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1分封制与宗法制(解析版)
高中历史(1)考点汇系列考点3.1 分封制与宗法制 含解析
![高中历史(1)考点汇系列考点3.1 分封制与宗法制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ac7c6bbceb19e8b9f6ba62.png)
精讲考点汇总表题号考点难度星级命题可能1分封制与宗法制★★★★○○○○○8三省六部制★★★○○○25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7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3雅典民主政治★★★○○○○38选官制度★★★○○○【原题再现】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A。
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 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 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答案】B分封制与宗法制★★★★○○○○○1、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州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本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
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汇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汇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f12936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8.png)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易错点1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不到位商周之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还须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因而周在推翻殷商之后,不可能建立领土国家,以直接统治所有被征服地区。
这说明西周A.实行分封制旨在防范叛乱B.采取地方分权是形势使然C.确立宗法制度有其社会基础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错解】A或C【错因分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片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A项对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认识片面,C项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因而出现粗选。
【正解】B【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周在推翻商朝以后,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只能实施分封制间接控制被征服地区。
故选B。
A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说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排除C;分封制体现的是地方分权原则,排除D。
一、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中历史(1)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1 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 含解析
![高中历史(1)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1 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eaa1d787c24028905fc358.png)
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宗法制是历年来高考命题者最“情有独钟”的知识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内涵: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统远近,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区别亲疏,分配政治权利,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主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4、作用: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君统与宗统结合起来),王权较前代有所强化。
稳定等级结构,保持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其内涵仍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5、宗法制度的瓦解:①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低落;各国兼并激烈。
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②人才的流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为图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
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③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打压奴隶贵族(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6、影响:(1)积极影响①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ebeda6a31126edb6e1a100b.png)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该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禅让制2、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
”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确立了皇帝制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4、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
这一变化( )A.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B.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5、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
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凭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
该变化表明( )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C.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周初“三监”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B.武庚是周初“三监”中的一位C.周初设“三监”以加强对殷地的控制D.武王猝死直接导致“三监之乱”7、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西周新封的封国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这反映出分封制()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B.隐含了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强化了周天子的大宗地位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8、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308678011ca300a6c39016.png)
易错点1分封制中“封建亲戚”的“封建”≠封建社会的“封建”简析:通过分封制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分封制的特征归纳为“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的“封建”,而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王位继承制度B. 分封制度C.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D. 宗法制度易错点2长子≠嫡长子简析:长子并不一定是嫡长子。
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是嫡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 A. 三哥(20岁) B. 四哥(14岁)妾一 C. 大哥(25岁)妾二 D. 二哥(22岁)易错点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简析: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主要指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地方受制于中央,向中央集权。
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置郡县”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D.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易错点4把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相混淆简析: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的。
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易错点5对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特征分辨不清简析: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
但是,在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
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d5bb71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67.png)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1.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仅仅加强了皇权。
唐太宗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表现。
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4.明朝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内阁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9.古代的监察制度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5.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6.古代城市的演变:从空间分布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相适应;从功能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经历了政治中心→生产中心(手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商业中心)的演变。
7.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8.顾炎武的民主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他在《日知录》中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是文化道德沦亡。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be471b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e.png)
高中历史中易错知识点汇总一、政治制度与行政体制1.分封制与宗法制:o分封制下,诸侯爵位世袭,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税等,这导致了诸侯独立性过强,限制了权力的集中。
o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
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可能会逐渐疏远,诸侯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对其的控制力就会减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2.郡县制:o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o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o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明清内阁制:o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二、经济发展与贸易1.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o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相联系加深。
o自然经济是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并不等同于小农经济。
2.重农抑商政策:o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旨在保护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
然而,这一政策并不能完全阻止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在封建制度下仍然有所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o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然而,由于腐朽的专制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缓慢。
