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第三章课件)
《锂离子电池》课件
![《锂离子电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2862d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d.png)
常用的负极材料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 钛酸锂等。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比表 面积。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采用各种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 例如钴酸锂、三元材料、铁锂等。
隔膜
隔膜用于隔开正负极,以防止两者直接相互接 触。通常采用聚丙烯或聚酰亚胺等材料制成。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和应用领域
1
高能量密度
充电和放电
大小和形状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是通过 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完 成的。电池充电时,正极的锂离 子会向负极移动,放电时则相反。
锂离子电池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 需求制造成各种大小和形状,从 微型电池到车载电池都有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负责带动离子在正负极之 间移动,通常是一种有机溶液,如聚合物或碳 酸盐酯。
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可以为电子设备提供长时间的电力支持。
2
轻便
相比传统的镉镍电池,锂离子电池更轻便,更适合携带使用。
3
环保
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重金属,相比镉镍电池更环保,且可以循环使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设备、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和结构
内部结构
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结构包括正负 极、电解质和隔膜等,通常由若 干外壳包裹在一起。
锂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比能量材料
新型正负极材料的研发,提高电池比能量,延 长电池续航能力。
新能源应用
锂离子电池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主要电 池类型之一。
新型电解质
全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电池安全性 和可靠性。
废旧电池回收
li+_吸附能_锂离子电池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li+_吸附能_锂离子电池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c26780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b.png)
li+ 吸附能锂离子电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科技发展中,能源存储和供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可靠且成熟的能量存储设备,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存在一些限制,如循环寿命、容量保持率以及安全性等方面。
因此,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li+ 吸附能和锂离子电池的概述开始入手,进而解释li+ 吸附能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并最终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讨li+ 吸附能与锂离子电池之间的关系,阐明其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影响。
具体而言,我们将分析li+ 吸附能对提高能量储存效率、延长循环寿命以及增强安全性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于锂离子电池改进和优化的认识,并为未来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 li+ 吸附能:2.1 定义和原理:li+ 吸附能是指锂离子在电极材料表面的吸附能力。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通常是由锂离子嵌入和脱出实现的,而负极材料则是通过吸附和释放锂离子来完成充放电过程。
因此,li+ 吸附能对于锂离子的储存和释放起着关键的作用。
2.2 影响因素:li+ 吸附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电极材料的选择,不同类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吸附特性。
其次是电解液中溶解的盐类浓度及组成,它们可以改变电极表面锂离子吸附能力。
此外,电解液中温度、压力以及界面结构等因素也会对li+ 吸附能产生影响。
2.3 应用领域:li+ 吸附能在众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应用之一就是在锂离子电池中。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轻便的能量储存设备,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以及储能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li+ 吸附能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特性。
