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梅中国概况课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41f8a5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e.png)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必修课之一,旨在向留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知识。
通过研究,学生将获得大量关于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并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阅读和听力的能力。
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教师应尽量
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完成每章后面列出的思考题。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三年级的留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
参考书目为《中国概况》,___编著,___,2003年4月。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贡献中国智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贡献中国智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c9d7a9a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a.png)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结合:通过以新冠疫情期间的全球合作为例,本案例充分结合了当前的国际形势,体现了实践性。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我国的国际责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有机结合。
2.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认识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与担当,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3.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观,使其能够理解和接纳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优点和不足。
4.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培养他们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担当。
3.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案例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课堂参与度、观点阐述准确性、团队协作效果等为主要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
4.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本案例在教学内容方面,既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又紧跟时代步伐。以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和责任。这样的教学内容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能让他们关注现实,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2.培养学生分析国际事务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观看视频心得体会
![观看视频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5a7350fcfc789eb172dc8c8.png)
观看视频心得体会【篇一:视频观看心得体会】观看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视频推进会心得体会王丽诚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10月8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师齐集在寺下中学报告厅,参加了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视频推进会。
这种新型的会议形式,隆重的会议准备,给参会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
通过此次视频会让我受益匪浅,我对“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沟通从心开始,业务不晒不精”的道理。
此次视频会所选取的三位代表都非常具有典型性。
三位代表所讲述的内容均令人耳目一新。
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们的“恒中创新”,即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
在这样一种制度的激励下,每一位教师都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武汉二中的代表所讲述的设立多个平台来管理老师也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襄城区实验小学的“四课制度” 、“三晒制度” 等等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第一次聆听了陈安丽厅长的报告,倍受鼓舞。
也深知这次“比教学,访万家”活动不同于以往的“作秀”,而是要寻出那些“平常中的优秀,优秀中的平常”。
它就是要返璞归真,还本原于教学。
从陈厅长所讲的“四个督办”就可见一斑。
教师资源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比教学”比的是教师的“能力和业绩”,通过“比”来打破平衡、引入竞争,充分展示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访万家”不是简单地记录和检查教师家访结果,而是要逐步建立有效的教师家访制度和家校合作制度,获得学生和家长对其师德修养的认同,为开展教师职业规范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以开展课内比教学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改进课堂教学上,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以开展课外访万家为载体,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对践行师德与履行教育职责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搭建教师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家校携手育人。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以《中国概况》为个案分析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以《中国概况》为个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32a33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a.png)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 为例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然而,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对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接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次演 示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为例,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 材,探讨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
