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范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范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变化及其应对策略。

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意义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放宽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允许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

这一改革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和效率。

然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和挑战。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一)影响机制1. 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可能降低贷款利率或提高存款利率,导致净息差收窄。

2. 风险增加:利率波动性加大,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3. 业务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降低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

(二)具体表现1. 净息差收窄: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呈现出收窄的趋势。

这是因为银行为了争夺客户,不得不降低贷款利率或提高存款利率,导致存贷利差缩小。

2. 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下降:由于风险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不良贷款率上升,利润增长速度放缓。

3. 业务结构调整成效显现:随着业务结构的调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收入占比逐渐提高,为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四、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1. 调整存贷款结构:商业银行应通过优化存贷款结构,提高高收益资产的占比,降低低效或不良资产的比重。

2. 加强流动性管理: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二)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1. 扩大中间业务收入:通过发展理财、托管、咨询等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

2. 拓展表外业务:积极开展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拓宽收入来源。

(三)加强风险管理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处置等环节,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利率市场化:现状与未来

利率市场化:现状与未来

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各国金融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具体 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以往的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以及凯恩斯
来说利率市场化是使利率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以及资金需 利率决定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而投资和储蓄这两个实际因
求来决定,使中央银行在利率决定中起调控支配地位,资金的市 素在一定时期内趋于稳定,因此重点是对货币供需求这两个货
体系,利率并轨问题不能简单的理解,而应该是非市场化利率与 需求方不仅仅包括家庭还包括国有企业以及中小微型企业等民
市场化利率的并轨。当然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必须也要加强必要 营企业。通过市场来决定资金的价格—利率,可以有效提高资金
的金融监管,避免出现法律监管漏洞,孙艳(2016年)提出,我国 的使用效率,减少利率管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
[7]肖卫冰,朱晓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展及其应对策略[J].管
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银行出现破产以及倒闭等问题。对于商业 理观察,2018(18):154-156.
银行来说,想要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大力发展
[8]鲁红铃.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推动的研究[J].商场现
中间业务,推进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实现经营业务 代化,2017(02):118-119.
探讨与研究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3.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管可以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避免出现法律监管空洞,同时完善
在 1995年以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宏微观审慎框架,降低经济波动的顺周期性,更好地防范金融风
改革的过程中,利率改革也逐渐开始,但在此阶段计划经济仍然 险等系统性风险。
占主体地位,利率的波动幅度虽然有所放宽,但其仍然是由中央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利率不仅表示的是金融产品的价格,也是金融市场的主导因素。

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的改革经验能够看出,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业,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一:关于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论文摘要:利率市化是我国人世后融入国际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根本举措。

本文较深入地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的效用传导机制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在全面分析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基本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金融深化;利率风险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基本摆脱了商品匮乏的时代,商品市场己日益完善。

但在金融市场方面,其价格一利率仍旧主要由中央银行计划确定。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由此也加快了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同世界接轨的步伐。

一、利率市场化的效用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发挥效用的传导机制是利率放开一利率上升一储蓄增加一投资增加一经济增长。

可见,以上传导机制得以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则必须满足(1)利率放开后,利率一定要升高,否则储蓄不会增加;但又不能太高,否则就会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进而演变成金融危机。

那么,这个储蓄的增加一定要转化为投资,如果储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其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2)投资增加一定要是实物投资,如果大量投资用于证券市场,则只会吹起经济泡沫。

(3)实物投资一定要排除那些报酬率较低的项目,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对理论的实证检验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自提出后,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不少国家已开展了实证研究。

如A—IanH.Gelb(1989)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实际利率低于一5%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比保持正实际利率的国家平均低1.4%;MaxwellFry(1989)认为,实际存款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提高0.5%。

利率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利率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利率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目录1.选题背景 (4)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2.1论文的研究目的 (5)2.1.1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定高效的发展 (5)2.1.2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6)2.2论文的研究意义 (6)3.利率对房价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7)3.1.国外的研究现状 (8)3.2国内研究现状 (10)3.2.1基于货币政策的利率对房价影响的研究现状 (11)4.利率对房价影响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5.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参考文献: (14)1.选题背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从1998年12月31日开始实行住房的市场化改革,自此房地产改革进入全面深化和实质性运作阶段。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商业银行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着房地产业的开发,同时也为广大的房屋购买者提供购房贷款。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狂热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更是成为支撑房地产业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作为调节资金供求杠杆的利率的不断调整必定会给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1】。

