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梁启超对国民性的批判

合集下载

试论梁启超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影响_李春梅

试论梁启超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影响_李春梅
[ 5] ( 9 )
从学医、 弃医从 文、 到以文学为 启蒙工
具 , 在鲁迅国民性思想发展的过程中 , 处处有梁启 超的启发 和引导。正是 追寻着梁启超等 人的足 迹 , 鲁迅成长为近代国民性思想的集大成者。

梁启超在 中国积弱溯源论 、 新民说 这两 篇文章中集中论述了国民性问题 , 并批判了中国 国民的劣根性。这些劣根性的突出表现是愚昧、 为我、 好伪、 怯懦、 麻木不仁、 柔弱不武、 墨守成规、 不思进取、 爱国心薄弱、 公德意识 差等等。而愚 昧、 麻木、 卑怯、 贪婪、 虚伪、 世 故、 圆滑、 保收、 自 大、 妥协、 趋炎附势、 自私自利等等, 这些词汇都是 鲁迅在批判国民劣根性时反复使用的。从以上的 词汇可以看出, 鲁迅和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概 括和总结是一致的。 不惟如此, 两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及核心 也有同样的认识。梁启超认为国民劣根性的根源 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中国人中的奴隶性。 1900 年 4 月 29 日, 他在致康有为的信中说, 中国数千 年之腐败 , 其祸极于今日 , 推其大原, 皆必自奴隶
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在讨论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源时关注的往往是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相对忽视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尤其是梁启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影响
2005 年 3月 第 37卷 第 2期
内蒙古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ou rnal of Inn er M ongolia U n iversity( H um an ities and Socia l S cien ces)
关键词 : 鲁迅; 梁启 超; 国民性; 影响 分类号 : I210. 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0- 5218( 2005) 02- 0080- 05 后迅速传播 , 并在近代形成了以梁启超的新民理 论为代表的国民性改造思潮。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这意味着 , 鲁迅的国 民性思想是近代以来的 国民性改造思潮 的一部 分 , 是对前代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尤其是对当时 国民性改造思想当仁不让的代表 梁启超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 1898年 , 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关键年之一。这 年三月 , 鲁迅到南京求学, 就读于洋务派所开办的 新式学堂, 开始接触西学。严复的 天演论 带给 鲁迅巨大震动和毕生影响, 以至于他到了晚年依 然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这时鲁迅也接触到梁启 超 新兴气锐 、 标榜自由 的思想言论。根据鲁 迅的回忆, 俞明震接任南京路矿学堂之后 , 在学堂 内设立阅报处, 购买 时务报 、 游学译编 等宣 传西学的报刊。鲁迅就是通过这些译述、 报刊等, 初步受到梁启超、 严复等近代知识分子新思想的 启迪。这一时期 , 鲁迅虽然没有正式提出国民性 问题, 但是早期的经历和思想无疑构成了他此后 思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梁启超的影响可以说是 潜在的。

浅谈近代思想史中国民性讨论问题

浅谈近代思想史中国民性讨论问题

浅谈近代思想史中国民性讨论问题作者:刘丁如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4期[摘要]近现代思想史中对国民性的讨论批判从未停止,国民性问题关系着民族的存亡与发展。

而近代民众劣根性的流弊是民族发展的严重阻碍。

许多思想家均着眼于国民性的改造。

现树立介绍了即为典型的思想家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并对其进行简单对比。

[关键词]国民性;近代思想晚晴启蒙思想萌发后,中国近现代思想界逐渐发起国民性讨论的热潮。

严复、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都有其对中国国民性的思索与探究。

国民性在政治心理学中是群体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将国民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国民性与民族心理等同,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

国民性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环境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特有的、反复起作用的心理和行为特质、性格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一个民族的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观念往往会集中地展现其民族心理特点。

因此在讨论国民性本身的同时,也是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心理文化的探索,会对国民的政治行为有导向作用。

近代中国思想史中之所以发生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批判讨论,是在列强压迫侵略,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企图通过国民性的改造来提高国民的素质,摆脱民族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强大。

“国民性”这一话语是从西方传人的,18、19世纪,西方以及日本对国民性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精英群体深受其影响,从中获得启示:一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可以通過培养出一些发达的民族所具有的习惯或特性,来提高本民族成员的素质,从而推动民族的文明进步;二是消除阻碍民族进步的消极因素,使人从政治、宗宗教及其它压迫体制下解放出来,能够促使民族的进步。

近现代许多政治思想家都有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本文首先介绍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和在教育学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对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的指导作用。

分析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总结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可以提升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教育学意涵、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关系、教育实践、当代教育、启示、现实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伟人”。

