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一、什么是认知
(一)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1967)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获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李德(S. K. Read)根据上述定义进一步指出,“认知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活动,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言语、问题解决、认知的自我监控等。
”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二)对人的认知活动的理解
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系统
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
1)定义: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或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同时把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做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对信息的加工也经过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实质: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3)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解释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信息加工模型---纽韦尔和西蒙(A. Newell & H. A. Simon,1972)在《人的问题解决》一书中提出了信息加工系统。
1、信息加工模型的假设:
2、信息加工系统的组成
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以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迁移。
纽韦尔和西蒙看来,凡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出智能行为,同样,凡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有这些功能。
(二)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举例分析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登记
2、模式识别
3、短时记忆
4、长时记忆
5、注意
四、认知心理学的两种取向
(一)信息加工取向
主要观点:许多认知过程是以系列和序列的方式进行的。
当我们说认知过程以系列方式进行时,意思就是认知过程按照一次一个事件的方式进行。
(二)联结主义取向平行加工平行分布加工模型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神经传递是相对迟缓的。
如果按照我们的逻辑,作为人质功能的基础,神经活动就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起作用,但是怎样的加工机制可以允许我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决策呢?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956年的夏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召开了一个信息理论研讨会。
1956年,George Miller发表了他里程碑式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极限》,从而将认知的经验评价带到了最前沿。
1967年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该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论述了人类认知问题,宣告了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二、内部原因
1、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比较
2、认知心理学的进步性
1)认知心理学解决了行为主义没有解决的心理学实质问题,更深刻地了解心理活动的本质
2)认知心理学揭示了人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者,从而说明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动力问题
3)认知心理学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无头脑的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校正到正确轨道上来
三、外部原因
1、社会需求
2、邻近学科发展
1)三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2)语言学
3)计算机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测验法
二、口语报告法
定义: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特点:与任务同时进行,并不干扰任务。
言语收集的同时性和直接性。
被试在出声思考时,可能只报告了部分思考内容。
三、计算机模拟法
1、定义:将信息加工过程更表现为计算机程序。
2、意义
3、注意之处
思考:计算机是否可以代替人?
四、神经生理学方法---CT技术、MRI技术和fMRI技术、PET技术、ERP技术
第二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概述
一、对知觉的看法
1、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的过程
2、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3、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音素恢复实验】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axle.
wheel axle | heel shoe | peel orange | meal table
二、知觉信息加工过程
(一)知觉过程
觉察;辨别;确认
(二)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
质疑
2、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的加工):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主要观点
3、两种加工的交互作用
两种加工相互联系
两种加工相互补偿
第二节模式识别
一、模式识别概述
(一)模式---一组刺激或刺激特征组成的一个有空间和(或)时间结构的整体。
(二)模式识别
1、定义: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2、条件:刺激知识经验
3、表现:命名;熟悉之感
4、模式识别的过程
分析
比较
决策
5、模式识别的意义
二、模式识别的模型
(一)模板匹配理论
1、主要观点
2、实验
3、评价
(二)原型匹配理论
1、主要观点
2、实验
3、评价
(三)特征匹配理论
1、主要观点
2、实验
3、评价
(四)成分识别理论
1、主要观点
2、实验
3、评价
第三节知觉与经验
一、启动效应
1、含义
2、实验
二、结构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
第一节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涵义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具有选择和放大刺激特征,从而完成认知活动的导向和认知资源的分派功能。
注意是以一部分特征得到加强而进入意识,另一部分特征被漠视而完成它的使命。
注意: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是伴随着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区别
联系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者
放大器
指南针
分派者
三、注意的主要研究内容
1、集中注意
含义
作用
2、分散注意
含义
作用
四、注意研究的局限性
1、比较多的关注外部环境
2、实验材料的问题
第二节注意的认知理论一、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提出的。
(一)主要观点与模型原则:全或无
(二)实验
双耳分听技术的实验范式:被试通过耳机接受声音刺激,左右耳机中传来的信息内容是不同的,并且可以要求被试仅仅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声音,对于非追随耳听到的声音不要注意。
布罗德本特的实验
左耳:7 3 4;右耳:2 1 5;任意顺序记录,正确率为65%;按照听到数字的时间顺序记录,正确率为20%
(三)评价
左耳 OB 2 TIVE;右耳6JEC 9;左耳 Dear 5 Jane;右耳 3 Aunt 4
二、注意的衰减模型
(一)主要观点与模型
思考:如何进行视觉注意研究?
