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理论的认识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dc01c4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0.png)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人性论是一门关于人类本质、人的本质属性以及人类行为意义的学说。
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根源,以及了解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在回答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首先,人性论被提出是为了对人的行为和意志进行解释和理解。
人性论借助对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行为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因素的驱动。
通过了解人的本性属性,可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同时也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类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从而使社会科学能够更好地预测和指导人的行为。
其次,人性论的提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属性和特征。
人性论的研究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例如自我保护的本能、追求幸福的愿望、社交需求等。
这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彼此,从而促进人类的团结和合作。
通过对人的共同本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类之间的联结点和共同利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人性论的提出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
通过对人的本性属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个人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同时,人性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他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与他人相处。
最后,人性论的提出也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自由选择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从而使人们更加重视和珍惜自己的自由和创造力。
同时,人性论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来自于追求内在价值和意义,而非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功利目标。
通过对人性的理解,可以促进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追求的真正目标,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满足。
第四章 人性理论PPT课件
![第四章 人性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607ae7b84ae45c3a358c05.png)
西方的“原罪说”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背叛了上帝的意 志,犯有罪孽,因而人在胚胎发育中就有罪恶。人性恶是与生俱来的。
霍布斯:人与人之间像狼。人的邪恶的本性必然引起竞争、猜疑,甚至互 为仇敌,互相陷害、残杀,因此人与人之间是狼。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人性有“本恶的劣根性”,即脆弱性、不纯性和具 有恶僻。
4/21/2020
.
三、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假设提出:美国的弗雷德里克· 泰勒从所谓“享乐主义”的 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出发,认为人都是经济人。 麦格雷戈——X 理论:
➢ 大多数人天生懒惰, 他们尽量逃避工作;
➢ 多数人不愿承担责任,甘心听人指导;
➢ 个人与组织目标总是相矛盾,需强制其为组织目标工作;
周敦耀:人性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正确认识人,认识人性,把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建立在 正确的人性理论基础之上,以此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 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
二、人性的本质
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在于人从自然的生物中进化而来。 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集体性、交往性、合作性、道德性上。 人的精神性主要表现在意识性上,它包含人的对象意识、自我
意识、价值定向、审美情操等等。
4/21/2020
.
三、人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欲望
戴尔.卡耐基指出:“贪婪,野心,嫉妒,暴怒,骄傲,这 五种情绪是寂静的大敌。”
人类的欲望可分为三类: 欲望一,对东西需求,对物的欲望,即人对不能共享东西 占有欲望,如对财物。 欲望二,如知识与健康的欲望,知识与健康对人而言是绝 对东西,一旦拥有一般情况下无法被剥夺,其中拥有者不会因为 知识与人共享,而丧失了对知识的拥有。 欲望三,即大公无私,所谓大公无私,即以“天下”“企 业”为公,也就是以“天下”“企业”为私,是欲望最高境界。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39fabefaeaad1f346933f4b.png)
做个马克思式的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的人的本质对社会的人才是有益的?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要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在此基础上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要注重实践,因为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没有实在的原材料,就算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所以,做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重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要把祖国建设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要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不仅会索取,还要懂得奉献。
所以做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对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劳动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也是矛盾统一体。
道德人性理论
![道德人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d757196dd3383c4bb4cd255.png)
道德人性理论在人性问题上,人性善与人性恶,同本体论一样,都是无法实证或者说无法得到完全确证的理论假设。
人性论是哲学家对于人性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评价。
从历史上看,主性善论者,往往从中引出道德学说;主性恶论者,往往从中引出法治学说。
儒家在人性论上居主流的观点是性善论。
人性本善,故为道德可能性之根据。
人性何以为为善?其根源如何?这是性善论者必须给予论证的问题。
性善之人何以有恶?以人性为本善,还必须解释和说明"恶"的根源。
"恶"是道德必要性之根据。
这些问题在宋明理学中得到了深入的论证。
朱子和象山分别从道学和心学的立场,将儒家性善论作了不同方向的发展。
一、天地之性与本心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
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实在。
而人性论则是对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看法,是从社会生活出发对于何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总结。
所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因为它是对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概括;所有的人性论也都是具体的,在抽象的理论或观点背后,反映着具体的和丰富的社会生活。
就此而论,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理论冠之以"抽象人性论"而予以鄙薄,是一种狭隘和独断的做法。
在历史上以及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而人性论在时间上是在持续地演变的,在空间上是多样存有的。
在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人们往往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在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规定性。
中国儒家哲学倾向于把人的道德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这虽然已是以人的社会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但其将道德涵盖人性之全部,则甚有偏颇与局限。
而今人则认识到"人的根本就是人",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来说明和看待人的本质。
这都标志着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上的变化与进步。
因为儒家主要从道德上来说明和规定人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儒家的人性论称作道德人性论,并以此分析朱陆对于人性与道德问题的理论和观点。
人性理论
![人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607e3dff00bed5b9f31de7.png)
持杂人假设观点的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管理策略?