利率(包括各种银行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等)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率在房地产经济系统中是一个外生变量,取决于经济系统之外的因素【2】。

利率具有很多的特殊性,与税收、价格、信贷等其他的经济杠杆相比,利率杠杆具有间接性、有偿性、灵活性的特点。

由于利率的杠杆作用比较灵活,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比较强,因此更适用于市场经济的调节,在房价的经济波动中起着特殊的传导作用。

利率政策的错误选择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2007年以来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严重教训。

美联储在9·11事件之后为振兴经济而采取的低利率政策催生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大量美国居民甚至是信用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次级贷款者使用贷款购房【3】。

而2006年以来,随着美国房屋价格持续下跌及美联储不断调高利率,导致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迅速增大,次级房贷违约率不断上升【4】。

利率市场化相关文献

利率市场化相关文献

利率市场化相关文献以下是一些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文献:1. Kroszner, R. S., & Strahan, P. E. (2014).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of the US banking industry: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In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 Volume 2, Part A (pp. 1135-1200). North Holland.2. White, E. N. (1995). The impacts of interest rate deregulation on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Economies of the 1980s (pp. 189-211).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3. Anderson, T. W., & Rasche, R. H. (1998). Financial market volatility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structure of central bank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0(3), 283-298.4. Harchaoui, T., & Tarkhani, F. A. (2003). The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51(4), 487-521.5. Allen, F., Carletti, E., & Marquez, R. (2011).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capital regulation.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4(4), 983-1018.6. Gersbach, H., & Sánchez-Páramo, C. (2001). Competition and stability: What's special about bank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0(3-4), 218-245.以上文献提供了对利率市场化的不同方面的经济学和金融学视角的研究,包括市场化的原因、效果以及与银行业和金融稳定性的关系等。

金融风险管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金融风险管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金融风险管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设计(论文)题目: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课题综述主要研究新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风险的管控问题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一直是中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资本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一直以来,各国都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各国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固定汇率制崩溃、以及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

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高潮。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

1996年随着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开了步伐,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

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加入WTO后,我们就要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71·
第3期
投资与创业
量经济增长,但 GDP 只有年度数据,本文以工业增加值同 比增长率来代替 GDP 增长率。
2. 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 2008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的 CPI、M2、工 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以及 SHIBOR 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货币政策中介目 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VAR 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三、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 指标选择 本文实证研究共涉及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这两个中介 目标和 GDP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个最终目标。以下 变量的含义说明: (1)中介目标指标: M2——货币供应量 SHIBOR——利率 由于 M1 波动较大,与经济的关系不稳定,2007 年开 始改为仅以 M2 作为中介目标,因此本文选取 M2 作为货 币供应量指标表示中介目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 SHIBOR)是由信用 等级较高的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 的算术平均利率,选取其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隔夜拆借利率 作为利率指标。 (2)最终目标指标: CPI——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GY_RATE——GDP 增长率(工业增加值 _ 同比增长 (%) 稳定物价以及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 标,因此本文选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稳定物价的最终目 标,以 CPI 指数来表示通货膨胀率;选用 GDP 增长率来衡
投资与创业
第3期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胡安琪
(上海大学,上海 2000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 2015 年 10 月 24 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基本放开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发展 开启了新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 VAR 模型对当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以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否依然有效,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是否成熟。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 存在着障碍,我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应当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但是同时也要为未来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提 供一定条件。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下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基于两阶段关联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下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基于两阶段关联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程 加 速 前 后 效 率 水 平 的 评 价 就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过近 2 0年循 序 渐 进地 稳 步 推进 , 我 国在 货 币 市 场 、债 券 市 场 以及 外 币存 贷 款 市场 上 已基 本 实 现 了利 率 的市场 化 。特 别是 进入 2 0 1 2年 以来 ,我 国的 利率 市 场 化 改革 更 是进 入 了加
分 析法 ( D E A) 和无 界分 析法 ( F D H) 。 这两 种方
美国 5 5家 商 业 银 行 的 经 营 绩 效 进 行 了综 合
评 价 。但该 模 型 最 大 的 问题 是没 有 在银 行 系 统 内部 构建 两个 阶段 的关联 性 ,只 是在 两 个
法 的计算 原 理 完 全不 同 。参数 法 需 要 在设 定 生 产 函数 具 体 形式 的基 础 上 ,通 过 多 元统 计 分 析 技术 来 估 计未 知 的 参 数 ,其 最 大 的优 点 在 于 能 将 纯 粹 的 随 机 误 差 与 非 效 率 值 相 分 离, 缺点 在 于对 数 据 的要 求 较 高 , 同时 最初 函 数 的设 定 形 式也 可 能 并 不 符合 实 际 。 相对 而
银 行 运 营 描 述 为 盈 利 和 市 场 化 两 个 阶段 , 对
梳 理 利率 市 场 化新 政对 商 业 银 行 在资 金 筹 集
阶 段 和 资金管 理 阶段 的技 术 效 率 、纯 技 术 效 率 以及 规模 效 率 的影 响情化 的机 遇 和挑 战提 供 可供 参 考 的建议 。
基 于 上述 事 实 ,本 文 将 运 用 两 阶段 关 联
的数 据 包 络 分 析 模 型 ( R e l a t i o n a l T w o — S t a g e

