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和傩戏面具
面具与文化
面具与文化面具(mask),是一种戴在脸上或头上以隐藏身份的覆盖物。
其英文词源自拉丁语masca ,意为幽灵、幻觉、女巫。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面具又称为象、魈头,民间称为假面、套头和脸子等。
面具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共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人类早期出于对神灵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把面具看成是与超自然威力的精灵交往的一种工具。
在几年的文化变迁中,面具担当了狩猎、战争、丧葬、驱邪、祭祀、镇宅、舞蹈、戏剧、装饰等角色。
现在面具已经渐渐退去原有的内涵,演变为一种情绪、种图腾或是一种理念的符号。
中国是世界面具历史最悠久、品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即使在今天,面具早已退去了它早期的功能,我们依然能在祖国辽阔疆的山寨牧野、村社家院,祭坛神殿、社火戏台的面具艺术中,感受到它多彩多姿、鲜活亮丽的文化魅力。
、面具的历史面具的形象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内蒙古阴山山脉西段岩画中,距今有上万年历史。
中华民族在进入文明时代后,面具艺术的发展更为富。
这从出土的面具及它的艺术形式中可以得到佐证。
如: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了大批商代的精美面具,其中大部分面具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非人zfbJt-- —I -------- * ,大耳高耸,个别的眼球圆凸达9 厘米。
这种极致的造型,为面具罩上了古代传说中“里眼”和“顺风耳”的神秘超能色彩。
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土的我国东周时期的缀玉面罩,由玉和玛瑙组成,玉片上饰有回首凤鸟、龙纹和鹰纹,神秘华美,反映出周人崇尚凤鸟,“凤鸣岐山”由此而得名秦汉以来,以面具为主的祭祀活动在商周的基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了傩祭舞蹈中头戴假面的方相氏、兽与120 名少年,在声声恫吓中的领唱、齐唱和疯狂的舞蹈。
这种场面的记载与马王堆一号汉墓彩绘棺纹饰上所绘的景象相符隋唐时期,傩舞场面越来越宏大,舞队增为500人。
这一期间戏剧中出现了面具,如表现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勇冠三军,但容貌俊美,他觉得不足以威慑敌人,便戴上木刻面具上阵著名的剧目《兰陵王人阵曲》,被称为大面或代面,即戴着面具演出的戏。
傩面具制作工艺及文化艺术特征——以武安傩戏面具为例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0 引言傩文化作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傩戏的表现形式将其灿烂无比的民俗文化传承至今,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武安傩戏是属于黄河文明影响下的中原傩戏,它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色彩神秘、气势恢宏,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又是先民崇拜自然、适应自然的具体见证。
在傩戏表演中,表演者在面部佩戴的道具称为傩面具,傩面具能够生动地反映人物性格并推动戏剧情节发展,被誉为傩戏的灵魂。
本文通过对武安傩面具的概述、制作工艺、文化艺术特征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1 傩面具的概述武安傩面具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扎根于民间传统艺术中,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并逐渐演化为民众的精神信仰。
这些象征着灵魂、神祗、祖先、英雄的傩面具,是傩戏仪式中通灵的介质,通常作为与社会、自然以及超自然进行交流的象征化符号。
寄托了人民希望通过面具接近“神灵”,以获得“神灵”的同情和庇护,从而帮助自己完成在现实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①为了保持武安傩面具这一民间艺术长盛不衰,历代武安手工艺人始终在赋予角色性格特征以及风格特征上不断摸索,也始终在探寻更为广阔的面具表现元素和符号。
通过面具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人物形象,引导观众进入奇异鬼神世界。
由于长期根植于民间劳作,在民间精神文化和生活中汲取养分,于是形成夸张稚拙的造型、光鲜艳丽的色彩、粗犷滑稽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民间艺人的浪漫想象及其独特的地域性和自然性。
②武安傩面具一共有25件,城隍、判官、关公、三郎、寿星、赵公明、灶君、财神、四值、四尉、土地爷、五道、牛王、马祖、绿脸小鬼、探神、黄虎、大头和尚、柳翠等。
这些面具可分为三大类:人、鬼神及动物(表1)。
2 制作工艺人们对待傩面具虔诚的态度,体现在傩面具复杂的制作流程,力求每道工序都要做到坚固耐用。
通过对武安傩面具传承人马增祥师傅的采访,记录了从选材到最后上色的全部流程。
2.1 选材纸浆所使用的原料是麻头纸、牛皮纸和报纸,三种原料特性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表2)。
道真傩面具民俗学现象
道真傩面具一、简介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二、现状特点1、选材考究傩戏沉淀积累了从古至今各个阶段的文化和艺术,也包括戏曲艺术,从而在剧目、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
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傩戏面具便随着傩戏的发展保留得比较完整,2、造型丰富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
道真傩面具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傩戏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种,角色众多,形制各异。
与其他地方的傩面具不同,道真仡佬族傩戏面具大都口、眼可动,能将角色展现得活灵活现。
3、风格独特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慈祥等等性格的风格。
