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与人生态度
《论语》中记录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举止。如果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那么孔子是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为后两千五百年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他的君子小人之说,意在拓展人生格局;他的仁者爱人之言,意在培养谦谦君子;他的均富养民之说,意在建立理想国度;他的礼乐教化之法,意在塑造风范国民。我们今天就围绕大我与小我,来讨论如何锤炼自我,涵养气度,拓展心胸,提高修为。当我们迈开人生态度的一小步,事业就会成就一大步。
一、为什么尊孔子为圣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称为圣人,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灵魂。
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至前479年间,在他之前,中华文明已经走过了2500年的历史,传说中神农、黄帝、尧、舜、禹的时代,都在孔子之前。在孔子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典籍流传,但却有很多口头传说,有着文化和经验的深厚积淀。孔子正处在前2500年与后2500年的交界点,之前的思想、风俗、文化流传下来,大部分经过了孔子的系统整理和吸收,尤其是孔子教授学生用的几本典籍,便成为经书,一直流传至今。这些经典实际是中国前2500年的历史文化经验的总结。比如说《尚书》,是虞、夏、商、周朝廷文件资料的汇编。经过孔子的整理和传授,次序开始形成,内容得以规范。还有《周易》,晚年孔子不仅深入研究,而且有很多谈易的记录。司马迁说《易传》就是孔子所作,实现了《周易》由占卜向哲理的转型,从而使得中华文明脱离传说时代的繁杂冗芜,开始条理化、系统化和学理化。孔子的言论、学说又通过他的弟子曾子、子夏、子思、子贡等传播开来,进一步把孔子开创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深沉厚重的儒家学说。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孔子生活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时期,他以自己的勤奋、好学和修养,完成了中国文化的第一次系统梳理,使得中国历史的洪流成为人文理性之河。时代造就
了孔子,孔子也造就了一个时代,他和他的弟子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直到现在我们都不能超越,甚至还作为理想去实现,比如说小康社会、比如说大同梦想。所以,一个人虽然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可以以他的思想,改变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他就是思想家;一个思想家提出的理想,能够成为一个民族几千年不懈追求的梦想,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无疑做到了这点。
今天,我们审视孔子留下的财富,最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孔子第一次用道德而不是财产的标准区分君子和小人。在他看来,君子就是讲道德的人,小人就是不讲道德的人。这一观点对当时社会冲击极大。在春秋时,贵族和庶民完全是靠财产和地位来划分的。孔子在当时能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标志着中国文化很早就进入了人文理性时期。春秋士阶级的形成,正是打破了贵族的专制,士人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才使得中国文化得以开明起来。
第二,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面向所有好学者授课。在这之前,贵族控制着学校,读书的人、识字的人都是贵族。孔子不问贫富,只要想学习的,孔子都收做弟子。无论任何人,只要想学,他就可以教。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大学都做不到,孔子不会因为财产剥夺人受教育的权利,更不会因高昂的学费让学生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一点今天仍值得我们反思。
第三,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里确实有复古的东西,他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那里的人丰衣足食、注重仁爱、文质彬彬、秩序井然、和睦相处。这种理想,在他的弟子和后学的阐释下,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要建立小康社会,要实现人类大同。思想家不同于实践家,在于他可以通过思想的提出来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几千年,这就是道德和理想的完美主义特点所决定的。现在有时候讲《论语》,我们常说儒家的东西是凭空想象、无法实现的,但不可否认,我们所有人都向往的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所追求的目标。
第四,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中国古代,在夏商周之前,人是被压制在天帝、鬼神之下的,墨子就过分讲“天志”,认为天决定着、左右着、监督着人的所作所为,没有肯定人的自我价值。老子又过分讲“天道自然”,人要顺应天道,强调小国寡民。而孔子开始摒弃鬼神说,不语怪力乱神,几乎不谈性、利与命,也就是不谈虚妄无际的东西,集中精力讨论眼前的现实。这就使儒家学说很早就摆脱了神学的控制,注重人本身的
完善和发展,立足于人去看世界,从而使得中国文化进入到人文的理性的时代。
二、君子有大我格局
孔子是用德行来评价人的高下的。《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出现了24次,“君子”和“小人”似乎成了孔子划分道德高下的一个尺度。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传统的解释有两种:
一是说君子是地位比较高的人,小人是地位比较低的人。我们知道,用财产和地位区分上层人和下层人,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尺度。孟子也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滕文公上》),有恒产就证明是有产阶层。刚才说了,不是用财产来评价人,这是孔子的一个大贡献。现在的社会中,我们有时候衡量一个人成功不成功,还是用他的财产来衡量,比如说某个人做了什么官,是亿万富翁还是百万富翁,还是用财产和地位来比较。《论语》中的君子指贵族,只有一处隐隐约约含有这个意思。而用小人指平民,仅有两三次。
二是说君子是德行好的人,小人是德行不好的人。《论语》中的君子、小人多数是从道德角度着眼的。没有德行的贵族如季孙、阳虎等,照样被孔子鄙夷;而安贫乐道的颜回、坚持操守的柳下惠,则为孔子赞不绝口。从这以后,中国人衡量一个人,常常先看德行怎么样,然后才看能力。我们常说“德才兼备”,“德”放在第一位,“才”放在第二位。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做生意还是做学问,都要首先讲作人,人做不好,什么事都做不成。
我倒认为还有第三种解释:结合《周易》、《礼记》、《孟子》、《荀子》等来看,《论语》中的“君子”,是具有大我格局,胸怀天下,有担当感、有责任感的人;而小人是小我气度,生活目的就是满足个人的需求、个人的名利,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格局的大小、气象的有无、眼界的高低、胸怀的宽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论语》有时讲君子和小人,不光是阶层和道德。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这里说的小人,不是道德低下或者地位低下的人,君子也不是道德高尚或者地位高的人。君子儒什么样?是把天下装在心中,不光盯着自己的利益。孔子教育子夏,我们要做那些胸怀天下的儒生,不要做那些斤斤计较自己利益的儒生。孔子培养学生,都希望他能够担负起家国责任,成为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期望学生都有大的格局。那么小人儒,就是格局狭小的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