车、钟表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2.分组让学生尝试设计、制作一个小型机械模型,要求模型需要运用至少两种机械原理。

Step 4 学生展示和评价(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说明他们设计和制作的机械模型的原理和功能。

2.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对展示的机械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Step 5 拓展应用(15分钟)1.给学生提供一些机械原理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机械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2.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学生展示和解释他们的设计方案。

Step 6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总结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研究一个机械原理的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对机械原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实例分析和拓展应用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应用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掌握机械装置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并了解其工作原理;3. 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机械系统的效率分析。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机械原理相关的研究和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 增强学生对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机械原理知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对机械原理的认识尚浅,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概述2. 力与运动: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运动的基本形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 力与运动3. 简单机械: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简单机械4. 机械效率: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效率5. 机械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章节:第五章 机械设计与制作6. 实践与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生活中的机械原理应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机械元件的作用和应用。

3. 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和工作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力学基础知识运动和力的关系2. 常见机械元件的作用和应用齿轮传动皮带传动弹簧轴承3. 简单机械系统和工作过程的分析分析机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绘制机械系统的运动曲线计算机械系统的效率和功率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常见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机械元件作用和应用的掌握。

3. 小组报告: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机械系统分析的案例报告,评估学生对简单机械系统和工作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原理》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实物模型:展示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机械元件的实物模型。

3. 动画演示:利用动画软件或视频资料演示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 练习题库: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评估。

教学计划:第一周: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二周:齿轮传动的作用和应用第三周:皮带传动的作用和应用第四周:弹簧的作用和应用第五周:轴承的作用和应用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常见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1.明确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了解机械原理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3.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2.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3.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4.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器、机构和机械的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用途以及区别;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机械是人类用以转换能量和借以减轻人类劳动、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工具,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之一。

当今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以近代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也与机械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是机器和机构理论的简称。

它以机器和机构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机构和机器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以及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技术基础课。

机器的种类繁多,如内燃机、汽车、机床、缝纫机、机器人、包装机等,它们的组成、功用、性能和运动特点各不相同。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器的共性理论,必须对机器进行概括和抽象内燃机与机械手的构造、用途和性能虽不相同,但是从它们的组成、运动确定性及功能关系看,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完成有用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同时具备上述3个特征的实物组合体就称为机器内燃机和送料机械手等机器结构较复杂,如何分析和设计这类复杂的机器呢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思想,即首先将机器分成几个部分,对其局部进行分析。

机构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实物组合体。

最常见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开式链机构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机械元件的功能和应用。

3. 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并对其进行设计和优化。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概述机械系统的组成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2. 常见机械元件齿轮传动带链条弹簧3. 机械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4. 机械设计设计原则和方法强度计算公差配合5. 机械系统的优化系统性能指标优化方法应用实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机械元件的功能。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机械传动和设计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原理》2.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教学资源3. 实物模型:展示齿轮、传动带等机械元件的实物模型4. 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40%。

3. 课程设计:学生自主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占总评的30%。

六、机械运动的分析和控制1. 运动分析描述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术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速度、加速度和动力的关系2. 运动控制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加速度控制的方法常用运动控制器和传感器的应用七、力学基础1. 力学基本概念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和力的关系2. 静力学和动力学静力学平衡条件的应用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求解碰撞和冲击现象的分析八、能量转换和传递1. 能量转换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形式能量的转换原理能量转换效率的计算和提高方法能量转换设备的应用实例2. 能量传递能量传递的基本方式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相关原理能量传递设备的选型和设计九、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 稳定性分析机械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条件振动分析和控制方法稳定性的改进和优化措施2. 可靠性工程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故障树分析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提高机械系统可靠性的方法和措施十、机械系统的节能和环保1. 节能技术节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源消耗的计算和分析节能技术和设备的应用2. 环保要求环保法规和标准机械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环保技术和措施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机械原理概述补充和说明:机械系统由多个机械元件组成,了解各个元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对于理解机械原理至关重要。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常见简单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其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效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能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3. 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初中物理机械原理部分,以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阶段,对机械原理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机械效率: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机械效率,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动力与阻力:阐述动力、阻力的概念,分析二者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能量转化与守恒:介绍能量在简单机械中的转化过程,强调能量守恒定律。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创新设计:结合所学简单机械原理,指导学生进行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关联课本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简单机械原理(1)第二课时:简单机械原理(2)第三课时:机械效率第四课时:动力与阻力第五课时:能量转化与守恒第六课时: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简单机械原理(1)、(2)第二周:机械效率、动力与阻力第三周:能量转化与守恒、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知识。