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
道真民间有大量的活口面具,模样神秘可谓,充满着阳刚之气。
三、民俗学功能1、历史功能远古时期,人们世代居住在山里,山里会咬伤人的猛兽被人们当成是疫鬼。
驱逐疫鬼非人力能为,只好假以神力,戴着凶恶的面具娱神。
在迟在元、明时期外来傩戏传入境内,开始兴盛起来。
在封建社会一直很兴盛,改革开放以来,道真傩戏面具随着艺人的减少发展缓慢,众多原因傩戏开始衰落。
艰难而顽强地继续传承着。
近年来道真会制作活口面具的手艺人寥寥无几,极少部分凭着祖辈传下来的技艺继承着。
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和当地社会的发展。
2、教化功能面具大多都是人们对神的幻想。
面具看起来很有威严面具形象鲜明,目的在于增加傩坛的威震力和神秘庄严性。
是人们感情的寄托,人们相信有神会保佑他们,也会遵从神的旨意,遵循着人生准则。
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使原始的人类心中充满了恐惧与困惑,便被称为神灵,人们对神灵产生了崇拜和敬畏,原始的宗教形式产生了,它对整个民族的心理影响非常深远。
古老的傩戏与傩戏面具
古⽼的傩戏与傩戏⾯具三星堆古遗址出⼟的青铜⾯具原始时代,⼈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为“⿁”或“怪”在作祟。
为惊吓、驱逐恶魔,⼈们戴起相貌凶恶的⾯具,⼝中⾼呼“傩傩”(nuó)之声,以惊吓驱逐⿁怪,这种形式约定俗成“傩仪”。
⼈们在举⾏傩仪时往往载歌载舞,久之⼜形成“傩舞”;⼈们在傩舞中分别扮演⾓⾊,逐渐形成了“傩戏”。
从出⼟陶、⽯器⽂物的图案可以推断,早在新⽯器时期傩舞就已出现。
从四川⼴汉三星堆古遗址出⼟的约有3000多年历史的⼤量青铜⾯具看,可能是傩舞仪式结束后,堆放在⼀起将之焚⾹掩埋。
春秋时期,就有孔⼦观傩的记载。
《唐写经》(在敦煌发现唐⼈所书)第⼀次写到钟馗率⼗万傩众搜捉丛林浮⿁野神。
《新唐书》也有宫廷傩的仪式记载。
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的祭礼仪式。
巫傩歌舞加⼊杂技、巫术等内容,扮演因素、表演因素逐步增多,并借鉴地⽅戏剧种的⼀些元素,甚⾄出现了傩、戏杂陈的局⾯。
到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傩戏已脱离傩坛,登上了戏台,经常演出。
傩戏的演出形式很特别。
表演时⼤多戴⾯具。
早期的傩戏⾓⾊,是借⾯具来区分⾓⾊⾏当。
⾯具⼜称脸⼦或脸壳⼦,多为⽊质,造型不同的⾯具能直观地表现出⾓⾊性格。
傩戏的⾯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远古先民的纹⾯,是纹⾯的再度夸张,既突出了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增加对⿁怪的威慑⼒,⼜增强了视觉美感。
其次,傩戏的演出分三个阶段:开坛、开洞、闭坛。
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
清末傩戏班⼦,⼀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祭着神像,三⾯向观众,时空虚拟。
傩戏班⼦⾥的演员也兼法事主持,并兼“判卦”“绘符”“念咒”等法事。
傩戏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西、云南等地的汉、苗、侗、⼟家、布依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流⾏,是流⾏地域较⼴、涉及民族众多的地⽅戏曲剧种之⼀。
傩戏演出的全过程演员都要佩戴⾯具。
⾯具的原料多为杨⽊和柳⽊,杨⽊质轻⼜不易开裂,⽽柳⽊民间认为可以辟邪。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傩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巫术仪式,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而傩戏在中国的各地区都有流传,其中尤以鄂西北的傩戏最为有名。
傩戏因其神秘、神圣、传承的特质,被誉为中国戏曲之魂,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
傩戏以其丰富的古老文化内涵、独特的演艺形式和辉煌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傩戏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大山深处,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如一声遥远的回音,千年岁月沉淀着岁月的故事与传承的厚重。
傩戏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据史料记载,傩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传说在古代,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会举行一些仪式。
后来,这些仪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即傩戏。
傩戏表演在古代是一种祈福的仪式,演员们身着神秘的面具,舞蹈唱戏,以此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寓意着岁月的沉淀和众生的繁衍。
傩戏的起源让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傩戏艺术的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具,二是舞蹈。
面具是傩戏的特色之一,傩戏的面具通常用竹木、布绢、竹丝编制而成,再用各种颜料上色,形态可分为神鬼猛兽、人物类型等。
傩戏面具不仅是演员刻画角色的道具,更是神秘、神圣的象征,是人与神交流的媒介。
舞蹈则是傩戏的另一特色,傩舞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腾挪跳跃舞步变化多样,尤以傩戏中的“走马灯”舞蹈最为有名。
整个舞台上演员在激烈的旋转和舞动中,展现出神秘而又庄重的艺术魅力。
傩戏的这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中国戏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傩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傩戏承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历史故事等文化内涵,展现出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傩戏中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融为一体,让人们在观赏傩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信仰观念,更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和历史的渊远。