他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晚清、辛亥革命、民国时期等历史时期。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深刻思考中国社会与个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进行一场全面的国民性改造,以提升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家衰弱、民族危亡成为当时头等重要的问题;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使得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道统的崩溃,使得人们对传统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试图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1.2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在教育学领域的重要性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在教育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梁启超认为,国民性改造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对国民性的培育和提升,才能使国家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强盛。

梁启超的华侨国民性研究与“五四”国民性批判思潮

梁启超的华侨国民性研究与“五四”国民性批判思潮

梁启超的华侨国民性研究与“五四”国民性批判思潮作者:陈绪石来源:《学术探索》 2019年第11期陈绪石(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国民性研讨中的第一个重要文化人。

基于“海洋国家”理念,梁启超研究在日本、美国、南洋等地的华侨,发掘他们所具有的国民性,对大陆乡土中国的国民性他有赞同但更有批判,他主张以西方海洋国家的冒险、进取、自由民性弥补中国国民性的缺陷。

“五四”文化人超越“海洋国家”理念,却偏执地发展梁启超的思想,国民性思潮演变为单一的国民性批判思潮。

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促成国民性的中国大陆农业文明,比之梁启超,在抨击中国传统和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方面,“五四”文化人加大了力度,期求彻底改造国民性。

关键词:梁启超;华侨国民性;国民性批判思潮;“海洋国家”理念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9)11-0130-08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华侨研究第一人,是国民性思潮中的第一个重要学者,在学术界这已是共识;不过,有意识地将他的国民性思考与华侨研究联系在一起论述,这是少见的学术思路。

在近代中国国民性思潮的研究方面该思路有一定价值。

一、国民性思潮是发生于日本、志在革新中国的思潮近代中国出现一股探讨国民性的思潮,一般而言,就国民性思潮的发端,学者们找到几个发生点。

“《中国人的性格》1890年在上海英文《北华捷报》连载,后由纽约一家公司结集出版,算是第一部系统地分析中国人性格和文化心理特征的著作。

”[1](P4)西方人揭示中国国民的性格,严复受其影响,极有可能是最早一位阐述国民性问题的文化人,虽然他在《原强》里没有正式提出国民性一词。

另一种观点是,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思潮深受日本影响。

“在中国提到‘国民性’问题,除了鲁迅,人们还会想到梁启超。

梁启超无疑是中国把‘民’或‘国民’作为问题提出并对所谓‘国民性’问题大加阐发的第一人,因此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国民性’一词的使用首先与梁启超联系在一起。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再审视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再审视

HEBEINONGJI摘要: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中国近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梁启超为改变中国落后现状而采用的独具新颖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还是中国的伟大复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及借鉴意义。

梁启超通过总结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中国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从反思中寻求了新民的新途径。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内涵丰富,针对我国当前现状突出地强调了改造国民道德的必要性,这是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道的探索。

关键字:梁启超;新民思想;启蒙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再审视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宋帅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曾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梁启超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他吸收了《大学》中的新民思想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在梁启超看来,国家是由每一位国民组成,且代表着每一位国民,因此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久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国民,因此在历史的证明下,国家的存亡兴衰与每一位国民的道德修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梁启超看到了国民对于社会、国家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1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形成19世纪的中国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进程中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且洋务派、维新派在变法改良运动中相继破产弓I起了众多进步人士的悲愤及反思,他们认识到了若想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状况就必须要做出根本性的改造。

在当时,西方进化论思想输入中国,并在中国思想界中引发轩然大波,致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必须要以新的世界观作为思想武器对中国进行改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规律作为西方进化论中的主要观点,不仅在自然界的生物繁衍与变迁中得到充分证明,同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更是得到了历史的验证,人类社会总是处于更迭交替之际,如果人类停止不前,那么终将被埋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因此只有强者才能够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然而就当前中国的现状来讲,国家的命运如何,国民的命运又该如何,这一直是众多进步人士所关心的重点,因此在梁启超看来,国民是一个国家的主导力量,所以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目前的中国。

民族主义论文-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

民族主义论文-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

民族主义论文-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摘要]甲午战败后,受到西方近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影响,梁启超超越洋务派体用界限,转而从文明主体人(国民)的角度,试图通过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重塑符合工业文明时代要求的崭新国民素质的路径,以达到救国甚至创新文明的目的。

但是,新民思想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再加上中国社会根本缺失西方式的人的解放的内在支撑要素——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生产以及社会等,都决定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具有民族主义倾向。

[关键词]梁启超新民民族主义一、中国国民的民族性特征:劣根性、奴隶性甲午战败,尤其是戊戌维新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所到之处皆被西方国民朝气蓬勃的气象吸引。

在西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启示下,他认识到具备现代国民素质的国民才是西方发达的最根本原因。

