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生态环境

合集下载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3修正)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3修正)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3修正)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06.30•【字号】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施行日期】2023.06.30•【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3年2月4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3年10月30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公布施行2020年1月20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2020年7月31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2020年8月2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公布施行2022年12月14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修正2023年5月31日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2023年6月30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筑牢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省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的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项目建设、执法监管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

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_企业报告(供应商版)

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_企业报告(供应商版)
1.1 总体指标 ..........................................................................................................................1 1.2 业绩趋势 ..........................................................................................................................1 1.3 项目规模 ..........................................................................................................................2 1.4 地区分布 ..........................................................................................................................4 1.5 行业分布 ...........................................................................................................................5 二、竞争能力 .................................................................................................................................6 2.1 中标率分析 ......................................................................................................................6 三、竞争对手 .................................................................................................................................7 3.1 主要竞争对手....................................................................................................................7 3.2 重点竞争项目....................................................................................................................7 四、服务客户 .................................................................................................................................8 4.1 关联客户中标情况 ............................................................................................................8 4.2 主要客户投标项目............................................................................................................8 五、信用风险 .................................................................................................................................9 附录 ...............................................................................................................................................9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第三项整改任务完成情况的公示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第三项整改任务完成情况的公示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第三项整改任务完成情况的公示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1.04.13•【字号】•【施行日期】2021.04.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察正文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第三项整改任务完成情况的公示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甘肃省一些地方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认识不到位,工作有差距”的问题,对照《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方案》进行全面整改,现对整改完成情况进行公示。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来,厅党组始终坚持边督边改、立行立改、动真碰硬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底线性任务来抓,强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

积极发挥部门综合监管职责和生态安全协调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

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决策部署,就事关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展工作研讨,并结合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落实。

(一)系统谋划,夯实污染防治基础。

一是研究形成黄河流域(甘肃段)污染防治工作思路等专题研究报告,印发了污染防治专责组工作方案和2020年工作要点,举办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甘肃)高峰论坛”,完成黄河流域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初步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

此项工作得到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并将我省列为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省份。

二是于2020年11月编制完成了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专项实施方案(初稿)。

(二)突出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抓手,稳步推动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工作。

甘肃家乡环保调研报告

甘肃家乡环保调研报告

甘肃家乡环保调研报告甘肃省位于中国北西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所以环境问题一直是甘肃的关注焦点之一。

在我对甘肃家乡环保情况进行的调研中,我主要关注了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

首先,甘肃省存在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调研中发现,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水质严重受到了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工业园区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导致河水黑臭,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水源。

此外,农田中广泛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也加重了土壤淋洗,导致地下水中农残超标的情况较为严重。

其次,甘肃省的土壤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农业活动广泛进行,但土地肥力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土地的产出,农民普遍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农残积累过高,影响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一些冶金、石化等工业企业的废水和废渣直接排放到土壤中,也加重了土壤的污染问题。

第三,甘肃省的大气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严重,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较差;二是机动车尾气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城市的交通密度大,汽车尾气排放严重。

这些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且对甘肃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等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确保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

其次,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环保、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优化土地的肥力。

此外,政府应该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和使用,减少对燃煤能源的依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最后,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管理和治理,制定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的排放。

综上所述,甘肃省存在着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我们可以保护甘肃家乡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29•【字号】甘政发〔2020〕68号•【施行日期】2020.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现就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

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落实到区域空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优化发展格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

强化分区管控。

集成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环境管控要求,形成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管控体系。

突出分类施策。

针对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准入要求,强化刚性约束,突出精细化管理。

实施动态管理。

坚持省级统筹、市级落实、省市联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定期评估、动态更新调整“三线一单”内容。

甘肃地理新高考知识点归纳

甘肃地理新高考知识点归纳

甘肃地理新高考知识点归纳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在新高考中,甘肃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西北边陲,东邻陕西,南接四川,西与青海、新疆接壤,北靠内蒙古和宁夏。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得甘肃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2. 地形地貌:甘肃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盆地、山地、河流等。

其中,祁连山脉是甘肃的主要山脉之一,河西走廊是甘肃的重要地理特征。

3. 气候类型:甘肃气候类型多样,总体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较为温和,适宜农业发展;而东部地区则气候干燥,降水较少。