希望上述内容能对你的文章撰写提供帮助。
3. 锂离子电池概述:3.1 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正负极材料中的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嵌入和脱嵌来实现能量转化的器件。
储能技术 储能材料 新能源材料 锂电池储能PPT课件
![储能技术 储能材料 新能源材料 锂电池储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99d8c8a76e58fafbb00332.png)
而且,主要分布在 美国和中国所在的北半 球高纬度60-80度处。
表3 全球各国CO2排放量比较排行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空气污染的 60%来自汽车排放
二氧化碳的全球排放量中,中国居第 二
1.2 新能源
新能源 广义上来说,有 别于传统依靠矿 物质原料燃烧的 能源都称之为新
飞轮储能的主要优点有:
• 1)储能密度高:比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 和一般的蓄电池都要高。以目前的最好的碳素纤 维复合材料来说,这种材料的飞轮转子可以承受 的最大线速度达到 1000m/s 以上,储能密度可达 到 230Wh/kg。
• 2)充放电时间短,且无过充放电问题:飞轮储能 充电只需要几分钟,而不像化学电池需要几个小 时的充电时间。
铅蓄电池内的阳极 (PbO2) 及阴极 (Pb) 浸到电解液 ( 稀硫酸 ) 中,两极 间会产生 2V 的电力。
放电状态,阴阳极及电解液即会发生如下的变化:
( 阳极 ) ( 电解液 ) ( 阴极 ) PbO2 + 2H2SO4 + Pb ---> PbSO4 + 2H2O + PbSO4 ( 放电反应 ) ( 过氧化铅 ) ( 硫酸 ) ( 海绵状铅 )
•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 化转换,简称“能” 。
能量的存在形式:
• 机械能(风能、潮汐能) • 内能(地热等) • 电能 • 化学能 • 原子能 • 电磁能
•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机械能 • (动能、位能和压力能); • 分子运动——热能; • 原子运动——化学能; • 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电能; • 光子运动——光能
2.2.1 机械储能
锂离子电池概述、材料、工作原理及应用PPT课件教案与资料
![锂离子电池概述、材料、工作原理及应用PPT课件教案与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fdf666e2e3f5727a4e9620e.png)
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
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锂离子电池的放电特性
在较高放电率下(1.0 C以上),虽然放电 电压有所下降,但 截止到2.5V终止电 压时的放电容量却 降低很少。
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锂离子电池的高温性能
电池充电结束后,将电池放入 60±2 ℃ 的高温箱 中恒温 2h ,然后以 1C5A 电流恒流放电至 2.75V 。放 电时间不小于 54 分钟。后将电池取出在环境温度 20±5 ℃ 的条件下搁置 2h, 电池外观无变形、无爆裂。
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原理
恒压充电阶段 当电池电压达到4.2V时,达到了 电池承受电压的极限。这时应以 4.2V的电压恒压充电。这时充电 电流逐渐降低。当充电电流小于 30mA时,电池即充满了。这时 要停止充电。否则,电池因过充 而降低寿命。恒压充电阶段要求 电压控制精度为1%。依国家标 准,锂离子电池要能在1C的充电 电流下,可以循环充放电500次 以上。依一般的电池使用三天一 充。这样电池的寿命应在4年。
4、价格昂贵。
一般认为,锂离子电池起火爆炸是由于其内部化学原理和成分导致的。由于人 们想在单位密度中储存更多的能量,这就导致了锂离子电池中碳、氧和易燃液体的 含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除了正极、负极以及隔离膜之外,锂离子电池内部还充满 了一种非常易燃的液体—锂盐类电解质。电池充电时,负极的锂离子向正极移动, 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锂离子又回到负极以提供能量。在充完电的状态下,失去大部 分离子的负极非常不稳定。这个温度足以使负极分解和释放氧。随着热量积蓄,电 池将会进入“热失控”状态。此时电池内部的温度将会极快地升高,最后到达电解 液的燃点而起火爆炸。在最近导致众多大厂笔记本电脑过热和起火的SONY锂电池 中,正是因为在电池制造过程中混入了过多的金属颗粒,容易在电池使用过程中发 生短路、产生火花。才导致了这些锂离子电池的不稳定。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全面)正式版PPT文档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全面)正式版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f209924aa00b52acec7cad7.png)
正极材料的结构特点
〔1〕层状或隧道结构, 以利于锂离子的脱嵌,且在锂离 子 脱嵌时无结构上的变化 , 以保证 电极具有 良好 的可逆性 能;
( 2 ) 锂离子在其 中的嵌入 和脱 出量大 , 电极 有较高的 容量 ,并且在锂离子脱嵌时, 点电击极添反加响标的题自由能变化不大, 以保证电池充放电电压平稳;
改性
(1)可以在LiNiO2正极材料 掺杂Co、Mn、Ca、F、Al等 元素,制成复合氧化物正极 材料以增强其稳定性,提高 充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
