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班级:网络091班

姓名:

学号:

电话:

任课老师:

试论中国文化精神

摘要:

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文化之独特个性、文化体系之特殊价值素质,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文化精神”。它隐含在人的心灵里,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挥着作用,其所具有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只能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自己的影像投射到具体的物质形式上。

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因为它的古老,更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中国文化经历过高潮、低潮的起伏,并且屡次面临挑战,但是,它却一次次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不曾中绝的古老文化,在当今时代仍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正文:

在漫长的历史期,中国文化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各种各样流派和思想,内容不断的丰富,并成为了世界上的一种独立的风格,并且思想精神也丰富多样。

首先,天人合一精神。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态度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国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中国哲人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但又主张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虽然也把人与自然看作对立的两方面,但总的倾向是不主张将两者割裂,而习惯于融会贯通地加以把握,寻求一种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视天道与人道这二者为一体)精神。它不但充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体与客体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的认识,还表达了他们对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的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考。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就是自然界与人的统一,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过度改造自然,同时人对于自然又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在当今时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第二,中庸之道的精神。

“中”作为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而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如果人的主观认识或行为达不到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不及”。反之,超过了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过”。“庸”则多讲成“用”或“常、平常”。程颐说:“小偏之谓中,小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以说,中庸实质是为人居于中正之道、小偏小斜,以自然平常之中和心对待万事万物。中庸之道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是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准则。换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亮点,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以人为本的精神。

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反对神(包括神的世界、神的权威、神的力量等等)而提倡属于人的东西的思潮。提倡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

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中国文化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蕴涵着完善自我的能力。这种思想与近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不谋而合,都充分肯定了人进取向善的天性。人本主义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在儒家看来,自我的完善并不具有排他性质,相反,根据人道的原则,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即人是社会性的,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的尊重与帮助。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合理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并使人们能更有力地抵制外来宗教神学的入侵。

第四,刚劲有为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就是刚健有为的思想,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自古以来,中国的哲人都极力提倡有为、勇于进取,重视“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又一重要表现。孟子“舍生而取义”的豪言表现了他坚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这种不畏强暴、不受诱惑、顶天立地的独立的人格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第五,贵和尚中精神。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贵和尚中,就是追求所谓的“和合精神”,即在冲突中追求融合,吸收各种优质成分,“和合”成为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新思维,“和合”成宇宙万象。“和合精神”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比如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和合”性。

第六,外儒内法的文化精神。

政治事功与伦理劝导,是历代统治者稳固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也是构成外儒内法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因。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即是人治而非法治——因为从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规范为仁德的范围之内了。法外有情,是封建统治者为自己标榜的资本,而不是破坏法制的依据,就很能说明问题。时至今日,在受西方影响,法制观念不断强化的时代,法制难以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认人唯亲等,都还时有出现,在某些落后的地区,宗法思想的残余还相当严重,甚至发展到与国家法律作对的地步,都不能不说是封建外儒内法文化的残余影响。

第七,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是很多数民族的共同精神野是中华人民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精神,历史上中华民族几经大起大落几次和平与战争汉民族是多事被其他民族欺压的状态,但是汉民族最终还是最大的民族,并且也是这个时代的领导者,这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为什么说呢?我们知道在西方世界的文明进程的过程中很多的民族都已经消亡,古巴比伦、还有玛雅文明,

这与本身缺乏自强不息精神有很大的关系。

第八,厚德载物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虽然说得是君子的行为但是其厚德载物确实中华民族精神元素的一部分,它属于老子传承的精神的一部分,它标明的是一种人生看物和对己的一种态度,要求严于待己,宽于待物和待人。也属于中国文化不张扬的一部分。

第九,乐安的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思想,当然这与汉文化站主题地位是分不开的,汉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安居乐业是中国民族的一个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当然这利于生产和发展而不利于战争。这些也导致乐中国后来多次受到外民族和外国的入侵,这些在和平时代非常有利但是在战争时代非常不利,现在中国的发展飞速与现在处于一个比较和平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精神在千年以来受到的中国各个流派思想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也可以说这两家的思想占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很大一部分,后来者都有影响但是并没有这两个的影响大,现在功过文化精神也在影响着世界,毕竟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有和大的作用,它也是现有文明保存的最完整的文化部分(当然也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现在中国也在世界各地创建孔子学院,是的中国的思想得以发展,这也说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思想和精神在世界上的一种特殊的地位,说明中国的文明对世界的文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淡然中国的文明思想现在也在其中心和它无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这些只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流派,宗教文化精神。中国的文化精神也有他强大的功能,构成了人民民族的精神的支柱。中国文化的几精神在国内外也有极大地的影响力。

民族凝聚功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统摄性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中华民族凝聚成坚定的一体。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使中华民族无数次经受住了外敌的入侵、无数次化解了内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制外侮;之所以能够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不计前嫌,化治内乱,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把国家、邻里的和谐统一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文化传统不无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