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质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电子课文●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人们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

我们可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①;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②。

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一)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如青藏高原);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二)地幔这一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做中间层。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5千米~70千米以下到2 900千米。

这一层也能传播横波,所以仍是固态。

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由上而下,其中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从莫霍界面到1000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千米~250至40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下1000千米~2900千米深处,叫做下地幔。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状态可能为固体。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第4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构造(简要介绍)

第4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构造(简要介绍)

中生代中期的生物面貌
(4)新生代( 0.7 - 0亿年前)
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是最新的地质时期。生物发展 逐渐接近现代生物特征,所以取名新生代。陆生动物以大量 出现哺乳类为特征。植物以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第三纪之 后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喜 马拉雅山系和美州西海岸的海岸山脉及安底斯山脉等年轻而 高大的山脉,形成了现今的海洋和大陆分布格局。
地壳的构造运动生物发生和演变的特征都会记录在不同时期的岩石之中生物发生和演变的特征都会记录在不同时期的岩石之中运用现代地质学知识通过比较和推理可恢复地球的运用现代地质学知识通过比较和推理可恢复地球的特别是地壳的演化历史过程
第4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构造
• 4.1 地质年代 • 4.2地质构造 • 4.3 地质构造对建设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及设防原 则 • 4.4 地质图及其阅读
4.2.2 地质年代表 有了划分相对年代,绝对年龄的原则,就可以按年 代的顺序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按照年代顺序排列, 用来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称 为地质年代表。其内容主要包括各个地质年代单位及其开 始和延续的年龄。 (1)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学家根据地壳的几次大的构造变动和生物演变 的阶段性,把地质历史分为宙、代、纪、世称为地质年代 单位。对于特定地质年代内所形成的岩石体,称为时间地 层单位。时间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 (2)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在1756年提出,现代地质年代表在19世 纪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和充实。
各种褶皱构造
2、褶曲 1)褶曲的基本形式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老,而外侧岩层较新, 称为背斜。其在地面的出露特征是从中心到两侧岩层从老到新对称重 复出现。
褶皱构造:褶皱“一词表明了原来平坦的岩层,受构造运动力的作用形成褶曲。岩层褶皱 后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都已发生改变,但其连续性未受到破坏。构造运动是导致褶皱存 在的直接原因。 褶皱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 ,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 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

地学基础(4)

地学基础(4)

猪背岭 岩层倾角> 40°
单面山的特征
山脊沿着岩层走向延伸;
顶层由抗蚀性较强的岩石 组成,经风化剥蚀后,常 呈尖棱状或锯齿状山脊;
两坡明显不对称。
猪背岭的特征
倾斜岩层的倾角超过300; 山脊的方向与岩层走向一 致; 两侧山坡的坡度和坡长大致 相等,形状上较为对称; 倾向坡的坡向与岩层的倾向 一致; 山脊处的岩石不易风化,两 侧较易风化。
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是两套地层产状平 行而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缺失了某些地层。这种 接触关系反映曾经发生过显著的均衡的升降运动。
不整合(又叫角度不整合)是两套地层的产状既不 平行、地层时代也不连续的接触关系,其间有地层 缺失。这种接触关系反映了曾经发生过显著的水平 运动和差异性升降运动。
第二节 地质构造
承受构造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构造运动的力的 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岩层变形的阶段
弹性变形阶段 柔性变形阶段 断裂变形阶段
一、岩层产状
露头 暴露在地表的岩石。
岩层产状 岩层的空间位置及其排列状况。 岩层的空间位置取决于岩层面的走向、倾 向、倾角以及岩层的厚度。
1、岩层的产状要素
B A B CBA
B C
B A
③浑圆形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
其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3/1 。
◆若核部为老岩层,翼部为较新岩层,岩层 自中心向四周倾斜的浑圆形构造,就称之为 穹隆构造;
◆构造盆地;
指核部为新岩层,翼部为较老岩层,岩 层 自四周向中心倾斜的浑圆形构造。
3、褶曲的野外识别
(四)断裂构造
◆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 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断裂。 ◆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 断层。 ◆岩块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称为节理。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β-岩层走向线与视倾向线;γ-视倾角,BF--夹角
2、岩层的基本特征
1)水平岩层 岩层层面保持水平状态,即同一岩层面上的海 拔高度基本相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的特征: a、在地层层序没有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
岩层叠覆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b、水平岩层的厚度是该岩层顶面标高与底面标高之差。 c、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 d、水平岩层露头的水平宽度(即岩层上、下层面上的出













