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教案资料
老子道德经及注释
![老子道德经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a723816eff9aef8941e0650.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注释[原创2008-08-25 11:17:56]字号:大中小第一章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具体操作的技术学问,不是天地本体的精神;可以具体表达的形容描述,不是事物真实的性状。
无,是对天地本始的那种混沌虚无之描述;有,是对万物表现的那种具体实有之描述。
所以,通常处于混沌虚无的恍惚状态,是为了观察万物变化之微妙;通常对于具体形质的精确把握,是为了观察万物变化之行迹。
这两者观察方法同根同源,却有“无”与“有”两种不同的称谓,可以统称之为“玄”。
两种观察方法的灵活运用,就是种种机妙产生的门户。
“玄”字,篆书的写法是上面一点一横,下面是象阿拉伯数字“8”那样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圈,这两个圆圈是否可以理解为阴与阳、有与无呢?如果这么理解,那么“玄”字的意思大概就是“寻找能统一阴阳、有无的那一点”。
或者,把两个圆圈看成是两只眼睛,那么就是“用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寻找世界的统一点”。
由此可见,“玄学”其实就是灵活运用无与有两种不同观察方法来研究事物变化规律、把握阴阳辩证关系的科学,而不是玄虚的学问。
第二章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人们都认为“美好的事物”才美好,于是丑恶就出现了;人们都认为“吉祥的事物”才吉祥,于是不祥就出现了。
因为对事物形式的比较,产生了“美好”、“吉祥”这样的概念,由此将产生对这些事物的追逐、争夺,必然导致相反的、人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出现。
同样地,实有与虚无,源自于对存在形式的相对比较;困难与容易,源自于对成就过程的相对比较;修长与短小,源自于对外观形状的相对比较;高上与低下,源自于对位置倾向的相对比较;音乐与噪声,源自于对和谐效果的相对比较;前行与落后,源自于对追随状态的相对比较。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554573a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2.png)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道德经》全文及注解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易解】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易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a95b034a7302768e993968.png)
道德经南日明诚第一章,开宗明义宇宙万有总则.道为包有能量法则之宇宙之本体,生起无极,太极之用,而化生阴阳万事万物之象。
道,道,就是宇宙能量法则统一体,是形而上的部分。
可道道可以实践履行。
非常道这种道并非能用世间常态的方法去领悟践行。
名可名名是指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所以各有各名,非常名万事万物都在生灭运化、有成有毁中,所以所有的可名,都非长久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形而上的道看似无,却是生起万物妙有之本始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下的万物妙有,是生起有形有质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要悟形而上之道,应以常无的清静本然之心与道相应常有,欲以观其徼。
要起形而下之用,应以常有的心,事来则应之心以观万物万化之法则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无,这两者是一体同源,然而作用与现象不同,空有不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无穷相生之道妙,是生成万有之根本第二章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你立起个善恶美丑的概念就断裂了本原之美,只看到波浪看不到大海。
从用上来说,1,善恶美丑只是个概念,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尽相同2,对善恶美丑的执着,会产生更多恶丑之事,孔夫子不见好德如好色者。
从道体上来解释只能引用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故,有无之相生,所以,有与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中,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较(形),难与易在心中始终是对峙的,长与短是在比较中体现的,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高与下是互相依存的,音声需要相合,前后需要有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深知自然运化规律的圣人自身合于大道,处事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端正自己的同时也感化他人,让人们能自觉地就感受到。
万物作而不辞,如同大道清静自然地孕育、生化万物而不辞劳苦。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生化而不占有、不仗恃、不居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5067e42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9.png)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道德经—老子上篇—道经第一章天地之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
“无”,是天地的始源;“有”,是万物的开端。
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的观念就出现了。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发,难和易相互转化,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施予教导。
万物任由其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有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功业才不会离开他。
第三章圣人之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解:不崇尚贤能的人,这样就会使人民不去争夺名利。
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这样人民也就不会产生偷盗的行为。
不令人们见到可以激发他们欲望的那些东西,这样人民的心就不会被扰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会净化人民的心志,而满足它们的温饱需求,会削弱它们的欲望,强壮它们的筋骨,始终令人民没有奸诈的想法,没有非分的欲求,使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
道德经原文及注解
![道德经原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b4e33f09960590c69fc37686.png)
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一章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圣人之治,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玄牝之门,谓天地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以其无私,故成其私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抟气为柔,明白四达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8]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有以为利,无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3afdc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4.png)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道德经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806a14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c.png)
