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0.1 结构脉络图

10.2 本章要点详解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1.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重返东南

(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①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国民党的“收复区全国性事业委员会”又拟定了《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根据这些法令,原沦陷区的敌伪报馆、电台、通讯社等各类新闻机构全部成了国民党的囊中之物。

②战后国民党通过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接管了《申报》、《新闻报》两报及其附属事业。作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心的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在其他地区,国民党统治集团也采用相似手法,复刊或新办其党营报刊。

③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战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均按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

④在广播事业方面,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1945年8月下旬开始派人员分赴各地接收日伪电台,并将其改建为国民党的官办电台。国民党的新闻通讯事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1946年4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将其总社迁回南京。

(2)《文萃》周刊

《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性刊物,以装载进步文字为主,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改名为《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2.“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1)经过

①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②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三人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在征得《宪政》月刊、《国讯》杂志、《中华论坛》等16家杂志社的签名后,于8月17日正式发表,庄严宣布自9月1日起上述16家杂志社将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正式函告国民党中宣部、宪政实施协进会和国民参政会。8月27日,重庆杂志界联谊会集会,在拒检声明上签名的杂志社增至33家。

③由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国讯书店等19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宣布坚决支持重庆杂志界的拒检声明,叶圣陶等进步人士发表了《我们永远不要图书杂志审查制度》等文章。

④9月15日,由10家杂志社联合出版、国讯书店发行的四开报纸《联合增刊》第1期问世,内容以民主和团结为中心,刊有张志让撰写的《胜利后的民主与团结问题》等大胆发表国是主张的文章。

⑤9月1日和4日,重庆《新华日报》先后发表社评支持“拒检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各界广泛支持,迅速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2)意义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正在玩弄“和谈”阴谋的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为了缓和矛盾,国民党于9月22日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至此,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3.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衰落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续实施其对新闻界实施全面统制的反动政策,制订

与颁发新闻统制法规,强化新闻统制制度。在广大收复区,国民党政府则以“除奸”为名,堂而皇之地实行新闻统制政策,重建新闻统制制度。

(2)1947年后,国民党当局动用大批宪兵、特务,捣毁报馆,捕杀报人,在新闻界实行白色恐怖。《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是国民党在全面内战爆发后首先要摧残的对象。

(3)民主党派、进步团体与个人主办的报刊也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限制、迫害与摧残。素有中国报业中心之称的上海,是民主党派、进步团体与个人主办的报刊荟萃之地,因而遭国民党当局迫害与摧残的报刊数量也最多。

(4)为了在国统区坚持进步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在国共合作破裂后转入“地下”秘密出版发行。中国共产党还将新闻阵地转移到香港,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主办的报刊一起,展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舆论宣传斗争。

(5)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

个重要现象。“第三条道路”,是指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二、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1.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1)在广大的解放区内,人民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报刊的出版条件大为改善,绝大多数由油印改为铅印,不少扩版或改版为大型日报。随着一些城市和工矿区的被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报刊和工矿报刊也应运而生。人民广播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台网初具规模。

(2)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后,由于人民解放军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主动放弃了一些地方,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由发展转为收缩。许多报刊被迫从城市迁回农村出版,由大报改为小报,由铅印改为油印,由日刊改为双日刊、三日刊、周刊以至不定期刊。刚刚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也被迫收缩,不少电台停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则被迫迁址。

2.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1)新华社作用的加强

①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前扩大充实,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英文广播、口语广播4个编辑部门。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