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意义1.3 教学方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教案章节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2.2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物质循环的过程与途径2.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让学生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让学生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3.2 教学内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3.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教案章节四: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4.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的兴趣。
展望物质循环研究的发展方向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教案章节六:碳循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6.2 教学内容:碳循环的概念与特点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作用6.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碳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碳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七:氮循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生物 班级: 学生姓名: 制作人: 不知名 编号:2023-41第三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标内容要求学习目标——学科素养1.以碳循环为例,说出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2.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科学思维:理解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2.社会责任:关注种群数量的变化在保护濒危物种、防治有害生物等方面的应用。
【预习案】(一)碳循环1. 碳循环的过程(1) 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
(2) 过程图解图中:① ,② ,③植物(生产者),④动物(消费者),⑤ ,⑥ 。
(3) 大气和海洋在碳循环之间的关系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增加;如果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发生局部短缺,水圈中的二氧化碳也能及时 。
(4) 温室效应2.物质循环的概念形成原因 主要是 的开采和使用使大气中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应对方法一方面要减少 _ ,另一方面要提高(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的现象。
2.实例3.进入生物体方式(1) 动、植物。
(2) 沿在生物体内逐渐聚集,在食物链的。
4.在生物体的分布:形成比较稳定的分布于多种组织细胞中,不易被,在体内。
5.特点:全球性。
【探究案】探讨点一分析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可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间进行交换。
此外,碳还可以长期固定或保存在非生命系统中,如固定于煤、石油或木材中。
人类通过对煤和石油等的利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大气、水圈中分别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提示碳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的形式存在;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和溶解于水中。
(2) 碳元素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提示非生物环境中的碳元素以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进入体内;消费者通过,使食物中的进入消费者体内;生产者、消费者遗体和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可以被分解利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过程,能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特别是碳循环。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生物成分的作用和物质的转化。
(2)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使学生对物质循环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物质循环的实例、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或视频,如森林、草原、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提问: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引出物质循环的主题。
2、新课讲授(1)物质循环的概念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强调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如碳、氮、水等。
(2)碳循环①展示碳循环的模式图,结合图讲解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包括碳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返回大气等环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和特点。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案例资料: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实例。
3. 讨论话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途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负面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建议。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并简述其过程。
七、拓展与延伸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科研前沿。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
3. 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探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2. 物质循环的途径:物质循环通过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成。
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4. 物质循环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物质循环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收集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案例。
3. 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5. 总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过程和意义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途径: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太阳传入生物群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
2. 讲解: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概念、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如碳循环中的碳排放、氮循环中的化肥使用等。
2. 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掌握物质循环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图片和图表。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教学资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互联网资源和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内容:介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循环的过程。
4. 知识巩固: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并反思其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能力: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探究和分析的能力。
4.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物质循环在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物质循环失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2. 跨学科联系:联系物理学、化学等其他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联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原理。
2. 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质循环过程。
3. 掌握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2. 生态系统模型或图表3. 实验材料(如植物、土壤、水等)4. 学生笔记本或工作表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知识建构(20分钟):1. 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不同的物质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并提供相关的示意图或模型进行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实践探究(30分钟):1. 分组或个人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或个人,进行一项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验,例如水的蒸发和凝结实验,或者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现象。
2. 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物质循环过程。
概念强化(15分钟):1. 回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 通过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影响。
评估(10分钟):1. 分发给学生一份简单的问卷或练习,测试他们对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评估。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和呈现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使用。
2.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深入探索。
3. 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案撰写时,建议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化和循环;3. 理解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促进物质循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过程;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质循环差异。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和环境交互作用下,物质(如有机物、无机物等)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物种生存的重要因素。
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1)碳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动物食用植物,将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组织;- 动物和植物的死亡和排泄物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释放到环境中,形成二氧化碳;-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2)氮循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中的氮元素;- 动植物死亡后,腐解菌分解有机物,将氮元素释放到土壤中;- 氮固定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可吸收的氨氮;- 氮捕捉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3)水循环:- 水蒸气通过蒸发从地表进入大气层;- 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冷却凝结成云,并形成降水;- 降水落到地表,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经过地下水入渗再次回到水源。
3.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质循环差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物质循环的差异。
例如,在寒冷的极地环境中,植物生长缓慢,有机物分解速度较低,导致物质循环缓慢;而在热带雨林等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物丰富多样,物质循环较为活跃。
四、教学方法:1. 案例讲解法:通过讲解具体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案例,引发学生对物质循环的思考,加强学习效果。
2.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循环的过程,加深理解。
五、教学评价:1. 针对学生的讨论表达能力进行评价;2.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结果进行评价;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评价。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 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运作。
3. 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业:1. 复习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思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物质循环的主要途径。
3.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复习物质循环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的过程。
2. 讲解物质循环的主要途径,如水循环、碳循环等,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运作。
3. 讨论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养分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业:1. 复习物质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思考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三章: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能量流动的定义和过程。
2. 能量流动的途径和形式。
3.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复习能量流动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讲解能量流动的途径和形式,如食物链、食物网等,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运作。