(2) 还可以在LiNiO2材料中掺杂P2O5 ; 点击添加标题
(3) 参加过量的锂,制备高含锂的锂镍氧化物。
锰酸锂
试验发现过渡金属代替 Co改善了正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 (2) 还可以在LiNiO2材料中掺杂P2O5 ;
1000℃空气气
点击添加标题
氛下煅烧而成。
改性
为了提高 LiCoO2的容量,改善其循环性能、降 低本钱,人们采取了 掺杂和包覆的方法。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用过渡金属和非过渡金属 (Ni、Mn、Mg、A1、In、Sn),来替代LiCoO2的Co用以改善其循环性能 。试验发现过渡金属代替 Co改善了正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而掺杂非过 渡金属会牺牲正极材料的比容量;
为了提高 LiCoO2的容量,改善其循环性能、降 低本钱,人们采取了掺杂和包覆的方法。 (3) 参加过量的锂,制备高含锂的锂镍氧化物。 提高材料的导电并改善充放电循环性能 LiNi1/3Co1/3Mn1/3O2
( 3 ) 锂 离子在其中应有较大的扩散系数, 以使电池有 良 好 的快速充放 电性能。
钴酸锂
钴酸锂具有三种物相 , 即层状结构 的 尖晶石结构的 和岩盐相 。目前,在锂离子电池 中,应用最多的是层状 的 LiCoO2 ,其理 论容量为 274mAh/g , 实际容量在140—155 mAh/g 。其优点为 :工作电压高,充放电电压平稳 ,适合大电流放电,比能量高 , 循环性能好。缺点 是 :实际比容量仅为理论容量的 50%左右, 钴的利用率低 ,抗过充电性能差点,击在添较加高标充题电电压下比容量迅 速 降低。另外,再加上钻资源匮乏,价格高的因素,因此 ,在很大 程度上减少了钴系锂离子 电池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 大型储藏 电源方面受到限制。
《锂离子电池》课件
![《锂离子电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6964b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1.png)
隔膜
隔膜
要求
位于正负极之间,起到隔离正负极并允许 锂离子通过的作用。
隔膜需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 好、孔径合适等特点。
功能
发展趋势
隔膜的性能对电池的安全性、内阻和循环 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开发新型隔膜材料以提高电池性能和安全 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03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性 能
充放电曲线
充放电曲线
容量与能量密度的影响因素
分析影响锂离子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的因素,如电极材料 、电解质等。
04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与维护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
过充
当电池充电过度时,正极材料会 释放出氧气,通过电解液与负极 发生反应,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和 压力升高,可能引发燃烧或爆炸
。
过放
过度放电会导致负极过渡金属锂 形成锂枝晶,刺穿隔膜,造成电 池短路,可能引发燃烧或爆炸。
温度过高
在高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内部 的化学反应速率会增加,可能导 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引发燃烧
或爆炸。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防护措施
01
02
03
安装保护电路
保护电路可以防止电池过 充和过放,避免电池内部 温度和压力升高。
使用安全材料
选用安全系数高的正负极 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材 料,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
控制使用温度
避免在高温环境下使用锂 离子电池,可以降低电池 内部温度升高的风险。
锂离子电池的保养与维护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电池的外观、电 压和电流等参数,及时发 现和处理问题。
控制充电次数
避免频繁充电和放电,按 照厂家推荐的充电次数进 行充电。
储存环境
锂离子电池应存放在干燥 、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 ,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 境。
《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PPT课件
![《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4c206f102de2bd960588f9.png)
电池的容量有额定容量和实际容量 之分。锂离子电池规定在常温、恒流 (1C)、恒压(4.2V)控制的充电条件下, 充电3h、再以0.2C放电至2.75V时,所 放出的电量为其额定容量。 电池的实际 容量是指电池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所放 出的实际电量,主要受放电倍率和温度 的影响(故严格来讲,电池容量应指明 充放电条件)。
自放电率
自放电率又称荷电保持能力,是指 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电池所储存的电 量在一定条件下的保持能力。主要受 电池的制造工艺、材料、储存条件等 因素的影响。是衡量电池性能的重要 参数。
充电效率和放电效率
