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赛罕坝——中国务林人的骄傲
几个小时前,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地球卫士奖”。“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最高环保奖项,创立于2004年,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那些为改善环境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
同为务林人,听到这个消息,我深深地为赛罕坝骄傲,为所有同样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在中华大地上植下一片片绿洲的中国务林人骄傲。历史从来不会忘记勇敢、坚强、努力奋斗的人民,赛罕坝人用自己的坚守、坚韧和敢于胜利的努力赢得了国人和世界的赞誉和敬佩。这一天,来得似乎突然,其实却是必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的变革中,一个个“赛罕坝”引起社会和国家的关注是必然的。就如同我们的中国必将更绿色,更美丽一样。
我有幸去过一次这片美丽的高岭。当车辆行驶在如画一般的森林中,同样生活在森林中的我还是被震憾了。这么漂亮的森林真不象是真的啊。两天马不停蹄
的行程,随着了解的深入,塞罕坝人,折服和打动了我,而其中最让我深刻铭记的是三个一:一句话、一棵松、一个人。
一句话
赛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在双方座谈时的致辞上说: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中国的林业人,我们起码都可以说,我们为中国林业的发展做出了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林业人,我们无愧于心。
我接触过很多林业人,却是第一次听到一个林业人发自内心的为自己的职业自豪。塞罕坝,京津地区的绿色屏障,北半球最大的人工林,仅凭这两点,塞罕坝人的确有底气自豪和骄傲。而他们引以为骄傲的业绩后面,是几十年忠于使命的付出和努力,是几十年默默无闻的坚守和艰辛。
在我的记忆里,林业,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让人光彩照人的行业,林场,作为林业行业中最基础最艰苦的单位,几乎与农村无异。我记得很多年以前,林场的子弟是想尽办法要往城里走的,林场的儿郎是很难娶到城里的媳妇的。2004年的
时候,我曾经随一个当地政府团到其他省份交流学习,在介绍身份的时候,林场被抬高到林业局的身份,就怕说是林场被看轻看低。即便到今天,有的人对林场人还是会用不同的眼光再审视一遍。
与山而居,平地筑绿,这是林业人;餐风露宿,卧雪含冰,也是林业人。在塞罕坝的精神里,忠于使命我想应该是最基本的。无关兴趣,不谈地位,不论艰辛,既然成为了林业人,就忠于自己的工作,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地把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效果,在平凡的世界里,把自己枯燥、艰难的工作用心重复做,做成专家,做成最后了不起的业绩,把“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的荒原,变成了鸟语花香,森林密布的绿洲。这是塞罕坝精神给我的第一个启示。
一棵松
在赛罕坝的场史馆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黑白的照片里,立着一棵孤怜怜的树,正是这棵树,成为了万亩森林的源头。赛罕坝曾经是苍茫林海,但由于几百年的人为破坏和曾遭受过日军的多次山火,这块土地在建国时早已成为一片荒
原。1961年,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一座大型机械林场,但具体选址在何处,还要考察具体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才能确定。那年11月,原林业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到塞罕坝考察。在红松洼的山坡上,看到荒原上有一棵落叶松迎风挺立,大家激动不已,经过勘察,发现它的树龄至少在150年以上,一位老领导抱住这棵松树动情地说,今天这里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
“一棵松”,是塞罕坝林海的起点,也是中国向高寒沙地造林进军的起笔。这棵历经磨难,坚强活下来的落叶松,帮助当时的赛罕坝人确定了造林树种的主要方向,为万亩森林的底色奠定了物质基础。科学选树,适地适树,落叶松成为赛罕坝的主要造林树种。
在科学求实的同时,塞罕坝人更没有忘记创新求发展。针对迹地侧根多、成本高的技术难题,塞罕坝人创新了机械整地方式,工作效率是人工整地的4-5倍,大幅减少了造林成本,加快了造林进度。根据当地的造林实际,塞罕坝人将苏联引进的科洛索夫植苗锹,瘦了身,每把由重3.5公斤改成只有2.25公斤重,还增
加了两翼脚踏杆,人们用这种锹实施“三锹半缝隙植苗法”,比过去的“中心靠山植苗法”造林功效提高一倍以上,造林成本却降低了六成。塞罕坝人首创全光育苗法填补了我国高寒地区育苗技术的空白;沙棘带状密植、柳条筐客土造林等攻克了沙地造林难关;引种樟子松、嫁接彰武松、引进景观树,丰富了的树种和植物多样性……在塞罕坝,无技术,不成林,无创新,不发展。科学求实、创新不止,才有了塞罕坝持续向上向前发展。这是塞罕坝精神给我的第二个启示。
一个人
我不记得这个人的名字,我记得他的骨灰洒在了塞罕坝这片他战斗了一辈子的林地。我曾经走入那片森林,听他的故事,感受他将与自己的血肉与林场融为一体的赤诚。似曾相识,又莫名感动。在中国的大地上,在祖国千山万水的植绿队伍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是祖国绿色事业的无名英雄。而在塞罕坝,我看到了塞罕坝人对这些平凡英雄的供奉、纪念和传承。在塞罕坝也许是全国唯一的那片洒有建设者骨灰的纪念林里,在塞罕坝占地不小、
位置优越、内容丰富、沉淀厚重的场史纪念馆里,我看到了几代塞罕坝砥砺传承的文化自信。时代在变迁,而精神是不朽的。为了祖国的绿色事业,献了青春献子孙,几代塞罕坝人缔造和丰富了塞罕坝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精神,筑起了护卫京津地区的绿色长城,在北半球上写下了最大一片人工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结精神,传承文化,才能更好的持续前行,这是塞罕坝精神给我的第三个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中在中国绿色事业的史书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塞罕坝人的事迹告诉我,工作没有贵贱,职务不分高低,只要忠于使命,甘于奉献,持之以恒,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岗位,都可以在历史的征程中有所作为,都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为塞罕坝人喝彩,向塞罕坝人学习,让自己也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为中国的林业事业尽了自己的一份力的,作为务林人,我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