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漆器之乡——大方
大方县历史文化等简介[指南]
奢香故里古彝圣地----大方——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于滇为咽喉,于蜀为门户”,是西南出海大通道之一。
全县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389个村(居)委会(含委托百里杜鹃风景区管委会管理的2个乡31个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苗、白等24个民族,2010年末总人口10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2%。
大方地处贵阳、重庆、成都、昆明、南宁经济辐射圈内,自古以来“于滇为咽喉,于蜀为门户”,321、326国道纵横交错,横贯县境的贵毕公路、大方至四川纳溪高等级公路是西南出海和北上长江的辅助性大通道,县城距贵阳178公里,距毕节50公里,距成都539公里,距北海1172公里;动工新建的杭瑞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黔西至大方至毕节高速公路穿越县境,规划即将建设的成贵快速铁路、隆黄铁路、昭吉铁路和毕水兴铁路四条铁路在县境内交汇;规划建设的毕节飞雄机场距县城20公里。
全县36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水、电、路、讯畅通,优越的地理位臵,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将使大方成为“大进大出、畅通无阻”的黔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鸡鸣三省”(川滇黔交界)结合部重要物资集散中心。
——大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
县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周属夜郎国地,蜀封罗甸王国,宋赐罗施鬼主,元臵顺元宣抚司,明领贵州宣慰使,清康熙五年设大定府,明国三年废府设大定县,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大方县,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千百年来,水西彝族土司政权治所大方,世代相袭,使大方成为黔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承了古老渊深的华夏文明,融合了多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
奢香在摄贵州宣慰使期间,平息战衅、兴办汉学、开辟九驿、发展耕织,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致力于发展水西经济、文化,深受人民爱戴,被朱元璋誉为“得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并加封为“顺德夫人”。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大方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方作者:许再晶大方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享有“奢香故里、古彝圣地”的美名。
2008年,文化部将大方县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灿烂辉煌的大方文化作了最好的诠释。
大方在周代先后为卢国、夜郎国地。
蜀汉时期,水西彝族土司济济火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并“世长其土”,定都大方。
元代时置顺元宣抚司,明代领贵州宣慰使,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设大定府。
在大方县三元民族乡境内发现的《西南彝志》,集天文、地理、哲学、医学、历史为一体,号称彝疆的“百科全书”;大方的五言音韵,更有“东方荷马史诗”之美誉;大方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可以与遥远的玛雅文化相媲美;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欣然为《大定府志》作序;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转战大方期间,并在此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作为历史上黔西北古文化的发祥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方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典籍繁多,人文景观丰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多姿多彩。
大方的书法、灯谜、诗词、楹联、木雕、农民画、刺绣、蜡染、漆器工艺等,一直在黔西北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兴盛不衰。
记载历史轨迹的县城99口井及由此演绎的“井文化”、“塔文化”和贵毕高等级公路、杭瑞高速公路等建成后形成的“桥文化”,与大方传统的荆州龙灯、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坡、白族节等民族风情串起了人类文明宝石般的串串链珠,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
此外,大方还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早年推出的“八宝宴”曾获得全国金奖,以臭豆腐、豆棒、豆豉为代表的大方豆制品更是风靡全国,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豆制品之乡”。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方的传统文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水乳交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大方县还是知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
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
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是中国贵州省大方县彝族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色彩鲜艳,造型精致,可以用于饮酒、存储粮食、储藏物品等多种用途。