通 组
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
砂 岩
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构造
构 造 节 理
南 京 东 郊 湖 山 地 区
三 叠 系 下 青 龙 组 石 灰 岩
节理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1)张节理 是在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节理。 (2)剪节理 是在剪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节理。
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布不均 匀,即使局部地段发育较多 也很少密集成带。
剪节理特点 ①产状稳定,在平面和剖面上都呈直线延伸;规模较大,沿走向
和倾向常延伸较远。 ②节理平直而光滑,常具擦痕、镜面等构造现象;节理两壁之间
往往比较紧闭。 ③发育在砾岩中或含砾的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把砾石切穿并发生
微小的错移,可以借助这种错确定岩石被剪切的方向。 ④一般剪切理发育较密集,相邻两节理之间的距离较小,常具有
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是随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变化 而变化的。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
2)倾斜岩层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改变了原始的水平状态并发生倾
斜,称为倾斜岩层。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 构造与地貌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 构造与地貌
其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3/1 。
◆若核部为老岩层,翼部为较新岩层,岩层 自中心向四周倾斜的浑圆形构造,就称之为 穹隆构造;


顺地貌——背斜山**
顺地貌——向斜谷
庐山王家坡
向斜山
逆地貌**
背 斜 谷
◆构造盆地;
指核部为新岩层,翼部为较老岩层,岩层 自四周向中心倾斜的浑圆形构造。

第四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 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 动,也叫 “ 构造运动 ” 。
★构造运动按发生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以前(约3百万年前); ◆新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 ——五六千年前至现在。
二、地质构造与土壤改良的关系
• 通常某些低产土壤,如沼泽地、盐碱土 等大多数与地质基础属构造盆地有关。 必须了解盆的地质构造特点,才能采取 相应措施以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 改良沼泽地,引水进行灌溉,减少土壤 含盐量以改良盐碱土。
三、地质构造与农田水利工程的 关系
• 在山区的农田基本建设中,常需进行修筑梯田, 引水上山,作坝蓄水等农田水利工程,它们与地 质构造的关系密切。
④平卧褶曲(横卧褶曲):轴面水平或近乎 水平,两翼岩层也近乎水平。一翼岩层正常, 另一翼发生倒转。
倒转褶曲
台湾
◆按平面形态,褶曲可分为三类
①短轴褶曲:其平面呈长圆状,长/宽 约 3/1 ~ 10/1 之间;
②线状褶曲
其平面呈长条状,长/宽一般>10/1 ;
B A B CBA
B C
B A
③浑圆形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巨观结构和微观构造,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的断裂、抬升、沉降、变形等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硬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它处于下面的地幔和上面的地表之间,分为陆壳和海壳两个部分。

由于地幔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力量作用,地壳会发生各种形态和构造的变化。

这些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地壳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构造性地壳运动和表现性地壳运动。

构造性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内部产生构造的变化,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

表现性地壳运动是指地壳表面的变化,比如河流的冲刷、沉积、侵蚀等。

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有三个:岩浆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和地壳内部的应力。

岩浆的运动是指地幔中的岩浆通过裂隙和断层进入地壳,形成火山和地热现象。

板块的运动是指地球表层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之间通过构造和断层相互移动。

地壳内部的应力是指由于板块的运动和地幔的岩浆运动,地壳内部的岩石受到应力作用而产生断裂、抬升、沉降、变形等现象。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对地球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壳运动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形。

比如,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中两块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造成的。

