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长江流域规划

长江流域规划

长江流域规划概要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8)一、流域概况二、规划概要三、规划实施情况四、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流域概况(一)自然地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

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二)气象水文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

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

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一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的发展知识点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的发展知识点

1.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2.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5.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环境与发展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课件鲁教版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环境与发展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课件鲁教版

(3)下列措施不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是( ) A.加强长江中游水土保持建设 B.注重保护河流源头生态环境 C.大力开发上游矿产资源 D.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思路分析】
【解析】(1)选B,(2)选A,(3)选C。第(1)题,图中节点城市中,一级节点城市有 的位于长江的支流上,杭州位于钱塘江沿岸,A错;成都与合肥都位于平原上,两 城市的城市形态相同,都是团块状,B对;节点城市都是省级行政中心,但省区面 积不同,服务范围不同,C错;节点城市通过铁路等交通方式连接成网,有的没有 河运,D错。第(2)题,长江经济带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形成的最有利的地理条件 是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A对;长江丰富廉价的水能主要在上游河段,B错;长江流 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地资源较少,C错;长江流域下游地区铁矿石、煤炭等 矿产资源缺乏,D错。第(3)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长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 严重,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工作,A符合;河源地区是水源地,应当保护生态环境,B 符合;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且大力开发容易发生环境问题,C不符合;要 充分发掘长江黄金水道的价值,D符合。
综合交通
承载 产业转移
内河
双向开放 生态
生态廊道
【探索应用】 据图推断,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哪个城市群经济最发达,并从地理位置、自然 条件及人口、产业结构等角度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地理背景。
提示: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地理位置优越,海陆 交通便利;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水热充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 口稠密,高素质人才多;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产值高。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措施有利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是( ) ①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 ②整治航道 ③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 ④控制和治理沿江水污染 ⑤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背景 (2)第一节合作发展基础 (2)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第三节重要意义 (3)第二章总体思路 (4)第一节指导思想 (4)第二节基本原则 (4)第三节战略定位 (5)第四节发展目标 (6)第三章城乡统筹发展 (7)第一节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8)第二节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9)第三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11)第四节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12)第四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4)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4)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17)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19)第四节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20)第五章产业协同发展 (20)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1)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3)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 (25)第四节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27)第五节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28)第六章生态文明共建 (29)第一节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29)第二节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 (31)第三节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 (32)第七章公共服务共享 (34)第一节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 (34)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4)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5)第四节联合开发人力资源 (36)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37)第八章深化开放合作 (38)第一节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8)第二节完善国内区域合作 (39)第三节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40)第九章规划组织实施 (41)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41)第二节强化督促检查 (41)前言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一、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_导学案《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_导学案《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第一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结合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综合思维)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上海大都市区及其辐射功能。

(区域认知)3.结合相关资料,掌握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及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

(综合思维)一、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大都市(1)概念:一般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实力强大,并对特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城市。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②具有较高的行政等级。

③具有较多的城市功能。

(3)大都市区:以大都市为核心,包括其周围与之联系紧密的外围区域。

2.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指大都市基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资源优势,通过交通、通信、金融、贸易、人口流动等方式,实现对周围区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等的辐射带动。

(2)产生的影响: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

(3)功能构成(4)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方式: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

(5)大都市的辐射范围①以大都市为核心,其辐射范围的大小可以用其行政管理范围、商品服务范围以及其吸纳的劳动力范围等来确定。

②辐射范围一般较大,在地域上与其他城市的辐射范围有重叠。

③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辐射源:上海市。

2.辐射内容:产业、金融、交通、科技、人才、文化等。

3.辐射载体(1)交通运输:上海是我国水陆交通中心,具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2)人才: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出大量的人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3)文化:多样的文化融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1.上海大都市区(1)核心城市:上海。

(2)辐射范围:交通出行圈在90分钟以内的地域组合,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和舟山。

收缩城市比较研究--以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收缩城市比较研究--以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2021年第5期(2021年5月)No.5 2021十四五规划期(2021—2025年),是中国经济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迈向现代化目标的第一个五年。

十四五规划的主题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决定着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实力和潜力,只有全方位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才能助力实现十四五规划远景目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但2000—2010年间,中国却有180座城市出现了人口流失[1]。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一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

目前,对于收缩型城市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人口流失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2019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人口分别净流出4.1万人、11.03万人和18万人,东北三省合计净流出33.13万人。

可见,东北三省的城市收缩形势愈发严峻。

在城市收缩的背景下研究人口流失问题,对解决城市发展问题至关重要。

一、收缩城市的概念界定及分类收缩型城市(shrinking city)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豪伯曼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德国因去工业化引起的经济衰退和人口流失现象,后将概念外延至与城市相关的其他方面[2]。

吴康等学者通过对国外城市收缩的研究,认为城市收缩具有显著的全球性、地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特征[3]。

我国的人口收缩产生于人口空间集疏格局演变和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因此,我国的城市收缩现象有别于西方国家。

收缩型城市依照其产生原因,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变迁型城市、地理偏远型城市和被动虹吸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对于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而言,其因资源而生,同样,因资源枯竭而衰退。

城市中因资源枯竭导致停产、破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失业率逐渐升高,劳动力人口外流严重。

甘肃省玉门市、山西省吕梁市、黑龙江省鹤岗市都属于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其中,鹤岗在近两年因低房价而保持较高的知名度。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江西省分工方案》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江西省分工方案》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江西省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5.23•【字号】赣府厅字〔2022〕46号•【施行日期】2022.05.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江西省分工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江西省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5月23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江西省分工方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复,为确保该方案有效实施,现将该方案确定的主要指标、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具体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省际协同机制,健全政策协调机制,更好履行各级政府职责,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大程度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合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坚持协同联动、共建共享,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省际合作,强化政策统筹、一体推进,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引领、改革驱动,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防范风险、筑牢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重大风险联防联控,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和安居乐业。