木质彩色漆器,是指以木材为基础,经过打造、雕刻、彩绘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器物,外表使用丰富多彩,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彩色漆涂料。
这种彩漆涂料在制作时通常是由天然色料作为原材料,通过炼制、调制、搅拌等工序,来得到各种颜色的漆料。
由于大方地域多山,其民居多选用木头来建造,木材也成为制作木质彩色漆器的基础材料。
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的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据了解,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所取得的色彩,多来源于植物方面的原料。
其中,红色是最常用的基本颜色,在制作中使用了辣椒、枸杞、桑葚、川芎、红木等来提取颜色。
黑色则是通过橡胶树、核桃树、油漆树等树脂的生成来得到。
蓝色则以蓝靛为主要原料,绿色来自于柳树皮;黄色则是用野柿子、大鼠李、苦瓜皮等制作而成。
不仅如此,还有较为绚丽的琉璃色、金色和银色等亮丽的颜色。
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的制作工艺,是一种高度的手工艺术技能,继承自唐代。
工艺流程一般包括选择木材、雕刻、涂色、表面加工等多道工序。
其中,最精细的工序应该是彩绘步骤,其一般都是在设有烟道的炉子里完成的。
具体流程是先把漆涂在器物表面,然后等干后进行第一道下料打磨,随后在器物表面再次涂上漆料。
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制作的产品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有酒坛、水缸、器皿、匣子、糯米桶等多种用途和功能。
其中以酒坛最为经典,酒坛的盖子上常常雕刻有彝族民间的传统图案以示风格特征。
在民间文化中,彝族人生活中缺少不了醇香的米酒,而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的酒坛,因其色彩鲜艳、质地优异、外观精美等特点,在制作过程中也体现了民族元素和传统技艺的精髓。
在现代,这些工艺品已逐渐走进市场,成为中外游客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品。
贵州省大方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蔬菜、辣椒发展规划
贵州省大方县农业特色产业(蔬菜、辣椒)发展规划2011—2015年前言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六仲河北岸,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南靠六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为界与纳雍县相望,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辖34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5757亩,其中水田72705亩。
全县总人口101.3万人,农业人口96.24万人,贫困人口22.02万人,农村劳动力65.33万,农民人均收入2275元,属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大县。
大方地处东经105°15′47″~106°08′04″,北纬26°50′02″~27°36′04″之间。
境内海拔720米—2325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50.4毫米,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
是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暖温带湿润季节气候较为明显,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水稻、小麦和芸豆、大豆、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蔬菜等。
全县有天然林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5%,空气清新,被喻为“天然氧吧”。
毕节试验区成立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工民主党中央、国家农业部、深圳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县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结合县情进行了长远的科学规划,按照规划引领发展,科技支撑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发展的思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加强对各类单项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在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依托丰富的种质资源,大力发展烤烟、辣椒、脱毒马铃薯、反季节蔬菜和以天麻、半夏、刺梨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贵州大方漆器:600年的传承与复兴之路
贵州大方漆器:600年的传承与复兴之路作者:莫凡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08期大方生漆质量极佳,人称“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荡起虎斑色,担起钓鱼钩。
”以此加工的大方漆器名扬中外,成为“贵州三宝”之一。
大方漆器的嵌花细腻纤巧,清幽雅致,协调地运用嫣红、翠绿、天蓝、浅灰、乳白、深黄、姹紫,构成了色彩缤纷的工艺品。
自觉的文化责任,是传统文化生存的主要条件——正是漆器大师对作品的痴迷和坚持,才让彝族髹漆技艺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历久而弥新。
把生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制成日常器具及工艺美术品——这就是“漆器”。
