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合集下载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壤肥力要素水、气、热之间的关系。

由于土壤水分的重要作用,因此掌握土壤水的形态学观点和能量学观点。

土壤水的类型土壤学中的土壤水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在105℃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水分。

土壤中液态水数量最多,对植物的生长关系最为密切。

液态水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水分受力的不同来划分的,这是水分研究的形态学观点。

这一观点在农业、水利、气象等学科和生产中广泛应用。

一、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从室外取土,放在室内风干若干时间后,表面上看似乎干燥了,但把土壤放在烘箱中烘烤,土壤重量会减轻;再放置到常温常压下,土壤重量又会增加,这表明土壤吸收了空气中的水汽分子。

土壤的吸湿性是由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作用所引起的,一般来说,土壤中吸湿水的多少,取决于土壤颗粒表面积大小和空气相对湿度。

由于这种作用的力非常大,最大可达一万个大气压,所以植物不能利用此水,称之为紧束缚水。

二、膜状水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其自身可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移动,植物可以利用此水。

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

当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往往还有相当多的膜状水。

三、毛管水当把一个很细的管子(毛细管)插入水中后,水分可以上升的较高于水平面,并保持在毛细管中。

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毛管水可以有毛管力小的方向移向毛管力大的方向,毛管力的大小可用Laplace公式计算:P = 2T/r式中的P为毛管力,T为水的表面张力,r为毛管半径。

根据毛管水是否与地下水相连,可分为2种类型:毛管悬着水:降水或灌溉后,由地表进入土壤被保存在土壤中的毛管水。

毛管上升水:或毛管支持水,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

影响毛管上升水的因素:地下水水位和毛管孔隙状况毛管水上升高度用下式计算:H=75/d,d为土粒平均直径(上升高度与颗粒直径间关系见p142的附表)。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一. 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U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 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 掌握上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左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 上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 上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4. 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

5. 运用上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上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上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上壤环境问题。

三.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介绍上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上壤和上壤肥力的槪念、上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 使学生了解上壤在农业生产及丄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 理解上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上壤的重大意义:3. 掌握上壤和上壤肥力的槪念及正确认识土壊的几个基本观点:4. 了解上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丄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槪念。

难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教学内容:上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上壤形成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基本要求:1. 理解上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上壤质地对上壤物理,化学性质和上壤肥力的影响。

2. 掌握髙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

3. 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重点:上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难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教学内容:上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上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

(完整)《土壤学》教学大纲

(完整)《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性。

牢固树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特征、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据、掌握中国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点、中国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全国土壤资源的类型、各土纲、土类的主要形成条件和过程、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良途径、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土壤学部分)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本章教学要求:需要牢固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了解土壤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习题要点: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肥力?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的重要意义?3、土壤学有哪些研究内容?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如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2、土壤矿物质组成习题要点:土壤矿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第二节粘土矿物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习题要点: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如何?第三节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习题要点:什么是风化作用?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如何?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母质的来源,土壤母质与岩石、矿物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通过风化作用将岩石逐渐解体的分解破碎的过程,了解各种风化作用的类型、作用特点、风化产物以及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了解岩石风化物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搬运一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绪论:1.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空的结构表层。

2.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固)、土壤水分(液)和土壤空气三相组成。

3. 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4. 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 土壤肥力的类型: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6.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7.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综合、交叉研究,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结合。

一. 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基地?·“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精辟的概括了人类—农业—土壤之间的关系。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营养库的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CO2主要来自空气外,N、P、K 及中量、微量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二. 为什么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资源是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是供人类开发利用并具有应用前景和价值的物质。

土壤资源可定义为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类型土壤的总称。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纤维都直接来自土壤。

所以土壤资源和水资源、大气资源一样,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 土壤矿物质的分类:按矿物的来源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分为:结晶质、非晶质。