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不 同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灵活机动, 对保证组织管理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在鉴别情景、 分析差异、诊断问题上。 ——权变理论的基础
五、自由发展人假设
关于自由发展人的假设,是由于80年代西 方管理理论发展到了企业文化阶段,由此提出 了自由发展人的假设。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 论的四大创新(人本复归、产权管理、风险规 避、企业文化)之一,认为,在破除了人身依 附观念的现代企业中,由契约关系形成的雇佣 观念还不足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是一 种真正的、全面的人与人之的信任与平等关系, 只有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人们才能自主地、酌 情地处理问题,达到一种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 的境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更加重视人,强调 以人为本。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该假设称为X理论。
X理论假设认为
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 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 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 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 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 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 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必须把管理其他 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第三节 我国人性理论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 《三字经》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a8bbda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d.png)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引言:在心理学领域中,关于人性的论述一直是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人性论旨在探寻人类的本质、行为动机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人性论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
一、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性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们有一种内在的动机,渴望实现自己的潜力并追求个人成长。
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之后,追求自身潜能的一种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以及对于自我成长的追求。
自我实现不仅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属于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框架中的概念。
荣格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不仅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还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塑造。
集体无意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备的,源自于共享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无意识的层面。
它包括了共同的原型、符号和意象,可以解释为为什么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潜意识和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集体无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尔提出的,它探讨了人们面对信息和信念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
认知失调指的是个体在思想、信念或态度上出现矛盾,这种矛盾会引起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个体倾向于通过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来减轻这种认知不一致引起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理论提供了理解人们为什么会体验到情绪和行为上的不一致,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内部认知来恢复心理平衡的重要线索。
四、自概念:自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包括了个体对自我个体特征、身份、角色、目标和价值观的看法。
自概念可以由个体的个人经验、他人反馈以及社会比较等因素塑造。
一个健康的自概念有助于个体的内在稳定感、自尊心和幸福感的培养,同时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精品]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评述
![[精品]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06a6065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9.png)
[精品]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评述
一、对人性的认识
人性就是人的属性,是人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存zhi在物特别是动物的特殊性。
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
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①自然属性(包括相貌的妍媸等等);
②社会属性(包括德性的善恶等等);
③精神属性(包括智商的高低等等)。
个人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人(张三、李四等等)的根本性质和其各种属性的内在联系。
德性是个人本质的集中体现;或者说,认定个人本质最重要的标准是道德品质的好坏。
绝大多数儿童在观看影视时最爱问的一句话是什么?——“他(她)是好人还是坏蛋?”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一个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很多学者把这一名言错误地解读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
二、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评价
1、中国历史上有(人)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两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性善论难以解释小孩长大之后为什么会去干坏事;
性恶论难以解释为非作歹的人为什么能弃恶从善。
2、个人善的行为或恶的行为都是后天形成的,不是先天本性造成的。
善行的外因包括家庭的道德熏陶和社会的道德教育;
恶行的外因包括文化的诲淫诲盗和社会的制度缺陷。
3、个人的本质包括善(好人)和恶(坏人)是社会制约和主体选择的统一。
末代皇帝溥仪转变为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改造和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
