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1f0f1675a45177232f60a245.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41354aa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3.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社会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要求。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具备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和应用的基本能力;2.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使其能够合理、规范、安全地利用信息技术;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安全与伦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处理与分析-图像处理与制作-网络资源获取与整理-网络搜索与筛选-网络信息发布与分享-多媒体资料的编辑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3.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分组协作实践-项目开发实践-程序设计和编码-网页制作和排版-多媒体技术创作-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网络安全实践-信息技术创新实践4.信息技术伦理与安全-信息技术伦理概念与原则-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网络数据保护与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技术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规范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跨学科整合教学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在线教学资源-虚拟仿真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网页制作工具-编程开发工具第四部分:评价策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日常评价、作业评价、实验评价、项目评价等,形成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际水平考核。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2262e1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8.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一、基本原则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3. 坚持科学论证。
4. 坚持继承发展。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增设“条件保障”部分。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2. 更新了教学内容。
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 增强了指导性。
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2.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
3.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
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二)基本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 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 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
4. 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 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2017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2017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de722ccaaedd3383c4d3a2.png)
首次提出用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来衡量学业质量,并以学科核心素 养及其表现水平作为衡量学业质量的标准,以此来描述不同水平 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对学生不同学习结果的评估更加明确。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做好“转变教学方式”的准备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 学科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 与创新
信息社会 责任
个体运用计算机科 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 信息社会中的
学领域的思想方法,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 个体在文化修
在形成问题解决方 案的过程中产生的 一系列思维活动
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 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 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
养、道德规范 和行为自律等 方面应尽的责
2017年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内涵
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 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 表现
学业质量水平
根据问题情境的复杂程 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 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 探究模式或价值观念的 综合程度进行划分 共有4级
学业质量水平与 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质量标准阶段性评 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 试、学业水平等级性考 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2017
2013
(一)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 的合格公民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 身学习的平台 (三)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 信息技术课程 (四)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 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 康的信息文化
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个体对信息的 敏感度和对信 息价值得判断 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b833648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1.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前言信息技术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科。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本次修订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本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具有正确的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伦理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实践,开展自主设计和开发工作。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网络技术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等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网络基本知识、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知识。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进行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学生应该掌握文档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处理、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进行实际工作和研究。
3.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开发工作的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软件开发和应用程序设计,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四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应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概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概览](https://img.taocdn.com/s3/m/be3b60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7a.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概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概览[序]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发布了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一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标准。
[1. 背景介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过去长期内以软件应用为主,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教育部发布了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围绕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课程目标和任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制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信息化时代所需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课程的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 课程内容和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能力的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等模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课程还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综合素质。
[4. 课程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针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研究性学习等,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评价方面,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评估,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和要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8029c1d0d233d4b14e695b.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一)课程性质 (6)(二)基本理念 (6)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一)学科核心素养 (8)1.信息意识 (8)2.计算思维 (8)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4.信息社会责任 (9)(二)课程目标 (9)三、课程结构 (9)(一)设计依据 (9)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二)结构 (10)(三)学分与选课 (11)四、课程内容 (11)(一)必修课程 (11)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内容要求】 (11)【教学提示】 (12)【学业要求】 (13)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内容要求】 (13)【教学提示】 (14)【学业要求】 (14)(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内容要求】 (15)【教学提示】 (15)【学业要求】 (16)模块2:网络基础 (16)【内容要求】 (16)【教学提示】 (17)【学业要求】 (17)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内容要求】 (18)【教学提示】 (19)【学业要求】 (19)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内容要求】 (20)【教学提示】 (20)【学业要求】 (20)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内容要求】 (21)【教学提示】 (21)【学业要求】 (22)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内容要求】 (23)【教学提示】 (23)【学业要求】 (24)(三)选修课程 (24)模块1:算法初步 (24)【内容要求】 (24)【教学提示】 (25)【学业要求】 (25)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内容要求】 (26)【教学提示】 (26)【学业要求】 (27)五、学业质量 (27)(一)学业质量内涵 (27)(二)学业质量水平 (27)水平1质量描述 (27)水平2质量描述 (28)水平3质量描述: (29)水平4质量描述: (29)(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六、实施建议 (30)(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1.教学建议 (30)(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33)2.评价建议 (33)(1)评价的原则 (34)(2)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37)1.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37)2.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37)3.