傩堂戏的道具
傩堂戏的道具
傩戏道具是傩戏表演时的重要器物,它贯穿傩戏表演的始终,主要有傩面具、服饰、法器、案子四大类。
一、傩面具
面具是傩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除了内坛法事之外,傩堂戏的演出,一般出场需佩戴面具,在插戏中,有时还需涂面化装与面具并用。
傩堂戏有半堂戏和全堂戏之分,半堂用12个面具,全堂戏用24个面具。
面具人物有:唐氏太婆、先锋小姐、甘生八郎、开山莽将、开路将军、灵官、勾簿判官、扫地和尚、关圣帝君、幺儿媳妇、歪嘴秦童、秦童娘子、铁公老师、地盘业主、文王卦师、二郎神、土地婆、蔡阳、周仓等。
这些面具情态各异、形象逼真、各有职能、各得其用。
二、傩戏服饰
傩堂戏的服饰古朴简单,只有头扎、法衣、法裙三种。
(一)头扎:是土老师所戴的冠,它由五片前尖中长尾细类似“矛”形的皮质或其他硬薄物质组成,将底部连接形成半圆形的发帽。
中间三片分别绘有上清、太清、玉
清彩色半身像。
左边一片书一个日字意为太阳,右边一片书一个月字意为月亮。
合称为日月二宫。
日月二片的上下端,衬有鸡冠薄云,显得花团锦簇。
(二)法衣:是土老师执行法事和演出傩戏时所穿的礼服,又叫礼衣或朝服。
傩戏[最新]
在中华戏曲的大家庭里,有些一直生活在民间的特殊组成部份,比如傩戏、目连戏、木偶戏、影戏等,它们构成民俗文化的一部份,并覆盖了很大的地面和区域。
它们独立于以士大夫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之外,属于底层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形态,越是偏远地区,越是主流文化覆盖不到的地区,它们越是兴盛,越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像傩戏的主要分布区域就集中在云南、贵州、江西客家等文化相对闭塞落后的地区。
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
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
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周朝叫傩。
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
《周礼·夏官》说,傩祭时,方相氏身披熊皮,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及大队“子”(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
北宋时,宫廷傩舞中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子等角色,出现了由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等人物。
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人的方向发展。
傩戏经历了各个朝代,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流传至今,成为重要的信仰民俗中国的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代的傩戏并不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一种祭祀的仪式。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大约到了宋代,傩戏已经成为很多地域的流行娱乐方式。
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由于环境相对封闭,傩戏得以保留下来。
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人一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
傩堂戏是一种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至今在贵州境内大部份县市仍有遗存,尤以黔东和黔北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铜仁、江口等县流传最广。
贵州傩面具
贵州傩面具
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
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傩面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在其湘东傩面具、泸溪傩面具继承了宋代傩面雕刻技艺。
2006年5月萍乡湘东傩面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作品440尊傩面具的创作人赖明德处士,即项目说明中的“祖传三代,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的继承人,该440尊傩面具之后被萍乡市安源影视城收藏。
傩面具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对傩面具进行了开发和保护,彭国龙入选傩文化传承人保护基地首批傩面雕刻传承人、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萍乡湘东傩面具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德江傩面具入选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王国华。
2008年,泸溪傩面具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铁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介绍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祛灾纳祥地吉祥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
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类型变化,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的特征。
傩面具根植于民间,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更反应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许多傩面具堪称艺术精品,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