而新社会的干部高岗却在受到批评教育时选择了用自尽方式结束生命。
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评述
![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4b5742748762caaedc33d4d7.png)
评论人性假定理论的合理内核级不足人性假定理论不是专指某一项理论,是一个完好的理论系统,它是由有名的管理心理学家雪恩于 1965 年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提出了四种人性假定理论。
这四种理论主假如:(一)“经济人”假定又称“实利人”或“惟利人”假定。
这类理论产生于初期科学管理期间,其理论本源是西方享受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的劳动互换的经济理论,即以为人性是懒散的,干工作都不过为了获得经济酬劳,知足自己的私利。
所以,管理上主张用金钱等经济要素去刺激人们的踊跃性,用强迫性的严苛处罚去办理悲观怠工者,即把赏罚建议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基础上。
最早提出“经济人”看法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他于 1960 年在其《公司的人性问题》中,将以“经济人”人性假定为指导依照的管理理论归纳为 X 理论,并以为它是一种错误理论。
泰勒是以 X 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典型代表,以严格控制和严实监察为根本特色,只考虑怎样提升生产效率,绝不关怀工人的心理需要和思想感性。
(二)“社会人”假定这类理论源于“霍桑实验”及其人际关系学说。
“社会人”的看法也是由该实验主持者梅奥提出。
这类假定以为,人是社会人,人们的社会性需假如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员工的士气、集体心理等对踊跃性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管理上要推行“参加管理”,要重视知足员工的社会性需要,关怀员工,协调好人际关系,推行集体奖赏制度等。
(三)“自我实现人”假定这一看法是最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此后,麦格戈提出了以“自感人”人性假定为理论基础的管理理论,赐予“X理论”相反的“Y理论”,他明确否定“X理论”,而必定“Y理论”。
“自感人”假定以为,人是自主的,勤劳的,自我实现的需假如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只需能知足这一需要,个体踊跃性就会充足调换起来。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潜能获得充足发挥;只有人的潜能得以表现和发展,人材会有最大的知足。
所以,管理上应创建优秀的环境与工作条件,以促进员工的自我实现,即潜能的发挥,重申经过工作自己的要素,即运用内在激励要素调换员工的踊跃性。
人性论读后感1000字
![人性论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d8ecc4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e.png)
标题:人性的探索与思考——读《人性论》有感在阅读了人性论之后,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人性论主要探讨了人性的本质、来源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
首先,人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性不仅包括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道德需求。
这种多样性使得人类行为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归结为某种固定的本质,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和理解人性。
其次,人性论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
人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和培养人性中的优点和潜力,来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我也认识到,对于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指责和批判,而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善和纠正。
此外,人性论还提出了人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人性中有一些普遍的特点和规律,这些特点和规律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都有一定的共通性。
同时,人性也具有特殊性,即在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在研究和理解人性时,我们需要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要把握人性的共同特征,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和群体多样性。
阅读完《人性论》后,我深感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我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背后所反映的人性问题,并尝试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和解决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人性论》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性的系统阐述和深刻见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儒家关于人性理论的评价及其启示
![儒家关于人性理论的评价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0729b0e6c175f0e7dd1371b.png)
儒家关于人性理论的评价及其启示作者:龚彬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要:儒家先后形成了四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说”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说”。
在考察并评价儒家关于人性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人的本质问题才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关注的重点,讨论人性问题必须要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本质属性区分开来,不能简单地认为人性就是人异于动物的特性等启示。
关键词:儒家人性理论评价启示人学是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当代哲学思考的中心和主题是人的问题。
儒家关于人性的理论,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真正的当代哲学意义上讲的人学。
但是,这并因此而否定:儒家关于人性的理论是哲学意义上讲的人学的内容。
或者说,儒家关于人性的理论依然是人学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儒家关于人性的理论人性问题是儒学讨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然而,有意思的是,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却很少谈论及人性问题。
他在仅有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中,明确肯定人的性情本来是十分相近的,但后来因为习染不同,产生了差异,便相距悬远了。
继孔子之后,告子则主张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之说。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在对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进行驳斥的同时,提出了他的“性善说”主张。
后来,荀子在对孟子的“性善说”进行驳斥的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的“性恶说”主张。
战国时期,儒学家的代表人物世硕则主张“性既有善也有恶说”。
