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中的突触可塑性
神经元网络形成和突触可塑性
神经元网络形成和突触可塑性神经元网络形成和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
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突触的可塑性是神经网络形成和学习记忆过程的基础。
本文将从神经元的发育、突触的可塑性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神经元网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神经原始细胞开始分化和迁移,最终形成成熟的神经元。
这是一个高度有序的过程,受到基因表达和环境信号的调控。
神经元的迁移过程主要通过胚胎发育中的细胞黏附和引导分子的作用。
细胞黏附分子在神经元的迁移过程中起到粘附和识别其它细胞的作用,使神经元按照特定的轨迹迁移到目标位置。
引导分子则通过吸引或排斥作用引导神经元的迁移。
神经元到达目标位置之后,就会建立突触连接,并通过突触可塑性形成网络。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网络中的关键过程,它使神经网络能够动态地适应和改变环境中的刺激。
突触可塑性分为长时程的突触增强(LTP)和突触减弱(LTD)。
LTP发生在高频刺激下,增强突触的传递效果,使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为强化。
LTD则发生在低频刺激下,减弱突触传递效果,使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减弱或断裂。
这种可塑性使得神经网络能够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进行刺激的关联和记忆的强化或消退。
突触可塑性的机制主要涉及突触前后膜的电位变化、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信号分子的参与等。
为了深入研究神经元网络形成和突触可塑性,科学家们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电生理学是探究突触可塑性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记录神经元之间的电流和信号传导特性,可以获取突触前后膜的电位变化信息,并从中推断突触可塑性的过程和机制。
此外,光遗传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神经元网络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通过利用光敏蛋白的性质,科学家们可以操纵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点进行光遗传学干预,从而揭示神经元网络形成和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神经元网络的形成和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科学领域关注的重点,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可塑性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神经可塑性的机理与影响因素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独有的一种特性,它是指神经细胞和神经网络通过不断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可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也就是说,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神经可塑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记忆、运动、行为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那么,神经可塑性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是什么呢?神经可塑性的机理:1. 突触可塑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突触可塑性是指在突触处发生的学习和记忆相关的突触可塑性,包括长时程增强或抑制(LTP或LTD),也就是说,重复输入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反应强度的变化,从而增加或减少其对后续信号的反应,促进或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2. 轴突可塑性:轴突是神经元输出信息的通道,轴突可塑性是指轴突会根据输入信号的不同,动态调整其长度、形态和逐段谪化的数量,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功能。
3. 神经节细胞体可塑性:除了轴突和突触,神经节细胞体的功能也能够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等。
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因素:1. 经验驱动:神经系统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主要是通过经验驱动来完成的。
神经元在学习和记忆中不断地更新和加强与其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可以促进人们的记忆和学习。
2. 年龄:年龄是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大脑功能和认知能力会逐渐下降,神经可塑性也逐渐降低。
3. 基因:基因也是影响神经可塑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基因或基因表达变异,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4. 健康状况:健康状况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和身体状况(如缺锌、缺铁等)都会对神经可塑性构成影响。
综上所述,神经可塑性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特性,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行为意义。
其机理主要是通过突触可塑性、轴突可塑性和神经节细胞体可塑性实现的,而经验驱动、年龄、基因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则对神经可塑性的实现构成着重要的影响。
脑神经网络可塑性显现原理解析
脑神经网络可塑性显现原理解析脑神经网络可塑性是指大脑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和功能可以通过经验和学习进行改变的能力。
这种可塑性是大脑适应环境、学习和记忆的基础,对于人类的认知、学习以及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显现原理。
首先,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显现源于突触可塑性。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它们的可塑性是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基础。
突触可塑性分为两种类型:增强性突触可塑性和减弱性突触可塑性。
增强性突触可塑性指的是当两个神经元反复激活时,突触传递的神经冲动会增强。
减弱性突触可塑性则表示当两个神经元反复激活时,突触传递的神经冲动会减弱。
这种经验依赖性的突触改变使得大脑能够根据外界环境不断调整和优化神经网络的连接模式,以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其次,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显现具有时间相关性。
长期增强性突触可塑性(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和长期抑制性突触可塑性(long-term depression, LTD)是突触可塑性的两种重要形式。
LTP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而LTD则是突触传递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LTP和LTD的产生是由于神经冲动的重复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后信号的调节。
这种时间相关性表明,大脑具有对信息的记忆和关联的能力,可以根据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模式来调整突触连接强度。
此外,脑神经网络可塑性还受到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突触前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而突触后神经元通过释放递质和调节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
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突触前后依赖性。