它不仅驱鬼.避邪,而且祈
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给商业带来无限生机等等,多姿多彩的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标志,文化的象征。
傩文化—傩舞傩戏—安顺地戏与面具
明王朝建立初期,国内局势极不稳定,元朝残存势力的拼死反抗,边疆“诸蛮”不停地叛乱。
为了防范“诸蛮”叛乱,朱元璋令择地建城,在修建城池的同时,明军在安顺、平坝一带,设置屯、堡、卫、所驻扎人马。
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说:“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
”屯田的结果,巩固了边疆,养活了士兵,发展了当地经济,及把中原文化带进来。
傩文化的主体本是中原文化,早在明军里盛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和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也随南征军和移民进入贵州,并与当地民情、民俗结合,形成了以安顺为中心的贵州地戏。
安顺地戏在春节期间演出二十天左右,称为“跳新春”,是岁终新正的聚戏活动,与逐疫、纳吉礼仪一起举行。
地戏演出时,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红旗,旗上绣着很大的“帅”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戏,也有纳吉之意。
演出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演故事)、“扫收场”四部分组成。
演出前,要将存放脸子的木箱(柜)从神庙或存放人家里抬出来,举行庄严的开箱仪式。
地戏演出的剧目、本子又叫“地戏谱”,“谱,布也,列年事也。
”地戏具有以史为线索的性质。
民间艺人有“戏叙史册”之说,陶关地戏队大旗上就有这四个字。
按历史年代编排,现存剧目有:《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郭子仪征西》、《残唐》、《二下南唐》(飞龙传)、《初下河东》、《二下河东》、《三下河东》、《九转河东》、《二下偏关》、《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飞传》、《岳雷扫北》等,全是唱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构成了军傩最主要特色。
安顺地戏《瓦岗寨》地戏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
安顺等地有专门从事脸子雕刻的艺人。
村寨演出班子新购置的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便放置,视为木雕;一经点将封号,即为神物。
“开光”是将面具升华为神的仪式,由雕匠主持。
傩戏面具
中越韩日国际傩礼圈中国傩文化博物馆:贵州省铜仁市傩面具之面面观历史起源和功用制作材料和表现手法文化意义和开发价值傩面具“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说的就是傩面具。
外形奇特的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也是原始图腾的再现和去灾纳祥的象征。
(傩戏面具的功利目的是祭祀神灵、驱逐鬼疫,在现代艺术生活中,它作为艺术代言体而存在,什么角色戴什么面具,只要一出场就能使观众辨认出来,起到很快入戏的效果)无论在江西南昌傩园、南丰县博物馆,还是在贵州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安顺地戏演武堂,记者均能看到一副副面相各异的面具。
他们有的面容白净、慈眉善眼,有的竖眉瞪眼、面目狰狞。
曾志巩说,面具是傩的主要特征之一。
就南丰而言,面具更是傩的象征,没有面具就不成为傩班。
南丰面具称呼很多,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称呼,如有称呼“神像”的,有称“将军老爷”的,也有称“菩萨”的,还有称为圣像、头盔、盔头的。
一般群众讳忌较少,面具称“脸仂”、“脸仂子”、“面壳子”。
曾志巩告诉记者,目前南丰县保存的傩面具有2300多枚,涵盖了驱疫神衹、民间俗神、道释神仙、传奇英雄、精怪动物、世俗人物等共184种角色。
驱疫神衹面具,即开路神、驱疫大神、钟馗、小鬼、判官等26种;民间习俗神面具,包括民间广泛信仰和为人祈福纳吉的福运之神,即土地神、门神、灶神等14种;道释神仙面具,为《封神榜》、《西游记》、《跳八仙》等神化人物,共有33种;还有传奇英雄神将面具,即《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花关索戏》、《孟姜女》、《杨家将》中的一些传奇英雄,共有57种。
另外,还有精怪动物面具,如熊精、猿精、蜘蛛精、鲤鱼精等25种。
甚至还有女社员、工人、农民、士兵等世俗人物面具共25种。
这些面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傩事活动中。
傩面具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内,发现了用黄、黑、灰三色描绘的八个方相士和八个神兽的形象。
贵州地戏、傩戏面具(20件):
贵州地戏、傩戏面具(20件):地戏面具三国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杨家将穆桂英杨宗宝焦赞孟良岳传岳飞金兀术封神杨仁姜子牙傩戏面具人物山王傩公傩母开山秦童地戏大面具龙鼻陕西马勺(25件):01 吞口马勺脸谱图案为蚩尤(蓝色)02 马勺脸谱灵官(红色)03 木杪脸谱神荼(绿色)04 木杪脸谱郁垒(绿色)05 大木梭脸谱龙(绿色)06 大木梭脸谱姬兰英(半白半蓝)07 木雕脸谱雷神(蓝色)08 木雕脸谱青龙(蓝色)《药王收五脏》系列:09 圆马勺脸谱(下同)药王10 心(红)11 肝(蓝)12 脾(黄)13 肺(白)14 肾(黑)《老君收五怪》系列:15 太上老君(粉红色)16 虎威(红色)17 白象(绿色)18 青狮(蓝色)19 鹿豹(黄色)20 鼠怪(白色)五神系列:21 北斗星(黄)22 青龙(蓝)23 白虎(白)24 朱雀(红)25 玄武(黑)京剧脸谱(22件):《战宛城》之典韦《挑滑车》之金兀术《闹天宫》之美猴王《取洛阳》之马武《穆柯寨》之孟良《穆柯寨》之焦赞《穆柯寨》之穆桂英《将相和》之廉颇《草桥关》之姚期《草桥关》之铫刚《霸王别姬》之项羽《华容道》之关羽《芦花荡》之张飞《黑旋风李逵》之李逵《红梅山》之金钱豹《钟馗嫁妹》之钟馗《雁翎甲》之时迁《连环套》之窦尔墩《连环套》之朱光祖《捉放曹》之曹操张飞窦尔墩西藏面具(12件):护法神吉祥天母“班登拉姆”护法神“边贡长松”护法神“贡布”护法神“嘎地”各种藏戏面具(蓝)藏戏面具(白)各类鬼卒鬼卒护法神(红面)护法神(黑面)1“羌姆”面具绿面天葬场的主管神“尸陀林主”萨满面具(10件):满族九千岁“玛发爷爷”面具(木)达斡尔族祖神面具(铜)达斡尔族祭祀面具(桦皮)鄂温克族祭祀面具(铜)鄂伦春族祭祀面具(木)满族星神面具(木)满族猎神面具(木)鄂温克族“德力格丁”神(掌管传染病神)面具(桦皮)蒙古族“翁衮”(精灵)面具汉军旗香祭祀魂灵面具(纸模)Masks