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18页]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db7be614964bcf84b9d57b47.png)
二、《伪君子》 《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剧本的锋 芒指向教会,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喜剧根据 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写成。 首次在宫中上演后便遭到大主教和皇太 后的反对,第二天就被禁演。为此,莫里哀 一直努力了五年,先后三次给国王路易十四 上陈情表,为此剧辩护。后来,由于皇太后 去世,莫里哀又多次上陈情表,路易十四才 同意解禁。
(三)类型化人物比较突出人物的共性和普遍性的品 质,而忽视了人物的特殊性和个性。 类型化人物的创作的理论渊源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和贺拉斯的《诗艺》中就有萌芽。笛卡尔的唯理论是古典主 义的哲学基础。他的《方法论》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都 强调理性,这必然导致人物的类型随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个性化典型论的发展,类型化的文学创作逐渐被取代。但 是,类型化的创作基本上是属于现实主义的,莫里哀的创作 不仅为古典主义也为整个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失乐园》、《复乐园》、一部诗 剧《斗士参孙》
约翰·弥尔顿
二、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最重要的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是起源于意大利、盛行于法 国、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亨利四世时代的诗人马来伯(1555—1628)最先 提出:诗歌要为王权服务,语言应该纯洁、明晰和 合乎逻辑性,创作要有严整的格律。 他的后继者沃日拉(1585—1650)、沙普兰 (1595—1674)、盖兹·德·巴尔扎克(1595—1654) 等人都积极加以推行。
再次,古典主义剧作家都以追求形式的完美为己任,他们 的剧作大多结构严谨,情节单一。 为了把剧本写得精炼、集 中,或者说写得更合乎“理性”,更具有“古典”特色,古 典主义剧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守着所谓的“三一律”,也 就是“三个整一规律”,即:戏剧时间的整一,剧情发生在 一昼夜之内,戏剧地点的整一,剧情发生在同一地点,以 及,剧情本身的整一,即单一线索。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有三 位大师,他们是: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课后习题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圣才出品】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课后习题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8ffd84131b765ce04081423.png)
第4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1.阐述《失乐园》的叛逆精神。
答:(1)诗中的叛神撒旦反抗上帝,不屈不挠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当时欧洲最杰出的诗人。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主要的作品。
这部长诗共12卷,取材于《圣经》,写叛神撒旦造反的故事和亚当、夏娃违犯上帝禁令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乐园的故事。
诗中描写的许多战争场面,可以使人联想到革命年代激烈战斗的情景。
诗中最动人的形象是叛神撒旦。
他反抗上帝,不屈不挠,虽然处于失败的地位,被囚于地狱的火海中备受煎熬,但仍是毫不气馁,鼓励同伙们继续战斗。
他说:“战场虽失败,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服,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2)诗中的叛神撒旦骄傲、专断和欺骗从这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革命者当年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气概,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复辟时期坚持立场、继续战斗的崇高品德。
诗人也批评了撒旦的骄傲、专断和欺骗行为。
另外,长诗对亚当与夏娃的描写,既同情了他们对知识与自由的追求,也批评了他们未能以理智克制情欲的错误。
这些都可以说是诗人对1642年革命的反思和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
2.如何评价古典主义理性原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答:(1)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有其进步意义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说过:“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这里所说的理性与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思想密切相关。
笛卡儿在哲学上是个二元论者,他认为:人人都有判断事物、辨别真伪的能力,即良知,它先于感性而存在,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实践的标准。
笛卡儿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反对宗教的神权和蒙昧主义,有其进步意义。
(2)古典主义理性原则使戏剧艺术趋向严谨、规整,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力笛卡儿还主张人们应该用理性克制个人情欲。
笛卡儿的哲学反映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也代表了从混乱走向统一的时代趋势。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概述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35fc5f2240c844769eaee59.png)