不同于洋务运动客体层面局部西方化的做法,梁启超的新民思想试图从文明主体近代转换中寻求文明发展的更有效路径。

从人的角度探究中国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的路径决定了他只能得出中国国民素质低下、不合时代需要的结论。

梁启超把中国国民的民族性直斥为劣根性而加以批判。

一方面,中国国民的民族劣根性呈现出“天下最可耻之事”的奴性特征。

奴性意味着独立性缺失,“倚赖之外无思想,服从之外无性质,谄媚之外无笑语,奔走之外无事业,伺候之外无精神。

呼之不敢不来,麾之不敢不去,命之生不敢不生,命之死亦无敢不死。

”以奴隶自处的人是愚昧无知的,四万万人中,“其能知政学之本源,考人群之条理,而求所以富强吾国进化吾种之道者,殆不满百数十人也。

”无知者必“好伪”。

在今日中国,“无论何人,无论何事,无论何地,无论何时,而皆以伪之一字行之”,“伪而好之”,国家因此“成一虚伪泡幻之国而已”。

“好伪”者必致“无耻”。

自上至下,满国皆为无耻之人,“官惟无耻,故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不习法律而敢于司李”;士惟无耻,“八股之韵,谓极宇宙之文;守高头讲章,谓穷天下之奥”;商惟无耻,“不讲制造,不务转运,攘窃于室内,授利于渔人”。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首倡者,他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值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无疑意义非凡。

从培养新民、重视公德、养成尚武精神三个方面分析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具有的教育意涵。

标签: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教育学意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值中国向近代化转向的重要时期,也是近代启蒙思潮蓬勃发展的时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系统地研究国民性的问题,致力于国民性改造和国民理想塑造的人”[1],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下,正值倡导素质教育时期,探讨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具有的教育学意涵,无疑意义非凡。

一、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清末民初,政治剧变、思想澎湃,形成了国民性改造思潮,解决当时中国最根本的问题——人的近代化、现代化。

梁启超提出系统、全面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认为中国人民长期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奴化,养成了国民性格中的很多缺陷,应当改造国民性,即提高国民的素质,造就新国民。

基于新民之义,他在分析和反思以往知识分子改造中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新民方案。

尽管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格弱点的分析不尽准确,但他毕竟深刻揭示了深藏在民族文化心理和品格中的某些惰性因素,找到了国民性改造的重点所在。

而且他思想中含有的西方文化元素给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民以启蒙,“一切夜郎自大、坐井观天、抱残守缺、因循守旧,都在这种知识和观念的宣传介绍中不攻自破,褪去神圣的颜色,失去其不可侵犯的尊严,而受到理性的怀疑和检验”[2]。

二、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容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内容丰富,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一)培养“新民”的教育目标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具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义务思想,自由、进取冒险、自尊、合群、毅力的品性。

梁启超-《中国国民之品格》

梁启超-《中国国民之品格》

中国国民之品格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藉以自立于一群之内者也。

人必保持其高尚之品格,以受他人之尊敬,然后足以自存,否则人格不具,将为世所不齿。

个人之人格然,国家之人格亦何莫不然。

国有三等:一日受人尊敬之国,其教化、政治卓然冠绝于环球,其声明文物烂然震眩于耳目,一切举动,悉循公理,不必夸耀威力,而邻国莫不爱之重之。

次日受人畏慑之国,教化、政治非必其卓绝也,声明文物非必其震眩也,然挟莫强之兵力,虽行以无道,犹足以鞭笞群雄,而横绝地球。

若是者,邻国虽疾视不平,亦且侧目重足,动色而群相震慑。

至其下者,则薾然不足以自立,坐听他人之蹴踏操纵,有他动而无自动,其在世界,若存若亡矣。

若是者,曰受人轻侮之国。

第一种国,以文明表著,如美者也;第二种国,以武力雄视,如俄者也;第三种国,文明武力皆无足道,如埃及、印度、越南、朝鲜者也。

国于天地者殆以百数,然第其国势,不出三者。

我中国固国于大地之一国也,三者其何以自处?中国者,文明之鼻祖也,其开化远在希腊、罗马之先。

二千年来,制度文物,灿然照耀于大地,微特东洋诸国之浴我文化而已,欧洲近世物质进化,所谓罗盘针、火药、印刷之三大发明,亦莫非传自支那,丐东来之余沥。

中国文明之早,固世界所公认矣。

至于武功之震铄,则隋、唐之征高丽,元之伐日本,明之讨越南,兵力皆远伸于国外;甚者二千年前,汉武帝凿通西域,略新疆、青海诸地,绝大漠,逾天山,越帕米尔高原,度小亚细亚,而威力直达于地中海之东岸。

