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命运 高中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及感悟(通用21篇)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及感悟(通用21篇)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及感悟(通用21篇)中国传统文化心得及感悟篇1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1、缺乏民主精神。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

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

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

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

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

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

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

中国文化读后感(共8篇)

中国文化读后感(共8篇)

中国文化读后感(共8篇)第1篇: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华传统文化总述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地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文化读后感

中国文化读后感

中国文化读后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以及独特的魅力,使得中国文化成为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在读完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但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古代的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的见证。

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现在其深厚的底蕴中。

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提倡“克己复礼,以临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

同时,中国文化还包含了道家、佛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这些深厚的底蕴,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独具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感受到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以及独特的魅力。

我深深地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也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倾倒。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高中生中国文化读后感范文

高中生中国文化读后感范文

高中生中国文化读后感范文中国有五千多年漫长历史,许多伟人给我们创造了很多东西,至今留传。

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文化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化读后感1暑假,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

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大家对它都很熟悉。

传说尧舜时期,黄河泛滥,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稻田,拔倒了大树,卷走了人畜。

叫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洪水一定要治理了。

于是,大家一致选举禹负责治水。

禹不敢稍有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势。

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终于驯服,从这个故事来看,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禹的品质是高尚,“三过家门而不入”已传进千家万户的俗语。

三次经过家门口,妻子刚生了儿子不到十天,邻里乡亲劝他去看看儿子,可他却说现在治水刚开始,没有功夫回去。

这是怎样的一种对自己工作负责的态度啊!我们也说,禹回去看一眼也不费多少时间,自己的亲骨肉!可禹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宁愿放弃去看自己妻儿的机会,还要惜时如命地去治水,不辜负老百姓对他的期望。

我在佩服禹对工作勤恳负责的同时,更加敬仰他心系百姓的胸怀。

我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

如今我们的党,也和大禹一样将老百姓的幸福牢记心头,我为有这样的党感到骄傲!中国文化读后感2翻阅历史的长卷,在字里行间之中,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韵得以一一呈现,五千年的灿烂与辉煌,屈辱与没落铸就了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旋律。

在历史长河的记忆里,二十余个朝代的更替变换为世界历史的画卷,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这本绚烂的历史文化典藏,在掩卷沉思之余,深深的感悟到历史的车轮碾压所留下的车辙是一种民族精神与魂魄的聚。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历史。

书中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五四爱国运动,包括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奴隶王朝到战乱频繁的春秋在到秦始皇一统华夏,在讲到三足鼎立两晋南北朝,经过群雄争霸再次统一,走到隋唐五代时期,再到宋元明清,但是由于晚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曾经繁荣昌盛的华夏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中国文化的命运

中国文化的命运

2013年读书报告会——《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主要内容:《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次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

梁漱溟“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其学术思想自定位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全书通过三个辑子,各有侧重的向人们阐释了“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等三部分,探讨学术特性、国人品格、文化通病与奇迹、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等精彩内容。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

”“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我只指出两大古怪点:一是那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心得体会:以我所见,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从现代来看,中国社会历久不前,文化也在停滞不前,但是中国的开化在近世的西洋人之前,这是为什么呢?从文化的比较来看,中国的文化有很强的个性: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但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是大多从他处受之。

中国文化拥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像独特的文字构造等等,这都是自成体系的,与其他的文化差异较大。

决定中国的命运观后感

决定中国的命运观后感

决定中国的命运观后感中国的命运观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方向,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中国的命运观,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历史的传统智慧、文化自信和改革创新对于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性。

中国的命运观,首先体现了传统智慧的融合和传承。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对于命运的理解。

命运观强调“天命”和“人力”,认为命运并非完全由天注定,而是需要人们通过自努力和开拓创新来决定。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国人顺应历史潮流、勇往直前的重要力量源泉。

中国的命运观还体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的崛起,传统智慧对于塑造现代中国的命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国命运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强调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和重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命运观,继承发扬中华文明。

