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是一座富于乐感的城市,这里除了沉默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之外,还另有一座嘹

亮的人类的讲坛。在北京,你会听见最标准的普通话,但真正能够体现出这座城市特色和趣味的还是充满了浓

厚地方特色的北京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的古韵风情也随着该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改变

了它的味道,但是单单那蕴含在每个北京人骨子里,随口你别便能脱口而出的老北京方言、

土话淋漓尽致地透着老北京的浓郁风情。

有人说,听觉中的北京,似乎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如果你来看过了,听过了,

也必能体会出其中的意思了。

北京话可以说是中国的方言中最丰富最有趣味的一种。北京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今

天的北京方言也经历了众多外来语言的汇集和熔炼。即使是今天你还可以从北京话中找出

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遗传下来

的古话、俗语。契丹族和女真族南下,使东北、华北出现了第一次大规

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使北方语系涵盖了相当

大的一片"领地"。再后来,蒙古族南下,统一全国。在北京建立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从而使长城内外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融合。然而,北京话的最后形成与

满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

满族进关之前,文化比较落后,当时还是半游牧民族,初进关的时候,六十万人,文化又低,

怎么统治比自己文化高的偌大的华夏中州啊,统治将近三百年,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

条就是他们非常自觉地学习汉文化,包括汉的语言文字。然而语言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

在满族诚心诚意地学习汉语的同时,他又不是简单地放弃了满语、满文,而是互相同化。除

了有一些满语正式地进入北京话之外,更重要的是词汇、腔调、语音的融合,共同创造了大

家都听得懂,都爱听的优美的北京话。例如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您"字。"大夫"一词则是源于女真族。明初朱棣带给北京的是吴侬软语,清兵入关后满人的方言也随之而入,随着对外窗口的不断拓展,外国语言也加入到了

本国方言的行列,如"沙发"、"席梦丝",还有谁能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北京话既有北方话的平实通达,又有江南话的清脆优雅,自元、明、清至今这近七百多年历史中,将北京话造就

成了大家都容易听得懂听得清楚的"官话"。

大多数的地方在语言上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只要是

当地人一开口,别人就能听出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

话。如果你听见有人说,二五眼-傻瓜,敢情-确实;

皮实---结石耐用;数落-抱怨,责备等这些词,那

么毫无疑问,这是说话者一定是个北京人。有些人对北京话有着这样的认识,他们认为北京话讲话就是在每个词的词尾加个儿音,其实

这可真是对北京话的一大误解。

如果你来细细品味一下北京话,你从中还能看出北京人的那股机灵劲。他们描绘一个东西或

者谈论事情的时候,用词非常生动、丰富,仿佛那些个事,那些个物件就活生生地在你的眼

前。

比如北京人会用"宰人"来形容价格高得离谱的商品,仿佛卖货者就是一个刽子手。当说一个

人无知,办事没把握的时候,北京人就还会说他"不着调"这仿佛是在说,一个人连自己说话

的调子都找不准,你还能指望他什么呢? "没辙"和"抓瞎"也是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他的意思是说,事情很难办,没办法解决。

仔细琢磨一下这两个词,你就能体会出这两个词用得是多么的巧妙与贴切。你想想,你怎么

能驾驶着没有轮子的车行驶,怎么能瞎着眼睛抓住东西

呢?

细品北京话,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一种悠然自得,天大的事

也能够把它说得有一搭无一搭的,不经意中,透着一种懒

散,但是那种智慧却又似乎无处不在。当傍晚来临,天刚刚黑下来的时候,远望天空似乎还有一

丝亮光,随着悦耳的哨声,家鸽飞回了自己的窝棚,原本

喧嚣的城市也即将迎来它安静的夜晚。面对如此的景色你会怎样表达呢?其实在北京人眼

里,这就是天刚"擦黑儿"时的样子。北京话中的幽默成分无处不在,即使是生活中有着再说的无奈,从他们的口中你也能感受出

北京人那种天性中的随和与开阔。当你做了件极其糟糕的事情,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的时候,北京人往往会感慨地说:"砸锅

了"。锅对一个家庭里用来吃饭的物件,如今锅都砸了,也就意味着没饭吃了,这也就足见"

砸锅"这件事情的糟糕。

时过境迁,很多北京的老话,俗语其实也已经在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淘换-仔细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倒窖---翻扯旧事,即回忆往事;甩片汤话---甩闲话;嘿喽儿着---让小孩骑在自己的脖子上。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老北京的词汇被各地的人们所熟识和

接受,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词语。例如猫腻儿--哄骗,欺

骗;巴结-讨好、奉承;怵头-胆小,害怕;外快-额外所

得;眼跟前-最近的;找茬儿-找麻烦,招惹;倒腾-一再

的做某事;走了眼---即把东西看错了,用在这里是引申,

即分析问题不正确。王老五---单身汉的谑称等。当然也有一些从具有浓郁北京味道的词汇,但是这些词却很少被其它地方的人多接受或者使

用。尤其是北京有很多的土语是让人非常的难以理解的。

比如说"嗳!我说"这个词是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它总是在北京人说正常事之前出现。例如

"嗳!我说,昨儿晚嘛晌儿你干嘛去了!"

实际上按普通话说"昨天晚上你做什么去了!"而北京人说话•拢么闼槎芗虻サ囊痪浠熬捅涑

闪饲氨叩难印6嗳!我说"的"说"字要轻读一带而过,在这句话里"嗳!我说"这三个字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打个招呼,为了引起你的注意!

同"嗳!我说"一样还有一个词也是北京人离不开的就是"您猜怎么着,昨儿我碰到老兄弟(注:

弟字读轻声)了!"

意思差不多但是外人就不明白了,你还没说什么事呢就让我猜?猜什么呢?不明白。

再有像什么"我说你在这儿瞎日咕什么呢?"这里"日咕",外人不明白,实际上"日咕"是"做"和"弄"的意思,用普通话说"你在干什么"?还有像"倒(注:dao)咕","倒(注:dao)腾"都是这个意思。

中国的演出场所与中国戏曲相伴随,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衍变过程.各阶段的称谓也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