考研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考研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考研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考研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如力学基础、运动学、动力学等;2. 了解机械系统的常见机构和机械元件的设计原理,如齿轮、联轴器、弹簧等;3. 掌握机械系统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的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考研机械原理相关的理论问题;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如CAD、MATLAB等)进行机械系统建模和仿真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其在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考研学生,以机械原理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目标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旨在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机械原理基础,提高考研成功率,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包括质点、刚体、力的分解与合成、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2. 运动学: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相对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3. 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功与能的关系、振动与波动等;4. 机械系统常见机构和元件:齿轮、联轴器、弹簧、轴承、凸轮等的设计原理与应用;5. 机械系统运动分析与受力分析:矢量分析法、相对运动分析法、动力学方程建立等;6. 机械设计方法:机械系统设计原则、设计流程、优化方法等;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运用CAD、MATLAB等软件进行机械系统建模、分析和仿真。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对应教材的章节进行如下安排:第一章:力学基础第二章:运动学第三章:动力学第四章:机械系统常见机构和元件第五章:机械系统运动分析与受力分析第六章:机械设计方法第七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和进度进行,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考研机械原理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为提高考研成功率奠定基础。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3. 理解机械传动和控制的基本原理。

4. 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并对其进行设计和优化。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机械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2. 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机械系统的组成要素:构件、连接元件、驱动元件等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3. 机械传动和控制的基本原理传动方式: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控制方式:手动控制、自动控制、智能控制等4. 简单的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受力情况设计机械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机械系统的运动和传动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械系统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机械系统设计和优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原理教科书和相关辅导资料。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动画和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3. 实物模型:展示机械系统的实物模型或玩具,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4. 设计软件:如CAD、SolidWorks等机械设计软件,用于机械系统设计和优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项目:分组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优化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课时1-4: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课时5-8: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课时9-12:机械传动和控制的基本原理课时13-16:简单的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课时17-20: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方法课时21-24:机械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课时25-28:机械系统的维护和保养课时29-32:机械系统的未来发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机械传动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方法和应用案例分析2. 教学难点: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机械传动和控制原理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械系统设计的优化方法和算法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引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浙工大813机械原理大纲

浙工大813机械原理大纲

812机械原理大纲复习参考书1、机械设计基础(上). 王华坤、范元勋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82、机械原理. 郑文伟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6、7版二、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机械、机器、机构2.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3.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章平面机械结构分析1.研究机构结构分析的目的2.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3.平面机构运动简图4.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重点: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研究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2.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3.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重点:瞬心法、相对运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1.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3.平面四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征;有存在曲柄条件、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压力角、传动角、死点4.平面四杆机构的图解法设计重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征,压力角、传动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概念与计算第五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2.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特征3.按给定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图解法4.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滚子半径选择重点:凸轮轮廓的图解法设计,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第六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1.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2.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3.圆的渐开线及其性质4.渐开线齿廓的啮合及其特点5.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6.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过程和正确啮合条件,齿轮的安装7.渐开线齿轮传动的重合度8.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无侧隙啮合9.渐开线齿廓的切削加工原理10.渐开线齿廓的根切,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条件,齿轮的变位11.变位齿轮传动,无侧隙啮合方程12.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13.蜗杆蜗轮传动14.锥齿轮机构重点:直齿圆柱齿轮的传动原理及传动计算,尺寸计算,重合度计算,变位齿轮原理第七章轮系及其设计1.轮系及其分类2.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与应用3.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与应用4.复合轮系的传动比与应用重点: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第八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研究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3.运动副中的摩擦及运动副反力的确定4.机构的力分析5.速度多边形杠杆法重点:运动副反力的确定,机构的力分析,速度多边形杠杆法第九章平面机构的平衡1.平衡的目的与分类2.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静平衡,动平衡重点:动平衡计算第十章机器的机械效率1.机械的运动和功能的关系2.机械的机械效率和自锁3.斜面传动的效率4.螺旋传动的效率重点:机械效率的分析计算第十一章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研究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2.机器等效动力学模型3.机器运动方程式4.已知力作用下机器的真实运动(力是位置函数时)5.机器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6.机器运转的平均速度与不均匀系数7.飞轮设计重点:机器等效力、力矩计算,机器速度波动的调节。