2.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3.原生矿物包括:硅酸盐类、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次生矿物包括: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二、三价氧化物,简单盐类。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壤学复习重点要义绪论⼀、⼟壤及重要性⼟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具有肥⼒特征的、能够⽣长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A、⼟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壤是农业⽣产的基本⽣产资料⼟壤为植物⽣长提供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壤是农业⽣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壤在⽣态环境中的重要性C、⼟壤是最珍贵的⾃然资源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质量的可变性⼆、⼟壤基本组成三、⼟壤肥⼒与⼟壤⽣产⼒⼟壤肥⼒:⼟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长发育所必需的⽔分、养分、空⽓和热量的能⼒。

营养条件:养分,⽔分环境条件:热,⽓,⽔四⼤肥⼒因素:⽔、肥、⽓、热。

⾃然肥⼒:指⼟壤在⾃然(因素⽓候、⽣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下所发展起来的肥⼒。

⼈⼯肥⼒:指⼈类在⾃然⼟壤的基础上,通过耕作,熟化过程⽽发展起来的肥⼒。

有效肥⼒:在当季⽣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经济效益的肥⼒部分。

潜在肥⼒:在当季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部分。

⼟壤⽣产⼒:即⼟壤能⽣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

⼟壤⽣产⼒与⼟壤肥⼒的区别是:⼟壤⽣产⼒是由⼟壤本⾝的肥⼒属性和发挥肥⼒作⽤的外部条件(包括⾃然环境条件、⼈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

第⼀章⼟壤矿物质⼟粒形成⼟壤母质的矿物和岩⽯矿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壤矿物质⼟粒的组成与特性⼀、主要的成⼟矿物和岩⽯原⽣矿物:来⾃⽕成岩或变质岩次⽣矿物:原⽣矿物、⽕⼭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物作⽤转变主要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风化作⽤:指地壳最表层的岩⽯在空⽓、⽔、温度和⽣物活动的影响下,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多属于热⼒学风化)风化作⽤化学风化(溶解、⽔化、⽔解、氧化)⽣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物化学作⽤)⼟壤母质:裸露的岩⽯经风化作⽤⽽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壤的母体。

残积物(⼭地丘陵顶部较⾼部位)坡积物(重⼒⾬⽔冲刷,坡脚、⾕地)洪积物(洪⽔引发,沿⼭麓成带状分布)河流冲积物(成层性,成带性,成分复杂)湖积物(湖⽔泛滥,湖周围)我国主要成⼟母质海积物(海边海相积物,海岸上升、江流⼊海)风积物(风搬运;沙质、黄⼟)黄⼟状沉积物(第四世纪时期黄⼟经冰⽔、洪⽔搬运)冰渍物(冰川夹杂物质搬运沉积)⼟粒按成分可分为:矿质⼟粒、有机质⼟粒⼟粒按粒级可分为:⽯粒、砂粒、粉粒、粘粒机械组成:⼟壤中各粒级矿物质⼟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粒的机械组成。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概括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体。

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 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2.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

3.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是由1 个硅离子和4 个氧离子所构成。

4.铝氧八面体(简称八面体)是由1 个铝离子6 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所构成。

5. 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高岭石)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

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孔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6. 2: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蒙脱石蛭石膨胀型,云母伊利石非膨胀型)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

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7. 2: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绿泥石)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8. 同晶替换: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高岭组(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蛭组(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水化云母组(1)2:1型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较大(4)胶体特性绿泥石组(1)2:1:1型晶层结构(2)同晶替代较普遍(3)颗粒较小10.非硅酸盐粘土矿物氧化铁:着生矿物氧化铝:产酸的主要来源水铝英石、氧化硅:土壤中最不容易风化的粘土矿物。

我所在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水云母—蛭石—高岭区。

土壤学习题

土壤学习题

复习思考题(按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圈: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

5、人为(经济)肥力: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二、思考题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用?为什么?(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2、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系统有何关系?(1)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3)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

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1、数量的有限性和固定性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各种山地丘陵地面积占全部土地面积的65%,平原区土地仅占35%。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l/3。