3. 讨论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能量转换、能量传递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业:1. 复习能量流动的定义和过程。
2. 思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四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0—P103)一、碳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到,又从__________ 回到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因此又叫循环。
(二)温室效应1.主要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
2、二者是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3、物质作为,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和之间循环往返。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一、碳循环:小结: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循环。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也有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4、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减少CO2的来源:②增加CO2的去路: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的比较表:项目能量流动(传递过程)物质循环形式以形式流动等基本元素的循环途径沿单向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特点、物质被反复利用,具有范围生态系统的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如图::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生物的富集作用概念: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第三部分:课堂检测1.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2.碳元素和硫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分别是()A.CO2和SO2 B.CO2和有机物C.有机物和SO2D.有机物和有机物3、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A.只有物质循环过程 B.只有能量利用过程C.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利用过程 D.无法确定4.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A. 线粒体和染色体B. 叶绿体和线粒体C. 叶绿体和核糖体D. 线粒体和内质网5.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大气中的CO2即可维持稳定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物质和能量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C元素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碳元素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7.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①光合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 C请据图回答问题(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固 D定太阳能开始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3. 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物质循环的含义,阐述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4. 分析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讲解物质循环的途径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5. 案例分析: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流的特点。
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和限制。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能量流的特点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和限制。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流的特点: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阐述能量流的特点。
3. 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讲解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 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自己生活中参与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
教案章节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案章节三:碳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氮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案章节五:水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答案版)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 元素 ,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非生物环境 到 生物群落 ,又从 生物群落 到 非生物环境 的 循环过程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循环的范围: 生物圈 。
3.循环特点: 全球性 ; 循环往复利用 。
特别提醒: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元素”,而不是化合物。
循环发生在 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则不是生物群落内部。
4.实例1--碳循环(1)循环过程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 和 化能合成作用 。
生物群落内部:以 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进行单向传递。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非生物环境的生理过程: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
产生CO 2的非生物途径: 化石燃料燃烧和水圈释放CO 2特别提醒: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循环形式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CO 2 形式进行,在群落内部以 含碳有机物 形式进行。
(3)温室效应①成因: 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 ,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 2。
植被大面积的破坏 ,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 2的调节能力。
②缓解措施: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CO 2的吸收和固定。
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CO 2排放 。
实例2—硫循环和氮循环二、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 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 ,使其 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 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2.物质种类大气中CO 2 分解者 化石燃料 分 解 作 用 呼吸 作用 呼吸 作用 光合 作用 残枝 败叶 粪便 遗体 燃 烧 消费者 生产者 海洋 溶 解 释 放重金属:如铅(Pb)、镉(Cd)、汞(Hg)等。
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DDT、六六六等。
第三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生物 班级: 学生姓名: 制作人: 不知名 编号:2023-42第三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预习案】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1)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呈放射状的丝状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 态系统中主要充当 。
在不同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下,落叶在土壤中也不同。
(2) 淀粉――――→微生物(酶) 还原糖 ――――→斐林试剂加热 砖红色沉淀。
2.案例设计提出问题: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吗?分解过程中物质发生怎样的变化?【检测案】1. 判断正误( )(1)可采用加热烘干的方法除去实验组中的土壤微生物( )(2)应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土壤放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 )(3)对照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高于实验组( )(4)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分别选择不同种类的落叶进行实验2.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C.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3.下列关于“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课题,设计不合理的是( ) A.用等量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处理等量淀粉糊B.实验应分别对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进行高温消毒后再处理淀粉糊C.应在20 ℃左右下处理7天后,再进行相关检测D.用碘液检测淀粉,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4. 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成为腐殖质。
某中学的生物兴趣小组对落叶腐烂的原因及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要验证落叶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有无B土壤中的各种动物及微生物共同组成群落,各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均属于分解者C若用等量的热带雨林土壤和农田土壤进行实验,则相同时间内热带雨林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量较多D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是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都与细胞中的线粒体有关5.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完整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B)2、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B)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A)知识点一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因此又叫循环。
知识点二碳循环过程图解小结: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例1〗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 C请据图回答问题(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固 D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A B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B为。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
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增加CO2的去路)知识点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历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主要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3、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2)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的过程。
2、难点(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干扰和影响。
三、学习过程(一)引入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和循环。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它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知识讲解1、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不会因生物的消耗而减少,也不会因生物的产生而增加。
这就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平衡。
2、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跨越了地域和生态系统的界限。
例如,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可以随着气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参与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2)反复循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被吸收、利用、转化和释放,循环往复。
比如,氮元素在土壤中的硝酸盐被植物吸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又以各种形式回到土壤和大气中,继续参与循环。
3、主要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碳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动物通过摄食植物获取有机物中的碳。
在生物群落内部,碳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过程,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此外,人类的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生物系统得物质循环导学案
科目:高二生物组稿:张凤英张宝军使用时间2016/10/25印刷份数 1200 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得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得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得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得关系。
学习过程
一、碳循环
1。
循环路线
⑴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得形式进行。
⑵在生物群落内:以得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
特别提醒: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与之间得传递就是相互得,其她各成分之间得传递都就是单向得.