中国的命运观还强调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命运观指引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善于适应变革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改革创新是中国实现复兴的重要动力和推动力,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体现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学习中国的命运观,我认识到中国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

我们要秉持着坚定的信仰,深化对中国命运观的理解和实践。

我们要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善于创新,不断推动改革,适应时代的需求,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中国的命运观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复兴的道路指南。

通过学习中国的命运观,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智慧的融合和传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创新的推动力量。

我们应该将这些观念融入自己的行动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华文化的感悟与收获

中华文化的感悟与收获

中华文化的感悟与收获
中华文化是一个深且广的概念,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学、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

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学习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来对中华文化进行感悟与收获。

首先,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

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身处社会中应该有的道德标准和修身之道,而传统的道家思想则注重心性修养和个人修炼。

这些文化传统和思想对于中国人至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其次,中华文化也非常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合理与和谐。

中国社会历来讲究分工明确,各个职业都有其职责和社会地位。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关注的是彼此的身份和关系,更注重互相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另外,中华文化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传统的农耕文化根深蒂固地认为人在自然中生存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崇尚自然,讲究季节习俗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种自然主义的思想贯穿于很多领域,例如武术、园林、书法等等。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是一种深刻而多维的文化,充满了感悟和收获。

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并且对于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的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礼仪、
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际关系。

在这种文
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强调孝道、忠义、孝道等传统美德。

这让我深刻意识
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怀的重要性,激发了我继承和传承这些美德的决心。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对自然界的尊重和顺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这种
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顺应自然、顺从天命的思想。

这让我意识到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同时也要学会与自然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感受到了其包容、宽容、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给予了我启示和指引,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热爱自己的国家。

同时,也让我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适应、成长、发展。

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读后感700字高中

读后感700字高中

读后感700字高中读后感700字高中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700字高中,一起来看看吧!读后感700字高中1《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当我们在品味先秦的诗经和楚辞、汉代的词赋、六朝的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时,当我们在欣赏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时,我们不禁会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就在儒家领导下,两千多年间,中国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分析言之,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

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

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

而一个人的生命,不只一个人而已,是有伦理关系。

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中国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之说,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

但知有君臣、官民相互间之伦理义务,而不认识国民与国家之团体关系--这是伦理社会给予政治的影响和变化。

一般来说,文化传统,即民族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制约这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兴趣,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臵着人们的灵魂归宿。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等5篇文集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等5篇文集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5篇篇一: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

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

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

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

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

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

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

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

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

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

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

高中生中国文化读后感

高中生中国文化读后感

高中生中国文化读后感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化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高中生,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首先,学习中国文化使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传说。

通过学习古代的文献和史书,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例如,学习秦朝的统一战争、唐朝的盛世文化和宋朝的科技创新等,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也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中国文化强调“仁”,即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礼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长辈,关心他人,而且还要遵循一些传统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和道德,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同时,中国文化也对我培养了审美和艺术的兴趣。

中国的文化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绘画和书法,我了解到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和技巧,进一步培养了我的艺术眼光。

而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则给了我更多的艺术享受和表达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美好与愉悦。

此外,学习中国文化还让我意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在古代就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物品和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而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科技成就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中国的发明和科技革新也对西方世界有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我也明白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今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和全球化的冲击,很多传统的习俗和价值观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更好地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

总的来说,学习中国文化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了解中国的历史、价值观和文化艺术,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国家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对世界其他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文化的命运。随笔。荆都

中国文化的命运。随笔。荆都

《中国文化的命运》之感想高二二班荆都梁漱溟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

而我今天要谈的“中国文化的命运”显然是不能够与儒家大师梁先生所云的相媲美,毕竟我的认知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是局限的。

