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催眠生理学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催眠生理学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催眠生理学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催眠生理学理论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催眠生理学理论”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催眠生理学理论巴甫洛夫学派从生理学角度对催眠的实质所作的解释。

认为,催眠是局限性睡眠。

若在大脑两半球皮层中发展着的抑制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障碍,就产生普通的睡眠;若抑制过程只笼罩在大脑两半球部分皮层,就产生局部性睡眠,通常称为催眠。

他曾对一只狗进行了条件反射性训练,使这只狗一听到特殊的喇叭声就醒来,并摄取食物,而其他的各种刺激,即使相当强烈,也不能使狗从睡眠状态中醒来。

实际上,喇叭声是进食的信号,这只狗在睡着的时候,皮层中喇叭声和进食的联系始终是醒着的。

巴甫洛夫把这个觉醒部分称为“警觉点”。

同样,被催眠者在催眠时也存在这种“警觉点”,并通过这个“警觉点”与催眠师保持单线联系。

除这个“警觉点”以外,被催眠者的意识与周围世界是隔绝的。

这就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保持“感应”关系的生理学基

础。

对于催眠状态下暗示性增高的现象,他认为,在催眠状态下,与言语暗示内容相关的皮层细胞群在大脑皮层普遍抑制的背景上解脱抑制而兴奋起来,形成局部的、孤立的觉醒区。

由于其余区域的广泛抑制,觉醒区也就缺乏竞争,于是,作为刺激的暗示具有了巨大的、几乎不可遏制的力量。

通过研究,还提出了“睡眠时相”的概念。

他发现,大脑皮层从兴奋到抑制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阶段。

在觉醒期间,即皮层兴奋时,大脑两半球皮质的反应能力是正常的,反应量与刺激的强度相适应,强的刺激引起强的反应,弱的刺激引起弱的反应,此时是“觉醒相”;当入睡时,皮层开始从觉醒过渡到睡眠,在这种状态下,强或弱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是同量的,这就是“均等相”;当皮层进入较深的抑制状态时,就可以看到一种反常的现象,即弱的刺激引起强的反应,而强的刺激反而引起弱的反应,甚至完全不起作用,这就是“反常相”。

有时,还会出现“超常相”,即在觉醒状态下不能使皮层细胞作出反应的阴性刺激,却诱出了反应。

当睡眠程度极深时,就会进入“麻醉相”,一般刺激难以引起反应,必须用直接的、物理的非条件刺激才能唤醒。

催眠状态下出现的一些现象,如虚假的“烫伤”、认知

歪曲的反应、味觉的改变、痛觉的丧失等,可用睡眠的“反常相”来解释。

在动物实验中还发现,若重复运用弱的、或较弱的单调刺激,催眠状态发生得比较缓慢;而持续采用较强的刺激,就能较快诱出催眠状态。

此外,作为诱发催眠状态的条件刺激物,无论是强的还是弱的,是物理的还是言语的,其运用的次数越多,其奏效也就越迅速、越确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