读支那人种之侵略史,东西人所不能不色然以惊者也。

数百年来,文明日见退化,五口通商而后,武力且不足以攘外,老大帝国之丑声,嚣然不绝于吾耳。

昔之浴我文化者,今乃诋为野蛮半化矣;昔之慑我强盛者,今乃诋为东方病夫矣。

乃者翦藩属,割要港,议瓜分,夺主权,曩之侮以空言者,今且侮以实事,肆意凌辱,咄咄逼人。

彼白人之视我,曾埃及、印度诸国之不若!祖国昔日之名誉光荣一旦扫地以尽,遂自第一第二之位置,陨然堕落于三等。

谁实为之,而至于此!且夫四百余州之地,未尝狭于曩时也;人口之蕃殖,其数几倍于百年以前。

什么是改造国民性

什么是改造国民性

什么是改造国民性什么是改造国民性改造国民性是指通过多种方式改变一个国家民众的共同性格、心理、思维和价值观等特质,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概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涉及对国民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干预。

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渊源梁启超的“新民说”梁启超在清末提出了“新民说”,强调通过教育、文化和社会改革来塑造新的国民形象。

他认为,中国要摆脱落后和屈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素质和能力。

梁启超的“新民说”为后来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积极参与了教育改革,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建立,倡导国民教育的普及。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鲁迅是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杰出代表。

他通过文学创作和杂文,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如精神胜利法、卑怯与奴性、麻木与迷信等。

鲁迅认为,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从改造国民性入手,唤醒民众的自我意识和斗争精神。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揭示了国民性中的种种弊端,激发了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反思。

他的批判不仅仅是对国民性的否定,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希望通过揭露问题,引导人们走向自我觉醒和社会变革。

胡适与国民性改造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主张通过科学、民主和理性的教育来改造国民性。

胡适强调,要从人(国民)的角度探索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道路,通过“整理国故”和“再造文明”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胡适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鼓励人们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和民主的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国民性的改造,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改造国民性的现实意义促进国家发展改造国民性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的进步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教育和国民素质等软实力。

人性的提升与重建:从新民到新青年——兼论梁启超、陈独秀国民性近代化思想

人性的提升与重建:从新民到新青年——兼论梁启超、陈独秀国民性近代化思想

人性的提升与重建:从新民到新青年——兼论梁启超、陈独秀国民性近代化思想摘要: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政策下,主权沦丧,割地赔款。

巨大的历史落差感与强大外在力量的逼迫让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内容从西方的器物到制度以致到思想文化道德层次,在反思传统与中西对比中,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传统社会对国民性关注的忽视,导致国民性孱弱是中国在近代积贫积弱的根源之一。

梁启超和陈独秀分别在风云际会之际,军阀割据之时都提出改造和重建国民性的思想,用他们的思想启蒙着蒙昧的国人,以期中国能独立自强。

关键词:国民性提升重建梁启超陈独秀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一以贯之的历史运行轨道,把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是中国对世界历史大势反应迟钝的惩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败也败,不败亦败。

割地、赔款、通商、驻兵、开矿、筑路、建厂等自主权利一步一步丧失。

民国建立,丑剧迭出,军阀割据,内忧外患日盛一日。

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究竟中国贫弱之源何在?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苦苦寻觅。

从林则徐、魏源等到洋务派、维新派再到改良派直到革命党追寻国家贫弱之源的轨迹和解决方法亦一步一步的深入:认识外夷、器物炮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道德。

从外在物质层面层层选择剔剥到内在的思想文化层次,最终都回到了人性的关注。

一、改造与提升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

一位著述甚丰的学界泰斗,一位忠诚的爱国救国战士。

戊戌变法失败后,任公远走东瀛,心系华夏。

这种背景下,梁启超在日本接触了大量日本的西方译著,对西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其大开眼界。

梁启超在日本创办了《新民丛报》,并发表了《新民说》,唤醒麻木的国人。

作者认为:“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

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家,其国民性改造思想对当代教育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分析了该思想在教育学领域的启示和当代意义。

接着探讨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总结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不仅对教育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也为当代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教育学意涵、背景、重要性、教育启示、当代意义、教育实践、局限性、总结、展望、发展。

1. 引言1.1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百年国耻,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社会风气腐败,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深刻反思了中国国民性的问题,认为国民性的改造是中国面临的当务之急。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还可以从其个人经历来理解。

梁启超曾经受过西方教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需要接受现代文明,吸收西方文化,但又不能完全西化,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社会危机和西方文明影响下的历史环境之中。

他深刻反思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提出了改变国民性、振兴中华的思想理念,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性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教育学的深远影响和启示。

梁启超认为,国民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而国民性的形成和改造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在梁启超看来,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繁荣与其国民性的品质密切相关,只有通过教育对国民性进行深入塑造和培育,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繁荣。

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国民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_一_梁启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_一_梁启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

