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格鲁吉亚一所中学,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 父亲。 萨卡什维里:“我爸爸贩橘子到莫斯科卖, 因此赚了不少钱。” 图拉什维里:“我爸爸贩月桂到莫斯科卖, 因此赚了不少钱。” 布里泽:“我爸爸在分局工作,每次他俩的 爸爸从莫斯科回来,都来看望我爸爸,因此我爸 爸赚了不少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工业: 改革重点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1.进程: 农业改革: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放宽对 自留地的限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 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
大规模垦荒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推行“玉米”运动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 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业部门。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扩大农民的自留地、 鼓励农民副业生产、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实行管理体制大改组
取消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 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后为47个), 把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 律由各地新设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中央权 利下放给地方,削弱中央集权,后又陆续收回 一些已下放权力。没有真正克服计划经济体制 存在的弊端。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2.意义: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 他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大规 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他用垦荒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用推广玉米种植 解决饲料、增加肉类和牛奶产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目标脱离实际
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
-10-
◆ 背 景:
◆ 内 容:
◆ 失败原因:
忽视客观规律; 目标脱离实际; 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 个人作风急躁;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11-
赫鲁晓夫既是 斯大林模式的掘墓 人,但最终还是扮 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12-
◆ 背 景:
◆ 内 容:
◆ 失败原因:
◆ 背 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 内 容:
农业
工业
-6-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
-7-
◆ 背 景:
◆ 内 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主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 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
不同
重心 对待斯大林 体制的态度
小范围的修补
-26-
以史为鉴
苏联经济改革给我国的改革 开放带来了什么启示?
-27-
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
-28-
知识结构
二 战 后 苏 联 进 行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弊 端 日 益 暴 露
赫鲁晓 夫改革 改革
重点在 工业方 面
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
-3-
赫鲁晓夫,1953至 1964年担任苏联领导人。 他在苏共二十大上抨击对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平 时喜欢酗酒、讲话无所打 桌子以示抗议。
-4-
第一篇
激情与混乱
——赫鲁晓夫改革
-5-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 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原 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 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 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 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思考: (1)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2)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 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 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影响:经济改革 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 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 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 行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内容 (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 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业部门。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了广泛的需求和挑战。

这场战争造成了苏联经济的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员伤亡,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国家的扩张带来的领土争端。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苏联启动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经济到政治,对生产力、生活质量和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苏联在二战后的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为了恢复战争中受损的经济,苏联加大了工业化的力度,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这一努力使苏联在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当时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工人待遇低下等。

在农业方面,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和改进农民生活条件。

苏联政府收集了农民的土地和农具,并将其集中在集体农庄中。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但也引发了农民的抵制和社会不稳定。

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利,并被迫参加集体农庄,这限制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实际收入。

除经济外,苏联还进行了政治。

战后的苏联政权开始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

苏联政府通过选举和举行全民公决的方式来强调其领导地位的合法性。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一系列涉及民主化和反腐败的。

然而,这些的实施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苏联的政权依然集中在党和领导人手中,民主化的进程缓慢,反腐败斗争效果有限。

苏联在战后也面临了来自西方的冷战压力。

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峰。

苏联加大了对军事技术和军备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冷战气氛。

这种冷战形势对苏联的内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苏联全面加强国内秩序的控制,加强对巴尔干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和亚洲国家的干预。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苏联,着重解决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经济重点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政治方面,苏联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但取得的进展有限。

与西方的冷战压力也影响了苏联的内外政策。

总的来说,苏联在战后的努力是复杂而混乱的,成功与失败并存。

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8(人教版必修2)

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8(人教版必修2)