这样,在人性问题的探索上,儒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一条泾渭分明的思考路径,并由此形成了四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关于人性的理论。
从总体上来看,上述四种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还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说”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说”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孟子批驳了告子的人性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XY理论
![人性XY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ad6f3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1.png)
人性XY理论人性XY理论是一个关于人性差异的理论,它主要探讨人的性别对于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个理论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Sandra Bem的研究,她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特性。
在这个理论中,X代表传统的女性特征,Y代表传统的男性特征。
人性XY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X和Y特征,而不是只有男性或女性的特征。
人性XY理论的首要观点是人性是一个连续的谱系,而不是二元的分类。
根据这个理论,每个人都可以在XY特征的不同组合之间处于不同位置。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表现出传统女性的特征,比如温柔、关怀和合作,也有可能表现出传统男性的特征,比如独立、竞争和理性。
此外,每个人还可以表现出与性别无关的特征,比如创造力、冒险精神和情感表达能力。
人性XY理论还提出了性别角色的概念,即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期望的行为和角色模式。
这些性别角色通常是通过社会化和文化化过程传递给个体的,并且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这个理论,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接收到不同程度的男性或女性角色,但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和个人经历。
因此,一个人的性别角色不仅仅取决于其生理性别,还与其个人经历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人性XY理论还强调了性别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认为性别不应仅仅局限于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分类,而应该包括更广泛的性别认同。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和探索自己的性别认同,在满足自己需求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自身对性别的理解和表达。
人性XY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性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分类,而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差异和社会建构的结果。
通过理解人性XY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尊重每个人独特的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
同时,这个理论也提醒我们,需要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进行反思,推动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
古代人性论
![古代人性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cc550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2.png)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纷着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人善恶的分别也没有了意义;离开了道德善恶也就无从界定;所以人性善恶的问题也就是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思想家们的眼里;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某种规定性;他在逻辑上先于善恶;善恶是其属性;这样;人性的善恶就成为道德主张的逻辑前提..人性论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缺少了根基..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当时关于人性的学说可谓是各有特色;对人性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他们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局面时常出现;但他们异中有同;形成了中国人性理论的总体特征..其中虽然有很多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思想不相协调;也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思想..在中;关于人性论的思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孟子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认为讨论人性要推求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是什么呢他并未明言;他举例说;禹治水的成功在于利用了水向低处流的规律;因势利导;于是水就安然无事了..天虽然高;星辰虽然远;但一千年后冬至的日期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同样人性也是有其规律;这就是一心向善;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是人性本善;孟子论性善;一出言便立意甚高..孟子所说的善即人心中本来所固有的先验的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这些“善端”是人天生就有的;因而亦在人性之列..孟子引用诗经天生育的众民;每一事物都有其规律;百姓把握了这些规律;就喜好优良的道德;在孟子看来;这个规律对于人本说就是向善;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在他那里性在心中、心性为一..他认为人心中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善的动机;它们能够发展成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在孟子看来;因为人性中固有善的动机;所以人性是善的;显然;他是在动机论的意义上说明人性本善的..中国古代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况;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荀子·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人的本性中;生来就贪图名利;有恶的念头;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如果对于人的本性不去克制;随其所欲;那么就会导致争乱不止;忠信之士死于小人的谗言;个人生活淫靡而礼义廉耻都会被丢掉..完全随心所欲没有约束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混乱而不得治理的社会状况;这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性恶论”对于当前官僚主义严重、腐败横生;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滑的社会现状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治理当前的学术腐败、道德滑坡和政治腐败;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理性而非本性作为人的行动准则;以法治而非德治去规范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执政者的行为..