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偶然读到某网友发表的《诸葛亮的十大过错》一文,觉得颇有新意。

但是,其中有些观点笔者觉得有失公允,甚至是一些偏见。笔者对这一话题也很

有兴趣,因此想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这位朋友在文中一共给诸葛亮列举了十条过错,第一大过错就是“架空刘禅,独揽大权”。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在临终之前不仅把蜀汉的军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而且把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要刘禅对待诸葛亮要象对待自己一样恭敬。同时,他也要求诸葛亮要竭尽全力,把自己创造的蜀汉皇朝发展下去,还要辅佐好刘禅,让他成为一个好皇帝。对于前一点,诸葛亮可以说是做到了“鞠躬尽瘁”“费尽心血”,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佳话。但是,在辅佐刘禅的问题上面,他就完全违背了刘备的遗愿。在刘备死后,他通过各种手段,牢牢地把中央军政大权集中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而达到了自己专政的目的。如果他是真心地去辅佐刘禅,那么他就应该教导和规劝刘禅专心处理政事,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皇帝,最起码他也应该让刘禅处理一点政事吧。很可惜,他并没有这样做。当然,他专政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贪图私利,也不是为了作威作福,他始终都是为了蜀国的前进和发展着想。但是,他始终没有逃出封建社会士大夫追求功名的圈圈,也违背了他自己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原则,最后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可悲结局。这也是古

代封建专政者的悲惨结局的根结所在。

《诸葛亮的十大过错》中列举的第二条过错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这一条可以说是给诸葛亮乱盖大帽子。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诸葛亮毕竟

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不是一个毫无头脑的武夫。他在出兵打仗的时候,凡事都按兵法而行,进攻或者退兵,都有计划和依据,不可能轻易的冒险或者浪费兵力。在处理国政的时候,也不会贸然改变政策和方针,“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平生唯谨慎”,这是对他的性格和做事原则的最好写照。至于在他执政

期间,蜀国为什么多次北伐,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

简单地说来,蜀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综合国力与魏,吴两过相比

,远比不上魏国,也比不上吴国。魏国地处中原,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三国

之中是最强大的。吴国依附长江天堑,又面临大海,实力也比蜀国强大得多。而蜀国呢?蜀国地理条件最差,十分偏僻,实力当然也最弱。而且在刘备死之后,又失去了荆州这样一个军事要地,很容易遭到魏,吴两国的攻击。总的来说,蜀国是很被动的。对于这一点诸葛亮看得很清楚,所以,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在军事上争取主动权,才可以保住蜀国的地盘。因此,北伐也就无法避免

了。

诸葛亮的第三条,第四条过错都是认为“不挖掘,吸收和培养新人才,

反而打击原有优秀人才”,这一条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在刘备死后,基本上是录用赵云,关兴,张苞,魏延等人,而且,每次行军打仗,都差不多是委以重任的。不过,在识人和用人方面,诸葛亮是不如刘备的。这一个问题,我将在后面详

诉。

至于第五条“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采取两边安怃的政策,结果适得其反”,更是大错而特错了。因为处理内部矛盾,调节将相之间的分工正是诸葛亮

的长处。“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此外,诸葛亮在处理和魏延的矛盾的时候,也很注意尽量不要激化内部矛盾,尽量是低调处理。因为他很明白,将相失和,上下失调,对于多事之秋的蜀国来说,是有百害而是无一利的。尽管魏延对诸葛亮不让他上战场,不委以他重用是非常不满意的,甚至有时候是对诸葛亮大发牢骚的,然而,诸葛亮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让他在一些小仗上面现露一下,以此安慰。我们且不说诸葛亮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单说他这样做

是不是减少了以些纷争,我看是可以肯定的。

如果说把第六条“不敢直言刘备过错,不敢劝阻刘备过失”当作诸葛亮

的过错的话,也不是很客观地,那也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对于刘备的过错,诸葛亮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于他来说,有些过失,他可以去劝阻刘备,如一

些原则性的,政策性的失误。但是有些过失,他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刘备

派关羽去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刘备此举是宁愿相信自己的兄弟,也不相信外人[如

赵云],但是关羽从来是有点傲气,看不起任何人的。他去守荆州,很难说是万无

一失的。诸葛亮自己也不能够去劝阻刘备的,因为他知道,其实在刘备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还是不信任的。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里面,在帝王和臣子之间,是再平常不过了。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刘备十分清楚这一点,同时,刘备不得不顾及到这一点:诸葛亮仅仅是来帮助自己的,自己却不能够事事处处都得听诸葛亮的,因为别忘了,刘备也是个英雄,他也是很有头脑的人物。反过来,诸葛亮本人也很明白这一点,正所谓“锋芒毕露”,必遭杀身之祸。所以,能够完全真正只听坏话的帝王是没有的,作为臣子,能够劝阻的当然要劝阻,不能够去

做的,那是千万不可以强求的。

第七,第八条列举的诸葛亮的过失是“不懂得处理后事,错误选择继承人,只派姜维等等”也事不恰当的。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诸葛亮一生地做人原则是凡事谨慎,从来不肯轻易冒险,一切都不能操之过急。这也是他的性格体现。所以,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他一定不会违背这个原则。那么,在他看来,在蜀国群臣之中,只有姜维最符合他的要求。实际上,在第一次北伐攻打天水收服姜维之后,他就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

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可见,当时他已经看好姜维了。

但是,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想把继承人选做姜维,也是不对的。姜维只是负责军事方面的领导,对于国家政事,还是得靠蒋琬,费玮等人。所以,他在临终之前,他把丞相一职派给了蒋琬和费玮二人,这又怎么能说他不会安排后事呢?又

怎么能说他只派姜维呢?

第九条说的是诸葛亮在外交方面的政策,原文说“诸葛亮一味对江东退让”

,这是多么肤浅的理解啊!诸葛亮一生的外交政策是“东和孙吴,北拒曹操”,

这是他在隆中时对刘备说的,也是他在以后处理国政方面对外政策的行动方针。这八个字的外交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当初关羽和刘备都因为没有遵守这个原则,

结果,一个丢了荆州又掉了脑袋,一个遗恨白帝城。

如果说诸葛亮在刘备死之后不去争荆州而去北伐,这也是处于策略上的考虑。我在前面也已经谈到过,这个时候的蜀国,势力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去和东吴争什么荆州,反而给魏国有可乘之机,那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所以,和东吴从新交好,共同抵抗曹魏。的确是一种很正确的权宜之计,而决不是

什么一味退让。

至于最后一条“任人唯亲,只用马谡”,更是荒谬离奇的说法。我在前面也说过,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以马谡为例子,刘备在临终的时候曾经问诸葛亮,马谡这个人怎么样,诸葛亮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却说马谡这个人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没有听进去,结果果然在街亭一战中,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还坏了诸葛亮的整个北伐计划,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大锉蜀军锐气。马谡不是没有本事,他也不是诸葛亮理想中的继承人,但是,他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诸葛亮却要他上战场,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失误,但却不能说成是任人唯亲。另外,从诸葛亮的性格来说,任人唯亲是有违

他做事和为人原则的。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上,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效仿的。他的人格和他处世的原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也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者,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这一点,我们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神化了的人物,这是小说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