of Guizhou Local Opera and Nuo Opera:Masks of Guizhou Local Opera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iu BeiGuan YuZhang FeiZhao YunHuang ZhongMa ChaoThe Y ang Family Generals Mu GuiyingY ang ZongbaoJiao ZanMeng LiangThe Legend of Yue Fei Yue FeiJin WushuCreation of Gods Y ang RenJiang ZiyaNuo Opera MasksCharacters Mountain KingNuo GodNuo GoddessKai ShanQin TongBig Mask From Guizhou Local OperaDragon Nose**********Shaanxi Ladle Masks: of Mask Description01 Swallow Mouth Round Ladle Mask The pattern represents Chi Y ou (Note: awar deity from Chinese mythology)(blue)02 Round Ladle Mask Lingguan (Note: a divine figure)(red)03 Rectangular Ladle Mask Shen Tu (Note: one of the two door gods) (green)04 Rectangular Ladle Mask Yu Lei (Note: one of the two door gods)(green)05 Big Shuttle-Shaped Ladle Dragon (green)06 Big Shuttle-Shaped Ladle Ji Lanying(half white, half blue)07 Wood-Carving Mask God of Thunder(blue)08 Wood-Carving Mask Green Dragon(blue)The King of Medicine Collecting the Five Viscera 09 Round Ladle Mask(the same below )King of Medicine10 Heart(red)11 Liver(blue)12 Spleen(yellow)13 Lung(white)14 Kidney(black)Laozi Defeating the Five Monsters15 Monarch Tai Shang (Laozi)(pink)16 Tiger(red)17 White Elephant(green)18 Green Lion(blue)19 Deer-Leopard(yellow)20 Rat(white)Series of the Five Gods:21 Big Dipper(yellow)22 Green Dragon(blue)23 White Tiger(white)24 Red Sparrow(red)25 Tortoise(black)**********Peking Opera Masks:Dian Wei in “Battle in Wancheng”Jin Wushu in “Attacking the Shielding Cart”Monkey King in “The Monkey King in Heaven”Ma Wu in “Conquering Luoyang”Meng Liang in “Fortified Village Muke ”Jiao Zan in “Fortified Village Muke”Mu Guiying in “Fortified Village Muke”Lian Po in “The General and Prime Minister are Reconciled”Y ao Qi in “Cao Qiao Pass”Y ao Gang in “Cao Qiao Pass”Xiang Yu in “Farewell to the Concubine”Guan Yu in “The Huarong Path”Zhang Fei in “Lu Hua Dang (reed marshes)”Li Kui in “Li Kui the Black Whirl Wind”Jinqianbao in “The Red Plum Mountain”Zhong Kui in “Zhong Kui Escorting His Sister to Her Marriage”Shi Qian in “Y anlinjia (stealing the wild goose-feather armor) ”Dou Erdun in “Lianhuantao (interlocking traps)”Zhu Guangzu in “Lianhuantao (interlocking traps)”Cao Cao in “Capture and Release of Cao Cao”Zhang FeiDou Erdun**********Tibetan Masks:Auspicious Goddess Mahakali,a Protector of the Buddhist DharmaA Protector of the DharmaMahakala, a Protector of the DharmaGadhi, a Protector of the DharmaTibetan Opera Mask(blue)Tibetan Opera Mask(white)A Ghost SoldierA Ghost soldierA Protector of the Dharma(red face)A Protector of the Dharma(black face)Qiangmu Mask (green face)The Deity Who Watches over Sky Burials**********Shaman Masks:Name of Mask9,000-year-old-Mafa (grandfather) Mask of the Manchu (made of wood)Ancestry Mask of the Daur Ethnic Group (made of copper)Sacrificial Mask of the Daur Ethnic Group (made of birch skin)Sacrificial Mask of the Ewenki Ethnic Group (made of copper)Sacrificial Mask of the Oroqin Ethnic Group (made of wood)Manchu God of Stars Mask (made of wood)Manchu God of Hunters Mask (made of wood)Mask of Deligeding, a god in charge of infectious disease of the Ewenki ethnic group (made of birch skin)Mongolian “Wenggun”(fairy)MaskSacrificial Soul Mask(paper)。
