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珍贵树种木门増值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课题积极推进
TECHNOLOGY科技技术探讨刨花板胶黏剂的单位成本为206元/n?,再加上固化剂和胶的添加剂成本15尤血,因此使用新型无醛胶黏剂生产无醛板.胶黏剂单位成本将增加265元/m"目前无醛板市场售价要比E普通刨花板高出500元/m"以上.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使用新型无醛胶黏剂生产无醛板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
3结论采用嘉木远景公司生产的新型无醛胶黏剂以及适量的MDI作为交联剂生产无醛刨花板,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从生产过程来看,采用新型无醛胶黏剂操作简单,不需要额外增加施加设备,也不需要添加脱模剂和增黏剂.也没有粘钢带等现象。
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无醛板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均优于普通刨花板,但生产速度降低11.1%,每立方板胶黏剂成本增加265元,考虑到无醛板的市场售价.仍然具有较大盈利空间:新型无醛胶黏剂的开发成功,为刨花板企业提供了满足差异化市表5无醛刨花板和&级普通刨花板胶黏剂成本对比名称无醛刨花板氏级普通刨花板胶黏剂用疑/(kg/m3)6798单价/(动)60002100MDI用量/(kg/n?)7单价/(预)12000固化剂膝加剂成本/(元/n?)15如十/(7E/m3)486220.8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的条件参考文献:[1]姜征.2018全国刨花板产业行业盛会落幕郑州[)].木材工业,2018,32(4):41-43.[2]张辉.采用PMD1(异氟酸酯)胶粘剂在连续压机生产线进行无醛刨花板的研发创新[J].国际木业.2016⑼: 48-50.[3]常亮,郭文静.陈勇平,等.人造板用无醛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H林产工Jk,2014(1):3-12.责任编辑:舒文博“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珍贵树种木门増值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课题积极推进为保障木材安全.降低对外依存度.珍贵材培育与绿色加工是我国战略发展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国家将“珍贵树种定向培育和增值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主导,以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性科技和先进技术挑战为导向,采取分类规划、集中投资等措施,有策
略地支持重大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的国家重点科技支持计划。
自1986年国家开展科技攻关计划以来,经历了包括“九五”“十五”“十二五”三
次发展阶段,在2002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成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后,2009年取
消原科技攻关计划,建立了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至今已有18个“十三五”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其中包括“智联网”、“新型信息技术”、“航空装备”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主要内容涉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资源,
结合改革开放与发展战略,突出重点领域战略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
科技资源密集和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新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支持发展人类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科技投入资源的最佳配置,拓宽新技术和新产品产业化通路,改善
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市场科技供给能力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
未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在增加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成果产业化水平、增强科技驱
动力、提高技术支撑能力方面进一步加强投入和动作,更加突出项目的可持续性、科学性、规模性和标准化的特点,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要素输出的中高端制造业
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及其系统
用能 定 额条 件 的供热 空 调 系统 以保 障 和提 升 室 内热环 境 .