老子道德经注释《老子道德经》1.第一章1.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注释: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 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以及万物运行的规律;第二个“道” 是言说、表述的意思。
“非常道”,即不是通常所说的道,意味着真正的“道” 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 指对事物的称呼、概念;第二个“名” 也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非常名” 表示不是普通的名称概念,真正的事物本质难以用固定的名称来完全定义。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 指的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形态;“有名”则是指万物产生之后,有了各自的名称和特征,所以说“有名” 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 指经常保持一种无的状态或心境,去观察“道” 的微妙之处;“常有” 则是从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表象和边界。
5.“玄”:形容道的深奥、神秘、难以理解。
3.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名称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是天地的初始状态;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无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表象。
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
玄而又玄,是宇宙万物奥妙的总门。
2.第二章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注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
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美和丑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
《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3bcb97a5e9856a561260b0.png)
《道德经》第1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2、学习《道德经》节选文段,理解《道德经》节选章节的内容;3、背诵节选章节。
过程与方法:1、利用视频、音频,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熟悉、理解所选章节。
2、老师讲授、点拨、启发相关内容,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评价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去糟粕取精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初步了解道的实质,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经》要旨,背诵《道德经》节选章节。
教学难点:《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比较深奥,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读;同时也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经典著述;网络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太极》。
(本曲目为国学经典“天籁古琴曲”中的精品。
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山寂寂,琴瑟和鸣……闭目聆听,实在沁人心脾。
欣赏此曲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家把心静下来。
)2、同学们,你知道爱因斯坦枕边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哪一本吗?(意在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是《道德经》!那为什么这么畅销?——因为这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智慧,中国文化的书。
她被誉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第一章。
二、我心中的老子,我所了解的《道德经》。
(一)小组交流有关资料。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老子和他们所了解的《道德经》。
(如果学生准备很充分,老师不必要多说,可以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
)(三)教师只是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必要才适当补充。
1、老子为什么叫老子?2、紫气东来的故事(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的趣闻)。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教程文件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教程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7c9334bb68a98271fefaba.png)
《道德经全文注释》第1-10章第一章众妙之门【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人间道很多,不是永恒的道;人间名很多,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
永恒的无,可以观察道的奥妙;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端。
有和无,是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道心得】1、“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2、“无”是道的存在方式,天下万物从无中衍生,掌握“有”和“无”的方法,顺天应人,方可大自在。
3、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
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
要懂得自然自如。
4、遇到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于表白。
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5、“道”的门是为宁静而敞开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用沉静去管,管他就要先自在。
6、人类与自然大道本为一体,远离自然大道。
第二章有无相生【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 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è)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fú) 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shì)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皆知美自称为美,就有丑了;皆知善自称为善,就有不善了。
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的规律。