在器物的表面上,优美的图案构成的那个色彩绮丽的世界,是古代中国人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人就认识到漆的性能并用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贵州省大方县,是中国有名的“国漆之乡”,这里出产的漆器品质兼优,由于优良的防腐、抗潮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而随着政治、经济不断发展,漆器也从稀有到普及,最后升华成艺术品。
我的朋友老乔,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技艺有着狂热崇拜的人文摄影师,他邀请我前往贵州大方,从而开始了一场深入探访这一古老技艺之旅。
源于东汉的“贵州三宝”之一“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5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大方县,见到了大方彝族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高光友先生。
狭小的屋子里,他就着水泥砖和门板搭建的办工桌,一丝不苟地把心中的花纹和色彩展现出来,其实,高光友先生正在努力完成一年一度的重大任务——近一个月来,他一直泡在简陋的工作室里,他说:“哪怕呕心沥血,也一定要设计出一套既能体现大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凸显大方彝族特色的漆器,参加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弘扬大方悠久的漆器文化!”高光友于1964年生于大方县理化乡,年轻时从事农民画创作和研究,年近30岁时喜欢上了漆器制作,从此发现了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他拜中国漆艺家杨少先为师,潜心学习漆器制作。
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
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素有“黔”之称。
境内有着众多少数民族,其中彝族是其中之一。
彝族是传统的手工艺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拥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和手工艺品传统。
彝族手工艺品以木器、银器、竹编、皮革等为主要制作材料,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大方县是贵州彝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中国重要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彝族手工艺品文化。
其中,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是大方彝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体现了彝族民间生活文化和手工艺品技术的协调性,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是彝族民间聚会和祭祀、宴会饮酒时敬酒使用的器皿之一。
该器皿采用优质木材手工制成,以德仁、梓埠、头寨等地的美丽桑木、红木、楠木等长期生长的珍贵树种为主要材料,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原木截取、粗磨、中磨、精磨、雕刻、上漆、打砂、装饰等等。
彩色漆器咂酒坛的外形精巧,通体覆盖着繁复的彩色图案,图案由多个不同的彝族民俗图案组成,鲜艳、明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韵味。
酒坛口径适宜,酒轻旋便能自行滴落,非常适合咂口。
在制作过程中,彝族手工艺人不仅要注重器皿的外形和装饰,还要关注器皿内部的质量,器皿内部要糊上一层猪皮,以保证器皿中咂酒的干净卫生。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和彩绘技能,每个工序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精心制作和雕刻,产品的制作周期需要数月之久。
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的制作精美、体现了丰富的彝族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制作技艺等,有着高度的收藏价值。
同时,彝族手工艺品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海内外市场上也颇受欢迎,具有广阔的开发和经济价值。
总之,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是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希望我们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同时也要让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是了。
贵州三宝是哪三宝
贵州三宝是哪三宝热心网友在本站分享了关于贵州三宝是指的哪三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贵州特产三宝是哪三宝进行介绍,如果刚好是你需要的资料那就收藏网址多多支持。
贵州“三宝”指的是那…热心的网友在这个网站上分享了关于贵州三宝指的是哪几种的知识,也介绍了贵州特产是哪几种三宝。
如果只是你需要的信息,请收藏网站给予更多支持。
贵州“三宝”指的是那三宝?1、“贵州三宝”指出产自贵州的三样独特的物产,分别是产自贵州大方县的漆器、仁怀县茅台镇的茅台酒、玉屏县的萧笛。
2.大方漆器技艺精湛,表面绘有金花、影花、龙凤、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
,其书载古代名人诗词歌赋,古朴庄重。
具有色、味、湿、蛀、传热、耐用的特点。
3.玉屏笛从选材到制作都很讲究。
它是由一种生长在阴山溪附近的当地茭白制成的,很少受到阳光照射。
这种竹节长,肉厚,根部基本一样,只有一个人拇指的粗细。
剪竹的时间很有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
此时,由于竹子含有较少的水分和糖分,制成的笛子不易开裂和发霉。
4、中国的茅台酒,产于贵州仁怀县的茅台镇(原为村),迄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享有“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之美名。
这种“特殊的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凡盛过茅台酒的杯子,瓶子隔了多天仍然芳香馥郁,被誉为“空杯香”、“瓶瓶香”。
由于茅台酒因郁而不猛、柔和芬芳,故清代诗人郑珍对其曾赋予“酒冠黔人国”的美称。