其次,地壳运动也可以改变地壳内部的构造。

通过地震的研究可以发现地壳的断裂和变形情况,进而推测地壳内部的构造。

最后,地壳运动也能够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比如,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灰尘,导致气候的变化和生态的破坏。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内部结构,为预测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提供依据,促进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也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深入探索地球的奥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某区域地质简图为载体,考查背斜、向斜的特点及 岩层的新老关系,主要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答案 (1)A (2)A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背斜、向斜的判断及形成的构造地貌 地理工作者通过钻探对M岩层(沉积岩)进行研究。下图示意钻探区地形及 获得的钻探数据,下图中数据包括M岩层底面的海拔和埋藏深度。据此完 成第1~3题。
断层位 移方向
形成的地貌
以水平方 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 图示
向为主
断层位 移方向
形成的地貌
岩层运 以垂直方 动方向 一侧岩体相对 上升 向为主 地表 常成为 块状山 或高地
形态
另一侧岩体相对下降 常形成 谷地 或低地
举例 华山 、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方法
图示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未侵蚀 常形成山岭
地貌
常形成谷地或盆 断层相对上升的

一侧,常成为块状
侵蚀后 背斜顶部受张力产 向斜槽部受挤压, 山或高地;相对下
构造 地貌
生裂隙,常被侵蚀成 不易被侵蚀,常形 沉的一侧,常形成
地貌
谷地
成山岭
谷地或低地;沿断
层线常发育成沟
图示
谷、河流,有时形
成泉、湖泊
B.东谷为背斜侵蚀形成
C.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单面山
D.七里冲属于断裂下陷形成谷地
答案 4.C 5.C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五老峰为断块山,悬崖壁立,相对高度大;峰丛 林立为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山峰如尖角,岭脊如刀刃,为冰川地貌的特点;庐 山在长江以南,图示长江在庐山左侧即北侧,不能确定五老峰的东西坡度特 点。第5题,虎背岭处为断层;东谷为向斜;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单面山;七里 冲属于向斜谷地。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溺谷,我国海河也有一段河道伸入渤海7000m. 此外,有时在海面以下发现有被淹没的三角洲、 阶地以及建筑物等.
河流阶地。
2.古环境
珊瑚是生长于温暖浅海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 70m。有些珊瑚礁沉没于海下达几百米。我 国台湾高雄附近,在距今海面200—350m高 的地方发现有下更新统的珊瑚灰岩。
3. 测量数据
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测量、天文 测量等手段,即定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 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1953年甘肃省山丹县城与十里铺之间,测 得一条基线全长1188.931m,1954年地震后 缩短了7.7cm。
4. 考古
1749年意大利人从火山 灰中将一古镇废墟挖 掘出来。在城镇废墟 中耸立着三根高12m 的大理石柱,每根石 柱上均保留着相同的 地质遗迹:
如何解释在几百米深的浅海中堆积了上 千上万米厚的地层呢?
2. 岩相分析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 合特征称为岩相。岩相一般分为海相、陆 相和海陆过渡相(如三角洲相)三类。
同一岩层的横向(水平方向)岩相变化, 反映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的差 异.可以重塑古地理环境.
一地区岩层的垂直层面方向岩相变化,反 映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改变.环境 巨变多与地壳运动有关.
5.7m未被海水淹没过 遭受风化,不甚光滑
有海生动物蛀孔 2.7米 火山灰掩没 3.6米
柱面光滑
考证得知:这个城镇建于公元前105年的古罗马 时代.公元75年维苏维火山喷发将其部分掩没. 石柱在13世纪下沉到海面以下6.3m;17世纪开 始上升。18世纪中期升出海面,以后又下降, 1826年石柱被淹没了0.3m,1954年被淹2.5m。
4
2
4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能量大的海浪,先将沙滩的沙子搬运到海平面以 上较安静的区域,然后对海岸线的基岩发生侵蚀 作用,形成浪蚀阶地
22、古地理构造的演化
23、晶形的变换
24、阿尔卑斯山罗纳冰川的消融
25、垂直侵蚀和V字型侵蚀
26、一组应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在不同部位发 生纯剪切和简单剪切
27、长石三角图长石类质同象替代很发育, 化学组成常用Orx,Aby,Anz(x+y+z=100) 表示。Or、Ab和An分别代表 KAlSi3O8、NaAlSi3O8和CaAl2Si2O8 3种组分。 也就是Or-钾长石,Ab-钠长石,An-钙长石
18、加拿大冰盖的扩大和消融对海平面的影响 加拿大冰盖的变化对南极洲冰盖的影响
• 加拿大冰盖的变化对北美附近的海平面的 影响
• 细节展示
19、冰川消融对旧金山湾的影响
20、冰川消融对波斯湾的影响
21、能量不同的波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
能量小的海浪,搬运海岸线附近沙滩的沙子,沙 滩对波浪具有缓冲作用,可以对海岸线起到一定 的保护。
28、晶体的对称要素 对称面
旋转反伸轴
对称中心
对称轴
29、晶形结构的旋转
30、等大球体的六方最紧密堆积
31、不同方向晶体生长差异对晶形的影响 左边v1=v2,右边v1>v2
32、晶体单元格的推导过程
1、大洋中脊的形成
2、晶洞的形成
3、石油沿背斜发生的运移和聚集,形成油藏
4、石油沿断层发生泄漏
5、地层受力发生弯曲、断裂、沉降、沉积等过 程
5、地层受力发生弯曲、断裂、沉降、沉积 等过程
7、河流的沉积作用
8、地层发生伸展和旋转 伴随着地幔上涌, 频繁的火山活动, 而后接受沉积。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知识梳理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知识梳理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总结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注意:地壳物质循环的多种变式图解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1、山地的类型2、地质构造(1)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2)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常见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方式,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其判断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工程地质学——第4 章、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学——第4 章、地质构造