人均林地面积占世界人均林地面积的1/9。

人均草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草地面积的1/2。

2、质量的可变性3、空间位置的固定性4、土壤学有哪些分支学科?土壤学与哪些学科存在联系?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联系学科:1、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3、土壤学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

土壤学复习备考

土壤学复习备考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1、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日光(光能)、热量(热能)、空气、水分和养分。

2、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阶段的特殊作用: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了营养元素和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和繁衍)、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3、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

4、土壤资源面临的危机:耕地减少不可逆、人口增长不可逆、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

5、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

6、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

7、土壤资源的性质:数量有限性、质量可变性、空间分布过定性。

8、土壤发生层:在发育过程中由于物质和能量在上下部位之间的转化与转移,从而可能形成上下不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如A、B、C等。

9、土壤堆积层:由于地质作用或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堆积风化层(幼年土,必须有生物作用)。

10、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肥力四因子:水、肥、气、热。

11、同晶替代: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在硅酸盐粘土矿物中最普遍的同晶替代现象是晶体中的中心离子被低价的离子所替代。

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很大。

1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粘土矿物是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其类型一方面受母质、母岩的矿物学组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和风化、成土条件有密切关系,粘土矿物的分布随生物、气候、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土壤学总复习题

土壤学总复习题

土壤学总复习题绪论:1、土壤剖面:有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2、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土壤中的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费力叫有效肥力,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叫做“潜在肥力”。

3、近代土壤科学的主要观点:1、农业化学土壤学派(这一观点把土壤看作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养分和起物理作用的介质)2、农业地质土壤学观点(这一观点把土壤形成过程看作岩石的风化作用过程,认为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即岩石风化的产物)3、土壤发生学派(土壤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2、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土壤次生矿物以结晶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

粘土矿物是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次生矿物。

3、粘土矿物:一个粘土颗粒是由许多层粘土矿物晶胞(片)堆叠形成,而粘土矿物晶胞又是由晶胞的最小构造单元组成。

不同种类的粘土矿物,它们的最小构造单元都是一样的。

但是,基本构造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晶胞结合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粘土矿物各自的特点。

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硅氧四面体的结构如图11-1所示,每个四面体的中心是一个硅原子,它与四个氧原子以相等的距离相连,四个氧原子分别在四面体的四个顶角上。

从单独的四面体看,4个氧还有4个剩余的负电荷,因此各个氧还能和另一个邻近的硅离子相结合。

依此,四面体在平面上相互连接,形成四面体层。

铝氧八面体的结构如图11-2所示,每个八面体的中心是一个铝原子,它与三个氧原子和三个氢氧原子以等距离相连。

三个氧原子和三个氢氧原子分别在八面体的六个顶角上。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南农专硕农综一考研土壤学复习资料部分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1)高岭组:1: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2)蒙蛭组:2:1型的晶层结构、张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3)水化云母组:2: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一般4)绿泥石组:2:1:1型的晶层结构、同晶替代较普遍、颗粒较小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1)氧化铁:针铁矿、赤铁矿2)氧化铝:三水铝石3)氧化硅4)水铝英石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1)水云母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大部2)水云母—蒙脱石区:包括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东北平原大部3)水云母—蛭石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水云母—蛭石—高岭区:包括秦岭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一狭长的过渡地带5)蛭石—高岭区:包括四川平原、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东南端6)高岭—水云母区:包括浙、闽、湘、赣大部和粤、桂北部7)高岭区:包括贵州南部,闽、粤东南沿海,南海诸岛及台湾第二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高等植物的根系、残茬、根系分泌物2)动植物残体3)土壤中的微生物4)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施用的有机肥农药等有机物2、有机质的三种形态1)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2)半分解有机质3)腐殖质3、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4、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1)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2)秸秆还田,轮作倒茬3)调节土壤水热状况5、腐殖质分解和转化过程1)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使其方向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土壤学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土壤学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15 0.25 20.49 0.87 19.95 0.13 20.86 0.39 20.51
20 0.48 20.48 1.35 20.06 0.15 20.12 0.41 20.63
30 0.57 19.87 1.16 20.01 0.31 20.18 1.16 20.36
50 0.92 19.93 1.52 19.70 0.40 20.20 1.28 19.87
D=D0·S·l/le
D0—自由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S—未被水分占据的孔隙度; l—土层厚度; le—气体分子扩散通过的实际长度。 l/le和S的值都小于1。
结构良好的土壤中,气体在团聚体间的大孔隙间 扩散,而团聚体内的小孔隙则较长时间保持或接近水饱 和状态,限制团聚体内部的通气性状。所以紧实的大团 块,即使周围大孔隙通气良好,在团块内部仍可能是缺 氧的。所以通气良好的旱地也会有厌气性的微环境。
六、土壤通气指标
1.土壤孔隙度 总孔隙度50~55%或60%,其中通气孔度要求
8~10%,最好15~20%。这样可以使土壤有一定 保水能力又可透水通气。 2.土壤呼吸强度(intensity of soil respiration)
覆膜
露地
05-01
07-29
05-01
07-29
CO2
O2
CO2
O2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O2
CO2
O2
0