D OI :1 0. 1 6 1 1 6 / j . c n k i 。 j s k j 。 2 0 1 7 . 1 0 . 0 0 5
和 系统 ,改 善 和提 升 该 地 区 室 内热 环 境 水 平 ,促 进 长 江 流 域 生态
宜 居 、 和 谐 发 展 的 新 型 城 镇 化 建 设 .保 障 该 地 区 人 民 群 众 的 居 住 及 工 作 环 境 质 量
筑 热 环 境 及 能耗 的定 量 需 求不 明确 .缺 乏 明确 隔热 、保 温 、通 风 要 求 的适 宜 的 围护 结 构 热 工 性能 指 标 及 构 造准 则 ,缺 乏 适 宜高 湿 气 候 、 间歇 模 式 且冬 夏 兼 顾 的 供暖 空调 统 一 末 端产 品和 冷 热 源 高 效 设 备 系统 , 因此 , 目前 尚未 有 成 熟 的适 合 长 江 流域 地 区特 点 的
暖 空 调 解 决 方 案 和 相 应 系 统 ” 围 绕 长 江 流 域 地 区 建 筑 节 能 与 室 内 环 境 保 障 的 迫切 需 求 .在 满 足我 国能 源 消 费 总量 控 制 及 节能 减 排
需 求及 人 员 行 为等 方面 均 进 行 了 大 量 研 究 . 国 内 在 十 五 、 十一五”、 “ 十 二 五 期 间 也 开展 了 多项 国 家科 技 支撑 计 划 项 目研 究 ,在 相 关 领域 形成 了大 量 的 前期 研 究 成 果 .并且 形 成 了具
会 加 剧 长 江 流 域 地 区 因 集 中 供 暖 消 耗 大 量 化 石 能 源 而 导 致 空 气 污 染 加重 的 问题 。 目 前 虽 然 国 际 上 在 建 筑 围 护 结 构 , 供 暖 空 调 设 备 、 热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团囹
“粮 食丰 产增效 科技 创新 ”观摩 会在兴 化举行
9月27目 鹈 i 部 科撞 箍展 中心 会同 南京农 业大 学在 ;I苏 化 揭开 国家重 点研 发计 划 粮 食丰 产增效科 技创新 ” 垂点专项示 范区现 场观摩 会。
与 会代 表首 先来 到兴化 市粮食 产 业园等 示范 区现场 观 雎了 粮食生 产信 息化 监 测谚 断 无 人机 监删 和农机 等演 示 参观 了水稻 实验示 范田 .并 听取了 项 目负责人 对工匦目试验 示范的 讲解 。在随 后召 开的 国家 重点研 发H 划重 点专璇 促进科 技与 产业 深鹰融 合 工作 塍淡会 上 粮 食丰产 增效 科技创 新 霪点 专项碗 目首席 教授 程涛 教授 丁艳 镣和 数授刘 瓤葩汇报 了项 目执行情 况 .毒项 指南 变施方 案专家 、研 究是赵 明、 张授 李舂 斟棚救 授姜 l 乐 专项管 理专 家委员 会委 盟 院士张 洪程 ,教授 郭天 财 当地 农业技 术用 户等作 了关 于 粮 丰 重点专 工烫工 作以 及熏点 专项 与产业 结台 促进 当地农 业发展 等工作 经验交 流。
农 业部 科技 发 展 中 心作 为 专 业 机 构负 责 专 项 的管 理 工 作 。截 至 201 7年 1 2月 ,专项 201 6年 度和 201 7年 度项 目已启 动 实 施 ,取得 了阶 段性 进 展 。201 8年度 项 目正 处 于立 项 阶段 。
回匝团
以水 稻 、小 麦 、玉米协 同丰产 增效 与环境 友好 为核心 ,通过重 点专项 的实施 ,在科 学重大 问题 上 取得重 大理论 新进 展 ,在 关键技 术上 取得新 突破 ,在集成 示范 上产生新 效果 ,在推进 现代化 进程 上 做 出新 贡献 ,有效 地促进 良种 良法配 套 、农 机农艺 融合 、生产与 生态兼 顾 、丰 产增效 同步 的规模 机 械化 和精 简标 准化 的新型 生产方 式推 广应 用 各 实施 省 (区 )的 粮食作 物在 十二 五”水平 的 同 等 条件基础 上 ,单 产新增5%,肥 水效率新增 1 0%,光热资源效 率新增 1 5%,生产效 率新增20% 专 项 实施期 间累 计增加 粮食2 000万 t以上 ,产 生经济 效益3 oo{g元以上 ,为我 国粮 食安 全和可持 续发 展 提 供 科 技 支 撑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要求教程文件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赵平
2017.8.21
主要内容
一、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及原则 二、国家相关的管理办法解读 三、实施总体要求与注意事项Biblioteka 一、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及原则
管理原则:坚持“法人负责、分层管理、双线并行”
法人负责
项目/课题牵头单位
➢ 责任主体。 ➢ 坚持“服务支撑与管
二、国家相关管理办法解读
组织实施
(5)项目撤销和终止的情况 ✓路线不合理不可行,无法实现规定进度,且无改进办法的; ✓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知识产权纠纷; ✓所需资金、原材料、人员、支撑条件等未落实导致无法完成任务的; ✓组织管理不力或者发生重大问题导致项目无法进行; ✓严重违纪、严重科研不断、不按规定进行整改或拒绝整改; ✓任务书规定的其他需要撤销或终止项目的情况。
变更项目牵头单位、课题承担单位、项目(含课题)负责人、项目实施周期、项目主要研 究目标和考核指标等重大调整事项,由项目牵头单位提出书面申请,专业机构研究形成意 见,或由专业机构直接提出意见,报科技部审核后,由专业机构批复调整;
变更课题参与单位、研发骨干人员、课题实施周期、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等重要 调整事项,由项目牵头单位提出书面申请,专业机构研究审核批复,并报科技部备案;
课题承担单位:应强化法人责任,按照项目实施的总体要求完成课题任务 目标;课题任务须接受项目牵头单位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对项目牵头单位 负责。
二、国家相关管理办法解读
项目实施中各单位职责
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切实履行牵头责任,制定本项目一体化组织 实施的工作方案,明确定期调度、节点控制、协同推进的具体方式,在项 目实施中严格执行,全面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并为各研究任务的顺利推进 提供支持。对可能影响项目实施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专业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验收规范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验收规范十三五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验收规范十三五引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
特别策划2019年第11期项目追踪Project Progress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2017YFC0804900)”研究进展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11家科研院所、9家高等院校和8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研究团队,该团队在人员安全保护领域具有雄厚研究基础,在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与事故调查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参与项目研究人员200余人。
项目针对目前我国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有效安全保护理论与技术支撑体系方面的重大需求,围绕工业园区、轨道交通、内河水域等典型场所的事故监测预警及人群管控、疏散、避难等关键保护措施,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形成装备、软件、技术方法、标准、专利等一系列创新成果,推动人员安全保护技术及装备发展,全面提升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保护能力。