另外,神经可塑性具有局部性和特异性。
在脑神经网络中,只有与已经激活的神经元紧密相关的突触才会发生可塑性变化。
这种局部性和特异性保证了大脑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此外,神经可塑性还受到适应性保护的限制,即已经形成的突触连接会受到保护,不会轻易改变,以保持大脑基本的功能和结构稳定性。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模型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模型神经系统是一种高度可塑的结构,这种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外部刺激并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神经系统可塑性的模型,对于理解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有关神经系统可塑性模型的最新发展。
1. 突触可塑性模型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突触)在经历一些刺激之后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系统可塑性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神经系统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基础。
突触可塑性的模型主要包括两种: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LTP指在突触经历高频刺激后,其传递效率增强的现象;LTD则指在突触经历低频刺激后,其传递效率减弱的现象。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解释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可塑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可塑性的本质。
2. 神经元可塑性模型神经元可塑性是指神经元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它是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神经元可塑性模型主要包括两种:突触后势(post-synaptic)可塑性和突触前势(pre-synaptic)可塑性。
突触后势可塑性指的是神经元能够根据其接收到的信号来改变自身的电位和响应性。
例如,当神经元接收到多次刺激后,其阈值会下降,从而使其更容易被激活。
突触前势可塑性则指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量能够根据外部刺激进行调节。
例如,当神经元经历高频电刺激后,会增加释放神经递质的数量,从而增强信息传递。
3. 神经网络可塑性模型神经网络是由许多神经元和它们之间的突触连接所组成的复杂网络,神经网络的可塑性是指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不同于单个神经元的可塑性,神经网络的可塑性更加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多个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神经网络可塑性模型主要包括两种:结构性可塑性和逻辑可塑性。
结构性可塑性指的是神经网络的连接能够根据外部刺激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进行语言学习时,神经网络中的某些连接会被强化,而其他连接会被削弱。
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机制探索
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机制探索近年来,人类对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领域的探索为我们理解记忆形成、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行为的神奇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探讨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机制,并对其在认知、神经康复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展望。
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是指人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经验和学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和认知功能。
这一机制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基础。
然而,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具体机制仍然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问题。
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主要机制之一是突触可塑性。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通道,通过突触传递的电化学信号可以改变突触的强度。
突触可塑性主要包括长期增强(LTP)和长期抑制(LTD),这两种现象可以增强或抑制突触的传递效率。
这种突触可塑性机制是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和行为学意义。
另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神经发生。
神经发生指的是在人脑中新细胞的产生和迁移过程。
研究表明,神经发生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存在,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最为明显。
神经发生被认为与学习和记忆形成密切相关,新生的神经元可以集成到现有的神经网络中,从而增强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此外,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机制还涉及到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的变化。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收,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
突触后膜的变化包括突触后膜密度和突触蛋白的表达水平的改变,这些变化会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从而塑造整个神经网络的功能。
对于人类而言,深入理解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机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神经网络可塑性原理来设计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差异和特定需求,调整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和知识传递。
其次,人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研究为认知病理和神经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神经康复通过刺激和训练可塑性的神经网络来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机制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机制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突触能够随着环境和经验的变化而改变突触强度和连接性,这是学习记忆的基础。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是一种复杂的机制,包括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以及合并这些信息的分子机制。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深远的影响。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是什么?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网络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具体地说,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weight(权重,就是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参数)能够通过长期的神经反馈机制,调节信号传输强度的变化。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产生依赖于突触前神经元 and 突触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以及合并这些信息的分子机制。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是与记忆、学习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过程。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类型神经元突触可塑性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突触增强和突触衰减。