近代思想史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0期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一)梁启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t杨联芬1/国民性0概念在汉语中的出现,是以/国民0概念的出现为前导的。

/国家0一词,中国自古就有,但它是指帝王私有的/天下0,与现代民族国家概念完全不同。

1895年甲午海战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引发了一场知识界吁请变法的运动¹。

在这场运动中,/民智0、/民权0与国家存亡的关系被一再强调,这就使/国家0与/朝廷0利益的对应性被突破,国家的利益以超出/朝廷0的概念被强调,而/国民0的意识,也便随之浮现。

最早使用/国民0这一概念的,是康有为º。

但最先表达国民意识的,是严复。

1895年3月,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严重威胁中国之际,严复在天津5直报6上连续发表5论事变之亟6、5原强6、5救亡决论6等文章,首先将国民的精神素质视为救亡兴邦的根本。

他提出挽救国家危机的三项具体措施:开民智,鼓民力,兴民德。

他认为/收大权,练军实0,都只是救亡图强的/标0,而/民智、民力、民德0三者,才是强国之/本0,其中的/民智0尤为/最急0»。

由于直接受西方思想影响,严复的思想见解,其实比当时的康、梁都早一步;他对民智、民力、民德的强调,奠定了晚清启蒙主义的基调,也是稍后几年兴起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前奏。

晚清启蒙思想家中,最早为/国民0作界定的,应当是梁启超¼。

而对/国民0一词有更清楚和准确界定的,是在后来,如邹容的5革命军6:/国民者,有自治之才力,有独立之性质,有参政之公权,有自由之幸福,无论所执何业而皆得为完全无缺之人0½。

戊戌变法失败和接踵而来的庚子事变,使维新知识分子/变法0的理想严重受挫,以/开通民智0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思想启蒙,成为唯一选择。

1901年以后,出现了以/国民0命名的报刊,如5国民报6(1901年)、5国民日日报6(1904年);而当时普遍的报刊都将国民意识的启蒙作为重要内容¾。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和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比较研究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和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比较研究

人 文 论 坛201INTELLIGENCE························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和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况胜楠摘 要:梁启超和陈独秀分别是中国戊戌启蒙思潮和五四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虽然两者处于不同启蒙阶段,但他们都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中国启蒙运动的实现手段。

通过对比梁启超和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可以发现两者思想都包含群的观点、力的观点和人的观点三大核心思想,反映出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建立民族国家与实现人的自由两大主题。

关键词:国民性 群 力 人国民性改造思想同为梁启超和陈独秀启蒙思想的重要部分及救亡与启蒙的路径。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实现救亡目标。

但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看到,光靠上层阶级的变革没有民众的普遍觉醒,改革是行不通的;光靠政治制度的变革没有民众文化心理上的接受,改革也是行不通的。

1898年梁启超东渡日本,认识到民族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竞争。

因此,梁启超提出“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陈独秀也是在政治实践失败后找到国民性改造的路径。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但中华民国仅仅存在数年就被袁世凯复辟成帝制,民主共和国家名存实亡。

陈独秀在痛苦反思后认识到,必须掀起一场文化革命,彻底根除封建文化造成的国民劣根性才能断绝帝制的文化根源。

通观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和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群的观点、力的观点和人的观点,构成了两者思想的核心。

一 群的观点“群”的观点是梁启超和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中的主要观点。

“群”与“己”是相对的范畴,“己”指作为个体的自我,“群”指作为整体的社会共同体。

“对世界而知有国家”——清末梁启超“国民”论述再思

“对世界而知有国家”——清末梁启超“国民”论述再思

“对世界而知有国家”——清末梁启超“国民”论述再思王锐摘要:梁启超在1900年前后反复向国人宣传国民思想,唤起人们的国民意识,强调具有独立性、善于合群、知晓自由之大用、洞晓中国的内外状况、积极投身政治救亡运动等实为当时中国人所应形成的国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启超的这些主张与他对晚近以来世界大势的分析息息相关。

他越是深入了解列强步入民族帝国主义、善用“灭国新法”对待中国这样的国家,越是感到在中国宣传国民思想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如果说从传统王朝体制下的臣民变为近代民族国家里的国民是近代政治启蒙的要义之一,那么梁启超剖析世界大势、介绍国民思想,都属于他在晚清所进行的启蒙事业。

前者直接促生了后者,后者的时代意义在于力图解决前者所昭示的时代症结。

关键词:梁启超;国民思想;民族帝国主义;新民作者简介:王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K257;B2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9-0117-15引言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要想更为全面地理解这种地位,或许需要从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演进过程来审视。

宏观来看,近代中国的历史转型需要处理两大时代任务(或曰面对两类“时代困境”):一是当法国大革命以降的近代世界政治体制及其运作逻辑开始在世界流行之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内部的政治与社会结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近代政治体制的时代潮流;二是中国内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明等级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影响与批判研究”(20CZS046)。