(三)评价
比较过滤器模型和衰减器模型
三、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一)主要观点
(二)实验课本p48
(三)评价
第三节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一、认知资源的有限性
(一)主要观点
(二)实验
(三)双任务及其影响因素
二、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 p51
三、自动加工
自动加工与控制性加工
斯特鲁普效应
思考:如何用数字验证stroop effect?
控制加工与自动加工的比较
区别:有意努力程度
有意识觉知程度
注意资源的使用
加工类型
加工速度
加工层次
任务新颖性
任务难度
联系:
第四章感觉记忆与短时记忆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涵义
(一)艾宾浩斯传统
(二)巴特莱特传统
(三)记忆的涵义
二、记忆的阶段
编码;贮存;提取
三、记忆的结构
(一)双存储器模型
1、詹姆斯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2、沃和诺曼的双存储器模型
(二)多存储器模型
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
感觉登记
短时存储
长时存储
控制
2、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第二节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涵义:感觉滞留现象很早就得到心理学的确认,但是感觉记忆却是在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才被提出来。
二、视象记忆
(一)部分报告法
1、全部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
2、运用部分报告法研究视象记忆的特性思考:为什么不能严格确定容量的上限?
3、其它实验
【实验分析】斯珀林 PQ2R 9T35
提示音用来指示报告英文字母或数字
结果:不管提示声音什么时候出现,部分报告法的成绩并不优于全部报告法。
视觉线索掩蔽作用
(二)视象记忆的特点
存贮时间
编码形式
容量
三、声象记忆
1、四耳人实验
2、三耳人实验
3、声象记忆的特点
第三节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一)听觉代码
(二)视觉代码
(三)语义代码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
(一)容量有限
(二)组块
概念:
影响因素:
(三)短时记忆容量的个别差异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
(一)短时记忆信息的保持
彼得森的实验
(二)工作记忆
1、工作记忆的定义和组成部分
2、语音环路
3、视觉空间展板
四、短时记忆的提取
(一)搜索模型
1、实验过程
2、平行扫描
系列扫描
3、完全扫描
自我停止扫描
(二)直通模型
(三)双重模型
五、短时记忆的遗忘
衰退说 VS 干扰说
巧妙的实验
第五章长时记忆
第一节长时记忆的特性
一、长时记忆的容量
人脑是那么的小,储存的信息容量却是那么的大庞大,几乎是无限的
二、长时记忆的编码
(一)语义编码
通过词语来加工信息,通过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因素的作用将语言材料组织起来,存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语音混淆
长时记忆:语义混淆实验p153
(二)表象编码
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产生的形象作为表征形成长时记忆。
佩维奥提出记忆双重编码假说
实验 p156 请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
心理旋转
心理扫描
三、长时记忆的保持和遗忘
(一)长时记忆的保持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超长时程记忆研究
巴利克西班牙语
Conway,Cohen & Stanhope 认知心理学
Shepard 图片记忆
(二)遗忘理论
干扰说:证据来自于配对联想学习实验
痕迹消退说:
四、长时记忆的提取
分类提取 p163实验
提取方法:回忆和再认
为什么再认的成绩优于回忆?
双过程假设: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的。
回忆{搜索+判断}
再认{判断}
频率矛盾现象:常用单词比不常用单词更容易回忆,但对再认记忆来说正好相反。
如何用双过程理论来解释?