在上;期以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在下;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中国古代“无善无恶论”和“有善有恶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战国中期人告不害和战国初期人世硕..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世硕则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扬雄、;唐代的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通过对人的有限性和创造性的论述;怎样实现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性;就是人的共同特性..人的共同特性是什么;关系到我们个人、或者国家社会如何对待人;如何干一切事情;人如果不认识自己;那么做人肯定做不好;不成为其人了..谈论人性是“善”还是“恶”;其实是在“评价”人性;它的前提一是需要有一个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否正确;决定评价是否正确;二是“人性论”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人性”到底是什么——界定人的特性——的问题;径直谈论人性的善恶;不是给人“定性”;而是对人性进行“评价”..其实各家或说性善;或说性恶;都强调了问题的某各方面;都能够自圆其说的..。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思考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4ea4fe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f.png)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思考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思考
人性假设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和探索人性的重要参考系统,它将人性以
某种形式总结为一个假设,使社会科学家和其他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
人性假设源于古老哲学,在古代,人们尝试用某种处理途径来解释看似不可统一的人类行为和情感,从而诞生出人性假设。
关于人性假设,各种学者也有各种不同的解读。
首先,民主学者将假设解释为
人具有的普通的善良倾向。
为了显示这种倾向,他们特别强调人类相互之间的平等、互助、共谋以及美满共处的理想。
另一方面,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性的一种解释也有其关注点,如对利益而言变得自私和有弱者欺负强者的倾向。
不同的思想家、学者、学派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解读
则是强调人的社会性原则,认为个人的行动是由其比价和支付的权利、责任和价值观决定的——这是人性最重要的原则;但一些农业学者就人性的一些行为建立了一些列的基本原则,比如谨慎的关系、节制的性行为、尊重他人的权利以及支持弱者等,这些也是关于人性的理论概念。
虽然存在多种不同的人性假设,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认识到人性的特性与人类
发展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讨论人性假设,强调让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可塑性和灵活性,而不是其野生固有的本质。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可以促进人类整体发展,尊重其他人和共同受益。
也许,人性假设最终会是无法解释的,但它是人类解释人性的重要参考体系,也是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起始点。
浅谈西方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
![浅谈西方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bf27c7bcd126fff6050b10.png)
浅谈西方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我们经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希望得到什么?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人性。
有些人认为人是恶的,他就会主X用强制惩治手段治理社会,而认为人性善的人则会主X人们修身养性,以善治国。
我们也经常问别人:“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情欲的满足就是幸福,有的会说理性目的达到后的精神快乐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其实,前者就是自然人性论者,而后者则是诉诸人的精神本质的理想人性论者。
关于人性,古往今来有很多有名的学者讨论过。
卢梭说过:“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我敢说,德尔菲城神庙里惟一碑铭上的那句箴言的意义,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其实,对人性的探究未必只是思想家们应当考虑的事。
因为,有人就有人性,就有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的需要。
我们只有了解自己存在的真相,理解人性,才可能更好地生存于社会并改造人类社会。
由于有了这样的需要,就产生了许多关于人的、人性的理论和观念。
所谓人性论,无非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对自己的本质及特性认识和理解的理论形式。
在种种我们看到的人性解释中,我们将感受到闪烁于其中的“认识你自己”的人类智慧,将会感知到伟大人类认识自我的发展脉络和时间尺度,感受到人性理论如何从蒙昧时期带有猜测性的XX知识,向现实性和科学性系统理论进化。
自然人性论。
古希腊最初的思想家把人看成是具有感性的自然物。
他们对万物的始基和生命的源泉作了探究,觉得人和世界上万物一样,都是由某种自然物质产生和构成的,而不是由神灵创造的。
米利都学派是自然人性论最早的派别。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产生于火,又复归于火”。
这些思想家把人的本源归结为某种自然物质,当然也就把人性看成是自然性了。
古代自然哲学家最大的贡献,恐怕就在于把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从原始的神话观念中独立出来,这是人类获得觉醒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浅谈人性假设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人性假设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7cdd2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f.png)
浅谈人性假设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1.人性假设理论的内涵所谓“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实际上主要涉及到的是被管理者需要和动机判断的问题,从麦格里格提出人性假设理论至今,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研究就一直就不曾间断。
但是从主流旧纳来看,大概是以下四类:“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1.1“经济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是不喜欢并且逃避工作的,大多数人是需要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会迫使他们进入一种为实现组织的目标的工作状态。
能刺激到他们的只有金钱与其它的物质利益,因此在这种人性假设下,管理上主张采用严明的奖惩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对于表现意慢的员工给予严厉的惩罚。
