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潮汐的产生
杭州湾与钱塘江大潮
洋流(ocean current)
ocean current是海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 动的海水称。分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
表层洋流主要受盛行风的磨擦力拖带作用产生, 以水平运动为主,深度为100-200米。
深层洋流由温度和盐度差引起,具水平和垂直两 个方向。以上两种洋流可相互转换,并长距离迁 移,对海洋沉积和生物分布有重大影响。
世界洋流图 表层洋流主要受盛行风的磨擦力拖
带深作层用洋产流生由,温以度水和平盐运度动差为引主起,,深具度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以上两种洋流可相互 为转1换0,0并-2长0距0米离。迁移,对海洋沉积和生物分布有重大影响。
浊流(turbidity current)
turbidity current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 高密度水下重力流,相当于水下 “ 泥石流 ” 。 密度大,携带大量粘土、泥沙及砾石。 分布于陆架外缘、大陆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缘,诱 发因素主要为地震。
破浪因惯性冲上海岸形成进流,进流在重 力作用下沿斜坡回到大海形成退流(底 流)。
波浪运动过程
进流 退流
破浪带
深水波区域
浅水波区域
威力巨大的拍岸浪
在礁石海岸的较 深水区,波浪突然受 阻后,波长迅速减小, 波高急剧加大,形成 拍岸浪。
波浪折射现象
在岬角及海湾发育的海岸地带,波浪受某些 因素的影响,使波浪向海岸推进的速度产生 差异。在海湾处波浪运动速度较快,从而使 波脊线(波峰连线)弯曲,趋向与弯曲的海 岸平行,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
基岩海岸海蚀平衡剖面:当地壳长期稳定,平 均海平面不变时,随波浪侵蚀作用进行,波切 台逐渐展宽,当其宽度发展到波浪虽在波切台 上运动,但能量基本消耗在克服与波切台的磨 擦和搬运碎屑物时,波浪不再有侵蚀能力,此 时,基岩海岸的横剖面呈上凸曲线,曲线上各 点的侵蚀强度趋于零,此剖面称为基岩海岸海 蚀平衡剖面。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地质作用
有机物质成分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来源 。有时候相当 厚的地层全由生物遗体所组成 。而且许多重要矿产都 与生物有关 。 除了我们熟悉的蚌壳 、动物骨骼 、植物 残体可以直接沉积之外 , 微生物的分解物质更不可忽 视 , 由于它们体积微小 , 常常掩盖了它们数量庞大这 个实质 。根据估计 , 每年在每平方米的面积中至少有
海洋地质作用
会计学第1页/共58页
海洋地质作用是由海水的运动和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一、海水的运动海水的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最主要的动力。造成海水运动的动力主要有风、海水的密度差、温度差、月 引力和地震等。海水的运动按其运动形式分为: 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一 )波浪
——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
涨潮时,潮水涌向陆地;落潮时,潮水退回外海。
因地月系统绕太阳运行 , 当出现新月和满月
2天 , 月地日三者位于同一线上 , 太阳的引力与月球的引力叠加 , 形
潮时 , 潮水涌向陆地; 落潮时 , 潮水退回外海。
2天 , 月地的联线同地日的连线垂直 , 形成小潮
成大潮 。 当出现上弦月或下弦月
( 即农历初八 、九及二十二 、三
第35页/共58页
,得克萨斯泻湖的平均淤积速率为 每百年38厘米 。被堤岛或沙嘴分隔的潟湖水体 , 波浪作用微弱。沉积物多由细粒物质组成 。沉积物的来源既有陆源物质 , 也有海 域来沙 , 同时还有风吹物质沉积于潟湖之中 。潟湖被沉积物质填 满 , 便转化成潮滩或低平陆地。
离或半隔离 , 则形成了潟湖 。潟湖是短暂的地质现象 。现代潟湖 是第四纪冰后期海侵的产物 , 其形成仅6000
深海中波浪传播示意图第4页/共58页
2 、波浪向岸传播当波浪向海岸方向传播到达浅水区 , 水面波形的对称性会遭破坏 , 表层水质 点运动轨迹变成椭圆形 , 从水面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大椭圆扁率也逐渐增大 , 在水底则变成水平的往复运动 。随着海水深度的变浅 , 摩擦阻力增大 , 水质 点运动的椭圆形扁率增大 , 表面水质点速度超过波速时 , 波峰破碎出现白色 的浪花 。波浪进入浅滩 , 波峰明显超前 , 涌上海滩拍打海岸形成拍岸浪 。拍 岸浪涌到海岸后 , 使海岸水面增高 , 可达数米 , 海水在重力作用下 , 顺着海 底斜坡形成底流流回海中。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海洋地质作用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和地质现象。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海底扩张、海底地震活动、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地质构造运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等。

这些地质作用对海洋的形成、演化以及海底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等起着重要影响。

海底扩张是海洋地质作用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主要分布在洋中脊上,洋中脊是地球上新的地壳形成的地方。

在洋中脊上,岩浆从地幔中涌出填充了裂隙,形成新的地壳。

这种地壳的形成导致海洋地壳的扩张,从而推动了板块的运动。

海底扩张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核心之一。

海底地震活动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

海底地震是指发生在海底的地震活动。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活动不仅会引发海洋地壳的变形和破裂,还会产生海啸等灾害性效应。