三、教材的优缺点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作为一本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具有一定的优 点。首先,教材的内容广泛且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习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 化和社会文化。其次,教材的图文并茂和情境模拟等形式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 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教材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教材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有时过于强调中 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学习者难以理解。其次,教材在呈现文化内容时有时 过于强调文化的展示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最后,教材的难度较高,对于初 学者来说可能较为吃力。
一、文化内容的选取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是一本以介绍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为主要内 容的教材,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教材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 会习俗等,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然而,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教材有时过于强调中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 学习者在理解上出现困难。例如,教材在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可能会涉及到 一些具有特定地域和文化特色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对于中国 学习者来说可能较为熟悉,但对于非中国学习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在选 取文化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背景和接受能力,避免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 的内容。
同步精品课堂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同步精品课堂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d77ded5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3.png)
现代中国教化的发展【重难点“精讲”】一、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化为本,把科技和教化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养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旺盛昌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化发展的缘由与特点1、缘由:(1)人民政府从列强手中收回教化事业的自主权,教化事业回到人民手中。
(2)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化工作会议为人民教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面发展的教化方针指明白教化发展的方向。
2、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化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化服务对象发生变更,优先录用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化办学方针。
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化模式,充溢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化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化的目的是使受教化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化发展的缘由(1)邓小平主抓教化,拨乱反正,全面整顿,使教化迎来新的春天。
(2)确立教化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对21世纪中国教化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对”深化教化改革,为中国教化事业明确了目标。
(4)改革开放的顺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化发展供应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化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化发展供应了法律保障,如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化法》、1993年的《中国教化改革和发展纲要》等。
四、“三个面对”(1)“三个面对”的提出,成为中国教化改革与发展的指针,为中国教化事业的发展指明白方向,对中国教化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殊是在解放思想,更新教化观念,深化教化改革,推动素养教化实施,发展教化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选修课课程纲要《自然灾害》
![选修课课程纲要《自然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f6f7075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6.png)
选修课课程纲要《自然灾害》高二地理选修课《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纲要任课教师:韩晓梅第一部分:教师简介韩晓梅,地理教师,199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
第二部分:课程纲要一、课程的背景与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展迅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灾害的羁绊。
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降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速度,减少了国民经济总产值。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摆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重视环境保护,预防灾害,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产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这个课程将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防灾减灾能力。
二、课程的要求要求班级最高人数:50人左右。
要求学生自带什么东西:会上网搜集资料、会制作幻灯片。
要求学生在选课之前有哪些注意事项:要求对本课程内容用浓厚的兴趣。
要求学生在选课之前应该有哪些知识基础等:要求学生对文科知识有较广的知识面。
注意事项:上课的时候需要带笔和本,有一些理论知识需要记录下来,以备课程测试。
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服从老师统一指挥,不迟到,不旷课,因事请假的必须出据班主任开的请假条。
三、课程的内容四、课程的实施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学习方法:听课、记笔记、合作探究组织形式:个人及小组合作课外拓展性练习:上网网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设备:电子白板五、课程的评价1、成绩评定学生的课程结业成绩为100分,由三个部分构成(1)学习时间(16分)每次出席获得2分,校本课程共8次(16课时),共计16分。
每次课程后任课教师即时登记。
(2)学习表现(8分)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参与、纪律和作业完成等情况。
每次学习表现良好得1分。
中国概况教案培训讲解
![中国概况教案培训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58c657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2.png)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中国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