贵州三宝是哪三宝 2贵州的三宝是天麻、灵芝和杜仲。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山奇水异,远离工业污染,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昼夜温差大。
在独特的原生态环境下,贵州的产品也弥足珍贵。
其中,天麻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贵州产天麻素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
灵芝自古就有“仙草”之称,也被誉为“健康食品之冠”。
杜仲。
生长在贵州海拔1至15米的山地和丛林中。
它吸收了阳光和雨水的精华,品质卓越。
贵州特产三宝是哪三宝?“贵州三宝”指出产自贵州的三样独特的物产,分别是产自贵州大方县的漆器、仁怀县茅台镇的茅台酒、玉屏县的萧笛。
贵州省大方县县情简介
贵州省大方县县情简介大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周代先后为卢国、夜郎国地,蜀汉时期彝族土司济济火因助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并“世长其土”定都大方。
宋末元初以来,贵州省毕节市以大方县为中心区域的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金沙县、七星关区、纳雍县及六盘水市的水城县、六枝特区的部分地域称为“水西”,是苗族、彝族聚居的地方。
明、清两代曾是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明代摄贵州宣慰使杰出女政治家奢香为代表的水西彝族历史文化遗产积淀殷厚。
水西方国政权的彝语称谓叫做“慕俄格”〔也称为“慕俄勾”等〕,系由其第27代君长毕额抹勿在蜀汉时期所建,到公元1664年结束,共沿袭了一千四百多年。
慕俄格城堡是水西彝族纪慕〔彝族土官制君长〕的城堡,距大方县城1公里,位于清毕公路东北侧洗马塘边。
从实地出土文物和有关史籍对照,洗马塘为人工开凿的石岸石底水塘。
城堡横跨在水塘边土坡上,整个建筑北高南低,占地20余亩。
城堡四周为石砌城垣,高约5米。
城堡有东、南、西、北四道大门。
城堡中靠北半坡间,雄峙着一栋长五间的大金殿。
城堡四周有八个兵营环卫。
清康熙初年,建大定府时曾拆早圯的城堡石头修建城垣。
1953年以来,曾先后在城堡南、北大门出土了一个石虎头、一块门柱转角石、一块门斗石和一块城垣彝文石碑,碑上镌有译意为“地找石记万固不尽”的8个彝文字。
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慕俄格城堡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方素有“漆城”之称,与仁怀茅台酒、玉屏萧笛并称贵州“三宝”,明、清两代为朝廷贡品,民国时期及解放后曾为国家出口产品,被誉为“漆器之乡”。
大方漆器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兼各种杯、盘、碗、罐、瓶、壶、画等,质地坚实,造型古朴雅致,具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坏、不褪色之成效。
特别是传统漆器工艺与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与大自然、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创造出许许多多各具风格的珍品,堪称当世一绝,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贵州大方漆器600年的传承与复兴之路
生于 大方 县理 化 乡, 年 轻 时从
从事漆器制作 2 0多年 的 历 程 中 ,他 见 证 了 大 方 彝 族
年近 3 0岁时 喜 欢 上 了 漆器 制
漆 器 的 辉 煌 , 也 感 到 古 老 工 艺 品 发 展 的 艰 难 。 我 们
( 左右页圈) 丈方漆器 皮 l 啪自 和 . 胎.以 上等
匠一 个 月 来 , 他 一 直 泡 在 简 陋 的 工 作 室 里 , 他 说 : 。 ‘ 哪 怕 呕 心 沥 血 , 也 一 定要 设 计 出 一 套 既 能体 现 大 方 深厚 的 历 史 文 化 底 蕴 , 又 能 凸 显 大 方 彝 族 特 色 的 漆
器, 参 加 全 区旅 游 发 展 大会 , 弘 扬 大 方 悠 久 的 漆 器
~
●
・ 、
.
●
‘
・
’ ’ ・ ● I
.一
’
‘ ● ・ ’ 一 1 . ● . ● — - — ’ ■ - ● - - : . .
把 生 漆 涂 在 各 种 器 物 表 面 , 制成 日 常 器 具 及 工 艺 美术 品— — 这 就 是 “ 漆器” 。在 器 物 的 表 面 上 ,优 美 的 图 案构 成 的 那 个 色 彩 绮 丽 的 世 界 , 是 古 代 中 国
问他 对 这 些 年 的 辛 苦 有 何 感 慨 , 他 说 : “ 大 方 漆 器 是 彝 族 文 化 的 一 种 很 好 的 体 现 形
在 这 些 成 就 的背 后 , 是 高 光 友 这 样 的 人 的 不懈 努 力, 才 使 得 古 老 的漆 器 历 经 时 光 磨
薹 经 教 十 多 道 三 工 嚣 序 才 能 霎 完 式 , 是 彝 族 传 承 下 来 的 一 种 不 可 司 多 得 的 财 砺 , 至 今 熠 熠 生辉 。
大方漆器 赤水竹编 安顺木雕 丹寨鸟笼
大方漆器赤水竹编安顺木雕丹寨鸟笼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名牌》 2019年第11期编者按为更好地体现贵州品牌特色与民族瑰宝,《中国名牌》从本期开始开设“民族品牌工程·黔系列品牌”专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展现别具一格的贵州品牌文化。
大方漆器贵州大方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北毕节市中部。
当地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十分适宜漆树的生长,因此盛产生漆,是我国传统六大产漆县之一。
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之中,大方县孕育了自身文化特产——大方漆器,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方漆器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且在那时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制作工艺。
清《乾隆通志》就曾记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
2008年6月,大方漆器传统手工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当地生产的优质生漆为原料,大方漆器往往采用牛、羊等皮革和棉、麻、绸、木等材料做胎进行制作,凭借独特的制作技巧、繁复的工艺流程以及独创的“隐纹”装饰技法,大方漆器在中国传统漆器之中别树一帜、久负盛名。