1.2这种假设认为人因为必然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的社会性于人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人们是否能积极投身于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驱使人们去积极努力工作的不再是金钱物质方面的利益,更多的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这种人性假设下,管理上主张由“以人适应物”转向“以人为中心”,重视满足职工的社会性需要,注重职工参与到决策的积极性1.3“自我实现人”假设这里的自我实现是指人们只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才千才能得以满足。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而自我实现就是在这个金字塔的顶端,工作方面的追求可以使人越来越成熟,人也可以自己进行自我激励,官我控制。
因此在这种人性假设下,管理上主张为职工提供一种富有挑战性并且能够有利于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环境。
1.4“复杂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在的愿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随着年龄,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境理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这种人性假设下,管理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的,只能采取灵活,多元的管理方式根据具体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2性假设理论的价值国为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靠人的活动以及行为来实现,所以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也就无法避免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二章 人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df9eac65fbfc77da269b11d.png)
第二章人性理论组织行为学的管理,是以组织中的人为核心的管理。
如何看待人,如何理解人的本性,决定了管理者应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措施、办法。
因此,关于人性的理论,成为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
第一节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人性这个词被用来说明人的本性,侧重于生而具有的特性。
人的行为是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与后天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至于人性,则诸家说法不一。
《淮南子.修务》:‚人性各有所修短‛,正是古人对人性之概括。
1.性善说主张性善者,多属儒家学派。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他作为儒家先贤,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更加发挥。
孟子与告子有一段讨论人性的对话,被后人认为是最能反映孟子性善论观点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颈;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肤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
孟子第一个论点:人性是善说。
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没有善恶的属性。
是受环境的决定作用。
在发大水的时候,东边的岸决了口则水向东流;西边的堤破了,水则冲向西边。
孟子则是高他一筹,指出水为什么要向岸外流呢?这是由于水本身的特性是向下流。
没有这个特点,它也不会向东或向西流了,因为堤岸外边地势更低,水总是流向低处。
同时指出人性趋向善良,正如同水向低处流。
如果利用其他的力量,如拍打、堵挡,也可以使水跳起来,或是从山下流到山上。
但这只是改变了水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水的‚本性‛。
告子的论证只是涉及水的‚行为‛表现,而未能说明水的‚本性的趋向‛。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儒家的性善说第一个论点是:人性之向善是天生的,至于人的行为表现能否体现其本性则取决于外界环境之作用。
第二个论点是:性善所指为何物?这在儒家学说中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仁、义、礼、智。
第三讲 认识人性 (定稿2)
![第三讲 认识人性 (定稿2)](https://img.taocdn.com/s3/m/c2fc12cbc1c708a1284a44b3.png)
(二)“人性自私命题”的虚假性 1、人性永远是人的社会性。
1、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皆有天赋良心,包括恻稳之 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仁 义礼智的根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汉代董仲舒 加上“信”,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孟子 的性善论,通过后来《三字经》的通俗化而广泛 传播。(“人之初,性本善。”)
4、性无善恶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理石说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人的一切品性都是通过条件 反射,后天习得的。因此教育是万能的。
广东《新三字经》:人之初,如玉璞。
对人性论的评析
1、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2、人性论是社会规范和个人待人处世的一个出 发点。根据性善论,道德是可行的;根据性恶论, 法律是必要的;因为原罪,就要赎罪,要信仰、 博爱、忍耐;根据马克思,就要革命,要用暴力 推翻私有制;按照白板说,教育就是万能的;依 照马基雅维里,人就要变得“象狮子一样凶狠, 象狐狸一般狡猾”。
老子有关人的欲望的思考。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憯(can通“惨”,痛。)欲得。故知足 之足长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 (没有哪一种罪恶比放纵欲望更大,没有哪 一种祸害比不知满足更大,没有哪一种灾 难比贪得无厌更令人痛心。所以晓得满足 为止的人,永远是满足了。)
人性本善与本恶的思考与辨析
![人性本善与本恶的思考与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5f26e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6.png)
人性本善与本恶的思考与辨析人性本善与本恶的思考与辨析人性本善或本恶这一思辨问题在中国哲学历史中一直争论不休。
从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从道家的“得道成仙,返本归真”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理论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看法。
本文旨在对人性本善与本恶的哲学思考进行辨析和探讨。
一、人性本善人性本善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哲学和社会价值。
孟子是中国文化中著名的说“性善论”的学者。
他认为所有人类都具有道德知识和直觉,这是一个人天生的自然倾向。
孟子认为,正如水寻求低的地方一样,人们自然会追求道德上的好处,善良和正义。
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四端五常”等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引导和哺育人们善良美好的情感和品质。
人性本善理论的重要哲学思想是人视善为理所当然,人被自然配备上了一种追求道德上的好处的属性。
这个属性不是通过教育、价值、信仰等社会因素而形成的,而是固有的,与生俱来的。
人性本善理论反对权力和世俗价值观的侵犯,主张个体自由和人权。