失业保险旨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提供再就业服务。
工伤保险旨在保障因工作受伤或患职业病职工的权益。
中国概况教案培训讲解
目录
中国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简述 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经济概述 中国社会与政治制度 中外关系与国际合作
01
CHAPTER
中国地理概述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疆域辽阔,陆地边界线长达2.28万公里,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
1953-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经济结构单一,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时期
1978-1992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先行,随后城市改革逐步推进,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
1992年至今,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现代历史
03
CHAPTER
中国文化特色
书法
绘画
戏曲
音乐
中国传统艺术
01
02
03
04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通过笔墨纸砚展现汉字的韵味和美感。
中国绘画以水墨画为代表,注重意境和气韵生动,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戏曲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地方特色。
第14课《当代中国外交》优秀教学案例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4课《当代中国外交》优秀教学案例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9a0b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00.png)
1.情景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历史资料播放,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就和喜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课堂结束前,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使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最新动态,激发了他们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评价环节,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总之,这份教学案例旨在培养高二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如:在学习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时,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特点和成就,并进行展示。又如:在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历史资料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我将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外教社2024中国概况(修订版)第七章 PPT课件(试用版)07 第七章 语言文字 V1
![外教社2024中国概况(修订版)第七章 PPT课件(试用版)07 第七章 语言文字 V1](https://img.taocdn.com/s3/m/f0a3822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0.png)
日月明,小大尖,土也地,鱼羊鲜,木子李,舌甘甜
三、汉字的六书
形声
“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
“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
沐
齿
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了90%以上, 并且直到现在仍然能够创造新字。
三、汉字的六书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 表意文字系统。
汉字约有几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3000个左右。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早最古老的造字方法。
三、汉字的六书
指事
“独体造字法”
大多数指事字在象形的基础上, 加上有抽象意义的符号,表示别 的意思。
刀
刃
木
本
三、汉字的六书
会意
“合体造字法”
“休”:是一个人在树下, 表示休息的意思。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 两部分的形状和意思合起来表达 这个字的意思。
字母文字
• 字母文字都是从左到右 线性书写;
• 英语、法语是表音文字;
汉字
• 汉字是一个个的方块, 由各个部分组合而成。
• 汉语是表意文字;
三、汉字的六书
象形
会意
假借
指事
形声 汉字的六书
转注
三、汉字的六书
象形
“独体造字法”
日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事物的
月
外形、特点具体地画出来。
三、汉字的六书 鱼 门
语
言
第 七
文 字
章
CONTENTS
目录
文第
三
字节
语第
二
言节
基中 第
本国 情语
一 节
况言
文
字
的
中 国
昆曲作了黄梅声——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错位问题初探
![昆曲作了黄梅声——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错位问题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907ebd3bb90d6c85ec3ac67f.png)
的文化背景错位 , 造成了文化课教学效果的事倍
功半 。
教材是完成教学过程 、 实现教育 目的的重要 中介 , 教育的基本规律决定 了任何教材都有其特 定的教学对象 。对外汉语 中的文化知识教学 , 目 前主要体现于两类教材 : 一类是语言教材 ; 一类是
收稿 日期 :0 6 6 9 2 0 一O —1
课教材的情况看 , 绝大多数都选择 了把 中国与欧 美文化的差异突 出出来说事儿。也就是 说, 教材 假设 的教学对象是来 自于欧美 国家 , 围绕他们在
中国遇 到 的文 化 与交 际 的 困惑 为 中心 , 种 困 惑 这
里 , 里 , 差得 远 呢 。 哪 还 ”
汉语的交际和文化内涵, 减少误会 、 误读 、 误用 , 更
好 地用 汉语 交 际 。当然 , 在 我 国 的 留学 生 来 自 现
马丁 : 为什 么要 这 么说 ?我 觉得 我 的 声调 不
错。
10多个国家和地 区, 7 我们 不可能也没必要针对 每一 国留学生 的文化差异编写不同的教材 , 目前 的做法是选择一种“ 主流文化” 作为与中国文化的 对比参照 。女果我们选择 的“ l I 主流文化” 与来我国
文化 , 主要 以交 际性 文化 知识 为主 , 其主要 目的是
为更好地掌握语 言服务的。包罗万象 , 但分布零 散、 就事论事、 不系统、 不全面。后一类教材包括
《 中国概 况 》《 国文化 面面观 》《 国文 化史 》 、中 、中 及
文化史》《 、中国书法》《 、 中国文化地理 》《 、 中国文 学》 以及武术 、 影视 、 历史等等。这些知识对 留学 生 了 解 中 国、 习汉 语 起 到 了积 极 的促 进 作 用 。 学 但笔者在对外汉语文化课 的教学 中, 却感到有一 个重要问题被长期忽视 , 就是教材所设计 的文 那 化内容与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错位; 与此同时, 文 化课教材中涉及 的某些文化内容与中国当代社会
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差异
![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a5e14f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e.png)
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差异
辛红灿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中国教育报》有一篇文章《听来的美国教学故事》,看完很受启发。