我自知梁先生所讲的,所阐述的是个很大的命题,是我无法驾驭的,所以我现在是根据我的认识去谈谈我眼中这个小范围的文化传承。

回过头来想,现在的我们只知道不用费心思考就能在电脑上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而渐渐失去了思考过程中那种深邃的气质;我们只知道短信再以光的速度传播,而不知道那冰冷的屏幕代替不了温暖的眼神亦或是那歪斜的字迹写下的只言片语。

的确,现代的科学技术很发达,随处可见高科技产品,我们的行为举止似乎被现代化的框架圈住了,但是我们的文化命脉又如何,马上就要干涸了吗?原本可听见的华夏文明前行的脚踏声呢?也被现代高科技所取代,沦落为只会听取命令而唯诺不前的傀儡吗?现想起《新闻周刊》上的一篇报道:根据许多国家的网民投票,评选出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居前两位的是美国和中国。

其中代表美国文化的符号有华尔街,好莱坞,麦当劳,NBA,哈弗大学,感恩节,自由女神像,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有汉语,长城,孔子,唐帝国,丝绸,京剧,功夫。

纵观这则材料,当然值得国人欣喜,毕竟在此次评选中,中国跻居前两位。

然而,再仔细对照一下后可发现,中国,是否早已止步于“文明古国”了呢?让我们看看这次评选中荣获榜首的美国吧:华尔街,好莱坞,麦当劳,这三项无疑是美国人商业的标志,一股时尚潮流的气息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NBA代表着现代人的青春活力,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特质;哈弗,已经能够在全世界人的眼中堪称第一知识殿堂了,这是学子们无一不向往的大学;感恩节,自由女神像则隶属于美国的传统文化。

这些代表着美国文化的符号,是不是囊括了美国发展史的全部呢?然而不得不承认,在这里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现代美国的标志,一个当代的美国。

中国文化历史命运

中国文化历史命运

中国文化历史命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历史命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不仅影响了本国人民,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历史的命运。

一、古代中国文化的辉煌古代中国文化的辉煌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包括了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强调了仁爱、礼制和孝道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另外,道教和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文化的命运转折在中国历史的某些阶段,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些命运的转折。

例如,在近代的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时期,中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这段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命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中国人民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以及一些知识分子的意识觉醒,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文化复兴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中国政府提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战略,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保护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举措,着力推进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同时,中国的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正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也成为中国文化历史命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太极拳等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和认可。

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文化庆典。

同时,中国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弘扬,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了力量。

五、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中国文化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世界影响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国文化需要更好地与世界文明互动和交流。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中国也要着力创造和推广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文化形式。

中国文脉读后感高中

中国文脉读后感高中

中国文脉读后感高中中国文脉读后感高中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高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脉读后感高中1文化潜流在历史的山峦间时隐时现,黛色的群峰构筑了溪流的生命格局,而淙淙清流涌动着山涧的动人风景。

中华大地宽广绵长的时间和空间,与华夏文明绝无仅有的繁盛迷离,相声相长,缠绕绵延,勾勒出中国文脉清晰繁复的脉络。

余秋雨如同深山的老者,他轻轻拨开林间的雾岚,将这山水之间的纷繁往事娓娓道来,带我们聆听这世界上伟大文明强劲有力的心声。

就像一切原始神秘的东西总能引发无数欣喜与悸动一样,余秋雨从千万年前的先民,从黄帝炎帝女娲夸父落笔,这些流传甚久动人心仪的传说,以其风尘仆仆的.历史感和不可思议的姿态,镌刻在每个牙牙学语孩子的梦乡,每个甚至目不识丁的中国人的心头。

正如书中所述:“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世间之礼,天地之敬”的文化信仰与崇拜是浩荡中华文明的奠基,而传说时代略显虚妄不实的古老故事则是华夏文明最初意识形态的曲折呈现。

那些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更迭仍不朽地存在于历代人民心中的,是因为这神话中包含着一种属于集体心理的真实。