4. 自然资源:甘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此外,甘肃的水资源也相对丰富,黄河、洮河等河流为甘肃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5. 生态环境:甘肃的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

由于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特点,甘肃的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甘肃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6. 经济发展:甘肃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同时,工业和旅游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旅游业,甘肃拥有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张掖丹霞地貌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7. 文化特色:甘肃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甘肃的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8. 区域发展:甘肃在区域发展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甘肃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结束语:甘肃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不仅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方面,也体现了甘肃在新高考中的教育价值。

通过对甘肃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文化特色,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甘肃

甘肃

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甘肃省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

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上看,可以划分为四大生态类型区,即: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

陇中黄土高原地处甘肃省中东部,有着全省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川塬地面积不到10%,过度开垦以及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加之降水强度偏大,致使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甘肃成为多灾、低产的贫困地区。

河西地区兼有三大自然区,即:河东湿润、半湿润生态系统大区,河西有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大区。

青藏高原东北即高寒生态大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总体上较差、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较为严重等特点。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资源开发的力度、广度、速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

但是,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加剧,我省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景已不存在,“蓝天碧水”的环境已成历史,“风调雨顺”的年景已经久违,相反各种自然灾害纷至沓来。

环境恶化已成为我们生存、生产、生活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目前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透析我省生态环境,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在全国36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总面积中,西部地区占80%。

甘肃是西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6%,其中:水蚀面积为12.6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26.31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造成全省河流年输沙量达6.44亿吨。

又如甘南州全境每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00毫米左右,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三河一江)等河流的泥沙量由记载的3470吨/年上升到目前的34860吨/年,土壤侵蚀量达到69487万吨/年。

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面积、绿地面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且影响到水利建设、电力开发、农牧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削弱了各流域的容洪、泄洪能力,从而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危害。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一、引言为了保护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制定本文件,明确甘肃省2024年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措施。

二、生态灾害避险措施1.森林保护:加强对甘肃省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禁滥伐和扰乱生态平衡的行为。

加强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森林火灾发生率和烧毁面积不超过年度预定目标。

2.河流及湖泊保护:加强对甘肃省河流及湖泊的保护和治理,严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和非法采砂等破坏行为。

加强水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洪水、干旱等灾害的应对能力。

3.草原保护:加强对甘肃省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对退化草原的恢复力度。

加强草原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虫害和过度放牧等问题。

三、地质灾害避险措施1.地质灾害点防治:加大对甘肃省各类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工作力度,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治理等方式,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强化对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点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灾害风险。

2.潜在灾害点治理:加大对甘肃省潜在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潜在灾害点排查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威胁,防止潜在灾害发展为次生灾害。

3.社会宣传与教育:加强对甘肃省公众的地质灾害避险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发布灾害警示信息等方式,加强地质灾害避险知识的普及。

4.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水平。

加大对受灾人民的救助和重建力度,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综合管理与监督1.综合管理机构:设立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综合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甘肃省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制定年度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计划并监督执行。

2.监督检查:建立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改进。

3.信息发布:建立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避险措施和救援进展等信息,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预防能力。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甘肃,这片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土地,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甘肃的自然环境多样,从广袤的戈壁沙漠到葱郁的森林,从壮丽的山脉到蜿蜒的河流。

但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长期以来,一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给甘肃的环境带来了压力。

在工业发展方面,传统的重工业如化工、采矿等行业在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

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对周边的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一些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不够科学,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不仅降低了土壤质量,还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同时,大规模的开垦和放牧也对草原生态造成了破坏,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风险。

能源结构方面,甘肃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空气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冬季采暖期,雾霾天气时有发生。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城市垃圾的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填埋场的容量逐渐饱和,而垃圾焚烧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城市交通拥堵导致汽车尾气排放增加,进一步加重了空气污染。

面对这些严峻的现状,采取有效的对策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是关键。

政府应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同时,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确保企业严格遵守环保标准。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

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农业领域,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实行合理的放牧制度,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工程。