命题建议 (38)(1)关注品徳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8)(2)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 (38)(3)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核 (38)(三)教材编写建议 (40)1.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40)2.教材的内容选择 (41)3.教材的内容编排 (41)(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42)1.关于师资 (42)2.关于基础设施设备 (43)3.关于教学资源 (43)附录 (43)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43)(一)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表现形式 (43)1.信息意识 (43)2.计算思维 (44)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4)4.信息社会责任 (44)(二)水平划分与描述 (44)素养1:信息意识 (44)素养2:计算思维 (45)素养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6)素养4:信息社会责任 (46)附录2 项目教学案例 (47)“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项目活动 (47)【学科核心素养】 (47)【内容要求】 (47)【学业要求】 (48)【情境设置】 (48)【项目主题】 (48)【项目活动】 (48)【拓展思考】 (49)【项目实施说明】 (49)【课时建议】 (49)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三、课程结构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三、课程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b711160e6edb6f1aff001f3a.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课程设计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育人因素,引导学生健康的技术价值追求,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与创新的能力。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依据学分和课时规定,紧扣学科大概念体系,精心选择和架构课程内容与结构,选择课程内容,确保知识结构清晰、难易梯度合理,控制内容负荷,提供适度的认知挑战。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参照先进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和已有经验,调整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模块,提高课程标准的前瞻性。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理论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征,设计活动情境,注重学生在项目中学习;依托快速发展与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保持对新技术成果的开放性,鼓励师生共同学习。
(二)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
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表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是根据学生升学、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分为升学考试类课程和个性化发展类课程。
选修性必修课程旨在为学生将来进入高校继续开展与信息技术相关方向的学习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造提供条件。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
其中,“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三个模块是为学生升学需要而设计的课程,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并列;“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而设计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选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解读版本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解读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c77a0b3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c.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解读版本《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解读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解读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10余年来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㈠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a3c1a8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4.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进行了全面修订,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信息社会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信息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的意识,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信息筛选、分析和评价能力,具备信息伦理和法律意识。
2.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具备信息加工、表达和传播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信息安全和保护意识。
3.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够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实践和研究,具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1.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评价、利用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和相关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信息技术应用:包括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和设计、图像处理和设计等方面的具体技能和应用。
4.实践环节:包括信息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
三、教学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1.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035f92f28ea81c759f578ae.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新旧都是5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
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2。
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85774a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0.png)
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指导和规范文件,旨在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目标: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目标。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知识和程序设计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问题求解的能力;情感与价值目标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计算机伦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明确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等。
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构造、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网络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等;数据库技术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等;程序设计包括计算机程序基本概念、算法与程序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评价方法:明确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
考试评价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考核,可以通过笔试、上机实验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学科综合素养的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总之,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7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017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b5e820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4.png)
2017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一、前言2017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新的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一次重大变革和更新。
新的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评价、管理、创造和传达的能力。
学生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养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信息检索、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项基本目标。
学生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编程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学生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新的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建立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
2. 数字化工具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等,培养学生的数字化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3. 信息检索与评价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评价能力,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如何评价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
4. 创新技能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学生将学习基础编程、创意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等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c4ca4b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c.png)
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两个模块。
在必修课程中有机融入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设置了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要求通过模块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概念,能描述典型人工智能算法的实现过程,通过搭建简单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块,亲历设计与实现简单智能系统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增强利用智能技术服务人类发展的责任感。
在课程实施方面,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建议:1. 把握信息时代要求,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软件的学习和掌握,注重与义务教育阶段和大学阶段课程的衔接。
2. 关注学生发展需求,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3. 结合普通高中教育实际,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和发展。
4. 关注学生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和活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探究和创新。
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7. 加强与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8. 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和区域性活动,加强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同时,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1. 评价目标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2.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试、上机操作、作品评价、小组讨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
3. 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采用标准化的评分标准和程序,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69d0599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1.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前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并于2020年进行了修订,以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和技术发展。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利用和传递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基本操作技能。