五、三种记忆的比较
第二节编码特异性理论和加工水平理论
一、编码特异性理论
(一)编码特异性
1、含义:长时记忆的一种特性,编码特异性是指识记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在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就会好一些。
2、实验 p164
实验组:高度关联的线索词,低度关联的线索词
控制组:没有线索词
识记阶段
测验阶段
结果解释:气球—钩子关系气球:识记的信息钩子:线索
3、应用:对日常复杂材料学习时,集中学习优于复杂学习的解释。
P165
4、编码特异性的具体表现
场合依存效应;状态依存效应(特殊形式:情绪依存效应)
(二)场合依存效应
1、含义: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
特点:钩子是环境刺激
2、实验:p165
3、再认体现不出依存效应。
(三)状态依存效应
1、含义:生理或情绪状态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
2、实验
二、加工水平理论
一、加工水平模型的基本观点:
输入的刺激材料会受到一系列的分析,最初是浅层的感觉分析,后来进展到更深入更复杂的的抽象和语义层面上的分析。
一个刺激被传送到浅层还是深层阶段,取决于刺激的性质和用于加工处理的的时间。
在最初的分析层次上,输入的刺激会接受感觉分析和特征分析;而在较为深入的分析层次上,该项目会经由模式识别或意义抽取而被识别出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还有可能涉及个人的长时联系。
二、实验依据 p168
三、对复述作用的看法
多阶段模型:复述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存、从长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起着重要作用。
加工水平理论:将复述分为维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
四、评价贡献 P171
批评
第六章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
第一节概述
一、语义记忆的定义
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时必须用到的,它接受和储存的是各种一般知识。
语义记忆中的信息与时间、地点无关。
是对词汇、概念和抽象观念的记忆。
二、情节记忆的定义
是一种“神经认知的记忆系统个,它使人们能够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件”。
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忆,这些事件总是以“自传体材料”的方式储存起来。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1、信息涉及不同的刺激信息种类不同
2、在编码和提取时系统运作所伴随的主观体验的性质的不同
3、两种记忆的稳定性。
4、两种记忆的参照体系
5、两种记忆的推理能力
四、实验证据
1、记忆系统的生理方面的文献资料,报告了案例
2、Janowsky等1989年发现额叶损伤患者大多患有严重的信息源遗忘症
3、更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PET研究
五、争论:是否存在多个记忆系统一个记忆系统PK多个记忆系统
第二节语义记忆模型
一、层次语义网络模型--1969年柯林斯和奎利恩提出的,语义记忆中的著名模型,也就是知识是按照一个层次语义网络来进行表征的。
(一)基本思想:语义记忆是由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而且这个网络是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的提取就是这个层次网络作用的结果。
1、模型的结构与特点
圆点为节点,代表一个概念;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表示概念与特征的关系,指明各级概念分别具有的特征。
特点:分级贮存,体现出“认知经济”原则。
核心:概念按照逻辑上的上下级关系而组成网络。
2、层次网络中信息的搜索与提取
信息搜索和提取表现出范畴大小效应
信息搜索和提取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
(二)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些简单的陈述句,如金丝雀会唱歌,金丝雀是鸟,金丝雀是动物。
主语处于层次网络最低水平,而谓语取自不同的水平。
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句子,要求判断其真伪,记录他们的反应时。
(三)评价
忽视联系频率(或熟悉效应)
忽视了典型性效应
层次网络模型对否定判断的解释也发生困难。
概念之间的联系简单,只有上下级关系,其实还有许多横向关系。
分级存储,节约空间,但是却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要的时间。