突触增强通常指自适应性增强(LTP),突触衰减则称为长时程抑制性(LTD),是单一的突触权重调整引起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涉及改变突触前膜和突触后神经元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生物学基础涉及整个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典型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模型包括两种信号传递方式。
一种是通过神经元相互之间分泌神经递质(也称为前向神经元),如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
另一种是通过胶质细胞,分泌胶质传递物质(也称为后向传递),如 ATP、脱氧腺苷、脱氧核糖核酸等。
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构成了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完整的生物学机制。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机制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突触可塑性的机制可以帮助大脑更好地记忆信息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大脑建立新的记忆路径,同时保留旧的记忆路径,从而使具有不同特征的记忆能够保持并存。
学习和记忆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模型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模型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神经网络如何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改变连接的强度。
这种改变是通过突触可塑性来实现的,突触可塑性是突触连接效率的可适应调节,也是大脑的一个重要特征。
神经科学家使用不同的突触可塑性模型研究突触连接强度的调节机制。
突触可塑性模型有许多种类。
其中最常见的是Hebbian型突触可塑性模型。
它是由加拿大生理学家Donald Hebb在1949年发现并提出的。
Hebbian型突触可塑性模型认为,如果一个神经元在一段时间内被另一个神经元与它连接的突触刺激后发放信号,那么这种突触的强度将增加。
这个规则可以总结为“一同发放,一同增强”,它允许神经网络在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并加强已有的联系。
除了Hebbian型突触可塑性模型,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突触可塑性模型。
例如,一种称为Spike-Timing Dependent Plasticity (STDP)的模型,它依赖于发放两个神经元传输到突触的行动电位的时间差异,而不是像Hebbian型突触可塑性模型那样只考虑是否共同发放。
具体而言,如果一个神经元的带电行动电位在连接它的突触之前发射,则加强突触连接;如果带电行动电位在连接它的突触之后发射,则减弱突触连接。
此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大脑中神经元的带电行动电位的时间差异可以确定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
此外,还有另一种模型称为Gated型突触可塑性模型,它模仿了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每个连接到神经元的突触上都有特定数量的钙离子通道。
当神经元上的信号表明突触应该被增强时,电压门控的钙离子通道会打开,从而让更多的钙离子流入突触。
这会导致突触的促进。
当神经元的信号表明突触应该被减弱时,突触会产生一种化学信号,阻止打开电压门控的钙离子通道,此时钙离子的流入会减少,从而导致突触偏离。
突触可塑性模型的研究有助于神经科学家了解人类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知识。
将这些模型应用于神经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中的义务和非义务学习,并揭示大脑对环境和经验的调节方式。
神经元网络中突触可塑性的研究现状
神经元网络中突触可塑性的研究现状神经元网络是人类大脑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起来,构成巨大的网络,完成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而神经元之间突触的可塑性,是神经网络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神经元网络中的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能够被根据体内的信息、需求等因素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因此,研究神经元网络中的突触可塑性,对于解密人类大脑的机制,以及找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突触可塑性的研究,可以分为早期的电生理技术和现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两个阶段。
早期的研究通过电生理技术,如外向记录、细胞内记录、膜片钳技术等手段,对神经元突触的信号传递进行了研究。
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光遗传学、荧光成像技术等,则加强了对突触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这种新技术的引入,让神经元网络中的突触可塑性得到了更细致的解剖和探索。
神经元网络中突触可塑性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现代神经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人类未来研究神经系统以及神经科学的关键。
早期的研究发现,突触可塑性存在多种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模式,是长期增强(LTP)和长期抑制(LTD)。
LTP和LTD是神经元网络中的突触连接能力发生持久性改变的,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它们在神经元网络中起到了对信息加工和物质转运的调节作用。
具体来讲,LTP是指在突触受到裂解本身(即称为刺激)后形成的具有持久影响的增强突触效应。
而LTD则是经过长时间的重复刺激,导致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弱化的一种生物学过程。
LTP和LTD的平衡和控制,对于大脑中信息处理的精确度和稳定性,以及长期记忆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LTP和LTD的研究,也成为了神经网络突触可塑性研究中的关键课题。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例如,后突触不同的受体和信号通路对突触可塑性的调节,长链非编码RNA等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新分子。
这些机制的研究,对于更好的理解人类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靶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神经科学的经典理论和最新发展
神经科学的经典理论和最新发展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科学。
它涵盖许多领域,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生物化学研究、感官系统和认知功能的研究以及大脑中不同部分的研究。
神经科学已经迅速发展了几十年,许多经典理论在不断演变和扩展,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最新研究成果。
一、经典理论1.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理论是神经科学中的一项经典理论,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并且这些突触的连接强度是可以改变的。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这些突触结构的连接强度,当连接强度加强时,信息传递效率也会相应地提高。
突触可塑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时程的可塑性(LTP),另一类是长时程的抑制(LTD)。
LTP指的是连接强度增强的现象,LTD指的是连接强度减弱的现象。