余秋雨这样阐释神话的“原型”价值:“这就像晚霞给人的凄艳感受,修竹给人的风雅印象,长年累月也成了一种真实,甚至比它们在天象学和植物学上的真实更有意义。

”中国古代的神话,无论是宏伟创世开天辟地,亦或悲壮牺牲填海奔月,都潜匿着一种美学的生命气息,有着天人合一的壮阔和悲情柔美的鸿蒙。

从这不确定的源头起,这最苍老又最不会衰老的诗意,已经植入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继而,从《诗经》的稻麦声和虫鸟声起,屈原凄楚高贵、孤傲悯人的行吟,司马迁错落有致的朴素笔触,魏晋四方奔溢、气貌繁盛的文化格局,唐宋哀感顽艳字字珠玑。

华夏文明流光溢彩奔腾不息。

中国人总愿意回顾历史,而文化潜流一直被朝朝代代的中国人的记忆定格,因而我们仍可触及那些来路上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以及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这是文化的繁盛恩赐。

《中国文化的命运》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的命运》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有关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 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 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展开,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今人 庸论。 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
织运用科学技 术
感谢观看




02
八 希腊罗 马古代社会
03
九 基督教 的精神
04
十 集团生 活之血底锻 炼
06
十二 基尔 特制度
05
十一 欧洲 中世社会
01十三 城市 自主02十四 何谓 集团生活
04
十六 中国 民族性的缺 点
06
十八 伦理 本位底社会
03
十五 中国 之缺乏于此
05
十七 中西 社会构造不 同
第三辑 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收外 国的长处
“注意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 代潮流”(代...
第一辑 中国文化五大病
01
一 《东西 文化及其哲 学》自序
02
二 以为这 问题还远的 不对
03
三 中西学 术之不同
04
四 中国人 则怎样
06
六 西人所 长吾人所短
05
五 中国文 化个性殊强
七 宗教在中国
八 中国以道德代宗 教
九 两种理和两种错 误
十 中国民族精神所 在
十二 中国文化五大 病
十一 人权自由之所 以不见
十三 中华民族是人 类一奇迹
第二辑 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
01
一 社会构 造是文化的 骨干

中华文化天命与使命的感悟分享

中华文化天命与使命的感悟分享

中华文化天命与使命的感悟分享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使大家对于文化领域的认识趋于一致,文化思潮呈百川归海之势。

文化事关民族复兴伟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我们不忘历史、展望未来,立志投身当代“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把中华文明和友谊之花洒遍世界,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服务理念的日益深入和对民生投入的增加,对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用文化推动人社服务事业,始终做到心系人民群众,勤于思考,积极实践,多办惠及民生的实事,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让人民群众感受更实在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类命运观后感文学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类命运观后感文学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类命运观后感文学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抒发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类命运观后感中国古代文学以其深厚的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抒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命运的认识与理解,感受到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命运的探索。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命运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于命运背后的道德观念的探讨。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展开讨论。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抒发体现在对于命运的不同解读上。

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命运观,如宿命论、运气观等。

宿命论认为人的一生命运早已注定,无法改变。

这种观点在《诗经》等作品中可以找到。

运气观则认为人的命运受到自身努力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非完全被命运所决定。

这种观点在《孟子》等作品中得到深入的探讨。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不同命运观的认识和思考,这种思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命运背后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道德与命运的关系的思考。

例如,在《红楼梦》中,通过对于贾宝玉一生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的悲观和对于道德的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示了命运对于个体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这种对于道德与命运关系的探讨,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更具有广泛的意义。

另外,中国古代文学通过叙事和表达技巧,将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抒发融入到作品之中。

古代文学作品以其浑厚的情感和细腻的表现力,将对于命运的思考与抒发与作品融为一体。

例如,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对于孙悟空一生的描写,抒发了对于命运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于命运的思考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类命运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关于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

关于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

关于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中国文化的命运》这本书大家读过吗?下面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欢迎大家阅读!前几天买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刚开始读,虽然是很多年前写的书,但是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在开篇《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中,梁漱溟先生指出,我们现在的生活,无论精神、社会和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这个问题的现状,绝非东方化和西方化的对垒,完全是西方化对东方化完全的胜利和压服。

