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施

【关键词】:教师学生情感

【摘要】: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由此可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应包括学习兴趣、动机、习惯、价值观,科学的态度和意志,审美情趣等。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更加强调学习的兴趣、态度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公民的基本素养,更加注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强调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

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背景分析

现代心理学的情感研究已经证明,积极性情感能够强化认识主体的选择活动,从而成为推动选择认识客体的“加速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若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则可使学生“亲师信道”,还可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热情和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学习,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教与学顺畅,知与情交融,情与理和谐。

可是传统的数学教学,人们更多地重视以传授基础知识及智能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而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及个性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却往往被忽视。有些老师虽然在教学中建立了比较合理、比较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给学生积极情感的食粮却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学生的厌烦和消极对抗,从而阻止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

现在,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亦是学生情感和品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还有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目标。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从情感入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用数学素养的教学理念启迪他们、陶冶他们、充实他们,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并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进而爱数学,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初步设想

情感教育的根本涵义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在实施的真正教育。情感教学目标,一般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大类认知目标以及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目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对某个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时,情感内化目标从接受层次经过反应层次、评价层次、组织层次逐渐上升到最后一个层次----性格化层次,周而复始,从而达到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教师上百分数的应用一课,可以从营养学的角度让学生看到肉类、水果类、蔬菜类、碳水化合物等各自占的百分比,学生们首先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于是愉悦地觉察并接受刺激,然后按照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作出满意的反应,使之获得成功感。学生通过刺激和反应,开始认识到学校、家庭、老师、同学……所有的一切是真实可爱的,进行内心体验,逐步形成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生活的亲切感,最后将这种亲切感体验内化为学习的动力。

一、师生平等是根本。

为了保证情感目标的落实,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我们把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立足之本。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摆脱“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旧观念,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绪、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这样,就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能感到愉快、轻松、也只有这种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追求新知。这种师生关系,在教与学的同时考虑学生的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在基于学生视界下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促使学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这才是教与学的最大收获。

二、教学内容是基础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好舞台。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

欢数学,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数学就是一种享受。在情感目标的落实过程中,教学内容是最基础的,教师们凭借教学内容传递思想,传授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要学。

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那一天起,就进入了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由于情感是学生后天接受教育的产物,因此,学生情感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以教师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是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基础,它有时能激发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应该认真挖掘,并用其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数学史、人物传记、故事、趣事等的引用,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自觉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努力去探索数学王国的无穷奥妙。如高年级“圆的认识”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祖冲之的事迹。诸如这样生动的事例,都能燃起学生炽热的情感之火,激发起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二)将学习内容情感化,使学生易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有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枯燥,这时就需要教师将学习内容情感化,使学生易学。学习内容情感化就是将抽象,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拟人化、形象化的手法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或游戏,使他们感到亲切、熟悉、有趣,从而消除对数学的恐惧感。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我组织学生比画实际长度的比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