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考纲: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观念;
考试重点: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素质教育观现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教育观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教育观是教育行为的先导。
科学的教育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要、三大要义”
(1)“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2)“两个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三大要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个性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提出中小学要全面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3.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活动计划》,素质教育被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
4.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成为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
5.2006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表明“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
6.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发展;
2.全面性: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基础性:促进“基本素质”,拥有“一般学识”;
4.发展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与后劲;
5.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
6.未来性:立足并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7.开放性:拓宽教育空间,形成教育合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
(3)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 社会实践(重要途径)
(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2)带领学生考察社会;
(3)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3.家校合作(有效途径)
(1)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
(2)举办家长学校;
(3)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机制;
第二节学生观
科学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它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
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依据
(1)从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看,学生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他们是教育的对象。(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
2.表现
(1)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校,具有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
(2)学生愿意服从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帮助,期待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进而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1.依据
(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不会机械、盲目、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选择性;
(2)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素质,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2.表现
(1)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是具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对教师的影响及接受程度都受到学生自己意识的自觉支配。
(2)独立性(自主性)。学生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和尊严。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都有“过滤”、与取舍,有自己考虑和选择的独立倾向。(3)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最高表现形式。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相较于成人,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快速,既不稳定有不成熟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掌握学习方法,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学会学习,自主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就是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即“育人为本”,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思想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2.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人人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力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3.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以人为本”要求每一位学生的隔天发展潜能为本。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