项目围绕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保护失效机理、人员多重有效安全防护模式与策略、区域一体化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理论与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监测监控、预警发布、人员疏散、避难防护等重要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设置了7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典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人员安全保护与区域一体化应急理论;第二,工业园区重大事故智能防控技术及基于危险气体浓度场速扫的复杂气体环境立体化监测技术及装备;第三,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大客流秒级高准确率视频运动检测优化算法及监控预警技术及装备;第四,复杂水上交通环境条件下的水上目标高精度识别技术以及重大水上交通事故快速预警与响应技术;第五,复杂环境下大范围警报信息定向式个性化发布关键技术与装备;第六,复杂地形和环境下大规模智能多主体疏散模拟与引导技术及装备;第七,毒气泄漏威胁下公众应急避难保护机理、常压就地避难效果优化及评测技术方法和广谱防护应急逃生装备。
十三五规划100个重大项目表名单
十三五规划100个重大项目表(名单)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国家战略意图的反映。
记者从5日提交全国人大审查的纲要草案全文中摘取了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1.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
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5.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
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典型示范3个层面设置了11项重点任务。
该专项将力争突破智能农机技术与装备瓶颈,研发农业全程全面生产配套机械,提升我国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缩小与国外主流产品差距,支撑引领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
乘科技东风 打造现代农业装备“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项目瞄准糖料蔗主产区“双高”需求,重点研究装备智能化控制技术与系统、甘蔗收获技术与新装置开发、甜菜收获技术与新装置开发、甘蔗和甜菜收获机整机集成研制。
突破电液智能控制,甘蔗扶蔗、根切、宽窄行收割、切段工艺和甜菜自动对行切顶、减阻挖掘、振动分离8项核心技术。
解决广西、云南和广东集中连片规模地与丘陵地种植、台风季风山风导致倒伏生长、榨季多雨带来的机械收获地块适应性问题;解决等行距和宽窄行种植模式带来的机械收获机具适应性问题;解决甜菜联合与分段高效能机械收获问题。
项目由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西南大学5所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研究院、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4家研究院所,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悍牛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沃尔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家技术企业,组成14家产学研团队共同承担。
集合了现有国内甘蔗和甜菜研制最具实力的高校、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蔗机械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等。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通过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研究了甘蔗收获根切、切段、输送、除杂和甜菜收获的切顶、挖掘、输送、果土分离等关键技术,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研制了多种样机。
将为项目开展提供强大的创新科研队伍和先进的试验与制造手段及良好前期技术基础。
项目以智能化技术为主线,实用性设计为先导,核心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集成技术装备及关键技术通过试验检验并在试验中不断提升的技术路线开展创新研究。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木质家居材料健康安全性能检测
资 讯 F O R M 盯1 0 N
小制r 1 『 I 卜 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木制品节材加 题 “
绿色装饰技术
启动会 汀 : { , J
工技 术 与装 备研 究” 启动
2 0 1 6  ̄1 2 』 】 2 l { ,…叶 阳林利. 院 小M I . 、 l 研究所个
披 术与 衙 , c = . - 动会 浙 科院小材
奠徽农 、 l I , 人 、
召丌
来… I
象集} 才 j
公・ d 及汀苏海 I l l 技术仃 公 的仃 欠领 、
I : 昕 、南 京m
f 鱼跃通 数控
பைடு நூலகம்
、 两南林、 l I , 人 课题咨询 々 家技 题负责人等参』 J l 】 r 此次会、 义、
梭 指 技 } c q 成 果 等进 仃 ¨ 、 题负
l 研究 i 刈 ‘ f ・ 步 题 l 作捉…
体 求
李 博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木质家居材料
健康 安 全性 能检 测与评 价 技术” 启动
2 0 1 6  ̄ 1 l 1 J J l L ) H, “ ” …家 肼发 则
仃 公 卅 技 梦人
“ 术
绿 色装饰技 术 究”足 ”
”
J … 限公 ・ j f 1 0 领导、 题 2 ( ) 余人参J J 『 1 r会议
咏 、课题 参 人 旧家 点研发汁划 “ 小材 I 2 , 1 k 1 3 。 l i “ b ; P - 牦 , 卜 奠个 制 技术”项 } I I f 的 l 题 ,…r f T 『 l I 4 林科院林、 I 新技 术 ” 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细则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细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系“十三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集成的五大计划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师,高效地组织该计划项目申报,根据2016年度和2017年度该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相关推荐部门的要求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如下申报细则。
一、项目要求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来源于《专项实施方案》,指南在最后形成之前一般会再发布指南建议征求意见,教师要积极设法参与和了解专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编制和指南建议征求的工作,提前谋划,做好项目的申报准备,学校和学院协助收集信息,做好相关指导工作。
