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皮肤的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皮肤的功能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同时也是人体内、 外环境的分界,具有屏障、吸收、感觉、 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等功能。 同时还是一重要的免疫器官。
第一节 皮肤的屏障功能
物理性损伤的防护:皮肤对机械性损伤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包括摩擦、挤压、牵拉、冲撞,这得益于表皮的角质层、 真皮的纤维、皮下脂肪层。 表皮的角质层:防止细菌侵入,防止体内水分过多散失。 表皮的角质层:防止细菌侵入,防止体内水分过多散失。 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 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 纤维,因此皮肤柔韧富有弹性, 纤维,因此皮肤柔韧富有弹性,能够经受一定的挤压和 摩擦,有保护内部组织的作用 摩擦, 皮肤对紫外线具有吸收功能,特别是黑素细胞产生的黑素 颗粒,使皮肤对紫外线的屏障作用增强。 化学性刺激的防护:角质层具有抗弱酸弱碱的作用(正常 皮肤表面一般偏酸性,PH为5.5—7.0)。 皮肤表面一般偏酸性,PH为5.5—7.0)。
第五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四肢大动脉也可通过调节浅、深静脉回流 量进行体温调节。 体表散热主要通过辐射、对流、传导、汗 液蒸发来实现。 其中汗液蒸发是体温过高时的主要散热方 式,每蒸发1g水可带走2.43kJ的热量,热应 式,每蒸发1g水可带走2.43kJ的热量,热应 激情况下汗液分泌速度可达3 4L/h,是基础 激情况下汗液分泌速度可达3-4L/h,是基础 条件下的10倍。 条件下的10倍。
第六节 皮肤的代谢功能
糖代谢:皮肤中的糖主要为糖原、葡萄糖、黏多 糖。 有氧条件下,表皮中50-75%的葡萄糖通过有氧氧 有氧条件下,表皮中50-75%的葡萄糖通过有氧氧 化提供能量;无氧条件下,表皮中70 80%的葡萄 化提供能量;无氧条件下,表皮中70-80%的葡萄 70糖通过无氧酵解提供能量。 糖尿病→皮肤葡萄糖含量高→ 糖尿病→皮肤葡萄糖含量高→ 真菌、细菌感染。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是局部皮肤的透明质酸和硫酸 软骨素含量增加,形成胫前粘液性水肿。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所形成的内皮转 移通道对内吞、外排和分子转运过程起重 要作用。内皮细胞与血流直接接触,调节 循环抗体、抗原及免疫复合物、免疫活性 细胞和炎症细胞等进入血管外组织。当内 皮细胞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后,会产生免疫 复合物粘附,发生免疫反应。另外,细胞 因子通过使内皮细胞活化,增强白细胞的 粘附性,强化细胞免疫反应。
第二节 皮肤的吸收功能
皮肤的吸收途径:1 皮肤的吸收途径:1、角质层(主要途径); 2、毛囊、皮脂腺;3、汗管。 、毛囊、皮脂腺;3 皮肤各部位的吸收能力:阴囊〉前额〉 皮肤各部位的吸收能力:阴囊〉前额〉大 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 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角质层 破坏可使皮肤吸收能力增强。 角质层的水合程度越高,皮肤的吸收能力 越强,临床上常应用于封包疗法,以提高 疗效。
第三节 皮肤的感觉功能
单一感觉:皮肤中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感 受器感受到体内外的单一性刺激,传至神 经中枢,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如触觉、 痛觉、压觉、冷觉、温觉; 复合感觉:不同类型的刺激传至中枢,由 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如湿、糙、硬、 软、光滑。
第四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 小汗腺:正常情况下小汗腺分泌的汗液无色透明, 呈酸性(PH4.5-5.5),大量出汗时汗液碱性增强 呈酸性(PH4.5-5.5),大量出汗时汗液碱性增强 (PH7.0)。 PH7.0)。 显性出汗( >31℃)、不显性出汗(<31 ℃)、 >31℃)、不显性出汗(<31 精神性出汗、味觉性出汗。 顶泌汗腺:青春期分泌旺盛,个别人可分泌一些 有色物质,使皮肤或衣服染色,成为色汗症。 皮脂腺:其分泌受激素的影响,雌激素减弱,性 激素增强。
第一节 皮肤的屏障功能
微生物的防御作用:1 微生物的防御作用:1、致密角质层及桥粒结构; 2、弱酸性环境;3、角质层脱落;4寄生菌产生脂 、弱酸性环境;3、角质层脱落;4 酶,可将甘油三酯分解成为游离脂肪酸,后者对 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皮肤角质层可防止体内水、 营养物质、电解质的丢失。(正常情况下,成人 经皮肤丢失的水分每天为240-480ml,为不显性出 经皮肤丢失的水分每天为240-480ml,为不显性出 汗),当角质层全部丧失,人体经皮肤丢失的水 分将增加10倍以上。 分将增加10倍以上。
第二节 皮肤的吸收功能
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完整的皮肤只能 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水溶性物质不 易吸收。脂容性和油性的吸收途径为毛囊 和皮脂腺,吸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 和皮脂腺,吸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凡士 林〉植物油〉液状石蜡。皮肤还可吸收多 植物油〉 种重金属(汞、铅、砷、铜)。 外界因素:环境温度、湿度。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病理情况下,皮肤组织也存在IgG、IgM和 免疫球蛋白:病理情况下,皮肤组织也存在IgG、IgM和 IgE,特别是分泌型IgA。它们通过免疫粘附、溶解、调 IgE,特别是分泌型IgA。