同样是历史教学,中美课堂完全不同,文章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是讲内战,咱们的老师会怎么讲?一节初中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讲了重庆谈判,讲了政治协商会议.最后讲全面内战的爆发。
还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双十协定》签订的背景分析得句句在理。
【总页数】1页(P14-14)
【作者】辛红灿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河北师大实验中学,05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从中美高考作文差异认识中美文化差异
2.内敛与开放:从中美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透视中美教材气质差异
3.在对比中反思中美写作教学的差异——评《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4.从中美贸易摩擦探析中美文化差异
5.在对比中反思中美写作教学的差异--评《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国际学生“中国概况”课的几点反思
![关于国际学生“中国概况”课的几点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d0230d43968011ca200911f.png)
关于国际学生“中国概况”课的几点反思作者:叶昕媛刘婷周寒冰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年第03期[摘要] 高校是国际学生深入认识、了解中国的主要场所,“中国概况”作为国际学生学历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加强文化引导,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抓手。
讲好“中国概况”对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外事工作大局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国际学生;教学实践;中国概况[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3-0092-02一、“中国概况”课的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学习深造。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留学,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占52.44%,比2017年增加16,579人,同比增长6.86%。
[1]面对不断增长的来华留学生群体,“中国概况”课程已经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适应中国生活,克服文化休克的需要,更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使命。
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42号令《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2]。
二、开设“中国概况”课的目的在“中国概况”的第一节课上,笔者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大家期待在这门课上能学到什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答案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希望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希望能帮助自己在中国更好地生活”“希望对将来的工作有所帮助”“希望能和中国人进行有深度的谈话”“希望能提高汉语水平”等。
可以看出,学生将“中国概况”定义为比较实用的课程,同时为其也抱有很高的期待。
笔者认为,开设“中国概况”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缓解文化休克,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学生背井离乡来到中国,在最初的“蜜月期”度过以后,文化休克多多少少就会凸显出来。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4a29b8e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f.png)
人们放弃劳动代价较小的利用型经济,转向劳动代价较高的生产型经济,只有在自然资源不能保证直接索取 的前提下才会出现,而影响自然资源丰富程度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取决于资源本身,另一方面则与人口密度直接 相关。
目录分析
二聚落环境选择与 人类生产方式
一史前时期聚落的 环境选择
三史前时期西辽河 流域聚落持续使用
时间与环境容量
一 “中国”的 含义及其空间 变化
二中国历代疆 域变化及其地 理基础
三清代晚期的 疆界条约与疆
域变迁
四关于疆域问 题的余论
一历史时期气 候冷暖干湿之
变
二历史时期植 被地理分布变 化与重要农业 生产界限
四长江中下游湖泊变 迁
二畜牧业从原始农 业中分离与游牧业
诞生
一非农业民族的地 理分布与经济生活
方式
三游牧业与游牧方 式
一分封制与政 治空间管理
二郡县制与地 方行政管理
二 “犬牙交错” 行政区边界
一 “随山川形便” 行政区边界
三 “随山川形便” 与“犬牙交错”划 界原则对当代的影
响
一太行山东麓道路与 重要战例
地:淮河流域
一从西向东的政治 空间与战略进程
三中国北方农牧交 错地带的战事与长
城的地理学意义
一城市产生、发展的 地理过程
二中国古代城市地域 空间格局
三中国早期城市形态 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中国古代都城选址 的地理基础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尤其擅长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社会地理等。
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979aa3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7.png)
①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中国概况类课程教学内容重组和扩展研究”(19SWC-012)。
作者简介:胡袁园(1980—),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符妤丰(1992—),女,江苏南通人,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摘要]跨文化心理学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接触后,会产生文化适应问题。
融合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文化适应策略。
文化学习途径能辅助跨文化群体趋向于文化融合策略。
中国概况课程是来华留学生认识并了解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社交技能和社会互动的重要桥梁。
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因文化知识不全面以及内在有机联系的缺乏而影响课程效果的发挥。
将文化抽象特征扩展为教学内容,并以哲学思维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可以提升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善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
[关键词]跨文化心理学;中国概况;教学内容;来华留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6-0041-03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扩展和重组初探①胡袁园,符妤丰(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无锡214122)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发展,体现于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
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一进程中,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乃至其他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0年开始接受外国留学人员,经过7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多年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和完善。