海底地震活动对海洋地质构造的演化和海底地形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海底火山喷发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一种类型。

海底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岩浆从地幔中涌出到地壳表面,并在海底喷发的现象。

海底火山喷发不仅会形成海底火山,还会产生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碎屑物质,丰富了海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景观。

海底火山喷发还与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演化密切相关。

而海底地质构造运动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类型之一。

海底地质构造运动是指海洋地壳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发生的构造变形和运动。

海底地质构造运动导致了海底地形的形成和海洋地壳的变形,同时也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海底地质构造运动的研究对于认识海洋地质过程和理解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作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类型。

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沉积物,包括碎屑物质、有机物质、化学沉积物等。

这些沉积物在海洋中沉积、堆积和固结,形成了海底沉积岩。

沉积作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结果和过程,它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演化。

侵蚀作用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一种重要类型。

海洋中存在着强大的波浪、潮流和海浪等侵蚀作用,它们能够侵蚀岩石、破碎岩层,从而改变海底地形和地貌。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称为泻湖。
二、潮汐及其侵蚀、搬运作用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惯 性力的共同努力下,产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称为潮汐。
8.2
海 水 的 运 动 及 其 侵 蚀 搬 运 作 用 ( 潮
汐 潮汐运动示意图

潮汐的侵蚀、搬运作用与波浪相似。
常使河口形成三角港。无三角洲沉积
影视:潮汐
8.2
( 为是由浊流搬运而来的。

总的说,海水的搬运以波浪搬运作用为主。一般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流 较粗、重的颗粒搬运距离近(在近岸沉积),较细轻的颗粒搬运距离远,
) 化学溶蚀物质搬运更远。因此可以根据沉积物的粗细、轻重,分析当时
距离海岸的远近。
第三节 海水的沉积作用
为什么说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就是因为大海的肚量 之大,是最大的大肚罗汉。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最广阔 的沉积场所,因此海水的沉积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构造运动及板块扩张速度的变化,更是地质历史时期
海 海进海退的主要因素。 水 的 进 退
谢谢各位!

沉淀,形成海缘石和菱铁矿等。

c.最后是碳酸盐类沉积,形成石灰岩、

白云岩等。
浅 4.浅海生物沉积特征
海 沉
由于浅海中生物大量繁殖和死亡,它们的
积 骨骼和外壳就在适宜的环境下沉淀下来,形成
) 生物沉积岩。
主要有:贝壳灰岩、有孔虫灰岩、硅藻岩
等,最常见的是珊瑚礁灰岩。
(四)半深海及深海沉积
8.3
1.沉积物的特点:
浅海——是指水下岸坡以下(以水下砂坝为标志),直
8.3
至200米深度的海域,其海底为大陆架。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参与讨论海水运动、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海洋生物对海岸、海底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海洋地质作用包括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这4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的机械动力。

由于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它们在海洋中构成了不同的水动力带。

海水较浅的滨海带和大陆架是波浪和潮汐为主的水动力带,在波浪影响不到的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洋流和浊流的水动力带。

这4种机械动力都能产生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机械海蚀作用是海水运动时的水力冲击(也叫冲蚀)和海水挟带的碎屑产生的磨蚀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作用。

海水机械搬运的方式有3种:①推移,粗大的碎屑沿海底滚动和滑动;②跃移,较粗的碎屑间歇地跳跃式移动;③悬移,细小碎屑悬浮在水中移动。

这3种方式随水动力的强弱和碎屑粒径大小而变化。

有时3种方式同时存在,有时推移和跃移并存,或者仅有悬移。

当海水机械动力消失时,即发生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遍布海洋各处,但以大陆架和大陆坡上的沉积量最多。

水的化学作用主要是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也叫溶蚀),以及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在海底上形成沉积物的作用。

海洋中的生物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都有生物繁殖,但以大陆架上的海水中最为繁盛。

海洋生物的地质作用主要指生物的遗体在海洋底上的沉积作用。

海洋的3种地质作用中,海蚀作用在滨海地区最显著而强烈,广阔的海洋盆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沉积物的数量大,种类多。

现代大陆上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海洋沉积物。

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特别是海底沉积物,对了解地球发展史、开发利用海底矿产资源都十分重要。

波浪的地质作用?波浪(也称海浪)是由于风的摩擦,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起伏运动。

波浪的大小与风力强弱、风势久暂和海面开阔程度有关。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以海洋地质作用类型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一、板块构造与海底地质形态1. 海底地壳扩张与海脊系统海底地壳扩张是指在海洋板块边界处发生的地壳运动,通过这种运动,新的地壳物质从海脊系统中向外扩张。

海脊系统是一系列海底山脊和裂谷的组合,是地球表面上最长、最连续的山脊系统。

这种地质作用造成了地球上最年轻的地壳物质形成,并且对海洋地质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海沟与俯冲带海沟是指位于海洋深处,纵深超过6000米的地质构造,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

海沟的形成与俯冲带有关,俯冲带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其中一个板块向下俯冲至地幔深处。

在俯冲带形成的过程中,海洋地壳被迫下沉,形成海沟。

这种地质作用是海洋地质中的重要类型,对海洋地形和地壳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沉积与海平面变化1. 沉积作用与沉积岩沉积作用是指岩石、矿物或有机物质沉积到地球表面的过程。