— 0.92 —
— 0.06 0.06

5 0.16 20.50 1.01 20.44 0.07 20.65 0.21 20.65
10 0.42 20.40 1.06 20.28 0.10 20.51 0.28 20.67

第五章 土壤水、热、气、肥及其相互关系土壤学课件

第五章   土壤水、热、气、肥及其相互关系土壤学课件
<2>.膜状水受固相引力的吸附较弱,一般为 6.25~31个大气压,在土壤中可极缓慢的移 动,(0.2~0.4mm/时 )。
由于速度太慢,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 求,所以仍归为束缚水.并且部分可被植物吸收 利用,另一部分成为无效水.
<3>.膜状水达到最高含量时,称为土壤的最大分 子持水量,其值大小也说明土壤潜在的保持无效 水份的能力.
水: 土温高, 毛管水的运动速度加快, 土壤供水力提
高. 气: 土温高, 水分蒸发加快, 土壤通气性增强, 土体
内氧气含量提高. 肥: 土温高, 微生物活性提高, 有机质分解加快, 有
效养分增多.
5. 土壤温度的农业调节:
调节目的:
a、提高土温, 控制土温在一个恰当的范 围, 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农业 生产.
土壤实际辐射损失热量 == 土壤辐射 一 大气逆辐射
土壤辐射: 地面覆盖 、 地面温度 。 大气逆辐射:大气密度 、 大气温度。
2-3 土壤热容量
指单位体积的土壤, 当温度每增高或降低 土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表示 : Cv
卡/ Cm3 ·度
表达的意义:
表示土壤稳温性的强弱, 热容量大的土壤, 土温升高1度需较多的热才能升高, 稳温 性强, 反之, 稳温性弱.
2 . 土壤的热性质
土壤的热性质是指土壤对光和热的反 应特点.
包括土壤的吸热性、散热性、热容量、 及导热率.
2-1 土壤吸热性 指土壤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能力. 表示方法: 吸收率 = 1 - 反射率
地表反射光强度 反射率 = —————————— ( % )
到达地表辐射强度
影响因素 : 土表颜色 颜色愈深, 吸热性愈强, 反之, 愈弱. 土壤含水量

陇东学院土壤肥料章节习题

陇东学院土壤肥料章节习题

章节习题2009-03-28 13:13 点击次数:620土壤肥料学章节习题绪论习题1. 名词解释:(1)土壤 (2)土壤肥力 (3)肥料2.填空:(1) 土壤由、、、和五种物质组成。

(2) 土壤肥力根据肥力来源分为和,根据肥力显现程度分为和。

(3) 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3.简答题:(1)土壤、肥料在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

(2)简述世界近代土壤肥料科学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贡献与不足。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习题1.名词解释⑴土壤矿物质 (2)土壤母质⑶粒级⑷土壤质地⑸岩石风化作用2.填空(1)土壤颗粒可分为、、和 4个不同等级。