充电效率是指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转化成电池所能储存的 化学能程度的量度。主要受电池工艺,配方及电池的工作环境温度影响, 一般环境温度越高,则充电效率要低。
Akshaya Padhi
LiFePO4
LiFePO4在自然界中是以磷酸锂铁矿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正交的橄榄石结构 (空间群为Pnma),如图所示。在LiFePO4中,氧原子以稍微扭曲的六方紧密堆 积方式排列。Fe与Li分别位于氧原子八面体中心位置,形成了FeO6和LiO6八面体 。P占据了氧原子四面体4c位置,形成了PO4四面体。在bc面上,相邻的FeO6八 面体共用一个氧原子,从而互相连接形成Z字形的FeO6层。在FeO6层之间,相邻 的LiO6八面体通过b方向上的两个氧原子连接,形成了与c轴平行的Li+的连续直 线链,这使得Li+可能形成二维扩散运动。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principle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y
锂离子电池性能参数指标
【可编辑全文】锂离子电池--ppt课件
![【可编辑全文】锂离子电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a7c00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7.png)
ppt课件
21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为了突破传统锂电池的储电瓶颈,研制一种能在 很小的储电单元内储存更多电力的全新铁碳储电 材料很有必要。但是此前这种材料的明显缺点是 充电周期不稳定,在电池多次充放电后储电能力 明显下降。
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手机、笔记 本电脑等现代数码产品中应用最广泛的 电池,但不可过充、过放(会损坏电池或 使之报废)。
因此,在电池上有保护元器件或保护电 路以防止昂贵的电池损坏。
ppt课件
16
主要优点
1)电压高 单体电池的工作电压高达 3.7~3.8V
2)比能量大 目前能达到的实际比能量 为555Wh/kg左右
锂离子电池
The Magic Batteries
ppt课件
1
目录
工作原理 主要结构 电池种类 主要优点 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方向
ppt课件
2
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是指以锂 离子嵌入化合物为正 极材料电池的总称。
以碳素材料为负极, 含锂的化合物为正极。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 过程,就是锂离子的 嵌入和脱嵌过程。
充电前
充电后
ppt课件
11
碳负极材料
碳材料是目前最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嵌锂碳材 料可用LixC6表示,当X=1时达到最高的理论嵌锂量,理 论比容量为372 mAh/g。石墨和中间相碳微球(MCMB) 是实际应用最广泛的两类碳材料。
石墨
碳微球
ppt课件
12
电解液
有机溶剂: 乙烯碳酸酯(EC) 丙烯碳酸酯(PC) 碳酸二甲酯(DMC) 碳酸二乙酯(DEC)
《锂离子电池材料》课件
![《锂离子电池材料》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627a2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d.png)
材料与电池性能的关系
正极材料的选择
• 优化容量和循环寿命 • 增强安全性能 • 提高充放电速率
负极材料的选择
• 增加负极容量 • 提高循环稳定性 • 抑制锂金属电解液反应
电解质的选择
• 提供良好的离子传输 • 保障电池安全性 • 优化电池充放电性能
常见锂离子电池材料介绍
正极材料 - 钴酸锂
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工具等领 域的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 和较好的循环寿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负极材料 - 石墨
常用的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导 电性和循环性能。
电解质 - 聚合物电解质
新型电解质材料,具有较高的离 子传导性、可弯曲性和耐高温性 能。
结语
1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应用前景
锂离子电池材料在电动汽车、可穿戴设备和储能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未来材料研究方向
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合成方法、表面改性和界面工程,以提高电池性能。
《锂离子电池材料》PPT 课件
欢迎来到《锂离子电池材料》PPT课件。本课程将为您介绍锂离子电池及其关 键材料,探讨材料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材料。让 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
简介
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
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和基本运作方式。
材料与电池性能的关系
深入探讨材料在锂离子电池 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材料对 电池性能的影响。
常见锂离子电池材料介 绍
介绍目前广泛使用的正极材 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
1 正极材料接受电子
正极材料接受电子并将其嵌入晶格中,储存 能量。
2 负极材料释放电子
