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3131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7.png)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 回答和表现给予反馈, 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作业批改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 批改,指出错误并提供
修改建议。
个别辅导
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困 难,进行一对一辅导和
指导。
家长沟通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 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
生的学习进步。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度。
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表 达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
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
养。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与密州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密州的兴趣,为后续 学习做好铺垫。
背景介绍
总结词:补充知识
详细描述: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密州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回顾教学过程,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 掌握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情感 和艺术手法。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小组讨 论、角色扮演等)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 欣赏这首词。
课堂互动情况
自身表现
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 情况,判断课堂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 习。
评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 、教学节奏把握、课堂管理等,是否还有 提升空间。
理解《江城子密州出 猎》的主题思想和情 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 入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 意境和艺术手法。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苏轼词与 其他词人的异同点,加深对苏 轼词的理解。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647980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9.png)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江城子》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掌握词的艺术手法,如用典、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进行想象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重点词句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苏轼以及他的诗词作品,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江城子》。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讲述《江城子》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为理解词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词句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含义。
5、分析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明月”“短松冈”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以及这种情感的深沉和真挚。
6、探究艺术手法分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尘满面,鬓如霜”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虚实结合(现实与梦境的交织)等。
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7、再读诗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诗词,注意读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2024版】高中语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4版】高中语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5a6080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14.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把握该词运用的主要手法。
3.背诵全词。
【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在你心目中,苏东坡是怎样的形象?我们以前学习过苏东坡的哪些文章?苏轼以豪放、旷达著称,其实,他还有柔情的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和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诵读感知,把握基调1.一名学生诵读,纠正字音。
注意以下读音:量liáng 忘wáng2.自主诵读本词两遍,把握诗歌的基调凄婉、哀伤3.学生带着这种“凄婉、哀伤”的基调诵读诗歌。
诵读指导:(1)注意断句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2)注意语速:尽量慢一些,让情感表达的充分些。
(3)注意重读:特别是体现诗人情况的字,要重读,如:“千里孤坟”的“孤”。
4.听录音,再次感受一下这种“凄婉、哀伤”之情,学生自由诵读体会,然后学生代表诵读。
三、文本细读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1.直抒胸臆:“不思量。
自难忘”。
“自”自然而然,无意识,感情真挚。
不特意相念,也自然的难以忘怀。
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这十年间,诗人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
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细节描写:“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首词的标题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品读诗词,借助联想和想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描绘梦境。
学生讨论,小组推荐最优秀的诵读,其他同学进行品评例: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梦”是“幽梦”,“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539f0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4.png)
第1篇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导入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细节描写,“无言”。
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
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二、解题亡人逸事亡人:孙犁之亡妻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全班四个大组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
(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临别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文本分析(一)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勤劳:质朴:礼教观念重:第一部分: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
(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
突出反差。
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8173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8.png)
教材分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纪念亡妻王弗的一首词作。
作者在结发妻子去世十年的某天,再次梦到亡妻,有感于十年间的无限思念与现实中十年的跌宕生活,作者悲痛难忍,作了本词。
词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了凄婉哀伤的调子。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江城子》悼亡诗的相关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江城子》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苏轼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和身世沧桑之感。
教学重点鉴赏《江城子》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江城子》悼亡诗的特点,感受苏轼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和身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面对现代城市快餐式的爱情,我们更渴望一份恒久绵长的不老情,更想拥有一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执着相依。
一千年前的王弗是幸运的,她不仅拥有一个男人对她的千般依恋,还拥有这个男人亲手为她种下的三万株松树。
斯人已逝,但这份千年不老的爱情依旧温暖着现代都市里的饮食男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感受这份深情。
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
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2.文学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观看视频,了解苏轼的人生路线)3.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21837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b.png)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2.学习《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鉴赏和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2.学习《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2.《江城子》的诗歌原文和翻译;3.相关背景资料和诗歌分析资料;4.学生的诵读和表演集锦。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江城子》的背景音乐,营造出江城的氛围。
2.引领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江城图片,激发学生对江城的想象和好奇心。
Step 2:核心教学(30分钟)1.分析《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分小组让学生朗读和表演《江城子》,并提请部分学生做归纳总结,分享朗读和表演感受。