调整能源结构也是重要举措。

甘肃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甘肃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E
标, 其中金昌超标 3. 28 倍, 白银超标 2. 52 倍, 两城市二氧化硫 万亩, 进入 80 年代以后, 耕地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1980 年
排 放量占全省总量 的近 50% ; 氮氧化 物年日均值 浓度范围 在 至 1987 年的七年中, 共净减少耕地 262 万亩, 每年以平均 37. 5
D
及其对策
E
V
邓志涛 刘占忠
E
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优越程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7% , 其中黄河流域占全省水地流失面积的
度。甘肃作为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内陆省份, 其经济发展状况与 65. 4% , 长江流域占 13. 7% , 内陆河流域占 21% 。全省每年因水 L
环境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在 力而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 6. 44 亿吨, 其中黄河流域 5. 73 亿
1.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恶劣是造成 甘肃环境质量 低下的
N
水质劣于其保护目标, 除白龙江陇南段水质尚好外, 其它多数 主要原因。甘肃地处黄河上游, 居黄土、蒙古、青藏三大高原的
河流水体中有机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 氨氮污染面广, 总大肠 交汇地带, 地域狭长, 从东南到西北长 1655 公里, 近临腾格里
的影响, 全省的沙漠、戈壁、裸地、沼泽等难利用土地面积所占 比重很大, 占总土地面积近 40% , 治理改造难度大。山地、高原 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山地高差大, 坡度陡, 植被 差, 土地贫瘠, 宜耕性差。耕地面积小, 质量差, 全省耕地垦殖率 不足总土地面积的 10% , 居全国第 26 位。人均耕地由 50 年代
初 的 5. 2 亩下降 到目 前的 2. 12 亩。 山旱 地面 积约 占 耕地 的 76. 2% , 其中约有 80% 的耕地是低产田。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为 西部 7 省( 区) 之最。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共 39. 61 万平方公里,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规定的通知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规定的通知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
自由裁量基准规定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公布日期】2021.12.06
•【字号】甘环法发〔2021]1号
•【施行日期】2021.12.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
量基准规定的通知
甘环法发〔2021]1号
各市(州)生态环境局,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局,甘肃矿区环保局:
《甘肃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规定》已经2021年11月27日厅务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甘肃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规定
2.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个性裁量基准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2021年12月6日。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一、引言甘肃省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多样的省份,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在生态及地质灾害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灾害避险能力,特制定本文件,旨在打造生态友好的省份,减少生态及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二、甘肃省生态保护措施1.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

通过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2.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严格监管污染源,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大气、水体和土地的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和沙地石漠化治理。

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以及沙漠绿化等措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沙尘暴的频发。

4.提高环境意识和教育水平,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三、甘肃省地质灾害避险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和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提前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避险。

2.制定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标准,加强对潜在危险区域的管控。

通过对地质条件、人员流动、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确定潜在灾害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和管理标准。

3.加强地质灾害救援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救援机构和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响应和有效救援。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

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提高避险能力。

四、甘肃省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1.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避险工作。

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和灾害防御行动,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2.加强地方与中央的协作,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支持,推动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避险工作。

甘肃环保案例

甘肃环保案例

甘肃环保案例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
生态屏障。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甘肃省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层出不穷。

然而,甘肃省政府和各级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环保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甘肃省的环保案例。

首先,甘肃省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甘肃省
政府对于环境保护问题一直高度重视。

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于那些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恶化。

其次,甘肃省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作为生态脆弱区,甘肃省政府加
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原生态补偿等政策,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另外,甘肃省还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甘肃省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甘肃省还加强了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

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环保主
题活动等形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动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总的来说,甘肃省在环保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甘肃省将继续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加强环保治理力度,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甘肃省情——生态建设