负极材料释放电子,在电解质中形成离子。
3 电解质传递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造石墨是将易石墨化碳在惰性气氛中高温(即2000℃以 上)石墨化处理得到,其中最重要的是石墨化中间相碳微 球(即MCMB)。 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即MCMB)其直径在5-40微米之间, 呈球形片层结构且表面光滑,该结构有利于实现紧密堆积, 且可使锂离子可以在球的各个方向插入和脱出。
23
第二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6
第一节:锂离子电池概述
3.1.3 电池特点
与其他种类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开 路电压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自 放电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输出电压高
能量密度高
安全,循环性好
锂离子电池 优点
自放电率小 快速充放电 充电效率高
无环境污染,绿色电池
7
第一节:锂离子电池概述
锂离子电池与其他电池性能比较
3.2.2 几种常见的负极材料
• • • • • • • •
金属锂 锂合金与合金类氧化物 石墨与石墨层间化合物 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Li4Ti5O12负极材料 过渡金属锂氮化物负极材料 热解碳负极材料
3.2.3 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
• 合金负极 • 硅基负极材料
15
第二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3
第一节:锂离子电池概述
3.1.1 发展历程
1970年代 埃克森的M.S.Whittingham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 为负极材料,制成首个锂电池。 1982年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 R.R.Agarwal和J.R.Selman发现锂离子具有嵌入石墨的特性,此过程是快速 的,并且可逆。与此同时,采用金属锂制成的锂电池,其安全隐患备受关注, 因此人们尝试利用锂离子嵌入石墨的特性制作充电电池。首个可用的锂离子 石墨电极由贝尔实验室试制成功。 1983年 M.Thackeray、J.Goodenough等人发现锰尖晶石是优良的正极材料, 具有低价、稳定和优良的导电、导锂性能。其分解温度高,且氧化性远低于 钴酸锂,即使出现短路、过充电,也能够避免了燃烧、爆炸的危险。 1989年 A.Manthiram和J.Goodenough发现采用聚合阴离子的正极将产生更 高的电压。 1991年 索尼公司发布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随后,锂离子电池革新了消费 电子产品的面貌。此类以钴酸锂作为正极材料的电池,至今仍是便携电子器 件的主要电源。 1996年 Padhi和Goodenough发现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盐,如磷酸铁锂 (LiFePO4),比传统的正极材料更具安全性,尤其耐高温,耐过充电性能远 超过传统锂离子电池材料。因此已成为当前主流的大电流放电的动力锂电池 4 的正极材料。
5
3.1.2 工作原理
第一节:锂离子电池概述
电极反应方程式: Cathode(正极): LiMeO2 - xe- → Li1-xMeO2 + xLi+ Anode(负极) : 6C + xLi+ + xe- → C6Lix 电池总反应 :LiMeO2 + 6C → C6Lix + Li1-xMeO2
18
第二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2、 锂合金与合金类氧化物
锂可以和多种金属形成合金。由于锂合金的形成反应通 常是可逆的,因此能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理论上都能够作为 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金属材料 有Si、Sn、Sb、Ge、Pb、Bi等,尤其是Sn和Si是最具有代表 性的。
金属类电极材料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与电解液的 相容性较好,这是相对于碳负极材料的突出优点。但它直接 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着致命的弱点,因为锂反复的嵌 入脱出会导致这类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较大的体积变化,致 使电极逐渐粉化失效,使电池循环性能较差。
活泼,能与很多无机物和有机物反应,在锂电池中,锂 电极与非水有机电解质容易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钝化 膜(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使金属锂在电解质中 稳定存在,这是锂电池得以商品化的基础。
缺点:对于二次锂电池,充电时锂将重新回到负极,
新沉积的锂的表面由于没有钝化膜保护,将与电解质反 应并被反应产物包覆,与负极失去电接触;其次金属锂 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易产生锂枝晶,若枝晶从极板脱落, 则脱落后与极板的电接触断开,不能用于充放电反应,导 致电池容量降低;若枝晶逐渐生长,则会刺穿隔膜延伸至 正极导致内部短路,引起火灾或爆炸。
圆柱型的外观与内部结构如图所示,通常正负极与隔膜被绕卷到负极柱上, 再装入圆柱型钢壳,然后注入电解液,封口,最后产品得以成型。下图中 还包括正温度系数端子(PTC)和安全阀(Safety Vent)等安全部件。 11
第一节:锂离子电池概述 方型锂离子电池(Prismatic Li-ion Battery)
锂离子电池材料比重
各成分标准化比例 其他, 25%
正极材料, 40%
分类 实际百分 比(%) 40-46 5-15 5-11 10-14 18-36
10