古典主义戏剧在各国的共同之处。 首先,古典主义戏剧家,尤其是悲剧作家,大都从古希 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寻求戏剧题材,就像当初古希腊悲剧作 家都从神话中寻求题材一样。 其次,古典主义剧作家大凡都崇尚理性。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们认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是崇尚理性的。二是当时盛 行于欧洲大陆的唯理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尤其是笛卡尔的理 性主义哲学,一度为众多的文人作家所信奉。也就是说,古 典主义的文学理想是克制个人情感、为恪守理性原则而作出 自我牺牲的“英雄行为”。
英国的清教徒文学,内涵更为丰富,艺 术水平更高。
约翰·班扬(1628—1688)写 了讽喻小说《天路历程》(1678), 描写一个“基督徒”从毁灭之城 出走,经过绝望泥潭、名利场、 怀疑堡等地,历尽艰险,最后到 达天国,以宗教性梦幻故事的方 式讽喻现实,批判贵族阶级。 约翰·弥尔顿(1608—1674) 是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也 是当时欧洲最杰出的诗人。
再次,古典主义剧作家都以追求形式的完美为己任,他们 的剧作大多结构严谨,情节单一。 为了把剧本写得精炼、集 中,或者说写得更合乎“理性”,更具有“古典”特色,古 典主义剧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守着所谓的“三一律”,也 就是“三个整一规律”,即:戏剧时间的整一,剧情发生在 一昼夜之内,戏剧地点的整一,剧情发生在同一地点,以 及,剧情本身的整一,即单一线索。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有三 位大师,他们是: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
彼埃尔·高乃依(1606— 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 创始人。代表作是《熙德》。 他的《熙德》、《贺拉斯》、 《西拿》、《波利厄克特》 被称为高乃依的“四大悲 剧”。
彼埃尔·高乃依
让·拉辛(1639—1699)是后起的古典主义悲剧作家。他 一生写有十一部悲剧,代表作《安德洛玛克》被认为是古典 主义悲剧的典范。拉辛的悲剧有三个特点: (一)他常常将“理性”置于残酷的戏剧冲突之中,先 激起观众的恐惧和愤怒情绪,然后便产生了期待“理性”胜 利的心情。 (二)他虽严格遵守“三一律”,但“三一律”在他手 里不仅不是一种束缚,相反成了他得心应手的工具。 (三)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的分 析,可谓入木三分,而这是一般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难以做到 的。
4 17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
![4 17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2928adfad51f01dc281f1fe.png)
第四章 17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第四章授课题目:17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17世纪文学文学的创作概况;理解法国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掌握三一律的创作规范;莫里哀喜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伪君子》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7世纪古典主义、巴洛克、清教徒文学;高乃依、拉辛、弥尔顿、莫里哀的创作;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间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7世纪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世纪。
革命刚刚露出曙光,而顽固势力的阴影依然遮天蔽日。
历史站在转折点上,各种思潮泥沙俱下。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始。
资产阶级处死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国。
然而后来王政复辟,几经周折,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这次并不彻底的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然而,在欧洲大陆,封建统治达到了最高峰。
法国结束了胡格诺战争•(•1562-1598)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到路易十四时期最为鼎盛,•这位在位72年的“太阳王”,将自己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公开宣布“朕即国家”。
当时,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成长壮大,君主实际上充当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表面上的调停人。
一方面,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则依附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于是,法国经济日益繁荣,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封建势力加强,尤其是天主教会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深重灾难,它利用宗教裁判所、禁书、火刑等来迫害新思想家,阻挠改革。
又利用耶酥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
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永远向前的,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就出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倒退。
与历史情况相一致,各国文学也呈献出复杂的状况。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https://img.taocdn.com/s3/m/7e8dfc5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8.png)
• 2. 进一步揭发答尔丢夫伪装虔诚旳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么一种障碍”。当他旳罪行面临
• 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旳寡妻)、