在海洋地质中,沉积作用主要指海洋沉积作用,即海洋中的颗粒物质沉积到底部形成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在经历压实、水化等作用后,形成沉积岩,如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作用是海洋地质中的重要过程,记录了海洋环境的演变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 海平面变化与海岸侵蚀海平面变化是指海洋中的水位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化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和海洋膨胀等。

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会对海岸线产生影响,尤其是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海洋侵蚀海岸线的过程,主要包括海浪冲刷、潮汐作用和海底侵蚀等。

海平面变化和海岸侵蚀是海洋地质中的重要作用类型,对海岸线的形态和演变有着显著影响。

三、地质灾害与海洋地质作用1. 地震与海啸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现象,可以引起海底地质变化和海洋地质作用。

当地壳发生断裂或岩石发生滑动时,会产生地震波,进而引发海啸。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爆发、滑坡等引起的海洋水体的巨大波浪,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和海啸是海洋地质中的重要地质灾害,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首先,海洋的地质作用在地质构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主要由大洋岩和大洋壳组成,而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的差异性促使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发生。

板块运动导致了海底的扩张和收缩,形成了地壳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例如,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板块边界之一,是大西洋两边板块扩张的地方,这一地质过程导致了大西洋大陆板块的形成。

其次,海洋的地质作用还参与了地球的岩石循环。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海洋中的化学物质、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都对岩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海洋中的生物通过骨骼和壳体的碳酸盐沉积形成了大量的沉积岩,如石灰岩。

沉积岩可以保存古代动植物的化石记录,对地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此外,海洋中的地热活动也导致岩石的溶解和改变,形成了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

这些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对深海环境的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地球内部热对流和板块运动的影响。

海洋中的岩石循环、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地质过程对地壳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板块运动导致了大陆的聚合和分离,形成了大陆碎片和新的大陆边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不仅造成了地壳的变形和破坏,也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岩石循环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不仅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构造和地震活动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地质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和保护海洋环境。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的海洋功能和过程的科学。

它涵盖了海洋的地质构造、地质历史、地球化学、岩石学和沉积学等方面。

海洋地质作用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和现象,包括海底扩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等。

这些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人类的生存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海洋地质作用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海底扩张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据大洋地壳扩张理论,地球上的海底一直在不断扩展,而扩展的中心是海脊。

在海脊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冒出,形成了新的岩石。

随着新岩石的形成,老岩石向两侧移动,海底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称为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造成了海脊系统的形成,也导致了地壳的运动。

海底扩张对于地球的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海洋地质作用还包括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表上的运动和变形。

它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移等。

这些运动可能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应力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的震动。

地壳运动不仅影响着海洋地质的形成和演化,还会对地表的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第三,火山喷发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山喷发是地球表面上火山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熔融而产生的。

在海洋中,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海脊系统和火山岛上。

火山岛是海洋中的一种地形,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例如夏威夷和日本的冈山。

火山喷发不仅对海洋生态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还对海底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海洋地质作用还涉及到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

海洋沉积是指海洋底部积累的各种物质,包括颗粒物质、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等。

海洋沉积是通过沉降作用形成的,其中的沉积物质来自于陆地和海洋的搬运和沉积。

海洋地形是指海底的地形,它是由于海洋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

海洋地形包括洋脊、海沟、海底扇等,它们的形成与海底扩张、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等有关。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域,覆盖了约71%的地球表面。

它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以及地质活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地质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海洋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是巨大的。

海洋的存在使得地球的温度变化更加稳定,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传热能力,调节了全球的气候。

海洋还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参与了水循环和气候系统的运行。

它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影响着全球的气温分布。

海洋的表层水体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导致了台风、风暴潮和沿海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其次,海洋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复杂,从微观生物到海洋巨兽,各种生物相互依赖,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

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食物资源,如鱼类、贝类和海藻等。

此外,海洋还为许多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支持着众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海洋也在地质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海洋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库之一,承载着全球水文循环的一部分。

它接收来自河流和降雨的淡水,并且通过蒸发和降水来维持水循环的平衡。

水文循环是地表和地下水系统之间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水资源的分配和供应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海洋还参与了地质的造山作用。

海洋中的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

海底地壳的扩张和收缩使得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成为可能。

例如,太平洋火山带中的火山活动就与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之间的俯冲带有关。

这些地质活动不仅对于地球的地貌和地质构造产生影响,还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此外,海洋还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

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生物吸收和物理溶解等过程,将其储存在海水中。

这有助于缓解全球暖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海洋及其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地质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洋的存在调节了全球的气候,支撑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参与了水文循环和造山作用等地质过程。

《海洋地质作用》课件

《海洋地质作用》课件
《海洋地质作用》
1.海洋概述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分 区和海水的运动等,这四方面的特征对海洋地质作 用的过程和产物有重要影响。
海水的物理 性质
温度(光照;水深):与9):最大—s—
1m3海水降低1ºc可使3千m3空气升高1ºc
渗透压:与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密切相关
《海洋地质作用》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海水的化学组成
纯水 Cl Na SO4 Mg Ca K 痕量元素
海水的化学组成
NaCl 、 MgCl2 ; MgSO4 、 CaSO4 、 KSO4;CaCO3 ,痕量元素,气体与 氧等
盐度计算
s Knudsen公式:
现代海岸带
潮下带
海岸线
海滨线
潮上带
潮间带
古 海