《2024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范文

《2024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范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

利率市场化通过允许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然而,这一改革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其内在机制和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利率市场化会改变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风险管理和业务模式等方面。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贷款利率,从而提高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这也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风险管理难度。

此外,利率市场化还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探讨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发展历程和影响机制。

其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案例分析等。

四、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1. 利润空间的变化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定贷款利率,从而扩大了银行的利润空间。

然而,这也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导致贷款利率不断下降。

在存款方面,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存款利率,从而提高存款吸引力。

因此,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发生了变化,需要银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方式来保持盈利能力。

2. 风险管理难度的增加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

由于利率波动加大,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银行还需要面对客户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

因此,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能力,以保持盈利能力。

3. 业务模式和产品的创新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

浅析新利率市场化进程下商业银行_和而不同_的发展之路

浅析新利率市场化进程下商业银行_和而不同_的发展之路

2012年18期(6月)摘要:2012年6月7日和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两次非对称降息,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发生新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出发,采用“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研究银行业如何既实现合作共赢,又能走出差异化特色道路。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和而不同一、引言在《论语·子路》曾经提到过这样一种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广义上来说,“和”指的就是各相异事物在大局上所遵循的协调性、内在统一性,而“不同”则强调发挥各事物的个性和特殊性。

自古以来,“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备受推崇。

当前,在中国社会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时刻,对银行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究,“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同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行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1996年开始,我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货币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卓有成效,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金融更加有效运转提供了良好平台。

利率市场化乃大势所趋。

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放宽利率浮动区间,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2012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两次放宽利率浮动区间,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踏上了了新的征程。

非对称降息举措,对与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课题论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课题论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74874 银行管理论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必经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把双刃剑,它既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竞争压力。

所以,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采取及时有效地措施,趋利避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的运行机制存在两大特征:1、利率的变化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

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通过价格机制达到资金的合理配置,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

2、中央银行对利率进行间接的调控。

中央银行通过间接的手段影响利率,比如,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来调控全社会各种利率,由此来决定基础货币量。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1.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竞争能力。

利率市场化之前,国家当局实行对利率的管制,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相同的业务方面进行竞争,没有创新积极性。

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有了自主的定价权,商业银行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创新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扩大业务范围,这也就使得那些不受利率影响的中间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2.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间的竞争趋于公平化。

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我国的存贷款利率都是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各个银行都能获得稳定的利差,使得商业银行的收入大多来自存贷款业务,他们竞争的焦点也仅限于此,然而管制下的价格机制保证了各商业银行在竞争中都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使得这种竞争在商业银行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LPR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的文献综述

LPR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的文献综述

LPR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的文献综述作者:刘开饮来源:《商业经济》 2021年第8期[作者简介] 刘开饮(1986-),安徽阜阳人,助教,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金融科技。

刘开饮(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融资成本,当前我国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正确认识和对待LPR存在的意义以及研究分析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基于利率市场化以及LPR的基本原理的分析,综述现有文献中LPR对经济生产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界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试图找到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LPR;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 F8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1)08-0179-03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自1996年我国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取得很大进步,2003年3月央行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明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2013年我国全面放开贷款利率浮动限制,2015年我国又放开了存款利息上浮限制,此时已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2018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认为“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存在利率的‘双轨制’,一方面是因为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还完全由市场决定的。