(2)土壤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粘粒的分界点是毫米。

(3)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和两大类。

(4)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和 3大类。

(5)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划分为、和 3大类。

(6)成土岩石根据成因分为、和 3大类。

(7)按照风化作用的特点,可将风化作用分为、和 3种类型。

(8)按照搬运动力和沉积特点,母质可分为、、、、、、、、等几种类型。

(9)我国土壤质地分类中,砂粒质量分数大于的土壤为砂土,粘粒质量分数大于的土壤为粘土。

3.判断正确和错误,错误的在( )中打Ⅹ,正确的在( )中打√(1)粘土矿物是指那些土壤颗粒径小于0.01mm的矿物质。

( )(2)土壤颗粒大小差别非常大,但都是圆球形。

( )(3) 大小不同的土粒化学成分差别很大,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非常相近。

( )(4)石英是原生矿物,而赤铁矿是次生矿物。

( )(5)高岭石在南方热带土壤中较多,蛭石在北方土壤中含量较高。

(√ ) (6)高岭石的颗粒比蒙脱石要小。

( )(7)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只有层状硅酸盐类矿物一种。

( )(8)一般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 ) (9)任何一种土壤,从表层到成土母质,各层土壤的质地都是一样的。

( ) 4.判断错误,并加以纠正(1)砂土是指土壤颗粒全部都是砂粒的土壤,壤土是指土壤颗粒全部是粉砂粒的土壤,粘土的土壤颗粒都是粘粒。

《土壤学》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

《土壤学》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
(四)水层厚度(水深)mm =土层厚度×水容%
(五)土壤水贮量(方/亩或吨/亩)
=2/3 ×水层厚度
(六)墒情:干墒、黄墒、灰墒、黑墒 干、 润、 潮、 湿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 (一)烘干法:常用
1、经典烘干法 :恒温箱105-110 ºC烘干称重计算
2、快速烘干法 :红外线烘干法、微波炉烘干法、酒精燃 烧法、电炉法等。
(三)土壤空气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通气不良产生还原性气体H2S、CH4、
H2、NO等会严重危害作物生长,CO2 过多致使土壤酸度增高,致使霉菌发育, 植株生病
氧扩散率(ODR与不同植物状况之间关系)
植物
茎叶菜 莴苣 菜豆 甜菜 草莓 棉花 柑橘
土壤类型
壤土 粉砂壤土
壤土 壤土 砂壤土 粘壤土 砂壤土
一是受辐射、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二是受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
土面蒸发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 1、大气蒸发控制阶段 2、土壤导水快慢控制阶段
在土壤不是很湿能进入田间时,应及时锄地松土, 减少水分蒸发。 3、水汽扩散阶段
一般情况下,只要土表有1~2mm干土层就能显著降 低蒸发强度。
田间土壤水分收支示意图
总水势(Ψt) Ψt=Ψm+Ψp+Ψs+Ψg
(二)土壤水吸力
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 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与土水势的意义一致,但只是 基质吸力和溶质吸力的和。
(三)土水势的测定
• 主要有张力计法(测定基质势最 常用)
• 压力膜法 • 冰点下降法 • 水气压法等
张力计法
压力膜法
冰点下降法
中耕
3. 合理灌溉排水,及时增减土壤水分。
变漫灌、畦灌、沟灌等地面灌溉方式为波涌灌、膜 下灌等改良的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较为先进 的滴灌、喷灌和渗灌

土壤学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土壤学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土壤复习题资料一、名词解释1、秸杆还田:是作物秸秆不经堆肥过程,直接在田间条件下腐解。

2、Saf :(硅铝铁率)指土壤中的SiO2 的含量和Al2O3、Fe2O3含量之比,能够反映土壤分化值大小。

以SiO2/(Al2o3+Fe2O3)或SiO2/R2O3表示。

3、沼气肥:即沼气发酵肥,是指作物秸秆与人粪尿等有机物腐解产生沼气后的副产物,包括沼气液和残渣。

4、土壤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当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称为土壤的可塑性。

