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合集下载

2023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综合素质复习要点材料及模拟题精选全文

2023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综合素质复习要点材料及模拟题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综合素质(合用于小学、初中、高中)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概述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动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规定,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线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积极地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重要涉及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

内在素质重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见解和意义,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见解,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期限、一定限度的基础教育。

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换言之,素质教育不规定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

“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主线的规定,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

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把素质教育与实行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其因素就在于义务教育从立法上保证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与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其重要定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主线的权利。

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考点总结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三节教师观知识点总结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讲师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教资——综合素质

教资——综合素质

1、1999 年《决定》颁布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观系统思想正式形成。

2006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2。

其中全“面”是指所有学生、学生的各种素质。

3、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分别是培养学生的了解一下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4、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是:性中全员性、整体性、主体性的体现。

5、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6、素质教育的外延: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它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事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7、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 )面向全体学生(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主治那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 )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应的关系)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2、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至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升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学升具有个性与差异的特点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容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优势(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5、“教育公正” 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即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集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归纳《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德育为先(2)能力为重(3)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二、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前复习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前复习资料

简答题必备资料第一章职业理念考点1:简述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2:简述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考点3:简述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

(4)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5)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6)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考点4:简述“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考点5:简述学生是发展的人的内涵。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考点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考点7:简述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内涵。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考点8:简述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内涵。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考点9: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补充:e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e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e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推理、证明的步骤。这一做法体现了周老师具有A( )。
A.关注过程的教学理念
B.关注结果的教学理念
C.关注知识的教学理念
D.关注情感的教学理念
牛刀小试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提
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 B )。
A.学生的知识储备 B.学生的情感体验 C.学生的习惯培养 D.学生的人格养成
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
基本内涵:使受教育者得到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发展而实施 的培养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
学生的本质特征
1、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发挥学生主体性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 选择性: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抉择; 调控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 创造性: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自我意识性:学生的自我认知
牛刀小试
右图教师的做法( A )。
A.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B.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创 C.适应了社会竞争的要求 D.体现了学科教学的重要
牛刀小试 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A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199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全面推进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 教育观念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教学 途径
评价 标准
中学素质教育的构成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德育的要求

注重中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使 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理想,构建良好的品德心 理结构,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

中学德育要他律和自律结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 矛盾斗争转化,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处于个体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 象。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因材施教

前提:分析研究学生。教师需要研究所教学生的 群体特点和规律,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 景、学习经历;需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学会分析 和观察,学会与学生互动;需要注意处理好学生 实际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关系; 需要分析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多引导,多表扬。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 生,促进全面的发展,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 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它唯分是 举,限制了不擅长考试但有能力的人 的进一步发展,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 能现象的出现。 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 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 应试教育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 是重在提高的淘汰式英才教育。 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 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 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 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一种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为广大学 子继续深造提供了广泛平台。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 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 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 的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是重在普及,促使 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 指导 思想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归纳(15)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归纳(15)

【综合素质】第一章幼儿园教师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全面推进一,素质教育思潮与实践背景的形成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许多有识之士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为主。

二,价值导向与初步实验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三,中小学乃至大学较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阶段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到2020年)》(简称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把合格率与优秀率结合起来,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_PPT幻灯片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_PPT幻灯片
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教育价值观念,具体体现在: 教育对象方面——抓少数学生,以科学家、政治家 、艺术家和企业家作为人才标准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 促进发展方面——只重视个别学生的个别方面,“ 重知不重能,重理不重文,重智不重德,重才不重人。 ” 课程方面——偏重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 教学组织方面——“满堂灌”;“死记硬背”; 教育价值观——以分数论英雄。
3、怎么做? (2)微观
7
教育观: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 其核心的内容体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体现在教育目的上
素质教育的提出
阶段
时间 与 事件
标志
一、思潮
20世纪80 年代
二、正式提 出
1993《中国 教育改革和 发展纲要》
双基(基础 逐步成为纲 知识、技能)领性要求
的学习。
5、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负担——追求学习的简单化 和玩玩乐乐,追求机械式地不留作业。
6、认为反传统、藐视纪律就是素质教育倡导的个性。
怎么做?(宏观)
1、改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管理) 2、改学习方式
三、二、一原则:
20
基本知识补充:
1、课程的地位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 的核心。(选择)
个体素质的各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 ,是共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差别性,造 成“一刀切”。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个性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其 天赋允许范围内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教是为了 不教,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 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 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第一章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理念

