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如果把学会发现和探究语文问题作为语文学科礼节性学习的核心,那么有效提问就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有效提问能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激情。
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启发式提问
有效提问的问题是有系列开放式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构成的,应让学生的思维从“愤慨”状态,进入合乎情理之中的一种“顿悟”状态。
其关键在于“启发点的选定。
1、在知识重点处寻启发点。
语文课堂提问在强调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必须牢记新课改目标,把启发点放在教材的重点内容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给学生创造挑战自我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捍卫自己观上写出个性的表达机会,只有在知识重点处挖掘出的问题才会让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如二年级课文《我为你骄傲》,三周后,当“我”将自己攒的三个星期的送报费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却得到老奶奶的回赠的那句饱含着疼爱、宽容、鼓励的话:我为你骄傲。
文中的那封道歉信虽未透露只言片语,但在我看来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它是“我”勇于承认错误,决心改正错误的一个有力证明,于是设计这个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在信中说些什么?
2、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寻启发点。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选定启发点,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衔接点——新知识延伸点”上有序展开。
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有效地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究。
如在讲解二年级语文《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的第三节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放”的手法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去找答案。
你能不能找到什么来帮忙?回顾前后两节课文的学习方法,相信自己就能辨别方向。
3、在思维卡壳处寻启发点。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告诉我们,思维“卡壳处”正是开启智慧的启发点。
我们要善于在学生熟视无睹却蕴藏这问题的内容上挖掘启发点,“无疑处设疑”,学生往往会一下子瞪大眼睛将注意力聚集到所提问题上。
如一年级课文《借生日》,提问他们的生日时间和礼物时,全班的学生都齐刷刷地举起小手,滔滔不绝地说着、幸福着,其快乐溢于言表,这时设计一个问题,谁知道你们父母的生日吗?有什么办法去了解?你准备怎么做?
4、在难点突破处寻启发点。
在课文难点突破处找课外信息补充解难,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降低理解难度。
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最后一段:“……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只看见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怎么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这是教
学的难点,理解了这一难点,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周总理工作多么辛劳。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出示了这样一份阅读资料:周总理的一天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时已患重病)
下午3时起床下午4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上7时陪餐晚上10时政治局会议
早晨2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早晨7时办公
中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下午2时休息
学生阅读后,我告诉他们,这是从总理工作日程表中随意抽出的一天。
周总理每天都是这样辛勤地工作。
阅读了这样的信息后,学生再读“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一句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便不再是一个夜晚的情景,他们“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终繁忙的总理,一种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二、巧妙式提问
1、善于运用问题措辞,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在四年级语文课文《蝙蝠和雷达》中,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问题,”你能列举出我们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发发明吗?”“说说你都知道我们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发发明?这两个问句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个属于封闭性问题,“能”这个字眼就把问题限定在封闭状态,学生会直截了当地说“不能”。
如果用封闭性对学生进行提问,除了表达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之外,其余地什么也表达不出来。
第二个问
题则属于开放性问题,“知道”一词就把问题放置到一个开放的境界上,一方面排除了学生拒绝回答的可能,另一方面你的充分信任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他们会欣然打开记忆的大门,整理思路来做出努力的回答。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尽可能使提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对话机会。
课堂上要避免那些“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的麻痹性问题的提问。
封闭性的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有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问题措辞的巧妙运用。
2、用好动词提问,使问题具有方向性。
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些教师抱怨说,自己提问的问题够清楚明白了,学生怎么回答不出来,还不知道我在问什么。
其实这就是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个漏洞,那就是动词词汇的缺失。
这其中包念着提示学生如何思考的关键信息,却被我们某些教师忽略了。
相反,如果能在提问中巧妙的设置一个动词,就表明了教师希望学生执行的思维操作方向,让教学对话有了指路标识,让问题中的动词控制着思考的核心。
比如四年级课文《触摸春天》中,我们不妨这样来遣词造句,安排我们的有效提问:你从盲童安静的哪几个方面理解她对生活的热爱?“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中的谁指哪些人?
三、反馈式提问
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一定要紧接着做出及时的相应反
馈。
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隔是学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
”
在反馈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回答是个体的,但紧随其后的反馈要指向全班,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个别学生的错误回答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
对学生错误性的回答要做出鼓励性的答复,如“你还可以描述的更完整些”“谁愿意帮他详细来回答”“你的回答已经接近正确答案了等。
例如教学《学奕》后,老师请同学们说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成语,学生回答“左顾右盼”“三心二意”之类的。
老师把眼光投向全班同学,等待求异,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多地学到终身受用地东西,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生活方式。
反馈要讲究留白艺术,不要讲得过多过滥,要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正确的做法是不必由老教师直接去修正学生回答的错误,而可以通过进一步后续追问来反馈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思考后续问题中,感悟先前回答的错误并主动去修改错误。
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老师问同学们读完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对威尼斯有什么感觉?同学都说威尼斯美,老师说威尼斯美而作者为什么以小艇为题目?让学生由威尼斯想到水,再由水联想到小艇。
开始学生显然对威尼斯的基本情况尚未清楚,何以体会威尼斯的美?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回答,留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不应急于求成。
总之,课堂上有效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因此,我们要学会提问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切记超时超数,做到恰到好处,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善于倾听,捕捉学生在多元互动中生成的宝贵的课堂资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县西联乡老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