5、白浆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出现还原高铁高锰作用而使某一土层漂白的过程6、腐殖化系数:通常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为腐殖化系数.7、NO3一一N肥:凡是含有硝酸根离子的氮肥都属于硝态氮肥。

8、脲甲醛:代号为UF,它是以尿素为基体加入一定量的甲醛经催化剂催化而合成的一系列直链化合物。

9、复混肥料: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10、根外营养(叶部营养)植物通过叶部或非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己的现象11、同晶置换:是指硅酸盐矿物中的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近而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取代,但其晶层结构未变.1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共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13、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14、生理酸性肥 : 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就叫生理酸性肥料15、灰化过程 : 是指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16、复合肥料 : 是通过化合(化学)作用或混合氨化造粒过程制成的,有明显化学反应,在我国也有人称之为化成复肥。

17、新型磷肥:是指高浓度或超高浓度的长效磷肥,主要有聚磷酸盐、磷酸甘油脂、酰胺磷脂等,此外还包括包膜缓释磷肥。

土壤学总结

土壤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的表层,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2、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3、潜在肥力:在生产上没有直接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肥力。

4、经济肥力:在生产上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肥力。

5、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表面。

6、原生矿物:生化中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

7、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的分解转化而重新形成的矿物。

8、硅铝铁率:在粒级的化学组成中二氧化硅与氧化铝和氧化铁之和的分子比。

9、粒级:按照土粒粒径的大小、范围及性质把土粒分为若干组,每一组为一个粒级。

10、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各粒级土壤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11、土壤有机质:主要是指有机物质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即土壤腐殖质12、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质量(不包括土壤空隙在内)。

13、土壤容重;自然情况下,单位容积干燥土体的重量14、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空隙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空隙的总和。

15、土壤空隙比:土壤中空隙容积与土里容积的比值。

16、土壤结构性:土壤中结构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排列情况及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7、团粒结构:在腐殖质的作用下形成近似球形较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为0.25—10mm之间,直径小于0.25mm的称为微团粒。

18、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特征,它是土壤物理机械性的综合表现,及在耕作后土壤外在形态的表现。

19、土壤粘结性: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黏结在一起的性质。

20、土壤黏着性:指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于外物(农机具)的性能。

21、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22、吸湿水:由干燥土粒的吸附力所吸附的气态水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