甘肃省情——生态建设

在甘肃治沙研究所的指导下,甘肃省在民勤县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具有北方荒漠特色的沙生植物园,面积64公顷,使中国荒漠植物的引种驯化,种质资源保存走向了科学化。现已引进保存国内外荒漠植物478种,迁地保存国家级濒危植物25种,珍藏荒漠区动植物标本9600余份;这里昔日黄沙茫茫,如今一片绿荫。栖息于此的鸟、鼠、兽达50余种,其中有金雕、荒漠猫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该所现已发展成集科研、推广、教学、旅游为一体的重要场所。
首先,启动长江、黄河L中游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总任务421.5万公顷。这项工程覆盖全省10个地区(州、市)、68个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6.1%。
其次,积极实施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这项工程涉及河西5地(市)、19个县(市、区),工程区总任务111.9万公顷。这是甘肃省林业生态建设又一大型主体工程。
同时,兰州市还加快环境法制建设步伐,颁布了6个地方性环保法规。
经过艰苦努力,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好转。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三项指数降低。到2005年,兰州市三项指数将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兰州市在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和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兰州市大气中飘尘和二氧化硫浓度曾分别超过国际标准15倍和3倍。这引起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几届政府及全市人民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市两级政府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实施“蓝天计划”,推行“绿化、气化、热化、阳光和型煤”五大工程。通过绿化工程,使城郊大片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城区绿化覆盖率达11.8%。通过煤气工程建设,使大量居民用上煤气。通过热化工程,建成兰州第二热电厂,供热面积扩大,替代了许多锅炉房。通过型煤工程建设,发展工业用型煤和普及民用型煤,实现了全市民用煤型煤化,使烟尘排放量大大减少。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建成太阳房30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土壤质地及结构: 主要表现为毛细作用的上升 速度和高度,降水和灌溉水的入渗。 在相同条件下, 砂性土积盐速度大但脱盐速度亦大; 在土壤盐渍化 的形成于发展中, 砂性土积盐和脱盐循环快而粘性 土积盐和脱盐循环慢,长期作用,积于粘性土中的盐 量大于砂性土中的盐量, 最终使得粘性土易发生盐 渍化。 另外,包气带下部粘性土层的存在,可阻止盐
2011 第 20 卷 第 4 期
甘肃地质 GANSU GEOLOGY
文 章 编 号 :1004-4116(2011)04-0060-0005
2011 Vol.20 No.4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 保护对策研究
周斌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 兰州,730050)
摘 要:甘肃省是一个生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功能弱,环境自净能力差;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并且随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生态 环境呈恶化之势,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为合理开发利 用国土资源、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收 稿 日 期 :2011-06-25 作 者 简 介:周 斌 (1975~),男 ,工 程 师 ,甘 肃 省 山 丹 县 人,水 文 地 质 与 工 程 地 质 专 业 ,一 直 从 事 水 工 环 方 面 的 地 质 调 查 、勘 查 与 研 究 工 作 。 ①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甘肃省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报告,2003。
(2)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加速水土流失的
2.2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根源。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

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1+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1”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即《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本规定,紧密结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划定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产业特点及环境质量特征等实际,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各自职责。

兰州新区、甘肃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谁决策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建立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问责制度,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第四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承担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承担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有关领导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负责人按照职责要求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六条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除按本规定履行工作职责外,要认真落实本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生态环境保护事项,并承担相应责任。

武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武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武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武威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该省的重要地级市之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报告旨在对武威市的环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2. 自然环境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气候干旱。

这一地理环境使得水资源稀缺,土地脆弱,生态环境脆弱。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 水资源武威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市民饮用水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开采速度加快,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推动合理用水。

4. 大气环境武威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煤炭、化肥、水泥等重点工业在市区密集分布,工业废气排放严重。

大气污染成为该市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快推进环境治理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提高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治理水平。

5. 生态环境武威市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保护和发展资源的有效途径。

因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至关重要。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资与管理,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建立。

6. 垃圾处理垃圾处理问题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当前,武威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然以填埋为主,但填埋场已逐渐面临容量枯竭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应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引入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7. 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武威市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措施,加强环境监管与执法,加大对环境治理技术的投入,促进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参与。

8. 结论综上所述,武威市的环境发展现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应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应加快推进垃圾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强综合治理力度。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关键信息项:1、甘肃环境现状概述生态系统状况污染情况资源利用情况2、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政策执行的困难公众环保意识3、环境保护的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4、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加强环境监管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生态修复与保护11 甘肃环境现状概述111 生态系统状况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多样但较为脆弱。

其拥有广袤的草原、森林以及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降低以及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

112 污染情况在大气污染方面,工业排放、冬季采暖以及交通运输等因素导致空气质量不佳,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工业城市。

水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部分河流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

土壤污染方面,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113 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短缺是甘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这一状况。

同时,能源结构以传统的煤炭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不足。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过度开垦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

12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21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艰难抉择。

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但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122 政策执行的困难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