“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这四句描述的就是贵州大方漆器的神韵。
大方漆器除了具备色彩缤纷、造型古朴、图案优雅、漆色润泽、经久耐用等特点,还兼具贵州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聚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体,是贵州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与贵州茅台酒、贵州玉屏箫笛合称为“贵州三宝”。
赤水竹编贵州省赤水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拥有品种逾200多种、面积逾130万亩的竹林,被称为“中国十大竹乡”。
据公开资料显示,当地从事竹编生产的手艺人超过1000人。
赤水竹编工艺历史传承悠久,最早可追溯到500多年前的明清时期。
作为一项复杂的工艺,一件赤水竹编成品的打造往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
首先是原材料的选择,赤水竹编往往选择2-3年生的优质慈竹,其次再进行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步骤,其中拉丝步骤需要把一厘米宽的篾片齐整地分割成20多根细竹丝,要求达到轻薄如绸、细腻如丝的程度。
大方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技艺
大方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技艺
大方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技艺是指一种以大漆为主要原料,采用特定的工艺和工具制作出来的工艺品。
大方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秦朝,其最早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大方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技艺非常独特,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材料:大漆、木框、漆料、刷子、调色板等。
2. 调制漆料:将大漆、木框、漆料等原料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形成适合制作大方漆器的涂料。
3. 制作边框:根据大方漆器的大小和形状,制作相应的木框。
木框的尺寸和形状需要符合大方漆器的要求,并且需要保证木材的纹理和质感。
4. 涂漆:将调制好的涂料涂在木框的表面,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涂抹,直到达到满意的厚度和均匀度。
5. 烘干:涂漆后,将大方漆器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等待其干燥。
干燥时间取决于涂料的厚度和天气条件等因素。
6. 打磨:干燥后的大方漆器需要进行打磨处理,使表面光滑平整,并且保持木材的纹理和质感。
7. 修饰:根据需要,对大方漆器进行修饰和美化,如涂上色彩或雕刻等。
大方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技艺非常独特,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经验。
制作过程中需要注重细节,反复练习,掌握不同材料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才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大方漆器。
除了制作工艺和技艺外,大方漆器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如涂料的涂
抹顺序、厚度、颜色的搭配等。
这些细节和技巧都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和掌握。
大方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技艺需要经过漫长的磨练和积累,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大方漆器。
贵州毕节大方县特产
大方漆器,贵州省大方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方漆器已有600余年历史,其漆制品采用牛、羊等皮革和棉、麻、 绸、木等做胎,用当地的优质生漆作原料,明洪武年间形成了一套以皮胎 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大方漆器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贵 州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曾与贵州茅台酒、贵州玉屏箫笛合称为 “贵州三宝”。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大方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是一种民间小吃。每个地方都有,但大 方县的豆腐不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而且吃法多样,富有特色。
历史悠久的臭豆腐干就是大方豆腐中最有名的一种。臭豆腐干在大方 存在了多久,当地的老百姓也很难说清楚。只是传说很多年前,县城一家豆 腐作坊有一天豆腐做得过多,未卖完。到第三天取出来看时,豆腐已经发霉 长毛了,可是却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抹上食盐用木 炭火烤后出售,结果因其别有风味,很快就卖完了。这就是大方县“臭豆腐 干”的由来。
2010年09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大方漆器”实施地理标志 产品保护。
谢谢观看
大方豆腐是中国贵州大方县的特色美食,成型好,不稀散,食味鲜嫩 可口,软绵细致,味香清爽,咀嚼有劲。大方豆腐种类繁多,吃法多样, 富有特色。
以当地所产黄豆为主要原料,经浸泡、磨浆、高温熬浆、去渣过滤、 分离结皮,将制成的豆油皮以人工卷制成棒状,然后经烧烤、干燥后,即 得豆棒成品,一般每入根豆棒以竹签贯穿成排,便于保存、外运。每根长 约50厘米,直径约4厘米,表色金黄,油润光亮,层次分明,表里如一。
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
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