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布瓦洛: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布瓦洛 • 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最大成就: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旳艺术》
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旳最高准则。全 方面系统得论述了古典主义旳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作者由此而取得“古典主义立 法者”旳称号。
• 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旳反封建反教会旳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旳同义
语,是个不朽旳艺术经典。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1遵照了古典主义旳“三一律”原则。 • 情节单纯集中:都是体现答尔丢夫旳虚伪与欺骗;时间:二十四小时之内;
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种布景,就是奥尔贡旳客厅。
旳现实主义手法。
• 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 • 2.反拨 • 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旳过分强调,造成了否定一切秩
序旳倾向。
• 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旳创始人
• 高乃依《熙德》(被公以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
范性作品)
• 《熙德》主人公:罗狄克、 施曼娜。 • 作品经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旳冲突
分雕琢和华丽旳建筑。
• 2. 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旳生死、
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 梦幻手法、并体现出华丽纤巧旳风格。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bcee1de6f1aff00bed51ee4.png)
桃丽娜: 桃丽娜:揭露宗教伪善反对封建道德的主要 人物。 人物。 她以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成为第一个识 破答丢夫的人, 破答丢夫的人,而且在战斗中也表现出她的 机敏、勇敢。她不怕主人的威胁、殴打, 机敏、勇敢。她不怕主人的威胁、殴打,坚 决反对奥尔恭把女儿嫁给答丢夫。 决反对奥尔恭把女儿嫁给答丢夫。 莫里哀将这个人物设计为女仆身份, 莫里哀将这个人物设计为女仆身份,充分表 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手段:他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工具, 手段:他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工具,骗 取信任。 取信任。
他具有一切伪善者的两面派行径:表面一套, 他具有一切伪善者的两面派行径:表面一套, 两面派行径 背地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背地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莫里哀让他用自己的言行撕下其伪善的外衣: 莫里哀让他用自己的言行撕下其伪善的外衣:
表面上 实际上 节欲苦修 贪吃贪喝贪睡 道德高尚 好色又贪财 仁慈慷慨 贪婪又凶狠 在处于不利地位时,善于随机应变, 在处于不利地位时,善于随机应变,保护自 己 ,显得狡猾奸诈 。 目的: 目的:破坏别人的家庭 ,霸占人家的财产 。
3 .其他人物: 其他人物: 其他人物 奥尔恭:资产者形象。因其对宗教的虔诚、 奥尔恭:资产者形象。因其对宗教的虔诚、 爱受人谄媚而上当。他也是个专制家长, 爱受人谄媚而上当。他也是个专制家长,体 现了上层资产者的保守性, 现了上层资产者的保守性,他的轻信和专断 几乎给全家人带来不幸。 几乎给全家人带来不幸。莫里哀把他放在受 害者位置,意在对资产阶级进行劝导。 害者位置,意在对资产阶级进行劝导。
2 .创作情况 创作情况 (1)悲剧: )悲剧: 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熙德》 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熙德》 拉辛是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 拉辛是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安德洛 玛刻》被称为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玛刻》被称为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2)喜剧:莫里哀 )喜剧: (3)文艺理论:布瓦洛《诗的艺术》是古典 )文艺理论:布瓦洛《诗的艺术》 主义的法典。 主义的法典。 (4)寓言:拉封丹。 )寓言:拉封丹。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1563e9f8c75fbfc77db215.png)
平静吧,所有的热情都已燃烧殆尽。
三、古典主义(classicism)文学
& 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 • 中央集权制王权,为古典主 义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太阳 王”路易十四采取一系列的 政策措施巩固王权。
• 唯理主义哲学为古典主义提 供了哲学基础。 • 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达尔杜弗的典型意义
& 历史意义:达尔杜弗的虚伪衬托出了教会 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 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 特征,暴露了伪善的道德危害性。达尔杜弗 成为“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语。 “达 尔杜弗是全人类达尔杜弗的总和。”
结构:“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
●
创作题材: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文学体裁: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 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 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 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 本创作规则。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 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 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炼集 中,但它束缚了剧本的自由创作