从1985年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到2000年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再到2017年《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教育部令42号)都提及了中国概况课的学习。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三章中国地理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课件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三章中国地理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415293767f5acfa0c7cd30.png)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三章中国 地理第 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课件
2 3 -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三章中国 地理第 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中国的农业、工业和交通 1.中国的农业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三章中国 地理第 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课件
2 4 -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三章中国 地理第 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课件
2 0 -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三章中国 地理第 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课件
2.我国的自然资源 (1)特点:种类 多 ,总量 丰富 ,人均占有量 不足 。 (2)主要自然资源。
类型 特点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总 量 丰富 , 分布 不均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南多
耕地:东部 湿润、半湿润 区;草地:内陆
北 少 ,东 多 干旱、半干旱 北方以 煤 、 鱼类:舟山
西 少 ;夏 秋 多 ,冬 春 少 ,年际 变化 大
高原、山地及青藏 铁、石油居多, 渔场;海
高原;林
南方以 有色 盐:长芦盐
地: 东北 、西南 矿居多 金属 场
的山区和东南丘
陵地区
远洋航线:包括东行、南行、西行、
北行四个主要方向
②河运: 长江 、京杭运河、珠江等。 (4)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北京 、上海、广州。
2 9 -
丰满水库是我国东北大型水库,以发电为主。下图为松花江流域示
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3 0 -
类型 对策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跨流域调 水; 兴修水利
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
![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9532710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62.png)
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
韩秀梅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年(卷),期】2004(002)005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中国概况》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内容的更新、课程定位与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讨论了《中国概况》课现存的几个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上好这门课的教学思路.【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韩秀梅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5.3
【相关文献】
1.从一堂初中生物课来谈“问题链”教学思路 [J], 刘曙娟;房兴堂
2.政治课抑或历史课?——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性质及教学思路的若干探讨 [J], 王传武;张运华
3.谈对外汉语"中国民俗"课的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 [J], 王衍军
4.未经省察的学习不值得拥有——兼谈“认识百分数”一课的教学思路 [J], 张齐华
5.未经省察的学习不值得拥有——兼谈“认识百分数”一课的教学思路 [J], 张齐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朝语讲授朝鲜概况的体会
![用朝语讲授朝鲜概况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3808d4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e.png)
用朝语讲授朝鲜概况的体会
黄辉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1(000)001
【摘要】<正>我们朝语教研组从一九七三年开始设概况课,用朝语讲授朝鲜的概况,至今已有七年了。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黄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交汇与融合——《中国文化概况》课讲授探索与体会 [J], 罗蕾
2.基于人本教育观的“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模式构建 [J], 徐志伟
3.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普及──关于朝鲜族掀起学朝语热 [J], 金喜成
4.朝鲜族教育刍议——兼谈朝语和汉语的关系 [J], 黄药山
5.用原文讲授苏联概况课的点滴体会 [J], 陈雪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
![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822c3d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64.png)
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概况”课程
为例
赵银姬;陈敏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22()19
【摘要】如何有效促进深入的“中国理解”,切实达成“中国认同”,是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浙江大学国际学位生通识课程“中国概况”为例,从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促进中国认同,以“五步一线”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与内容的“融合”、教学活动的“融通”、教学评价的“综合”,以此提升“中国理解”和“中国表达”,并为打造一流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4页(P1-4)
【作者】赵银姬;陈敏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以上海电力大学为例
2.产教融合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r——以中澳·万豪酒店管理学院为例
3.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
教学为视角4.高校"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实践与探索——以中北大学"师道"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为例5.“大思政”格局下工程实践教育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工程师”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浅析中英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5680ec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5.png)