在梁漱溟先生所在的时代,尚是中国国学的一个繁荣时期,到现在,这种“西方化对东方化完全的胜利和压服”情况并没有改变甚至更加严重。

文章中指出,中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等等,纷纷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伦理思想,即文化差异问题。

一般国民,不能克服政治改革中的阻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在西方化政治制度下仍保持在东方制度下所保持的态度。

而我觉得现在,中国也不能说是西方政治制度,是任何时候都没有的一种状态,国民根本不知道该采用何种态度来对待政治制度,所以引起很多和民愤,并导致民众对政府的种种对抗态度。

针对如何处理东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梁漱溟先生给出了三条路径1)倘假设东方化与西方化无法并立而不可通,到今日要绝其根株,那么就要寻求彻底变革,尽快应对,不要是国家与东方化同归于尽2)倘假设东方化受西方化的压迫缺乏虑,东方化确要翻身的,那么,与今日之局如何求其通,亦需有真实的积极的解决方法,不要做梦发呆卒致倾覆3)假设东方化与西方化果有调和通融之道,那也一定不是现在这种“参用西法”可以算数的,须尽快有个清楚、明白的解决,好翻开一条活路,绝不能有疲缓的态度。

无论哪一种解决方法,梁漱溟先生都提到了“尽快”,认为这个问题刻不容缓,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任何社会改革都会失败。

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后来共产党找到了适用于中国的思想理论根底,即马列主义,并根据中国的实际进展了本地化的改革,在应用中取得了成功。

但是到了现在,我觉得又到了需要一个新的文化思想变革的时期,大家近些年已渐觉得西方种种不完善之处,却找不到适用于即融汇了传统东方思想,又能博采西方之长,又能适应今日之中国的思想体系。

学完中国文化的感想

学完中国文化的感想

学完中国文化的感想
学习中国文化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浅的经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中。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而闻名于世。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孝道和社会秩序,而道家注重自然和谐、无为而治。

佛教的影响使中国文化充满了慈悲、博爱和超脱尘世的精神。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塑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同时,中国文化也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

中国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让人沉浸其中。

此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其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深厚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互助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我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它们是世界上各国各地区独特而宝贵的财富。

同时,我也更加尊重和欣赏中国人民的努力和创造力,他们为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总之,学习中国文化是一次启迪心灵、拓展视野的过程。

它让我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也使我更加珍惜和保护自己所处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
当我们在品味先秦的诗经和楚辞、汉代的词赋、六朝的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时,当我们在欣赏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时,我们不禁会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就在儒家领导下,两千多年间,中国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分析言之,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

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

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

而一个人的生命,不只一个人而已,是有伦理关系。

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国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之说,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

但知有君臣、官民相互间之伦理义务,而不认识国民与国家之团体关系--这是伦理社会给予政治的影响和变化。

一般来说,文化传统,即民族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制约这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兴趣,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臵着人们的灵魂归宿。

但也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的原因。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从中国以往历史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强大。

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

我们现在放眼去看,几乎世界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中国自从明朝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李之藻翻译》《谈天》,西方化才输到中国来。

自此,中国便渐渐开始学习西方。

可是,这时候全然没有留意西洋这些东西并非凭空来的,却有它们的来源。

他们全然没有留意此点,以为西洋那些东西好象一个瓜,我们仅将瓜蔓截断,就可以搬过来!如此的轻轻一改变,不单这些东西搬不过来,并且使中国旧有的文化步骤也全乱了。

因此,对于这些外来文化,我们要拿来,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自周孔以来数千年,“伦理情谊,人生向上”早于人
心深处大有启发,今天。

我们想要发挥中国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必定要将向上的精神提振起来,将“齐心学好向上求进步”的口号,常常在心目间一刻不忘!
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