5、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启示、认识
• 6、改革应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急于 求成。 • 7、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 • 8、改革要避免农轻重比例失调,在综合平 衡中稳步前进。 • 9、要关注民生,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复习参考题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 戈尔巴乔夫改 革 革
•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 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 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 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 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 • •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进行了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D.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B
• 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 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进行 •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探究学习总结】
• 本课测评 •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 解题关键:戈尔巴乔夫面临严重社会危机,造成苏联的解 体。 • 思路引领: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必要的,但其失误成为苏联 的解体的重要原因。 • 答案要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 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 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 联的解体。
勃列日涅夫
•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 年76岁。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势达到 了顶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 数尖锐矛盾缺乏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 力,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动乱的能量越积 越大,最终随着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个曾经令 人仰视的强国也随之坠入深渊。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归纳和比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考要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识记〕。

教学过程【根底过关】【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方案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响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乱,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开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方案给苏联经济社会开展带来的影响。

积极: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消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原因:优先开展重工业,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 1.内容 • ①②③ • 2.重点 •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 目的 • 影响:对苏联、对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 1.背景 • 2.经济改革措施 •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措施:①②③④ • 局限:①② • 结局: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失误,最终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下放权力,扩大 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 发展滞后——重点在农业,大规模垦荒。
• 劳动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 性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收入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收入 低——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等。
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 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平均主义严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阻碍经济可持续发 展。
•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 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核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 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特别是农业 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违背自然规律。
A
•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 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 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 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 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工业 中央放权,企业小权
承认职企,调动生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 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 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2、内容: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问 题

济 政 治
重点:用经济 管理方法代替行政 命令(实质: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作为改革的重点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2、内容: 3、结果及影响:失败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 1、根本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苏联 的国情,斯大林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 2、重要原因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领导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斯大林模式进 行根本改革,只是修修补补; • 3、重要原因2:没有进行高度的理论创新,建 设社会主义时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 • 4、重要原因3:苏联没有正确处理经济比例关 系,美苏军备竞赛更极大消耗了苏联薄弱的经 济实力; • 5、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颠覆;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过渡人物(1982-1985年)
1、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3日-1984年 2月9日)
2、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1985年 3月10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1.《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据材料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