浙江工业大学考研机械原理教案

浙江工业大学考研机械原理教案

浙江⼯业⼤学考研机械原理教案第⼀章绪论基本要求: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及在培养⾼级技术⼈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

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重点: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重点: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学时:课堂教学:1学时;实验:机构认识实验,1学时。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名词解释1、机器——根据某种使⽤要求⽽设计的⼀种执⾏机械运动的装置,可⽤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

2、机构——⼀种⽤来传递运动和动⼒的可动的装置。

3、机械——机器和机构的统称。

⼆、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1、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

2、机构的运动分析。

3、机器动⼒学。

4、常⽤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5、机构的选型及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

概括为:机械的“分析”和机械的“设计”机械的“分析”和机械的“综合”§1-2 学习本科程的⽬的§1-3 如何进⾏本科程的学习§1-4 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简介第⼆章平⾯机构的结构分析基本要求:了解机构的组成;搞清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由度等基本概念;能绘制常⽤机构的运动简图;能计算平⾯机构的⾃由度;对平⾯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

重点:运动副和运动链的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及机构⾃由度的计算。

难点:在机构⾃由度的计算中有关虚约束的识别及处理问题。

学时:课堂教学:6学时;实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2学时。

§2-1 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的1、研究机构的组成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2、根据结构特点进⾏机构的结构分类3、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 4§2-2 1.构件2.运动副2.1 运动副 2.2 2.3 2.4 约束2.5 ⼀、⼆、⾼副:点或线接触(属Ⅰ级副)三、根据构成运动副的两构件的相对运动分:移动副:相对移动)对转动转动副(回转副):相低副移动副:相对移动螺旋副:螺旋运动球⾯副:球⾯运动四、根据构成运动副的两构件的运动空间分:平⾯副:相对运动为平⾯运动空间副:相对运动为空间运动常⽤及我们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1、平⾯低副??移动副转动副特点:1)⾯接触——接触⽐压低,承载能⼒⼤。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原理第八章习题第十章习题讲课教案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原理第八章习题第十章习题讲课教案

1.图示为一渐开线齿廓与一直线齿廓相啮合的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渐开线的基圆半径为rb1,直线的相切圆半径为r2,求当直线i i2 —齿廓处于与连心线成角时,两轮的传动比2为多少?已知rb仁40 mm =30,0102=100nm 并问该两轮是否作定传动比传动,为什么?该渐开线在向径九=65mm勺点k处的曲率半径k、压力角3.图示的渐开线直齿圆柱标准齿轮,z 18,n=10mm, 20 ,现将一圆棒放在齿槽中时, 圆棒与两齿廓渐开线刚好切于分度圆上,求圆棒的半径R。

2 •已知一条渐开线,其基圆半径为r b=50mm画出K点处渐开线的法线并试求4•现有四个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压力角为20,齿顶高系数为1径向间隙系数为0.25。

且:⑴m i 5 mn,z 20 ;(2) m2 4 mm z225 ;(3) m3 4 mm z350 ;⑷m4 3mm Z4 60。

问:(1)轮2和轮3哪个齿廓较平直?为什么?⑵ 哪个齿轮的齿最高?为什么?(3)哪个齿轮的尺寸最大?为什么?⑷齿轮1和2能正确啮合吗?为什么?5. 已知一渐开线直齿圆柱标准齿轮的有关参数如下:z 33, 20 , h a 1,c 0.25,齿顶圆直径d a 140 mm。

