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七节 道德发展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访谈话
道德推理的特点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 以惩罚与服从为
习 定向:
俗 他律道德
水 平
以行为的功用和 相互满足需要为
准则:个人主义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
受到惩罚
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他
❖ 3~5岁:身体攻击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嘲笑、说坏 话、起外号等言语上的攻击。大部分依旧是为了争 夺玩具。
❖ 童年中期:学会了用友好的方式解决争端,身体攻 击和言语攻击均有所下降,但这一时期敌意攻击却 有轻微上升趋势。
高攻击性行为
❖ 攻击对很多个体而言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质。先天气质 暴躁的儿童可能始终具有较高的攻击性。
如果发生……
❖ 孩子对祖父母很凶…… ❖ 又把小朋友打哭了…… ❖ 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
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
❖ 利他主义:通过、分享和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表达对 他人的无私关注。
❖ 同情式的移情唤起:个体在体验到他人的焦虑情绪 时可能会产生的同情或怜悯情感,这被认为是促进 利他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 生认为只有一种药物能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 研制的一种新药。配置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药 剂师却索价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 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迫不得已,只好请求 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 师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兹 走投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
1. 取消关爱
2. 权力压制
3. 说服诱导(讲道理+适 度惩罚)
❖ 研究表明,说服诱导的 策略是最有效的,因为:
1. 它为儿童提供了评价自 我行为的认知标准。
2. 使儿童产生同情心。
3. 有机会与孩子讨论自豪、 内疚等道德情感。
4. 有机会讨论如何弥补过 失等。
分享与讨论
如何培养孩子的利他行为?
他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 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
冒险偷药
命去偷药
习 以人际和谐为准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
俗 也称为“好孩子” 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
水 取向
(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

耻辱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 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 妻子去偷药,只是做了丈 夫该做的事
以法律和秩序为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偷的
如何帮助那些失控、敌意的儿童
❖ 不向孩子的强制行为(嘲笑威胁或其他激进方式)妥协。 ❖ 当孩子的态度开始强硬时,不要让你自己的控制行为升
级。 ❖ 运用隔离程序来控制其强制行为,直到他平静下来并不
再使用强制策略时为止。 ❖ 找出儿童的不当行为,然后建立一个积分制度。 ❖ 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用温和慈爱的态度做出反应。 ❖ 使孩子能够有机会表达他的情绪和想法。 ❖ 提升孩子的移情能力。
如何强化利他行为
1. 实验表明,受欢迎和受尊敬的成人通过对儿童的友善行 为进行言语强化,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
2. 然而那些为了获得实际的(如物质)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 为并不能算真正的利他行为,一旦停止奖励,他们比那 些没有受到奖励的同伴会更少为他人做出牺牲。
3. 实践和传授利他主义:观察和模仿傍样。
准则
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 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
的东西犯法。
夫的义务。
后 以法定的社会契 习 约为准则:人权 俗 先于法律 水 平
以普通的伦理原 则为准则:道德 关于良心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 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 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 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 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 他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 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 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 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 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 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 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 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 好行为。
(“对我有何益处?”)
“好孩子”--人际和谐与一致
法律和秩序---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
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 后习俗水平 普遍伦理原则( 原则与良心定向)
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 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
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 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
❖ 除遗传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儿童是由于家庭环境培育或 纵容了他们的攻击习惯。
❖ 强制性家庭环境:成员之间经常相互激惹,并且把攻击 或其他反社会策略作为应对不良体验方式的家庭环境类 型。
❖ 问题儿童的父母很少把社会赞许作为行为控制的方式, 往往忽略大量的亲社会行为,而几乎只靠控制策略处理 自己认为的不良行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问题儿童常常 不信任他人,普遍表现出敌意归因。
❖ 自我定向的悲伤:个体在体验到他人的悲伤情绪时 可能会产生的一种自我不适或悲伤,这通常会抑制 个体利他行为的发展。
利他主义的发展趋势
❖ 2~3岁的儿童尽管对同伴的悲伤表现出了同情和怜悯,但他 们并不热衷于真正做出自我牺牲,如和同伴分享一人心爱的 玩具。
❖ 2.5~3.5岁的孩子常常能对自己在假想游戏中表现出友善行 为感到满足。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 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 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 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 需这种药。他这么做, 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 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 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 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 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 道德义务的源泉。
柯尔伯格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避罚服从取向
工具性的相对功利取向--利己主义定向
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没有人一直能够处于最高阶段。不可能“跳跃”中间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比前 一个阶段的观点更加全面、更加综合、也更清晰。
道德百度文库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道德发展是 社会学习的产生,儿童行为通过观察和模仿 而习得。
❖ 著名的攻击充气人电视榜样实验。
第七节 道德发展 心理学副教授 庞美云
心理咨询师
道德发展
❖ 道德:帮助个体明辨是非,并由此表现相应行为 的一系列原则或观念。个体会对表现出合乎道德 标准的行为感到自豪,而对违反标准的行为感到 内疚或有其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 内化:将他人的品质或标准转化为自己的标准的 过程。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攻击行为
四种攻击行为的定义
1. 攻击行为:旨在伤害他人而被伤害者尽力回避的一种行为。 2. 敌意性攻击: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伤害他人的一种攻击行
为。 3. 工具性攻击: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赢得物品、空间或权力。 4. 冲突:两个(或多个)个体在需要、愿望或目标方面不一致
的情形。
攻击行为的发展
❖ 幼儿早期(1~2岁):因争夺玩具发生身体冲撞,不 过2岁幼儿已能够采用协商和共享的方式解决冲突。
攻击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发展
在一项关于儿童抚养情况的调查中发现,74%(美国 人)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良好的道 德感, 能够明辨是非……家长们所希望的道德规范有哪 些呢?
1. 避免伤害他人。(与攻击行为有关) 2. 亲社会关怀。(与利他主义有关) 3. 遵守规则的个人义务感。(与道德发展有关)
4. 与父母的融洽关系:研究表明,极具善心的人士常与父 母关系融洽,其父母自身也非常关心他人幸福。
5. 父母采用理性的、富有同情心的处理方式处置孩子的破 坏行为,督促孩子承担责任并对受害者做出安慰性反应。
是谁养育了道德成熟的儿童
❖ 学会抵制诱惑是道德发 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 当儿童做出不良行为时 (如放鞭炮惊吓了家中 的小狗),父母的三种 惩罚技术的比较:
❖ 4~6岁的孩子则更多地表现出真实的助人行为而很少假扮助 人者的角色。
❖ 小学生(6-12岁)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则越来越普遍。
利他行为的发展
❖ 认知情感因素:观点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相 关系程度较高。观点采择包括社会观点采择 和情感观点采择。
❖ 社会文化因素:助人文化;社会鼓励;价值 观;榜样;家庭教养;……
❖ 2~4:前道德时期,很少关注规则。 ❖ 5~7:他律的道德,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认为违
反了规则应该受到惩罚。 ❖ 8~11:到达自律阶段。不再迷信规则,有了自己的
思考,了解规则是可以商讨的协议。 ❖ 12岁以上:能够假设并创造新的规则。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
道德两难故事
向儿童提问如下:
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 为什么? 5、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 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