贵州大方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彝族群体,这个地区以其传统的木质彩色漆器闻名。
这些
漆器又被称为“咂酒坛”,是一种储存和饮用米酒的容器。
咂酒坛通常由黄柏、香樟、夹竹桃、楠木等树种制成。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使这些坛子用于储酒时不容易腐烂。
咂酒坛的制作工艺包括木头雕刻、涂漆和彩绘。
在制作过程中,木头首先会被雕刻成符合尺寸要求的圆柱形。
然后,木坯表面会被磨光,以便涂漆和彩绘。
最后,在加工完成后,漆器的盖子和底部将被制作。
咂酒坛的涂漆和彩绘工艺是这种漆器的关键特点。
需要使用天然漆料,如黑漆、红漆
和黄漆涂抹在木器上,然后经过烘干处理。
其次,漆器的外观还需要绘制图案。
常见的图
案包括双鱼、莲花、百鸟朝凤、荷花、鸳鸯等。
在咂酒坛的使用中,人们将米酒或其他酒类倒入坛子中,并利用漆器的独特性能,将
酒藏在其中。
酒经过一段时间的存储,会有更好的口感和香气。
人们在节日和庆典上,喜
欢用咂酒坛为客人送上自家制造的美酒。
咂酒坛在当地文化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需要大量的
人工和时间。
由于手工制作的限制,每件漆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极具收藏价值。
同时,制作咂酒坛还成为当地家庭裸边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
因此,这种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
传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总之,咂酒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重要。
这种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应当共同努力的目标。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制作流程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制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揭秘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精致流程大方彝族,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湛的手工艺享誉世界,其中,漆器髹饰技艺更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省大方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蔬菜、辣椒发展规划
贵州省大方县农业特色产业(蔬菜、辣椒)发展规划2011—2015年前言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六仲河北岸,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南靠六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为界与纳雍县相望,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辖34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5757亩,其中水田72705亩。
全县总人口101.3万人,农业人口96.24万人,贫困人口22.02万人,农村劳动力65.33万,农民人均收入2275元,属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大县。
大方地处东经105°15′47″~106°08′04″,北纬26°50′02″~27°36′04″之间。
境内海拔720米—2325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50.4毫米,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
是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暖温带湿润季节气候较为明显,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水稻、小麦和芸豆、大豆、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蔬菜等。
全县有天然林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5%,空气清新,被喻为“天然氧吧”。
毕节试验区成立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工民主党中央、国家农业部、深圳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县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结合县情进行了长远的科学规划,按照规划引领发展,科技支撑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发展的思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加强对各类单项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在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依托丰富的种质资源,大力发展烤烟、辣椒、脱毒马铃薯、反季节蔬菜和以天麻、半夏、刺梨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
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贵州大方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工艺闻名。
彝族的木质彩色漆器是其传统工艺之一,其中的咂酒坛更是备受瞩目。
这些木制的漆器咂酒坛,不仅造型优美,色泽艳丽,质地坚硬耐用,而且富有浓厚的彝族民俗特色,成为了当地人民饮酒、娱乐、礼仪乃至日常生活的重要用具。
一、历史渊源彝族的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彝族的木质彩色漆器以其特有的独特工艺和传统技法而闻名天下,其中的咂酒坛更是其代表之一。
彝族的漆器咂酒坛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原始的美感,为中国工艺史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二、工艺特色漆器咂酒坛以当地的木材为原料,采用天然颜料进行彩绘,经过多道工序,包括上色、打磨、烤漆等十几道工艺程序。