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污染物,而相关部门的处罚力度和监管手段有待加强。

123 公众环保意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的淡薄使得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同时,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对环保产品和绿色消费的选择也不够积极。

甘肃省生态环境研究

甘肃省生态环境研究

甘肃省生态环境研究甘肃省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也是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东部季风区等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部位,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同时由于地形的约束,大部分城市及人口集中分布于河谷地区,空间狭小,自然环境容量有限,因此,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难度较大。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统筹人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求也尤为迫切。

一、生态环境概况1.自然生态甘肃省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甘肃的自然生态特征独具特色。

位处高原而且多山,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相对海拔高度4600米,在全国仅低于西藏、青海两省区。

气候类型复杂,且气候垂直带分布变化明显,位于全国气候区划中气候区之间的过渡带,包括了亚热带湿润区、暖温带湿润区、温带半湿润区、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干旱区、暖温带干旱区、高寒半干旱区、高寒湿润区,而且从南部白龙江河谷的亚热带,到北部祁连山海拔4800米以上的寒带,涵盖了除热带以外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十分复杂。

耕地/土地:全省现有耕地6807.15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52%,全省耕地的基本特征是:山地多、川(塬)地少,旱地多、水地少。

全省耕地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2.84%。

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开垦率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垦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耕地逐渐减少。

2004年耕地净减少220.65万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森林:甘肃省是一个少林的省份,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802.7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17.41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1.58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79.44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7万公顷,苗圃地面积0.47万公顷以及无林地面积296.30万公顷。

森林蓄积为1.993亿m3,森林覆盖率为9.90%,居全国第25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把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认为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与人类活动共同促使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草原和绿洲退化、内陆湖泊萎缩、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理分布.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1.1 地形地貌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河深,峰锐坡陡,地形复杂.1.2 气候条件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省内有亚热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而为西风气流控制区,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包括祁连山地在内,仅东段受季风影响,其余受西风气流影响;甘南高原季风影响较强,再加上海拔较高,为高寒湿润气候.1.3 河流及水资源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流,内流区河流为内陆河流域的河流.全省共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分黄河、洮河、湟河、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各河除汉江水系入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1.8mm,自产水资源量309.5亿m3(其中含河谷潜水不重复量10.51亿m3),入境水量304亿m3,水资源总量613.5亿m3.自产水资源量中黄河138.5亿m3,长江106亿m3,内陆河65亿m3.水资源总量中黄河为390.5亿m3,长江为143亿m3,内陆河80亿m3.甘肃省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区,包括阿尔金山东段、疏勒南山、土尔根达板、走廊南山、党河南山、大雪山及冷龙岭等山脉,共有冰川2444座,冰川面积1657.21km2,储水量801.31亿m3.甘肃省内湖泊较少,最大湖泊为苏干湖,面积105km2;小苏干湖面积12.65km2;文县羊汤河上游天池,面积0.68km2;洮河支流周可河上游尕海,面积4.5km2;冶木河常爷池,面积0.41km2.1.4 森林甘肃省植被类型从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和高原草甸草原带.其特点,一是森林资源贫乏,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也只有6.9%;二是森林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和祁连山北坡,其中白龙江、洮河、小陇山和康县4个林区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0.4%;三是次生林占总林面积60%以上,反映了人类对原始森林的深刻影响;四是草原覆盖率低.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仅为13.712万km2.1.5土壤河西地区一般为紧砾土和沙壤土;陇东和陇西黄土高原多为中壤土;甘南高原多为壤土;陇南山地多为轻粘土1.6生物资源:野生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

白龙江、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贵植物1.7旅游资源:兰州市:水车博览园、榆中兴隆山、中山桥及黄河风情线、五泉山等白银市:景泰黄河石林等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天水伏羲庙、天水南郭寺等武威市:武威雷台旅游景区、武威文庙、武威凉州白塔寺等平凉市:崆峒山景区、泾川大云寺等庆阳市:庆城周祖陵等定西市: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等陇南市:武都万象洞、康县阳坝景区等临夏州:永靖黄河三峡景区、永靖炳灵寺景区、和政松鸣岩景区等甘南州:临潭冶力关风景区、临潭莲花山景区等1.8能源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其中,石油可采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31.57亿,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门和陇东长庆两油区。