傩戏
傩戏傩戏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傩戏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目录基本信息历史发展传统剧目表演特点演出音乐演出形式傩戏分类傩戏·武安傩戏傩戏·池州傩戏傩戏·侗族傩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傩戏·德江傩堂戏浙江省长兴县傩戏现状传承展开基本信息历史发展传统剧目表演特点演出音乐演出形式傩戏分类傩戏·武安傩戏傩戏·池州傩戏傩戏·侗族傩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傩戏·德江傩堂戏浙江省长兴县傩戏现状传承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傩戏(武安傩戏、贵池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地区:河北、安徽、湖南、贵州、江西、陕西、湖北、四川、湖北等。
编号:Ⅳ—89相关传承人:李增旺刘臣瑜姚家伟龙子明龙开春李福国张月福安永柏蒋品三编辑本段历史发展傩戏(拼音:nuóxì),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
到商代(前1600-前傩戏使用的面具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德江傩堂戏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称赞德江傩堂戏面具为:“可贵的艺术珍品,不仅有文物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傩面具是德江傩堂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刻画傩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
由于受到地域风情因素的影响,各傩艺班子的人物面具造型各异,具有独特的整体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造型,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德江傩面具艺术形态。
傩堂戏中所涉及的人物角色达56个之多,呈现出160多种面具艺术造型,傩面具造型依人物性格和司职任务而不尽相同。
按照傩面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可以将傩堂戏面具分为三种类型来探讨。
一、以神话传说为原型以神话传说剧目人物为原型的面具造型形态可以归为两种:一种为“凶面”,面具造型人兽参半,呈现出凶狠、狰狞的艺术特征;另一种为“善面”,面具造型呈现正直善良、和善可亲的艺术形态。
1.“凶面”造型(1)开山猛将:是傩堂戏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祭之一,在傩堂戏的表演中他手执大斧,横扫十方邪恶、五方魔鬼,为各路神祭开辟道路,为人们追魂纳魄。
传说中的开山身高一丈二尺,头长一对红色犄角,力大无穷,神勇善战,是蚩尤手下的一员爱将。
对于这一传说中英勇善战的人物,人们希望借助他的威力来震慑鬼怪。
因此,民间艺人把开山面具塑造成头长犄角、暴眼凸睛、面肌暴绽、獠牙交错的艺术形象。
面具造型粗看上去狰狞凶恶,细看却有一种彪悍凛然的气魄,凶狠中透着正气。
(2)开路将军和押兵仙师:这两个面具在造型上有共同之处。
相同的是他们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暴眼凸睛、倒立火焰眉、有獠牙。
不同的是,开路将军是豁嘴,只有两颗獠牙;押兵仙师是平嘴,有四颗獠牙,而且押兵仙师的额头上挂着一个圆镜,据说是照妖镜。
开路将军的豁嘴口直通鼻翼,从雕刻的角度来说,这并非民间艺人的雕刻之误,而是民间艺人对他传神之处的刻画,据说开路喜欢啖鬼,极易崩坏牙齿,故而形成豁嘴。
另外,开路将军的两颗獠牙是从下面往上长的,咬住了上嘴唇。
池州傩戏面具文化研究以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的傩戏面具为例
池州傩戏面具文化研究以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的傩戏面具为例
池州傩戏是安徽省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梅街镇作为傩戏表演的重要地区,传承和发展了丰富的傩戏面具文化。
一、傩戏与面具
傩戏是一种传统的祭祀、驱邪、祈福的民间表演艺术,池州傩戏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色。
在池州傩戏表演中,面具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扮相、造型各异,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
二、梅街镇傩戏面具的特点
梅街镇的傩戏面具以造型逼真、色彩艳丽、工艺精湛而著称。
其中,十里长街花仙面具、大门五福面具、瓜仙面具、葫芦仙面具、贵公面具等,都是梅街镇傩戏面具文化的代表作品。
这些面具形态各异,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物,有的既有人的特征又有神的神秘性,更有一些面具是抽象的形态,是创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三、梅街镇傩戏面具的意义
梅街镇傩戏面具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传统文化的活载体和思想观念的表现。
傩戏面具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用传统的手工艺来完成,涉及到造型、雕刻、彩绘等多个工序。
傩戏面具的图案多是吉祥图案,带有祈福、驱邪和庆贺的含义,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傩戏面具还承载了池州
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瑰宝。
总之,梅街镇傩戏面具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池州傩戏面具的文化内涵,可以进一步挖掘出当地的文化资源,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和文化复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傩戏在贵州
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目录一.傩文化简介二.文化与传承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五.傩文化之我见六.参考文献.傩文化简介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