《击溃堕落天使》威廉· 布莱克作
将我点燃了黄金的弓带来 将我的希望之箭带来 将我的枪给我; 看,云正在打开 将我燃烧火焰的战车带来
—《失》第六卷
《复乐园》《力士参孙》
• &《复乐园》叙述耶稣不受撒旦诱惑替人类恢复乐园 的故事。诗人把耶稣塑造成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 形象。耶稣具有和作者本人一样的政治抱负:“我 梦想从罗马的桎梏中把人民解放出来,把世界各地 的暴行镇压下去。” • & 悲剧《力士参孙》的主题是革命行动,充满对斗 争的热情和号召。弥尔顿将自己失明的磨难都寄寓 在了盲人参孙的身上。全剧以悲欢而沉静的调子结 束: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0eea2b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6.png)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西欧文坛上先后兴起了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思潮,其中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文学最重要的成就。
学习本章要了解古典主义兴起的背景、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和文学成就,并重点掌握弥尔顿和莫里哀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名词解释1.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西班牙,兴盛于17世纪法国的一种夸饰主义的贵族文学流派,被文学史家称为“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颓丧的特点,艺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谄,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
代表作家是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戈拉•卡尔德隆、法国的伏瓦蒂尔和杠菲尔等,它是17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崩溃时期贵族阶级没落和宗教复辟势力加强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没落阶级的颓废消极的情绪和他们形式主义的艺术趣味。
2.沙龙文学:17世纪产生于古典文学兴盛前的法国的巴洛克文学流派,是在贵妇人客厅中举行的社会集会和文艺座谈,即客厅文学。
由兰蒲绮侯爵夫人于1608年发起,作品多为骑士抒情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内容反映出贵族文学人士的精神空虚,语言矫揉造作,曾受到莫里哀的辛辣嘲笑。
3.古典主义:17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盛行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由于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而被人们称为“古典主义”,相对于罗马古典主义,也将其称为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古典主义文学是在王权扶植下,拥护专制政体,注重理性,模仿古代的文艺思潮,古典主义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自觉学习古代经典作家的创作方法,从古典文学中发现题材和主题;它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原则;它还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结构的严谨和语言的清晰、准确;古典主义戏剧要求遵守“三一律”。
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蒲柏和约翰逊等,理论集大成者是布瓦洛。
第四章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43866c168884868762d675.png)
在他与玛丽重归于好后的第二年,他在 给一位意大利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 想来常感黯然神伤,那些由于偶然的机缘或法律的原 故,由于血统关系或某种没有实质意义的联系而与我 同宅共居者,终日喧哗聒耳,叫我难以忍受。” 弥尔顿的这位妻子于1652年,生第4个孩子时死掉了, 新生的婴儿也死掉了。 在他的第一任妻子死后的第4年,也就是1656年,弥尔 顿与小他近20岁的凯瑟琳· 伍德科克结婚。因为早在 1652年就已经全盲了,弥尔顿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这位 贤慧的妻子。
2、班扬(John Bunyan,1628一1688) 出身贫苦,少年时多恶行。曾经参加过克伦威尔 的军队。 婚后的一次礼拜时幡然省悟: “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 下地狱?”
1660年的一天,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 被判十二年的监禁。 1675年年底,他第二次入狱,罪名是非法传教。
《力士参孙》
创作于(1671年) 取材于《旧约》。以色列的大力士 参孙被妻子腓力斯人大利出卖,以色列人的统治者是腓 力斯人,他们弄瞎了他的双眼。参孙念念不望复仇。后 腓力斯人逼迫参孙演武,参孙推倒庙宇,与敌人同归于 尽。 参孙充满献身精神,轻率的婚姻导致了不幸,虽双目 失明却毫不屈服,这些使人们联想到作者本人的经历, 以及作者在复辟时期内心的痛苦和决不屈服的斗志。
东西而被捕入狱,最后忠诚被害致死,其灵魂立刻被 迎入天国。 逃出名利场,基督徒有幸遇到了希望(Helpful)先生, 两人结伴同行,不料误入绝望巨人(eiantnespair)的 领地,被巨人关入了他的怀疑城堡(Doubtingcastl)中 的地牢,受尽摧残。
后来基督徒用藏在身上的一把钥匙打开城堡的门,二人 得以逃生。最后,他们渡过一条神奇的河,终于脱胎换 骨,修成正果。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a39107fe700abb68a982fb93.png)
莫里哀(重点) 莫里哀(重点)