这些现象都是通过神经递质分子和信号途径的调节实现的。
2. 神经发生学说神经发生学说认为,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通过基因、环境和经验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这种观点认为神经元不像一些科学家过去所认为的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其结构和连接方式。
很多神经元都有一个分支结构,这个结构被称为树突。
树突可视为神经元接受信息的主要位点,信息通常通过他们进入神经元的中枢部位。
除了树突,神经元还有一个结构叫做轴突,通过它,神经元可以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组织。
3. 脑定位理论脑定位理论是一种古老的、经典的神经科学理论,人们认为人类大脑不同的功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中。
例如,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对语言能力起关键作用,另一个区域则负责视觉处理。
这项理论在20世纪初被提出,自那时以来,人们对不同的大脑区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随着科技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这个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二、最新发展1. 神经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神经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
神经计算机是一种类似于人类大脑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更加复杂和生物化学的运算,同时可以处理更加高级的信息。
人工智能则是一种更加广义的概念,它要求计算机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和感知,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综合利用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其他学科。
神经科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神经科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会因为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婴儿时期,还可能持续到成年后。
在神经科学中,神经可塑性是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大脑的学习、记忆、感知和适应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神经可塑性的机制。
1. 突触可塑性神经元通过连接突触的方式形成神经网络。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可塑性的核心机制,它使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增强或削弱,从而影响神经网络的传递信号的能力。
突触可塑性分为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两种。
LTP和LTD的主要分子机制都涉及到钙离子信号通路。
激活突触末梢的钙离子通常是引起LTP和LTD的信号来源。
当钙离子进入突触末梢时,会激活一系列蛋白酶,如钙/钙钳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II),它会催化多个突触前后膜蛋白的磷酸化,从而增强突触效应。
LTD则可以通过激活钙离子依赖性酶(例如蛋白酶C)来减弱突触效应。
2. 神经元可塑性除了突触可塑性外,神经元的形态和结构的可塑性也是神经可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经元的可塑性可以改变神经元形态的大小和形状,包括更改树突、轴突和突触的长度和分支的数量。
两个主要的信号通路是糖基化和线粒体功能的变化。
糖基化是一种将葡萄糖和其他糖添加到蛋白质分子上的化学过程。
糖基化可以在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上调节泛素化和膜表面定向的糖基化酶。
在神经元的树突中,糖基化是增强突触稳定性和促进突触发生的重要机制。
在神经元的轴突中,糖基化可以在正常的轴突细胞内质网流产或失调时发挥重要作用。
线粒体功能深受巨大影响,并且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元可塑性会明显受它影响。
线粒体功能可以通过与ATP相结合来产生能量,并且也可以通过ATP合成来响应紫外线、放射线、氧化应激等多个逆境刺激。
此外,线粒体功能也是维持神经元活力的重要保障机制。
3. 调节信号的可塑性在神经可塑性的调节中,调节信号的可塑性发挥关键作用。
调节信号通过神经元的膜上受体来传递,影响细胞内信号传递的过程,进而引发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从长时程增强到抑制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从长时程增强到抑制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强度和效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调整的能力。
这一现象在突触长时程增强(LTP)和抑制(LTD)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从LTP的机制和调控、LTD的机制和调控、LTP和LTD之间的转换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LTP的机制和调控LTP是突触可塑性中最为经典的一种形式,它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中。
LTP的机制主要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受体的激活来实现。
当突触前神经元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频繁的刺激时,突触后神经元的NMDA受体将被激活,导致钙离子的内流。
这些钙离子的内流会引起突触中多种信号传递分子的活化,最终导致突触连接的强化。
LTP的调控涉及多个因素,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突触中的信号调节分子以及神经递质的调节等。
例如,突触前神经元的频率和模式可以对LTP的发生和持续产生影响。
同时,突触中的信号调节分子,如cAMP、蛋白激酶和突触后神经元的二磷酸腺苷等也能够对LTP的表现产生影响。
二、LTD的机制和调控LTD是LTP的对应形式,它可以使突触连接的强度降低,从而在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LTD的机制主要通过突触中受体的活化和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来实现。
与LTP相比,LTD的机制相对复杂,涉及到多个分子和信号通路的调节。
LTD的调控与LTP类似,它同样受到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模式、突触中的信号调节分子以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例如,突触前神经元的低频刺激和突触后神经元的高频刺激可以引起LTD的发生。
此外,突触中的信号调节分子,如cAMP、蛋白激酶和蛋白酶等也能够对LTD的发生和持续产生影响。
三、LTP和LTD之间的转换LTP和LTD之间的转换是神经科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不同的刺激模式和神经递质的变化可以导致LTP和LTD之间的切换。
例如,较强的刺激模式和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会促使LTP的发生,而较弱的刺激模式和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会促使LTD的发生。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地方,而突触可塑性则是指突触连接强度可以改变的能力,这对于学习记忆、行为调节等神经系统功能都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
一、突触的类型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子突触两种类型。
电子突触是指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传递信息,而化学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释放化学信号物质来传递信息。
化学突触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见的一种突触类型。
神经元通过突触前端分泌神经递质,被称为神经元前体,神经递质跨越突触裂隙,到达突触后膜上的神经元接受器。
然而,突触前体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少于20nm,这种短距离连接似乎不能通过扩散来实现,因此需要一段特殊的结构来实现化学信号传递。