”为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利率传导效率,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15号公告,不断优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更好地促进利率市场化。

一、LPR理论综述LPR,即Loan Prime Rate的简称,又称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时期,为了应对恶性竞争、避免银行破产倒闭提供资金,美国率先开发了区域利率市场化的应用工具。

选题意义与文献综述[总结]

选题意义与文献综述[总结]

选题意义与文献综述一)选题背景和意义1、选题背景(1)银行竞争的白热化:银行客户需求的变化——金融脱媒、银行产品创新的变化——信息网络化、银行准入门槛的变化——大客户变成同行、监管环境的变化——贷款限额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双紧”、盈利模式的变化——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营销和风控模式的变化——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跨界经营的崛起。

(2)流程银行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日趋成熟:国外银行的实践证明流程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对解决银行经营管理的各种问题富有成效;国内银行对流程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不断深入,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再造——事业部制变革的成功,给国内中小银行积极实践并总结业务流程再造提供示范。

2、选题意义(1)完善A银行杭州西湖支行公司业务流程再造,更好地推广RPC 运营模式,促进业务发展。

(2)为中小银行从业务流程再造向流程银行过渡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实践范例和经验总结。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国外文献综述1.1 再造与业务流程再造再造(reengineering)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文《再造工作》中提出,而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再造是由美国MIT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钱皮(James Champy)在1993年联手创作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运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的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步骤,固然能够提高单个环节的工作效率,但是缺乏对工作任务整体性和流程性的重新组合优化协作;他们给BPR下了个定义:“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必须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地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

”它的基本思想是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的独立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要随着企业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和“彻底性重新设计”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管理环境,围绕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须把工作任务重新设计分解并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

经济学毕业论文《浅谈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前景展望》

经济学毕业论文《浅谈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前景展望》

浅谈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前景展望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商品都不再完全受制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实现了价格市场化,因此,“利率”这一专属于金融机构的“商品”在中国的市场化势必是时代的需求,它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之必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传统的利率管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制约。

在这一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以及经济市场发展中必然的趋势。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因素。

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率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实施分析,随后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介绍与分析,并结合我国具体现状阐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优良契机和未来的改革路径,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前景展望II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nd itsprospect in our countryABSTRACT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hanging times, the market most of the goods are no longer fully subject to the country's macro-control,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rket price, so the "rate" the exclus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 "commodity" in China's market is bound to demand of the times, it appears inevit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market economic reform deepening, largely contributed to our financial markets made it, and the traditional rate regulation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market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also inflicting severe constraints. In this context,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to become China's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Through hard work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est rate market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but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ere is still a gap, bring some constraints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interest rate and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analysis, followed by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r regions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tatus quo elaborate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China's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s and the future path of reform, for the relevant officers.KEY WORDS:interest rate marke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spects浅谈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前景展望目录绪论 (1)1.利率及利率市场化基本理论 (2)1.1利率 (2)1.2利率市场化 (2)2.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及意义 (3)2.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进程 (3)2.2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3.外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6)3.1外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6)3.2外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1)4.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前景展望和几点建议 (12)4.1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展望 (12)4.2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发展的风险防范建议 (12)结论........................ .. (15)参考文献 (17)谢辞 (18)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nd itsprospect in our countryContentsIntroduction.............. .............. .............. .............. .............. .............. .............. .............. .. (1)1. The interest rate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interest rate market (2)1.1Interest rate (2)1.2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2)2.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3)2.1 Significance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3)2.2 China’s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5)3. Foreign interest rate market’s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to our country (6)3.1 Foreign interest rate market process (6)3.2 The change of foreign country after rate marketization (9)3.3The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to our country (11)4. The prospects and suggestion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to our country (12)4.1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our country…………………….12.4.2 The risk prevention advice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development in ourcountry (12)Conclusions (15)References (17)Acknowledgements (18)V绪论本文在查阅许多文献的基础上,对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理论进行论述;结合中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分析其发展意义;同时,对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进行分析对比,在别国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性的经验。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范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范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开放,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的确定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而非单纯的行政管制。

这一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与进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改革,逐渐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

这一进程包括逐步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自主定价权,推动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等。

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利率环境和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1. 存贷款业务影响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中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