在中国历史上,人性本善被认为是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人性本恶相对于人性本善论,人性本恶理论在中国文化中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
荀子是中国著名的说“性恶论”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恶劣和自私的。
荀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自私和自我中心的倾向。
他认为如果没有约束和规范,人们会追求个人利益和快乐,往往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冲突。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规范、信仰等方式来改变人性,让人展现更好的一面。
人性本恶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性的影响,强调个体的修改和补充,主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风气。
虽然人性本恶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性本善论那么盛行,但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客观描述,反映了人类的谦虚和自我反省。
三、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对比分析人性本善论与人性本恶论的对比分析涉及到哲学、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
首先是对人类本身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性理论的认识
摘要:通过对人性假设理论的简要阐述,再谈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认识,以及对人性善和恶的理解。
关键词:人性人性假设理论人性的善与恶
触摸人性假设的灵魂,破解人性密码。
人本性善,还是人本性恶,在新古典组织理论主要讨论四个方面: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人性假设问题,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领导风格。
而中国红色游学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红色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军正老师说,要想管好人,首先就要认识人,认识人性。
一、人性的含义
所谓人性就是人类的通性和共性,也就是所有人类都拥有的最基本的品性。
简单地说:人性就是人类的本性,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的天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本能,即本性,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
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正面的行为。
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
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
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
故人性善恶并存。
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但是,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最终指向都是利己,故人性本私。
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
损人不利己,则属反人性的行为。
二、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认识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国行为科学家,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即人性本恶,X理论强调管制,在机构上突出监工,在制度上强调重赏重罚,主张集权和控制。
另一种是基本上积极的Y理论,即人性本善,Y理论强调协调,重视教育和培训,制度上突出参与,提倡给人创造机会。
超Y理论主张二者结合,通达权变,因地制宜,灵活应变。
三、人性善与恶的理解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千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人
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也有人说人性本为一张白纸无善也无恶;也有人认为人性是既有善也有恶。
可以说自从人类拥有智慧以来,无数的智者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于人性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而给出无数的答案。
人性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可的答案。
关于人性的学说无数,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
实际上关于人性争论最激烈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关于人性是善是恶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直以来,作为人性学说最主流的两派,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在争论不休。
两派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依据,都在试图说服对方,但是最终还是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以善和恶来定义人性。
但是单方面的用善或恶来定义人性,未免过于片面。
善和恶本来就是人性的正反两面,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一般,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既不能离开恶,单纯的以善来定义人性;也不能抛开善,单纯的用恶来诠释人性。
可以说人性是善恶的混合体,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恶只不过是人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
善和恶是人性的一对主要矛盾,善恶对立同一于人性之中。
因此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片面的见解,难以全面的诠释人性。
所以自古以来,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如同那枚金银双面盾牌一样,如果只看到一面,忽视另一面,从而各执己见,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
虽说人性无善恶之分,但人却有善恶之别。
常行善者为善人,多为恶者为恶人。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人,头脑之中就必然会存在善念和恶念。
可以说世上没有纯善之人,也不存在绝恶之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善恶之心,头脑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善念和恶念。
表现为态度而出,就是善意或恶意待人。
也就是说善人也会有恶念,也可能会做坏事;恶人也会有善念,也可能去做善事。
人有善恶之心,便会有善行与恶行之分,好人与坏人之别。
人有善心,便会心存善念,发挥而出去做好事,便是行善;人有恶心,便会心怀恶念,不加控制去做坏事,便是行恶。
所以简单的以善或恶来定义人性,便会过于片面,有失偏颇,难以全面的诠释人性。
善恶乃一念之差,有句话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在生活中就是如此,不是每个小偷天生是小偷,不是每个罪犯天生没有善心。
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都有恶的一面,只是就在一念之差。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人性假设理论[J].2010
2.佛洛姆人性的善与恶[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