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1428亿吨,已探明12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20亿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庆阳、华亭、靖远和窑街等矿区。

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kW,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k㎡,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

甘肃是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现有利用水平测算可开发资源量约为520万吨标准煤/年。

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甘肃省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这两大类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甘肃省生态环境不断变化.2.1 自然因素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地形决定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东部贺兰山、六盘山对太平洋气流的阻隔作用,西南部青藏高原对印度洋气流的阻隔作用,以及西部天山、祁连山走向平行于西北风气流的方向等复杂因素形成了甘肃省干旱少雨的特殊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植被.干旱是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分为地理背景性干旱和随机性干旱两类.地理背景性干旱地区指降水少,蒸发大,气候干燥,土壤水分缺乏,呈现荒漠和草原自然景观的地区,一般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干燥度在1.5以上,年径流深在15mm以下,包括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陇中、陇东地区.随机性干旱指降水量较大的地区,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分配不均,造成季节性降水偏少,气候干燥,土壤缺水,农作物需水得不到保证而形成的干旱.随机性干旱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陇东、陇中部、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甘肃省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01.8mm,为全国平均降雨量的38%,人均水资源量1390m3,为全国的56%.缺水与干旱影响着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土流失是甘肃省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形式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滑坡、崩塌、泻渭)、融冰侵蚀等几种类型.全省水土流失年输沙总量5.789亿t,其中黄河流域为5.18亿t,属水力侵蚀;长江流域0.499亿t,属水力侵蚀;内陆河流域0.11亿t,以风力侵蚀为主,兼有水力侵蚀和融冰侵蚀.洪水灾害是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暴雨洪水、泥石流、冰凌洪水、融雪雨雪混合型水造成的灾害等类型,以暴雨洪水灾害为主.暴雨洪水灾害又分短历时局地性暴雨洪水灾害,中等历时区域性暴雨洪水灾害和长历时大范围洪水灾害三种类型.在1950~1990年的41年间,全省水灾面积2.69万km2,受灾人口1740万人,死亡人口7020人,倒塌房屋65.3万间〔2〕.甘肃省森林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正是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影响环境的真实写照.干旱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河西走廊北部,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是极端干旱区,相应为沙漠荒漠生态环境;陇南南部,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是湿润区,相应为森林生态环境.2.2 人为因素在甘肃省特定干旱背景条件下,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不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则会形成一种干旱环境→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环境恶化的模式.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缺粮、缺柴、缺草,以致滥垦、滥牧,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境的恶性循环.同时,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造成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生态恶化,导致更加严重的干旱局面.因此,人类进行的各项防旱减灾工程,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位一体.景泰川,属于极端干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2.8mm,而水面蒸发量为1782.5mm.1975年和1984年建成景电提灌第一、第二期工程,发展灌溉面积3.3万hm2,使荒滩变为绿洲.灌区内基本实现了田间林网化,现有林木1200万株,防风固沙林带长779km,灌区森林覆盖率达6.34%,相对湿度由45%增加到49%,年蒸发量由3271mm减少到2363mm,风蚀沙土移动缓慢.水利工程开发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流域生态环境的平衡.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工程位于黑河上游,距甘肃省张掖市25km.枢纽引水,减小了下泄水量,使河流水流转化成地下水的水量减少,引起非灌区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位的变化,引起植被的严重退化,下游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0.39%.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由于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长期以来,采用广种薄收的方式来维持人类的生存,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滥垦开荒越来越严重,形成愈干愈垦,愈垦愈干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水土流失.