浅析中英文化差异韩秀梅(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旅游系海南·琼海571400)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4-0088-02摘要文化是学习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从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中英差异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Han XiumeiAbstract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language learning.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and analyz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therefore,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ly.Key words culture;Chinese and English;difference1中英文化差异的必要性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常不同。
英语语言学家Jawa hanlal Nehna曾说过,如果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个人,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我们自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
可见,我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在英语的使用上,了解文化背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韩秀梅(石油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102249)[关键词] 《中国概况》课;问题;教学内容和思路;教学方法[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中国概况》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内容的更新、课程定位与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讨论了《中国概况》课现存的几个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上好这门课的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H1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4)05-0030-04 《中国概况》课是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而且还能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对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消除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中国概况》课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
在与校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普遍感到当今《中国概况》课在教学内容选择、相关内容更新、课程性质定位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关的学术讨论与阅读、语法等课程相比却很少。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中国概况》课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以上几个问题做一分析和探讨。
一、从随意、零乱走向系统和专题——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编排《中国概况》课的教学目的是向外国留学生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
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具体体现为教材内容应如何编排,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总体上讲,《中国概况》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课程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摸索走向成熟的过程,但在目前,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仍显得比较零乱。
当前对中国概况和中国文化内容的介绍大体采用了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零星出现在语言课的教材中,比如中国人的姓名、中国的重要城市(西安、北京、上海等)、名人(孔子、李白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这种介绍往往比较简单,显然不能代替《中国概况》课的教材。
二是以点代面的方式,比如通过一些小故事来介绍中国某方面的情况或文化的主要特点,整本教材由一篇篇这样的小文章组成,内容有中国的饭菜、茶叶、节日、武术、烹调、文学等。
这类教材在上世纪8O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直到现在仍有相当的市场。
其优点是涉及面广,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文字还有拼音和注解,外国人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但缺点也显而易见:知识点零散且随意性很大,知识点之间缺少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学过之后难以形成对中国概况的完整认识,而且不同的书选择的内容往往差别很大。
三是教学内容专题化,即试图通过专题的形式来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的各个方面,代表性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概况》(壬顺洪主编,初版于1994年)。
该书分14章,以l4个专题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国士、历史、民族、政治制度、经济、教育等。
和前两种形式相比,这本教材在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有明显进步,但也存在以下问题:·收稿日期:2003-09-03作者简介:韩秀梅(1968一),女,山东潍坊人,石油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学交流。
维普资讯第5期韩秀梅: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31·首先,对中国概况的介绍应包括哪些方面,是否有统一的规范?现在介绍中国概况的书不少,内容选择因作者而异,既然《中国概况》课是教育部规定的留学生的必修课,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该有个统一的规范和明确的规定。
其次,这类书应特别注意内容的及时更新。
以北大版的《中国概况》教材为例,第八章的题目是《中国的教育》,本章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和“当代教育”三节介绍了中国的教育情况,前两节的内容相对稳定,而在“当代教育”这一节里,中国教育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很多,一些新的内容教材就没有及时包裹进去。
由于留学生身处学校,对教育问题最为敏感和熟悉,他们也比较关心当代教育的一些热点,并希望自己的疑惑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如中国大学生的分配和就业问题、民办高校和私立学校问题、高校合并问题等,不少类似于这样的新内容该教材都没有涉及。
这样的问题在该教材的其它章节如《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科技》、《中国的文学》等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本教材出版于1994年,2000年再版时仅仅对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重庆直辖市设立等涉及政治的内容做了补充,2003年再版时也只是对某些数据做了更新和修订,但内容结构一如旧貌,因而就不能全面反映出当代情况的一些变化。
再次,内容设计应注意突出重点,避免泛泛而谈。
还是以北大版的《中国概况》为例,我比较赞成该书的专题式编写思路,但具体的内容设计上,该书的重点还不够突出。