这个特殊结构被称为活动区域。
二、突触可塑性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指神经元及其突触的改变能力。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人们的神经元和突触会发生可塑性变化,这就是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的形成是通过调节突触前体释放的神经递质量和突触表面的受体数量来实现的。
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增加或减少另一个神经元上的接收器数量,从而导致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发生变化。
可塑性的促进因素包括物理或化学刺激、增加或减少神经递质分泌、调整活动区域等。
通常,突触可塑性存在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称为长时程增强(LTP)。
“长时程增强”指的是有一种特定的刺激可以导致神经元之间拥有持续时间更长的连接。
这种可塑性常常是由于神经元放电和突触前体释放的增加造成的,并且这种放电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另一种形式是称为长时程抑制(LTD)。
LTD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弱化,它可以被不同的刺激所诱导,如当前两个神经元的同时放电。
这通常由于突触前体释放量的减少和突触内部多巴胺浓度的下降所导致。
三、突触可塑性的应用突触可塑性是储存在人类大脑中的信息的基础,因此,它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基于神经元和突触的人工神经网络,从而实现“学习”的功能,而这一过程中突触的可塑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研究与应用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研究与应用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学科,其涉及到从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到行为表现的各种因素。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被称为突触传递。
神经科学中的一个核心研究方向就是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研究。
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可以在长时间反复刺激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神经信号传递的强度和模式。
神经可塑性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的各个层次,包括基本的神经元连接和复杂的神经回路和系统。
突触可塑性现象是神经系统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基础,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突触可塑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是神经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研究神经元突触之间的连接是非常复杂的,其可塑性机制也很复杂。
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也不相同,因此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突触可塑性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分子,如神经递质受体、离子通道和各种酶类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蛋白质在突触可塑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长期增强(LTP)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并且最广泛研究的突触可塑性过程之一。
LTP表现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强度在反复刺激后得到增强,并且这种增强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持续到生命结束。
LTP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受体如NMDA受体和AMPA受体、核心酶如CaMKII和PKC等都参与到LTP的表达和维持过程中。
与LTP相对应的是长期抑制(LTD),它是神经元之间突触强度发生抑制的一种可塑性表现。
LTD和LTP在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过程中起到了一种平衡作用,这种平衡作用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神经网络与突触可塑性研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非常复杂,很多神经元之间都互相连接,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
如何研究神经网络对突触可塑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都可能与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变化相关,例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和精神障碍等。
神经网络构建和模拟是神经科学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神经网络对突触可塑性的模拟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变化,同时也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神经网络中的突触可塑性
这是一篇科普文——神经网络中的突触可塑性本文会首先会对神经元网络做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下突触及其可塑性,最后讲一下因为突触的可塑性,带来的大脑的可塑性。
神经元网络神经元这个名词是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中学生物课本就有讲到,一个神经元主要有三个部分:胞体、树突以及轴突。
神经元的胞体跟普通细胞很像,遗传物质、细胞器都跟普通体细胞没太大区别,主要的区别就在于神经元拥有突触。
突触的作用是连接不同的神经元以及传递它们之间的信号的,突触分为树突和轴突,关于突触具体的介绍将在下面展开,现在先来介绍下神经元网络。
什么是网络呢?讲个简单的例子,二维晶格网络就是个规则网络,比如,在纸上画个5×5的点阵,这些点就称为网络的节点,然后用横线和竖线将这些点连起来,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就是网络的边,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网络。
羽毛球拍的线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晶格网络,把横线跟竖线的交点当作是一个节点。
再引入一个概念,每个节点的连边数(也就是跟几个其他节点相连)叫做节点的度,那就可以知道,对于(非周期)二维晶格网络,中间节点的度为4,在边上的节点度为3,而四个角上的节点度为2。
但是,神经元网络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网络,更不是一个晶格网络,而是一个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是指具有一定特征的网络,比如,小世界性、无标度以及一些比较复杂的特征,一个复杂网络具有其中几个或全部的特征。
小世界性是指,可以通过很短的距离从任何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这边距离指的是需要通过连边数,比如,甲直接跟乙相连,那么距离为1,而甲不跟丙相连,但是丙跟乙相连,那么甲通过乙与丙相连距离就是2。
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讲的就是这个特性——通过6个人,你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无标度指的是,大部分的节点连接的节点数很少,也就是度很小,只有少部分的节点拥有大量的连边。
上面提到的理论中,如果把人当成网络中节点,相互之间认识(这个关系)当成两个点的连边,那么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网络。
我们一直在使用的互联网也是一个复杂网络,把一个网页当中是一个节点,该网页当中有跳转到其他网页的链接当作连边,那么个别有名的网页,如百度首页,会有大量的网页指向它,但是绝大部分的网页是没有其他网页有指向它的链接的。
神经生物学中的突触可塑性
神经生物学中的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生物学中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课题,也是神经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