土壤学(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土壤学(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三、土壤热量平衡(soil heat balance)
地面辐射平衡是土壤热量平衡的基础,但后者 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更显著。 当土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时,其大 部分热量消耗于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与大气之间的 湍流热交换,一小部分被生物活动所消耗,只有很
少部分通过热交换传导至土壤下层。
土壤学 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与农业化学系
和状态,限制团聚体内部的通气性状。所以紧实的大团
块,即使周围大孔隙通气良好,在团块内部仍可能是缺 氧的。所以通气良好的旱地也会有厌气性的微环境。
土壤学 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与农业化学系
六、土壤通气指标
1.土壤孔隙度
总孔隙度50~55%或60%,其中通气孔度要求
8~10%,最好15~20%。这样可以使土壤有一定 保水能力又可透水通气。 2.土壤呼吸强度(intensity of soil respiration)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 土壤呼吸强度不仅可作为土壤通气指标,而且是 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
土壤学 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与农业化学系
土壤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因此说土壤是大气痕
量温室气体的源。
土壤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吸收和消耗,称为汇。
五、土壤空气的运动
1.土壤空气的对流(convection) 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整体流动,
也称质流。对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总压力梯度的产生:
土壤学 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与农业化学系
气压变化、温度梯度、土壤表层风力、降水或灌溉 等。 土壤对流公式:qv=-(k/η )▽p qv—空气的容积对流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 面积的空气容积);
k—通气孔隙通气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热容量的分类
土壤热容量依据单位土壤的计量形式(容积或
质量)不同,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土壤的容积热容量:是指单位容积的土壤,在
温度升降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用C表示, 常用单位J/(cm3· ℃)。
质量热容量:以单位质量土壤来计算,习惯上
称之为重量热容或比热,用C表示,常用单位J /(g· ℃)。
第 五 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第五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 二 三 四 五 土壤空气的组成 土壤空气的运动 土壤通气性 土壤通气性与土壤肥力 土壤通气性的调节
第五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变化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的比较(容积%) 气 体
O2
20.94
CO2
0.03
露 地
07-29
CO2
O2
- 20.497 20.397 20.486 20.478
CO2
0.915 1.006 1.060 0.865 1.348
O2
- 20.439 20.275 19.953 20.060
CO2
- 0.70 0.104 0.134 0.150
O2
0.056 20.649 20.513 20.857 20.121
取样的代表性不十分确定
三、 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
(一)、土壤通气性的定义和指标 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 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1.静态指标 2.土壤通气量(soil air flux)
土壤通气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压力下,进入单 位体积土壤中的气体总量(CO2和O2),常用单位是毫升 厘米-2 秒-1。土壤通气量的大小标志着土壤通气性好坏, 通气量大则土壤通气性良好。
①坡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因坡向和坡度而不同; ②不同的坡向和坡度上,土壤蒸发强度不一样,土壤 水和植物覆盖度有差异,土温高低及变幅也就迥然不同。南坡 的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可以促进早发、早熟。
(三)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土壤颜色深的,吸收的辐射热量多,红色、黄色的次 之,浅色的土壤吸收的辐射热量小而反射率较高。在极端情况 下,土壤颜色的差异可以使不同土壤在同一时间的土表温度相 差2-4℃,园艺栽培中或农作物的苗床中,有的在表面覆盖 一层炉碴、草木灰或土杂肥等深色物质以提高土温。
(三)地球内热
从地球内部的热向地面传导的热能。地热是一种重 要的地下资源。尤其是在一些异常地区,如火山口附近、 有温泉之地。
二、土壤热性质
1、土壤热容量
(soil heat capacity,soil thermal capacity)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 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 量。
第二节 土壤热量 (Soil heat)
土壤热量最基本的来源是太阳辐射 能,还有生物热和地热 。 土壤温度是衡量土壤热量的尺度, 反映土壤热能获得和散失的平衡状况。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
(一)太阳的辐射能
在地球大气层的顶部测得 的垂直于太阳光下一平方厘米 的黑体表面在一分钟内吸收的 辐射能常数,称作太阳常数, 一般为1.9k/cm2/min。
D