一、生平与创作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 表作家,一生写了30个剧本,其基本倾 向是反封建、反教会。在艺术上,他基 本上遵守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但是经 常突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表现了更 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妇人学堂》(1662) 《伪君子》《堂·璜》 《恨世者》《悭吝人》(1668)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和文学概况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在思想上偏重于表现信念的危机和 悲观颓丧的倾向。英国的骑士派和玄学派诗歌 被认为是英国17世纪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代表 作家有赫显克、加莱、萨克林等。玄学派因这 派诗人“喜用玄学”(德莱顿语)而得名,他 们写爱情与宗教的主题,从哲学与神学中抽取 意象,写论辩式的诗句。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 约翰·多恩。
“三一律”: 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 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 一昼夜,即24小时。
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国: 彼埃尔·高乃依《熙德》 让·拉辛《安德洛玛刻》 尼古拉·布瓦洛·德彼雷奥《诗的艺术》 让·拉封丹
英国: “桂冠诗人”约翰·德莱顿《论戏剧诗》 《悲剧批评的基础》
第二节
1.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优点; 2.在戏剧中插入悲剧因素; 3.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清教徒文学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和 《斗士参孙》
二、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第一,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民 族的利益,要求作家为专制政体服务; 第二,唯理主义,“首先须爱理性:愿 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 和光芒。” 第三,摹仿古人,注重规则。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921ac8964bcf84b8d57bb5.png)
理性主义美学从理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 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要严守 秩序,服从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器。
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辩性、几何学来 解释美、和谐、比例这些审美范畴。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 和谐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 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大陆理性派是指17—18世纪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 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 统称。他们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数学推 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 是观念的清晰明白。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推崇理性主义
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 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 注重系统,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 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 出发。
外国文学史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古典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领导了古典主义运动,在18世纪领导 了启蒙运动,将法国推向了文化大国的地位.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中 到了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派 别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
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 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 存在的真理。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 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 恶。
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会 教育意义。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e5e0f1cc22bcd126ff0c88.png)
若望·拉辛(1639——1699)是最有代表性
的古典主义悲剧作家。拉辛一生写了11部 悲剧和一部喜剧。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刻》 (1667)和《费得尔》(1677)。《安德 洛玛刻》取材于古希腊传说。它的主人公 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的寡妻安德洛玛刻。 特洛亚城破国亡之后,她成了厄庇洛斯国 王——阿喀琉斯之子皮洛斯的俘虏。皮洛 斯要娶她为妻,遭到拒绝。正好希腊使节 赖瑞斯特来到厄庇洛斯,要皮洛斯交出安 德洛玛刻藏匿的儿子,以绝后患。皮洛斯 乘机要胁,安德洛玛刻为了保全儿子被迫 答应婚事。皮洛斯的未婚妻爱妙娜妒恨交 加,利用希腊使者对自己的爱情,唆使他 杀死皮洛斯,随即自尽,赖瑞斯特也发疯。
在对人的认识上,笛卡尔把“灵”与 “肉”截然对立起来,认为对于“肉” 相关的“情”,必须用“理性”和 “意志”加以双重的控制,运用到艺 术创作中,则应以理性来抑止感情的 冲动。古典主义文学之形成重视理智、 规则和标准,要求结构明晰,逻辑性 强等特点,与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的影 响有直接关系。