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
我们的大脑拥有数百亿个神经元,它们之间的突触连接构成了极其复杂的网络结构。
神经科学家们早就发现,突触的连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可塑性。
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会发生改变。
这种突触可塑性是神经元能够响应环境变化、适应外界要求的基础,它是大脑能够学习、记忆的重要基础。
突触可塑性的形式有很多种,以下是常见的三种形式。
1. 长时程增强(LTP)在大脑中,当同一组神经元同时被多次激活时,它们之间的突触可塑性可能会增强。
这种增强过程叫做长时程增强(LTP)。
在LTP发生之后,当这组神经元再次激活时,其产生的效应可能会变得更加强烈。
LTP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之一。
2. 长时程抑制(LTD)与LTP相反,当同一组神经元被同时激活时,它们之间的突触可塑性也可能会减弱。
这种减弱过程叫做长时程抑制(LTD)。
在LTD发生之后,当这组神经元再次激活时,其产生的效应可能会变得更加弱化。
LTD也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基础之一。
3. 短时程增强(STP)短时程增强(STP)是指突触在短时间内(几百毫秒内)响应强度的暂时提高。
这种现象通常由于神经元之间短时突触的可塑性改变所引起。
与LTP和LTD不同的是,STP只持续很短的时间,但它在多个神经元之间的快速切换和协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三种突触可塑性在大脑的不同区域,不同神经回路中都会发生。
在谷氨酸型神经元(Glutamatergic Neuron)和主要抑制性神经元(GABAergic Neuron)之间的突触连接中,LTP和LTD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可塑性形式。
LTP和LTD对神经元的突触连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使得神经回路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外界刺激的有序响应。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机制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机制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关键结构。
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神经冲动时,存在一种被称为突触可塑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突触能够根据活动的强度和频率,改变它们传递信号的强度。
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网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是我们可以学习、记忆和适应环境的基础所在。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神经科学中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突触可塑性可以分为长期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期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两种。
LTP是指在突触反复受到一定的刺激后,突触的信号强度会增强比原来高出数倍的效应。
LTD是指反复刺激后,突触的信号传递效率降低到原来的水平以下。
这两种可塑性的机制分别被认为是神经网络的增强和抑制的基础。
LTP的机制是突触后神经细胞(post-synaptic neuron)体内NMDA型谷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和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酮酸(AMPA)受体的功能改变,这两种受体常被称为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PSP)受体。
一般来说,AMPA受体的外侧可以与偶联蛋白(coupling protein)相互作用,使其在神经冲动到达后,能够迅速打开,同时透过细胞膜的钠(Na)离子和钙(Ca)离子,进入神经元,从而引起PSP。
而NMDAR则需要一个较高的神经元兴奋程度和更高的钙离子浓度,才能被有效激活。
LTD的机制与LTP有些相似,但是信号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
LTD通常发生在持续的低频刺激下,根据时间突触抑制(Timing-dependent depression,TDD)和突触目标化归纳(Synaptic targeting induction,STI)等不同的模型,LTD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机制实现。
例如,在TDD模型中,长时间低频刺激可以通过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ase)的活化,以及AMPA受体数量的减少来引起LTD。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综述
神经科学中的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综述引言:神经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探索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
神经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联系点,而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则决定了神经网络的学习、记忆和适应性等功能。
本文将综述神经科学中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可塑性调节、突触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网络中的整体调控机制等方面。
一、突触前膜的可塑性调节:突触前膜的可塑性调节是指突触前膜中神经递质释放和突触前钙离子水平的调节机制。
突触前膜可塑性的调节方式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等。
LTP是指神经元突触的强度会因为持续的、频繁的激活而增强,而LTD则是指神经元突触的强度会因为持续的、频繁的抑制而减弱。
突触前膜的可塑性调节是由突触前膜上的神经递质释放机制以及突触前钙离子浓度的调节共同实现的。
二、突触后膜的可塑性调节:突触后膜的可塑性调节是指突触后膜中突触后钙离子水平、神经递质受体和信号转导等机制的调节。
突触后膜的可塑性调节主要包括突触后钙离子的入射程度、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的数量和灵敏度,以及突触后膜上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程度等。
突触后膜的可塑性调节对于突触后膜的抑制或增强有着重要影响。
三、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存在多种作用方式,如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钙离子水平的调节、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对突触前膜释放的调节等。
此外,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涉及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信号传递和调控等方面。
四、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网络中的整体调控机制: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网络中的整体调控机制是保证神经网络正常功能的重要因素。
突触可塑性的调控机制包括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突触可塑性调控信号和调控分子的调节等等。
这些调节机制可以通过神经活动、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物质等来实现,从而保证神经网络的适应性学习、记忆和适应性等功能。
突触可塑性机制及其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
突触可塑性机制及其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突触可塑性是一种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生理现象,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以及神经元内部突触的强度和效率可以改变的能力。
在大脑中形成和存储记忆的过程中,突触可塑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突触可塑性的机制以及其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