Step 3:拓展延伸(20分钟)1.分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询问学生对江城的想象和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江城子》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人通过语言和意象的表达方式。
3.分小组让学生杨洪基的相关资料并与整理,详细了解诗人的背景。
Step 4:巩固练习(3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初步的创作,以江城为主题,写一首与江城相关的短诗。
2.分组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选出最佳的三首进行展示。
3.每组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评点评,并讨论不同诗歌的韵律和体裁。
Step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演,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江城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老师评估学生反馈和个人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5129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b.png)
06
附录与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江城子》教学计划时间表
附录B
教学辅助材料清单
附录C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1]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2]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3]
THANKS
感谢观看
重点
重点一
了解词人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以及《江城子》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
重点二
掌握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其深 层含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
重点三
体会词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 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教师反思与总结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课堂氛围的营造
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如学生对《 江城子》这首词的背景、意境、意象 等方面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 极参与,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更 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是否有效,如讲解、讨论、朗诵等环 节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文本分析
总结词
词句解析与意境探讨
详细描述
对《江城子》的词句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探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课堂活动
总结词
互动讨论与朗诵表演
详细描述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这首词的主题和意义,并邀请学生上台朗诵表演,增强学生对这首词的感受和理解 。
作业布置
总结词
巩固练习与拓展阅读
理解《江城子》的主 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词的意象和意 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74a12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2.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
-设计意图:激发学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关注词的节奏和韵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学习词作打下基础。
3.提问学生:“你们对这首词有什么初步的感受?能从中发现哪些有趣的词语或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讲解词牌、词律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结构和韵律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词作的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增进家庭亲情。
作业布置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适中,既要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量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创作。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分析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让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表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的感悟。
3.讲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内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江城子教学设计方案
![江城子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2aab1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 学生能够掌握“豪放派”诗词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词句,理解词人的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诗词背诵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 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爱国情怀和豪放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词句,掌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意境和情感。
- 分析“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2. 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词的豪放与婉约之美。
- 将诗词中的情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以图片或视频展示宋代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宋代文化氛围。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宋代有哪些著名的词人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是谁的作品?2. 自主阅读- 学生自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 提问: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词人的情感。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深入讲解- 教师详细讲解词的背景,介绍词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 分析词中的“豪放派”特点,如用词大胆、意境开阔等。
5. 诗词背诵- 学生分组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并进行表演。
-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诗词中的情感融入表演。
6. 总结反思-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总结: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词人的豪放情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7. 课后作业-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宋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精品 苏轼《江城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
![精品 苏轼《江城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e7a085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1.png)
精品苏轼《江城子》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等奖
简介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苏轼的《江城子》进行的授课内容,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作品。
本教学设计获得公开课一等奖,以下是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
- 帮助学生了解苏轼的诗歌背景和风格特点
- 引导学生分析《江城子》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苏轼简介和《江城子》的背景介绍
2. 诗歌分析:结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听课音频:播放《江城子》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之美
4. 学生互动:分组讨论,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开交流和思考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对于自己的感悟
教学方法
- 讲解教学:通过讲解苏轼的背景和诗歌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 听课体验:通过音频播放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 小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与反馈
- 在课程末尾进行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诗歌主题和自己的感悟-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给予相应的评估和反馈
教学资源
- 苏轼《江城子》的诗歌文本
- 音频设备和音频录音
教学时间安排
- 教学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结束语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
《江城子》这首诗歌作品。
希望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这首诗歌,能
够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此教学设计获得公开课一等奖,对学生的研究和成长有着积极的促
进作用。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0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faeb7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f.png)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0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二、学X目标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L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学X目标: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自学指导一:内容:《江城子》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时间:()分钟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2、唐宋八大家指:、、、、、、、o3.背景简介: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内容:《江城子》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时间:()分钟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