二、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布瓦洛提出文学的基本任务是模仿 “自然”,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是 “理性”,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文学创 作的楷模。“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人 类的本性,然后用古代的形式来表 现”,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古典主义的 最高信条。他从文艺体裁到语言技巧, 都立下了一大堆繁琐而又严峻的法规, 作家不得越雷池一步.
布瓦洛的文艺理论带有浓厚的宫 廷色彩,表现了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 的妥协。不过,其中也不乏现实主义 的因素。
古典主义作家的两种倾向
古典主义内部由于各个作家的阶级地位、思
想经历不一致,在遵守古典主义戒律方面的程度
也不一致。总的来说有两种倾向:一种代表贵族
倾向,他们视一切古典主义法规为金科玉律,对
第4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第4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0694cd949649b6648d747f3.png)
二、《伪君子》1664
(一)背景简介 • 《伪君子》(Tartuffe) • 17世纪20年代法国“圣体 会”秘密宗教组织,以宗 教为掩护,披着“良心导 师”的外衣,暗中监视居 民行动,打入富贵人家, 刺探隐私、诬陷告密。 • 构思《伪君子》的目的, 就是对“圣体会”虚伪的 宗教道德给予抨击。
主要人物及内容简介:
• • • • 奥尔贡——一家之主 佩内尔夫人——其母 达米斯——其子 瓦莱尔——玛丽亚娜的恋人 埃米尔——其妻 桃丽娜——女仆 玛丽亚娜——其女 克莱昂特——小舅子
• 答尔丢夫 • 独具特色的开场——答尔丢夫的出场:全剧五幕 ,答尔丢夫第三幕才出场
第一幕——第一场家庭风波
• 第一场 • 佩内尔夫人发火,大骂儿子家是地地道道的“叫花子 窝”,对儿媳、侍女、孙子、孙女、舅老爷一一否定 。因为他们否定了她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答尔丢夫。 • 侍女桃丽娜:“在您看来,他简直是一位圣徒了,其 实,请您相信我,他的行为只是一味地假仁假义。 ” • 介绍的答尔丢夫的情况:
• 布瓦洛: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诗 的艺术》(1674)是古典主义的法典。 • 拉辛:悲剧作家。他的《安德罗玛克》是一 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 莫里哀:喜剧家。代表作《伪君子》等。 • 拉.封丹:寓言家,代表作《拉封丹寓言》。
《安德洛玛克》(1667)
女俘安德洛玛克 国王庇吕斯 (特洛伊) (希腊) 理性 感情----被杀 希腊特使俄瑞斯特 未婚妻爱尔米奥娜、 (希腊) (希腊) 感情 ----发疯 感情----自杀 国家利益、个人荣誉、人的生命都成为 情欲的牺牲品。
第三场
• 达米斯点明答尔丢夫在阻挠妹妹玛丽亚娜与瓦莱尔的婚事
第四场
• 奥尔贡:这两天一切都顺当吗?现在大家都干什么呢?大家都平 安? • 桃丽娜:太太前天发了烧,一直烧到天黑,头也痛,想不到的那 么痛。 • 奥尔贡:达尔丢夫呢? • 桃丽娜:达尔丢夫吗?他的身体别提多好啦。又肥又胖,红光满 面,嘴唇红得都发紫啦。 • 奥尔贡:可怜的人! • 桃丽娜:到了晚上,太太心里一阵恶心,吃饭的时候任什么也吃 不下,头痛还是那么厉害! • 奥尔贡:达尔丢夫呢? • 桃丽娜:他是一个人吃的饭,坐在太太对面,很虔诚地吃了两只 竹鸡,外带半只剁成肉泥的羊腿。 • 奥尔贡:可怜的人!
第四章___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四章___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d3ecf2b4b90d6c85ed3ac686.png)
➢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创世记》和《新 约·启示录》,长诗中,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 撒旦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 世骇俗的反叛精神。
➢ 《复乐园》取材于《圣经·新约·路加福音》,通 过耶酥拒绝魔鬼诱惑的故事,表现信仰高于一切 的革命气节。
➢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表现了参 孙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17世纪资产阶 级革命者的化身。
➢ (一)巴洛克文学
➢ “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 barru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 巴洛克风格指16——17世纪 的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的 风格,比喻非常规的、奇异古 怪的美。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 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 晦涩玄奥的内容,文学方面继 承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 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古典主义文学
➢ 1、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 ➢ 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是起
源并且➢ 王权的御用保护是其繁荣的沃 土。 ➢ 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是其哲 学基础。
红衣主教
红衣主教 黎塞留
路 易 十 四
➢ 2、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弥尔顿
➢ 弥尔顿出生于清教徒家庭, 青年时代曾闭门攻读文学6 年,渴望摘取诗歌桂冠。后 来有感于伽利略坚持真理的 精神,积极投身清教徒运动, 发表了《论出版自由》、 《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 《为英国人民申辩》等政论 文。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 下,口授三部长诗:《失乐 园》、《复乐园》和《力士 参孙》。
➢ B、创作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悲剧大 都取材古希腊罗马时代;
➢ C、文学体裁:以高雅和卑俗区分戏剧体裁: 悲剧高雅,语言高尚典雅,喜剧卑俗,语 言俚俗;
➢ D、艺术语言:追求准确、精炼、华丽、典雅的宫廷趣味;
➢ E、人物形象:类型化、概念化,缺乏个性和艺术魅力;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027b6d8770bf78a65295422.png)
《复乐园》(1671)