试求该齿轮的模数m、分度圆半径r、分度圆齿厚s和齿槽宽e、齿全高h。

67. 已知一对渐开线标准外啮合圆柱齿轮传动,其模数m 10mm,压力角20,中心6 已知一渐开线直齿圆柱标准齿轮z 26, m=3mmh;1, 20°。

试求齿廓曲线在齿顶圆上的曲率半径及压力角。

距a 350mm,传动比応9/5,试计算这对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

1)确定两轮的齿数2)计算两轮的几何尺寸如下(将各尺寸名称、计算公式、数据代入式及结果填于表内)8. 已知一对标准安装的渐开线直齿圆柱标准齿轮传动,中心距O02 100mm模数m 4mm压力角20,小齿轮主动,传动比i 1/ 2 15,试:①计算齿轮1和2的齿数,分度圆,基圆,齿顶圆和齿根圆半径,并在图中画出齿顶圆、齿根圆、基圆、分度圆、节圆、分度圆压力角及啮合角;②在图中标出开始啮合点B2、终了啮合点B"节点P、啮合角和理论啮合线与实际啮合线;③根据图中的实际啮合线尺寸计算重合度。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01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
02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软件工具介 绍与使用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实验设计与 实施
03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结果分析与 讨论
04
07 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平时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课堂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讲, 及时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
出勤率
保持高出勤率,不迟到、早退 或旷课。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的实 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的数 据处理与分析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的误 差来源与减小误差的方 法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实验
01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02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03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04
机械传动性能的评价指标与讨论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实验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及标准
总评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 绩占70%。
成绩评定标准
平时成绩根据课堂表现、出勤 率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根据试卷评阅结
果确定。
总评成绩等级划分
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 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
及格。
谢谢聆听
缺点及适用场合。
带传动的参数选择与计算
掌握带轮直径、带速、中心距等参数 的选择原则,以及传动功率、带张力 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链传动的参数选择与计算
掌握链轮齿数、链节距、中心距等参 数的选择原则,以及传动功率、链张 力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轮系分析与设计
轮系的类型与特点
了解定轴轮系、周转轮系等不同类型轮系的 工作原理和特点。

《机械原理》教案(2)

《机械原理》教案(2)

《机械原理》教案适用班级:机本开课时间: 20 -20 学年第学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附件: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案2、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机械原理教学设计一览表4、机械原理教学进度表5、机械原理学习指南6、机械原理MCAI教案(单行本)7、班级情况一览表机电工程学院2006年8月第一章绪论(1)总课次:1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1)总课次:2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2)总课次:3重算锯床的F复合铰的表现形式:2)由滚子凸轮机构的F计算问题引出——局部自由度定义处理方法重算滚子凸轮机构滚子与齿轮的区别3)虚约束定义由机车车辆联动机构的分析引入——轨迹重合中的虚约束进一步引入——导路平行的多个移动副——轴线重合的多个转动副——接触点法线重合的多个高副由行星轮系机构分析引入——机构中的对称部分由以上虚约束的出现情况强调其几何条件的重要性简介虚约束的作用4)实例综合分析计算机构自由度并判定其运动的确定性。

3、机构组成原理1)全低副机构基本机构(级机构):定义形式基本机构的F=1从动件系统:定义基本机构=原动件数对基本机构的F进行分析——原动件数=基本机构的F由机构运动确定性条件推出——从动件系统的F=0推出n与pL的关系杆组:定义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2个)——表现形式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3个)——表现形式机构组成原理作业习题:续2-9 2-10 及2-13 思考2-8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3)第三章机构的性能分析(1)总课次:4教学内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综合;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平面机构位置图和动点轨迹的求法简介速度瞬心的概念及求法重点难点重点: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速度瞬心的概念难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相对瞬心与绝对瞬心课件素材使用由高副低代的几种特殊情况的图片简介其分析方法;由机构结构分析实例图片讲解分析步骤;由机构综合常见形式动画简介机构综合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及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重点: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重点: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学时:课堂教学:1学时;实验:机构认识实验,1学时。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名词解释1、机器——根据某种使用要求而设计的一种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

2、机构——一种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可动的装置。

3、机械——机器和机构的统称。

二、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1、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