漆器咂酒坛的制作需要选择质地坚硬、纹理自然的木材,如檀木、楠木等。
木料经过切割、修整,然后进行雕刻和打磨。
彝族大师们通过精湛的雕刻技巧,将坛体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包括动植物、山水、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吉祥图案等,这些图案都是源自于彝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漆器咂酒坛需要进行上色,这一道工序是漆器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彝族大师会使用天然的彩色颜料,如朱砂、石蜡等,通过精细的调配和涂抹技巧,将坛体上色,同时给漆器增添了一层独特的光泽。
这种上色工艺既保留了木质本身的纹理和质感,又使得漆器呈现出丰富的色彩,非常具有观赏性。
漆器咂酒坛需要进行烤漆处理,这一道工序不仅是为了使漆器坛体更加坚硬耐用,还能够使其颜色更加鲜艳耀眼。
通过数次的烤漆工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最终呈现出了独特的色泽和光泽,成为了一件极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三、艺术价值彝族的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瑰宝。
漆器咂酒坛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酒具,更是一种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咂酒坛上所雕刻的图案和纹饰,不仅展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生活、以及神话传说的理解与感悟,更是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我的家乡美——贵州省大方县
大方县境内有世界品牌国家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大方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130多平方公里,共有23个 品种,是迄今为止中国已查明的面积最大的原生杜鹃林,
素有“杜鹃王国”、“世界天然大生福地、避暑天堂”
杜鹃百里,百里杜鹃
中国天麻之乡
中国豆制品之乡
司(今四川叙永)扯勒部君长家庭。于明洪 武八年(1375年)嫁给贵州宣慰使陇赞·霭 翠为妻。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霭翠病
逝,因其子年幼,奢香袭其夫霭翠贵州宣慰 使职
。 奢香执政期间,审时度势劝诸酋,贡马献粮助一统;忍辱负重
诉金殿,明辨是非化干戈;凝心聚德开驿道,龙场九驿促交流; 团结各族兴大业,谋利于民沤心血。经过奢香的勤政治理,苦心 经营,使莽莽黔山彝岭的水西地区,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相处, 经济发展,文明气象日昌。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奢香夫 人积劳成疾而与世长辞。明太祖朱元璋谥封奢香为“大明顺德夫 人”,“朝廷遣使祭之”,钦差择地“葬大方城北云龙山下”。
夏朝,大方县为梁州南域荒地,商属鬼方。
汉建武年间,昆明夷二十世孙,默部勿阿纳从云南东川(会泽) 向东扩展,据今贵州西和西北部,自立为罗甸王,并开始下设 四十八头目。
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夷族默部苴慕(君长)妥阿哲(济火) 助南征有功,于蜀汉建兴三年(225)封为罗甸王,以袭其地。
两晋、南朝、隋、唐、宋各代,其后代均纳土袭爵。
民国三年(1914)废府设大定县,隶贵州省黔西道。
1949年11月25日大定县城解放,27日地方人士杨文同等发 起成立“支前委员会”筹集粮草,支援人民解放军。
1958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
奢香夫人,彝名舍兹,出生在元末至正二十 一年(公元1361年)川南彝族土司永宁宣抚
我的家乡—贵州大方(课堂PPT)
公 所。 园
19
贵州宣慰府距大方县城2.5公里。是贵州历代宣慰使和奢香夫人
宣 及其后裔处理政务的官府。是央视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奢香 慰 夫人》的拍摄基地。建于蜀汉时期,原坐落于大方县北郊螺蛳
8
3 中国皱椒之乡
9
作为当今美术界的一种新型画派,大方
的农民画凭借“以情造型、以情用 色”的创4作经验中,国以现浓代民郁间的绘民画族之民乡间风格
和淳朴粗犷的画风创作出的优秀作品。
10
11
12
大方之眼 —九十九口古井
大方县古时又称大定城,自 清代初年建立俯治以来,城内 及城外共有99口井,走在大方 城内贯通南北的一条大街上, 就有汩汩清泉如流的杨柳井、 桶桶井、龙王庙井、小水井…… 次第跃入眼帘,正是这些井, 让幸运的大方人在缺水之季免 去了没有水吃的困扰。
友帮,是为国之象征。
山
23
青 青龙山位于大方县西北部,绵延数百里,山上植被极其繁茂,
龙 一年四季青翠,从北向南延伸,犹如一条巨龙,故命名为青龙 山。青龙山上动植物种类极多,是野游和狩猎目的地的上好之
山 选。
24
大乐百映属国里箱窗方场里山中家。形状麝所杜红的级景切洞香,鹃 变 重 区 割 口4公其个,种点全顶,园音,位、风长板使是乐花于百景达多得大喷色大合名出伏2方泉多方杜胜塌流3县是样与鹃区陷一公人吸。黔、,路里—民引最西多形明,—政人为县头成暗总府们难交杜了交面九为游得界鹃多替积洞市玩的处个,约2天民的3是,形组距个8们一一多状成离0品修大树花、集大平种建亮杜大峡方方不,的点鹃小谷县公同占休。、各、城里世花闲映异溶,界,6娱山的洞0这5即个红天、公里一亚、 棵天树桥上等开 为出一不体同的颜雄色奇的瑰花丽朵的,溶最岩多大的观达。因7种其之天多窗被洞誉口为共“有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漆器之乡——大方
作者叶光良
大方漆器是贵州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大方漆器与国酒茅台、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1915年2月,大方漆器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计510项),大方彝族漆器髹(xiu)饰技艺位列其中; 2010年9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大方漆器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大方“中国漆器之乡”的荣誉称号。
大方漆器集较高的欣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闪耀着中国文化艺术的璀璨光芒!