一方面,这有助于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存贷款利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可能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或降低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从而影响其净息差和盈利能力。

2. 中间业务影响利率市场化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更多机会。

银行可以通过发展理财、信托、基金等中间业务来提高非利息收入,从而优化收入结构。

然而,中间业务的开展也需要银行具备更高的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3. 客户结构和业务模式影响利率市场化使得客户对银行的选型更加多样,银行需要更加注重客户需求和差异化服务。

这要求银行调整客户结构,发展优质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同时转变业务模式,从传统的存贷业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

这将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长期影响。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利率变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和风险。

通过调整存款来源和贷款投向,提高净息差和盈利能力。

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应加强金融创新,发展理财、信托、基金等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

利率市场化国内外现状

利率市场化国内外现状

利率市场化国内外现状利率市场化国内外现状利率市场化在国外的推行时间远比我国要早,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取得卓越成就,就必须要多借鉴国外的改革成果,下面是爱汇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国内外现状,供大家阅读!利率市场化国内外现状在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方面,张健华(2012)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不仅涉及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还覆盖了印度、韩国、拉美等新兴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对于中国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经验借鉴。

张晓朴和文竹(2013)则重点剖析了印度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背景、步骤、效果及风险控制机制,启示我国应加强利率市场化进行中的银行监管、合理安排重大金融改革顺序、稳步推动相关配套改革、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以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的冲击等。

金玲玲等人(2012)基于上世纪80年代国际经验的研究发现,尽管总体上看,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净息差收入趋窄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由于银行议价能力较强,负债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加之非格竞争手段的运用,使得净息差仍保持在一定水平;而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银行在资金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有可能也出现类似结果。

万荃等人(2012)采用“影子货币国家”(加拿大、瑞士和澳大利亚)和主流国际货币国家(美国、法国和日本)6个经济体20 年的跨国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合约密集型货币比率”和“金融自由化比率”两类制度质量指标在两类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结果表明,产权度质量和制度环境质量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制度有效性和制度稳定性能够显著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绩效水平。

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趋势和路径分析方面,易纲(2009)从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建立、中央利率体系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率调控等多个层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做了一个全面回顾,并提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在浅层次上是培育SHIBOR或其他利率基准,在深层次上是产权清晰、所有制多元化、打破垄断、有序退出、预算硬约束等。

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

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

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作者:黎梦瑶廉永辉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在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化的背景下系统考察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

在构造连续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基础上,对2007—2017年38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息差具有倒U形影响;(2)利率市场化对净息差的倒U形影响显著存在于股份制、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组,但在国有银行组中不显著;(3)价格效应是利率市场化对净息差产生影响的主要机制。

本文研究有助于明确利率市场化的经济后果,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实现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净息差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0)02-0075-10DOI:10.19647/ki.37-1462/f.2020.02.010一、引言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重大举措。

随着2013年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及2015年存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利率市场化引起宏观层面金融体系的深度变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然而,国际实践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及完成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面临巨大挑战,银行破产数目在改革初期急剧上升,有些国家甚至发生了系统性危机。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依赖传统业务、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以及粗放式发展等问题,利率市场化会如何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这一重要盈利指标呢?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可能意味着净息差缩窄。

肖欣荣和伍永刚(2011)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和过程的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利差呈缩窄趋势,但由于贷款占资产比重的提升,改革完成初期对银行净息差冲击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善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净息差仍呈现下降趋势。

朱琰等(2012)通过分析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拉美及东南亚各国利率自由化进程,认为利率市场化短期会造成净息差收窄。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

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

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2024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范文

《2024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范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应对策略。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通过影响银行的资金成本、贷款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三、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现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小,这直接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挑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四、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一)影响渠道1. 资金成本:利率市场化使银行面临更大的资金成本压力。

为了吸引存款,银行需要提高存款利率,从而增加了资金成本。

2. 贷款定价: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在贷款定价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但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如果定价不当,可能导致贷款损失,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3. 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使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可能的风险损失。

(二)影响程度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其盈利能力受到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大型商业银行由于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而言受到的影响较小。

而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实力较弱,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受到的影响较大。

五、应对策略(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应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风险管理: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可能的风险损失。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以利率走廊的分析为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以利率走廊的分析为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以利率走廊的分析为例刘晓伟(华东政法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1620)摘 要: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随着金融深化改革的进行,显得越来越乏力。