它们通过免疫粘附、溶解Baidu Nhomakorabea 理吞噬和中和毒素等功能发挥在皮肤局部免疫中的特异性 防御作用。 防御作用。 补体:在皮肤组织中的补体成分通过溶解、 补体:在皮肤组织中的补体成分通过溶解、免疫吸附等作 用促进细胞溶解、杀菌、溶解免疫复合物、 用促进细胞溶解、杀菌、溶解免疫复合物、产生过敏毒素 和促进介质释放。 和促进介质释放。 神经肽:神经肽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神经肽:神经肽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和神经激 酶A等。皮肤保护性感觉器官通过神经肽对有害刺激发生 反应。另外感觉神经肽也与损伤后的风团和红斑反应有关。 反应。另外感觉神经肽也与损伤后的风团和红斑反应有关。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具有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趋化作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具有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趋化作用、 粘附作用、使容酶体酶释放、促使B 粘附作用、使容酶体酶释放、促使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 等功能。 等功能。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郎格罕细胞 :是来源于骨髓的树突状细胞,占表 皮细胞的5 皮细胞的5~10% 。其功能主要为在表皮中摄取、 处理和递呈抗原;控制角朊细胞角化过程、T 处理和递呈抗原;控制角朊细胞角化过程、T细胞 的迁移;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免疫监 视、免疫耐受、皮肤移植物排斥反应和接触性变 态反应等。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位于真皮浅层,其作用主要 是参与免疫反应和调节处理和递呈原;产生和分 泌细胞因子及各种酶类;具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 免疫反应,在炎症和创伤愈合中其核心作用。
第六节 皮肤的代谢功能
蛋白质代谢:包括纤维性和非纤维性蛋白 质,前者包括角蛋白、胶原蛋白、和弹性 蛋白;后者包括细胞内的核蛋白及调节细 胞代谢的各种酶类。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皮肤免疫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淋巴细 胞、朗格汉斯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具摄取 和降解抗原的作用 。 淋巴细胞 :T细胞具有再循环性,在血管内 皮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的作用下, 向表皮移行。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皮肤免疫分子包括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 补体、神经肽 。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一群具有免疫调节 细胞因子: 功能的异源性蛋白质的总称。表皮内主要 由角朊细胞、郎格罕细胞和T 由角朊细胞、郎格罕细胞和T细胞等产生多 种细胞因子,不仅在局部,而且以激素样 作用影响全身其他部位。其种类繁多,生 物学活性广泛,作用机理复杂。
第五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体表遍布外周温度感受器,感受外界的温 度变化,并向下丘脑发送相应信息。另一 方面,皮肤可接受中枢信息,通过血管舒 缩反应、寒战 或出汗等反应对体温进行调 节。 冷应激→交感神经兴奋→ 冷应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动静 脉吻合关闭→ 脉吻合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散热 减少;热应激→付交感神经兴奋→散热↑ 减少;热应激→付交感神经兴奋→散热↑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肥大细胞:主要位于真皮乳头血管周围, 肥大细胞: 几乎不存在于表皮中。肥大细胞表面有不 同类型的膜受体,如高亲和力的IgE Fc受体 同类型的膜受体,如高亲和力的IgE Fc受体 等。当抗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分子结合 等。当抗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分子结合 后,使细胞激活,释放颗粒或颗粒中的介 质。此过程在荨麻疹等变应性疾病中起重 要作用。某些外源性物质还可直接激活肥 要作用。某些外源性物质还可直接激活肥 大细胞,导致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大细胞,导致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表3-1 皮肤主要免疫细胞的分布与功能 细胞种类 分布部位 主要功能 角质形成细胞 Langerhans细胞 Langerhans细胞 淋巴细胞 内皮细胞 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 真皮树枝状细胞 表皮 表皮 真皮 真皮血管 真皮乳头血管周围 真皮浅层 真皮 真皮 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抗原呈递 抗原呈递、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抗原呈递、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免疫监视等 介导免疫应答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 Ⅰ型变态反应 创伤修复、防止微生物入侵 创伤修复、 参与维持皮肤免疫系统的自稳 不详,可能是表皮Langerhans Langerhans细胞的前身 不详,可能是表皮Langerhans细胞的前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