大方县漆树栽培的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
大方县境内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百纳、长石、沙厂、瓢井是主要产区。
大方生漆以产量多、品质优而名扬海内外,素有“国漆之乡”的美誉。
大方生漆漆酚含量高达70%以上,具有燥性好,膝膜光洁、防潮湿和耐磨损、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
“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是对大方生漆质地优良的生动写照。
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大方县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生漆的生产给予了大力扶持,使全县的生漆生产发展加快,生漆产量居全省之首,名列全国第六。
量大质优的生漆,为大方县漆器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史载,大方漆器制
作始于东汉年间,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马鞍、箭筒等物品,进而以牛皮制成胎坯,用生漆涂髹,制成酒、乳、茶具等革器。
明洪武年间,大方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成为了地方特色产品,并开始向朝廷进贡。
清代,《乾隆通志》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
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盛极一时,家庭漆器制作作坊遍及大方大街小巷,从业者达千人之众,故有“漆城”之美誉。
清光绪年间,大方漆器生产由家庭作坊开始向手工业工场发展。
大方漆器开始时只用牛皮制胎,制成皮碗、皮箱、皮盘、马鞍、烟盒等。
以后逐步发展到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并以上等漆作涂料。
大方漆器制作工艺独特,制作要求高,其工艺流程繁杂,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底、漆地、罩面、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80多道生产环节才得以完成。
比较复杂的是装饰,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嵌花、明花、隐花三个类型。
明末清初,大方的皮胎隐花漆器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与北京的雕漆、山西的云雕、四川的雕填、甘肃的填彩等漆器齐名而被载入史册。
大方漆器图案典雅逼真,质地坚实耐用,造型古朴雅致,漆色光可照人、润泽生辉,色泽艳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大方漆器制作技艺精湛,表面绘有金花、影花、龙凤、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并书有古代名人诗词歌赋,古雅庄重。
装饰多以写实与大胆夸张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地方色彩。
现在产品除了保留隐花、明花、退光等传统手法外,还发展了明光、印漆、台花、描金、刻银、嵌花、填彩等品种。
隐花是大方漆器的独特技艺,艺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胚之间,若隐若现,独树一帜。
大方漆器的嵌花,细腻纤巧,清幽雅致;它不刻意雕琢,也不饰以金银,只设淡淡润色,所嵌景物生动盎然;图案有青山、秀水、古木、瑞雪、春花秋实、飞禽走兽、风土人情等。
五彩,是大方漆器又一特色,色彩调配趋于鲜艳夺目,更富民族气息,突破了沿袭已
久的单一黑红相衬的传统手法,协调地运用嫣红、翠绿、天蓝、浅灰、乳白、深黄、姹紫为一体,形成了色彩缤纷的特色。
大方漆器用作食具,不导热,不窜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
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官府向民间征集精品,大方县髹漆界特制的朝珠盒、朝帽盒、凤冠霞帔盒、满汉全席餐具等都被列为贡品。
贡品皮胎描金葫芦,现仍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解放后,经过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大方传统漆器得到新生。
为开发新品种,发展新工艺,1958年组建国营大方漆器厂,并连续两次派人到福州取经,学习布胎、制漆、髹漆等先进工艺,引进了台花、印锦、赤宝砂、薄涂彩绘、嵌蛋壳、台花着色等品种,工艺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除传统隐花、描金产品外,新增产品达200多种,许多产品实用而又美观大方,不仅行销国内市场,而且开始外销。
大方漆器集艺术欣赏与实用价值于一体,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还是理想的旅游纪念品,从20世纪50年代就畅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面对日益兴起的庞大旅游市场,大方漆器开始改进产品造型、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小件工艺品、纪念品,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在旅游业的刺激下,大大小小的私营漆器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方漆器家庭作坊生产开始复兴,出现了大方漆器工艺制品厂、宏发漆器工艺厂等多家较成规模的企业。
目前,大方漆器产品已发展到生产各种杯、盘、碗、罐、盒、瓶、壶、屏风、家具、玩具、漆画等9大类400多个品种。
为了帮助企业打造“国漆之乡”的漆器品牌,近年来,大方县委、政府主导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漆器协会,协会为漆器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漆器传承人采取了保护性政策措施,就漆器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与贵州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对民间艺术产品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加大了漆树种植基地的建设和规划力度。
如今大方漆器的加工工艺,在保留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开发、生产各种漆器工艺品,已成为大方富民富县的一项新兴产业。
衷心祝愿,大方漆器这一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奇葩,在新时代的光辉照耀下,将会开遍神州大地,香飘万里,灿若织锦!。