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石羊河流域由于中游地区工农业的加速发展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考虑,耗水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流入民勤县境内的地面水以每年1亿m3的速度减少,地下水位下降5~10m.造成民勤县耕地荒化、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地下水质恶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六化”局面.灌溉面积由610km2下降为470km2;30km2沙枣、红柳枯死,58km2枯梢;1330km2柴湾中有500km2退化;沙化面积增至13km2,沙丘活化速度为年进5~8m,盐碱耕地发展到250km2,地下水矿化度每年以0.12g的速度上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已临崩溃的边缘.3 生态环境恶化3.1 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造成,其中主要是水的因素.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内陆河流域由于上、中、下游用水紧密相连,上游增加用水量,导致中游泉水带下移,地下水位下降,中、上游增加用水量,导致下游地面水和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如果过度开采,就会破坏上、中、下游的水量平衡和生态平衡,出现部分地区绿洲退化,土地沙化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河西地区比较多,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都存在,以石羊河流域最为突出.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土地沙化面积4800km2,其中河西为4100km2,占总沙化面积的85%;强烈发展的沙化土地2270km2,严重沙化土地1820km2,弃耕农田1270km2.另外,白银市北部、华池县西北部、环县北部也有沙化现象和沙化发展趋势.3.2 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水位下降,也是由于上游用水增加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河西走廊中下游.据分析,上游每增加1m3用水量,中下游要减少0.3m3地下水量.近4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由于上游蓄水用水的大量增加,造成了走廊中游地下水溢出带下移或消失,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漏斗区.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相比,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5m,有的下降10m以上.石羊河下游形成总面积986km2三个漏斗,漏斗中心地下水位以每年0.6~1.0m的速率下降,武威盆地南部普遍下降10~20m,北部的下四分、双湾一带下降15m左右.黑河下游金塔盆地下降5m以上,北部下降1~2m.甘肃省其它地区也有地下水漏斗形成和发展的趋势.3.3 植被退化全省11个林区,除祁连山和白龙江森林区还有原始森林外,其余均为次生林.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省严重破坏森林面积30万km2.陇南山区,长期砍伐森林,使大部分山地成为不毛之地;白龙江林区连年过度伐木,乔木面积减少7.3万km2,林线后移5~10km,导致径流减少,泥沙增加,泥石流灾害加剧;陇东小陇山林区毁林面积6.7万km2,有4万hm2变为荒山;甘南高原毁林面积3万km2;祁连山灌木林受损面积达20多万km2.绿洲退化发生在河西地区,也是因为上游过度用水造成的.民勤绿洲的退化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另外玉门花海子也有这种现象,柳林面积由400km2减少到290km2.由于干旱、过收和毁革开荒等原因,造成草原、绿洲退化.全省草场退化面积71300k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2%.其中,重度草原退化面积22300km2,中度退化面积19700km2,轻度退化面积29300km2.草场退化面积占草场面积河西为40.39%,黄土高原为91.8%,甘南高原为10%,祁连山为18.8%,陇南为19.2%.3.4 内陆湖泊萎缩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末端,历史上都是内陆湖泊,石羊河下游为猪野泽,黑河下游为居延海,疏勒河下游为哈拉湖.由于这些河流上游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湖水补给来源减少,加之强烈的蒸发,内陆湖泊日益萎缩干涸.民勤昌宁盆地,史前时期是猪野泽,东西长百余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随着入湖水量减少,猪野泽演变成东为猪野,西为休屠两个湖泊,后因湖水补给量再度减少,湖泊逐渐干涸消失,至20世纪40年代,仅剩下青上湖.20世纪60年代初,石羊河下游湖泊已全部消失.黑河居延海,1982年还有小片水域,现已变成白茫茫的盐碱荒滩.疏勒河的哈拉湖也是如此.3.5 地表水水质恶化地表水水质恶化主要分布在内陆河下游井泉水灌区,以石羊河最为严重.民勤盆地约一半井水盐化度升高0.1-1g/L,18%的井水升高1.1~1.8g/L,每年以0.1g/L的速率升高.水中离子以SO2-4,CI-,Na+,Mg2+增加最为显著.形成原因主要是地下水补给量少,降低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作用和淡化作用.天水、白银、兰州等地地表水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已开始污染地下水.3.6 水土流失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8.9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7%.其中黄河流域11.3万km2,占流域面积的28.6%;长江流域1.8万km2,占流域面积的47.2%;内陆河流域26万km2,占流域面积的95.9%.水土流失量黄河流域占89%,长江流域占9%,内陆河流域占2%.形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干旱缺水,植被差,加之滥垦滥伐、毁林毁草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3.7 土壤盐碱化全省盐碱地10.5万km2,其中潮盐土4.5万km2,旱盐土6万km2.以石羊河下游最多,尤其是民勤一带,疏勒河流域约2万km2,分布在双塔堡—三道沟和华山—赤金—东湖一带,金塔县西北部、玉门市黄花营、安西县桥子乡、敦煌西北部等地盐碱化日趋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