Cv
J/(cm3.s)
上式中:为土壤导热率, Cv为土壤容积热容量。
二、土壤热性质 1、土壤热容量 2、土壤导热性 3、土壤的吸热性
土壤对太阳辐射能吸收的能力。
4、土壤散热性
是土壤向大气散失热量的性质。
三、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
1、土壤温度的变化
土壤温度的变化
均质土壤的土壤温度的理想日变化。在相继的每一深 度,温度峰是衰减的,并且随时间逐渐漂移,也就是说下 层土壤温度的变幅比上层小,并且滞后一段时间。见下图
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土壤孔隙 被空气占领,导热率就小。当土壤湿润时, 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增大。
土壤不同组成分的导热率(焦耳/厘米·秒·度) 土壤组成分 石英 湿砂粒 干砂粒 泥炭 腐殖质 土壤水 土壤空气 导热率 4.427×10-2 1.674×10-2 1.674×10-3 6.276×10-4 1.255×10-2 5.021×10-3 2.092×10-4
CO2
0.056 0.211 0.279 0.385 0.406
O2
- 20.653 20.668 20.506 20.634
30
50 平均
0.573
0.922 0.615
19.865
19.929 20.124
1.159
1.520 1.268
20.005
19.698 19.953
0.313
0.402 0.269
土壤温度的变化
无冰冻 地区土壤温 度剖面随季 节的变化: 表层土温随 季节的变幅 要大于下层 土壤,土层 越深土温变 幅越小。此 外,下层土 温的季节变 化较上层有 明显滞后。
2、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质对土温的影响
(一)海拔高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在山区随着高度的增加,土温还是比平地的土温低。
(二)坡向与坡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其单位是J.cm-2.s-1.℃-1。
二、土壤热性质
2、土壤导热性
(1)导热性: (2)导热率:
土壤中各组分的导热率:固相>液相>气相。 影响土壤导热率的主要因素: 土壤的松紧、土壤含水状况、土壤质地。 土壤导热率与土温的变化: 导热率低的土壤,如干燥的沙土,白天收入的热量不易 下传,使受热的表层土温升高较快,夜间降温时下层热量也 不易上传,使表层土温下降也大,所以昼夜温差大。而导热 率高的土壤,如黏质土,土温变幅小,昼夜温差不大。
0.059 [氧化态] E h Eo Log n [还原态]
第五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 土壤空气的 土壤通气性与土壤肥力
四、土壤通气性与土壤肥力
土壤空气状况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空气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 影响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吸收能力,还影响土壤中的 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养分的形态及供肥能力。
99%的太阳能包含在0.34.0微米的波长内,这一范围 的波长通常称为短波辐射。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 其热量一部分被大气吸收散射, 一部分被云层和地面反射,土 壤吸收其中的一少部分。
a
H
I
E
(二)生物热
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被微生
物利用,大部分用于提高土温。 据估算,含有机质4%的土壤,每英亩耕层有机 质的潜能为6.28×109~6.99×109KJ,相当于20~50 吨无烟煤的热量。
二、土壤热性质
2、土壤导热性
(1)导热性: (2)导热率: (3)土壤热扩散率:
(3)土壤的热扩散率
土壤热扩散率 是指在标准状况 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 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 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 (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其 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之 比值。
三、 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
(一)、土壤通气性的定义和指标 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 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1.静态指标 2.土壤通气量(soil air flux) 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
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
土壤的Eh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氧化态和还原态 物质的浓度比,而后者又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氧 气压或溶解态氧的浓度,这就直接与土壤通气性 相联系。因此Eh可以做为土壤通气性的指标, 它指示土壤溶液中氧压的高低,反映土壤通气排 水状况。
影响种子萌发
种子正常发育需要O2的含量在10%以上,如果小于5%, 种子萌发将受到抑制。
影响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状况 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
影响植物的抗病性
一般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植物根 系长、颜色浅、根毛多;而缺氧则会阻 碍根系伸长和侧根萌生,根系短而粗, 颜色暗,根毛大量减少。 据北京农业大学实验站对棉花地的 观测,结果表明:土壤空气中O2和CO2 含量维持在21%左右,O2占其中85%以 上时棉花根系发育良好;当O2占70%以 上时,棉花根系能正常生长;而CO2占 60%以上时,根系生长完全停止。
第五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 二 三 四 五 土壤空气的组成 土壤空气的运动 土壤通气性 土壤空气与土壤肥力 土壤通气性的调节
五、 土壤通气性的调节
1、调节土壤水分含量 2、改良土壤结构 3、通过各种耕作手段来调节土壤通性 对旱作土壤,有中耕松土,深耙勤锄,打破土 表结壳,疏松耕层等措施。 对于水田土壤,可通过落水晒田、晒垡,搁田 及合理的下渗速率等措施。
20.181
20.198 20.329
1.157
1.281 0.847
20.362
19.873 20.022
第五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变化
1、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空气组成的差异
2、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
2、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
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大, O2含量减少 2)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强,微生物活动加 快,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加,夏季CO2含量最高; 3)覆膜田块的CO2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草原露地,而 O2则反之 4)土壤空气中的CO2和O2的含量是相互消长的,二者 的总和维持在19~22%之间,
1、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空气组成的差异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