• 重塑耶稣,成为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 形象,主要任务是反抗暴政、专制。
“我梦想从罗马的桎梏中把人民解放出来, 把世界各地的暴行镇压下去。”
《力士参孙》(1671)
• 主题是革命行动,充满对于斗争的热情 和号召。
古典史诗的终结
• 三部长诗继承了荷马史诗和维吉尔史诗 的传统。它不仅是宗教史诗,也是一部 心理叙事诗,探索精神道德。它标志着 英雄史诗的结束。
布瓦洛(1636—1711)
• 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 法者,诗体理论著作 《诗的艺术》。 • 理性原则:情节要合情 合理 • 自然原则:故事逼真, 性格要相称和一贯, • 道德原则:文艺必须有 社会教育意义
高乃依 Corneille (1606—1684)
• 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 《熙德》Le cid 古典主
• 悲剧调子是情感战胜理性, 从反面表现缺乏理智的恶果。 人物常常采用希腊史上的美 人,多缠绵悱恻的艳史。情 调阴柔平淡。
思考:
• 古典主义强调理智克服情感,这与文艺
复兴人文主义精神有什么关系?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 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 崇尚理性原则,理智克服情感 • 摹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 政治基础:适应当时法国王权高度集中 的要求 • 哲学基础;理性主义哲学 • 文学传统、民族传统和人们的审美趣味、 社会心理
理性主义哲学
英国经验派
• 培根、霍布斯和洛克:外部世界是经验的基 础 • 贝克莱、休谟:外界是感觉或表象的总和 大陆理性派 • 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 • 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推理的方 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真理的标准是 观念的清晰明白。
06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06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0a69300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7.png)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第一节概述17世纪的欧洲处在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制度继续斗争的时期。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端。
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17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已经发展到与封建贵族势均力敌的程度。
在这两个阶级此长彼消的斗争过程中,王权,“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①,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君王专制国家。
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理性主义思潮大力兴盛,出现了霍布士、笛卡儿、迦桑狄、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等杰出的思想家,对欧洲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当时欧洲的多数国家中,封建制度仍占统治地位,封建势力,特别是天主教反动势力,还相当强大。
它们在受到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运动的沉重打击之后,竭力向人民进行反扑。
它们通过耶稣会、宗教法庭、宗教裁判所等机构残酷迫害进步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而且颁布“禁书目录”,企图扼杀新思想。
这种情况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德意志等国家尤其严重。
这些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曾经处在先进的行列,对于欧洲历史和文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到了17世纪,它们都落伍了。
意大利由于国际商道的转移,丧失了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经济上急剧衰落,政治上四分五裂,再加上外国的侵略,已经变成一个战乱频繁、破败不堪的国家。
西班牙已经失去其海上霸权和欧洲强国的地位,工商业走下坡路,王权日趋反动,宗教势力猖獗,国内动荡不安。
德意志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战后分为三百多个小国,土地荒芜,人口大减,农奴制重又恢复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的天主教的反动势力猖狂一时,进步的思想运动受到沉重的打击。
与这种历史情况相一致, 17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学也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现象。
意大利己经失去其欧洲文化中心的地位,西班牙文学在塞万提斯和洛卜·德·维加之后也失去了“黄金时代”的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பைடு நூலகம்德莱顿
第二节 莫里哀
一、生平与创作
❖ 莫里哀(1622—1673)是17世纪法国古 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原名让巴蒂 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 从1652年起,莫里哀接替杜佛莱尼领 导剧团,而且开始为自己的剧团写作 剧本。他的创作和演出在外省获得成 功。
❖ 1658年,率剧团回巴黎,在卢浮宫演 出,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 莫里哀和他的剧团就在巴黎安顿下来。
第二节 莫里哀
一、生平与创作
❖ 1669年以后,莫里哀的创作发生了变化,剧本的 思想内容继续发挥前一时期创作的主题,在艺术 上他更多运用了民间笑剧的艺术手法。 ✓ 1670年的《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发挥了《乔治 ·唐丹》的主题,讽刺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 1672年的《女博士》发挥了《可笑的女才子》 的主题,嘲笑贵族沙龙。 ✓ 1671年的《史嘉本的诡计》是他晚年最杰出的 作品。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对法国民族文学和民族语 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十七、十八世 纪的欧洲文学,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 以戏剧方面的成就最为卓著。