2、机构的运动分析。

3、机器动力学。

4、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5、机构的选型及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

概括为:机械的“分析”和机械的“设计”机械的“分析”和机械的“综合”§1-2 学习本科程的目的§1-3 如何进行本科程的学习§1-4 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简介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基本要求:了解机构的组成;搞清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自由度等基本概念;能绘制常用机构的运动简图;能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对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

重点:运动副和运动链的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及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难点:在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中有关虚约束的识别及处理问题。

学时:课堂教学:6学时;实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2学时。

§2-1 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1、研究机构的组成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2、根据结构特点进行机构的结构分类3、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 4§2-2 1. 构件2. 运动副2.1 运动副 2.2 2.3 2.4 约束2.5 一、二、 高副:点或线接触 (属Ⅰ级副) 三、 根据构成运动副的两构件的相对运动分:⎭⎬⎫移动副:相对移动)对转动转动副(回转副):相低副 移动副:相对移动 螺旋副:螺旋运动 球面副:球面运动四、根据构成运动副的两构件的运动空间分:平面副:相对运动为平面运动 空间副:相对运动为空间运动常用及我们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1、平面低副⎩⎨⎧移动副转动副特点:1)面接触——接触比压低,承载能力大。

2)接触面为平面或柱面——便于加工,成本低;便于润滑。

3)引入二个约束——Ⅱ级副。

2、平面高副特点:1)点、线接触——接触比压高,承载能力小。

2)接触面曲面——不便于加工和润滑。

333 动链,简称为闭链。

开链:运动链的首尾不封闭(c 、d ),则称其为开式运动链,简称为开链 (如:机械手)。

二、根据运动链中各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分:平面运动链:运动链中各构件的相对运动为平面运动。

空间运动链:运动链中各构件的相对运动为空间运动。

4. 机构4.1 机构——将运动链中的一个构件固定为机架的运动链。

4.2 机构的组成:机架(固定件):相对于支持物体固定不动的构件。

⎭⎬⎫动而运动的构件从动件:随着原动件运件运动规律独立运动的构原动件:按给定的已知活动构件 4.3 机构的分类:平面机构:组成机构的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为平面运动。

空间机构:组成机构的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为空间运动。

§2-3 机构运动简图1.机构运动简图——根据机构的运动尺寸,按一定的比例尺定出各运动副的位置,用国标规定的运动副及常用机构运动简图的符号和简单的线条将机构的运动情况表示出来,与原机构运动特性完全相同的,表示机构运动情况的简化图形。

机构示意图——表示机构的运动情况,不严格地按比例来绘制的简图。

2.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2.1 运动副的表示方法2.2 常用机构的简图表示方法2.3 一般构件的的表示方法2.4 绘制步骤一、分析机构运动目的:确定构件及运动副的类型及数目。

二、恰当选择投影面三、适当选择比例尺 μl = ))mm m 图示尺寸(实际尺寸(四、审核§2-4 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设某机构共有n 个构件、P L 个低副、P H 个高副,则该机构的自由度应为:)2(3H L P P n F +-=例2-1 试计算下列机构的自由度l h= 3 x 3 (2 x 4+ 0)= 1§2-5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一、什么是确定运动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的原动件数应等于机构的自由度数。

§2-6 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应注意的事项一、要正确计算运动副的数目1、复合铰链——两个以上的构件同在一处以转动副相联接。

= N-1p例2-2 试计算图示直线机构的自由度。

解n =7,p l = 10,p h = 0F = 3n(2p l + p h)= 3 x 7(2 x 10 + 0)= 12、如果两构件在多处接触而构成移动副,且移动方向彼此平行,则只能算一个移动副。

