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品德教学更有实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品德教学更有实效

发表时间:2012-05-02T13:28:42.7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4月总第54期供稿作者:付容花

[导读] 总之,只有家庭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养成,才能让学生更茁壮地成长。

◆付容花山东省昌邑市围子街办围子小学26130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的“开放性”、“活动性”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近几年,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时,不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学习,还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把课堂学习的小环境开放到社会学习的大环境,让品德学习更有实效。

一、课前探究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怎样培养孩子们“乐于探究”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前探究,做好活动准备。孩子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的活动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活动。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

例如我在上《我爱家乡》这课时,在两个班进行了同样的教学设计:让孩子在自己的家乡走一走,欣赏一下自己美丽的家乡,看看家乡的变化,并且搜集与家乡有关的资料。(1)班的孩子在课前搜集到了许多资料:有的带来了家乡的照片,有的带来了画报,有的带来了家乡的土特产,还有的为家乡写下了动人的诗篇……有许多老师都没有准备到的东西,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几乎没用老师讲,学生就能把自己美丽的家乡娓娓描述,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2)班的孩子由于没有准备充足家乡的材料,课堂上仅靠我的引导显得很单调、很被动,教学效果不好。这让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也感受到课前探究活动关系到整堂课活动的开展,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课前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发地“生成”,“规则”没有先行,教师不给予指导,也不加以掌握,让孩子们信马由缰,随便搜集,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散乱”的答案,显得“有形”而“无神”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高效地进行活动。

二、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实地采访调查、快乐的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还有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老师提供了教育的机会。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我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就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有位老教师在上《我会好好吃》这课时,就做得很好。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老师只对他们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时是不能接受的。而陈老师的巧妙设计就在于创设了“小陈自助餐厅”的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午餐,之后通过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再一次地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菜谱进行修改,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活动中,学生一边玩一边学,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儿童,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例如我在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时,先出示了一个书包,直接引入主题,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的愿望;然后根据课程表整理书包,为书包减肥;再展示自己整理的书包;最后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展示完书包后,为了奖励自己,大家一起朗诵了一首大家都喜欢的诗歌。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学会了整理的方法,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情也要学着去做,体谅家人的辛苦。

三、进行课后实践,让良好的道德体验在生活中延伸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

随着计划生育的有效落实,家中的孩子几乎是独生子女,因此对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把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评价策略作为“建议”向家长提出;接着,通过不定时的“信访”、“电访”将每一个活动目标实现。如《我长大了》,要求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不会的事学着做。这就要求家长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去锻炼。《我是家里的开心果》,就要求家长配合接受孩子的关怀或问候。《在学校的一天》中孩子作息时间的安排与执行更是需要家长的全力辅导和督促。……总之,只有家庭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养成,才能让学生更茁壮地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