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
“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
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
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彳”、“堇”、“隹”三字合成,力”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
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
傩戏面具PPT
原始时代,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
为‚鬼‛或‚怪‛在作祟。为惊吓、驱逐恶魔,人们 戴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nuó)之 声,以惊吓驱逐鬼怪,这种形式约定俗成‚傩仪‛。 人们在举行傩仪时往往载歌载舞,久之又形成‚傩 舞‛;人们在傩舞中分别扮演角色,逐渐形成了‚傩 戏‛。 中国面具最早出现在傩祭仪式中。远古时期,面对变 化莫测的大自然和令人们痛苦不堪的疾病,先民们倍 感迷惑和畏惧,认为是厉鬼在兴妖作崇,只能用傩祭 这一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鬼逐疫、 消灾纳祥。傩祭仪式阴沉凝重,令人惊悸。祭祀活动 中所戴的面具造型狰狞丑陋、凶残恐怖,以镇吓魔鬼、 驱逐瘟疫,是驱逐邪魔的法器。
彝族‚变人戏‛,彝语称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
的信仰民俗。它深藏于贵州莽莽乌蒙山深处一个叫裸 戛的村寨。 每当春节期间正月初三至十五,裸戛村一带的彝族同 胞就会演出‚撮泰吉‛,举行‚扫火星‛的驱邪纳吉 活动,祈求火灾、瘟疫远离人们,让平安幸福永远伴 随彝家。 演出的内容有祭祀祖先、民族迁徙、拓荒耕种、买卖 牲畜、交媾繁殖后代等,最后才逐户为全寨扫除火星。 这与古代中原地区流行驱鬼逐疫的大傩有大致相同的 内涵。
面具的造型特点:鼻子比较修长,眼睛上扬,嘴巴横
向呈半月形,表情单一呆板,仿佛刚走出原始状态人 的写照,线条较为粗犷,色彩一黑一白,整体形象显 得格外憨厚质朴和简单。
面具在“撮泰吉”中具有重要作用,戏中的“撮泰”老
人年龄均在千岁以上,他们都是祖灵的再现和化 身。面具对于他们,不仅是沟通阴阳界的工具, 而且是连接死亡与生命的桥梁。当“撮泰”老人戴上 面具后,上千年的岁月便如烟云般的消逝,他们 以祖先神灵的身份出现在世俗人们面前,用对话 和舞蹈再现彝族先民迁徙、农耕和繁衍的历史, 并逐家逐户的为子孙扫除邪魔瘟疫。 千百年来,"撮泰吉"及其面具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 贵州高原西北部海拔两千多米的深山野箐中自生 自长,它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保留着浓厚 的原始艺术本色。这样古老的戏剧"活化石"在我国 已极其罕见,值得我们格外地加以珍视。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毛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岑巩县和台江县等地。
毛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傩面具是其独特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对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进行研究,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傩面具是毛南族传统的一种面具,是在傩戏表演中所戴的道具之一。
毛南族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举行傩戏活动,傩戏是一种巫术仪式,用于驱除恶灵、祈福祈雨。
在傩戏中,傩师会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其中包括动物面具、人物面具和神灵面具等。
毛南族傩面具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信仰。
毛南族有着深厚的巫术信仰,傩戏是他们与神灵交流的方式之一。
傩面具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傩师代表民众与神灵对话,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幸福。
傩面具的形象多为神秘而威严的样式,通过戴上面具,傩师进入了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状态,具备了神圣的力量和能量。
毛南族傩面具也象征着一种传统的审美观念。
毛南族面具的制作精细且多样,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鲜艳,体现了毛南族独特的审美观。
面具刻画了各种神灵、动物和人物的形象,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丰收的向往。
面具的戴用也有一定规则,例如某些面具只能由特定的傩师戴上,而非所有人都可以随意佩戴。
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戴用规则,反映了毛南族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毛南族傩面具还承载了一种社会集体记忆。
毛南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对自然和生活有着深情厚意。
面具中的动物形象(如狮子、龙、虎等)和植物元素(如花朵、叶子等),都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崇拜和敬畏。
傩戏是毛南族社区的集体活动,是族人们社交、联谊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傩面具的传承和戴用,毛南族人们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共同记忆,加深了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毛南族傩面具的研究也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和失传。
对傩面具的研究能够促进对毛南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傩面具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毛南族的历史、宗教、艺术和社会结构等方面,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傩戏和傩戏面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和傩戏面具