95第4章地质构造4.1概述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外部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地质构造。

这种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结构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不仅改变着地表形态,同时,也改变着岩层的原始产状,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质构造现象。

事实证明,自地球形成以来,整个地壳一直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但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速度、幅度、范围和方向,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不相同的。

如地壳的上升或下降,挤压或拉伸运动是极其缓慢的,而地震却是十分剧烈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岩层产状、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上的表现、褶皱构造、节理构造与玫瑰花图、断层、识读地质图等方面内容。

学完本章后应掌握以下内容:(1)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2)岩层产状及产状要素的含义以及岩层产状的测定和表示方法;(3)岩层间各种接触关系的类型及特征;(4)地质图的含义、类型以及各种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5)中国大地构造特点;(6)地质构造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评价内容。

学习中应注意回答以下问题:(1)地壳运动的类型有哪些?主要形成哪些地质构造?(2)什么叫岩层产状?产状三要素是什么?岩层产状是如何测定和表示的?(3)什么叫褶皱?什么叫褶曲?褶曲的要素及基本形态有哪些?如何识别褶曲并判断其类型?(4)什么是节理?节理如何分类?如何进行节理的统计调查?节理玫瑰花图的含义?如何绘制节理玫瑰花图?(5)什么叫断层?断层的要素和基本类型有哪些?如何识别断层?(6)什么是地质图?地质图的基本类型有哪些?(7)各种地质现象或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中的表现形式如何?怎样阅读地质图?4.2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地壳在地质历史中,受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不停地运动和演变。

地壳运动的结果,形成地壳表面各种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态,因此,又把地壳运动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基本类型有两种:升降运动(vertical movement)和水平运动(horizontal movement)。

新高考地理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新高考地理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考点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拓展提升】图尔卡纳湖(下图)位于肯尼亚北部,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

甲地是一处全年都能提供发电条件的“风洞”,风能资源丰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尔卡纳湖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火山口湖B.盐度南高北低C.深度北深南浅D.盐度逐年降低2.甲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①狭管效应显著①距离冬季风源地近①常年受东北信风控制①湖陆风显著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B 2.C【解析】1.由材料可知,图尔卡纳湖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属于断陷构造湖,A错误;湖泊北部由唯一的长年支流奥莫河注入湖泊,淡水注入,湖无出口,因此,盐度南高北低,B正确;北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沉积,湖泊深度北浅南深,C错误;属于内陆湖,盐分不断累积,盐度逐年增大,D错误。

故选B。

2.甲地两侧等高线密集,甲地等高线稀疏,位于两山地之间,狭管效应显著,①正确;位于赤道附近,没有冬季风影响,①错误;湖泊位于东非高原,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封闭,湖盆除北部外,气候炎热干旱,东北信风影响不到,①错误;湖泊水面狭窄,湖泊东西两岸湖盆宽阔,湖陆风显著,风能资源丰富,①正确。