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功成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悟道心得】1、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道德经》全+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拼音+注释(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fd0607f4ad51f01dc281f18b.png)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hī之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ān 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iānɡ相shēnɡ生,nán难yì易xiānɡ相chénɡ成,chánɡ长duǎn短x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ià下x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hēnɡ声xiānɡ相hé和,qián前hòu后xiānɡ相suí随。
《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47f8fe524de518964b7dbf.png)
参评原创教案《道德经》第1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2、学习《道德经》节选文段,理解《道德经》节选章节的内容;3、背诵节选章节。
过程与方法:1、利用视频、音频,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熟悉、理解所选章节。
2、老师讲授、点拨、启发相关内容,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评价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去糟粕取精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初步了解道的实质,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经》要旨,背诵《道德经》节选章节。
教学难点:《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比较深奥,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读;同时也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经典著述;网络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太极》。
(本曲目为国学经典“天籁古琴曲”中的精品。
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山寂寂,琴瑟和鸣……闭目聆听,实在沁人心脾。
欣赏此曲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家把心静下来。
)2、同学们,你知道爱因斯坦枕边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哪一本吗?(意在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是《道德经》!那为什么这么畅销?——因为这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智慧,中国文化的书。
她被誉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第一章。
二、我心中的老子,我所了解的《道德经》。
(一)小组交流有关资料。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老子和他们所了解的《道德经》。
(如果学生准备很充分,老师不必要多说,可以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
)(三)教师只是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必要才适当补充。
1、老子为什么叫老子?2、紫气东来的故事(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的趣闻)。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https://img.taocdn.com/s3/m/54d8f794866fb84ae55c8d35.png)
《道德经全文注释》第1-10章第一章众妙之门【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人间道很多,不是永恒的道;人间名很多,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
永恒的无,可以观察道的奥妙;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端。
有和无,是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道心得】1、“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2、“无”是道的存在方式,天下万物从无中衍生,掌握“有”和“无”的方法,顺天应人,方可大自在。
3、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
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
要懂得自然自如。
4、遇到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于表白。
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5、"“道”的门是为宁静而敞开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用沉静去管,管他就要先自在。
6、人类与自然大道本为一体,远离自然大道。
第二章有无相生【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â)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â),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fú)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皆知美自称为美,就有丑了;皆知善自称为善,就有不善了。
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的规律。
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功成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悟道心得】1、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方案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4735de9e3143323968935b.png)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附: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国学《道德经》第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道常无名,朴①。
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
《道德经》原文妙解-第1~10章-(精准传递老子智慧而又平实易懂的译本)
![《道德经》原文妙解-第1~10章-(精准传递老子智慧而又平实易懂的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6fd9bb4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4.png)
《道德经》原文妙解-第1~10章-(精准传递老子智慧而又平实易懂的译本)第一章道为天地万物之总源头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宇宙本体,是演化一切万有的总源头。
有关道的语言、文字、名相都只是对道的抽象叙述。
抽象叙述的语言名相不会等同宇宙恒常存在的道。
“名”是指从宇宙本体演化出来的一切万有,包括日月星辰、植物、动物。
万物本来没有名称,为了沟通、方便区分,人类给万物命名、贴标签。
所有的命名、名词、名相都只是虚设的标签。
名称、标签只是个代号,并不等同万物本身。
广义的道,包含未显相的宇宙本体,称为“空无”;和已显相、能观看得到的万有、日月星辰。
“空无”含藏无比巨大的能量,能演化出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所以“空无”就是天地、太阳系的源头。