水下岸坡区
海滩区 海岸区
近滨
海滨
前滨
后滨
《海洋地质作用》
2.海水的运动
海水不能将自身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而运动,从 这一意义上讲,一般认为海水不是流水,而是静水。 故海水只能在外界的影响下获得运动的能量并产生 相应的运动方式,具体可以划分为海浪(或波浪), 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洋地质作用与海洋分区的关系
水动力 地 形
物源
滨海区 波浪,潮汐,强 复杂多变
浅海区
海流,波浪, 较强
平缓开阔
半深海区 海流,弱
陡而狭窄
陆源为主,内源及其 它兼有 碎屑、化学及生物源
泥质
深海区 基本静止,浊流 开阔有起伏 生物与化学源
《海洋地质作用》
浅海 平均高潮线 平均低潮线
浪基面
外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八章海洋的地质作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谢文伟谢宇飞制作8.1 海洋概况(概述)第一节海洋概况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8.1 海洋概况(海与洋)一、海与洋海和洋构成了海洋。

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

但两者有着根本性区别:海洋形成时间晚:第三纪、第四纪海底大多数为大陆型地壳水浅,一般<3000米,多为数百米范围局限,受陆地轮廓直形成时间早:中生代已出现洋底为大洋型地壳水深,一般>3000米面积广阔,不受陆地影响8.1 海洋概况(海水的化学成分)二、海水的化学成分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

世界各大洋的一般含盐度为33-38‰,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2.海水中含有Au、Ag、Ni、Co、Mo、Cu等数十种微量元素,很多国家正在进行提取开发实验。

3.此外,海水中还含有一定量的O2、CO2气体。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性质)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1.海水的温度①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

②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化学成分)2.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略大于蒸馏水,一般为1.02-1.03g/cm3随各地海水的盐分、温度变化而变化。

3.海水的压力海水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到海底深部压力极大,可达108Pa。

4.海水的透明度和颜色大洋为蓝色,透明度较好,光照可达200米。

海的颜色变化较大,以蓝色为主,常受悬浮物质和藻类影响,透明度也受到影响。

8.1 海洋概况(海洋生物)四、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按其生活方式大致分为三种:1.浮游生物2.游泳生物3.底栖生物8.2 海水的运动及其侵蚀搬运作用(波浪)第二节海水的运动及其侵蚀、搬运作用海水的运动是重要的地质作用动力,主要有波浪、潮汐、浊流和洋流四种运动形式。

海洋科普知识

海洋科普知识

1.海洋地质的作用海洋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es of ocean 海水运动、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海洋生物对海岸、海底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海洋地质作用包括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这 4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的机械动力。

由于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它们在海洋中构成了不同的水动力带。

2.什么是红树林海岸我国的红树林海岸广泛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和福建省海岸。

红树林海岸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红树林根系发达,有固滩护岸的作用,防止海浪对岸滩的侵蚀与破坏;二是红树林的根、叶产生的有机质和引来的鸟类所产的粪便是浅海鱼虾等海洋生物的充足饵料,改善了海洋生态,函养了水产资源;三是红树林繁殖茂密,郁郁葱葱,美化了环境,调节局部小气候。

所以,人类要爱护红树林。

3.海水鱼为什么不咸海水很咸并带有苦味,所以不能食用。

但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却不咸,这是因为海洋中的硬骨鱼类具有很强的排盐能力,它们生有专门排盐的器官,位于鳃片中,由“泌氯细胞”组成。

这些“泌氯细胞”像一个淡化车间,能使海水淡化,而且效率非常高。

此外,为了弥补体内水分的流失,海洋硬骨鱼类还采取多喝水、少泌尿的措施来维持体内的低渗压。

4.海底山脉大洋底部存在世界上最长的山系。

这个事实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被人类发现。

经过细致测量,人们发现大洋中脊上有一条1到2千米宽的裂谷。

为了揭开海底的地质演变奥秘,人们曾经多次下潜到大洋中脊的裂谷中进行实地勘测。

在1972年到1974年期间,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地质学家勒皮雄的领导下,使用深潜器观测到了大洋中脊的裂谷。

使用深潜器观测到了大洋中脊的裂谷。

5.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5~0.01毫米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

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海滨有大片低地泥滩,既便于引进海水,又不易使卤水下渗,是开辟盐场极为有利的场所;华北地区雨水少,日照时间长,利用风车扬卤、太阳照晒或者煎熬,使水分蒸发,就能得到大量雪白的海盐。

第16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16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16章海洋的地质作用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第一节海洋概况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

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海和洋构成了海洋。

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

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

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3)海水中含有气体;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1.海水的温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地质作用

第十四章 海洋地质作用地球与其它星球特征的区别是有浩瀚的海洋,海洋緼育了地球上的生命,现代地球上70.8%(4/3)的面积为海洋.地史中由于海陆的变迁海水增多次侵入大陆内部,在地层中留下了广泛的遗迹。

例如,淮南地区保留的从云古代中晚期(Pt 2)到中奥陶(02)的地层都属海相沉积也就是说从10亿前——5亿年这个时期,淮南地区曾被海水淹没,成为了海洋的一部分,02——C2上升出海面,C2-P又处于海陆交互的滨岸地带(成煤时期)。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其中铀是获得原子能的主要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