如何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如何建立价格型的政策框架也亟待解决。

利率走廊机制由此也逐渐地走入我国经济学家的研究视角,但国内对此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然后比较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并为如何构建利率走廊机制的宽度和政策利率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使其能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利率走廊;货币政策框架;金融深化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19)12.0003-05导言(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中国金融深化的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也逐步形成。

2015 年 11 月 20 日,人民银行下调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即SLF,隔夜和7天的利率分别降至2.75% 和3.25%。

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利率走廊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利率走廊的上限也逐渐浮出水面。

近几年我国加速深化金融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方面,无疑走出了非常深远也非常坚实的一步。

同样,我国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框架,也能够进一步得到完善和丰富。

如果说SLO的出现,增加了央行的操作准度和范围,那SLF的出现,是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更加保证了金融促进实体经济的导管作用。

本文的研究意义是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以独特的视角来简单研究如何由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过渡到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

同时简要探讨如何构建利率走廊的最优政策利率和走廊宽度。

本文希望能够通过一些简要的基础探讨,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能够有一些的借鉴和启发。

(二)现有文献综述 综合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目前中国市场的利率走廊机制定义如下:利率走廊机制是一种短期的利率调控模式,主要被中央银行用于平滑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

各国的中央银行会事先向各商业银行分别提供一个存贷款便利,进而由存贷款便利会产生一个利率区间,进而由这个利率区间来控制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顾光科学号:班级:工管实验班
文献综述
一、前言
利率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它包括存贷款利率、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再贴现利率、票据市场利率、证券收益率、债券收益率、债券回购利率等等。

世界上的利率管理体制有三种:、市场型,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水平;、限制型,由货币当局限定利率的上下限,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在上下限的范围内决定利率水平;、管制型,完全由货币当局来决定利率水平。

从广义上来说,管制型利率体制的概念有时包括了上述的管制型和限制型利率管理体制。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

其基本含义如下:第一,利率水平由市场决定;第二,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第三,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自主决定资金交易对象、规模、价格、期限和融资条件。

世纪,世界各国曾经掀起一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热潮,成功国家不少,而失败的国家则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这些都是对理论的实践。

国外的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中,有的是在成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理论,如弗里德曼、凯恩斯的理论;有的是对发展中国家研究的成果,如著名的麦金农、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另外,现在国外关于利率市场化又有一些新的理论研究,但往往从动态或静态角度研究不同利率制度下的效率问题,没有涉及具体国家经济制度环境的具体研究,不能解决具体国家利率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问题。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是一种制度的变迁,我们应该更多的从制度变迁的有关理论中汲取营养,才能理解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变迁逻辑。

二、国外利率自由化的研究
国外理论背景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两种学说是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理论成立的隐含假设是成熟市场经济环境。

而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是中间过渡的状态,意味着资源配置形式的高度不稳定,市场分割、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经济主体对一些市场信号的不敏感等问题,使得模型中涉及的资本和商品的价格
变化(即利率和物价变化),不一定导出理论模型中描述的数量变化,中国的经济并不能完全按照这两种学说所描述的那样运作。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
()凯恩斯利率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利率是调节整个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变量。

利率高低对于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利率对经济作用的机制是:利率由对货币的供求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导致利率变动,利率变动改变投资和消费的成本,改变储蓄的报酬,进而影响总支出,最后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

凯恩斯把经济的萧条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利率是连接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纽带,因而利率可用作启动经济的杠杆。

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效应为:
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水平下降→投资水平上升,消费水平上升→总支出增加(有效需求增加)→经济复苏
()货币学派的利率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与货币供求的关系并非如凯恩斯所认为的那样:货币增加使得利率下降、货币减少时利率上升。

他们认为这只有在短期分析中是正确的,但在长期分析中则并不对。

因为:
()价格水平的提高将使降低了的利率回升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存在与价格上涨形成合力推动利率的进一步上扬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年,美国有两位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大约同一年先后出版的两部著作中,不约而同的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模型。

虽然他们论述的角度和问题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讲却得出了颇为近似的结论:主张发展中国家要实行金融深化、利率市场化。

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论”。

他发现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而且程度很深。

金融抑制两个基本特征是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和有选择的信贷分配。

政府管制的过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导致低水平储蓄和过高的资金需求,这种供求矛盾又导致政府更多的干预,如强制储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