以第十章“中国的文学”为例,该章按照文学史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其中古代文学部分又按朝代顺序介绍了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例如先秦时期介绍了《诗经》和《离骚》,汉代谈到了《史记》和建安文学,唐代说了唐诗,然后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当代文学也按时间顺序编排,整体上相当于中国文学史的缩写。
其实这是把中国学生学中国文学史的教学定势照搬到留学生教育中,对于那些专业不是汉语言文学的留学生是否合适呢?值得思考。
按此思路,学生在搞清楚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以前必须先弄清中国历史的分期,而且要较为精确,这对学汉语只有1—2年的外国学生有相当困难。
如果学生不清楚历史的分期,教学内容却按历史分期来设计,教学效果势必一锅粥。
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学生只是想了解中国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著名作家作品?至于文学史分成多少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的具体情况等,很难有精力顾及。
而且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要给他们讲清楚《诗经》和《楚辞》的艺术特点、《史记》的文学成就,那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
因为即使是中国学生,不借助注解和翻译,也很难读懂它们,外国人听起来就更像天书一般。
而对与我们今天关系比较密切的当代文学,该教材却处理得比较简略,内容也相当老化。
笔者在讲课过程中深刻感到,如果能在编写教材时多从留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仔细区分文学作为专业课与公共课的不同要求和中国人学习自己的文学与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学的不同兴趣与特点,在内容设计上就更能贴近教学实际,使教材发挥更好的作用。
如果这一章是从外国人了解他国文化的兴趣出发,分成几个大问题来安排,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如同样的内容,笔者将其概括成四个问题,即“中国文学的历史、中国文学的特点、当代文学的现状和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教育”。
讲清楚了这四个问题,学生对中国文学也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按文学史的发展顺序来介绍中国文学相比,这样处理就更易为他们所接受。
当然,这种处理方法也不是很完善,在这里只是想提供一种思路和教学体会,那就是多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将我们优秀的文化以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是知识学习而非语言训练——关于《中国概况》课的定位《中国概况》课是一门文化课,属于认知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而不是进行语言技能训练。
这点一定要明确,否则,这门课便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
《中国概况》课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他们经过了一到两年的汉语学习,能应付日常生维普资讯·3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2卷活,听得懂中国人的谈话,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要进一步提高。
这是上这门课的基本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到只有减少了语言障碍,才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内容方面来。
要上好这门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避免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进行字词句的解释。
跟语言课教材相比,《中国概况》课的教材确实难一些,有很多生词和专业术语,学生往往带着语言课的学习习惯,遇到生词就不停地查字典或问老师。
如果不及时扭转这种倾向,这门课就会变成阅读课,而且很枯燥,学生很快就失去兴趣。
所以在一开始,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学习知识,了解一种新的文化,而不是学习语言。
如果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够,宁肯等提高以后再学。
上课之前,最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处理,并精心讲解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疑问,确保学生有所收获,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下课以后,为了获取相关知识,学生就会积极地去看教材和参考书,无形中又充分利用了课下时间。
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我们一般采用以下讲法:老师先介绍本章的重点内容,学生听;然后学生提问,老师答疑,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是要求学生课下看书复习;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详见下文)。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二是一定要仔细区别留学生的文化课和中国学生的文化课的不同。
留学生的文化课,是帮他们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他们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是为了在了解所在国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生活或发展。
学习所在国文化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______种需要。
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单纯地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了解教学对象的情况和要求,按其所需来准备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同国家、职业、年龄背景的人,他们的兴趣点往往有些差异。
同样一个问题,在韩国留学生班可能会讨论得很热烈,在欧美留学生班则引不起兴趣。
这就首先要求老师在上课以前,一定要研究教学对象和他们的文化、兴趣、疑惑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在讲同一章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切入点和切入形式,或以一个问题开始,或以正在上映的一部电影开始,或以一个跟讲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开始。
切入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有差异,为的是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对留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生动显得特别重要,好的内容一定要以学生感兴趣的、看得懂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除了老师的语言通俗易懂、生活化、板书要清楚以外,还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DVD、CD、现场演示、学生讨论、实地参观等。
如讲中国地理时,配合放一下中国名城名山的风光片;讲中国书法、绘画、武术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现场演示;讲中国历史时,对于学生既陌生又难记的各个朝代,可配以那个朝代的一些电影片段,将其形象化,不但使枯燥的内容一下子生动起来,而且还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对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则采取讨论的形式,互相扩大信息量。
总之,讲课中一定要注意跟学生互动,切忌老师唱独角戏。
三、呼唤学者与杂家复合型的教师——对《中国概况》课教师的要求上面已谈到了对教师的一些要求,如要熟悉所教对象的情况、精选讲课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等。
根据教学体会,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1.《中国概况》课的教师要向学者和杂家的复合型方向发展,知识面一定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