故选C。

阿塔巴斯卡瀑布位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阿塔巴斯卡河上。

每年夏季有大量的冰雪融水注入阿塔巴斯卡河。

经过上万年的冲刷,河床上的石英砂岩被水流切割出25米深的峡谷,塑造出壮丽的瀑布奇观。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概念地壳自形成以来,各个部分和各个质点都是运动着的,并促使地壳的构造不断变化和发展。

这种由内力作用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控制地表海陆分布的轮廓,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改变着岩层的原始产状,并形成各种各样的构造形态,因此,地壳中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地壳内部物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

有些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例如地震;但更多的是不被感受到的,因为这些运动进行的极其缓慢,例如,喜马拉雅山是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列山脉,但是在四、五千万年前的始新世中期,这里还是一片海洋。

大约在一千二百万年前,现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地区,当时高程约一千米。

据大地水准测量,现在仍以每年3.3~12.7毫米的速度不断上升。

可见,地壳运动的速度虽很慢,但由于经历长期的活动,地壳运动对地壳变形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甚至引起剧烈的海陆变迁。

2.构造运动的划分构造运动根据其发生的时间、特点和研究方法分两类:发生在晚第三纪以前各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叫老构造运动。

发生在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

人类历史(四、五千年)到现在的新构造运动,也叫现代构造运动。

老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不同。

老构造运动主要研究地层的变形与错位;而新构造运动由于时间较短,地层变形不连续或不显著,所以主要研究地貌的变化(当然,新构造有时也表现为地层的变形和断裂等);至于现代构造运动则可以用考古法、历史法,甚至必须用仪器进行定量现测才能察觉。

** 近代地壳运动例子对于现代地壳运动,常采有大地测量和天文测量方法,即定期观测一点(线)的高程和经纬的变化,以测出地壳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美国西部一条著名的圣安得列斯断层,是在1.5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时形成的,根据断层两侧同一岩层对比,平均每年位移3.2毫米。

《地质构造》PPT课件PPT精品文档102页

《地质构造》PPT课件PPT精品文档102页
6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7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侵入与沉积接触
8
第三节 地质构造
水平岩层 (horizontal stratum)
水平构造的地貌景观(阶梯 状陡崖)
9
倾斜岩层(tilted stratum)
单斜构造的力学成因
图 4-6 褶曲要素示意图
15
褶皱构造基本形态:
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核部老,两翼新。 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
16
褶皱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
直立
倾斜
倒转
平卧
17
按枢纽产状分:
水平
倾伏
18
按褶曲长短轴的比例分:
图 4-10 穹隆和构造盆地 (a)穹隆;(b)构造盆地
62
断层破碎带及构造岩
牵引构造及伴生节理
第四章 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壳运动 第二节 地质年代 第三节 地质构造 第四节 活断层 第五节 地质图
1
第一节 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造陆) 水平运动(造山)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示意图
2
第二节 地质年代
•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
用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 •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层序、古生物、岩性对比、 地层接触关系测定。适用于沉积岩地区。
原生裂隙: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裂隙。 次生裂隙:包括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等。 构造裂隙: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裂隙。
分为张裂隙和剪裂隙。
31
玄武岩的六边形柱状节理