第一章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理念

第一章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理念内容提要本章分别从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三个方面描述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理念。

教育观主要介绍了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儿童观重点介绍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教师观主要描述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终身学习成为发展型幼儿教师的相关内容。

教与学的目标1.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3.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第一节 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的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教育功能、目的和意义等的看法。

教育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为“教育为了什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即“教育目的”问题。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有关。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是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各教育要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各种关系,也会导致教育观的不同,如强调以道德教育为教育之首就会形成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以教育者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则会形成教师中心的教育观。

教育观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是多样的和发展的,它的形成既受客观物质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受人们对教育、社会和个人相互关系认识的影响。

当代中国逐步树立了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这是当今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的科学的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概述(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小学)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小学)

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素质教育采取的评价方式是发展性评价。

5、教师是学生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6、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处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发展的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激发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学生个性与差异的不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健康发展。

7、教书育人作为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区别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准,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

8、教育理念(从学校、老师、家长等方面分析)9、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0、现代教师角色转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11、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巩固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12、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终身学习,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关系到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将成为未来每个教师的基本职业生存方式。

(多读书、读“杂”书)13、本体性知识:任教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及相关的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文化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通过,9月1日正式实施。

教师职业理念

教师职业理念

教师职业理念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责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拥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理念,即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未来发展为己任。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教师职业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我教师职业理念的核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首位,着力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促使每一位学生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我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自主思考、独立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通过了解、关心和引导学生,我希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快乐成长。

二、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我教师职业理念的重要方面。

除了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我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态度和技能。

我坚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会通过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我教师职业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特长。

因此,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我会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展现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我也会注意关注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四、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我教师职业理念的灵魂所在。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我会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我会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总结教师职业理念是指教师对自己教育事业的信念、追求和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考纲: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掌握在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观念;考试重点: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素质教育观现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教育观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教育观是教育行为的先导。

科学的教育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概述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要、三大要义”(1)“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2)“两个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三大要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个性发展二.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提出中小学要全面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3.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活动计划》,素质教育被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4.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成为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5.2006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表明“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6.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发展;2.全面性: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基础性:促进“基本素质”,拥有“一般学识”;4.发展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与后劲;5.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6.未来性:立足并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7.开放性:拓宽教育空间,形成教育合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发展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 学科教学(基本途径)(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2)改革教学方法;(3)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2. 社会实践(重要途径)(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2)带领学生考察社会;(3)建立社会实践基地;3.家校合作(有效途径)(1)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2)举办家长学校;(3)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机制;第二节学生观科学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它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

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1.依据(1)从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看,学生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他们是教育的对象。

(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

2.表现(1)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校,具有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2)学生愿意服从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帮助,期待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进而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二)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1.依据(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不会机械、盲目、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选择性;(2)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素质和能力。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素质,能够进行自我教育;2.表现(1)自觉性(主动性)。

学生是具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对教师的影响及接受程度都受到学生自己意识的自觉支配。

(2)独立性(自主性)。

学生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和尊严。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都有“过滤”、与取舍,有自己考虑和选择的独立倾向。

(3)创造性。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最高表现形式。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相较于成人,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快速,既不稳定有不成熟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掌握学习方法,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学会学习,自主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就是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现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即“育人为本”,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思想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2.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人人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力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3.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以人为本”要求每一位学生的隔天发展潜能为本。

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充分尊重、关心、理解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今后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

如“中心四周律”和“头尾律”。

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也不能滞后,亚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如个体身高的两个生长高峰;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如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的大脑发展比较快,而身高则相对较慢。

因此,教育要善于抓关键期,使学习与成熟相适应,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具有阶段性学生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因此,教育必须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区别对待,同时也要考虑各个年龄阶段的衔接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学生的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不同;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育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

如盲人往往在听力上比常人要好。

因此,教育上要着力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一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二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要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老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发展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全方面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1)学生是完整的人教育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其有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应“把孩子看做孩子”,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与权利。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第三节贯彻“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要求(“育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发展是终极目的)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1.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2.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体育、德育的片面做法;3.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二、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教育公正是“以人为本”对儿童教育的本质要求。

坚持“教育公正”,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因性别、民族、地狱、家庭背景和个体身心发展情况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三、尊重热爱学生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年龄特点,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只是基础、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并根据学生的成绩差异、性别差异和个体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教学,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2.教师要对学生多引导、多表扬,实行多元评价。

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从多元的视角,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本章重点回顾1.科学的学生观就是以人为本,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3.学校贯彻“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