加强对全局性、跨区域、跨领域目标任务实施的协同推进,突出发展指标、重要任务举措、重点工程项目的牵引作用,集中力量开展关键任务攻坚,推动国家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实。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0.06•【字号】鄂政发[2012]83号•【施行日期】2012.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2〕83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2年10月6日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前言汉江是长江中游最长的支流,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公里。

汉江湖北段涵盖了汉江的上中下游,占全长的55.25%,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

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轴线、连接鄂西北与江汉平原的重要纽带,具有“融合两圈、连接一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功能,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带来的历史机遇,探索我国内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培育湖北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力构建“安澜”、“畅通”、“富饶”、“绿色”、“和谐”汉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荆门市东宝区、掇刀区、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孝感市安陆市、云梦县、应城市、孝南区、汉川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以及武汉市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汉南区等10市(林区)39个县(市、区),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作者:张俊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02期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

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共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千米。

一、发展目标中期目标:至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

远期目标:至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城市群分区长三角城市群被细分为“一核五圈四带”,一核为上海。

五大都市圈为: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

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

四条发展带为: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摘要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国际上区域韧性(regional resilience,也译作区域韧性)研 究领域正在兴起的概念,着眼于城市网络结构对区域应对冲击并恢复、保持或改善 原有系统特征和关键功能的影响力,对区域空间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随 着《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陆续出台,长江中游城 市群迎来了前所未来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区域韧性 的领域出发构建经济、信息、交通三类联系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流和复杂网 络理论,借助于 ArcGIS 空间分析和 Gephi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尝试评估城市群网络 的结构韧性能力及其空间特征,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城市群空间优化策略。
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思路的构建部分,主要是绪论和相关研 究进展综述,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框架、国内外研究综述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部分。包括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评估体系构建 (第三章)、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评估结果分析(第四章)和长江中游城市 群网络结构韧性空间优化策略(第五章)。上述三章是论文的主体内容,其逻辑主线 是首先基于理论研究形成并构建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四方面性质六大 指标),其次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依据区域韧性的领域分类和相关方法分别构建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信息和交通联系网络,接着将运用评估指标具体对城市群层 级性、匹配性、传输性和集聚性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具 有一定韧性能力,结构韧性的层级性和匹配性差异较大,传输性和集聚性差距不明 显;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形态模式差异化、分区形态模式错位化、网络联系特征多 样化的特征。最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韧性在总体结构、片区结构和要素流 动三方面的空间优化提出建议。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这些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这些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这些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日前发布,文件全文共65章。

其中多项内容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方面。

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的第24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其中,提出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

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建设,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

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科学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

鼓励有条件地区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十四五”规划》第28章“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要求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背景 (2)第一节合作发展基础 (2)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第三节重要意义 (3)第二章总体思路 (4)第一节指导思想 (4)第二节基本原则 (4)第三节战略定位 (5)第四节发展目标 (6)第三章城乡统筹发展 (7)第一节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8)第二节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9)第三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11)第四节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12)第四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4)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4)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17)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19)第四节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20)第五章产业协同发展 (20)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1)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3)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 (25)第四节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27)第五节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28)第六章生态文明共建 (29)第一节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29)第二节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 (31)第三节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 (32)第七章公共服务共享 (34)第一节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 (34)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4)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5)第四节联合开发人力资源 (36)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37)第八章深化开放合作 (38)第一节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8)第二节完善国内区域合作 (39)第三节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40)第九章规划组织实施 (41)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41)第二节强化督促检查 (41)前言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将长江流域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关于“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关要求,编制本规划,用于指导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

规划期为2015—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合作发展基础历史渊源深厚。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

交通条件优越。

该城市群临江达海,经济腹地广阔,拥有一批现代化港口群、区域枢纽机场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济实力较强。

该城市群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航空、冶金、石油化工、家电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城镇化基础良好。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生态环境容量较大,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

合作交流密切。

目前区域内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达30多个,自2012年初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合作迅速展开,各省会城市先后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等协议,咸(宁)岳(阳)九(江)小三角、九江与黄冈跨江跨区合作开发、新(余)宜(春)萍(乡)与长株潭合作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有力保障,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得以充分发挥,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同时也要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第三节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有利于跨区域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探索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培育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利于深化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和开放开发,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协同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共同保护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引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完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第二节基本原则顺应规律,因势利导。

遵循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客观规律,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打破行政壁垒,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群健康有序发展。

优势互补,开放合作。

发挥各地资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促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积极探索重大项目、平台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向东、向西开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生态优先,永续发展。

进一步强化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开发管控,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两型”发展道路,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面向城市和区域转型发展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通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城市强、区域强的通道,探索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全面推进城乡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和公共服务等对接合作,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改革,支持先行先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部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节战略定位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支撑,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

不断完善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市群集约集聚发展,调整城镇行政区设置,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转移就业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建设与山脉水系相融合的宜居宜业城市,打造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典范,促进城乡融合互动,推动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

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以长江黄金水道和重要交通通道为纽带,依托中心城市和产业基地,畅通内外联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区合作互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深化全球合作和国际交流,打造内陆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合作的先行示范区。

“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加快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型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新经验、提供典型示范。

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体系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到2030年,稳步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现代市场体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放开发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更加优化,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生活和谐宜人,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表1:规划主要目标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组团融合发展,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完善合作工作推进制度和利益协调机制,引领带动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