二、集合理论模型与谓语交叉模型
(一)模型介绍
集合理论模型提出者迈耶Meyer1970。
将予以记忆看做是许多集合构成的系统,而基本的语义单元仍是概念。
概念可以用两个集合来表示1)样例集合和2)特征集合或属性集合。
对于语义记忆中信息如何利用提出了双阶段模型——谓语交叉模型。
第一阶段:确定主词与谓词是否相交,判断主词和谓词有没有共同成员。
第二阶段:确定主词特征与谓词特征是否相符,也就是谓词的特征是否也是主词的特征。
特称判断只要第一阶段;全称判断需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二)评价
1、能够比较好第解释某些迅速做出的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中第一阶段否定判断,比较快。
也不需要第二阶段。
2、也无法解释典型性效应
3、无法解释的实验结果。
如果实验变化,将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混合呈现,则特称判断并不优于全称判断。
三、特征比较模型
(一)模型介绍:提出者史密斯、肖本和里普斯(Smith,Schoben & Rips,1974)
1、语义距离和语义空间
概念就是一些特征的集合,概念之间的相同特征越多,联系就越紧密,这种接近程度或紧密程度用语义距离来表示。
动物的大小、驯化程度两维构成了语义空间。
2、特征比较的双阶段模型概念的特征分为
定义性特征:某类事物必须具备的特征
描述性特征:某类事物并非必需的但又具有一定描述功能的特征
对判断中,两个事物的这两个特征越多,则判断速度就越快。
判断如何进行,提出了双阶段模型。
(二)评价
1可以解释熟悉效应和否定效应、范畴大小效应
2反对的实验课本p207
四、激活扩散模型
(一)模型的结构
(二)模型的加工过程
(三)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四)评价
第三节情节记忆
一、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一)定义:指关于个体自己历史的记忆。
(二)自传体记忆的研究:研究自传式记忆的一种方法是日记研究。
(三)记忆扭曲:“记忆的七宗罪”
【活动设计】:我的自传
(四)自传体记忆的结构
自传体记忆的三个水平:
生活期
一般事件
事件特异性知识
(五)自传体记忆的日期确定
(六)婴幼儿期遗忘症
二、目击证词
三、前瞻性记忆
第七章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一、知识建构
(一)心理词典
1、词典与心理词典
2、心理词典的词义界定
3、心理词典的基本容量
4、词汇触接及其途径
1)定义:外界的文字触及心理词典的相应位置,从而产生词汇或词义识别的过程。
2)途径:1)直接词汇接触--- 词形词义
2)间接词汇接触--- 词形语音词义
【实验】词汇判断作业
同音假字 brane-brain trate-trait 可发音假字 melp sharf 不可发音假字 tritv flpb
3)词汇触接的研究结果
词汇单元在它们的可得性上存在差异。
对于较少呈现的词汇可以观察重复启动现象。
词汇项目通过唤起与其语义相关的成分而变得容易提取。
(二)语义启动
1、含义:当认知系统唤起一个词汇项目时,这种唤起促进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关系词汇项目的触接。
2、实验
二、知识的表征
(一)表征的含义:
建构强调的是过程;表征强调的是形式和方式
(二)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陈述性知识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一切可以用语言表达和传授的知识。
这些知识往往是关于事实、理论、事件等的表述,涉及“是什么”的知识。
2、图式
1)含义: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涉及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
2)图式的基本特征
图式中含有变化;一个大图式可以包扩其他小图式;图式可以按层级组织起来,也可以嵌入到另一个图式中;图式具有抽象性。
3、脚本:一种关于常规性事件或人类行为的某些相对固定的程序的图式。
4、命题网络——人类联想记忆模型
1)含义:网络模型的基本单元不是概念,而是将概念联系起来的命题。
2)四种主要的联想类型:
上下文—事实联想
地点—时间联想
主词—谓词联想
关系—宾词联想
3)模型的优点
可以表征语义记忆,又可以表征情节记忆;命题之间可以嵌套
4)四阶段操作过程 ELINOR模型 p240
(三)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定义:关于一件事情应该“怎样做”的知识。
它包括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
2、表征:产生式系统
1)产生式规则---如果—那么
2)产生式系统的形成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ACT*模型 p243
三、应用 p257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