三、科技处须及时转发申报指南,布置相关工作,有关信息发布在科技处主页上(网址:http://。
cn/4753/list.htm),指南同时也可以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找到,(网址:http://service。
most。
)。
学院科研副院长和科研秘书务必认真阅读申报要求和申报指南,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和理解指南内涵,协助申报团队召开项目研讨会,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与科技处保持沟通状态。
四、科研团队确定正式申报,须同时认真阅读厦门大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流程(详见附件1),选择推荐部门(详见附件2),及时通过学院给学校反馈有关项目信息表(详见附件3)。
五、申报团队确定项目负责人后,指定一名项目助理,在学院和学校的协助下组织召开论证会议,特别提醒以下几点:1、解读指南(须注意指南中所列的指标是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可能有隐藏的指标),分解任务,了解申报共性要求(该批项目申报要求)和该专项的要求(专项指南所附的要求);2、确定申报单位,按要求控制申报单位数量,确认单位是否符合要求并已在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系统注册;3、确定课题(任务)负责人,查看年龄、职称、学位是否符合要求,工作时间尤其是外籍人员工作时间是否符合要求(该类人员要附证明,国内全职由国内单位开具全职证明,非国内全职须同时开具国内和国外工作时间证明);4、确认申报团队全体人员不存在超项问题,请每个参与人员都承诺不存在超项问题,可以根据姓名和身份证号从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系统查询印证。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什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什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于2016年立项,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
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
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11月13日8时04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再次成功下潜突破10000米。
11月17日7时44分,“奋斗者”号再次下潜突破万米。
11月19日,“奋斗者”号再次突破万米海深复核科考作业能力。
最新 国家十三五科技计划介绍
国家科技计划一、国家科学自然基金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6个二级专项,目前出了13个)1)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专项2)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专项3)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专项4)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专项5)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6)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7)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8)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9)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0)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11)大型飞机专项12)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13)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个二级专项)“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全球变化”重点专项“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大科学装置”重点专项“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量子调控”重点专项“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四、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创新型企业培育专项(“智团”创业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信贷代偿补偿资金)产学研合作专项专项(国际科技合作、网上技术市场产学研合作项目、技术成果交易补助)科技富民惠民专项(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资金、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研攻关与应用计划)五、基地与人才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系列项目动态
课题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牵头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急管理部通信信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系列项 动态
生产安全项目群成果评价与集成研究 (课题编号:2019YFC0810801 )
“生产安全项目成果评价与集成研究”课题是“公共安全成果集成与科学普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国 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年立项)的课题一,主要针对生产安全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十三五”期间 生产安全相关立项项目为主),从多个方面构建具有行业与专业技术特点的针对性成果作用度与支持度评价 指标体系,开展生产安全成果评价方法、模型以及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应用;以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研究具有良好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生产安全专项成果特性与共性技术的提取方法和技术,构建生产安全领域 特性与共性技术群;以典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全流程为参考,设计相关生产安全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设计开发生产安全领域典型成果的专业展示原型系统。
I i
安全应急业务维度
研 判
任务4:生产安全领域典型成果专\ 业展示原型系统研发
典型技术应用场景设计万法 与关捷技术研究报告
興型技术应用场舉素竹去栏
生产安全錢域典型成果专业展示凰型系统
I科普性展示:
;专业性展示:
息中心参与,研究周期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
研兖方法
项目调研梳理
顼
玫
国家十三五计划