117“对世界而知有国家”——清末梁启超“国民”论述再思的政治与社会变革虽然有明末以来的历史内因,但更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冲击下的产物。

这样的冲击固然为中国带来一些现代性的要素,但其直接目的是使中国成为19世纪以降世界体系里处于被支配与被殖民位置的国家。

换言之,作为政治与文化共同体的中国正遭遇被拆解与被支配的命运,其内部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再论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再论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旨 [在指导护国战争最紧张的日 。4 1 ] 子里, 他仍撰写
了《 国民浅训》将国民程度与民初政局结合起来, , 分 析批判国民性病根及其危害, 强调国民的教育、 训练 与改造。后参与创新《 晨钟报》“ 五四” 前后到 2 年代, 0 梁启超晚年致力于文化 教育、 学术研究。他游历欧洲后, 思想言论虽然复归
“ 为 倡, 为中国 。 30梁的舆论宣传 以 新民 以 光” 1P) 0 (6 [ 3 1
冲决罗网, 犁庭扫穴, 吹响了2 世纪“ 0 新民” 的号角, 也感染了千千万万国人, 尤其是青年学子, 把他们推 向维新、 革命的道路。
15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发生波动和倒 9 年前后, 0 改 人。 指出: 造 他 “ 欲维新我国, 先维新我民”6 当 [ ] 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但他的“ 新民” 思想没 “ 有新民, 无新 度, 政 无 家’[ 退, 苟 何患 制 无新 府, 新国 ,7 0 。]
17 梁启超的思想在革命、 9 年以后, 0 宪政两大
潮流的驱动下再次演进。他主持成立政闻社, 发行 《 政论》《 、国风报》 政论》 。《 发表《 政闻社宣言书》提 , 出“ 改造政府”“ 、国民运动” 的主张, 阐发了国民政治 思想。他指出改造政府的力量“ 斯则在国民”改造 , 政府的方法“ 不外求立宪改治之成立” 。这表明梁已 从“ 君主立宪” 进到“ 国民立宪”并在政闻社宣言书 ,
论”政治、 , 社会、 宗教、 道德、 学术、 风俗、 产业, 以及 经学、 史学、 文界、 诗界、 小说界、 音乐界、 文字等, 都 必须“ 革命” 。必须大力宣传和引进西学, 尤其是西 方的政治社会学说, 自由、 如 平等、 民权、 进化、 新道 德观等。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向往着“ 自 四大 由塞宇合, 奴性销为日 月光”热情呼唤“ , 中国少年” 为实现“ 少年中国” 而奋斗, 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着 希望和浪漫情调。 梁启超的宣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正如黄遵 宪评论的, 梁的新民说“ 布之于世, 有所向无前之能, 有惟我独尊之慨。其所以震惊一世, 鼓动群伦者, 力 可谓雄 , 效可谓速矣” 。他鼓励梁公“ 努力, 努力” ,

梁启超《新民说》研读综述

梁启超《新民说》研读综述

梁启超《新民说》研读综述作者:智倩玉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梁启超针对国民性改造的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代表作《新民说》,并且《新民说》中大部分文章写于梁启超思想由激进到趋于成熟稳定的阶段。

本文经研读《新民说》,剖析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其特有价值与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提出它对提高当代“国民性”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主要内容;独特价值;后世影响;国民性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至1902年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梁启超反思自己原先的主张,得出结论:“欲维新吾国,先维新吾民。

”[1]205遂在1902年至1906年,以“中国之新民”为名,陆续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共计二十篇,后被收入《饮冰室合集》,并出版单行本《新民说》,其最终目的在于变“旧民”为“新民”。

一、《新民说》的主要内容《新民说》的前四节直接点明“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随后对“新民”做出解释,并列举多国实例来论证其“新民”思想实为可取之法。

梁启超心目中的“新民”必须具备公德、私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精神、权利思想、义务思想、自由思想、自治思想、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和尚武精神。

梁启超提出的“新民”的十四条标准,也是他进行“国民性”改造的具体方法。

梁启超在总叙中言明,能屹立于世并拥有左右世界之力的国家(如英美等),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有英雄;并且认为国家就是由人民积聚而成。

他把新民视作当务之急的原因有二:内治和外交。

欲达此目的,顺其思路可知,人民和政府应维持一种相倚相扶的关系。

二十世纪初期,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大行。

一方面,人与人相望相责的恶习成风,何以维新;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帝国主义蹂躏吞并弱国的中心位置,所以只有和合全民族之力才能建立中国式的民族主义,才能拯救生灵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浩劫之中。