突触可塑性机制主要有两种: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LTP是指在神经元兴奋过程中,突触传递的效率和强度增加,而LTD则是指突触传递的效率和强度减小。
这两种机制通过突触前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LTP的发生是基于反复神经冲动的原则。
当神经元A反复激活神经元B时,神经元B的突触传递效应将会增强。
这种增强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例如钙离子的参与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
而LTD则是在神经元A的激活不再频繁时发生的,这时神经元B的突触传递效应将被削弱。
这两种机制的相互调节可以使突触传递的强度和效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形成神经网络中信息传递和存储的基础。
突触可塑性对于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起着关键的作用。
记忆是通过对神经元之间连接的改变来实现的,而突触可塑性机制提供了这种连接改变的基础。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和经历新的事件时,已经形成的突触连接会发生变化,新的连接也会被建立。
这些改变使得相关的神经元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形成记忆的痕迹。
记忆的形成通常经历三个阶段:编码、存储和检索。
在编码阶段,新的信息会被转化成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式。
突触可塑性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通过调节特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来编码新的信息。
存储阶段是指记忆在大脑中的持久保存。
突触可塑性机制通过稳定新的突触连接,使得记忆能够长期保存。
最后,在检索阶段,大脑会通过突触可塑性机制重新激活相关的神经元连接,从而使得记忆再次被呈现出来。
除了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突触可塑性机制还在其他方面起到重要的功能。
例如它参与了感觉系统的适应性调节和运动系统的协调。
此外,突触可塑性机制的紊乱也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帕金森病和抑郁症等。
人类大脑神经网络可塑性机制
人类大脑神经网络可塑性机制人类大脑神经网络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于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可塑性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
神经网络可塑性是指人类大脑神经网络在经历学习和记忆形成过程中能够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特性。
这一机制对于我们理解大脑的学习和认知过程非常重要。
神经网络可塑性主要体现在突触的形成、强化和削弱过程中。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而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的连接强度可以通过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活动进行调整。
最著名的突触可塑性机制是海马体突触的长期增强和长期抑制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和long-term depression, LTD)。
LTP指的是当突触反复地进行刺激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会增强。
LTD则是指当突触的刺激减少时,突触的连接强度会减弱。
这些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形成了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机制并不局限于海马体,它在整个大脑中都有广泛的存在。
例如,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可以通过神经可塑性激素的释放来调节。
这些激素可以改变突触的形成和削弱,从而影响到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此外,神经网络可塑性还涉及到神经元的新生和成熟。
脑部的一些区域,如海马体和嗅球,具有神经元的持续生长和发育能力。
这种神经元新生的过程可以增加网络的可塑性,并对学习和记忆产生影响。
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机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神经网络可塑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通过不断接收新的信息和刺激,大脑的神经网络会发生适应性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此外,大脑中不同的神经递质(神经传递物质)也参与了神经网络可塑性的调节。
神经递质的释放可以改变突触连接的强度和形成,从而影响到大脑的可塑性变化。
神经网络可塑性的研究对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解神经网络可塑性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人类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篇科普文——神经网络中的突触可塑性本文会首先会对神经元网络做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下突触及其可塑性,最后讲一下因为突触的可塑性,带来的大脑的可塑性。
神经元网络神经元这个名词是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中学生物课本就有讲到,一个神经元主要有三个部分:胞体、树突以及轴突。
神经元的胞体跟普通细胞很像,遗传物质、细胞器都跟普通体细胞没太大区别,主要的区别就在于神经元拥有突触。
突触的作用是连接不同的神经元以及传递它们之间的信号的,突触分为树突和轴突,关于突触具体的介绍将在下面展开,现在先来介绍下神经元网络。
什么是网络呢?讲个简单的例子,二维晶格网络就是个规则网络,比如,在纸上画个5×5的点阵,这些点就称为网络的节点,然后用横线和竖线将这些点连起来,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就是网络的边,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网络。
羽毛球拍的线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晶格网络,把横线跟竖线的交点当作是一个节点。
再引入一个概念,每个节点的连边数(也就是跟几个其他节点相连)叫做节点的度,那就可以知道,对于(非周期)二维晶格网络,中间节点的度为4,在边上的节点度为3,而四个角上的节点度为2。
但是,神经元网络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网络,更不是一个晶格网络,而是一个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是指具有一定特征的网络,比如,小世界性、无标度以及一些比较复杂的特征,一个复杂网络具有其中几个或全部的特征。
小世界性是指,可以通过很短的距离从任何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这边距离指的是需要通过连边数,比如,甲直接跟乙相连,那么距离为1,而甲不跟丙相连,但是丙跟乙相连,那么甲通过乙与丙相连距离就是2。
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讲的就是这个特性——通过6个人,你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无标度指的是,大部分的节点连接的节点数很少,也就是度很小,只有少部分的节点拥有大量的连边。
上面提到的理论中,如果把人当成网络中节点,相互之间认识(这个关系)当成两个点的连边,那么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网络。
我们一直在使用的互联网也是一个复杂网络,把一个网页当中是一个节点,该网页当中有跳转到其他网页的链接当作连边,那么个别有名的网页,如百度首页,会有大量的网页指向它,但是绝大部分的网页是没有其他网页有指向它的链接的。
这体现了网络的无标度特性。
人体的神经元网络就是一个复杂网络,而且还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网络。
人体的神经元数量达到了千亿的量级,平均连接度数万,意味着平均而言,每个神经元与其他好几万的神经元相连!不过,通常在做数值模拟的时候,不会用到那么大量的神经元,目前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还不足以支持这个量级的计算。
神经元网络是个可以进化的网络,这属于复杂网络的一个特征,即神经元之间的连边(突触)是会改变的。
在人脑中,神经元是以神经核的形式存在的,这些神经核就是大量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在解剖上,因为颜色较暗,因此这部分被称为灰质。