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汇总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c1fb0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1.png)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汇总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汇总14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一、一副对联,导入新课:1、四川眉山三苏祠有这样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fa102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1.png)
6.课后反思: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交流、思维拓展等方面,撰写一篇课后反思,不少于200字。
7.预习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勇于担当:学习作者在困境中勇于担当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乐观向上: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引导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5.传承文化: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把握作者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5.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诵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语感。
5.背诵指导:提供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分段背诵、联想记忆等,帮助学生克服背诵困难。
6.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勇于担当的品质。
7.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或以其他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选必上篇末诗歌《江城子》教案
![选必上篇末诗歌《江城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4f018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5.png)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学会表达真情实感,自觉传承诗词文化。
重难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深沉的爱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策略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你们认为宋朝全才型的人物是谁?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政治家,可谓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四、整体感知
1.朗读——学诗的第一步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声情并茂地朗读诗词。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哀痛”的。
播放朗读带,第一遍学生听,读二遍跟读,自由读,渐融于此境。
2.理清思路
上片 词人处境 梦前思念(现实)
下片 前5句 梦中相逢(梦境)
后3句 梦醒悲凉(现实)
3.疏通全词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两相渺茫,互不相知。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你躺在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中啊,我无法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前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千行淋漓热泪洒下。料想得到你的亡魂,在长满矮松的山冈之上,在一轮孤月的陪伴下,因为思念我而柔肠寸断。
五、品读赏析
整首词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哪几句?快快与同学们分享吧!每个同学有2分钟时间选句子,想理由。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d4c1b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d.png)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词人苏轼的相关背景。
1.2 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对诗词的内容和背景有所了解。
1.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提问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诗词背景介绍:详细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词人情感。
2.2 诗词逐句解析:对诗词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释,解释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意义。
2.3 诗词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密州出猎”、“雄姿英发”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感。
第三章:诗词欣赏3.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2 学生朗读: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和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3.3 诗词表演:学生自由发挥,将诗词内容进行表演,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题目发布:给出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关的创作题目,如“写一首关于狩猎的词”。
4.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诗词创作,可以参考苏轼的风格和手法。
4.3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互相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2 学生反馈: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5.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狩猎诗词,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章:诗词比较6.1 诗词选取:选择两首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主题相关的诗词,如其他作者的狩猎词。
6.2 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其他诗词在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6.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总结出诗词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第七章:文化背景7.1 狩猎文化介绍:讲解中国古代狩猎文化的背景和影响,包括狩猎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江城子-完整版教学设计
![江城子-完整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f7c72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0.png)
教学目标1、读懂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语句。
3、有感情朗读,并能流利背诵。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懂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语句。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介绍苏轼。
第一步:学生出示他们所找到的资料。
第二步:教师补充完整苏轼的资料。
(教师展示: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来自百度百科)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1、有感情朗读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朗读。
第二步: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朗读,其余小组听读并评价。
第三步:全班齐读。
2、结合注解,说说在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从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第一步:先理解词的上阕,记叙了什么事情,展现了怎样的场面。
第二步:词的下阕记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学生发言,再教师补充。
)3、品析语句,词中哪些字句最能体现苏轼豪放词风格。
第一步:组员独立完成,至少要找到一处能体现豪放风格的词句。
第二步:组内交流,取长补短,加深对词的理解。
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预设: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统领全文,激情飞扬,奠定了全词豪放的基调。
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体现了打猎场景的宏大,参与的人多。
鬓微霜又何妨,写出作者不惧年老豁达的胸怀。
亲射虎,看孙郎,写出了词人老当益壮。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作者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7f03a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5.png)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
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形象。
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_对比阅读,体会四首词作的异同点。
四、教法和学法:1.诵读法。
诵读入文本,诵读涵咏体验文字包含的'情味儿,诵读体悟词人愁绪的不同滋味儿,诵读感受词人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_诗歌中,诵读是涵咏、品析、体验、感悟的前提,诵读是输入,也是情感再现的手段。
2.对比品析法。
对比解读,是解读这两首词愁因不同、愁滋味不同、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法,是发现事物不同的常用方法,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主观想象。
诗歌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营造意境的。
《辞海》中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主问题引路。