在《论公德》开始,梁启超视道德为本,公德与私德则为其外在表现,私德的独善其身与公德的相善其群,皆是“为国”;试观《论语》、《大学》和《孟子》等传统正统思想,公德的出现频率远低于私德,尤其作为当时社会主导价值的私德,追求的是各人自我品性的完善,这种个人道德思想曾妨碍梁启超“为国”;而公德作用的是人群关系,其目的在于利群,群生则国立,此时公德充当的是国家建立的先决条件。

重思百年“国民性”论述

重思百年“国民性”论述

重思百年“国民性”论述一二十世纪以降,对“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

鲁迅及其小说杂文总是被自然地与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相联系,赞者奉为圭臬,疑者不以为然。

对国民性话语在二十世纪初的起源和多元流变略加检讨,可见“国民性”是一个逐渐演化形成的话语,实包含对国民性中正反两方面的认识,与反对专制密切相关,包含对解决路径的探讨,也受着论述者的个性、心态和当时的客观形势之影响,断不可以“批判国民性”一概视之。

谈中国国民性问题,必须回溯到十九世纪末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著作《中国人的性格》,即鲁迅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立此存照(三)》中提到的希望有人翻译出来的“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

《中国人的性格》1890年在上海英文《北华捷报》连载,后由纽约一家公司结集出版,算是第一部系统地分析中国人性格和文化心理特征的著作。

书中列举的中国人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注重面子和善于做戏;过度节约;勤劳刻苦但漠视时间;漠视精确;思绪含混;坚韧,善于忍耐,却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而缺乏诚信;极端迷信,谣言泛滥。

史密斯意识到生存条件是形成中国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成千上万命该贫困而又无知的人,他们的眼界狭窄,自然头脑含混。

”同时,作者指出:“在许多地区,他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使得有相当比例的人总是生活在死亡线上。

”史密斯还认识到,中国人过度依赖自己的历史经验,导致因循守旧而在知识上有“致命的缺陷”——“广大的中国人没有见到过条件更为优越的国家,因为他们对其他国家一无所知”。

尽管作者怀有自己的宗教目的,但还是正确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其虚伪的一面:“真相在中国是最难获得的”;“中国政客的生平和公文,就像卢梭的《忏悔录》,情感高尚,而行为卑鄙。

他砍下十万个头颅,却引用孟子的话论述生命的神圣。

他把修筑堤坝的钱塞进自己的腰包,导致河水淹没一个省,却为人民的背井离乡而哀叹。

”但作者的目的并非专为“批判”。

梁启超与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之比较研究【最新哲学类】

梁启超与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之比较研究【最新哲学类】

generationS.
T11is paper is conlposed of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me preface.n explaills嘶eny舭conc印tion of mtio叫c11ar獬er 锄【d me reaSon of choosing mis topic姐d its si鲥ficallce.
第二节梁启超与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相同的原因…….………….32
3.2.1二者国民性改造思想形成原因相同…………………………..32
III
目录
3.2.2两人都受了进化论的影响………………………………….34 3.2.3梁启超对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形成的影响……………………..35
第四章梁启超与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不同之处及其原因….…38
Qicha0 and Lu Xull are me import觚t representatives of也e ideological仃end.111eir
si嘶ficant vie、Ⅳpoint、Ⅳere msight at tIlat time andⅡley all llaIve a
on our向ture
非公开学位论文,保密期限内不向外提交和提供服务,解密后提交和服务同公开论文。 论文电子版提交至校图书馆网站:http:/,202.113.20.161:8001/indexhtnl。 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 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本授权书签署一式两份,由研究生院和图书馆留存。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南开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 获得者均须向南开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温广救
(上海大学文学院,07社会学 3号)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学说中批判了国民性的种种弱点,历诉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对民族心理的摧残,呼唤重建新民德、开民智、铸国魂。

本文从国民性问题的提出、国民性的弱点和原因、国民性改造及国民性批判的意义几方面对梁启超的论述做了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梁启超;国民性;批判
自1840年以来,民族危亡的问题就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而梁启超、鲁迅、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先锋,他们迫切地希望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有伟大的国民精神作为支撑。

“艰难的国运”需要“雄健的国民”来挽救民族危机,而当时中国国民中恰恰缺乏这样一种“雄健”的精神。

这使得这些思想先锋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国民性”问题。

而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为集中地探讨国民性问题的人就是梁启超。

一、国民性问题的提出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蹂躏,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的上层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道。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便是他们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所进行的求强求富的实践,但最终的结局都以失败告终。

梁启超在反思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同时,也开始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去探寻中国落后的根源和救国救民的真理。

于是他就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中从传统文化、国民心理、封建统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积弱的根源,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其中“爱国之心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

表现在一,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二,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线;三,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三个方面。