傩戏和傩戏面具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的诸多历史文献中就有了关于远古以来的傩祭、傩戏的许多记载。
《古今事类全书》说:“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
——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
”该文献载明了原始社会末期——颛顼之时就有了傩祭的活动,《事物纪原》说:“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
”则指出从周代开始有驱傩活动,虽然二书关于傩祭之始在时间上相差上千年,但无论如何,傩祭在上古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所以>说,孔子有一次遇到乡人行傩,就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庙之阼阶观看,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发生了从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从娱神到娱人、从艺术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的转变,傩戏应运而生了。
从傩嬗变到傩戏,大约是宋代的事情。
宋代成书的《东京梦华录》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
诸班直戴假面。
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
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
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胃,装门神。
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
自禁中驱祟出南熏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而罢。
这段文字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带有明显的戏剧特征。
释道隆《大觉禅师语录》有一首诗曰:“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
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
”这首诗讲的是南宋时期四川涪陵一带流行着戴假面表演的傩戏。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惨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都、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时至今日仍为摊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
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戏群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地戏、傩堂戏、变人戏。
在傩祭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在摊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
《周礼?夏官》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末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摊,以索室驱疫。
”方相氏成“了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样神秘可畏。
在摊戏表演中,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除了《周礼》等等诸多历代文献对傩面具作了较为生动和形象的描述外,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傩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发现近代以来的傩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
例如四川巫山大溪出土的双面石雕人面、山东腃县岗上村出土的玉雕人面、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石雕人面、辽宁牛梁河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等等就是远古时期很有代表性的傩面具。
何南安阳和浚县、北京房山和平谷、陕西西安和城固等地出土的青铜面具则是商周时期(上古)傩面具的典型代表。
广西西林出土的西汉青铜面具、江苏徐州出土的西汉玉质面具、湖南溆浦出土的汉代滑石吞口等等正是中古时期的典型傩面具。
近古和近代以来遗存的傩面
具,全国算起来,可谓成千上万,其中一部分是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更大一部分直至现在仍在民间流传或为傩戏艺人收藏。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
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
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
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
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
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
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
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傩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
也正因为如此,傩面具于是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下面对地戏、傩堂戏、变人戏这么三种典型傩戏及其面具分别作一概略介绍并略加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