《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地质作用

③流体压力(fluid pressure)
在地下深处,全部负荷压力都传递给流 体,这时负荷压力与流体压力相等。
流体压力是H2O、CO2、O2等挥发性流体 占据岩石粒间孔隙而产生的。
在地壳浅处,岩层裂隙发育,并与地表 沟通,这时流体压力小于负荷压力。只有在 岩浆侵入体周围,岩浆结晶时析出大量流体, 才可能出现流体压力大于负荷压力的状况。
出现高温的地区:侵入岩体的周围;断 裂带附近;地壳深处的放射热和地热区;现 代的岛弧和大洋中脊等地区。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vs. Depth
Fig. 8.1
2、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
②压力(pressure)
压力类型:静压力、定向压力(应 力)及流体压力三种。
压力作用:可以使重结晶矿物产生 定向排列,而形成变质岩特有的片理构 造。
静压力(static pressure)
静压力是上覆地层引起的负荷压力。 它具有均压性(围压性)。
根据岩石的平均比重,深度增加1km,压 力要增加275—300巴(1个大气压约等于1巴)。 变质作用的最低负荷压力是1—2千巴。大约在 4-7km深处。估计变质作用的最大深度为35km, 最大负荷压力为1万巴。
熔岩被:规模大,厚度大而稳定, 成份主要为基性的玄武岩浆。分布面积 可达1000km2,
如张家口北部汉诺坝一带的第三纪 岩被;峨眉山二叠纪玄武岩被分布面积 >1000km2
熔岩流
四、岩浆作用的时空规律
1、火山作用的时空规律
古生代以前,地壳形成的早期,主要出现 熔透式的火山喷发;
古生代以来主要表现为裂隙式喷发;
•岩浆成分: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其中
SiO2的含量在8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 Ai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 60%。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 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量不超过5%。此外,岩 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 CO2、H2 S、F、Cl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拔 348m,长 3km,周长 8.5km
号称世界第一大石
Uluru岩
角度不整合
◆岩层特征的变化
夹 层
尖灭
互 层 透镜体
武夷山
丹霞地貌
赤壁
湖北
五彩湾
火焰山
新疆吐鲁番
大峡谷
方山
桌山
南非开普敦
单斜岩层
中 岳 ﹃ 河 南 嵩 山 ﹄
单面山,台湾东海岸
五老峰
顺向坡
逆 向 坡
含鄱口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 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 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 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 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 陷和海陆变迁。
(二)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
★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确定
主要依据地壳运动过程中所遗留下来 的地质记录,包括地层剖面中的岩相变化、 岩层厚度、以及岩层的接触关系等等。
3、岩层接触关系分析法:
地壳下降引起沉积,上升则导致剥蚀,所 遗留在岩层中的各种接触关系,是分析和阐明 地壳运动的证据。
①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 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 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 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 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褶曲的基本类型是背斜褶曲(背斜构造) 与向斜褶曲(向斜构造)。 ◇顺地貌: 背斜成山,向斜为谷 ◇逆地貌: 背斜为谷,向斜成山


新 老


◆按轴面及两翼产状,褶曲可分为四类
①直立褶曲(对称褶曲):轴面直立,两翼 倾向相反、对称 ,翼角大致相等;
②倾斜褶曲(不对称褶曲):轴面倾斜,两 翼倾向相反 ,翼角不等;
A Ca质 粗
A点环境的变化: 浅海→滨海→海岸 细
沉 积 旋 回 沉 积 旋 回 砂 岩 页 岩 石灰岩 页 岩 砂 岩
粗 细 粗 海退 海侵
天津蓟县一带震旦亚界 浅海相岩层厚度近10000米
天津蓟县
经受变质作用
科罗拉多大峡谷
大峡谷的水平岩层
▲平行不整合
砂岩 不整合面 石灰岩
澳洲 ULURU 岩 原名:Ayers 艾尔斯岩
第四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 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 动,也叫 “ 构造运动 ” 。 ★构造运动按发生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以前(约3百万年前); ◆新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 ——五六千年前至现在。
②不整合接触:
地壳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 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又称为 “ 假整合 ” ,不 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 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 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 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 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 变化。
浙江
猴子观海
花岗岩节理
张 家 界
砂岩节理
石灰 岩节 理
云南路南石林
美 国 圣 安 德 烈 斯 断 层
三藩市

圣 安 德 烈 斯 平 移 断 层

洛杉矶
断层谷——重庆天坑地缝
华山正断层
华 山 长 空 栈 道
太 行 绝 壁
壁挂公路
庐 山 三 叠 泉
庐山瀑布
地堑裂谷
坦 噶 尼 喀 湖
③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 中一翼岩层形成倒转(老岩层在上,新岩层 在下),两翼相等或不等;
④平卧褶曲(横卧褶曲):轴面水平或近乎 水平,两翼岩层也近乎水平。一翼岩层正常, 另一翼发生倒转。
◆按平面形态,褶曲可分为三类
①短轴褶曲:其平面呈长圆状,长/宽 约 3/1 ~ 10/1 之间;
东非大裂谷 ( 6500KM )中段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贝加尔湖
深达 1620m, 世界第一深。
莱茵河
庐山立体图
市九 江