国家十三五计划国家十三五计划:这五年里中国要做的100件事,都在这里了:(新华社记者:任珂、方栋、李来房整理)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
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27、研发新一代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
28、研制高档数控机床。
29、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30、开发适应各种耕作条件的先进农机产品。
31、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高性能医疗器械。
32、开发应用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医疗器械。
33、研制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34、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成为新增长点。
35、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
36、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
37、发展储能与分布式能源。
38、大力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等高端材料。
39、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
40、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
41、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
42、支持公共云服务平台建设,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
推动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43、加快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应用。
44、打造电子商务国际大通道。
45、构建国家网络安全和保密技术保障体系。
46、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科技布局及评述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科技布局及评述王振忠;孔聪;鲁淼;王璐瑶;迟海;卢兵友;董文;李宇飞;孙康泰;张辉;邓小明【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24(48)2【摘要】本文旨在介绍和评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在渔业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我国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通过对重点专项的任务布局、项目经费概况、项目分布情况、承担与参与单位(人员)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概括和评述专项实施特点和项目成效。
分析显示,该专项具有系统性布局、重点领域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环节差异性布局等特点。
在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友好捕捞、流通加工等五大产业需求上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渔业科技创新水平。
基于“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的实施成效,我国渔业科技创新在“十四五”期间及以后将更加注重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智慧渔业,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提升加工综合水平,加快冷链物流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领域。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优质蛋白食品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淡水和海洋资源,推动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页数】9页(P79-87)【作者】王振忠;孔聪;鲁淼;王璐瑶;迟海;卢兵友;董文;李宇飞;孙康泰;张辉;邓小明【作者单位】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4【相关文献】1.“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畜牧兽医科技布局与评述2.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9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摘要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黄渤海滩涂生态农牧化与三产融合模式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河海大学召开4.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9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摘要5.“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管理经验与科技创新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转化 机 制 、 污 染 负荷 及 其 与 区域环 境 质 量 及 农 产 品质 量 关 系 等 理 论 创新 为 驱 动 力 , 突 破 氮磷 、 有 毒有 害 化 学 生 物 、重 金 属 、农 业 有 机 废弃 物 等 农 田污 染 物全 方 位 防 治 与 修 复 关键 技 术 瓶 颈 , 提 升装 备 和 产 品 的 标准化 、产业化水 平 , 建 设 技 术 集 成 与 示 范 基 地 。到 2 02 0 年 ,示 范 区实 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 家 和 行业 部 门等 “ 四方 ” 及 时开 展 对接 , 研 讨 科研 与 产 业对 接 机 制 和措 施 , 促进 项 目真正 落 地 实施 和 解 决 产业 中 的实 际 问题 。 : 汇 聚相 关 领 域知 名 的 科 研及 管 理 类专 家 组成 专项 管 理专 家委 员 会 , 在 专 项 的概 算
t ,
,
t ,
全国小蠹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交流会在 山东省兰陵县召开
t 一’ 广 l ‘ 生 耪 柚 棚— 晴. 帽R 曰睡哺 张 li 冀 哪 T
孵辩魍 嫩 I ● 嘲 翻哺 曩焉 静i 7 点 蝌 , I
_ 重童知 瞄 i 鹞. 珊
知怕崩曦删奎 旺埔 承 巨 . ■ 县 醚 I 盈
: 设置农 田氮 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农 田氮磷径流流失污 染与 防控机制、农田有毒有害