作为思想家的梁启超开始对社会、民族、国民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省,他已深深地认识到旧有的国民性已成为中国积弱的最大根源。

这些认识为他后来开启新民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于1902-1906这四年间编撰了《新民说》,他站在救亡图存的高度对国民性改造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发出改造国民性的呼声,呼唤新民快快出世。

在他急切的呼喊声中洋溢着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国民性的弱点和原因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前就开始认识到了国民性的弱点。

1897年,梁启超著文说:“西人侮
我甚矣”,他们说中国人“野悍”、“愚诈”、“虚伪”等等。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更说中国人有“骄傲”、“愚蠢”、“恇怯”、“欺诳”、“暴虐”、“贪私”、“因循”、“游惰”等恶德。

外国人对中国国民性弱点的批判,深深地影响了梁启超。

1900年的《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指出奴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无动等国民性弱点。

1902年的《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梁启超指出中国国民性格上的主要四条缺点:“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欠缺”、“自治力之欠缺”。

”梁启超的《新民说》中对国民性弱点的分析最全面,他指出中国民族“缺乏功德、无国家思想、无进取冒险心、无权力思想、无自由意识、缺乏自治精神、富有保守性、无自尊心、无毅力、无义务思想、文弱柔懦、私德堕落。

”梁启超批判最多是国民的奴性和国民的冷漠旁观。

他认为国民无责任感,不知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国家的一分子;更不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为什么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人有如此多的劣根性呢?
针对国民性的种种弱点,梁启超指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原因。

梁启超把国民性弱点的原因归结于封建政治专制、文化专制的产物。

他指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以天下为私产,国民就像奴隶,屈服于专制的淫威之下。

无爱国心,无尚武精神,冷漠旁观,卑屈怯懦,无政治能力,缺乏冒险精神等,都可归罪于封建专制。

还有,封建学术,统一思想,使国民服从于专制制度,摧残了民族的创造力。

总而言之,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原因。

三、国民性的改造
“国民性批判”的最终指向是通过改造社会来改造国民性,以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实现救亡图存。

对国民性进行改造,这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国民性的弊端正如鲁迅在《两地书·十》中所说“是历久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去掉。

”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构建健全的民族心理,这恐怕比国家改革和反抗侵略还要艰难,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梁启超在剖析了国民性的种种痼疾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推翻专制主义政体,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国民性扭曲的根源。

国民性痼疾在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滋养下,早已根深蒂固。

但在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传统文化中的主导精神线索,已经充分显示出自己落后和腐朽的一面,中国如不进行改革,就无法改变贫穷被奴役的命运,无法强盛起来。

许多启蒙主义者如严复、梁启超、鲁迅、邹容等都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张。

推翻专制政体,使国民摆脱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充分享有自由、民主、人权,使人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独立的人。

因此说,推翻专制政体是改造国民性的首要前提。

第二,学习他人长处,培养国民具备良好品格。

中国要强盛,就应该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他尤其钦佩盎格鲁撒逊民族和日本民族。

他认为这些民族之所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是因为他们的国民性中的精神。

如敢于进取、冒险的竞争意识;维护权力、履行义务的法律意识;自由、自治、合群和公德意识。

而这些都是我国国民所不具备的。

第三,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固有的民族精神。

梁启超认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

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精神。

他在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更强调要习他人长处同发扬本民族固有的精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造就出一代崭新的国民。

四、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批判的意义
梁启超对国民性批判的探讨无疑在促进中国人的近代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它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长期以来,生活在专制主义思想氛围下的大多数人,已经被奴役和压制得十分麻木愚昧,他们只能盲从着专制主义统治者的旨意,在既定的轨道上蹒跚前行,却无法超越这落后狭隘而又陈旧的轨道。

专制主义的精神毒害,使国民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进而受到列强的入侵而盲然不知所措。

梁启超等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国民性所作的剖析、发出的“新民”的呼唤无异给了国人猛烈的一击,起到了震聋发聩的作用。

其次,它影响了五四以来包括鲁迅在内的一代启蒙学者。

在思考“国民性”问题的这个方面,梁启超给予鲁迅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梁启超撰写的有关论文,大部分都发表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而鲁迅正是这些报刊的积极读者。

还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

最后,梁启超在鼓吹变革政治制度的同时,对国民性问题作了深层思考,为中国这头睡狮的觉醒拉开了序幕。

综上所述,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指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原因。

梁启超正视国民性弱点,揭示它的原因,提出如何改造国民性,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对后来的学者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后人的反封建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允明.“新民”学说及其命运——论梁启超的《新民说》[J].北京社会科学,1987,(3):113-123.
[2] 沈善洪,王凤贤.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初探[J].学术月刊,1984,(11):29-33.
[3]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00-155.
[4] 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8-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