3.特点:具有 ,循环性.
4。
温室效应
⑴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 ,打破了得平衡。
⑵危害:。
⑶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得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化学燃料得燃烧(减少CO2得来路).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增加CO2得去路)。
思考讨论:1。
碳在无机环境中得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得形式: ___________
3.碳在生物群落中得主要存在形式: ________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得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碳在生物群落中得传递途径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得主要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碳循环得范围_____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得等元素,都不断得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到无机环境得循环过程,这就就是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
这里所说得生态系统,指得就是,其中得物质循环具有 ,因此又叫 .
思考讨论:
1.物质循环得范围:
2。
物质循环得“物质"指什么?
3。
物质循环得特点:
4。
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具有不同得特点,表现在: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得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就是,而且就是得流动,而不就是循环流动. 三、填表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得关系
区别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
范围
特点
联
系
1。
与自然界得碳循环关系最密切得两种细胞器就是()
A.内质网与高尔基体 B.叶绿体与线粒体 C.核糖体与叶绿体D。
核糖体与高尔基体
2。
大气中得碳进入与输出生物群落得形式与生理过程就是()
A。
碳酸盐细胞呼吸;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B.CO2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CO2呼吸作用与分解作用等
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蒸腾作用
D。
CO2分解作用;CO2呼吸作用
3。
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得分解作用得对照实验,对照组()
A。
土壤不作处理,自然状态 B。
土壤进行处理
C。
排除土壤微生物得作用 D。
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
4、下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得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为自身得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
5、下图就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甲、乙、丙各就是( )
A.甲就是生产者,乙就是消费者,丙就是分解者甲
B、乙就是生产者,甲就是消费者,丙就是分解者乙丙B.丙就是生产者,乙就是消费者,甲就是分解者CO2+H2O
D 、甲就是生产者,丙就是消费者,乙就是分解者
6、在水藻→小鱼→大鱼组成得食物链中,小鱼不会吃大鱼,但大鱼可以吃小鱼,该食物链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A、物质循环就是单向得B、能量流动就是单向得C、碳循环就是单向得D、水循环就是单向得
7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得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右图,箭头与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得传递方向与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确得就是( )
A、夏季,a﹥b﹢c﹢e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8、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得能量流动就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得.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得流动就是以形式进行得,在生态系统得各成分中,A为,B为。
(3)图中D~C过程就是通过作用实现得,C~D过程就是通过作用实现得,B~D过程就是通过作用实现得.
(4)生物群落中得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得形式循环。
(5)碳循环得同时一定伴随着。
9、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得三种成分,请据图
回答:
(1)生态系统得碳循环就是指碳元素在 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得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得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得生物为______________;Y得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得细胞结构最主要得特点就是
(3)大气中得CO2在甲中图示得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得___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营养点滴
1.碳元素得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以CO2与碳酸盐得形式.②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得形式。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得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就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得,主要就是绿色植物得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得方式:生物群落中得有机碳通过生物得呼吸作用与微生物得分解作用(实际上就就是微生物得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被彻底分解成CO2与水,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此外古代动植物遗体中得碳可通过化学燃料得燃烧返回无机环境中。
4.大气中CO2得来源与去路:
来源:分解者得分解作用、动植物得呼吸作用、化学燃料得燃烧。
去路:绿色植物得光合作用.
5.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得浓度随着营养级得提高而逐步增大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