天山
太行山
太行山麓
贺兰山
东方金字塔
党项人的西夏王陵
结束
2、厚度分析法:
通过厚度分析法,可以获得 地壳升降幅度的定量结论。
沉积物的厚度主要决定于地壳的 下降幅度。如果海底稳定,则沉积物 厚度不会超过海水深度;如果海底不 断上升,则沉积物厚度必然小于海水 深度;当海底缓慢下降时,可形成巨 厚的沉积物,如天津蓟县一带震旦亚 界浅海相岩层厚度近10000米。
◆地堑
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 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 ——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
◆地垒
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 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 ——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
喜马拉雅山
珠穆朗玛峰
阿尔卑斯山
安第斯山
亚马孙平原
青藏高原
②线状褶曲
其平面呈长条状,长/宽一般>10/1 ;
B
A
B C BA
B
C
B
A
③浑圆形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
其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3/1 。
◆若核部为老岩层,翼部为较新岩层,岩层 自中心向四周倾斜的浑圆形构造,就称之为 穹隆构造;


◆构造盆地;
指核部为新岩层,翼部为较老岩层,岩层 自四周向中心倾斜的浑圆形构造。
直立岩层
澳洲 Uluru 岩,在四亿年前发生褶皱和 断裂,一亿年前出露,倾角最大 > 85°
褶皱1
褶皱2
顺地貌——背斜山
背斜构造
顺地貌——向斜谷
庐山王家坡
逆地貌
向斜山 背 斜 谷
直 立 褶 曲
罗布泊
仙人洞
庐 山
倾伏褶曲
倒转褶曲
台湾
穹 隆 山 地
海拔1296m
玄 武 岩 柱 状 节 理
四川盆地
◆沉积相分类
陆 相 河流相、湖沼相 冰川相、沙漠相
海 陆 过渡相
海相
三角洲相、泻 湖相、港湾相
滨海相、浅海相、 次深海相、深海相
海侵 海岸 滨海 浅海
A 砂质 海 侵 层 位 石灰岩 页 岩 砂 岩 细
泥质
Ca质
A点环境的变化: 海岸→滨海→浅海

海退
海岸 滨海 浅海
砂质
泥质
海 退 层 位 砂 岩 页 岩 石灰岩
◆岩层的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 空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210°
120° 倾角
35°
S E 120 可标记为: ,SW210°,∠35° o NW 300
(一)水平构造
◆是指层面水平或基本水平 ( 倾角 < 5°)的岩层。 典型的水平岩层没有 走向和倾向,倾角为 0°。 水平构造常见于构造 运动相对微弱的地区, 沉 积岩层得以保持水平状态。
(二)倾斜构造 ◆指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 一定夹角( 5°~ 85°)的岩层。 倾斜方向一致、倾角相当的一系列 岩层称为单斜岩层(单斜构造)。单斜 岩层可以是褶皱或断层构造的一部分。
顺向坡 逆 向 坡 顺向坡 逆 向 坡
单面山 岩层倾角 < 40°
猪背岭 岩层倾角> 40°
(三)褶皱构造
◆ 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的产状
◆岩层 —— 具有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 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近似的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 岩层包括了沉积岩、以及由沉积岩经过 轻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同一岩性的岩层中夹有其它岩性的薄层 称为夹层;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在垂直 方向上多次重复交互,而且厚度相近的称为 互层。
1、沉积岩相分析法:
岩相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 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沉积相的分类
◆海侵(浸)层位与海退层位
▲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 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 为 “ 海侵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 “ 海 侵层位 ” 。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 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 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 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海退层位
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 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 称为 “ 海退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 “ 海退层位 ” 。 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 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 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 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沉积旋回 海侵层位是在地壳下降条件下形成 的,而海退层位是在地壳上升条件下形 成的。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 在垂直剖面上构成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变化,表明该地区 的地壳曾经历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 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 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 会出现沉积间断。
◆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的现象,但仍基本保持其连续完整性。 ◆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 岩层的一个弯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褶曲的组合称为褶皱。
1 . 褶曲形态要素
◆核:B ◆翼:EF、EG ◆轴:BC ◆轴面:ABCD
D
◆枢纽:EC ◆倾伏端:C
A E
C
F
B
G
2、常见褶曲类型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 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 上。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 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