化学/ 生物污染与 防控机制等 7 个项 目 : 设置水 土流失 型氮磷 面源污染阻截技术与产品 、水稻主产 区氮磷 流失综 合防控技术与产 品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技术与智能控制设备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与监管平 台等 1 5 个项 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十三五”期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有效地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破解我国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的新问题,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十分必要。
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计划实施。
专项主要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衔接3大层次(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展全链条科技创新。
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生产效率提高18%,增加效益256亿元以上,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生产体系。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基于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10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度拟启动17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5.64亿元。
其中基础研究3个项目、关键技术研究14个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一、基础研究1.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问题,在东北、华北、西南(南方)和西北不同生态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揭示玉米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术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对消减气候变化具有补偿作用的推广品种各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术方案2-3份,农田排放降低20%以上;提出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品质、土壤地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定量表述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不同生态区域气候变化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玉米生产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价标准。
出版专著1部以上,申请专利3-4件。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2.水稻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对水稻在丰产增效过程的不利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沿黄河不同生态区域,重点研究气候变化(温度和光照等变化)与水稻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和综合影响程度;探索气候变化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研究水稻产量和品质及环境效应指标对气候变化(增温、寡照等)的适应机制,揭示水稻丰产优质、稻田固碳减排的生理生态机制;构建水稻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模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补偿作用的推广品种各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出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品质、土壤地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提出不同区域和水稻类型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型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案2-3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以上。
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阐明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东北、沿黄河不同生态区域水稻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地力的影响特征与机制,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生产的环境代价;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3-4件。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3.小麦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与小麦丰产增效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重点在黄淮海和江淮不同生态区,研究气候变化与小麦生产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的关系和影响程度;明确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系统影响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揭示不同区域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构建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模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可消减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推广品种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出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案2-3份;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阐明气候变化对黄淮海、江淮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地力的影响与机制,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小麦生产的环境代价,阐明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调控机理,揭示消减气出版专著1部以上,申请专利3-4件;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农田管理与生物学调控过程与机理。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二、关键技术研究4. 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中气象灾害多发和重发的特点,以预防和减损技术创新为核心,在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重点研究灾害发生规律,构建由农业气象数据库结合区域农业生产信息系统和GIS的不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平台;筛选提出有效防控技术,构建减灾保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确粮食主产区气象灾害发生规律,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3套以上,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平台1个以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准确率提高18%以上;构建不同作物减灾保产技术体系6套以上,开发减灾产品3个以上;减灾保产技术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