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C、D项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B.个人作风急躁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他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有他不顾实际,盲目冒进的个人作风,无论他怎样改革,总的来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从生产关系的深度去改革,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为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求选出主要原因,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在美苏争霸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是其特点,所以他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但这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实际上,这次政策的调整深化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所以A、D都不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02
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
赫鲁晓夫改革
01
02
03
农业改革
推行农业集体化,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工业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 济核算制,提高经济效益 。
政治改革
推行干部任期制,加强党 的集体领导。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改革
实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 业自主权,加强经济核算 。
农业改革
改革也促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科技、文化等领 域。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
改革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不满和矛盾,导致了一些社会主义 国家的分裂和动荡。
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1 2 3
世界两极格局
苏联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美苏两极格局,使 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对立态势。
推动全球化进程
改革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全 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二战后苏 • 经济改革的影响 •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 结论
01
引言
二战后苏联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经济、政治 和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恢复经济和提升国家实力,苏联 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
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一次重 要探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4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改革的教训
缺乏市场机制
苏联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利 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导致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活力。
对农业的忽视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对农业的重视程 度不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影响了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粮食短缺平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 均产量低 大集体农庄和农场自主 权;大规模垦荒提高粮 食产量 比例失调 无积极性 人民生活困难 扩大地方、企业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 利益
片面发展重工业
3.改革的结果 4.失败的原因
收效甚微
这些改革措施能 挽救苏联吗?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 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想一想:
后斯大林 时代 (20 世纪50年 代至90年 代),苏联 发展道路应 该如何走呢?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本课你要解决的主干知识问题: 1、指出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局限性,分析后斯大林时 代改革的原因?后斯大林时代的三人改革各有什么内 容?各自什么特点?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阅读P98 -100) →知识拓展:
农业
晓夫 对斯大林的 对原有经 不同点:改革的侧重点不同。 济体制的修 迷信 补 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点在经济领域(农业), 勃列日 重工业、国 成为超级大国 涅夫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领域(工业), 防工业
放弃了马克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先在经济,后侧重点在政 经济领域转 戈尔 思主义、 苏联剧变并最 治领域。并完全推翻斯大林模式。 向政治领
预习提纲
拓展延伸:
思考: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 参考答案:(l)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 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 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 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请回答: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 (1)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 过改革? 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 混乱。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 ③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 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 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 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荣耀与保守—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
• • • •
工业上(重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荣耀与保守—勃列日涅夫改革
美苏军事力量对比
第21课
探究——比较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相 同
目的 结果
重点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都失败了 农业 工业 先重工业,后 转向政治领域
不 同
对斯大林 模式的态 度
小修小补
固化
突破
1.(2015·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5)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 了党的脖子。”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2.(2015·福建泉州二模·22)《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 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 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 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激情与混乱—赫鲁晓夫改革
失败原因 战略方针缺乏一贯性
材料一:从1953年起,他曾积极鼓 材料二:为了在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 励集体农庄庄员和城市居民发展个 超过美国,赫鲁晓夫时期在计划上盲 人副业,······可是到了1958年, 目追求高招标和高速民如原定的七年 材料三:苏联著名政治家布尔拉茨基 政策发生了一个大转变,开始推行 计划 (1959一1965年)要求工业增长 写道:“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 限制私人副业的政策 ······70 到了 85 — 88%······农业产值增长 %, 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急 1961年 ,赫鲁晓夫又强调私人副业 结果,由于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 性子、 过于匆忙、 容易激动, 这 的重要性······ 甲类工业大大超过计划指标,增长了 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 —陈之骅《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 97% ······农业则离计划规定的指标 因》 更远。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核弹头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1978 1968 1978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 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第二 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 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 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 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20 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 苏联与中国关系恶化。1971年9 月11日,赫鲁晓夫病逝。
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终苏联解体
材料1: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 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 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 国民收入增长负10%。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转向 政治领域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 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 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 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 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 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 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7.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每课一练2(人教必修2)

7.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每课一练2(人教必修2)

7.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每课一练(人教必修2)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人物最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是(A.赫鲁晓夫B.C.安德罗波夫D.思路解析: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很快稳固了自己在党内的最高领导地位,随之开始改革。

答案:A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平反冤假错案B.C.提倡种植玉米D.思路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涉及到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政治方面包括: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经济方面包括: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撤销机器拖拉机站、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等。

而D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答案:D3.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B.C.D.思路解析: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了农民答案:D4.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思路解析: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最早的是南斯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领域,5.1956年以来,苏联的经济改革中承认市场对经济调节作用的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思路解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答案:D我综合我发展6.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B.C.D.思路解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

A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方面,B项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C项迷惑性较大,容易让人误以为两次改革的失败是没有正确理论指导造成的,实际上答案:D7.赫鲁晓夫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

1960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1/3是新垦地提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 业 总 产 值: 2294 亿 卢 布
1966年
5112 农 业
1128


883
值:
亿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 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 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动生产 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科技 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 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 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 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评价
有人说“赫鲁晓 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 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赫鲁晓夫的墓碑
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材料2、(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 农业则为1.5%。
买莫 日斯 用科 品市
民 排 队 购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尤其是 农业问题严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经济: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 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继续发展重工业
政治: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
苏联解体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 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 裸体散步。"
特点:以国家计划管理为前提,引入市 场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仍以重工业 为主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 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 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 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 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斯大林 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 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2. 改革内容
农业: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
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 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特点:权力下放,扩大自主权, 提高积极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 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 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 材料2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 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 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 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 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 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2.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戈尔巴乔夫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 材料1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 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 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 卢布,还是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 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 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 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 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 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 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 面没有铁轨了!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 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 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 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 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 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 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 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 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业品技 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 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 产长期落后。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 性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 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 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是苏联的国 际形象大大受损。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 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 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 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 面没有铁轨了!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 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 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 了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