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径迹测年原理及对温度的响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径迹形态 • 裂变径迹蚀刻外貌受矿物结晶对称性、蚀刻 面在晶体结构中的位置、径迹取向、蚀刻时 间等有关;径迹蚀刻数目与蚀刻剂种类和浓 度、蚀刻时间、蚀刻温度、蚀刻面在晶体结 构中的位置有关。
• 表1 不同的常见矿物的蚀刻条件
矿物名称 磷灰石 白云母 锆石 榍石 70%HNO3 40%HF 20gNaOH+5gH2 0 6:3:2:1 H2 O+HCl+HNO3+HF 蚀刻剂 温度 20 20 220 20 时间 15s 4h 2.5h 5min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及对温度的 响应
卫江伟 2015/6/4
内容概述:
• • • • 一、 裂变径迹产生原理 二、 裂变径迹定年原理 三、 裂变径迹封闭温度原理 四、 裂变径迹相关应用
一、 裂变径迹产生原理
• (一)裂变产生 • (二)径迹蚀刻 • (三)径迹形态
一、 裂变径迹产生原理
• (一)裂变产生 • 裂变与衰变均属于自然界放射性同位素由不稳定 状态变为稳定状态时所发生的核反应过程; • 核衰变通常是指α、β、γ等衰变; • 核裂变是指一个重元素的原子核分裂为两个质量 相差不远的碎片;裂变反应可分为自发裂变和诱 发裂变。自发裂变是原子核在没有外来因素影响 下自行发生的核裂变,属于核素放射性衰变的一 种类型; • 诱发裂变是重原子核受外来粒子轰击,发生的核 裂变反应,以中子诱发核裂变最为重要
• (一)裂变产生 • 重核裂变之后,由于质量减少,产生约200MeV能 量,大部分转变为裂变后碎片的动能,两个碎片 在运动过程中经过一系列β或其他形式衰变最终形 成两个稳定的核素; • 碎片运动时与周围物质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电磁 作用,从而使碎片改变方向和损失能量; • 当通过的物质为绝缘材料时,就会沿着运动轨迹 产生一个放射性损伤的狭窄痕迹即径迹; • 解释:1)缓慢冷却重结晶;2)“离子爆炸尖峰” 模型:电离化——正离子——排斥——损伤区域 • 此时形成的径迹称为潜径迹。
二、 裂变径迹定年原理
• (一) 定年基本思路 • 一般同位素定年基本思路: • 已知一衰变体系,则衰变常数λ确定 ( N N0 e t ); • 分别测定放射性母体当前剩余含量(N)及 子体同位素当前含量(D*); • 带入衰变方程获取同位素封闭年龄;
D* N0 N Ne t N N (et 1)
一、 裂变径迹产生原理
• (二)径迹蚀刻 • 裂变径迹(潜径迹)直径约50~100Å,即 5-10nm,长度约15μm[4],只能在电子显 微镜下观察到; • 由于裂变径迹区域特殊的晶格构成,可以 与特定的蚀刻剂发生反应而被溶解,直径 扩大到1-2μm,长度基本不变(15μm左右); • 这时就可以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统 计裂变径迹的长度和数目,此时看到的称 为径迹;
• 图1 磷灰石(0001)面蚀刻径迹随蚀刻时间的变化 • 注:磷灰石(Ca5[PO4]3(F,OH))六方晶系,柱状,无杂质者无色透明; • 锆石(Zr[SiO4])岛状硅酸盐矿物,四方晶系,呈四方双锥、柱状 等。
• 磷灰石裂变径迹镜下照片:
二、 裂变径迹定年原理
• (一) 定年基本思路 • (二) 定年公式推导 • (三) 相关标准校正
• 裂变径迹定年基本思路: • 已知238U自发裂变衰变常数λF; • 测定238U发生自发裂变的原子含量,相当于 测定D*值,可以通过测定自发径迹的密度 (ρs)转换得到; • 测定238U当前剩余的原子含量,相当于测定 N值,目前常用的是间接法测量238U的含量, 通过测量样品中235U含量,利用自然体系中 238U和235U含量比值的固定关系求的238U的 含量。235U含量可通过将样品进行反应堆中 子照射,得到诱发径迹,通过统计诱发径迹 密度(ρi)转换得到。
三、 裂变径迹封闭温度原理
• (二) 裂变径迹长度分布与热史 • 径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和数目都受温度影响明显,不同的 冷却历史(或热史)对应有不同的径迹长度 分布图。
• 图2 几种受热史的古径迹长度分布图
四、 裂变径迹相关应用
• (一) 造山带隆升过程 • 平均地温梯度:30℃/Km. • 利用同一高程不同矿物的裂变径迹年龄 (AFT、ZFT),其年龄对应不同的温度, 将温度转化为对应的深度,则可得出该时 间段内的隆升速率; • 利用不同高程上,同一矿物的裂变径迹年 龄得出相关隆升速率。
三、 裂变径迹封闭温度原理
• (一) 裂变径迹部分退火带及封闭封闭温度 • 退火:裂变径迹(潜径迹)并不总是稳定存 在,潜径迹的稳定性受温度影响最为明显, 表现为随温度升高而径迹密度减少、长度变 短直至完全消失,这种受加热径迹发生衰退 的现象称为退火; • 径迹退火有一个上限温度当温度高于该温度 后,径迹完全消失,这一温度称为封闭温度, 磷灰石径迹封闭温度在120℃左右; • 部分退火带:从径迹开始发生退火到完全退火 (消失)对应的温度范围称为部分退火带, 磷灰石的部分退火带大致为70~120℃。
二、 裂变径迹定年原理
• (二) 定年公式推导
D s Igi t ln(1 ) D F i g
1
• (三) 相关标准校正 • 标准矿物校正 • 铀标准玻璃校正
三、 裂变径迹封闭温度原理
• (一) 裂变径迹部分退火带及封闭封闭温 度 • (二) 裂变径迹长度分布与热史
• 图3 岩石抬升与封闭温度示意图
四、 裂变径迹相关应用
• (二) 盆地热演化史 • 研究深度:一般3-5Km • 磷灰石部分退火带正好和油气生成温度近 一致,为含油气盆地热史分析有较明显的 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