隔膜, 12% 电解液, 8%
负极材料, 15%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电解液 隔膜 其他
第一节:锂离子电池概述
常见锂离子电池结构
圆柱型锂离子电池(Cylindrical Li-ion Battery)
13
第一节:锂离子电池概述
薄膜锂离子电池(Thin Film Li-ion Battery )
薄膜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最新领域, 其厚度可达毫米甚 至微米级,常用于银行防盗跟踪系统、电子防盗保护、微型气体传 感器、微型库仑计等微型电子设备
14
第二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3.2.1 负极材料的要求
200-300 2 高 5%
5002000
3.6 非常低 10%
300-500 3.6 低 ~10%
8
第一节:锂离子电池概述
3.1.4 结构组成
简单的讲,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主要包括正 极、负极、电解质、隔膜与外壳材料5个部 分。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
正极材料
负:锂离子电池概述
19
第二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解决粉化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
一是采用纳米化。纳米合金复合材料在充放电过 程中绝对体积变化较小,电极结构有较高的稳定性。 同时纳米材料的比面积很大,且存在大量的晶界,这 有利于改善电极反应的动力学性能;
二是制备活性/非活性复合合金体系。其中活性 物质与锂反应,提供电池容量,而惰性基体物质维持 结构稳定,保证电池循环寿命。为了获得更好结果,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中往往是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考 虑,效果更为明显。
16
负 极 材 料 的 要 求
第二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3.2.2 几种常见的负极材料
金属锂 石墨与石墨层间化合物 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
锂合金与合金 类氧化物
负极材料
过渡金属锂氮化物
过渡金属氧化物
热解碳
Li4Ti5O12负极材料
17
第二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金属锂
优点:金属锂是比容量最高的负极材料。金属锂异常
在正极中(以LiCoO2 为例),Li+和Co3+各自位于立 方紧密堆积氧层中交替的八面体位臵。 充电时,锂离子从八面体位臵发生脱落,释放一个电 子,Co3+氧化为Co2+;放电时,锂离子嵌入到八面体位臵, 得到一个电子,Co2+还原为Co3+。 在负极中,当锂插入到石墨的墨片分子平面上,与锂 离子之间发生一定的静电作用,因此实际大小比在正极中要 大。
25
第二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钛酸锂
容量高,充放电体积变 化小,能够提高电池的 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 可以快速、多循环充放 电。
钛酸锂的SEM图
钛酸锂的倍率充放电曲线图
26
第二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7、 过渡金属锂氮化物负极材料
含锂过渡金属氮化物是在氮化锂Li3N 这种高离子 导体材料( 电导率为10-2/ cm) 研究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也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和过渡金属价态可变性, 在结构上可分为反CaF2 型和Li3N 型两种, 最具代表 性的材料分别为Li7MnN4和Li3-xCoxN 等。 Li7MnN4比容量比较低, 约为200mAh/ g, 但循环性 能良好, 充放电电压平坦, 没有不可逆容量。 Li3-xCoxN比容量高, 可达到900mAh/ g, 没有不可 逆容量, 充放电平均电压为0.6V 左右 氮化物材料的主要缺点是不稳定、对湿度敏感, 循环性能不是特别理想。
3.2.1 负极材料的要求
◆锂离子在负极基体中的插入氧化还原电位 尽可能低,接近金属锂的电位,使电池的输 出电压高; ◆在基体中大量的锂可以插入和脱插以得到 高的容量密度; ◆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主体结构稳定, 确保良好的循环性; ◆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减少极化; ◆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与电解 质生成良好的SEI膜,在SEI膜形成后不与电 解质等发生反应; ◆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 便于快速充放电; ◆价格便宜,无污染;
方型锂离子电池外观与内部结构如图所示,其主要部件与圆柱型锂离子电池 类似,主要也是由正负极和电解质,以及外壳等部件组成。通常电解质为液 态时,使用钢壳;若使用聚合物电解质,则可以使用铝塑包装材料。
12
第一节:锂离子电池概述 纽扣锂离子电池(Coin Li-ion Battery)
除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和方型锂离子电池外,还有纽扣锂离子电池(Coin Li-ion Battery),这种电池结构简单,通常用于科研测试。
5、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优点: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具有很高的理 论容量和良好的安全性能被认为是很有应 用前景的新型负极材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