【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篇以上,其中高水平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件,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5.东北北部春玉米、粳稻水热优化配置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研究内容:针对东北北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研究适应机械化作业的丰产优质抗逆品种筛选与评价;开展理想耕层构建、深松耕翻合理作业、轮作体系等技术创新研究,形成黑龙江省玉米水稻主产区符合经济、高效、环保、绿色的施肥技术体系及环保防控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春玉米、粳稻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核心区各1万亩,玉米单产分别达到 1,150公斤/亩和 690公斤/亩,水稻单产分别达到 800公斤/亩和700 公斤/亩;筛选优质高产抗逆春玉米新品种3个以上,粳稻品种2-3个;构建区域特色春玉米、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4项;研发春玉米和粳稻丰产增效的物化产品各3项以上,获得专利各3-4件,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节本增效80元/亩,【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降低,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6.东北中部春玉米、粳稻改土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研究内容:针对东北中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研究抗逆丰产关键技术;开展中低产产量与效率双低条件下的根层与冠层建成期、功能期和衰退期“调土壮根、调源强库、调肥增效”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杂草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研制玉米田、粳稻田化学除草复配制剂;开展玉米、粳稻病虫草害规模化(航化)、一体化防控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设春玉米、粳稻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亩产分别达到1,250公斤以上、820公斤;建设核心区各1万亩,亩产分别达到775公斤和725公斤;筛选丰产优质抗逆春玉米新品种3个以上,水稻2-3个;构建春玉米和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各3-4个,制定技术规程各3-4项;创新春玉米与水稻丰产增效的物化产品各3项以上,获得专利3-4件,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粮食品质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肥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明显降低。
拟支持项目数:1-2项7.东北南部春玉米、粳稻密植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研究内容:针对东北南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开展主要土壤类型高产耕层构建原理和配套耕法技术及秸秆还田C/N优化、微生物调节原理和机械化深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研究构建不同生态类型区的高产高效种植及农田水肥精量高效管理模式,研发节肥节药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设春玉米、粳稻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单产分别达到1,250公斤/亩、840公斤/亩;建设春玉米、粳稻核心区各1万亩,单产分别达到780公斤/亩、680公斤/亩;筛选玉米和水稻丰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各3个以上;构建春玉米、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4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创新玉米与粳稻丰产增效的物化产品各3项以上,获得专利各4-5件,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粮食品质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肥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显著降低拟支持项目数:1-2项8.东北西部春玉米抗逆培肥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研究内容:针对东北西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开展分区域早熟、抗逆、宜机收玉米品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进鉴选一批早熟、抗逆、宜机收品种,为促进玉米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构建立适应不同区域的耐旱耐寒栽培技术模式,开展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菌剂研发、与秸秆还田配套的新型耕作制度与水肥管理模式等技术效应研究,构建水肥一体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设春玉米超高产攻关田50亩,单产达到1,200公斤/亩;核心区1万亩,单产达到800公斤/亩;筛选早熟、丰产、适合机械化栽培的春玉米新品种3个以上;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构建春玉米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4-5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创新春玉米丰产增效物化产品4-5项, 获得专利4-5件;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玉米品质得到显著改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明显降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