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态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星瓢虫对麦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引言

麦蚜是小麦植株上的重要害虫,刺吸小麦汁液,造成小麦严重减产。七星瓢虫是蚜虫主要的捕食性天敌,能够明显抑制蚜虫的生长繁殖,功能反应作为研究生物防治中天敌对害虫捕食或寄生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能准确的得出天敌昆虫的搜寻能力、处理时间,从而为评价一种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提供重要依据。我们通过Holling圆盘方程Na=a`TNt/(1+a`TsNt)和Hassell-Varley方程a=QPt-m这两种模型可以测定本试验中七星瓢虫对蚜虫的发现域,处理时间以及七星瓢虫的寻找系数和个体间的干扰系数,以便直观的判断出七星瓢虫对蚜虫的捕食力和控制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天敌

野外采取七星瓢虫成虫,七星瓢虫捕回后在室内饥饿24 h,供实验用。1.1.2 供试捕食害虫

野外田间采集的小麦无翅蚜虫,挑取基本一致的高龄若蚜或成蚜进行试验。

1.1.3 供试植物

在直径为30cm的种植盆中生长的约45cm的健康小麦植株。

1.2 试验方法

1.2.1 预备实验

将直径为40cm高60cm的圆形纱笼罩在小麦植株上,然后在圆形纱笼内放入足够多的蚜虫,再从圆形纱笼顶部放入一头饥饿处理24h的七星瓢虫成虫,观察七星瓢虫的最大捕食量。

1.2.1.1七星瓢虫对麦蚜的功能反应

麦蚜成虫的密度设置为10 、30 、50 、70 、90 、100、130、150、170、200头/纱笼,每一密度3次重复,每个纱笼引入1头饥饿七星瓢虫,一天后观察不同蚜虫密度下七星瓢虫的捕食量,并补充蚜虫至相应的处理密度。

1.2.1.2七星瓢虫不同密度对捕食量的干扰效应

七星瓢虫(经过饥饿处理)密度设为1 、2 、3 、4 、5 、6、7、8头/纱笼,每个密度重复三次,麦蚜密度分别设计为 2 0 0头/纱笼,一天后观察瓢虫的捕食量并补至相应的蚜虫密度。

1.3数据分析方法

1.3.1数据分析公式

Na=a`TNt/(1+a`TsNt) 式中Na被捕食者所捕食的数量,Nt猎物的密度,Pt 捕食者的数量,a`瞬时发现率,T 观察时间(本实验中为T=1d), Th 处理时间。a=QPt-m 式中a为瞬时发现率,Q为寻找系数,m为干扰系数。

1.3.2数据分析方法

1.3.

2.1七星瓢虫对麦蚜功能反应试验

将Holling圆盘方程Na=a`TNt/(1+a`TsNt)转化为直线型方程即Na/Nt=a`T-a`ThNa利用最小二乘法即可求出a`和Th。

1.3.

2.2同一蚜虫密度下,七星瓢虫之间的干扰效应试验

将干扰效应方程a=QPt-m进行直线化即lga=lgQ-mlgPt,利用最小二乘法即可求出m和Q。

1.3.

2.3 卡平方检验

用卡平方检验功能反应,干扰效应能否用Holling II型圆盘方程和Hassell-Varley方程很好的拟合,X2=(实测值-理论值)2/理论值。

2 结果与分析

2.1七星瓢虫对蚜虫的功能反应试验

实验结果表1说明,七星瓢虫在饥饿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猎物密度继续增加时,则其捕食量增加趋缓。经计算X^2=

表l 七星瓢虫对不同密度麦蚜的捕食作用结果

蚜虫密度捕食量/头.天敌-1

/头.纱笼-1 1 2 3 平均捕食量理论捕食量处理时间搜索能力

10

30

50

70

90

100

130

150

170

200

2.2七星瓢虫不同密度对捕食量的干扰效应

由表2可知干扰系数为这表明七星瓢虫之间有相互干扰效应,随着七星瓢虫密度的增加,瓢虫的捕食量逐渐减少。经卡平方测验可知:

表2 七星瓢虫不同密度对捕食量的干扰反应

瓢虫密度捕食量/头.天敌-1

/头.纱笼-1 1 2 3 发现域理论发现域寻找系数干扰系数1

2

3

4

5

6

7

8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通过功能反应模型和干扰效应模型,说明了:虽然是在实验室条件

下完成的, 所得结果虽与自然条件下有一定差异, 但仍对生产实际有参考作用。从表1

参考文献

[1]. 曹世勤. 七星瓢虫对麦蚜混合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J]. 甘肃农业科技,2003 (2):51~52.

[2]. 范广华,刘炳霞,牟吉元等. 七星瓢虫对麦蚜的功能反应[J]. 昆虫天敌,l 9 8 9 ,l 1 (4): l 93 ~1 95.

[3]. 冯宏祖,王兰,董红强等. 十一星瓢虫种群动态及其对棉蚜的捕食功能. 中国生物防治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07,23(3):209~213.

[4]. 古丽加马丽,吐尔汗,于江南,陈金霞等. 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1,34( 1) : 40~ 42. [5]. 关晓庆.异色瓢虫对枸杞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选择.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42~2445.

[6]. 李海强,王东梅,徐遥等. 转Bt基因棉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及中肠组织变化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3):511—516.

[7]. 王国红,涂小云. 瓢虫柄腹姬小蜂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功能反应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mal of Ecology 2005,24(7):736~740.

[8]. 吴步梅, 李玲. 七星瓢虫对苹果黄蚜的捕食功能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2000,(12):39~40.

[9]. 杨惠玲. 七星瓢虫对松大蚜和棉蚜的选择效应.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8):149~150.

[10]. 张蓉,杨芳,马建华. 七星瓢虫对苜蓿斑蚜捕食作用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7,33(4):4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