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材修订总体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上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 • 2001义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
2005全部使用 • 200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
2012全部使用 • 义教数学课程标准修订
2005开始 2007征求意见稿 2010修改稿 2011年颁布 2012使用新教材
学习理念 冷静思考 探索创新 实践提高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 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 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 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课程内容具体变化——数与代数
实根是否相等 •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 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 * 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 *知道给定不共线的三点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1. 删去的内容 • 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
的解释和推断” • “有效数字”的概念 •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解决简单的问题
2.增加的内容 • 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 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最简分式的概念 • 整式的乘法增加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 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断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
• 数学教学
将 “ 数学学习”与“ 数学教学”合成一条,整 体阐述数学教学的特征。 •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 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 义教数学课程的定位
原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 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 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 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 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 修订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 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 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 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数学教学
•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 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过程。
•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 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 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 验。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九年级)
修订情况介绍
• 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 • 教材修订的依据 • 教科书结构体系的修订 • 修订中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 • 具体内容修订举要 • 对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
1、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 新数运动(20世纪50、60年代) • 回到基础(20世纪70年代) • 问题解决(20世纪80年代) • 标准运动(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美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数学教育改革 • 1980《行动议程——80年代数学教育的建议》 • 1989《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标准》 • 2000《中小学数学的原则和标准》 • 2006《学前班到八年级数学课程焦点:寻求课程
的一致性》 • 2008《高中数学的焦点:推理和数学意识》
求变——革新——反思——批判——回归
• 课程目标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 数学科学得以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 界,产生了巨大效益,反过来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
• 核心理念
原课标: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课程内容及选择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 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 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 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 教材实验的反馈信息 • 相关研究的成果
1. 课程标准的修订(2011年版)
• 数学
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 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修订后: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 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 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 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 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学习领域及其重点关注内容
原课标: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订后: •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等八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 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