✓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 创始人。代表作是《熙德》。
✓ 让·拉辛(1639—1699)是后起的古典主义悲剧作家。 ✓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
第一节 概述
二、古典主义文学
❖ 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古 典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在黎希留和法兰西学士院的倡导之下,古典 主义文学很快发展起来,到17世纪60年代, 已成为法国文学的主流。
有的要求国王以仁政治理国家(如高乃依),有 的对专制暴政提出谴责(如拉辛),有的认为王 权应该是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支持者(如莫 里哀)。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和文学概况
“巴洛克”(baroque)
❖ 巴洛克文学在意大利和西班牙较为盛行。 西班牙文学在塞万提斯和洛卜·德·维加之后也失去了“黄金时代”的 光辉。巴洛克文学流行一时。意大利有“马里诺诗派”,西班牙有“ 贡戈拉诗派”。 如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1600—1681)
❖ 英国的骑士派和玄学派诗歌被认为是英国17世纪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骑士派诗人的作品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在诗歌 的语言和技巧上比较讲究,代表作家有赫里克(1591—1674)、加莱 (1594—1639?)、萨克林(1609—1642)等。 玄学派因该派诗人“喜用玄学”(德莱顿语)而得名,他们写爱情与宗 教的主题,从哲学与神学中抽取意象,写论辩式的诗句。这一派的代 表人物是约翰·多恩(1572—1631)。
❖ 英国最有成就的古典主义作家是约翰· 德莱顿(1631—1700)。他是宫廷诗人 ,曾受封为“桂冠诗人”(1670),创 作了大量诗歌和戏剧,其“英雄剧” 深受高乃依影响。他更突出的贡献在 文学理论方面,被称为“英国批评的 创始者”。
✓ 《论戏剧诗》(1668) ✓ 《悲剧批评的基础》(1679)
第二节 莫里哀
一、生平与创作
❖ 莫里哀在巴黎创作演出的第一个剧目《可笑的 女才子》(1659)
❖ 《妇人学堂》是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该 剧的上演也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
❖ 从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 ✓ 《伪君子》揭露了宗教的伪善。 ✓ 《唐璜》(1665)和《恨世者》(1666)是揭露 贵族的作品。 ✓ 《悭吝人》(1668)是讽刺揭露资产者的一 部杰作。 ✓ 《乔治·唐丹》是讽刺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作 品。
❖ 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带病主演他最后一个剧 本《无病呻吟》,演出后咯血不止,不到三小时 便去世。
❖ 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崇尚唯理主义。
❖ 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征是模仿古人,重视规 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已经掀起了学习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高潮。
古典主义理
论家布瓦洛说过: “首先须爱理性: 愿你的一切文章 永远只凭着理性 获得价值和光 芒。”
第一节 概述
二、古典主义文学
❖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约翰·弥尔顿
第一节 概述
二、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最重要的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是起源于意大利、盛行于法国、 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亨利四世时代的诗人马来伯(1555—1628)最先提 出:诗歌要为王权服务,语言应该纯洁、明晰和合 乎逻辑性,创作要有严整的格律。 ➢他的后继者沃日拉(1585—1650)、沙普兰(1595— 1674)、盖兹·德·巴尔扎克(1595—1654)等人都积极 加以推行。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莫里哀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和文学概况
➢17世纪的欧洲处在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时期。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 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端。 ➢但是,当时欧洲的多数国家中,封建制度仍占 统治地位,封建势力,特别是天主教势力,还 相当强大。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西欧文坛上,先后 兴起“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 文学思潮。
他总结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的经验,写 成诗体的理论著作《诗艺》(1674),被认为是古典 主义的法典。 ✓ 让·拉封丹(1621—1695)从文艺思想来讲,也是拥护 古典主义的作家。
彼埃尔·高乃依
第一节 概述
二、古典主义文学
❖ 17世纪后,欧洲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 接受法国的影响,出现过古典主义文 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和文学概况
❖ 英国的清教徒文学,内涵更为丰富,艺术水平 更高。 约翰·班扬(1628—1688)写了讽喻小说《天 路历程》(1678),描写一个“基督徒”从毁 灭之城出走,经过绝望泥潭、名利场、怀疑 堡等地,历尽艰险,最后到达天国,以宗教 性梦幻故事的方式讽喻现实,批判贵族阶级 。 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 重要的作家,也是当时欧洲最杰出的诗人。 ✓ 《失乐园》 ✓ 《复乐园》 ✓ 一部诗剧《斗士参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