显相的有形有相的天地、太阳系能进一步演化出植物、动物、人类、万物,所以称为万物之母。
所以要常常从“空无→能演化出天地日月”,以观察出宇宙本体“空无”的奥妙。
常常从“有形有相的天地日月→能演化出植物、动物、万物”,以体悟天地的浩瀚伟大、造化之妙。
不管是宇宙本体、未显相的空无,或已显相出来的天地、日月星辰、万有,统统称为道。
空无与万有,虽名相不同,却都是道的一体两面,只是未显相或显相而已。
两者都非常的玄妙。
道太玄妙、太玄妙了,远非一般人所理解那般。
道是世人所知各种玄妙的总源头,真是太玄、太奥妙了。
注:文中的“道”字分两大类:1、一般字体的“道”是指:道理、法则、规律、真理、道路。
这是一种抽象的叙述、诠释。
2、黑体的“道”字:是用来代表宇宙本体(未显相),有时也含盖由本体演化出来的一切万有、天地、日月星辰、大自然(显相)。
这是实相的代号。
注:文中的“道”字分两大类:1、一般字体的“道”是指:道理、法则、规律、真理、道路。
道德经教案全集
![道德经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a72159f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7.png)
道德经教案全集《道德经》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第一章。
2、讲解。
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了解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具及电化教学: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是一本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
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a4934b9a5e9856a57126011.png)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道德经第1-10章
![道德经第1-10章](https://img.taocdn.com/s3/m/d279bf7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6.png)
所以孔子赞舜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
第四章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家子,象帝之先。
光绪十年孟冬月谷旦元吉黄裳自序
第一章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
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观之《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道不可无称矣。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曰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气在抱也母者天地既辟之后化生万物是也。
理无气不立,气无理不行。单言道实无端倪可状,惟即阴阳发见者观之,庶确有实据。此章言无善无美之真,直抉大道根源,望人端本立极,以为修身治世之基。有无易难数句,是教人由有对待之阴阳,返乎真一之气。其中又教人从有无相入处,寻出玄关一窍,为炼丹之本根。至于守中养丹,阳生活子,运转河车,亦无不层层抉破。惟圣人直指其源,故恭己无为。不言而信,虽有生有为,而在己毫无德色。迨至功成告退,视富贵为不足重轻,非圣人孰能与于斯学,学者玩索而有得,非但下手有基,即通天亦有路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道德经全文注释》第1-10章第一章众妙之门【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人间道很多,不是永恒的道;人间名很多,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
永恒的无,可以观察道的奥妙;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端。
有和无,是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道心得】1、“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2、“无”是道的存在方式,天下万物从无中衍生,掌握“有”和“无”的方法,顺天应人,方可大自在。
3、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
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
要懂得自然自如。
4、遇到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于表白。
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5、“道”的门是为宁静而敞开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用沉静去管,管他就要先自在。
6、人类与自然大道本为一体,远离自然大道。
第二章有无相生【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 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è)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fú) 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shì )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皆知美自称为美,就有丑了;皆知善自称为善,就有不善了。
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的规律。
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功成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悟道心得】1、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2、执著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执著,要放下。
放下才能自在。
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4、成功是成就那个功,不是去占有那个功。
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要老以为功在自己。
5、无为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能放下。
6、不是不去说,而是用合适的方式去说。
不用担心,只要心灵明白就可以了。
7、我们愿用诲人不倦的精神竭尽毕生努力行善天下,万众一心祈祷地球安平泰,祈祷人类安平泰!第三章无为妙用【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要特意崇尚贤才,使人民不争斗。
不要看重稀有物品,使民不偷盗。
不显耀各种贪欲,使民心不乱。
所以圣人的方法:净化人的心灵,关心人民生活,弱化争名斗志,增强人民体质。
常使民没有杂念、没有贪欲,使“智者”也不敢妄为。
为无为,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治理的。
【悟道心得】1、生活在群体社会,我们的意志和情绪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干扰,原本纯净的心灵,因为杂念太多而变得复杂和浮躁。
如何才能抵御外来不良杂念的干扰与影响呢?一是自我修炼,要善于辨别杂念的是与非,进行自然自觉地过滤;二是设置抵御是非的屏障,不接受、不沾染、不进入,让杂念污染无孔可入;三是培养自己能够理顺化解的一身正气。
2、物欲横流,舍本求末;追逐浮尘,因小失大。
3、不要被表象的名号所迷惑,心要宁静,不要纷乱。
4、《道德经》的核心是修心。
饮食调节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要太在乎一句不顺心的话,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5、不要自作聪明,不要老是为了名利目的才去做事情。
6、不要老想着有为,有时候自自然然就是真正的药方。
第四章道体虚空【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yíng)。
渊(yuān)兮(xī),似万物之宗。
挫(cuò)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广大的,其作用无穷无尽。
道是深远的,就好像万物的始祖。
磨掉锋芒,化解纠纷;与光相和,与尘同在。