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 海与洋海洋是海与洋的总称,粗略地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 海及洋的水都是海水(含盐33—38%。

)海底 为 陆壳 洋底 为 洋壳二 、 海洋环境分区(根据海水深度及运动情况) 1.滨海带海陆界线附近狭长地带,一般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域。

属海、陆交互的环境。

潮坪 ------ 波浪作用弱,潮汐影响大的滨海地带. 2.浅海带滨外带至水深200米的范围,一般包括大陆架地形部分3. 半深海——深海带半深海200 ~ 2000米水深(大陆坡地形) 深海 > 2000米水深(大陆盆地+洋中脊)三、 海洋中的生物大洋中生物,一方面生活活动改造环境, 一方面许多动物壳CaCo 3 Sio 2成为沉积物来源,如礁体,生物灰炭、硅藻土§2.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海水的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最重要的动力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一、 波浪海水作有规律的波状起伏。

是海洋中海水经常性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

1.风摩擦海水表层平随水飘移,有孔虫、放射虫、笔石、藻类固着:珊瑚、腕足动物、海草 爬行:三叶虫、虾、螃蟹 钻孔:蠕虫、双壳1. 波浪的形成 2.海底地震3.水面上大气压剧变化2. 波浪要素3. 波浪中水质点的运动波浪是一种振荡波,振荡波的特点就是质点不随波形前进,而只是在原地往复的园周运动。

海洋的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海洋的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海洋的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地球上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在海洋中,存在着许多地质作用,这些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海洋地质作用相关的重要术语,以便更好地了解海洋的奥秘。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是构成地球的岩石和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壳主要分为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其中海洋壳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壳相对较薄,由海洋地壳和上覆的海水组成,对海洋地质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海底扩张海底扩张是指地球上海洋地壳不断向两侧扩张的过程。

在海底中,存在着许多构造地形,其中最重要的是洋脊系统。

洋脊是一系列相对较长的海底山脊,沿着大洋中心产生,将海洋壳分裂成两个相互平行的板块。

洋脊系统的扩张是地球板块构造的基础,也是海底地壳增长的重要原因。

3. 断裂带断裂带是指地壳内部存在的断裂线或断裂系统。

在海洋地质中,断裂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将洋脊系统中形成的新地壳分割成一系列块体。

断裂带可以是活动的,也可以是已经停止运动的。

断裂带的形成和运动经常伴随着地震和火山活动,对海洋地质作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陆缘带陆缘带是指海洋地壳和陆壳的过渡区域,通常位于大陆边缘区域的水下。

在陆缘带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大陆边缘扩展、物质循环和沉积作用等。

这些作用是陆缘带地表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

海底地形丰富多样,包括海山、海沟、海岭等。

海山是由火山活动在海床上构建而成的地形,常常形成活动火山口。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深的地质构造之一,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

海岭是位于洋脊系统上的山脉,是洋脊活动和海底扩张的结果。

6. 海底地层海底地层是指海底中各种岩石和沉积物层的堆积。

这些地层记录着海洋地质发展的历史,对研究地球演化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海底地层可以包括岩石地层、沉积地层以及生物地层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海底地壳的结构和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是指海洋中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海底地壳和地形的改造作用,主要包括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

1. 构造作用:主要包括海底地壳的构造运动、板块构造演化以及构造构造物的形成。

海底地壳的构造运动包括海底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壳断裂和隆起,这些运动导致海底地形的巨大变化。

板块构造演化指的是海底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移动,如板块的碰撞、俯冲和扩张,这些过程形成了海沟、海脊、弧形岛弧等特殊地形。

构造构造物是指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例如海山、边缘山脉和隆起地带。

2. 沉积作用:海洋中的沉积作用主要是指沉积物在海底堆积形成海底地层和沉积物的分布格局。

海洋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陆地的河流、风化物质、火山喷发和生物骨骼等,它们经过水的冲刷和重力沉积在海底。

沉积作用形成了海底的泥、沙、石和泥石流等沉积物,同时还形成了各种沉积地貌,如海底冲积扇、沉积盆地和海啸沉积。

3.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指海洋中的水流、波浪、潮汐等力量对海底地形的侵蚀和破坏作用。

海洋中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海岸侵蚀、海床侵蚀和海岛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海岸线受波浪冲击和潮汐作用而被侵蚀和改变,导致海岸线后退和海峡、海湾的形成。

海床侵蚀是指海洋中的水流和波浪对海底地貌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形成了海底沟壑和河道。

海岛侵蚀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入侵和波浪冲刷等力量对海岛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导致海岛退化和消失。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1.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海洋中碎屑物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在海底或海洋地壳表面沉积形成新的地层。

这些碎屑物质可以是岩屑、泥沙、矿物颗粒或有机物等。

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沉积岩,如沙岩、泥岩和砾岩等。

沉积作用是构造埋藏的主要过程之一,通过沉积作用可以对构造和岩石性质进行解析和研究。

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海底扩张是指海洋中新的地壳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

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岩石的熔融和上涌形成了新的海洋地壳,进一步推动了古老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

3.地壳运动作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各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和应力释放的过程。