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网络应用技术等内容。
2.编程与应用开发。
包括基本的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开发和网页设计等内容。
3.数据处理与信息安全。
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分析技术和信息安全意识等内容。
4.多媒体技术应用。
包括图像处理、视频制作和音频处理等内容。
5.信息技术与社会。
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信息伦理等内容。
四、教学要求1.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注重跨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强调综合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评价,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4.关注现实需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需要关注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使其符合当下的发展趋势。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对新修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
![对新修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6ae4f8757e21af45b307a8c4.png)
学科大概念1:数据 • 用于科学计算的数据 • 文本、声音、图形、图片、视 频等 • 人们获得信息、推动信息社会 发展的一项动力来源
数据型
数据
非数据型 数据
大数据
学科大概念2:算法
是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
令。
对问题的抽象和形式化描述,使复杂问题条理化和简单化,体现 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教学内容回归计算机学科
学科大概念体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方法
5.实施建议变化
6.增加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选修
01.学完必修模块达到学业质 量水平一、二级要求。
选择性 必修
必修
PART 03
对学科核心素养 的理解与实施
1.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的关系
2.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技术。 延伸人的神经系统 传递信息的功能
延伸人的思维器官 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只研究 用计算机来处理与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 技术 通信 技术
传感 技术
延伸人的感觉器官 收集信息的功能
微电子 技术
延伸人对信息控制 和使用能力
2.课程性质更加具体
3.多元化课程结构
4.教学内容回归计算机学科
体现为成就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辉煌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若干分析问题与解决 问题的典型手段与途径 。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 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学科的基本原理、工程思想与系统方法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3.信息技术课程定位转向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课程类型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2017版)(可修改).ppt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2017版)(可修改).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b65239d0d233d4b14e69d6.png)
首次提出用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来衡量学业质量,并以学科核心素
养及其表现水平作为衡量学业质量的标准,以此来描述不同水平
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对学生不同学习结果的评估更加明确。
︵。︵
7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做好“转变教学方式”的准备
︵。︵
8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 学科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
13
能力
任
︵。︵
5
2017年新课程标准
课时设置
必修课程:3学分 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
选择性必修课程:每模块2学分 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新课标课程结构的调整,不仅促使信息技术
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进一 步顺应我国高考改革,兼顾升学与个性化发展, 凸显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我国对数字化时代创 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
9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 改变教学理念, ➢ 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 ➢ 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
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
10
如何开展项目学习
︵。︵
11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项目学习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12
项目学习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课例:体验人工智能输出结果; (4).我们的操作是如何提高系统智能程度的。
︵。︵
6
2017年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内涵
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 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 表现
学业质量水平
根据问题情境的复杂程 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 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 探究模式或价值观念的 综合程度进行划分 共有4级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f7afab4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7.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前言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旨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开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等方面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4.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体系。
2.动态网站开发学习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具备基本的网站开发能力。
3.数据库应用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SQL语言,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4.程序设计与开发学习基本的算法和程序设计原理,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5.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进行一定的项目实践,包括信息系统设计、数据处理、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操作为主课堂教学要以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3.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在团队中协作解决问题。
4.注重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五部分:评价方式1.能力测试通过编程作业、网站设计、数据库查询等能力测试,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89e3338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7.p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技术文化素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信息化时代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与开发2.信息技术应用-办公自动化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安全应用-网络应用3.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4.信息技术与创新-信息技术下的创新思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信息技术与创新的案例分析5.信息技术实践-使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实践-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三、课程要求1.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方面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原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实际应用。
2.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要求具备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3.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了解,能够在信息社会中健康、安全、积极地参与。
4.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实践活动。
5.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够灵活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行问题解决和学习交流。
四、课程实施1.课程设置根据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可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
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与创新等内容。
2.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
(二)
1.
2.
3.
4.
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三、课程结构方面
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
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6个模块改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10个模块。
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2个模块,分别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改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以此作为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可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
其中数据与数
职业选
同时,
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而学业质量水平4则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与评价建议、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教学建议上,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专业路径,具体从领会学科核心素养、把握项目学习本质,重构教学方式,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4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首先,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能够从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引导学生亲历计算思维过程、创设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环境及提升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教学。
其次,把握项目学习本质,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
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为目标,在教
,学
+”思维
题目;
(二)
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和实用性去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也更能突出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原则上依据课程标准,反映社会进步,同时考虑教学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鼓励编写特色教材、校本教材,倡导电子版等新的教材形式;内容选择上,建议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广泛实用性、联系实际和时代并能凸显人文精神;内容编排上,注重教与学的平衡,增加选做活动、重视作业系统,同时兼顾图文并茂。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建议
关于师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和教育活动,开展培训时,建议将重点放在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从教师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出发,加强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培训。
关于基础设施,从教室和实验室建设上,要求数量合理,符合日常教学要求。
关于教学资源,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