道是幽隐的,似在似不在。
吾不知是谁的孩子?好像在天帝之先。
【悟道心得】1、一支蜡烛放进全黑的屋子,黑暗瞬间消失。
如果增加蜡烛,房间越来越亮。
但决定性的变化是第一支蜡烛,是它冲破了黑暗!所以,我们要明亮心中的道,第一步立志很重要。
2、活到老,学到老!经常保持心田上的虚空,吉祥之气才能不断生长。
3、言词不要锐利,伤人就是伤自己。
待人和气,真心帮助别人就是种福田。
4、要学习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保持纯洁,心系大众。
5、要爱护左邻右舍,要关心他们。
要想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6、人的成功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唯有修炼好心灵,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没有修炼好心灵,即使取得了成功,也不能保持长久。
7、对上要敬,对下要慈,对人要和,对事要真。
第五章不偏不倚【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圣人无所谓仁爱,任凭百姓自然生活。
天地之间,不是像风箱吗?虽然空虚却不会穷尽,越是抽动风量越大。
多言害身,不如守中。
【悟道心得】1、要学习天地精神,少私寡欲,不要有压力,尽力而为。
2、如果有人伤害我们,我们应该非常平静地面对,不要太在乎别人的伤害,这就叫修心。
心量放大,福就大。
3、如果老是记着别人伤害了我们,这个就叫实,叫心胸狭窄。
如果我们再要往心里装长寿,装健康,装成功,装更多的财富,就装不进去了。
因为我们的心老早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塞满了。
4、人生要幸福成功,就要时时保持住自己一颗虚空的心。
5、以天地为镜,少说多做;以人为镜,时时检查自己不足的人,才是守中,才能获得大自在,大成功。
6、天地本是大课堂,用好身边活教材。
有为之善有善尽,无为之善无不成。
第六章天地之根【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xuán)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自然之神不死,它是玄妙之母。
玄妙母性之门,是天地之根。
绵绵不绝永远存在,它的作用取不尽。
【悟道心得】1、虚怀若谷是起死回生的好药方。
2、放下也是另一种拿起。
舍弃也许是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3、世间事总有个根源,根源在天地。
要注意生活世界的安排,更要注意内在山谷精神修持。
4、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但一把筷子很难被折断。
在建造功德林中完善自我,就是让人生的山谷更广大,就是让人生的山峰更雄伟。
5、痛苦和磨难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生活中没有阻力,人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旅途的艰险会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人不怕痛苦,只怕丢掉刚柔;人不怕磨难,只怕失去希望。
第七章超然物外【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所以能长久存在。
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反而能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
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故而能成就他自己。
【悟道心得】1、佛家说,心魔即魔,心佛即佛。
人的幸福、快乐、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心灵修持程度决定的。
2、能为别人服务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3、自生性强,自灭性也强。
4、心态决定命运,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5、成就別人,就是成就我们自己。
6、让开不争,是最重要的药方!别人生长了,我们也生长了!7、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8、我们万众一心,祈祷三界安平泰、家庭安平泰、人类安平泰,这是我们的责任。
第八章以水喻道【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chǔ)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而不相争,处众人最厌恶之地,故接近于道。
居住善于选择,心灵善于虚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语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能动,行动善于适时。
只有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悟道心得】1、《道德经》的核心是心道,是柔弱的道,是低位的道,包容的道。
2、和谐,是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和智慧。
3、大海汇聚的水有大河水、小河水,也有小臭水沟的水。
如果大海很挑剔,不愿意要小的、脏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够成为大海呢?4、人与人之间都是由特殊的语言信号来联结。
重视自己的语言吧!语言是力,语言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狱!5、在肯定和赞许别人的同时,也是润泽自己心灵的最佳途径。
第九章物极必反【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jiù)。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拿得满满,不如适可而止。
锋芒尖尖,不能长久。
金玉满堂,谁能守住。
富贵骄傲,会招灾祸。
功成身退,是自然大道。
【悟道心得】1、说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蠢。
2、恶语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我们骂他,我们的心就被污染了。
3、懂得赚钱,更要懂得用钱。
4、让后来者居上!这种功成身退是一种高尚,更是一种人生的大格局,大自在!5、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6、我们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我们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7、使自己孤立和不得人心的最快的方法是:自私自利和到处说别人闲话,心胸狭隘和语言尖刻。
第十章修养玄德【原文】载(zǎi)营魄(pò)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dí)除玄鉴(jiàn),能无疵(c ī )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cí)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zhǎng)而不宰(zǎi),是谓玄德。
【译文】身心合一,能不分离吗?专心柔和,能像婴儿那样吗?荡涤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天门开合,能保持虚静吗?通达明白,能保持低位吗?生养万物,造化万物但不占为己有,推动万物成长却不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悟道心得】1、说话和谐,为人处事和谐,全身细胞都跟着和谐。
2、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3、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別人。
4、心静血清,血清无疾。
5、逆境可遇不可求。
要珍惜、要感恩,因为它是成长的资粮。
6、付出比索取更能获得福报。
7、每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无不是自己造成的!如果说是别人造成的,这是假的,是冤枉的!8、如果我们只问耕耘,莫问收获,那么,这样的德就会不断地积累,福报自然就在眼前,这样的生命多么自在!各位家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梦?什么是中国梦主平台?什么是中国梦副平台?感悟中国梦】中国梦是今天的神话,明天的实践、未来的辉煌,是当代的佛法,是世界奇观,是天下的博爱与公道!看懂中国梦要经过四个阶段:误——雾——悟——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