在海洋中,地壳运动表现为地震、断裂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地壳运动对海洋地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海底地貌,形成海底山脉和洋中脊,并引起海底地壳的断裂和抬升。

4.拉开作用:拉开作用是指地球板块之间相对移动引起两个板块之间出现空隙的过程。

在海洋中,拉开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当两个板块相对移动时,海底地壳被拉伸,形成了裂谷和断裂带。

拉开作用是海洋地壳形成的重要机制,通过不断的拉开作用,海底地壳得以向两侧扩张。

5.海洋腐蚀作用:海洋腐蚀作用是指海洋中水体和波浪对海岸线和海底地貌的冲刷和侵蚀作用。

海洋的波浪和潮汐运动可以持续对海岸线进行侵蚀,形成海岸崖、海蚀地貌和沙滩等地形。

在海底,水体和波浪的作用可以抬升泥沙,形成悬浮质。

海洋腐蚀作用是造成海岸线持续变化和海底地貌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多样,包括沉积作用、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地壳运动作用、拉开作用和海洋腐蚀作用等。

这些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地质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作用的特征和机制,可以进一步认识海洋地质的变化规律,并对海洋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目的要求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

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授课内容一、海水的动力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

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一、海水的动力1、海水的动力方式(1)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

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

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海水中有多种 (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

海水中平均盐度为 35‰,一般在 33‰— 37‰之间变化。

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pH 值:海水中的 pH值在 7.5 —8.4 之间。

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

一般在深度 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

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

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4)二氧化碳与碳酸根:控制着碳酸盐岩矿物的沉淀和溶解。

3、海洋生物生命的发展与进化源于海洋。

15海洋地质作用

15海洋地质作用

海水的主要成分
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海水的平均盐度
海水的平均温度
第二节
海洋地质作用
一、海蚀作用(海洋的剥蚀作用) 1. 海水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作用,称海蚀作 用。 机械剥蚀作用为主,化学溶蚀作用次要(只存 在于易溶岩石处)。 主要发生在海陆界线附近的狭长地带。海水直 接冲击海岸或携带的砂砾磨蚀海底。
拍岸浪
海浪对海角、海湾的作用
海蚀地貌
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
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
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
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有时也可形成海蚀穴(洞)。
海蚀凹槽不断扩大,其上的岩石因支撑力减小
而不稳定发生重力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称海
浅海是沉积作用极为重要地区。
浅海沉积类型: (1) 机械沉积:岸—>海,水深,流速小,沉积 物细。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沙,粉砂,泥;分选好, 磨圆好,水平层理,对称波痕,动物化石。 (2) 化学沉积:按溶解度差异从小—>大沉淀。 靠近海岸-沉积 Fe,Mn,Al的氧化物,化学 沉积作用; 远离海岸-硅酸盐,碳酸盐。 (3) 生物沉积:生物碎屑灰岩,礁灰岩。
第十五章
海洋地质作用
现代海洋面积占地表71%,古代海洋面积更大, 研究海洋地质作用以便寻找现代、古代海洋矿产 以及探讨地壳演化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海水的动力及其影响因素 海洋地质作用
第一节
海水的动力及其影响因素
一、海水的运动 海水永无休止地运动,这是海洋地质作用的主 要动力。 1. 海浪:水的波状起伏运动称为波浪,海水波 浪称海浪。一般大洋中海浪波长数十米,波高2- 5m,暴风时,波长数百-数千米;影响深 40- 60m,200m以下平静。 水深小于波长一半时,波峰向岸倾倒。 水深小于波高时,波峰破碎形成拍岸浪,之后 形成底流流向海洋。当拍岸浪不是垂直拍打海岸 时,还形成沿岸流。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地质作用