高中历史必修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易错易混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a9c43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f.png)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de)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de)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de),而是相对而言(de).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de)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de)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de)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de)大宗.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de)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de)制度.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de)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de)中央一级(de)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de)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de)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7、明朝(de)内阁是皇帝(de)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de)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de)最高行政机构.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de)反抗斗争易错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e)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de)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de)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de)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de)字眼.第三单元近代中国(de)民主革命易错点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de),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de)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de)代表,不代表先进(de)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de)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de)指导.因而,天京变乱(de)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de)必然.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de)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de)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de)转变,推动了中国(de)政治民主化进程.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de),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de)土地问题.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de)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de)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de)尖锐.5、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de)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de)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e)历史.7、第一次国共合作(de)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8、国民党一大讨论(de)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9、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11、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de),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de).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de)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e)基础.12、“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de)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de)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de)危害性更大.13、注意中共领导(de)三大起义失败(de)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de)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de)革命道路.易混点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de)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了阶级反封建反侵略(de)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de)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de)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共产党领导下(de)根据地(de)名称辨析“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de)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de)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de)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de)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de)目(de)和主要(de)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de)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de)区域(“国统区”).第四单元现代中国(de)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易错点1、新中国(de)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e)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de)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de)开始,三大改造(de)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de)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de)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3、“一国两制”下设立(de)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de)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de)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de),属于二战(de)遗留问题.5、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de)是现代意义上(de)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6、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de)组成人员.7、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de)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8、“文革”得以发动(de)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de)“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de)结果.9、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de)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易混点: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de)依据,是国家(de)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de)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de)几部宪法: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de)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de)作用,其临时宪法(de)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de)颁布.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de)宪法.第五单元现代中国(de)对外关系易错点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de),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de).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de).2、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de)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de)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de)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de)基本准则.3、“求同存异”方针中(de)“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de)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de)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de)原始国之一.5、中美正式建交(de)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de)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de)政策.7、中美关系(de)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de)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de)利益是根本原因.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de)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de)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de)利益.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de)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de)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de)时代主题”.。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8d785376eeaeaad1f330f5.png)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易错知识分析集锦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易错知识分析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cb6e3bdb312b3169a551a439.png)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易错知识分析集锦有些同学总是会疑惑,为什么我把历史书上的知识点都记了一遍,可是考试的时候总是拿不到高分呢?为什么选择题和主观题总是错误多多呢?那是因为有些知识点比较相似,而同学们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犯了错误。
特别是在选择题部分,选项之间总是有相似的地方,会‘误导’同学们,以致于丢分。
今天,历史君整理了高中历史易混淆知识点解析送给你!同学们一定要在复习和考试的时候仔细辨析哦!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15fde180eb6294dd886c3f.png)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2e761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2.png)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在高考历史的备考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这些易错点可能由于概念混淆、史实理解不深、时间线索不清等原因而导致丢分。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见的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进行精析整理。
一、中国古代史1、分封制与宗法制很多同学容易将分封制和宗法制混淆。
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而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等级秩序和权力继承。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易错点在于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清,以及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能准确判断是哪种制度在发挥作用。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中国古代史,但同学们往往对其发展脉络和特点把握不准。
专制主义强调君主个人的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则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从秦朝建立到明清时期,这一制度不断强化,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表现,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
易错点在于不能清晰地记住各个朝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以及对其影响的分析不够全面。
3、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式,但同学们容易对其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足。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脆弱性。