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因此笔者用“头发为何而白”——“愁的原因一样吗”——“愁的滋味一样吗”——“愁的表现形式一样吗”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比读这两首词,同时用这样的问题链作为教学的主线。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18969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1.png)
第4篇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5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能力目标:学会多种形式的诵读;能用文雅的现代汉语对原诗进行再创作;能准确自然流畅地运用名句。
二、说教法(1)结构层次:诵读——美译——鉴读——用读(2)思路理念:1、导语尽量简洁明快。
2、明确阅读方法的指导,以读代讲,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有效地朗读指导可以促进阅读的展开,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通过有表情地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
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以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通过有比较地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词(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以达到“选词知文”的效果。
·通过有角色地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以达到“触文生情”的效果。
3、美译诗歌之美在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古诗词学习,首先要克服文字障碍。
传统的疏通文意搞一一对应式直译会导致有其意而失其神。
信而不达,达而不雅。
因而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找规律,想办法,把诗歌翻译成文雅的现代汉语。
4、鉴读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于文中找规律,围绕语言学习置疑、启疑、激疑、辨疑,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篇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60817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3.png)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二、教材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
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
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2、学案反馈:(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活动指导: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一、理解诗意活动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12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a0851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9.png)
12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江城子》教学目标:诵读感知,体会幽美凄凉的整体氛围。
围绕情境任务,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学写推荐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人活一世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情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即便是以豪放旷达、潇洒随性而闻名的词人苏轼,也在内心深处久久地怀念着一个人、追忆着一段情,这个人就是他的结发妻子王弗。
王弗在十六岁还是个花季少女的时候便嫁给了苏轼,当时苏轼十九岁,他们是一对恩爱知心的少年夫妻。
在相伴了十年光阴之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卒于汴京,第二年千里归葬眉山。
此后苏轼因为新旧党争,仕途多舛,待到十年后,他外放密州为官。
有一天夜里,梦见了暌违十年的亡妻。
这一场“相会",跨越了十年的时间,甚至跨越了生与死的鸿沟。
醒来之后,苏轼心中百感交集,将哀思化入笔墨,便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同学们,我们不妨也读一读吧,感受感受这位痴情的男子对妻子诚笃的感情。
那么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语调、节奏来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二、解题亲人的离世不是一时的大雨,而是一生的潮湿。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雨水”一般在每年阴历的正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
在“雨水"节气里往往会有降雨发生,因此就有了“天穿之说”。
“天穿节"是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这样一个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苏轼自然而然的在正月二十日这一天忽然梦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学生再读,角色代入,你就是那个诉说思念的苏轼,学生描绘词的内容。
生1: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jiangchengzi
江城子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
(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
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
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
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
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
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
四、课文分析
1.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
深沉的思念。
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
这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
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
2.“十年生死两茫茫。
”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
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
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世人是茫然无知了,而
生者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3.“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
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凄
哀至极的主调。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
妻的一片深情,而是历时愈久思念之情就愈深、愈浓。
“两茫茫”传达出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一种莫可名状
的空寂凄清之感。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
音讯杳无。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
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
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4.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
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
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
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
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
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
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
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
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
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
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板书:梦前(现实)
5.下阕首五句记梦。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
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
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
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
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6.太残忍了。
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
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
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
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
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
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
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
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
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
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中(梦境)
7.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8.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板书:梦后(现实)
9.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
堂。
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
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
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
着迷他“我欲乘
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
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10.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活中有类似的体
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
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
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
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五、作业:
1.背诵该词。
2.结合练习2写赏析文字。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