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士学位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浅析“民工潮”现象

专业:行政管理学

作者:郭青

准考证号:08800920024XX

指导教师:胥老师

是否拟申请学位:是

联系电话:18730XXXX61

完成日期:2011年07月31日

浅析“民工潮”现象

郭青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为繁荣城市、发展农村和建设国家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高达两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已超过1.2亿。伴随着农民工的潮水般流动出现了“民工潮”现象,他们也是社会的成员,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针对“民工潮”现象进行了简要讨论,从对“民工潮”现象的理解、产生原因、以及他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农民工二元结构改革开放留守儿童

【目录】

一、“民工潮”现象的理解

二、“民工潮”的产生原因

三、“民工潮”的社会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已经逐步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2008年,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在奥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0年,成功举办了上海世界博览会,海纳世界各国游客参观,更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我们国家的GDP总量成功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让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目睹着我们伟大祖国所取得的骄人成就,我们不禁感叹祖国之繁荣昌盛,也为我们作为国民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更离不开服务在社会各个岗位的的农民工们:没有建筑农民工,我们的大城市里就不会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焊接农民工,我们就“焊”不出雄伟而又令世人惊奇的“鸟巢”奥运场馆;没有环卫农民工,我们的城市就必然是脏乱不堪……农民工,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势力薄弱的群体,但我们的社会离不开他们。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已日渐被现代社会接受,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新生名词:民工潮。

一、“民工潮”现象的理解

顾名思义,从字面上理解“民工潮”就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大量的农民像海浪一样从农村这个大海向城市这个海岸拍打着、翻滚着如潮水般雄伟壮观。其实,如此形容农民进城务工一点都不为过:每年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年底,农民工们背负着厚重的行李,怀揣着一年的辛苦钱踏上了回家的征程,而过完年没几天,农民工们

又背上了行李,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返回城市,重新开始了又一年的辛苦打工旅途,有的孤身一人,有的拖家带口,其场面真的如大海波涛汹涌浪花拍岸。

在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队伍十分强大。2004年2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03年全国千户企业管理调查研究报告》表明,随着工业化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我国已有98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工正在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从业人数总数的57.6%,其中加工制造业中占68%,建筑业中占到近80%,而在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从业人数总数的52%以上[1]。

二、“民工潮”的产生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在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一部分不满现状的农民背起行囊,离开农村走天涯、闯天下,去城市寻找一份不用种地的工作。于是,农村一度出现了“送出一人,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因而带动了更多的农民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民工潮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城乡二元结构,比较利益驱动,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政策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2]。

下面对民工潮形成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一) 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结构是指在某一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着两个有重大差别的部分,而两者又互相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机会,乃至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别的现象[3]。这种城市为一元、农村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城乡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深层看,“民工潮”的产生,实质根源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巨大利益反差,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城乡对立的必然现象,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滞后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我国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20%以下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由于诸方面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收入差、地位低、就业机会少以及文化生活贫乏,都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不但将投资重点放在城市,而且大力支援城市建设,导致城乡利益结构就一直大角度向城市倾斜,例如商品粮等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生产资料的供给、医疗保

险、就业、教育、住宅等方面无公平而言,城市居民的福利被保障和改善,而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却很少被考虑。中国凭借全新的制度革新和由此形成的组织机制,基本上成功地应付了建国初期人口膨胀的严峻挑战,但强有力的体制约束,却使农村人口迟迟不能分享到工业化的利益。结果就是城市工业化狂飙突进,而农村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

(二)比较利益驱动

近年来,农业比较利益过低问题已愈演愈烈,差价越大,农民失去的利益越多。而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也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一种表现。在价格问题上,工农产品交换中仍然存在着价格“剪刀差”的问题。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收入分配不公,“剪刀差”长期存在,而且近年有重新拉大的趋势。据2002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绿皮书报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89:1扩大到了2002年的3.11:1。土地价值跌落,使农民离乡背井失去传统的约束力,与农村非农产业相比,与城市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比较利益均偏低。加之近些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得太快,使农业成本加大,农民收入减少。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是一种客观存在,当农民意识到这一点时,不管是贫困的还是温饱的中西部农民,都受到东部相对高的经济收入的吸引,纷纷到沿海地区“淘金”,这也是“人往高处走”的表现。这足以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利益诱导和驱动是民工潮形成的基本动因。

(三)改革开放的推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遍推行,一方面打破了原先农村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管理的体制,使得农民和土地之间的硬性联系不复存在,农民不再被强制要求只从事农业生产,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使农户在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同时获得了在农业劳动之外寻找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权利,也获得了劳动力自由支配的流动权利;另一方面使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由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改变了粮、油统购统销的制度,基本上能够满足进城就业农民食品供给的需要,这就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保障。

在城市,改革开放打破了原先的城乡壁垒,为农民创造了比以往多得多的就业机会;高就业、高福利、高补贴的就业保障政策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粮为纲的生产模式得到了有效改变,使有了土地自主权的农民,利用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的特点,进城务工寻找经济收入。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经济政策的重大转移,我国的农民流动量也急剧增加,这种大规模流动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国家政策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