2
一、基本概念 搬运作用:自然界中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 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称 为搬运作用。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粒度。 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 接近圆形的程度。 浊流:含有大量悬浮物质,比重大,并以较 高速度向下流动的水体。 二、搬运作用的方式 分为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
3
伶仃洋位于中国广东珠江口外,为一喇叭形河口湾。又称零 丁洋、珠江口。其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南达香港、 澳门,半径60公里内有14个珠三角大中城市、7个机场。此 地经过珠江主航道,经过该海域的海上运输繁忙,香港机场 航线起落较多,同时该水域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 豚自然保护区。
4
海洋沉积影响及评价 这个工程施工期间的沉积为该地区既有的沉积物,对沉积 环境影响甚微,预计不会引起海域总体沉积环境变化。 地形地貌及冲淤环境影响 桥隧工程实施后,发生回淤的主要部位在内伶仃岛南侧的 浅滩水城.特别是在铜鼓浅滩北部和伶仃航段转折处附近, 出现较大范围超过0.2m/a的淤积区,在桂山岛北端也形 成了一条狭长的淤积带:在伶仃航道与铜鼓航道汇合处以 北航段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回淤,且越向北淤强越大;冲刷 区主要位于香港机场西北端、鸡翼角和桂山岛北端的西侧。 青洲水道滩槽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环境,大桥工程对该水道 的水沙运动和海床冲淤没有明显影响。
拍岸浪冲击海岸的过程中,能量 消耗在克服沙或岩石的磨擦阻力, 海水由于重力沿斜坡流回海中, 这种流向海底的回流称底流。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3
波浪的变形及派生的水流 2.波浪斜交海岸推进时 斜向海岸的波浪到达岸边后,一部分以底流回到海中,另一 部分成为沿岸流,带动沉积颗粒移动。岩石在海浪的作用下: 海蚀凹槽→海蚀崖→海蚀平台 如果地壳运动相对论是海洋平面位稳定时就不再发展这时, 由于海浪(激浪)到达岸边平台外缘时,能量全部消耗在与 平台海底的磨擦之上,不再具有剥蚀能力。这时的海岸刻面 为海蚀平衡剖面。 地壳上升,海面下降,海蚀平台转为海蚀阶地 地壳下降,海面上升,海蚀平台转为水下阶地 沿岸流在海湾处形成砂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海洋的沉积作用
基本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和最终的积水盆地和沉积场
所,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环境下形成的。海洋沉积物大部分 为陆源物质(碎屑物、溶解物),其次为海洋内源物质(生物碎 屑、海洋化学物)及火山喷发物等。 海洋沉积作用受海水运动、海底地形、海洋生物分布以及海
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其沉积
砾石滩
沙滩
泥滩
砾滩:基岩海岸区,砾石磨圆、分选好,长轴平行海岸,扁平面向海倾斜。
沙滩:陆源物质较丰富的地区,沙粒分选、磨圆好、具明显的分带现象(近
潮上带粗、潮下带细)。成分以石英为主,可达90%以上,次为长石、白云母、 生物碎屑等。表面具有波痕、气孔、生物遗迹等构造,内部具交错层理构造
泥滩和潮坪沉积
沙嘴,泻湖,堡岛和连岛沙坝
浅海的沉积作用
浅海水域较宽阔,水深较浅,海底平缓,生物繁盛,靠 近大陆,是海洋中最主要的沉积区。大量的碎屑物、化学物
质及生物遗体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式在浅海区内沉积。具体有碎屑沉积,生物沉积Fra bibliotek化学沉积三大类型。
1). 碎屑沉积:
由近岸到远岸由粗到细,以石英沙粒和粘土为主, 含有大量生物遗体,沉积
作用方式和沉积物各异。
滨海沉积作用—海滩(泥、沙-波痕、砾);沿岸堤+沙坝+沙
咀;潮坪(双向斜层理;盐沼Sabkha);泻湖 浅海沉积作用—碎屑沉积;化学沉积-元素可溶性序列:生物 沉积(碎屑与礁) 半深海沉积作用—陆源、泥质:红-热;绿-海绿石;蓝-还原
深海沉积作用—机械:陆源浊积物+冰川+风运物;生物软泥:
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称为海蚀窗。 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崖 称为海蚀崖。
海蚀地貌
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
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
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波切台表面遍布几十厘米高的 岩脊,称岩脊滩。 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的作用,可使两 侧海蚀穴蚀穿成拱门状,称海蚀穹。 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称海蚀柱。
深海(红)粘土;锰结核与多金属软泥
滨岸带沉积作用类型
滨岸带: 特大高潮线至低潮线之间(包括前-后滨),陆-洋相互作用带。 (海滩沉积:海蚀崖或沙丘——平均低潮线之间,主要受波浪和潮汐控制) 沉积物粒度:粉沙——沙——砾——巨砾 沉积结构:以破浪带为中心(沙、砾),向海、岸同时变细;且岬粗湾细。 后 近
淡化泻湖:发育于潮湿气候区,形成上层为淡水下层为咸水
的双水层结构。以碎屑沉积为主,可有黄铁矿等还原条件下化
学沉积和生物遗体沉积。
砂坝-泻湖的形成一般与第四纪冰后期的海面上升有关,其发
育可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 海湾泻湖:初期阶段。滨外砂坝尚在水下或不连续; 半封闭泻湖:滨外砂体变大,潮流通道联系不畅。但可有淡水 注入而使水体盐度降低; 封闭泻湖:完全被砂坝阻隔,与海洋基本断绝联系; 埋藏泻湖:进一步演化为沼泽后又被后期的河流冲积物覆盖。
征都有所不同,因此其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也各有差异。
1.滨海区: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陆交互地带。 2.浅海区,低潮线至水深200米地带。
3.半深海区,200-2000米的地带。
4.深海区,大于2000米的地带。
海洋地质作用与海洋分区的关系
水动力
地 形
物源
陆源为主,内源及其 它兼有 碎屑、化学及生物源 泥质
1.海洋概述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分
区和海水的运动等,这四方面的特征对海洋地质作
用的过程和产物有重要影响。
海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光照;水深):与热传导方式有关
密度:(1.025),
比热容 (3.9):最大—— s
1m3海水降低1º c可使3千m3空气升高1º c
渗透压:与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密切相关
倾浪带


破浪带 激浪带


冲洗带
平均低潮线 滩脊 沟槽 水下沙坝
肩顶 卷波台阶 滩面
滩肩
沿岸沙坝
海积地貌
海积作用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潮汐周期性的升降改变海岸带波浪作用的强度,同时也搬 运泥沙,对海岸带地貌有显著的影响。
连岛沙坝
沙嘴
海滩及其分类
海滩是滨海区最主要的沉积地形。位于前滨。按其组成碎屑
物的种类,可以进一步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洋流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所作的定向流动。地球上 的洋流分布主要受盛行风、海水密度不均匀、地转偏 向力、海底地形、海岸轮廓和岛屿等影响。流动方向 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垂直方向的。其中能循环起来
的称为海洋环流。
大西洋深海洋流循环