如果两构件在多处相配合而构成转动副,且转动轴线重合,则只能算一个转动副。

如果两构件在多处接触而构成平面高副,且各接触点处的公法线彼此重合,则只能算一个平面高副。

如果两构件在多处接触而构成平面高副,但各接触点处的公法线并不彼此重合,则相当于两个平面高副或一个低副。

二、除去局部自由度局部自由度——某些不影响整个机构运动的自由度(F′)。

F = 3n(2p l + p h)F′例2-3 试计算图示凸轮机构的自由度。

解n = 3,p l = 3,p h = 1,F′= 1F = 3n(2p l + p h)F′=3x3(2x3+1)1=1或F= 3 x 2(2x2+1)=1三、要除去虚约束虚约束——某些运动副带入对机构的运动实际上不起约束作用的约束(p′)因为引入了一个虚约束的原因,设机构中虚约束数目为p′,则机构的自由度应为:F = 3n (2p l + p h p′)F′机构中的虚约束常发生在下列情况:1、如果转动副联接的是两构件上运动轨迹相重合的点,则该联接将带入1个虚约束。

n = 4,p l = 6,p h = 0,F′= 0,p′= 2 x 23 x 1 = 1F = 3n (2p l + p h p′)F′= 3 x 4 (2 x 6+ 0 1)0 = 12、两构件上某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也将带入1个虚约束。

3、某些不影响机构运动传递的重复部分带入的约束亦为虚约束。

n = 5,p l = 5,p h = 6,F′= 0,p′= 2 x 2 + 4 3 x 6 = 2F = 3n (2p l + p h p′)F′= 3 x 5 (2 x 5+ 6 2)0 = 1§2-7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1.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个基本杆组依次联接于原动 件和机架上而构成的。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类机构结构的分类是根据机构中基本杆组的不同组成形态进行的。

2.1 杆组的分类根据基本杆组的条件(自由度为0),有:3n2p l + p h = 0若在基本杆组中,运动副全部为低副,则上式为:3n2p l =0 n=2p l / 33523.33.2 步骤一、计算机构的自由度(除去机构中的虚约束和局部自由度),并确定原动件。

二、拆杆组。

从远离原动件的杆件开始,先试拆Ⅱ级组,若不成,在Ⅲ级组。

直至全部杆组拆出,只剩下原动件和机架为止。

三、确定机构级别。

*§2-8 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代高副低代:将机构中的高副根据一定的条件虚拟地以低副加以代替的方法,称为高副低代。

高副低代的条件:1、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完全相等。

2、代替前后机构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完全相等。

高副低代的方法:用一个虚拟的构件分别在高副两元素接触点的曲率中心处与构成该高副的两构件以转动副相相联接。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基本要求:明确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能对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提倡使用解析法);理解速度瞬心(绝对瞬心和相对瞬心)的概念,并能运用“三心定理”确定一般平面机构各瞬心的位置。

能用瞬心法对简单平面高、低副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重点:能对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并能用瞬心法对简单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难点:对具有共同转动且有相对移动的两构件的重合点间的运动参数的求解。

学时:课堂教学:6学时。

§3-1 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二、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三、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图解法解析法实验法§3-2 速度瞬心及其在平面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1.速度瞬心1.1 定义——当两构件(刚体)1、2作平面相对运动时在任一瞬时,都可以认为它们是绕某一点作相对转动,而该点则称为瞬时速度中心,简称瞬心,用P ij表示。

1.2 特点:两构件在其瞬心处相对速度为零,绝对速度相等(即等速重合点)若该点的绝对速度为零则为绝对瞬心。

若该点的绝对速度不为零则为相对瞬心。

2.机构中瞬心的数目K = N(N-1)/ 23.机构中瞬心的求法:(直接观察法和“三心定理”法)3.1 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1)以转动副相联的两构件——转动副的中心。

2)以移动副相联的两构件——移动副导路的垂直方向上的无穷远处。

3)以平面高副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a、如果两高副元素之间为纯滚动——两高副元素的接触点M即为瞬心。

b、如果两高副元素之间既有相对滚动,又有相对移动——两高副元素的接触点处的公法线n-n 上。

3.2 用“三心定理”确定两构件的瞬心三心定理——三个彼此作平面平行运动的构件的三瞬心必位于同一直线上。

个例3–1 图示为一平面四杆机构,试确定该机构在图示位置时其解根据式(3 – 1K = N(N-1)/ 2 = 4(4-1)4.速度瞬心在速度分析中的应用例3-2 在例3–1中又知原动件2以角速度ω2顺时针方向旋转,求图示位置时从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