它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到了后期,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原因,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易错点在于不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全面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同学们可能只记住了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影响。
例如,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同时,也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e617d2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0.png)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易错易混淆的点是最容易提高分数的地方,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易错易混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本店铺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7c4e117a1c7aa00b42acb91.png)
高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知识归纳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38e4352b160b4e767fcfe5.png)
易错易混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归纳: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二者的侧重点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1.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19c748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3.png)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考试的难点,一般的同学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我们要做对比,历史君还结合了一些历年来的考题,同学们比较后,并将联系一一试做!【高考练兵】一、选择题1.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反映的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 B.实行分封制C.行省制度的确立 D.郡县制的实行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3.西周时期,周天子向诸侯“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宗法制4.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C.扩展疆域 D.规定义务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①缴纳田租②镇守疆土③派兵作战④朝觐述职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6.《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C.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 D.这项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7.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先代贵族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④9.《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世袭制10.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11.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9b8c6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0d.png)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高考历史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易错知识点进行一次精析整理。
一、中国古代史1、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很多同学容易将其理解为土地私有制。
实际上,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不能随意买卖。
农民只有使用权,要向国家缴纳贡赋。
2、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但两者容易混淆。
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有较大的自主权。
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中国古代历史,但很多同学对其发展脉络理解不清晰。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但同学们容易忽视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影响。
例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明清时期虽然依然实行这一政策,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5、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同学们容易将各个时期的思想主张混淆。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使儒学呈现出新的生机。
高一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e190c68fd0d233d4b14e690e.png)
易错易混系列之一必修1第一单元(新人教版)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点析】(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典例】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并约定此后“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主要是承袭了()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继承制度D.祭祀制度[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A项。
错因主要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解答此题极容易把二者混淆为一体而误选A项。
究其原因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也是对材料所反映的有效信息解读不透彻造成的。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材料和知识的迁移,进行积极的思维发散。
解此题注意理解宗法制的含义和特点,认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同时注意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西汉初期郡国并行,虽然是分封制的实施,但抓住铲除异性王后分封同姓王的变化,就是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延续。
高一下册政治宗法制分封制易错辨析
![高一下册政治宗法制分封制易错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6da83f804d2b160b4ec0a3.png)
易错题【01】未能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充分理解。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二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而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分封制是封邦建国的国家管理制度,强调的是国家层面,主要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强调的是家族层面。
易错题【02】对宗法制理解不到位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严格嫡庶长幼之分,亲疏之别。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
(商朝前期,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从商朝后期起,王位继承发展的趋势是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
01未能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充分理解。
(2020年全国Ⅰ卷,24,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警示】此题需要充分了解分封制含义,把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区分。
【问诊】题干分析:两句话+设问,第一句是第二句所叙述事件的背景,第二句是第一句事件的发展,强调问题的发展演变:从向周王请求提升爵等级到自立为王。
背后反映了王室的衰微,春秋时期诸侯开始挑战原有统治秩序,社会呈现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立意:此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属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史,题干中有时空(春秋时期楚国),有史料(史记)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表明周朝),唯物史观(发展的观点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革),题目贯穿核心素养。
主旨:春秋时期,楚国国力日盛,不满足既有秩序,想要提升爵位等级,遭周王的拒绝,楚王熊通突破原有秩序自我封王。
要求改变原有群体秩序,开始从原有秩序中觉醒起来,挑战原有秩序,爵位制度代表原有的分封制,所以答案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归纳: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二者的侧重点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1.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3.(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家族和睦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长幼互亲,与题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是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的说法不符,故C项错误;“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突出了嫡长子的重要性,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这些说法体现了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
5.(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6.(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以宗法为原则的分封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7.(2013海南卷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B。
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
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
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D。
【答案】B8.(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答案】D9.(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故选C项【答案】C10.(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A11.(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答案】C模拟突破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礼崩乐坏【答案】B【解析】中央集权到秦朝才正式确立,A项排除;根据题干中的“‘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再结合春秋战国的时间,可知是维护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分封制,C项排除;材料以条约、家庭为内容,并未涉及礼乐制度,D项排除。
2.(2019·扬州中学质检)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A.职位世袭的权力B.建立武装的权力C.行政管理的权力D.设置官员的权力【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的诸侯和郡县制下的官员均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行政管理权力相同,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制官员是由皇帝任命,故A项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的权力,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的官员,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故D项错误。
3.(2019·苏州调研)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性和异性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中国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崩溃,但还是深深影响到后世,C项正确。
4.(2019·海门调研)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答案】A【解析】“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意思是说要遵从旧典,管束商臣民,拥戴周王室。
“保民”说明要从民本思想出发,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疆域发展,故B项错误;诸侯独立,王权衰弱是分封制后期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
5.(2019·海安中学月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地的大小,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