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 现象称为潮汐。潮汐引起的海水的周期性水平流动 称潮流。
潮坪指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坡度在0。03-0。17度之间,由细粒 碎屑物(粉砂,粘土)组成的近岸带。多呈带状分布,在开阔海边缘规模 大,河口、海湾与泻湖周边小。宽度与潮差正比。
泥坪:地形平坦,沉积物主要为潮流带来的悬浮物(泥 质),波浪作用微弱,由岸向海沉积物由细(泥)变粗(粉
沙、细沙),具反分带现象。干旱地区则可发育盐类沉积,
时,颗粒作之字型运动
进流和
底流在沙、 泥质沉积物 上常常留下 气泡沙和流 痕。流痕有 树枝状,辫 状,菱形等 形状。
沙质海岸的改造过程:
沙质海岸地形平坦,潮间带宽,波浪的能量大部分损耗在海 底阻力上。波浪形成进流与退流,造成沙粒往复运动,不同地点
的沙粒运动量不同,以中立点为中心形成沙质海岸的平衡剖面。
倾浪 进流
破浪
底流
海滩地形与波浪分带
后 近
倾浪带


破浪带 激浪带


冲洗带
平均低潮线 滩脊 沟槽 水下沙坝
肩顶 卷波台阶 滩面
滩肩
沿岸沙坝
陡岸激浪
浅滩洗浪
激浪和洗浪
岸流
波浪到达岸边后会形成方向不同的三种岸流:
进岸流 离岸流 沿岸流


海洋中沿固定方向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流动的水体 洋流主要成因为: 1.季风或信风及温差引起表层洋流。 2.盐度和温差引起深层环流 。 3.浊流:是海洋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 力流。发生于特殊的部位—大陆斜坡。
海洋地质作用
黄定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海洋地质作用的学习要点
波浪,潮汐和洋流:分类,成因和运动 海洋分区:动力,特征,地质作用 滨岸带地质作用:类型,特征,产物 基岩海岸平衡剖面;沙质海岸平衡剖面; 波切台与海蚀阶地;潮坪,沙坝与泻湖 浅海沉积特征
海平面升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
基岩海岸的海蚀作用
基岩海岸的特点:海底地形坡度大,海浪的能量
未耗损,可形成动能强大的拍岸浪,机械侵蚀作用十
分强烈,是海蚀作用最强烈的地区。
基岩海岸的平衡剖面及其形成过程
海蚀崖
波切台 海蚀柱
波筑台
海蚀洞 海蚀礁
海蚀地貌
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宽度 大于深度的称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称为海蚀洞。
潮汐要素:
潮汐有四个位相
涨潮 平潮
落潮
停潮
涨潮
涨潮: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
落潮:海面下降,海水从海岸退回。 高潮: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 低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 潮差:高潮与低潮的高差。 大潮与小潮:
3.海洋的剥蚀作用
定义:海水对海底或海岸岩石的破坏作用。分为
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两种。
根据海岸地形及岩石出露情况分为:基岩海岸、 沙质海岸、泥质海岸等。
称萨布哈。
滨岸带的其它海积地形
由碎浪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泥沙堆积体称
为水下沙坝。
海面大幅度的迅速下降还可以使水下沙坝转变为露出海面的 离岸堤。
离岸堤与陆地之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泻湖。
由激浪流形成、与陆地相连的砂砾堆积体是沙滩。
若进流越过滩顶流向陆坡上,而退流很弱,形成双坡型海滩,
这种海滩在形态上表现为沿岸堤。
海水的化学组成
1200 海水的化学组成 纯水 Cl Na SO4
s
1000 800
600 400 200 0
NaCl 、 MgCl2 ; MgSO4 、 CaSO4 、 KSO4;CaCO3 ,痕量元素,气体与 氧等
盐度计算
Knudsen公式: S‰ =0.030+1.8050Cl ‰ .
Mg
Ca K 痕量元素
河口湾与三角洲
河口湾
是与开阔海洋自由沟通的半封闭沿岸水体,与河流相连并与
径流淡化。三角洲 是河流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河口湾等滨岸地带形成的堆 积体,由陆上和水下两部分组成。
三角洲的分类有多种方式 按形态进行的分类: 鸟足状(密西西比);尖头状(意大利波河);扇状或弧形 (黄河);岛屿三角洲(长江崇明岛) 按成因进行的分类: 河控型(密西西比与黄河);潮控型(湄公河);浪控型(尼 罗河与海南岛南渡江);河-潮综合型(长江)
以置换氯当量计算(1902年)
实用盐度标度:利用盐溶液的 电导率测定,去掉‰后的值为原盐 度的1千倍(1978年) 。
海洋生物
种类—(浮、游泳、底栖)
数量—(海-陆比:69与54;20与2.5),
分布—(礁生态系-海洋绿洲),
作用—(陆地:1/3只占1%面积)
海洋的环境分区
海洋共分为滨海(潮上,间,下带)、浅海、半深海、深海四种类型 的环境空间。它们的水动力条件与运动方式;地形;水温、光照与生态特
上:密西西比三角洲
左:长江三角洲
砂坝-泻湖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