与灰质相对应的是白质,白质颜色较浅,功能相似的神经核集合形成核团,白质就是由连接这些核团的神经元轴突聚集而成。
而这部分连接不同核团之间的突触是不变的,但是不同核团之间,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是会变化的。
简单来说,就是神经元是分成一群一群的,每个群体之间的连接是非常密集的,集群特性也是复杂网络的一个特征。
这就像一个个城市,城市之间的人际关系一直在发生改变,交际也比较复杂,但是不同城市之间,只通过固定的人(比如说在其他城市的亲戚)来进行联系,交换信息,而这些当作桥梁的人是固定的,他们跟谁有联系也是固定的。
不同的是,神经元没事不会在不同“城市”之间乱跑。
在大脑中,因为不同核团之间的连接数量也是很大的,所以形成了体积占比很大的白质。
突触及其可塑性上面有提到,神经元之间会进行信息交换,那么,它们是通过什么进行信息交换的?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第一个问题很显然,就是通过突触来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类型有很多,不同的神经元的突触数量也是不一样的,最常见的神经元,也就是中学课本举例的那种神经元,胞体上连接着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树突用来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胞体负责处理信息,然后通过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这些突触就是神经元网络中的边,它们有着不同的强度,这里就要提到网络中的另一个概念,边的权值。
权值指的就是连边的大小或长度,在这里的含义是,下游神经元对当前神经元发出的信号接收的程度,权值是1的话,那就是全部接收,0代表完全不接收。
所以,两个节点(神经元)不连接的话,可以理解为它们连接的边权为0。
下面介绍神经元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的。
我们关心神经元的属性是它的膜电位,具体膜电位是什么可以不用理解,只要知道的是它是神经元的一个指标就行了。
就像一个有漏洞的水桶一样,桶里的水会自己慢慢地流掉,直到流空,当往水里倒水的时候,水位就会上涨,当倒的水超过桶的容量,水就会从桶里面流出来。
神经元的膜电位就相当于桶里面的水位,在没有外部刺激(倒水)的时候,膜电位就会慢慢降低到平衡电位,然后将不会再变化。
但当有外部刺激的时候,神经元的膜电位就会发生变化,当膜电位超过阈值(水满了)时,它就会进行一次发放。
发放可以理解为是,当前神经元将它的膜电位“分享”给与它相连的神经元。
相当于说,水桶的水满了,然后通过管子流向其他的水桶,对神经元来说,这些管子就是突触,而这些管子有粗有细。
而对于下游神经元来说,就相当于说接收到一次刺激,直到积累的刺激超过阈值,然后进行一次发放,这就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
【事实上,神经元发放完之后,会将膜电位拉到一个低于阈值的固定值,就相当于水桶满了,不仅超出容量的部分向外流,还主动倒出了一部分水,而且每次剩下的水都一样多。
有趣的是,神经元膜电位只要超出阈值,不管超出多少,发放之后,给下游神经元带来的膜电位改变是固定的,而且这个发放是瞬时的,一超过阈值就发放。
】(【】内文字可略过)整体上来看就是,某个神经元通过树突从其他神经元那接收了信号之后,会引起自身膜电位的变化,当膜电位上升到一定值,又通过轴突向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
而轴突跟下一个树突之间是怎么相连的呢?主要有两种连接方式: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电突触就是轴突和树突直接相连,电信号是直接传递,并且是双向的,可以从轴突到树突,也可以从树突到轴突。
但是更多的突触连接方式是化学突触,这种连接方式树突跟轴突是没有直接连接的,它们中间隔着突触间隙。
电信号由神经元胞体传出,到达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前膜】会将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树突前端【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会接收这些神经递质,从而带来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神经元网络以及网络之间如何传递信息的大体框架已经介绍完了,接下来介绍一下突触的可塑性。
前面提到,神经元网络是可以进化的网络,指的就是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强度(神经元之间连接的权值)是可以被改变的。
一个比较有名的理论是——依赖发放时序的可塑性(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简称STDP)。
STDP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突触强度的改变跟这两个神经元发放的时间顺序是有关的,这是基于实验数据总结出来的结论。
【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是化学突触时,按照信号传递的方向,分为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相连,因此电信号传递的方向是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
实验上的数据显示(当然,对于不同的生物,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情况不仅相同,这边只讨论其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当突触前神经元进行一次发放之后,突触后神经元紧跟着发放的话,它们之间的突触的连接强度就会增强,反过来的话就会被减弱。
并且改变的程度跟发放间隔有关,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发放间隔越短,改变的强度就越大。
当然,是突触前神经元还是突触后神经元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是树突还是轴突与其他神经元连接。
通常而言,仅有一个神经元的发放所传递的信号是难以造成突触后神经元也跟着发放的,所以并不意味着突触前神经元一定比突触后神经元先发放。
而且神经元通常与其他数个神经元相连,因此,即使某个突触前神经元没发放,突触后神经元也是可以发放的。
更进一步,当两个神经元互相连接,也就是它们同时是对方的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那么,哪个神经元先发放也是相对的。
所以当神经元甲发放之后,神经元乙再发放,两条连边将会有一条被加强一条被减弱。
】当某个突触的强度被削弱到0,就相当于这个连边被擦除,这在生理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
大脑的可塑性生物体中的神经元网络是从出生之前就开始构造。
就人类而言,在受孕开始一刻钟内,就已经分化出了神经细胞,人体的神经细胞基本都是在出生之前产生的。
大脑中的突触也是在出生前就开始产生的,大概开始于受孕之后的第27周,突触的连接直到出生后15个月达到顶峰,之后就会慢慢减少。
突触消减是神经系统对神经连接进行微调的方式,一般认为会清除神经元之间那些多余的或不再起作用的连接。
突触过于密集的连接会影响神经网络的编码效率,也会造成神经元过于频繁的发放,增加能量消耗(把满了的桶里面的水提起来倒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有研究表明,神经元网络的突触连接会自动地演化到一个临界状态,一般认为网络处于临界状态的话,处理信息的效率是最高的。
水向冰转化就需要经历一个临界状态,这边的临界状态指的是,神经元的平均连接度(平均连接了几个其他神经元)达到某一个特定的值(人脑大概在10的4次方量级)。
突触的连接在一开始,基本由基因决定,但是随着生物体的生长,基因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在突触的塑造过程中,外部的刺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会影响到神经元的发放,进而影响到突触的连接。
有观点表明,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储存着某种信息,记忆有可能就储存在其中。
三岁定八十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孩子是一直在学习他所接触到的一切的,培养孩子,就像是在塑造一台机器。
只不过,人脑太过于复杂,目前并不能完全知道,一个固定的输入(比如听到一句话,看到某个场景)能够得到怎样的一个输出(对神经网络构造的影响,进一步影响着人的想法、行为)。
【况且还有噪声的影响。
】大脑的可塑性是非常神奇的,研究发现,人的5根手指在大脑皮质分别对应着5个区域,也就是说,每一根手指由一个区域的神经元控制。
这听起来感觉很民科,很匪夷所思,但目前的研究发现,事实就是如此。
研究人员在猴子(跟人一样都是灵长类)身上做了个实验,将猴子其中两根手指用线缝合在一起,过段时间之后发现,猴子大脑皮质当中对应于手指的其中两个区域分界线变得模糊了。
把皮质中的每个区域理解成前面提到的不同城市,实验过后,其中两个相邻的城市把城墙拆了,慢慢融合成一个城市。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得到了人类躯体感觉侏儒图(或者感官侏儒图,名字不重要,英文名为Cortical homunculus),如图1所示,图中感官的比例是根据它们在大脑皮质对应的大小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